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5省市居民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风险评估

刘爱东;蒋定国;周萍萍;高秀芬;李建文;张磊;刘兆平;杨大进

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 黄酒, 风险评估, 食品污染物, 食品安全
摘要:目的 对中国东南地区5省市居民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5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黄酒消费量数据,以及2010、2011年在5省市采集黄酒样品的检测结果,采用简单分布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人群经黄酒摄入氨基甲酸乙酯进行估计,并对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5省市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平均含量为0.103 mg/kg,大值为0.498 mg/kg.18岁以上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13.4 ng/kg BW,暴露限值为22 388.黄酒饮酒者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427.8 ng/kg BW,暴露限值为701.结论 18岁及以上全部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在黄酒饮酒者中存在较高健康风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干辣椒及辣椒粉中罗丹明B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干辣椒及辣椒粉中罗丹明B的含量状况,分析违法添加罗丹明B的可能性和含量,为提出罗丹明B经济获利水平下添加行为的评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使用随机抽样原则,在餐饮店、食品商店超市和农贸市场,随机采集干辣椒及辣椒粉,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结果 在2 107份样品中,检出罗丹明B72份(干辣椒21份,辣椒粉51份),检测值在0.2×10-3~ 11.9 mg/kg之间,干辣椒检测值均<0.1 mg/kg;辣椒粉中,23份样品检测值<0.1 mg/kg,12份样品检测值在0.1~0.5 mg/kg之间,13份样品检测值在0.5~5.0 mg/kg之间,仅3份样品检测值> 5.0 mg/kg,且农贸市场和散装样品罗丹明B的检出率高.结论 市售干辣椒及辣椒粉中存在违法添加罗丹明B的情况,辣椒粉问题为更严重.

    作者:荫硕焱;贺巍巍;蒋定国;杨大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探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在风险分析原则基础上,由国际组织倡导并在许多国家取得成功的一项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我国自2010年以来开始建立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目前在建立制度、部门参与、计划和方案制定以及结果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本文借鉴了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经验,从风险监测的目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出了建立风险监测工作规划,进一步改进参与机制和信息沟通利用机制,并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

    作者:付文丽;陶婉亭;李宁;郭云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蒸发光散射-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味精和鸡精中的谷氨酸钠

    目的 建立了蒸发光散射-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味精和鸡精中的谷氨酸钠.方法 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4.6mm×250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0.02 mol/L醋酸铵(冰醋酸调pH =3.5)-乙腈(80∶20,V/V);流速1.5 ml/min;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样品经水超声提取,提取液过滤后供仪器分析.结果 谷氨酸钠在6.0 ~ 20 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味精和鸡精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和94.7%,RSD分别为1.07%和2.14%(n=5).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味精和鸡精中的谷氨酸钠的测定.

    作者:汪辉;徐睿鑫;李晰晖;胡丽俐;彭新凯;夏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09-2013年广州市市售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1调查

    目的 了解2009-2013年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水平,为广州市开展居民膳食中黄曲霉毒素B1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广州市10个区的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单位、加工场以及零售店等随机采集米及米制品(大米及米粉)、面及面制品(小麦粉及面包)、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花生(熟制及生花生)、玉米粉(渣、碎)、油炸食品以及大豆共7类食品,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ELISA)进行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测定.结果 820份样品中共260份被检出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为31.71%,检出值范围为0.012 ~39.300 μg/kg,均值为2.675 μg/kg,中位数为2.5μg/kg,食品总体合格率为98.66%.结论 广州市市售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1总体污染水平不高,但植物油(花生、玉米)检出率较高.

    作者:张维蔚;何洁仪;李迎月;余超;林晓华;梁伯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分型和耐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4-2010年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收集的100株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100株非伤寒沙门菌通过PFGE分型分为62个不同的带型,每个带型包含1~11株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显示,100株菌中有55株菌表现为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多重耐药菌株15株.菌株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萘啶酸40%、四环素30%、氯霉素15%、庆大霉素10%、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10%、环丙沙星9%、头孢西丁1%、头孢噻肟0%.结论 沙门菌PFGE带型和耐药谱均与血清型存在很高的一致性.提示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开展对该菌分子分型与耐药特征分析的联合监测意义重大.

    作者:张晓嫒;王迪;陈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第42届食品标签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第42届食品标签法典委员会于2014年10月21~24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本届会议由加拿大食品监管局政策项目分局副主任Paul Mayers先生主持,来自74个成员国及2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20号上午召开了关于修订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日期标注部分的实体工作组会议.中国派出了由食药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成的8名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大会议题详见附件1.

    作者:张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检测鲜草莓中GⅡ型诺如病毒的两种富集方法比较

    目的 建立鲜草莓中GⅡ型诺如病毒(NoV GⅡ)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评价磁珠富集法和PEG(聚乙二醇)沉淀法对检测草莓中NoV GⅡ的适用性,对北京地区采集的18份草莓样品进行检测.方法 参照ISO/TS 15216-1《实对荧光RT-PCR方法测定食品中甲型肝炎病毒和诺如病毒水平方法》合成检测NoV GⅡ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分别采用磁珠富集法和PEG沉淀法富集病毒,然后提取RNA,建立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磁珠富集法的高回收率为1.730%(PBS缓冲液),PEG沉淀法的高回收率为1.682%(TGBE缓冲液),18份草莓样品均未捡出NoV GⅡ.结论 通过磁珠富集法和PEG沉淀法建立的病毒检测的富集方法均适用于鲜草莓中NoV GⅡ的检测.

    作者:李楠;王佳慧;李凤琴;徐进;江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研究进展

    通过开展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风险分级研究,筛选高危食品和微生物危害进行重点监管是国际上控制食品微生物危害的通行策略,但是目前尚无国际通用的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模型.本研究对国际上已经开展的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研究进行回顾,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监测的定量风险分级模型的构想.

    作者:朱江辉;宋筱瑜;王晔茹;徐海滨;宫丹阳;贺复生;梁亮;王金龙;闫连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我国保健食品违规广告发布情况分析

    分析保健食品广告刊播的乱象和原因,对保健食品广告监管效能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分析近年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监测数据,了解保健食品违规广告的基本形式和状态.由于审批、监管与处罚权相分离、媒体把关不严以及行政执法不到位,违法广告乱象屡禁不止.需要建立健全的法规和规范部门职责,提高保健食品广告监管力度.

    作者:张弛;杜庆鹏;白玉萍;成双红;王大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风险-受益评估技术在食物及其成分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随着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发展,食物给人类提供营养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风险,对食物和食物成分进行风险-受益评估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国际上有关风险-受益评估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临床、微生物、环境及生态等研究领域,而基于食物和食物中某种成分的风险-受益评估研究则起步较晚.本文就国际上现有的食物及其成分的风险-受益评估技术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我国风险-受益评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作者:曹佩;马宁;刘兆平;徐海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第24届油脂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第24届油脂食品法典委员会于2015年2月9 ~13日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召开.会议由马来西亚卫生部食品质量与安全高级主管Noraini Mohd.Othman女士主持.来自40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此届会议.中国派出了由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3名代表组成的代表团,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任团长.

    作者:张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组织中26种β-受体激动剂

    目的 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猪肝、鸭肝中26种β-受体激动剂的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三氯乙酸溶液提取,低温离心后,上清液用MCX固相萃取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UPLC-M S/MS进行测定,基质加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 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6.4% ~ 115.4%,RSD<15.0%,方法的定量限为0.1~0.7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良好,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的快速检测.

    作者:刘先军;王一红;李帮锐;丁力;冯家力;陈东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国5省市居民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风险评估

    目的 对中国东南地区5省市居民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5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黄酒消费量数据,以及2010、2011年在5省市采集黄酒样品的检测结果,采用简单分布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人群经黄酒摄入氨基甲酸乙酯进行估计,并对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5省市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平均含量为0.103 mg/kg,大值为0.498 mg/kg.18岁以上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13.4 ng/kg BW,暴露限值为22 388.黄酒饮酒者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427.8 ng/kg BW,暴露限值为701.结论 18岁及以上全部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在黄酒饮酒者中存在较高健康风险.

    作者:刘爱东;蒋定国;周萍萍;高秀芬;李建文;张磊;刘兆平;杨大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烟台市市售白酒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调查

    目的 了解烟台市市售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水平,为强化监督和监管提供依据,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方法 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检测的操作程序,并根据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中规定的16种酸酯类化舍物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本课题组对烟台市市售的35份白酒样品进行了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等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检测限为0.10 mg/kg,其余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均为0.05 mg/kg,65.71%的样品中检出DIBP和DBP,其中DBP大值为2.14 mg/kg,DMP、DEHP、DEP、DPP的检出率分别为25%、20%、8.5%、2.85%.DIBP、DBP、DEHP、DEP、DMP、DPP检出均值分别为0.404、0.396、0.216、0.206、0.104、0.0546 mg/kg,其余10种均未检出.结论 白酒中普遍存在增塑剂的污染,可能是由包装材料迁移到产品中,需要加大监测和监管力度,降低消费者的健康风险.

    作者:王朝霞;姜梅;宫春波;董峰光;董桂贤;王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QuEChERS法结合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34种农药残留

    目的 建立QuEChERS方法结合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系统用于人尿中34种中高毒农药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 研究QuEChERS各因素如萃取剂、萃取剂用量、萃取次数和净化吸附剂种类对尿样提取净化效果的影响.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外标法测定人尿中34种农药含量.结果 34种农药在人尿中的检出限为0.05~3.2μg/kg,在0.05 μg/g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1.1% ~ 108.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 ~10.4%.结论 本法具有操作便捷、通用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人尿中34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与检测.

    作者:荣维广;阮华;吴建;马永建;吉文亮;刘华良;宋宁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种类的膳食蛋白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膳食蛋白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酪蛋白组、乳清蛋白组、卵白蛋白组、大豆分离蛋白组、小麦蛋白组、玉米蛋白组.分别给予含有不同膳食蛋白的饲料喂养10 d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液样品,测定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半胱氨酸(Cys)、谷胱甘肽(GSH)及半胱氨酰甘氨酸(Cys-Gly)等指标的浓度.结果 小麦蛋白组的体质量增长低于蛋白含量相同的酪蛋白组、乳清蛋白组、卵白蛋白组及大豆分离蛋白组,玉米蛋白组的体质量呈现负增长,且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麦蛋白组和玉米蛋白组血浆Hcy浓度低于其他蛋白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酪蛋白组比较,乳清蛋白组的血浆Hcy浓度也有所降低.结论 膳食蛋白的种类能够影响大鼠血浆中的Hcy水平,可能与蛋白中氨基酸组成有关.高Cys含量的膳食蛋白能提高促进Hcy代谢的酶活性,增加Hcy的代谢消耗,从而降低血浆中的Hcy水平.

    作者:刘轶群;韩枫;孙丽翠;卢佳希;黄振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第36届国际食品法典分析和采样方法委员会会议进展

    第36届国际食品法典分析和采样方法委员会(Codex Committee on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Sampling,CCMAS,以下简称“CCMAS”)会议于2015年2月23 ~ 27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来自53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盟)及13个国际组织的100余名代表和观察员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由匈牙利的食品安全办公室(National Food Chain Safety Office)的(A)rpád Ambrus教授担任主席,同样来自匈牙利食品安全办公室的Andrea Zentai女士担任副主席.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派出了2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者:王紫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10年全国监测网食源性致病菌实验室检验质控考核的结果分析

    目的 为了摸底承担监测任务的检验技术机构的食源性致病菌检验能力,确保食源性致病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制备考核样品,用辐照灭菌的奶粉添加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阪崎肠杆菌中的2~3种),经稳定性测试后对327个检验机构进行质控考核,用点分数法对上报结果进行评价,Pearson x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结果 327个检验机构中有319个上报了检验结果,上报率为97.6%,其中299个检验机构的结果较满意,满意率为93.7%.4种细菌的漏检率不全相同,阪崎肠杆菌的漏检率要高于其他3种.2009年以前入网和2010年新加入监测点的满意率,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满意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质控考核为开展针对性的实验室培训提供了数据依据,也反映了全国监测点的4种食源性致病菌检验能力基本满足监测任务的需求.

    作者:韩海红;郭云昌;李宁;刘秀梅;陈艳;李业鹏;余东敏;姚景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食品化学物风险评估中一些重要参数的选择和使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我国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监管决策的科学性.评估方法、统计学参数、模型构建和健康指导值是影响评估结果的几个重要因素,而对这些因素的选择和使用往往存在模糊认识和误区.本文主要针对食品中化学物的风险评估,对上述几个参数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探讨.

    作者:张磊;刘兆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起误食山野菜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目的 通过对本次事件的调查,及时查明中毒原因,以总结经验,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国家《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开展现场调查,对可疑植物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9人中有8人发病,罹患率88.89%,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头晕、腹痛为主.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5月16日早餐为可疑餐次,山野菜为可疑食物.结论 本次中毒事件为一起因误食野生有毒植物——藜芦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毒.

    作者:张世超;胡兵;袁伟;谢姝;杨鸿梅;李永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