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度感染串珠蛇状虫病一例

潘存娒;汤宏峰;裘明华;熊启星

关键词:重度感染, 串珠,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舌形虫病
摘要:蛇舌状虫病(armilliferiasis)是舌形虫病的一类,也是一种罕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中华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失氯性腹泻一例

    患儿,女,22 d,因反复腹泻22 d,2000年3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患儿系第2胎第1产,足月平产,产时羊水过多、清亮,无生产窒息史,出生体重3 kg.生后即排黄色稀便, 8~10次/日,量多,无墨绿色便.生后母乳喂养.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第6天出现不哭、不吃,反应差,入当地医院.查血钠101.9 mmol/L,血钾2.9 mmol/L,血氯61.8 mmol/L,血清总胆红素321.6 μmol/L,直接胆红素107 μmol/L,予以退黄,补钠、补钾、补液治疗,好转出院.

    作者:岳少杰;汤飞鸽;王霞;杨于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鼻病毒的研究现状

    鼻病毒(Rhinovirus, RhV)是引起人类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自从1956年Pelon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分离出第1株RhV后,先后从感冒患者中分离出多种细胞株,至今鉴定RhV已超过120个血清型,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多的病毒.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hV不仅引起普通感冒,还可有其他多种临床表现,故应受到重视.现将RhV的研究进展及对儿童感染的现状综述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军;朱启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第13届国际儿科肾脏病大会会议纪要

    由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IPNA)主办、每3年举行1次的国际儿科肾脏病大会第13届会议于2004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胜利举行.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来自亚洲的代表共213人,其中中国代表37人,包括香港代表15人,台湾代表5人.17名大陆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广东、贵州、湖南、甘肃和新疆,是大陆参加该大会代表人数多的一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丁洁教授主持了第一场<干细胞在肾脏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的主题演讲(keynote lecture),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魏珉教授主持了<关于21世纪肾囊性疾病的新见解>的全体大会讲座(plenary lecture).

    作者:丁洁;管娜;范青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238位点和-30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关系

    围生期感染是亚洲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感染后容易因免疫耐受而呈现慢性化趋势.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的阻断措施能够提供有效保护,但仍有约5%~10%的儿童发生感染.

    作者:顾绍庆;朱启镕;俞蕙;费林娥;董左权;浦东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方蒿甲醚与双氢青蒿素对小儿恶性疟治疗观察

    马里共和国地处西非,属热带气候.恶性疟是当地主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恶性疟终年流行,尤其是雨季(6-8月,其余为旱季),蚊媒大量滋生繁殖,为恶性疟流行高峰.以往多用氯喹治疗,故抗氯喹虫株不断增多.2001年8月-2003年7月,在马里Markala医院工作期间,采用复方蒿甲醚治疗小儿恶性疟40例,并以双氢青蒿素作对照试验以比较观察疗效和毒副作用.

    作者:沈文娟;Moulaye Thiero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浓度氧对新生鼠肺血红素加氧酶1与一氧化碳的影响

    2002年7月-2003年1月,我们利用新生鼠高氧肺损伤模型,观察高氧对新生鼠肺血红素加氧酶1(HO-1)及血浆、肺组织匀浆一氧化碳(CO)含量的影响,以了解HO-1/CO系统在此过程中的变化.

    作者:张欣;郭在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合并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死亡率高,合并明显的免疫功能异常报道较少.现将我院2003年4月明确诊断并成功治愈1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鸣;史宏;李晓辉;周敏;李莎;王译;谢成;刘英;李晋蜀;沈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免疫感染抗生素耐药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共同主办的免疫感染抗生素耐药专题研讨会于2004年7月26-28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11个省、直辖市的102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88篇论文,专题讲座7篇,大会发言12篇.与会代表就目前国内儿科感染现状、临床耐药问题、感染和免疫的关系及检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感染学组在本次会议期间组建了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学协作组,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儿科病毒感染领域的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本次会议内容简要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红;朱启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宫内生长迟缓大鼠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与宫内生长迟缓(IUGR)大鼠成年后胰岛素抵抗(IR)发生的关系,以及生后早期不同的营养模式的远期影响.方法用母鼠全程饥饿法建立IUGR动物模型.32只IUGR新生雌鼠随机分为4组:IUGR模型组(S/N组)给予常规饮食,IUGR高热能饮食组(A组),IUGR高蛋白高热能饮食组(B组),IUGR高蛋白质等热能饮食组(C组).各组幼鼠在3周哺乳期间母鼠分别摄取上述饲料.第4周起各组幼鼠断乳后全部改为自由进食常规饮食至实验结束.另以正常母鼠所生正常新生雌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C/N组)生后给予常规饮食喂养至实验结束.各组大鼠在48周(中老年期)时分别测定体重、肾周脂肪重量、脂肪组织TNF-α mRNA表达,计算ISI(胰岛素敏感指数)并分析其与TNF-α mRNA表达量及肾周脂重、脂重/体重的相关性.结果 IUGR模型组及IUGR A、B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并且脂肪组织TNF-α mRNA表达及肾周脂重、脂重/体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IUGR的C组胰岛素敏感性及TNF-α mRNA表达量、脂重/体重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组织TNF-α mRNA水平与肾周脂肪重量、脂重/体重量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脂重/体重与ISI呈负相关.结论 IUGR大鼠成年后发生胰岛素抵抗可能经由中心性肥胖的途径,与腹脂增多、脂肪细胞过度表达TNF-α有关,脂源性TNF-α可能是IUGR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协病因素.高蛋白的早期营养模式可能通过实现IUGR个体的骨骼肌的生长追赶而非脂肪追赶避免了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是较合理的早期营养饮食模式.

    作者:黄婷婷;丘小汕;杜敏联;沈振宇;柯志勇;赖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以Evans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患儿男,11岁.因反复发热、酱油样尿、皮肤出血点10天,抽搐3天入院.患儿10天前发热38℃左右,自服退热片等第2天热退,出现酱油样尿,皮肤出血点,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予对症治疗1周.病程中有2次反复溶血,3 d前出现间断的头痛呕吐,强直性抽搐,逐渐出现烦躁不安、昏迷、体温升高,因病情加重转入我院.

    作者:易海英;方木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移植母亲分娩新生儿存活一例

    患儿男,第2胎第1产,孕37+2周,因母亲系肝移植术后、孕期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宫内窘迫(胎动减少)急诊剖宫产娩出.羊水清亮,无胎膜早破及脐带绕颈,Apgar评分1 min 3分,5 min 8分,出生体重2000 g.生后予胸外心脏按压,球囊加压给氧等抢救.

    作者:陈娟;陈莉娜;陈大鹏;李炜如;陈永秀;姚裕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度感染串珠蛇状虫病一例

    蛇舌状虫病(armilliferiasis)是舌形虫病的一类,也是一种罕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作者:潘存娒;汤宏峰;裘明华;熊启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生儿深部毛霉菌病八例分析

    新生儿深部毛霉菌感染,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既往文献报道均为死亡病例.1988-2002年,我院经治8例,其中6例经尸检证实,2例存活病例经组织活检诊断为新生儿深部毛霉菌病.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鲁东;张文夏;邹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基因芯片诊断地中海贫血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用于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 )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62例初筛诊断为α地贫;93例初筛诊断为β地贫(轻型60例,重型33例)的患儿血样标本进行α及β珠蛋白的基因分析.结果 (1) 成功检测出中国人中常见的3种缺失型α地贫(--SEA ,-α3.7, -α4.2 ),2种非缺失型α地贫(HbCS,HbQS )的杂合子、纯合子及双重杂合子.(2) 在60例轻型β地贫,33例重型β地贫126条染色体中共检测到8种突变类型,其中CD41-42占33.5%,IVS-Ⅱ- 654占23.9%,TATAbox- 28占15.0%,CD17占15.0%,CD71- CD72 (+A )占4.8%,βE26占2.4%, CD27- CD28 (+ C )占2.4%,CD71-CD72 (+T)占1.5%.(3) 在60例β地贫杂合子中检测到8例(13.3% ),在33例重型β地贫中检测到2例(6%)同时复合有α地贫基因.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具有简便、省时等特点, 其无需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可同时检测α与β地贫,便于推广应用.

    作者:区小冰;张力;余一平;李梅爱;何艳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裂解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在母婴垂直传播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沙眼衣原体(Ct)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1)上游引物5′末端地高辛标记裂解酶片段长度多态性(CFLP)分型方法;了解重庆地区近年来临产孕妇Ct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状况及常见基因型.方法取临产孕妇宫颈刮片及其新生儿鼻咽拭子组成母婴配对标本300对605份,采用Ct omp1套式聚合酶链反应(omp1-nPCR)检测Ct;用建立的CFLP方法对临床Ct分离株进行分型.结果孕妇宫颈Ct检出率11%(33/300),母婴传播率24.2%(8/33).生后24 h内和5~10 d采集Ct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鼻咽拭子标本Ct检出率分别为3.0%(1/33)和38.9%(7/18),χc2=8.79,P<0.01.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母婴传播率分别为8.3%(2/24)和66.7%(6/9),χc2=9.16,P<0.01.Ct阳性和阴性孕妇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30.3%(10/33)和13.5%(36/267),χ2=6.40,P<0.05.8对Ct阳性母婴配对标本CFLP图谱呈4类,经测序证实分别为E、F、H、D型(各3、2、2、1对),各占37.5%、25.0%、25.0%和 12.5%,且每对母子CFLP图谱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重庆地区近年来临产孕妇Ct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状况及常见基因型;上游引物5′末端地高辛标记Ct omp1 CFLP分型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快速、花费相对低廉,没有放射污染,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t分型方法.

    作者:钟晓云;余加林;王佳;邓兵;刘官信;余友霞;王朝惠;张渝;李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PP65抗原血症在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上的应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P65抗原血症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6例CMV感染患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PP65抗原、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检测尿CMV DNA及血清ELISA法检测CMV IgM,比较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以35例非CMV感染的患儿作为PP65检测的阴性对照.对18例PP65抗原阳性患儿进行短期随访.结果 136例CMV感染患儿从血单个核细胞(MNC)中检出PP65抗原118例(118/136, 阳性率86.8%).其中53例患儿分别作MNC和多形核白细胞(PMNL)检测,从MNC中检出PP65抗原45例(45/53, 阳性率84.9%),PMNL中检出PP65抗原43例(43/53,阳性率81.1%), MNC与PMNL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0.25,P> 0.05).PP65与尿CMV DNA2种方法所检测的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78,P>0.05);但PP65与血CMV IgM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52.92,P<0.01).PP65抗原水平与CMV感染的病情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全身性感染通常伴高水平抗原血症,单脏器感染抗原水平相对较低或阴性(χ2= 38.51,P<0.005).PP65在感染恢复期转为阴性或低水平,病情恶化时明显增高.结论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P65抗原血症是诊断活动性CMV感染的有效手段,量化结果有助于监测病情.

    作者:魏健;汤永民;郑季彦;张晨美;王燕儿;沈红强;钱柏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移植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方法,但目前发现BMSCs 移植后神经性分化率仅约10%左右[1].

    作者:李禄全;余加林;刘官信;官晓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视对小儿胃肠功能与动力性疾病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腹泻的发病率极高,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小儿胃肠道疾病中,腹泻是惟一被特别重视并加以研究的内科疾病.当时,对其他器质性胃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深入的临床研究尚少见,仅偶有报道.

    作者:许春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危重病患儿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的病因和病死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区(PICU)危重病患儿发生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的原因、流行病学特点和病死危险因素.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PICU危重病患者中,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患儿的病因、预后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利用队列研究对患者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46例危重病患儿中,216例发生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病死率29.2%.5年间病死率无明显变化(χ2=0.371,P=0.985).神经系统与非神经系统原发疾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460).神经系统感染、意外伤害和败血症是常见病因,分别占27.8%、22.4%和10.2%.对12个死亡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合并器官衰竭数目、年龄小、入科当日危重评分值、有基础疾病、呼吸衰竭和瞳孔大小改变与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或P<0.001).结论 1999年以来,颅内高压及脑水肿患儿的病死率依然很高.神经系统感染、意外伤害和败血症是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患病年龄小于1岁、低危重评分及合并MODS是病死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育才;杨丽萍;汤定华;张宇鸣;裘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关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理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宫内胎儿的血是动静脉混和血.血氧饱和度只有40%~50%,而胎儿在长时间低氧饱和度的情况下没有引起脑损伤,而出生后就需要85%以上的血氧饱和度.如果长期在40%~50%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脑损伤.为什么?机理是什么?新生儿少需要多少血氧饱度?希望您在百忙之中予以释疑.谢谢!

    作者:王瑞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