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平;郭兰芳;王爱红;章武强;徐芳菲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及透析治疗儿童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 我院PICU于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儿12例,均进行血液净化治疗,采用“4-3-3-2-1”灌流方案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及透析,统计服药后及治疗3d后患儿白细胞计数、肝功能(TBIL、ALT、AST)、肾功能(BUN、Cr)、心肌酶(CK、CK-MB)及血气分析(pH值、SaO2、PaCO2)等指标,并追踪随访患儿的生存天数,评价血液灌流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及透析救治儿童百草枯中毒的疗效.结果 经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及透析治疗3d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除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儿中仅1例完成“4-3-3-2-1”灌流方案联合持续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并存活超过28 d.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持续血液滤过及透析治疗百草枯中毒能够明显减轻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减少早期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肺水肿及后期肺纤维化的发生,进而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艳飞;林业鑫;李玖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在不适于应用气管镜时的诊断和救治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例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病例.结果 入院时主要诊断:支气管肺炎,气管异物,肺不张,胸腔积液,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收治时6例均有呼吸困难,病情危重,均需机械通气治疗.经肺CT及支气管腔内塑型性异物病理组织学切片明确诊断,气道内雾化、震荡排痰治疗排出树枝状痰栓后病情迅速好转.结论 塑型性支气管炎是儿科急危重症,肺CT气道重建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急诊做支气管镜取出痰栓是佳选择,但在不适于应用气管镜或就诊医院不具备气管镜时,应用气管内雾化及震荡排痰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董力杰;张蕾;张英琦;左菲;仲晓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首位革兰阴性杆菌病原,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不断上升,导致难治性感染,重点控制和预防该菌的感染是ICU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主要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变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PICU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刘慧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儿,男,9岁,因头晕、复视、进行性双下肢无力伴精神萎靡6d入院.既往生后4d曾因肠闭锁行部分结肠切除术,之后间断出现呕吐,并且厌肉食,起病前1周曾有呕吐病史,每日呕吐1次,喷射性,呕吐物为当日所进食物.起病3d就诊当地医院,考虑为“脑炎”,给予甘露醇、病毒唑等药物治疗3d,病情未见缓解,前往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精神萎靡,神志清楚,声音响亮,双侧眼睑下垂,抬起无力,双侧眼球外展、内聚活动受限,存在水平、垂直眼震,咽反射稍弱,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侧膝腱反射未引出,双侧腓肠肌握痛阳性,双侧病理征阴性,指鼻实验稳准,无感觉异常.
作者:张波;杨诺;张艳凤;郝云鹏;王江涛;陈银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儿,男,20个月,咳喘1d,加重半天入院.查体:T36.5℃,P 120次/min,R 56次/min,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口周微绀,可见鼻扇及三凹征,双侧胸廓对称,呼吸运动一致,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闻及大量喘鸣音,叩诊呈清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20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既往史:自生后7个月开始有4次反复咳喘史,胸片均提示支气管肺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此次入院辅助检查:胸片提示左肺可见少许斑片影,血气分析:pH 7.35,PCO2 48 mmHg(1 mmHg=0.133 kPa),PO240 mmHg,Lac 0.3 mmol/L,BE-5 mmol/L,K+3.6mmol/L,Ca2+ 1.18 mmol/L,GLU 4.3 mmol/L,Na+ 143 mmol/L.初步诊断:肺炎,Ⅰ型呼吸衰竭.经吸氧,抗感染,保持气道通畅,平喘化痰等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咳喘重,故进一步完善多层螺旋CT检查(图1、2),提示右上叶支气管下方见异常分支支气管,供应右上叶肺段,余左右支气管管腔通畅,未见狭窄及阻塞.临床诊断:气管性支气管(额外型).
作者:谷蒙蒙;陈海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第2天.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女,10岁,因“发现尿检异常1周余”入院.患儿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痛,持续约数分钟,排便后缓解,大便为稀糊状,量少,未做化验,当时无发热,无咳嗽,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至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WBC 9.3×109/L,N 54%,Hb 166 g/L,PLT 328 × 109/L,CRP<8 mg/L.尿常规:WBC 10 ~15/HP,RBC 0~2/HP,Pro(+++),拟诊“泌尿道感染”,给予世福素(头孢克肟)口服治疗.1周后随访,尿常规:WBC 0~1/HP,RBC 1 ~ 2/HP,Pro(+++).肝、肾功能检查:ALT 7 IU/L,AST 12 IU/L,BUN 3.4 mmol/L,Scr 47 μmol/L,TP 56 g/L,A1b 29 g/L,Tch 8.1 mmol/L,TG 4.2 mmol/L.患儿病程中无少尿、水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头痛、头晕;无腹胀、腹泻;睡眠、胃纳可.追问病史,入院前1个月曾有肉眼血尿1次,未予特殊处理.
作者:刘海梅;孙利;沈茜;徐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口服孟鲁司特钠对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fleukin,IL)-5、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我院儿科门诊就诊急性发作期的18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常规吸入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2~5岁患儿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 mg,6~ 14岁患儿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5 mg,1次/d,连用12周.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抽取静脉血检测IL-5、IL-10及TNF水平,同时进行日、夜间症状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日、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是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L-5[(33.4±7.9)pg/ml vs.(21.9±9.4)pg/ml,P<0.05]和TNF[(7.7±1.1) ng/ml vs.(5.8±0.8) ng/ml,P<0.05]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IL-10[(11.7 ±2.7)pg/ml vs.(14.7±4.3) pg/ml,P<0.05]则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IL-5和TNF的下降及IL-10的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哮喘患儿口服孟鲁司特钠能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因子IL-5和TNF的合成,显著改善哮喘患儿日、夜症状评分.
作者:吴立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套适合东莞地区的儿童哮喘社区干预模式以提高哮喘患儿及家长的认知水平和防治能力,降低社区儿童的哮喘发病率.方法 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动态档案,经调查访问收集6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对患儿及父母实施系统化的社区干预,包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监督患儿合理规范用药,建立哮喘患儿日常记录卡,成立社区哮喘防治小组进行健康教育等,定期随访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经过为期一年系统化的社区干预,患儿家长对哮喘知识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治疗率由68.2%升高至86.3%,人均年平均急诊次数由(3.2±0.4)次降至(1.5±0.2)次,人均年平均发病次数由(4.5±0.8)次降至(2.0±0.4)次,人均年住院天数由(8.0±2.8)d降至(5.0±1.6)d,人均住院花费由(2 698±20.2)元降至(1 554±30.9)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哮喘儿童实施社区干预,进行长期的监测、管理和教育工作可有效地控制病情急性发作,提高诊治效率,缓解病情,降低就医成本.
作者:范雪金;彭琪;陆小梅;赖茂;陈秀英;黎四平;李文瑞;马可泽;何晓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儿,男,4岁,因“11d前晕厥1次”入院.入院前11d,患儿于活动过程中出现晕厥,表现为双眼上视,口周青紫,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持续约2 ~3 min后清醒,后逐渐入睡.无头晕、头痛、黑矇,无四肢抽搐,无二便失禁.时有腹痛或胸部不适.新生儿期体健,智力、体力发育与同龄儿相仿.既往体健,3个月前有呼吸道感染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猝死史.查体:双上肢血压100/7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肢血压120/90 mmHg,神清,精神反应弱,心率60次/min,心音有力,律不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肌钙蛋白均正常范围内;BNP 518.98 pg/ml;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支原体抗体1:80.
作者:甄珍;袁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儿科急救技术和设备的现状,为将来政府分配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儿科急诊适宜技术培训的乡镇卫生院学员代表,由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58(4.77%)家乡镇卫生院没有购置本次调查范围内的急救设备.不到30%的乡镇卫生院拥有气管切开包、心脏除颤仪、新生儿保温箱、新生儿辐射台和输液泵等急救设备.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休克的抢救治疗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开展的较少.不同地区乡镇卫生院急救药品配备率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倡导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基层乡镇卫生院儿科基本急救设备和药品配备标准,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在院前急救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终建立以综合医院为中心,各乡镇卫生院为急救先行者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
作者:仇君;王可为;罗海燕;祝益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儿,男,5岁,因间断抽搐5d,加重伴发热1d入院.入院前5d无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意识清楚,右侧肢体抖动,持续约1 min,可自行缓解,在院外口服丙戊酰胺(15 mg/kg),控制效果差,每日抽搐4~5次,入院前1d出现惊厥持续状态,表现为右侧肢体抖动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4~5h,后出现发热,体温高39.0℃,未处理,遂来我院.既往体健,出生史及生长发育史正常,否认惊厥病史及家族史.入院查体:浅昏迷,双侧眼球突出,双侧球结膜中度水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迟钝,项强阳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肢体发育对称等长.入院第5天,再次出现抽搐,表现为右侧肢体抖动,并有左侧瞳孔较右侧大,左侧对光反射迟钝.
作者:程惠丽;郝小生;张琰;梁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孕母孕期情况,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6例确诊为李斯特菌感染的患儿进行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分析.结果 6例患儿中,4例早产儿,2例足月儿,血培养均为单核细胞李斯特菌.4例早产儿病情较重,3例未用敏感抗生素,放弃治疗,院外死亡.1例早产儿经验性选用敏感抗生素治愈.2例足月儿病情平稳,根据血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治愈.结论 对生后出现早期发热、意识障碍等表现的新生儿,需要警惕李斯特菌感染,早期诊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程宪;杨晓岩;张雁行;黄玉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目前被认为是导致世界各地多次院内暴发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多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其所引起的相关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血流感染等,对危重症患者造成严重威害[1].虽然儿童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低于成人,但随着广谱抗生素和侵入性医疗操作在儿科领域的广泛使用,其感染率也逐年上升,主要感染科室包括PICU、NICU和儿童呼吸科.由于儿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主要威胁与成人类似-高耐药性,而且儿童各脏器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导致临床药物治疗存在相当的困难.因此,我们综合国内外有关儿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新研究资料,对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侯于玲;朱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LRI)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的情况.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2 625例ALRI住院患儿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鼻咽分泌物中的RSV抗原.结果 送检标本2 625例,RSV阳性534例(20.34%).<1岁组RSV阳性检出率24.30% (399/1 642),~3岁组15.83% (114/720),>3岁组7.98% (21/263),<1岁与~3岁组比较(x2 =21.102,P<0.01),~3岁与>3岁组比较(x2=10.0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儿RSV阳性检出率21.49%(331/1 540),女性18.71% (203/1 085),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x2=4.579,P<0.05).不同年度RSV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V检出率高峰从每年的10月开始,至次年的4月结束.结论 ALRI住院患儿RSV阳性检出率以1岁以内婴儿高,年龄越小,RSV感染率越高,男性RSV感染高于女性,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作者:张亚丽;林海玲;兰菊红;潜丽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2000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2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8岁9个月,男女比例3.1:1.临床表现:气促乏力5例,胸闷长出气4例,心前区不适3例,因咳喘就诊发现心脏异常5例,无症状发现心脏杂音来诊治8例,伴晕厥发作2例,6例有明确的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3例家族史中有幼年死亡病例(具体疾病不详).心电图:18例提示左室和(或)右室肥厚伴ST-T改变,3例伴有异常Q波,2例有Ⅰ °房室传导阻滞,1例有左前分支阻滞,1例有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心肌酶升高5例.X线胸片心影扩大17例.心脏彩超提示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23例;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2例.收缩功能减低2例,舒张功能减低3例.21例患儿口服美托洛尔治疗,1例异搏定,1例心得安,未用药2例.随访2个月~13年,2例患儿死亡,其余23例生存.结论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重,呈进行性发展,是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预后差.
作者:王勤;袁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维持治疗癫(痫)频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6例癫(痫)频繁发作的患儿反复给予肛注水合氯醛、肌注鲁米那、静推安定,仍有抽搐发作,建立咪达唑仑专用通道,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维持直到无抽搐发作.在静脉维持过程中予以心电、血压监测,观察意识状态及呼吸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中小年龄3个月,大年龄4.5岁.咪达唑仑控制发作的剂量范围1 ~3 μg/(kg·min).发作1h内控制者17例;2~3 h控制者7例;治疗3h仍未控制者2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态的变化,亦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维持治疗癫(痫)频繁发作,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张桂香;林雅男;申延丰;安仁哲;刘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小儿呼吸机撤机过早容易导致撤机失败,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会增加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和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在儿科领域仍无统一客观的撤机指标,探索合理可行的呼吸机撤机指标对提高撤机成功率有重要意义.该文详述了目前小儿呼吸机撤机条件及撤机指标的研究进展,比较各指标对小儿呼吸机撤机的预测性及准确性,并展望了更高预测准确度的撤机指标或撤机组合方案用于临床的可能性.
作者:苏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方法.方法 收集近2.5年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的高危围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12例,新生儿迟发型GBS败血症3例,占同期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的10.1%(15/148);本院出生的早发型GBS败血症7例,占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的0.3%‰(7/24 502).早发型GBS败血症中75%在生后6h内起病;首发症状为气促、呻吟、青紫;病情多危重,合并症多见有呼吸衰竭7例(58.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50.0%),肺出血6例(50.0%),休克5例(41.7%);死亡2例,病死率为16.7%.病程中均表现有明显的白细胞异常及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4.0×109/L 4例.GBS的药敏显示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均高度敏感,哌拉西林舒巴坦或青霉素/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 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起病早,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确立国内孕中晚期GBS的筛查防治方案及加强高危新生儿生后早期的管理,早诊早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郑直;黄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术对小儿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因不明原因呼吸困难(包括撤机困难)而行支气管镜检查的1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32例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患儿中,喉、气管、支气管先天畸形54例,呼吸道炎症32例,气管、支气管继发性狭窄23例,呼吸道异物11例,肿瘤或肉芽增生9例,未发现异常3例,支气管镜的病因诊断率为97.7% (129/132).对合并19例肺不张患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14例部分或完全复张.结论 呼吸道先天畸形、炎症、继发性狭窄、异物等是儿童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支气管镜术不仅能发挥诊断作用,而且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杨泽玉;张琪;王玉;刘文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在过去的40年里,因为技术和设备精密程度的进步,对液体和血流控制精密性提高,持续肾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已经成为儿童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重要治疗方法[1-2].与传统透析方法相比,CRRT用于危重和情况不稳定患儿时,可靠性更高,更易于操作,清除细胞外溶质和液体功能更稳定,效率更高.由于CRRT清除溶质和调节细胞外液体量是缓慢持续的,这对难以耐受液体量和溶质浓度突然改变的危重症患儿更有利.CRRT已经成为危重症合并AKI患儿治疗的优选治疗模式.当然,目前的CRRT技术是在成人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与成人CRRT还是有重要区别的,例如因为血液总量的缘故,小婴儿尤其是体重<3.0kg的新生儿,CRRT通常需要预充全血;根据体重改变参数;用于儿童特有疾病如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本文对CRRT原理不再赘述,就近年来与儿童使用CRRT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王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