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陈朝英
目的总结小儿外伤性小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38例外伤性小肠损伤患儿的病因、损伤部位、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小肠修补术及小肠切除吻合术,同时处理其它脏器损伤,注意防治感染,加强支持治疗.36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小儿外伤性小肠损伤经早期发现,正确处理,预后良好.
作者:张明生;董方;陈海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儿童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近20年来,得益于多学科的合作以及医学材料学、医学影像学、医疗器械和手术操作技巧的发展,儿童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儿童骨折诊断和治疗已经融入了许多当今医学发展的新科技,加上微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新的儿童骨折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形成.
作者:陈博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肺炎心衰患儿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水平变化与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探讨心衰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Geriss硝酸盐还原酶两点法测定不同程度肺炎患儿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一氧化氮(NO)水平,同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并以正常小儿作对照.结果肺炎组血浆ET、Ang Ⅱ、NO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肺炎心衰组血浆ET、Ang Ⅱ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和肺炎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NO较正常对照组和肺炎组明显降低(P<0.01).心衰纠正后,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恢复,但仍未恢复到正常范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肺炎患儿PaO2与血浆ET、Ang Ⅱ及NO无相关性(P>0.05),肺炎心衰患儿PaO2与血浆ET、Ang H呈负相关(r=-0.73、-0.67,P<0.01),与血浆NO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Ang Ⅱ和NO共同参与了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引起重症肺炎时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董湘玉;沈阳;陈雪红;倪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重症LN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死因之一,且相当数量患儿死于治疗中的合并症.为此,专家学者们一方面探讨包括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在内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致力于LN病理分型的更新,使其更为客观地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慢性化指标,以便临床工作者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实施规范化治疗.
作者:曹力;陈朝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仍是重症监护病房内主要致死病种,近30年来病死率呈上升趋势,G+菌所致感染性休克明显增多,混合感染也在增加[1].其确切致死原因尚未明了,一般认为对儿茶酚胺(CA)耐药的低血压和脓毒症时心肌抑制(septic myocardial dysfunction,SMD)是主要死因[2].本文概述SMD概念、研究简史,重点介绍其炎症介质机制.
作者:王永清;樊寻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入院第一天.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女,5个月.以发热2 d,气急3 h为主诉入院.患儿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1℃,轻咳,无腹泻、呕吐、抽搐等,于当地医院给予先锋霉素V静滴、泰诺口服治疗2d,病情无好转.3h前患儿出现气急、烦躁,精神差,哭吵易青紫,无抽搐,给予肌注鲁米那30 m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予ATP20 mg+CoA100 U+10%GS 250 ml静滴,病情无缓解转入我院.
作者:刘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2~2002年收治的29例颅内自发性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儿中脑动静脉畸形18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Moyamoya病2例,原因不明者5例.经治疗痊愈19例,轻残5例,中残3例,死亡2例.结论脑血管畸形是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CT、MRI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辅助诊断;血肿清除加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道锋;邹瑛;陈谦学;刘仁忠;王国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估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治疗早产低体重儿反复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并与氨茶碱、纳洛酮治疗组进行比较.方法106例反复呼吸暂停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3组,甲组给予氨茶碱,乙组给予纳洛酮,丙组给予NCPAP治疗,观察各组疗效.结果3组显效率分别为42.42%、43.75%、73.17%.总有效率分别为54.54%、59.38%、92.68%,丙组与甲、乙两组相比,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应用NCPAP可有效治疗早产低体重儿反复呼吸暂停,且优于氨茶碱、纳洛酮.
作者:李普;姜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损伤能量水平对儿童股骨颈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0年来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3例股骨颈骨折患儿,按照致伤能量的高低分为高能组48例,低能组15例.结果高能组中43.8%(21例)有合并损伤,而低能组却无一发生;合并损伤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骨盆骨折、下肢骨折、内脏挫伤和颅脑损伤;高能组发病年龄分布较为离散(3~14.5岁),而低能组发病年龄相对集中(8~13岁);高能组中包含各型骨折,Ⅱ、Ⅲ型多见,而低能组中仅见Ⅱ、Ⅲ型.结论儿童股骨颈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近半数的病例有合并损伤;儿童股骨颈骨折首选治疗方法为牵引复位或闭合复位,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儿年龄、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等因素,而与损伤能量或者合并损伤无关.
作者:徐刚;张建立;王玉琨;安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旨在探讨一氧化氮(NO)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18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抗生素组10例,抗生素+地塞米松组8例,均于入院时(治疗前),入院后5、10 d 3个时间段,行腰穿抽取脑脊液,用硝酸根还原法测定其亚硝酸盐浓度.结果(1)治疗前细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为(4.98±0.28),μmo1/L,显著高于对照组(1.64±0.30)μmol/L(t=6.68,P<0.01),经治疗后亚硝酸盐浓度渐下降,脑脊液恢复正常后亚硝酸盐浓度(1.08±0.59)μmol/L与对照组(1.64±0.28)μmol/L比较无差异(t=0.12,P>0.05);(2)两治疗组(抗生素,抗生素+地塞米松组)治疗前、中、后脑脊液亚硝酸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3)细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与脑脊液糖含量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白细胞计数中度相关.4例近期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3例脑室扩大,1例硬膜下积液),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6.98±2.31)μmol/L与无上述并发症14例患儿脑脊液亚硝酸盐浓度(4.41±1.39)μmol/L有显著差异.结论NO也参与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且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地塞米松使用未见降低脑脊液中NO水平.
作者:张信良;陆中权;贾玉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据统计创伤是成人45岁以下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在人类总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三.1875~2000年全世界发表有关创伤和休克的论文多达40 000余篇[1].近年在小儿意外事故中创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创伤的严重程度是极其重要的始动因素,严重创伤,尤其合并脏器损伤和大量出血的病例(如交通肇事、挤压伤、高处坠落伤和颅脑外伤等),80%左右发生不同程度的创伤性休克.与其他类型的休克相比,创伤性休克是一个更为复杂、更难预测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创伤后早期和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创伤性休克尤其是重症创伤性休克尚无有效的救治方法,其伤亡率和伤残率都较高.
作者:王维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创伤体系(trauma systems)是发达国家重要的急救体系之一,近20年来发展迅速[1].创伤是现代社会导致死亡和残疾重要的原因,建立和发展创伤体系可减少创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2,3].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医疗急救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创伤体系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任晓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儿童多发伤合并开放性骨折通常由高能损伤所致.文献报告,25%~50%的多发伤患儿合并有开放性骨折.多发伤合并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1]:(1)现场急救;(2)急诊室处理;(3)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4)清创;(5)骨折固定;(6)伤口治疗;(7)康复治疗.
作者:杨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前,蜂蜇伤中毒仍是威胁广大农村和山区人民生命的一个危险因素.每年7~9月,黄蜂活动频繁,蜂蜇伤中毒患儿增多.参阅国内外文献,总结我院救治重症蜂蜇伤中毒病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黄蜂蜇伤中毒的机制、病理及临床处理作简要介绍.
作者:欧阳颖;吴青;何海兰;张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历摘要男,4岁,以阵发性哭闹、呕吐、四肢皮肤紫癜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在当地医院儿内科住院治疗.入院第3天,患儿哭闹、呕吐加重,停止排气排便,考虑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后患儿仍有规律性哭闹,哭闹每次持续10 min,间隔30 min左右,呕吐胃内容物,不含血液,并出现果酱样便,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37.1℃,P 108次/min,一般状态稍差,反应可,面色苍白,轻度脱水貌,双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应灵敏,心率10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腹稍胀,全腹轻触痛,以上腹明显,右上腹触及腊肠样包块,右下腹空虚,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较弱(1~2次/min),四肢及臀部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以双踝周围为重.肛诊指套染果酱样便.腹部超声检查:右上腹可探及3.6 cm×3.0 cm包块,横切呈同心圆,纵切呈套桶征,诊断:过敏性紫癜、急性肠套叠.
作者:曲日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0例VLB-WI分为甲组(系统随访与干预)30例,乙组(未系统随访与干预)30例,甲乙两组的基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比较两组:(1)体格发育及智测;(2)早期干预即丰富环境,语言,视、听、触觉刺激的效果和有脑损伤者配合药物治疗及水疗指针综合疗法的疗效等.结果(1)甲、乙两组身长、体重、头围无显著差异(P均>0.05).精神发育甲组比乙组高23分,运动发育落后甲组高于乙组27分.(2)乙组发育落后明显高于甲组(P均<0.05及0.01),脑瘫发生分别为3、20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干预可以减轻与康复VLBWI脑损伤的程度,在干预过程中发现发育落后及脑瘫应及时治疗.
作者:周晓玉;许植之;赵卫华;蒋小镛;钱家萍;程锐;李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病例患儿,男,27 d,G1P1,母孕36周早产,出生体重2 500 g,因早产在外院寄养治疗1周,出院后母乳喂养.因其母弱智,不能正确合理哺乳,又未给患儿喂其他代乳品,使患儿喂养不规律,每天喂奶时间间隔2~8 h不等.近2 d患儿出现拒乳、嗜睡、周身凉、尿便少,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患儿状态及反应极差,弹足数次肢体有回缩、无哭声.T测不出,P 85次/min,R 20次/min,BP 6.8/3.5 kPa,体重1 675 g,危重病容,意识恍惚,面色青灰,双眼睑不能闭合,呼吸浅慢.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基本消失,呈皮包骨样.听诊时,听诊器不能与胸壁很好接触,双肺呼吸音清,心尖部不能闻及心音,于剑突下与背部可闻及低弱、遥远心音.腹部凹陷,肝肋下3 cm,质软,脾未触及,肠鸣音弱,四肢肌张力低,手足轻微硬肿伴水肿.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手指针刺采血部位凝血缓慢.
作者:刘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毒是婴幼儿常见的急症之一.洗胃是误服毒物患儿必不可少的抢救手段,有时往往在抢救过程中只注意毒物本身致机体损害所表现的症状,而忽略了洗胃所致的低钠血症的处理,致使部分患儿疗效欠佳甚至死亡.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0年4月收治的洗胃致低钠血症21例分析如下.
作者:邹明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