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CT模拟定位与模拟机定位的剂量学比较

程光惠;施丹;国贺;赵红福;姜德福

关键词: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CT模拟定位, 模拟机定位
摘要:目的 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CT模拟定位与模拟机定位(或体表画线)剂量学的差异.方法 对83例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拟行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同时应用模拟机模拟常规治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患者采用2种治疗计划的患侧及双肺的V5、V10、V20、V30、计划靶区(PTV)接受40 Gy、45 Gy和50 Gy(PTV40、PTV45、PTV50)的体积百分比、PTV >60、PTV >70的体积百分比及靶区内受照大剂量(MAX)的差异;比较两种定位模式与患者胸壁厚度的关系,并跟踪随访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常规治疗患侧及双肺V5、V10、V20、V30以及PTV40、PTV45、PTV50百分比均小于CT模拟定位计划结果,常规治疗PTV>60、PTV>70的百分比及MAX均大于CT模拟定位计划结果.患者平均胸壁厚度为22.9 mm,常规治疗PTV覆盖及正常组织受量与胸壁厚度呈负相关,CT模拟定位PTV覆盖及正常组织受量与胸壁厚度无相关关系.患者3年随访率达90.4%,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2.0% (9/7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CT模拟定位靶区涵盖优于模拟机定位的常规治疗计划,肺受量常规治疗计划优于CT模拟定位,但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未见提高.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CT模拟定位较单纯模拟机定位有明显的优越性.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晚期胃癌患者27例,替吉奥根据体表面积给药,< 1.25 m2,40 mg,bid; 1.25~1.50 m2,50 mg,bid;> 1.50 m2,60 mg,bid,早晚餐后口服,d1~14,顺铂;75mg/m2,分d1、2,每21 d为1个周期,每完成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27例均可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1例(3.7%),部分缓解(PR) 14例(51.9%),稳定(SD)7例(25.9%),进展(PD)5例(18.5%),有效率(CR+PR)为55.6%(95%可信区间为35.5%~74.5%),疾病控制率(CR +PR+ SD)为81.5%(95%可信区间为61.9%~93.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皮肤色素沉着及消化道反应.结论 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围围;戴红;严冬;初玉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替吉奥联合放射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替吉奥(S-1)联合全脑放射治疗(WBRT)脑转移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50例脑转移瘤患者采用WBRT,30Gy分10次,2周完成,同时口服替吉奥每天80 mg/m2,早晚2次餐后服用.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脑MRI.结果 5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1年生存率为42.0%.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血液学毒性,多为Ⅰ~Ⅱ级.结论 S-1联合WBRT治疗脑转移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树鹏;靳彩玲;张清琴;刘晶;赵新利;周文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FUDR与5-Fu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FUDR代替5-Fu用于可手术乳腺癌的术前CEF新辅助化疗中,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90例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含FUDR的CEF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对照组采用含5-Fu的CEF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果 实验组CR 2例、PR 25例,RR为60.0%.对照组CR 3例、PR 22例,RR为55.6%.实验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脱发和便秘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UDR代替5-Fu用于乳腺癌的CEF新辅助化疗方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者:杨胜利;杨劼;叶国麟;古卫权;潘瑞琳;朱乐伟;廖富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晚期肿瘤患者交叉感染的特点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肿瘤患者交叉感染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86例晚期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986例晚期肿瘤患者中,男573例(58.1%),女413例(41.9%),中位年龄为65岁.卡式评分(KPS评分)中位数60分,平均住院日为14 d,死亡124例,住院病死率为12.6%,其中231例晚期肿瘤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占23.4%,因感染死亡3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与年龄、KPS评分、放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远处转移、气管切开等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白细胞计数(WBC) <2.0×109/L、远处转移以及气管切开与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感染显著相关.结论 感染是晚期肿瘤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高龄、WBC<2.0×109/L、远处转移以及气管切开是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于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IL-2)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68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胸腔内注入博莱霉素60mg+ IL-2 100万单位+生理盐水50 ml+地塞米松5mg.B组30例,注入顺铂60 mg+生理盐水50ml+地塞米松5 mg.每周1次,连续治疗2~3周后观察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0%,B组为53.0%(P<0.05);A组的病变进展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Karnofsky评分≥70分的患者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Karnofsky< 50分的患者显著低于B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低的发生率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博莱霉素联合IL-2胸腔注入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龚建化;黄河;马经平;张家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浸润型宫颈癌,152例CIN(CINⅢ级58例、CINⅡ级44例、CIN级Ⅰ50例)和66例正常者的宫颈新鲜组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聚合酶链反应(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42例(84.0%);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33例(56.9%);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15例(34.1%);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12例(24.0%).而6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有3例(4.55%)端粒酶活性表达,宫颈癌和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级与正常对照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病变中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戈长征;徐炎华;张定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乌苯美司提高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

    乌苯美司是从链霉菌属的培养液中分离所得的化合物,可竞争性地抑制氨肽酶B和亮氨酸肽酶,增强T细胞的功能,使NK细胞的杀伤活力增强,且可使集落刺激因子合成增加而刺激骨髓细胞的再生及分化.乌苯美司能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使肿瘤细胞凋亡,并激活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刺激细胞因子的生成和分泌,促进抗肿瘤效应细胞的产生和增殖.我们以观察该药改善化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为目的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采用乌苯美司联合化疗和(或)单用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0例.采用配对分组法,入组标准:患者有明确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诊断,年龄40 ~69岁,KPS评分>40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无其他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有恶性肿瘤化疗指征,同意参加研究并能完成治疗计划者.乌苯美司(国药集团川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 mg/d,早晨空腹1次口服或分3次口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生活质量表进行评价,治疗后积分增加≥10分者为提高,减少≥10分者为降低,其余为稳定.

    作者:陈高峰;程玲;付萧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乳腺癌骨髓转移伴重度骨髓抑制治疗后长期生存一例并文献回顾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报告1例乳腺癌骨髓转移病例,分析其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就诊时已有明显骨痛和中度贫血,经紫杉醇单药联合佳支持治疗(BSC),症状明显缓解,至2011年10月已获生存期31个月.结论 骨髓转移癌早期易被忽视,当有骨痛并突发原因不明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时(而白细胞多正常),应考虑骨髓转移的可能,骨髓穿刺是简单而有效的确诊手段.在造血因子的支持下,化疗联合BSC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作者:王雯邈;徐兵河;王佳玉;马飞;张频;李青;袁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输卵管交界性肿瘤五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输卵管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输卵管交界性肿瘤患者及文献报道的21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年龄3 ~75岁,平均36.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痛(30.8%)和盆腔包块(84%),超声检查可于附件区探及囊性包块内有中强乳头状回声,血清CA125水平多正常(<35 U/ml)或仅轻度升高(平均89.9 U/ml);肿瘤多局限于一侧输卵管或系膜内(96.2%,25/26),直径1.7~13 cm,平均5.8 cm,22例为囊性,其中73%内壁有乳头突起,3例为实性,组织学类型以浆液性肿瘤(69.2%,18/26)居多;手术方式2例不详,16例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其中3例采取全面分期/再分期手术,13例未分期,仅行肿瘤剔除(4例)、输卵管部分或全部切除(6例)或患侧附件切除(3例),其余8例接受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其中2例行全面分期/再分期手术;术后随访6~8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输卵管交界性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诊断时多为早期,预后好,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全面分期手术的治疗意义有待观察,进一步的结论需积累更多病例加以明确.

    作者:冯莉苹;潘凌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146例乳腺癌首发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程与预后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首发肝转移的临床病程、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5~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首发转移部位为肝脏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回顾性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146例患者,术后中位无病生存期(DFS)19.1个月,转移后中位生存期(MSR) 2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肝转移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8% 、43.4%和31.7%.整组初始治疗的有效率为59.4%,临床获益率为84.4%.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的大小、激素受体状态、是否为三阴性乳腺癌、无病生存期长短、有无其他脏器转移、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时转氨酶、转移后首次治疗方式以及一线治疗疗效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三阴性乳腺癌及无病生存期长短是影响乳腺癌肝转移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P=0.008).结论 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后,其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较前有显著提高,术后无病生存期短以及三阴性亚型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需要更精细和个体化的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张灵小;王佳玉;袁芃;马飞;蔡锐刚;樊英;李俏;李青;张频;徐兵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氯化锶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疗效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70%以上的进展期乳腺癌会发生骨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仍不清楚,这也使得针对乳腺癌骨转移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均不明显.我们应用氯化锶治疗30例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45~65岁,平均60岁.均经乳腺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89SrCl2治疗前均未接受过放射治疗,ECT全身骨显像及X线证实多处骨转移病灶.2.治疗方法:患者已先行乳腺切除术,均术后给予静脉注射89SrCl2(上海安盛科兴药业公司产品),按1.48 ~2.22MBq/kg给药,总剂量为111 ~ 148 MBq,治疗前禁用钙剂.观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疼痛程度分级、ECT全身骨显像及X线检查.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剂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作者:张伟民;王红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198例Ⅲb期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198例Ⅲb期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预后因素,探讨Ⅲb期和Ⅳ期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利用Kaplan-Meier、Log-rank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的统计学方法分析198例Ⅲb/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整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3.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TNM分期、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近期疗效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TNM分期、化疗周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Ⅲb期和Ⅳ期NSCLC的治疗应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给予有效的化疗方案和个体化的疗程数,同时应积极改善患者化疗前的体力状况评分,以期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存德;张利娟;董蕙;龚泉;陈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血管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的改变对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改变,评价术前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经MR诊断为T3、T4期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直接手术治疗;研究组(30例)先予放疗40~45 Gy+同步XELOX方案化疗2次,放疗结束后4~5周行手术治疗.术后两组均予XELOX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改变、VEGF和EGF的表达、手术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放化疗后患者的肿瘤缩小,分期降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3.3%和73.3%,保肛率分别为70.0%和43.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VEGF和EGF阳性表达明显降低(33.3%∶60.0%;36.7%∶63.3%),3年随访局部复发率明显下降(13.3%∶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远处转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放化疗可以改变T3和T4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VEGF和EGF的表达,降低局部浸润和转移,进而改善手术疗效,并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万相斌;李智;袁龙;陈小兵;王修身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抗CD3抗CEA抗体诱导杀伤细胞对胃癌体内杀伤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抗CD3抗CEA双特异性单链抗体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在体内杀伤胃癌的作用.方法 将BGC823细胞种植裸鼠后,建立裸鼠胃癌模型,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CIK细胞和CIK细胞+双特异性单抗,每3天治疗1次,共6次,取出肿瘤组织称重,并计算出各组的抑瘤率.结果 在体内,CIK组和CIK+双特异性单抗组均可抑制肿瘤生长,抑瘤率分别为27.4%和4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K组与CIK+双特异性单抗组的瘤体积、瘤重、抑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IK细胞本身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在加入抗CD3抗CEA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后,抑瘤作用明显增强.

    作者:刘洪一;李荣;刘巨超;李力;梁文涛;钟苑;徐迎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乳腺癌再次腋窝淋巴结清扫36例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不规范性手术后残留实施再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制定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至2010年8月间再次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3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再次手术围手术期综合性治疗措施及其术后1、3、5年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非规范性手术19例占52.78%(原腋窝残留包块再次清扫11例,胸壁复发包块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8例).原改良根治术11例、Halsted术6例患者术后单纯腋窝复发12例(33.33%),腋窝及胸壁复发性包块5例(13.89%);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加胸壁包块切除术.全组病例腋下共检出346枚淋巴结,平均17.78枚(7~35枚),阳性淋巴结58枚占16.76%(1~13枚),部分病例有淋巴结融合.再次手术后均给予4~6疗程化疗或放疗,少数辅以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术后1年内死亡2例,3年内10例,5年15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2%、58%.结论 规范性手术是防止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措施,对局部复发、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切除患者再次手术有助于控制局部病情的发展,再次手术围手术期规范性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左怀全;夏冬;权毅;付华;吴斌;王元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CT模拟定位与模拟机定位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 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CT模拟定位与模拟机定位(或体表画线)剂量学的差异.方法 对83例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拟行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同时应用模拟机模拟常规治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患者采用2种治疗计划的患侧及双肺的V5、V10、V20、V30、计划靶区(PTV)接受40 Gy、45 Gy和50 Gy(PTV40、PTV45、PTV50)的体积百分比、PTV >60、PTV >70的体积百分比及靶区内受照大剂量(MAX)的差异;比较两种定位模式与患者胸壁厚度的关系,并跟踪随访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常规治疗患侧及双肺V5、V10、V20、V30以及PTV40、PTV45、PTV50百分比均小于CT模拟定位计划结果,常规治疗PTV>60、PTV>70的百分比及MAX均大于CT模拟定位计划结果.患者平均胸壁厚度为22.9 mm,常规治疗PTV覆盖及正常组织受量与胸壁厚度呈负相关,CT模拟定位PTV覆盖及正常组织受量与胸壁厚度无相关关系.患者3年随访率达90.4%,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2.0% (9/7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CT模拟定位靶区涵盖优于模拟机定位的常规治疗计划,肺受量常规治疗计划优于CT模拟定位,但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未见提高.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CT模拟定位较单纯模拟机定位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程光惠;施丹;国贺;赵红福;姜德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贲门癌患者采用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18FDG PET/CT定位三维适形常规分割放疗贲门癌的疗效、副反应及失败原因.方法 对46例贲门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18FDG 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组(PET/CT组)和普通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组(普通CT组).PET/CT组采用PET/CT扫描定位,经PET/CT扫描后将扫描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将PET图像和CT图像融合后进行靶区和重要脏器勾画、三维重建,制定治疗计划后进行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40 Gy,然后适当缩野针对残存肿瘤病灶放疗至总剂量60~70 Gy.普通CT组采用普通CT定位设野,三维适形放疗至相同剂量.结果 PET/CT组的平均大体肿瘤靶区(GTV)和计划治疗靶区(PTV)体积、左肺、右肺、左肾与右肾V20、胃、心脏、食管与脊髓V40均比普通CT组小(均P<0.05);PET/CT组的局部控制率和1、2、3年生存率均比普通CT组高(均P<0.01);PET/CT组早期气管、食管、胃肠道、肺的1、2级不良反应均低于普通CT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轻、病变长度≤5 cm、病变T分期早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均P<0.01).结论 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贲门癌可以优化放疗计划,减轻正常组织的早期放射不良反应,年轻、病变分期早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任宝志;周玉霞;钟立松;张仟仕;袁建军;陶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联合应用对卵巢癌化疗患者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丙泊酚与依托咪酯联合应用对卵巢癌化疗患者诱导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0例接受术前化疗的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患者:丙泊酚组(P组)、依托咪酯组(E组)、丙泊酚+依托咪酯组(PE组),观察诱导前(T0)、插管前1min (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min(T3)、2min(T4)、5 min(T5)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与T0比较,P组T1~5MAP、HR明显降低(均P<0.05);E组T2~4MAP、HP明显增快(均P<0.05);PE组T1~5MAP、H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T1~5时BIS值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麻醉诱导时,联合应用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可更好地维持卵巢癌术前化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刘若杉;董彦鹏;孙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与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与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方法 64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和对照组(单药替吉奥).试验组采用伊立替康15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替吉奥胶囊80 mg/d(S<1.25 mg/m2),100 mg/d( 1.25<S<1.5 mg/m2),120 mg/d(S>1.5 mg/m2),分2次餐后服用,连用14 d,间隔7d,每21 d为1个周期.对照组采用替吉奥用法同试验组.至少2个周期评价疗效.用药直到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患者多接受8个周期治疗.结果 试验组的有效率为51.6%,对照组为27.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6).试验组的疾病控制率为83.9%,对照组为72.7%.64例患者中,56例患者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试验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0个月(5.6 ~7.4个月),对照组为4.5个月(4.1 ~5.5个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3).试验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6.5个月(13.4~19.6个月),对照组为13.5个月(8.9~18.0个月),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贫血和粒细胞减少,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为35.3%,乏力为29.0%,Ⅲ和(或)Ⅳ度粒细胞减少为12.9%,贫血为6.45%,腹泻为12.9%.两组患者腹泻症状比较差异明显(P =0.003),中性粒细胞减少比较差异明显(P=0.011).结论 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肠癌疗效肯定,应药方便,耐受性较好,可做为一线化疗方案的优化,同时也是化疗失败后的二线选择,对不能耐受两药联合化疗的病例,单药替吉奥也值得一线推荐.

    作者:赖邻宁;杜敏;祝艳华;杜华昆;马小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BEO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5例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BEO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5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BEOP方案2周期化疗,平阳霉素6mg/m2肌注,d1、d4、d8、d11,依托泊苷60mg/m2/d,静滴,d1~5,VCR1.4 mg/m2静注,d1,PDN 20mg每日2次,d1~14.每4个星期为1个周期并重复,2个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 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5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CR+ PR)为64.0%,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低热等,3级以上白细胞减少16.0%,血小板减少4.0%,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白细胞介素-11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发热经对症处理好转,胃肠道及神经炎症状亦较轻.结论 BEO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骨髓抑制不严重,耐受性较好.

    作者:刘扬清;高勇;刘华;徐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癌症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