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吕峻峰;马立忠;刘玉玲;梁少峰;付四毛
本文主要针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管理中通常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如何与患儿家属沟通、产儿科间合作、NICU的整体管理、有针对性的专人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并结合我们这10年中对超低出生体重儿诊疗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如出生时管理、出生后体温、颅内出血的防治、感染的预防和处理、输血的管理、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以及出院前及出院后的管理进行概述,以期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宋燕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对于其定义、易忽视的发作形式、药物治疗及脑电图监测的作用不断有新的认识.本文着重对于SE定义、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国外难治性SE的新治疗方案.
作者:夏蝉;单小鸥;陈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机械通气在治疗早产儿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产前及新生儿期护理技术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早产儿生存率逐年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也在持续增加,严重影响早产儿的预后.近年新生儿学者在非侵袭性呼吸支持技术对减轻肺损伤、降低早产儿并发症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就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中的作用及肺保护策略在降低早产儿肺损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赵媛;李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5年中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MP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J)住院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MP-IgM抗体;分析儿童MP感染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对5年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3至2007年昆明地区ALRI儿童MP感染率分别为20.9%、14.3%、17.5%、15.7%、19.5%,感染率各年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年龄组MP感染率分别为~1岁10.7%、~3岁20.5%、~6岁21.5%、~14岁21.7%,婴儿组低于其他年龄组;女性MP感染率高于男性;儿童MP感染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昆明地区2003年、2007年MP感染率高于其他年份,不同年份MP感染率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2003年4至9月、2007年7至12月出现MP感染流行趋势.5年问夏、秋、冬不同季节MP感染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除2005年外,每年中不同季节MP感染率均存在季节差异性.结论 MP是昆明地区1岁以上儿童ALRJ的重要病原,病原流行无季节规律,5年间出现两次流行趋势.
作者:吴茜;倪林仙;樊茂;赵明波;高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应激性高血糖是指无糖尿病史的患儿在手术、创伤、严重感染、缺氧、休克等应激状态下体内内分泌系统紊乱而出现的高糖血症.在应激状态时,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多,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比例失调,刺激糖原分解并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作者:宋福英;陈晓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喘息患儿的过敏情况.方法 对505例喘息性疾病患儿按婴儿组、幼儿组、儿童组进行食物和吸入物过敏原筛查(Fx5E试验和Phadiatop试验),并抽取Fx5E阳性和Phadiatop阳性各30例行血清IgE测定.结果 婴儿组、幼儿组、儿童组Fx5E阳性率分别为25%、55%、17%;Phadiatop阳性率分别为8%、45%、48%.Fx5E阳性过敏原主要是牛奶、鸡蛋白;Phadiatop阳性主要是尘螨、屋尘.结论 咳喘婴儿以食物过敏为主,其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至幼儿期后,又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吸入物过敏则随年龄而增多,幼儿期吸入物过敏的发生率与食物过敏比例已接近,至儿童期则以吸入物过敏为主.体外过敏原检测是一种用于筛查和寻找变应原的较为准确的方法.
作者:吴晓波;何勇;诸彭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41例HFMD患儿分为一般病例组23例,重症病例组18例,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结果 CD3~+与CD4~+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一般病例组、对照组依次显著降低(P<0.01);CD8~+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一般病例组、对照组依次显著降低(P<0.05);NK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与一般病例组相似(P>0.05),皆高于对照组(P<0.05);B淋巴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一般病例组、对照组依次升高(P<0.01).结论 HFMD患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其中细胞免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体液免疫反应亢进.
作者:石海矾;陈益平;徐志伟;狄军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以发热为主诉的儿童阑尾炎伴穿孔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与干预.方法 对15例发热为主诉的儿童阑尾炎伴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儿中,院外发热平均(4 6±1.5)d,高平均体温(39.9±0.5)℃.惊厥3例,腹痛10例,呕吐或恶心12例,腹泻7例,休克2例.入院后穿孔确诊时间平均(45.2±17.4)h.腹部B超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和腹腔脓肿分别为7例和2例.平均每例腹部B超检查次数(20±0.7)次.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8例.外周血WBC>15×10~9/L者8例.全部病例CRP水平均升高明显,平均(156±35)mg/L.8例检测前降钙素,有5例升高.结论 对儿科急诊发热患儿的评估中,凡遇高热、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甚至惊厥者,结合CRP明显升高,需仔细进行腹部查体,必要时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腹部立位平片、腹部穿刺检查,以排除阑尾炎穿孔可能.
作者:单小鸥;赵一鸣;钱彩;夏蝉;金益梅;王传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对初发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 初发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有高凝状态患儿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开始正规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凝治疗,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0~100u/(kg·d)皮下注射,连用2周,同时潘生丁2~3 mg/(kg·d)口服3~6个月;对照组只给予潘生丁2~3 mg/(kg·d)口服,3~6个月.两组患儿均至少随访6周.结果 抗凝治疗前两组患儿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周时治疗组血浆FB和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时两组血浆FB和D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血浆FB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DD浓度在两组间差别已无显著性(P>0.05),治疗1周和2周时PLT、PT、APTr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儿蛋白尿完全缓解时间(10.15±2.54)d,明显低于对照组(15.06±5.63)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短期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并且对血小板浓度和凝血时间无明显影响,对于初发的激素敏感型肾病患儿可缩短蛋白尿完全缓解所需的时间.
作者:武建文;王晓琳;李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科学知识及技术进步,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显著提高.这些新生儿出生后常需呼吸支持,合理的肺保护通气策略有助于减轻肺损伤、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呼吸支持形式取决于生后状况,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应用机械通气,达到理想的气体交换,避免通气损伤.无创性呼吸支持作为出生时初的干预措施及其在向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治疗转变过程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李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手足口病患儿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时脑脊液的改变,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7月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收住的进行脑脊液检查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完整资料,比较脑脊液检查正常者与异常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异同.结果 脑脊液检查正常者42例,异常者89例.在发病年龄、嗜睡或倦怠、肢体抖动或惊跳及发热持续时间上,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WBC计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脑电图异常方面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发病年龄小、嗜睡或精神倦怠、肢体抖动或惊跳及发热持续时间长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卓志强;潘万贵;赵国荣;陈宝川;吴俊峰;洪志明;康碧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大鼠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模型.方法 大肠杆菌[O111B4,(4.0~6.0)×1012 CFU/L]3 ml/kg气管注射制作大鼠肺内源性ALI模型.分别于注射大肠杆菌后12、24、36、48、72 h共5个时间点给予机械通气,监测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胸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组织常规固定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2、24、36、48、72 h大鼠PaO_2/FiO_2分别为(30.71±7.95)kPa、(21.66±5.34)kPa、(21.09±4.75)kPa、(25.01±8.78)kPa、(33.82±8.02)kPa.均低于正常组(63.82±3.03)kPa(P<0.01).12、24、36、48、72 h大鼠Cdyn分别为(4.23±0.13)ml/(kg·kPa)、(4.19±0.96)ml/(kg·kPa)、(4.28±0.69)ml/(kg·kPa)、(4.44±0.62)ml/(kg·kPa)、(4.58±0.35)ml/(kg·kPa),均低于正常组(8.16±0.78)ml/(kg·kPa)(P<0.01).12、24、36、48、72 h大鼠ALI发生率分别为71.4%、100%、100%、83.3%、57.1%;ARDS发生率分别为28.6%、85.7%、83.3%、66.7%、14.3%.病理学改变方面,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由肺内少量渗出液到肺泡壁明显水肿.肺泡腔内出现大量渗出液和炎症细胞,可见透明膜形成以及严重肺泡萎陷,但在72 h炎症已明显减轻.结论 本实验经气管滴入大肠杆菌建立了肺内源性ALI/ARDS动物模型,分时间点观察了病情演变,为有效利用动物模型提供了资料.
作者:李红日;宋国维;甘小庄;崔小岱;孙丽萍;孙春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分析温州2008至2009年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期找到预测手足口病危重后果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以便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患儿分为2组,心肺衰竭组除有脑膜脑炎的表现外,伴随心肺衰竭和/(或)迟缓性麻痹,脑膜脑炎组仅具有脑膜炎或脑炎表现;比较两组间发热持续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肌钙蛋白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在发热持续时间、血糖水平、肌钙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钠、脑脊液细胞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持续发热、高血糖水平及高肌钙蛋白水平多提示病情危重.鉴于病例数有限,尚需收集更多的病例,以期找到预测危重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
作者:李素华;汪洪姣;陈益平;狄军波;陈均亚;石海矾;徐志伟;张桂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儿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对我院PICU 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0例腹腔间隙综合征患儿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经过对10例患儿的及时救治及腹腔间隙综合征的防治,治愈6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3例.结论 对于伴有明显腹胀的危重症患儿,应常规进行腹内压监测,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在液体复苏基础上尽早手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袁秀丽;何颜霞;杨卫国;宋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内皮素(ET)在窒息缺氧后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17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31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脐血EPO和ET水平.结果 1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脐血EPO和ET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P<0.001),17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脐血EPO水平亦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01).脐血EPO、ET水平和Apgar评分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r=-0.642,P<0.001;r=-0.887,P<0.001),EPO、ET间呈正相关(r=0.705,P<0.001).结论 EPO、ET参与了新生儿窒息的病理过程.
作者:严争;林敦彬;康强;刘凡;赵兰玉;危夷;王健;郑丽芬;李慧贞;成辉;潘香凝;黄勉;谢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体肺动脉侧支循环患儿的救治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体肺动脉侧支循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死亡4例,病死率33.3%.外科手术前行侧支血管的栓堵或结扎术6例,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术后并发广泛肺渗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各1例,其余3例痊愈.外科手术后行侧支血管的栓堵或结扎术5例,死亡3例,死因分别为顽固性低氧血症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术后并发灌注肺3例,反复气道大量出血1例.侧支未作栓堵或结扎1例,经对症处理而痊愈.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术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患儿顺利恢复的关键.
作者:周智恩;孙小圣;冯君;何伦德;王道庄;邓硕曾;严善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9年11月5日至2009年12月3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共收治2009甲型H1N1流感(甲流)危重确诊患儿12例~([1]),平均年龄3岁2个月(16个月~8岁),全部病例均有重症肺炎和低氧性呼吸衰竭,6例出现肺气漏,其中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给予机械通气6例,氧合指数(PiO_2/FiO_2)87~148(平均105.5),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60%~100%,PIP28~40 cm H_2O(平均32.3 cm H_2O,1 cm H_2O=0.098 kPa),PEEP 10~20 cm H_2O,机械通气时间6~44 d(平均15.5 d).
作者:刘春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例1,男,3岁,因腹痛、呕吐4d,加剧伴抽搐1次经中医院治疗无好转而转至我院,有铅接触史,其父也有铅中毒史.入院查体:神志尚清,贫血貌,心肺查体无特殊,腹胀,局部隆起,肝肋下1cm,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作者:方丽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甲型H1N1流感病毒重症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8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重症感染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并对个体化治疗和达菲等特异性综合治疗的疗效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8例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3例;有基础疾病者5例,有与发热患者接触病史者5例;8例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全部病例鼻咽试子甲型H1N1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血常规中,WBC、中性粒细胞和CRP升高.IgG显著减低7例,lgA显著减低8例,IgM正常7例.CD_4~+ T细胞显著减低8例,CD_8~+ T细胞显著减低4例,CD_4~+/CD_8~+减低6例;8例NK细胞均减低;肺炎支原体IgM抗体1:160以上者5例;痰培养:肺炎链球菌6例,草绿色链球菌2例.血气分析均为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其中Ⅰ型呼吸衰竭2例,Ⅱ型呼吸衰竭6例.胸部X线片有大片状浸润影者7例次,胸腔积液者4例次,肺部含气差者3例次.8例患儿均于治疗后第2~5天病情明显好转;其中有6例治愈出院,2例病情好转后转入隔离病房继续治疗.全部病例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免疫功能低下是甲型H1N1流感重症感染的特征之一;综合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重症感染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冀湧;盖建芳;姚建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早产儿循环系统在出生时发育不成熟,常发生早产儿低血压和动脉导管未闭,其处理方法不同,常会影响患儿存活率和预后.扩容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环氧化酶抑制剂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是较常用的药物,但对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心血管系统问题何时需要处理和如何处理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
作者:杨传忠;朱小瑜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