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30例临床分析

刘鸿坚;姜先敏;张晋绥;王千;徐宾

关键词:胎粪性腹膜炎, 小肠穿孔, 新生儿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7年收治的30例胎粪性腹膜炎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所见及治疗方法.结果 30例胎粪性腹膜炎患儿产前超声检查常见的表现为胎儿腹水及肠管扩张.7例保守治疗,17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3例只行腹腔引流术,3例行回肠造瘘术.胎粪性腹膜炎常见型13例,纤维黏连型8例,囊肿型2例.病死率6.7%,并发症发生率36.7%.结论 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病死率高,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或肠造瘘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过敏性休克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 对2001年2月至2007年2月我院发生的41例小儿过敏性休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部分病例为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少部分为食物蛋白和毒素引起,其中85%均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等方式接触.除2例昏迷患儿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外,其余患儿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 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以便安全、有效地用药.

    作者:张品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830例近足月儿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近足月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出生后的疾病构成、呼吸管理方式和转归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从本院新生儿科出院的出生胎龄在34~37周的近足月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出生后疾病构成、有无机械通气史和孕母年龄、胎产次、孕期合并症、分娩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近足月儿发生的原因受多因素影响,其中由于非医学适应证的选择性剖宫产虽不是主要原因,但此种患儿出生后的呼吸困难、需行呼吸辅助治疗的机率较自然早产组和医源性早产组明显增加,从而加大了治疗风险、增加了NICU的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论 近足月儿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孕前、孕期宣教,减少不必要的非医学适应证的早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丁素芳;岳虹霓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儿科管理指南(2008年版)解读

    欧洲198家监护病房的资料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约占30%,这些患者中有一半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1].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也是引起危重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2].如何改进治疗及提高抢救成功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大量相关研究工作,特别是多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进行,使新的、更可靠的资料不断涌现,为不断完善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宋国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危重患儿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危重患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探讨危重患儿高血糖发生相关机制.方法 检测2007年1至12月我院PICU收治的51例危重患儿入院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并与15例健康体检儿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各种基础疾病下的危重患儿入院24 h内血糖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以感染性休克组为高[(11.35±6.21)mmol/L];患儿入院5 d内每日血糖均值波动情况以入院当天为高,其后持续高于正常.(2)人院24 h内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儿血胰岛素水平分别为(17.65±16.85)mU/L、(13.45±7.33)mU/L、(16.24±12.41)mU/L,均高于对照组[(8.70±6.57)mU/L],而先天性心脏病组[(6.75±3.22)mU/L]略低于正常组,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0.356,P=0.127);入院当天和第3天、第5天患儿血胰岛素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8.70±6.57)mU/L];根据血糖水平,将患儿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组,两组血胰岛素水平分别为(5.44±3.38)mU/L、(14.22±12.29)mU/L,高血糖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患儿危重评分(PIM Ⅱ)均值为12.69±16.82,共死亡8例,病死率为15.6%;死亡患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患儿(P<0.05).(4)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危重症评分和血胰岛素水平无线性相关性;血糖和危重症评分间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危重症患儿常出现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也是判断预后的间接指标;高血糖与胰岛素相对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至于其确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朱翠平;洪婕;黄怡玲;李博;杨镒宇;陶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提高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降低病残率的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23例出生体质量700~995 g[(880.7±93.7)g]、胎龄25+6~31+4周[(27.2±2.5)周]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儿存活20例,存活率87%.住院时间63~123 d,平均(76.5±25.1)d,出院体质量2.45~3.90 kg,平均(2.72±0.48)kg.出生时窒息需复苏者18例,占7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发生率为61%;15例需气管插管常规机械通气治疗,1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93%;早期低血压9例,占39%;胆汁淤积5例,发生率为24%;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1例,发生率为48%.20例存活出院患儿中,头颅MRI表现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例;2例3只眼出现视网膜病变.死亡3例.结论 及时恰当的出生时复苏和对各种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提高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降低病残率的重要保障.

    作者:麦友刚;吴燕云;赖文玉;林海梅;张红珊;苏浩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症感染的识别

    重症感染是PICU常见危重症,其病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近十几年来,尽管临床监护技术及支持手段的不断进步,重症感染患儿的病死率仍高达10%.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显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1].因而,及早识别重症感染患儿是儿科医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何颜霞;杨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枢神经系统水通道蛋白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进展

    水通道蛋白(water channel protein)又称水孔蛋白(Aquaporins,AQPs),是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膜上转运水分子的特异孔道,该孔道由一系列具有同源性的内在膜蛋白家族成员形成,它们介导不同类型细胞膜的跨膜水分子转运.目前在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13种水通道蛋白(AQP0~AQP12),其中6种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水通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相似,在维持颅内渗透压、电解质平衡及脑脊液分布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参与脑水肿的发生过程.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枢神经系统AQPs的分布、功能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刘娟;钱素云;杨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儿童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为儿童慢性风湿性疾病少见但凶险的合并症,病死率达8%~22%[1-2].我院收治1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SOMA)合并MAS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敏;滕国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成分换血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成分换血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换血指征的ABO溶血病患儿41例分为两组,24例为对照组,用O型红细胞悬液+AB型血浆换血;17例为观察组,用浓缩洗涤O型红细胞+AB型血浆换血.观察两组患儿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常规的变化及住院天数、换血后需要蓝光治疗的时间、需要再次输血或换血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均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患儿换血后均有不同程度贫血,需要输血的患儿达18例,占75%,观察组无一例需要输血;对照组中有5例需要再次换血,占21%,观察组无一例需再次换血.对照组患儿换血后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低于换血前(P<0.001,P<0.05).观察组患儿换血后Hb和HCT明显高于换血前(P<0.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儿总住院天数和换血后需要光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换血后精神反应明显好于对照组,恢复进食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浓缩洗涤O型红细胞+AB型血浆的混合血进行换血,可防止换血后贫血,减少继续溶血的机会,缩短换血后需要蓝光治疗的时间和总住院天数,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光明;王承峰;任榕娜;李春芳;沈银红;曹惠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死亡原因的探讨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的死亡原因.方法 分析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均为b亚型;分别在住院10 d、11 d、13 d死亡.死亡原因:3例均存在典型的DIC.2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高白细胞综合征(维甲酸综合征).2例治疗中发生急性支气管肺炎.发生高白细胞综合征者诊断时WBC 45.7×109/L,死亡时为136.5×109/L.3例诊断时PLT分别为7×109/L、9×109/L、32×109/L,死亡时为1×109/L、5×109/L、76×109/L.结论 诱导分化治疗中,前2周为监护的重点时间,高白细胞综合征、与DIC相关的颅内出血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初诊时高白细胞、b亚型、DIC、血小板减少明显者,易于出血,要特别重视输注血小板.必要时可谨慎地予以化疗.

    作者:郝良纯;王秀丽;王弘;王欢;李佳特;朱会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儿科急诊明显生命危险事件的评估与干预

    明显生命危险事件(apparent life-threatening events,ALTE)常常给儿科急诊临床实践带来潜在隐患[1].尽管ALTE的早期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甚至难以察觉,但若不及早发现,患儿可急骤出现危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医务人员必须对ALTE患儿的紧急情况保持镇定,迅速采集关键的病史,识别潜在的病因,尽快实施安全的处置方案.

    作者:刘莹;李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肌肌钙蛋白Ⅰ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MC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免疫测定方法检测51例生后窒息并MCI新生儿(MCI组)血清cTn Ⅰ和CK-MB水平,并以57例窒息无MCI(NMCI组)及45例正常新生儿(NC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NC组cTn Ⅰ水平在生后7 d内无变化,MCI组生后24 h内和1周时cTn Ⅰ水平均显著高于NMCI组和NC组(P<0.01).MCI组生后24 h内CK-MB水平显著高于NMCI组和NC组(P<0.01);生后5~7 d 3组CK-M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明显低于生后24 h内水平.cTn Ⅰ诊断新生儿MCI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8%,准确度89%;CK-MB的敏感度为86.3%,特异度为69%,准确度为74%.结论 血清cTn Ⅰ及CK-MB均可用于新生儿窒息MCI的早期诊断,cTn Ⅰ优于CK-MB.

    作者:黄烈平;庄满利;俞晓燕;李艳华;顾承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危重患儿常见细菌感染的定位及意义

    伴随细菌耐药的不断增加和变化、新型抗菌药物研发难度的增加与研发速度明显下降,细菌感染及其相关综合征(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发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居高不下(10%~50%).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综合征仍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08年全球因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高达70~100万,已超过艾滋病和结核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有160万新生儿死于感染[2].美国每年约21.5万人死于严重脓毒症及相关疾病,严重脓毒症患儿住院病死率达10.3%[3].对细菌感染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有效的抗菌治疗是降低危重细菌感染性疾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对危重细菌感染的及时定位是早期诊断及选择有效抗菌药物的重要环节,现就小儿内科常见细菌感染的定位及确诊标准进行探讨.

    作者:任晓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内毒素血症新生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肾脏损伤与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80只健康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40只,对照组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 ml;内毒素组(LPS组)腹腔注射等容积LPS 5 mg/kg.每组大鼠分别于腹腔注射后1、4、8和12 h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NF)-κB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动态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NF-κB在对照组基本无表达,LPS组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于实验后1 h即有升高,8 h达高峰,12 h略有下降.TGF-β1在对照组肾小管中少量表达,LPS组1、4及8 hTCF-β1表达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12 h显著升高.电镜下观察到,LPS组于实验后4 h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形成,刷状缘无明显改变;12 h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明显融合,系膜细胞线粒体嵴断裂,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扩张.结论 NF-κB参与了新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肾损害的病理过程,而TGF-β1可能促进肾组织修复,同时可能抑制NF-κB产生.

    作者:赵成广;吴玉斌;周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收治的4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机械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A组)和传统通气组(B组).A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模式,潮气量6~7 ml/kg,吸气峰压≤30 cm H2O(1 cm H2O=0.133 kPa),应用相对较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调节吸人氧分数(FiO2)及PEEP以维持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90%.B组采用传统通气模式,潮气量8~12 ml/kg,PEEP 2~6 cm H2O,调节FiO2以维持SpO2高于90%.观察2组潮气量、PEEP、动脉血气、病死率及入PICU 28 d内自主呼吸天数.结果 A组潮气量(7.09±1.66)ml/kg,PEEP(7.15±2.08)cm H2O;B组潮气量(9.82±2.31)ml/kg,PEEP(5.40±1.84)cm H2O;A组潮气量较B组显著降低(P=0.001),PEEP较B组显著升高(P=0.021).A组病死率30.3%,自主呼吸天数(10.88±8.84)d;B组病死率60.0%,自主呼吸天数(8.40±10.86)d;两组在病死率与自主呼吸天数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可能优于传统通气模式,但确定结论尚需进一步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

    作者:朱获绮;王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电图检查早期诊断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查在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首次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中2例出现完全性三分支传导阻滞,其中1例患儿因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而死亡.3例出现不完全性三分支传导阻滞,经及时合理用药,痊愈出院.5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其中2例伴有其他心电图异常,确诊后经合理用药痊愈出院;另3例心电图仅表现为显著窦性心动过速,但病情进展快,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尸体解剖证实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结论 首次描记心电图如有三分支传导阻滞,要及时考虑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而对脑炎、支气管肺炎、胃炎等患儿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时,一旦发现三分支传导阻滞和安静状态下窦性心动过速,亦应考虑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作者:成玉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过敏性紫癜及预防肾损害的作用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过敏性紫癜(HSP)及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103例HSP患儿分为肝素组(57例)和对照组(46例),肝素组在一般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100~125 U/(kg·次)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14 d.观察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皮疹反复发生率,治疗前、后D-二聚体及早期肾损害指标的变化.结果 肝素组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的消退时间分别为(15.23±3.14)d、(6.80±1.96)d、(6.68±3.42)d,较对照组[(17.11±4.79)d、(8.30±2.67)d、(8.59±4.09)d]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疹反复发生率为14.6%,较对照组(39.1%)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随访3个月时D-二聚体阳性率为15.8%,较对照组(37.0%)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肾损害指标尿中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分别为(12.22±3.92)mg/L、(5.35±0.51)mg/L、(8.12±1.65)U/L,较对照组[(14.15±5.17)mg/L、(6.54±2.67)mg/L、(10.04±2.60)U/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缩短HSP病程,并可有效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

    作者:李玉梅;陶仲宾;姜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PICU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评估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及治疗在儿科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PICU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97例患儿105例次纤支镜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肺炎与肺不张主要原因有气道解剖结构异常、气道严重炎性病变、气管异物、炎性息肉、气管食管瘘;其中气道解剖结构异常为常见,共45例(42.9%).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合并气道解剖结构异常40例(88.9%),明显多于非先心病患儿(P<0.01);但非先心病患儿合并肺炎及气道严重炎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先心病患儿(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率27.8%,革兰阴性致病菌居多.纤支镜检查有助于气道内出血诊断和气道管理.纤支镜应用过程中,未见与纤支镜应用相关的死亡、大出血、气胸、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PICU开展纤支镜诊疗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钱娟;王莹;李璧如;赵醴;杨燕文;任宏;殷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浆凝溶胶蛋白在肌动蛋白清除中的作用

    肌动蛋白是细胞内正常蛋白,一旦组织细胞受到损害,肌动蛋白便释放到循环中,终由肌动蛋白清除系统(包括凝溶胶蛋白和Gc蛋白)加以清除.若超过其清除能力时,肌动蛋白在体内积聚将引起脏器损害.动物实验中,外源性凝溶胶蛋白能改善肺血管功能,甚至降低病死率.

    作者:何时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吸入伊洛前列素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中心PICU收治的体外循环下双心室矫治手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术后48 h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剂量伊洛前列素25 ng/(kg·min),每次吸入10 min,每4小时1次.观察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AMP和cGMP浓度.结果 13例患儿平均年龄(17.88±12.56)个月,平均体质量(9.29±3.59)kg.治疗前右房压、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分别是(11.5±1.41)mm Hg(1 mm Hg=0.133 kPa)、(61.64±13.6)mm Hg和0.66±0.16;治疗后20 min分别降至(9.88±1.88)mmHg、(47.67±12.18)mm Hg和0.52±0.1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120 min伊洛前列素疗效仍然存在.治疗前患儿血浆cAMP浓度为(335.75±127.31)μg/L,治疗后20 min升至(519.68±148.54)μg/L,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血压、呼吸机条件和血浆cGMP浓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吸入伊洛前列素可以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可能与增高血浆cAMP浓度有关系.吸入伊洛前列素对体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小,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贺彦;刘迎龙;王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