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吉非替尼联合放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Ⅲ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金红松;戴圣斌;许万松

关键词: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吉非替尼, 三维适形放疗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Ⅲ期T1~3N2~3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EGFR突变型Ⅲ期T1~3N2~3肺腺癌患者中,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所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对EGFR突变型Ⅲ期T 1~3N2~3肺腺癌患者予以口服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应放疗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去甲氧柔红霉素与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方案双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和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阿糖胞苷(Ara-C)]方案双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海南农垦总医院收治的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IDA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IDA与HA方案双诱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位总生存时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中位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2.5%)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出血及肝肾毒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A与HA方案双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可有效降低心血管毒性的风险,提高治疗耐受性,且疗效与IDA方案相当.

    作者:张英辉;张诚胜;孙川;孟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对宫颈癌患者术后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对官颈癌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110例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子宫切除术,术后治疗组患者给予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日常护理,护理周期为1个月.结果 护理期间治疗组患者的行为锻炼、认知性症状管理和与医师交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后治疗组患者的生理、社会及家庭、情感和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对于健康宣教、心理沟通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05).随访至2015年4月1日,治疗组患者的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地提高遵医行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张艳;郝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厄洛替尼辅助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辅助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接受治疗的72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小细胞肺癌32例,腺癌24例,鳞癌1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支持治疗,如减轻颅内水肿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全脑放疗治疗以及厄洛替尼辅助治疗,分析2个月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72例患者部分缓解52例,疾病稳定20例,临床获益率为100.0%,临床有效率为72.2%.其中,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效率为68.8%,腺癌临床有效率为75.0%,鳞癌临床有效率为75.0%.36例患者治疗后出现皮疹30例(41.7%),腹泻30例(41.7%),乏力64例(88.9%),脱发16例(22.2%),粒细胞降低6例(8.3%).结论 厄洛替尼辅助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杨金山;魏传芳;吴晓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比卡鲁胺联合化疗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比卡鲁胺联合化疗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CRPC患者,采用比卡鲁胺作为二线抗雄激素药物,与多西紫杉醇、泼尼松化疗联合治疗,观察30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CRPC患者经过比卡鲁胺联合化疗治疗方案治疗后,28例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反应,软组织及骨转移病灶缩小,临床症状改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生存时间为(32.5±3.5)个月.2例治疗无效,8个月后死亡.另外,27例(90.0%)出现一定程度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降低,但经过升血象治疗后正常.无心脏毒性或肾功能损伤病例.结论 比卡鲁胺联合多西紫杉醇、泼尼松化疗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克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现状

    复方苦参注射液主要由苦参、白土苓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及其成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对多种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1]、具有抗血管生成[2]、抑制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3],并且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内NF-κB的活化等发挥抗炎作用[4].

    作者:刘杰;邹剑铭;赵志正;吕丽媛;林洪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卵巢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采用医院到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其出院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74例卵巢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5例卵巢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不但可显著改善卵巢癌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状态,也可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徐嘉新;仇玉兰;赵立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频超声检查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图像的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法检查甲状腺癌超声图像的特征.方法 对2011年4月至2014年8月间治疗的15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采用高频色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的超声图像特征亦不同,乳头状癌边界不清晰,内部呈点状钙化,乳头状癌部分呈蟹足样或毛刺状,内部呈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局部有明显的血流信号,有晕环(多数好像没有晕环).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丰富的声像图像,同时可显示彩色血流信号,但是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超声图像特征对乳头状甲状腺癌进行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刚;杨超;李大强;李燕;关云;陈文彭;潘海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临床护理干预对肺癌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肺癌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54例肿瘤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肺炎患者,给予定向的护理干预举措,包括强化基础护理和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等措施,观察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各项临床指的标变化情况.结果 54例患者经临床治疗与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且体温、呼吸等指标水平趋于正常,护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肿瘤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给予科学的定向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强化患者的生活质量,遏制放疗并发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朱迪非;徐文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诊治的1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9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心电图异常、肺功能减退、颈部+弓上吻合术容易造成术后心律失常(均P <0.05).结论 针对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做好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佳颖;定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优质护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情绪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情绪、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0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每组各54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胃肠功能障碍、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够调节胃癌根治术患者负面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娟;张莉;巨亚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优势评估

    目的 评估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治疗的82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4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菲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临床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预后良好,可以作为优选的手术方案.

    作者:秦承东;丁斌;叶尔登;顾健;郑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脾胃肾病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诊治的11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饮食、精神状态、睡眠质量、疼痛感知、对疾病的认知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秦小玲;雷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27例胃癌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紫杉醇腹腔灌注化疗,引流腹腔积液后,腹腔注射注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60 mg和多西紫杉醇40 mg,/m2,第1、8天,3~4周重复,2个周期后评价1次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7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4例、进展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77.8%(21/27),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TTP)为4.2个月,中位生存期(0S)为7.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乏力.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

    作者:陈磊;丁德权;何昌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62例纯磨玻璃结节患者手术切除后的病理分析及预后观察

    目的 观察纯磨玻璃结节(pGGO)恶性比例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行手术切除的62例pGGO患者,同时符合三个条件:(1)影像学表现为pGGO;(2)随访时间超过2年;(3)排除多发pGGO.分析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并观察预后.结果 62例pGGO中,恶性肿瘤48例(77.4%),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8例(12.9%),良性疾病6例(9.7%).44例pGGO在术前的随诊观察中持续稳定,此亚组pGGO的术后病理:恶性肿瘤33例(75.0%),其中原位腺癌(AIS)31例,微浸润腺癌(MIA)1例,腺癌1例;AAH(15.9%)7例,良性病变4例(9.1%).10例pGGO在术前观察期间病变增大或密度增加,在此亚组中术后病理为恶性肿瘤的有9例,恶性率90.0%.术后随访中位时间为30.7个月.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于不同肺叶出现新发病灶,仍表现为pGGO,目前仍在随诊观察中,病变稳定,暂未手术治疗.其余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亦无死亡患者.结论 对随诊观察没有变化的pGGO应相对积极进行手术治疗,观察过程中增大尤其是密度增加的pGGO,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任志鹏;侯晓彬;张连斌;刘毅;温佳新;初向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传统手术与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传统手术与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疗效.方法 开展鼻内镜手术前收治的ONB患者20例给予传统手术治疗,为传统手术组;开展鼻内镜手术后收治的24例ONB患者给予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为鼻内镜辅助手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3内局部复发率和术后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鼻内镜辅助手术组患者的复发时间显著长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ONB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缩短患者复发时间,配合术后放射治疗,可获得理想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亮;古丽波斯坦·买买提艾力;尤乐都斯·克尤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手术联合131I及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甲状腺癌的效果

    目的 观察手术联合131I及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间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联合131I及甲状腺激素抑制的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常规服用甲状腺素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和5年的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3和5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联合131I及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3和5年肿瘤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作者:马志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吉非替尼联合放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Ⅲ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口服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Ⅲ期T1~3N2~3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EGFR突变型Ⅲ期T1~3N2~3肺腺癌患者中,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所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对EGFR突变型Ⅲ期T 1~3N2~3肺腺癌患者予以口服吉非替尼联合三维适应放疗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金红松;戴圣斌;许万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单发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单发性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影响学诊断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单发脑转移瘤瘤内出血患者4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图像特征,分析单发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影响特点;并将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手术治疗+放疗,22例)和对照组(手术治疗,20例).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增强CT和MRI均表现为不规则的环形或结节状强化,脑转移瘤周围多呈明显的水肿.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早、中期生存时间(分别为14.3和11.2个月)均长于对照组(分别为9.6和6.7个月)长,且观察组患者的6、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5.5%、54.5%和18.2%,均高于对照组的80.0%、40.0%和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和MRI表现诊断单发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影像学特点显著;且患者行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防;张彬;尹海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骨关节肿瘤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骨关节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收治的160例骨关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发病年龄、肿瘤类型、病灶部位等,并分析骨关节肿瘤发生的相关致病因素.结果 160例骨关节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22例(76.3%),多数为青年人;恶性肿瘤29例(18.1%),多数为未成年人;瘤样病变9例(5.6%),多数为中年人.根据肿瘤病灶部位划分,发生于股骨72例(45.0%),胫骨43例(26.9%),手骨17例(10.6%),肱骨8例(5.0%),腓骨4例(2.5%),骶骨16例(10.0%).结论 掌握骨关节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常见致病因素,提高骨关节肿瘤的临床诊断率.

    作者:董斌;庞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初治期(180例)、缓解期(123例)、复发期(38例)患者进行动态监测D-二聚体,并对比分析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初治期、复发期急性白血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缓解期相比,初治期、复发期急性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缓解期急性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与复发期急性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相比,ANLL患者初治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缓解期两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可反映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变化,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病情观察及疗效评估.

    作者:李夏平;张克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