薛春雨;邢新;李蠡;张敬德;郑健生
目的探讨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重建上颌骨的方法.方法2003年9~10月,对2例上颌骨缺损患者行髂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同期骨结合式种植体植入术,其中1例为二期重建,1例为即刻重建.结果2例患者随访8~9个月,上颌骨外形满意,无口鼻漏,语音清晰,完成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咬合关系佳,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修复上颌骨缺损,不仅可以用软组织封闭口鼻漏,口腔上颌窦漏,恢复面部外形,还可以用骨组织重建上颌骨,牙槽骨等结构,同时利用种植体进行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在上颌骨重建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廖贵清;苏宇雄;曾融生;张志光;郑有华;邓飞龙;陈卓凡;侯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部创面的皮瓣设计.方法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与腕背动脉弓交通,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上下行支为蒂的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结果2000年4月~2003年10月于临床应用8例,其中修复手背和指背创面3例、手掌创面2例、第1指间隙创面3例.所有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该皮瓣血管蒂长、供区隐蔽,为手部深度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李建兵;宋建良;吴守成;沈向前;叶坡;陈强;王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隆乳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及可能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比分析我们收治的17例利用不同手术方法隆乳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在短时间内治愈,无感染复发.结论隆乳术后并发感染根据部位及性质,采取及时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控制感染效果,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乳房萎缩.
作者:刘立刚;刘治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病例患者男,25岁.5岁时双侧上睑出现不明原因肿胀,其皮肤表面有多个圆形的红斑丘疹,边界清晰,丘疹之间的皮肤仅红肿,当时因经济原因未予诊治,数周后症状自行消退,逐渐出现上眼睑上抬不够、睁眼困难及上睑皮肤松弛.
作者:梁伟中;杨宇;胡守舵;王黔;张海明;戚可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病例患者女,35岁,因先天性鼻梁低平要求整复而于2003年10月20日入院.
作者:蔡茂季;于加平;曾金鉴;尹飞;王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两个完整而弧度圆润的鼻翼沟看似简单,但一旦被破坏,面部的整体美观即变得不和谐不自然.这种破坏性的瘢痕,可以是增生性的[1],可以形成类似蹼状瘢痕,局限性的鼻翼沟瘢痕多为外伤引起,传统治疗方法即为手术治疗.但手术后不仅遗留新的瘢痕还极易复发,而且该部位手术有一定难度,效果多数不甚理想达不到完美的疗效.采用微晶磨削术避免上述弊端.自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我们应用微晶磨削术治疗鼻翼沟增生性瘢痕38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郭平;郭丹凤;何茂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12岁,出生时即发现左侧上唇部分裂开,右下眼睑内眦处有轻微裂开,右上颌骨区稍低于左侧,随年龄增长而日趋明显.
作者:张强;黄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肥大乳房和小乳房与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含量的关系.方法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单点测定法测定肥大乳房和小乳房各13例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含量.结果肥大乳房组雌激素受体含量为(5.33±5.70)fmol/mg(注:f为万亿分之一),小乳房或乳房萎缩组为(1.16±0.86)fmol/m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肥大乳房及巨乳症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受体含量升高有关;而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含量减少或敏感性较低,可能是乳房发育不全的成因.
作者:孙家明;乔群;戚可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髂腹股沟皮瓣加皮片移植方法修复7例儿童会阴部烧伤瘢痕挛缩,皮瓣均一期成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波;王达利;曾雪琴;陈世玖;王玉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三维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其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制备鼠尾胶原;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三维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RT-PCR检测TGF β1、层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mRNA的表达,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三维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缓慢,未见明显细胞凋亡.RT-PCR检测二维、三维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 β1、Fn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电镜观察细胞染色质多,细胞器丰富.结论三维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缓慢,但生物学活性良好.
作者:刘志国;郇京宁;陈玉林;葛绳德;方之扬;欧阳天祥;邢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腭裂瘘是指腭裂术后创口不愈合或裂开,在口、鼻腔之间形成有上皮覆盖的瘘口,功能障碍明显.首次或再次腭裂手术中有目的留下的、未修复的裂口不计入其中[1,2].瘘可发生在缝合线上的任何部位,以硬软腭交界处和悬雍垂为多见,是腭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腭裂修复效果影响较大,且修复困难.
作者:黄立勋;李新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寻求以比较简便的方法改善面中部凹陷和鞍鼻畸形.方法应用鼻小柱基底皮瓣和上唇双侧口腔黏膜肌瓣并以硅胶假体填充隆鼻隆颌矫治面中凹陷畸形.结果用此方法于隆鼻同时行面中部凹陷充填,效果满意.结论这使一个比较复杂的畸形,用较简便的方法得以矫正,创伤小,并发症少,并且经济、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佳琦;赵玉明;陈建;赵作钧;杨宇;王太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性别畸形是胎儿性别分化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我院自 1995年~2002年3月,采用腹腔镜技术诊治两性畸形6例,效果良好.
作者:王晓路;薛文勇;瞿长宝;张凤翔;康春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国人尿道下裂患者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92例各型尿道下裂患者外周抗凝血,使用酚/氯仿变性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雄激素受体2~7外显子全部序列.结果4例患者外周血提取的基因组DNA中具有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突变,第4外显子1例(664 ATT→ACT);第7外显子3例(840 CGT→CAT、855 CGC→CAC、859 CTC→CTA).结论雄激素受体基因点突变可能是尿道下裂的发病原因之一,但是所占比例仅为4.3%.
作者:李强;李森恺;徐家杰;王艳平;沈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皮瓣联合移植的方法,修复难以用单一皮瓣覆盖的深度烧伤创面1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元海;杨顺江;刘利平;叶春江;蒋瑞明;施正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至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通过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通过H3-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胶原合成.结果转染后和对照组相比,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并促进细胞凋亡(P<0.01).结论在体外,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具有抗人瘢痕疙瘩纤维化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人瘢痕疙瘩纤维化进程中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剑毅;李世荣;纪淑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用罂粟碱霜对自体游离植皮片术后晚期挛缩的影响.方法在每头小型猪背部两侧皮肤制备10个2 cm×2 cm创面,从动物腹部正中取2 cm×2 cm的断层皮片并植于背部创面上,术后2周拆线,取同一动物身上100%成活且位置恰好左右侧相对的植皮片共12对,按左右侧分成A(罂粟碱治疗组)、B(空白霜剂对照组)2组,自拆线之日起,A组每日在植皮片表面外涂2%罂粟碱霜2次,B组仅涂抹空白对照霜剂,后观察两组植皮片成活后1、2、3、4、5、6个月收缩率及植皮片成活后6个月时的组织学差异.结果A组植皮片收缩率较B组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切片显示:A组植皮片成纤维细胞较B组明显减少,微血管数量较B组数量多,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抑制自体游离植皮片术后挛缩,提高植皮效率.
作者:王黔;栾杰;王佳琦;唐勇;范金财;曹艳;庄强;戚可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经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染的成骨细胞的体外表达及体内示踪情况,探讨GFP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成人骨髓源成骨细胞,与未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在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GFP表达效率;分别检测转染后两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骨钙素(OCN)的含量;并将GFP转染8 d后的成骨细胞植入裸鼠股部肌袋内,术后4、8周取材进行荧光显微镜、HE染色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GFP转染的骨髓源成骨细胞表达绿色荧光的阳性率达75%以上,转染8 d后的成骨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29、CD44高效表达,而CD34不表达;转染后4、8 d细胞内ALP活性与OCN含量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FP转染8 d后的成骨细胞植入裸鼠体内4、8周均可表达明显的绿色荧光,并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ALP免疫组化染色呈黄褐色.结论GFP能在体外转染、裸鼠体内示踪成骨细胞,是一种可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的活细胞示踪剂.
作者:任高宏;刘晓静;杨磊;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癌根治手术切除后,面部凹陷畸形及面神经缺损进行功能性修复的新方法,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腮腺深叶癌侵袭周围骨质的患者,采取开放面神经管,将癌瘤、腮腺、受累面神经及周围骨质(包括乳突、茎乳孔、茎突及下颌升支后缘)扩大切除,利用面神经管内段正常的神经干断端与胸锁乳突肌肌瓣相连的耳大神经进行吻合,同时利用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凹陷畸形.结果开放面神经管利用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肌瓣功能性修复的方法,9例腮腺区凹陷畸形明显恢复常态,2例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留有明显凹陷畸形,1例因局部感染,组织液化,肌肉萎缩,出现凹陷.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恢复时间短为12周,长20周,平均16 3周.同时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结论开放面神经管腮腺癌根治术,用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肌瓣即时修复,既达到了面部凹陷畸形的整复,又实现了面神经的功能性修复,同时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符合功能外科修复的发展要求,是一种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韩思源;宋涛;王玉新;王绪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