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生;吴小军;李清泉
自1997年2月以来,我们采取放置记忆合金内支架再造通道治疗9例胃窦癌致幽门狭窄患者,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经胃镜确诊胃窦癌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56 ~75岁,平均67.5岁。其中腺癌5例,粘液腺癌3例,低分化癌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胃胀、中上腹振水音。 操作方法术前72小时禁食,术前10分钟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0.3mg,常规咽部表面麻醉,左侧体位插入胃镜,抽出胃内液体,找出狭窄通道开口,采用烧灼术及探条扩张术扩张狭窄通道直径达1.5cm,将内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后退检查扩张后狭窄通道情况满意后,顺内镜管道插入导引钢丝至十二指肠降部,留置钢丝缓慢退出内镜,依狭窄部情况选择相应内支架,支架网管长度要较癌肿狭窄段长1.0~1.5cm,将选好的支架安装入支架置入器内,顺导引钢丝将支架置入器头端送入胃窦癌肿狭窄段,在内镜监视下将内支架缓慢置放于该狭窄段,并在内镜下调整支架位置,见支架膨胀良好,管腔通畅,两端均超出癌肿狭窄段边缘约0.5cm,内镜通过顺利,术毕。 结果 9例中有8例1次放置支架成功,1例支架远端未达到球部,取出后重新放置成功,9例均达到癌肿狭窄部,管道再造,胃内容物排出顺利。置支架后,8例出现中上腹饱胀不适,轻度隐痛,无饥饿感,其中6例症状持续72小时,2例持续1周后自然缓解,1例于放支架后6个月见丝条样肉芽肿组织顺支架管网眼长入管内发生再梗阻,1例癌肿生长堵塞支架近端,经烧灼后再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胆汁返流,2例于半年内因癌肿广泛转移死亡,其余7例存活时间均超过1年。
作者:王曼彤;王宏光;徐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B型超声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巢卵癌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声像图呈实性肿块占23.61%,囊、实混合性肿块占65.28%,囊性肿块占11.11%;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质占84.72%;B超诊断符合率占8.89%。结论 B型超声可适用于恶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
作者:庞晓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恶性程度高。现报道2例。 例1。女性,75岁。肛门刺痛半年,偶有粘液血便。查:肛门齿状线8点处见 1cm3带蒂肿物,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送检标本:带蒂肿物,切面灰红,质脆。镜下瘤细胞呈多边形,大小不一。胞浆嗜酸,核膜清楚,核仁明显、红染。病理性核分裂易见。Gomori′s氨银染色法,瘤细胞胞浆内见黑色素颗粒。病理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半年死亡。 例2。女性,71岁。肛门脱出物一年。查:齿状线上右侧壁见1.5cm×1cm×1 cm带蒂息肉样肿物,表现溃疡、色黑,质硬。1cm3息肉样肿物送检,表面溃疡,切面暗红,质脆。镜下瘤细胞为大小不一的多边形。胞浆嗜酸。细胞核大畸形,可见双核和双核瘤巨细胞。病理性核分裂相多见。Gomori′s氨银染色法,瘤细胞胞浆内见黑色素颗粒。病理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 讨论:肛门区是继皮肤及眼球之后常发生黑色素瘤的部位,也是胃肠道黑色素瘤好发的部位,约占肛门区恶性肿瘤的1%,年龄分布多在59~71岁。临床上常表现为便血、肿块及局部疼痛。临床检查常位于齿状线以下肛管及肛周皮肤,呈结节状或息肉状隆起,表面光滑,部分有溃疡。肿块体积平均直径4cm,部分肿瘤呈黑色或棕褐色。临床上分带蒂菜花型、无蒂肿块型和圆柱光滑型;另分色素性和非色素性两种。其组织来源:皮肤色素细胞或该细胞在直肠的交错移行部分;肠粘膜或神经组织的色素细胞。组织学特点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似,由多形性瘤细胞构成,常有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相多见。瘤细胞排列松散,胞核大,核仁明显。用氨化硝酸银染色和Fontana-Masson染色可在一些瘤细胞中显示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S-100和HMB45呈阳性反应。电镜可发现部分黑色素小体明显异常,具有颗粒状、层状、空泡状形态。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10% ~18%。
作者:杨洁清;周秀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妇女肿瘤的31%,死亡率则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1]。而几乎所有的死亡原因都是远处转移。就诊时95%的患者在体检,生化,影像检查无远处转移的证据[2]。甚至在手术彻底切除局部病灶且组织学腋窝淋巴结没有受侵的情况下,仍有3 0%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复发和转移[3],说明存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出的微小转移。 Diel[4]等的大样本乳腺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微转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肿瘤分级和分期等。检测微小转移可筛选出复发和转移的高危人群给予辅助治疗,其意义在于:1.增加了在形成明确转移灶之前作出诊断的可能性。2.肿瘤负荷小所需治疗剂量小。3.可能减少对治疗耐药的肿瘤细胞数量。这使得我们可以对高危复发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同时避免低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近几年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骨髓、外周血中检测微小转移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包括连续切片法、免疫组织化学法、PCR法等。由于连续切片法的检出率与切片间隔有很大关系,且费时费力,临床难以推广,故近年来已很少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单抗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或宿主免疫细胞表达相关抗原,可产生假阳性结果[5],近年来也很少应用。故目前微小转移的研究多采用PCR法。本文就PCR法检测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指标作一综述。
作者:刘宁;张伟;邵永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时间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天津肿瘤医院1990~1995年间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及死亡的449例病人,对其临床、病理和手术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5年复发率为59.6%(449/753),其中早期(3年内)复发287例,(占63.9%)、晚期(5年内)复发162例(占36.1%),影响复发的独立性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阳性数和根治程度。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者大部分发生在3年内,影响胃癌预后的原因由多方面促成,独立性因素起主要作用。
作者:邢福成;王殿昌;梁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1984年5月~1998年2月共收治胃癌急性穿孔22例,现就治疗情况和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9~67岁,平均58岁。穿孔至手术时间2 ~32小时,平均12小时。术前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9例,胃癌穿孔13例,其中4例是确诊为胃癌住院待手术期间发生。全组均表现为突发的上腹剧疼和全腹膜炎体征。2例合并有中毒性休克。肿瘤直径小者4cm,大者8cm,平均6cm。位于胃窦小弯者10例,胃窦前壁2 例,胃窦后壁5例,胃体小弯3例,胃体后壁2例。穿孔直径1~4cm,,平均3cm。 二、病理全组病例均为溃疡型,其中Borrann Ⅱ5例、Borrann Ⅲ型17例,均侵透浆膜,病理分期Ⅱ期3例、Ⅲ期10例,Ⅳ期9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4 例。 三、手术方式全组病例均采用先缝闭穿孔,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减少毒素吸收,再进行细致的探查,确定术式,其中一期行根治术4例、姑息切除7例、单纯缝合修补4周后再行根治切除2例(切除率59.0%)。单纯修补3例、修补加胃空肠吻合6例(未切除占40.9%)。置1 ~2根腹腔引流管。 四、术后处理于术后1周开始自腹腔引流管将5-Fu 1g,DDP80mg等分溶于2000ml生理盐水中一次性灌入腹腔,每天一次,连用3天。术后4~5周开始采用FM方案,即5-Fu 500mg,MMC 6mg,每周一次,4次一疗程,休息1个月重复,完成6个疗程结束化疗。 结果未切除的9例,全部在1年以内死亡,平均生存6个月;根治切除的6 例(包括二期切除2例),术后生存满5年者1例,满3年者5例,平均生存时间35个月。姑息切除7例中,1年内死亡3例,1~2年内死亡3例,1例生存3年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4个月。 讨论胃癌合并急性穿孔的发生率仅为0.49~3.64%,平均1%。癌均已侵透浆膜,大部分为溃疡型,组织学多为分化较差者。本组病例与文献报导相仿。这种穿孔远比溃疡病穿孔的外科治疗更为困难。过去多数学者认为,胃癌一但合并穿孔,多属晚期,生物学特性较差。因施行急诊手术,缺乏充分的术前准备,故主张放弃根治切除,而行姑息疗法。近年研究发现,胃癌合并穿孔,术中行癌肿切除和行单纯修补两者疗效对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故主张为提高术后治疗效果,术中尽可能行根治切除。从本组资料看,未切除的9 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姑息切除的7例,平均生存14个月;而根治切除的6例,平均生存时间35个月,三者对比均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姑息疗法远不如根治切除的愈后好。故认为对胃癌穿孔不能轻易放弃根治切除机会,而应区别对待,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施行根治手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白希永;吴淑华;田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7月应用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7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50例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例化疗不足2疗程,1例化疗致死亡,未纳入疗效分析,可评价疗效47例,男33例,女14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61.3岁,均经病理学确诊,腺癌30例;鳞癌14例;腺鳞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癌各1例。按国际新分期:Ⅲ期22例,Ⅳ期25例,其中恶性胸腔积液16例,上腔静脉综合症2例,双肺转移3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9例。既往用其它方案化疗10例( 距本次化疗1个月以上),未曾化疗37例。Karnofsky评分60~90分。 治疗方案:MMC 6mg/m2iv第一天;VDS 3mg/m2iv第1、8天;DDP 30mg/m2iv第1~3 天。用恩丹西酮,康泉止吐治疗。三周重复疗程。化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胸X片,CT,必要时查ECT。化疗后每周查血常规1~2次,化疗2疗程15例,3疗程26例,4疗程6例。 疗效按WHO标准分为CR、PR、NC、PD。毒性按WHO标准分为0~Ⅳ度。 结果近期疗效:2疗程以上可评价病例47例,CR3例,PR25例,NC17例,P D3例。RR59.6%。缓解期有确切资料者23例,缓解期2~10个月,中位缓解期4.5个月。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见表1。远期疗效:失访8例,生存期按末次住院日期计算。生存1至2年15例,目前尚存活5例,生存 2年以上5例,现2例尚存活,其中1例已生存53个月,检查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生存1年以上2 0例中,18例均为化疗有效,多数配合放疗并经多疗程巩固化疗。 毒性:可评价毒性病例50例,各系统毒性见表2。可见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其它系统毒性均较轻,肝肾功能损害多在1~2周恢复。讨论近十年来,国内外对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数取得较好疗效,但毒性较大。徐光川等总结一组资料总有效率33~73%,CR率亦较高。亦有疗效较差的报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报告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Ⅱ期研究结果:55例中仅8例 (15%)部分缓解。Cridelli-C等报告Ⅳ期病例101例,CR1例,PR28例,RR28.7%。本组治疗总有效率59.6%,疗效令人满意。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尚无标准化,MVP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表1可见本组腺癌的有效率高于鳞癌,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与文献报告不尽一致。而性别,年龄,既往有无化疗对疗效似无影响(P>0.05),Ⅲ期病例疗效明显好于Ⅳ期病例(P<0.05),与文献报告较一致。
作者:庄武;黄诚;林传荣;黄本晨;林琳;黄韵坚;陈丽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吡喃阿霉素和去甲长春花碱二种药物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有病理、细胞学诊断,有可靠的客观指标评价疗效,均为女性,年龄36~72岁,近一个月来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初治8例,复治22例,临床分期Ⅲ期11例,Ⅳ期19例,复发转移部位,胸壁12例,乳腺5例,肺、骨各2例,肝1例,区域淋巴结11例。 治疗方法吡喃阿霉素50mg~60mg加入5%葡萄糖水250ml中静滴,第一天;去甲长春花碱25mg/m2加入等渗盐水100ml中快速静滴,第1天,第8天。化疗前使用欧必亭,恩丹西酮等止吐剂。一般3~4周为一疗程,至少治疗2疗程以上。 疗效和毒副反应判断标准:治疗前、后详细记录病史,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拍片,腹部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扫描,ECT检查,疗效按通用的实体瘤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毒性反应按WHO分级,分为0 -Ⅳ五级。 化疗疗效 30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2例(6.67%),PR 17例(56.7%),总有效率为63.3%,初治者有效率为87%,复治者有效率为54.5%,Ⅲ期有效率为72.7%(8/11),Ⅳ期有效率为57.8%(11/19),不同转移部位疗效如下:胸壁66.6%(8/12),区域淋巴结81.8%(9/11),乳腺60%(3/5),肺50%(1/2),肝、骨转移者无效。 毒副反应:本组病人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为白细胞下降(100%),其中30%达到了Ⅲ度和Ⅳ度,其次为恶心呕吐,静脉炎,脱发等,但多不严重,经对症处理可获缓解,不影响化疗按期进行。本组病人未出现严重心脏毒性反应。 讨论吡喃阿霉素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抗生素,作用于G2期,具有广谱抗癌作用,对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有良好的抗癌效果。据临床研究,其疗效优于阿霉素并对耐阿霉素的癌细胞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此外该药在毒副作用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心脏毒性低于阿霉素,且脱发作用也明显低于阿霉素。去甲长春花碱是继长春花酰碱后又一半合成长春碱类药物,它的抗癌谱比其它长春碱药物广。临床研究表明它对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也有较好的疗效,由于两药作用机制不同,故联合用药治疗晚期乳腺癌可望有较好的疗效。本组应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总有效率为63.3%,初治及Ⅲ期患者的有效率似高于复治和Ⅳ期患者,对胸壁及淋巴结转移病灶疗效较好,上述结论与文献报道相符。毒性反应以骨髓抑制为明显,部分病人需配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才能顺利完成化疗;其它毒副反应均不严重,经积极预防对症处理,可降低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通过对本组晚期乳腺癌病人治疗的疗效观察,我们体会,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具有安全性好,有效率高的特点,在临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作者:陆林;胡宗涛;徐秀礼;郭士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减少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方法自1991年8月至1999年6月,626例贲门癌切除术采用食管胃粘膜吻合术。主要步骤为:常规切除贲门部癌肿后,剥除胃吻合口边缘 3cm长的浆肌层,行食管壁全层和胃粘膜层端-端吻合术,将3cm长的吻合口置入胃腔内。结果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0.1%(63/626),住院死亡率0.6%(4/626)。其中吻合口瘘发生率0.3%(2/62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0.5%(3/626)。对存活病人随访3月~5年,无明显返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无远期吻合口瘢痕狭窄发生。结论采用食管胃粘膜吻合术预防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周福有;马金山;范献生;冯瑞庆;李小兵;张为民;王卫杰;胡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癌症放疗、化疗治疗中,病人血象降低是中断治疗、影响疗效的大障碍。因此,临床用自体血照射回输疗法刺激骨髓及时恢复造血,用短时间来恢复血象,维持综合治疗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1996年5月2日~1999年5月2日,我们对1174例癌症病人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自1996年5月2日~1999年5月2日,收治的1174例确诊(细胞学或/和病理学)癌症病人:其中774例行自体血照射回输;400例作为对照组。774例恶性肿瘤,包括59个病种,年龄8~82岁,平均年龄47.5岁,男∶女=360∶414。研究组中443例与对照组中的400例包括 7个主要病种,作为重要研究,入院时研究及对照组的Karnofsky评分、均为70±10,无差别。研究组中580例合并化疗,对照组297例合并化疗,两组病人应用化疗率分别为:75%(580/77 4),74.25%(287/400),P>0.05,无显著性差别。
作者:董华;范士怀;葛来增;贺方学;吕相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肝转移的作用。方法治疗组56例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靶血管为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静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5-Fu+DDP+MMC,治疗后观察其5年的肝转移发生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5年内出现肝转移8例 (14. 3%)。死亡16例,5年存活率71.4%;对照组肝转移9例(20.5%),死亡17例,5年存活率61.4% ,两组的肝转移发生率和5年存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其5年存活率。
作者:刘勇敢;李亚伟;陈成立;武现生;许震;代少登;高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82例化疗病人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的导管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年龄、性别、病种、导管保留时间、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血象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血象与导管感染有密切相关。结论经多因素分析化疗周期和血象是影响化疗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爱玉;陈秀英;刘燕珍;林影;王桂香;张莹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多项指标评价3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38例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将病人分为二组,治疗组22例,行颈内静脉置管给予全肠外营养;对照组16例则行口服饮食和(或)常规外周静脉营养。3 周后再测定各项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结论全肠外营养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何彬;成祥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Bcl-2,P53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原位癌及浸润性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25例原位癌和30例浸润性宫颈鳞状上皮癌中Bcl-2,P53表达情况。结果 Bcl-2在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26.67%,44.0%和43.33%。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与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且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在三者之间表达率分别为6.66%,8.00%和2 6.67%,角化型和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癌之间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和鳞状上皮癌中均有Bcl-2和P53表达,表明它们在鳞状上皮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P53异常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和宫颈癌发生有关。
作者:孙军;夏和顺;陈璐;高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60年代认为,在直肠癌Miles′手术时,保留左结肠动脉结扎能提高生存率。近年研究显示,不论Dukes′分期如何,高位结扎未能提高生存率。我们对1984~1994年间直肠腺癌Miles′手术后的106例患者进行随访,对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直肠腺癌病例106例,均于1984~1994年行Mi les′手术,术中未发现有肝转移,术后均未行放疗和化疗,随访时间截止至1999年5月,98 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2.5%,其中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者55例,低位结扎者43例。生存期短8个月,长10年2个月;生存期不到5年者48例,生存期5年及5年以上者50例。 统计方法卡方检验。 结果:在生存期<5年和≥5年两组中,肿瘤侵占肠管周径和分化程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作者:涂云忠;刘德萍;戴安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1974年~1999年收治的30例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讨论。结果 3 0例中26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常见,尿路造影(IVU)、 B超、膀胱镜、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CT及输尿管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术前诊断符合率93.3%(28/30)。结论术前联合应用B超、尿路造影(IVU)、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膀胱镜及CT,MRI等检查方法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其中以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的诊断符合率高。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仍是其经典术式,且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之分期。
作者:王海涛;白焱;王建军;张继伟;何群;尹航;刘润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癌病人接受不同全身辅助治疗的预后,以期指导病人的治疗。方法 387例ER +乳癌病人分成三组:辅助内分泌治疗组(178例):绝经后(绝经前病人先切除卵巢)病人服用三苯氧胺(TAM)5年。辅助化疗组(154例):主要化疗方案有CMFVP;CMF;CF;FVC等。联合治疗组(55例):化疗+TAM,其中绝经前病人未切除卵巢。采用生命表的方法观察三组病人的 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结果在不同年龄、不同月经状态、不同局部肿瘤T期及不同转移淋巴结数目的病人中,都显示出辅助内分泌治疗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好于辅助化疗者,差异有显著意义。在转移淋巴结≥10个组内,虽然仍是内分泌治疗结果好于化疗组,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的病人,在各个亚组分析中,都不优于辅助内分泌治疗。结论 ER及绝经状态应作为决定取舍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主要依据,对于ER阳性乳癌病人,术后内分泌治疗为合适。
作者:李彦博;宋三泰;汤仲明;徐建明;江泽飞;刘晓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及子宫内膜异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探头置于阴道内与盆腔器官密切接触,能较清晰地显子宫外形,分清子宫内膜的三层结构。然而,单纯的阴道超声检查,难以区分子宫壁及子宫内小的结构异常。为了提高超声影像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我们将无菌生理盐水注入宫腔,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变化,以鉴别子宫内膜多种病变。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例患者,年龄在24~66岁。方法: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形态、大小、子宫内膜形态、厚度。将直径为2毫米的双腔气囊通液管送入宫腔,气囊充液后固定于子宫颈内口。将含8万单位庆大霉素的无菌生理盐水5~8毫升缓慢注入宫腔,边注边行阴道超声检查。
作者:张玉兰;孔宪超;胡桂英;王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CCE化疗联合胸腔内灌注平阳霉素、消瘤芥治疗肺癌伴胸腔积液疗效。方法静脉化疗方案为CTX500 ~600mg/m2及CBP300mg/m2,第一天;VP16 100mg/日,第1~5天,28天为一疗程;胸腔内灌注药物治疗,抽水后胸腔灌注平阳霉素16mg,消瘤芥40~60mg,地塞米松10mg,7 ~10天一次。结果肺癌总有效率54.9%;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80.4% ,其中少量胸水有效率100%(12/12),中量胸水有效率82.1%(23/28),大量胸水54.5%(6/11) ,三者间有差异(P<0.025);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生存3~30个月,中位生存12个月。结论本文认为肺癌伴胸腔积液者在CCE化疗同时行胸腔内灌注平阳霉素、消瘤芥,此方法简单易行,可推广应用。
作者:黄柱华;黄清广;王玲;秦凤展;丁永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分组,低剂量口服甲孕酮治疗育龄女妇乳腺病106例与口服三苯氧胺90例作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孕酮组止痛效果(总有效率99.06% )明显优于三苯氧胺组,而乳房结节缩小疗效三苯氧胺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甲孕酮组。结论低剂量甲孕酮治疗乳腺增生症,止痛效果良好,并补充体内孕激素的不足,恢复靶器官正常功能,治疗了月经紊乱,还有预防乳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作用。
作者:马仁卓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