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674-3806
  • 国内刊号:45-1365/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8-173
  • 全年订价:3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2009年4期文献
  •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探讨临床手术中肝缺血再灌注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或减轻临床肝脏手术中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细胞凋亡测定法(TUNEL 法)测定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肝门阻断前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门阻断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肝门开放时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结论 研究表明肝脏手术中,在肝细胞短时间(15 min左右)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呈负相关,它并不是术后早期肝细胞损伤的一种主要方式.

    作者:吴基华;文张;段佳佳;宋经清;郭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治疗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 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钟维章;陈渊;肖继东;陈娟带;李吕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胰岛素逆转1型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障碍与空间学习记忆异常的研究

    目的 揭示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与1型糖尿病脑病发病的相互关系以及用胰岛素干预后所发生的变化.方法 分别用链脲佐菌素和胰岛素建立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模型和胰岛素治疗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以及5-溴脱氧尿嘧啶(BrdU,一种神经干细胞DNA合成的标记物)单标、BrdU+NF(神经丝,成熟神经元的标志物)双标、BrdU+GFA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双标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在光镜下观察处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存活、迁移和分化的程度.结果 1型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海马齿状回BrdU单标、BrdU+NF双标和BrdU+GFAP双标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下降(P<0.01);用胰岛素治疗后可提升以上各项指标几乎接近正常水平(P<0.01),但各种阳性细胞形态以及细胞迁移的方向、路径和终点均不受到明显的影响.结论 个体内长期缺乏胰岛素,导致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生存率和分化率下降,可能是诱发1型糖尿病脑病的一个因素;尽早用胰岛素进行干预可逆转神经发生障碍和学习记忆异常,这将有利于防治该脑病的发生.

    作者:崔卫刚;郭灵;蓝玲;邓祥发;曾庆堂;磨洁琳;林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琥珀酰明胶和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对肿瘤患者血清电解质和血浆组胺的影响

    目的 观察4%琥珀酰明胶(succinylated gelatin)和6%羟乙基淀粉130/0.4(hydroxyethyl starch,6%HES 130/0.4)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及血浆组胺的影响.方法 选择食管癌、结肠癌择期手术60例,随机分为G、H两组(n=30),G组输注琥珀酰明胶15 ml/kg;H组输注6%HES 130/0.4 15 ml/kg.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10 min开始行AHH,分别在AHH前(T0),开始AHH后5 min(T1),开始AHH后30 min(T2),完成A州后30 min(T3),完成AHH后1 h(T4),完成AHH后3 h(T5)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清电解质Na+、K+、Ca+、Cl-的变化及血浆组胺的变化.结果 (1)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组间比较Na+、K+、Ca+、Cl-值在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G、H两组Na+、Cl-、K+、Ca+值在T1~T5时间点与T0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浆组胺的变化:组间比较各时间点组胺值G、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组胺值与T0比较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琥珀酰明胶和羟乙基淀粉实施轻度AHH时对血清电解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仍可安全应用;两组均可引起血浆组胺轻度升高,但在正常值范围,不引起临床症状.

    作者:李文媚;张曙;石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女性消化性溃疡6037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对南宁市17家医院1992~1997年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6037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共行胃镜检查的104 121例,检出女性消化性溃疡6037例,占检出消化性溃疡的24.89%,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308例,胃溃疡590例,复合性溃疡134例,食管溃疡5例;分别占女性例数的84.16%、9.35%、2.22%和0.08%(P<0.01).(2)溃疡部位数共计7187处,其中分布十二指肠6271处(87.25%)、胃911处(12.68%)、食管5处(0.07%).(3)胃溃疡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440处,48.30%)常见,十二指肠溃疡则以前壁多见(3082处,49.14%),霜斑样溃疡在十二指肠球后发生率较高.(4)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0~59岁的中青年,占全部患者的86.80%.随年龄增长,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逐渐减少.(5)检出溃疡部位数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冬春季与夏秋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球部为十二指肠溃疡的高发部位,霜斑样溃疡在十二指肠球后较常见;胃溃疡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常见.溃疡以中青年多发,冬春季溃疡检出明显高于夏秋季.

    作者:孙丽玲;黄钢丁;曾国群;刘达云;黄筱文;唐国都;覃江;吴易;黄李梅;易丽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两种蛋白芯片筛选血清蛋白标志物的对比分析

    目的 从CM10、IMAC3-Cu这两种芯片中选择适合应用于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的芯片种类.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各13例,采用CM10、IMAC3-Cu两种蛋白芯片,经SELDI-TOF-MS技术对样本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在2000-50000Da范围内,CM10和IMAC3-Cu芯片在各实验组捕获的有效蛋白峰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10能得到更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的有意义的蛋白峰值,能更好的应用于血清蛋白组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明辉;邓敬桓;李山;李梅;李若林;王茂水;秦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水囊填塞宫腔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水囊填塞宫腔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 采用避孕套导尿管自制的水囊,填塞宫腔24~48 h,观察手术操作完成时间、止血时间、止血效果.结果 水囊填塞手术操作完成时间5~8 min,止血所需时间3~10 min,控制产后出血的有效率为96.6%.结论 自制的水囊,填塞宫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快速,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一种快速止血的简易方法.

    作者:苏雪红;黄秀群;梁如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护理

    目的 总结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对45例采用TACE方法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经TACE治疗,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一年生存率提高到62.2%.结论 采取有效的护理和心理疏导,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尹晓燕;戴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取石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护理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护理特点.方法 总结35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安全快速解除梗阻,尿毒症症状减轻或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输尿管镜取石是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的理想方法,积极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是挽救肾功能的关键.

    作者:王雪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雌激素补充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小剂量倍美力补充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3例出现典型更年期综合征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倍美力组42例,给予倍美力+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对照组21例,给予中成药消遥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治疗.比较两组妇女更年期症状的改善、性激素的改变、血脂的变化、用药后安全性监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的更年期症状经治疗后均有一定疗效,倍美力组尤为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促卵泡生成素(FSH)、雌激素(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及1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第5周期所有对象的血脂的变化,两组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两组用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撤退性阴道出血为35例(83.3%),对照组未见典型的撤退性阴道出血;两组均有部分观察对象有轻微乳房胀痛,用药前及第5周期体重均无显著变化(P>0.05),用药后均未见血压明显改变;对肝、肾功能均无影响(P>0.05).结论 倍美力改善潮热等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中成药消遥丸.

    作者:韦静;曾定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分析(附104例报告)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因、致病微生物、受累瓣膜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01-2008-12共10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岁者有13例(12.5%);发热89例(85.58%),贫血75例(72.12%),消瘦、乏力61例(58.63%),心脏杂音101例(97.12%);先天性心脏病45例(43.7%)、风湿性心脏病33例(31.73%),静脉药瘾者7例(6.73%);87例患者进行了血培养,阳性52例(59.77%),其中链球菌25例(48.08%),葡萄球菌17例(32.69%),真菌2例(3.85%);83例(79.8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发现赘生物,主动脉瓣36例(34.62%),二尖瓣17例(16.35%),三尖瓣11例(10.58%),联合瓣膜9例(8.65%).术后早期死亡4例(3.85%).随访89例(85.6%),随访时间1~112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66例(74.16%),Ⅱ级23例(25.84%).结论 IE的平均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发热和心脏杂音是常见的临床表现;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是IE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且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草绿色链球菌仍是IE常见的致病菌;IE常累及主动脉瓣;IE的确诊主要依靠血培养和TTE检查;及时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作者:甘崇志;刘胜中;丛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与心肌损伤及肾功能不全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心肌损伤及肾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和50例健康查体者进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低血氧饱和度的水平的检测,将患者分成轻、中、重组.计算各组心肌损伤、肾功能不色发生率,检测血清脂蛋白a、心肌肌钙蛋白I及肌酐水平的变化.结果 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脂蛋白a、心肌肌钙蛋白Ⅰ及肌酐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心肌损伤、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52.78%、25.93%,并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的升高,心肌损伤、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也在升高.结论 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升高,血清脂蛋白a、心肌肌钙蛋白Ⅰ及肌酐水平在升高,心肌损伤、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也在升高,提示该病患者中心肌损伤、肾功能不全较常见.血清脂蛋白a、心肌肌钙蛋白Ⅰ及肌酐水平可以作为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

    作者:陈锦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8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GM1治疗组(n=40)和胞二磷胆碱治疗对照组(n=40),疗程20日,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意识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意识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治愈率60.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37.5%和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催醒作用,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

    作者:陈俭;魏风;朱晟;卢科;谢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治疗组给与腺苷蛋氨酸冻干粉针剂100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熊去氧胆酸(尤思弗)250mg,2次/d口服,疗程均为4周.对照组采用f-J4氨酸钾镁针剂3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4周.观察症状、体征,并分别于2、4周复查肝功能,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STB)、血清结合胆红素(SCB)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乏力、腹胀、恶心、呕吐、肝区痛等症状均基本消失;治疗组的皮肤瘙痒的有效率、肝肿大回缩有效率以及肝功能主要指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是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淑敏;张国强;张伊辉;张倩;孔丽悦;张红霞;王桃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南宁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的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南宁市2006~2007年出生缺陷患儿的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宁市六县六城区2006、2007年出生的围产儿出生缺陷1212例和1467例,进行对比和数据分析.结果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分别是13.95‰、15.73‰.缺陷中,以心血管系统畸形、颜面部畸形(以唇、腭裂为多)、四肢手足畸形为多,分别居第一、第二、第三位.结论 做好婚前健康体检、孕前孕早期优生监测指导以及围产保健卡的建立与提高出生缺陷筛查技术是降低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

    作者:廖丹梅;杨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耳变压疗法治疗老年人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耳变压疗法治疗老年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56例(62耳)老年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年龄、病程配对分为中耳变压疗法组(治疗组)和Valsava法组(对照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纯音听阈均值和气骨导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痊愈2耳,显效2耳,有效20耳,无效7耳,总有效率为77.42%(24/31耳),对照组痊愈1耳,显效1耳,有效14耳,无效15耳,总有效率为51.61%(16/31耳),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听力减退分级≥2级耳为6耳(19.3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耳(45.16%)(P<0.05).结论 应用中耳变压疗法治疗老年人分泌性中耳炎疗效优于传统Valsava法,对老年人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康复十分有利.

    作者:陆秋天;朱秋梅;梁建平;李东云;王涛;袁弘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附31例报告)

    目的 探讨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新技术.方法 对31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二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加缝匠肌蒂髂骨瓣植骨、克氏针固定,适度制动及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平均127 d骨折均愈合,随访平均36个月,按Harris评分优20例,良7例,可4例,关节功能满意,恢复日常工作,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加缝匠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效果好,能促进骨折愈合,对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接福;李峰;满益旺;彭湘霖;黄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以感染诱发的急性荨麻疹10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以感染诱发的103例急性荨麻疹的性别、年龄,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方法 收集103例急性荨麻疹资料,分析其病因、病程及治疗情况.结果 急性荨麻疹以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为主,抗感染治疗有效.结论 急性荨麻疹发病与感染有某种程度的特殊性关系.

    作者:何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小儿肠套叠应用空气或钡灌肠加压整复对比分析

    目的 评价小儿肠套叠在X线电视监视下进行空气灌肠加压整复方法与钡剂灌肠加压整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经临床、X线检查确诊的小儿肠套叠分别进行空气灌肠加压整复38例,钡剂灌肠加压整复48例.结果 空气灌肠加压整复方法达到完全整复35例,不能整复3例,整复成功率为92.11%;钡剂灌肠加压整复达到完全整复48例,整复成功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P<0.05).结论 小儿肠套叠采用钡剂灌肠加压整复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申国光;杜喜枚;申仪;陆业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424起群体伤院前急救分析

    目的 探讨群体伤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 对昆明市2007年3人以上突发群体伤事件院前急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昆明市2007年院前急救424起突发群体伤事件,其中交通事故203起(47.9%)、群体斗殴173起(40.8%)、食物中毒22起(5.2%)、一氧化碳中毒7起(1.7%)、其他群体伤19起(4.5%),病例总数1672例,死亡病例26例,群体伤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结论 昆明市2007年院前急救的突发群体伤事件以交通事故、群体斗殴为主,必须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方法,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作者:普丽芬;肖力屏;黄绍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先天性神经管缺陷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横县地区神经管缺陷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广西横县6年间住院分娩监测为神经管缺陷的35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中无脑儿20例,脑膨出8例,脊柱裂7例,发生人数占同期出生缺陷总人数的3.88%.产前超声诊断率74.2%,产后诊断率25.7%.相关因素与母亲职业、文化水平、孕前和孕期保健不足、没有使用叶酸预防、接触有毒有害物品与环境等有关.结论 婚前检查,普及孕前孕期教育,指导孕妇正确服用叶酸,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提高产前超声诊断率等,是减少神经管缺陷出生的关键.

    作者:张妙兰;颜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胸心血管手术后反应性精神病23例

    目的 总结和分析胸心血管手术后反应性精神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胸心血管手术后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资料.结果 23例病人经心理和药物治疗均治愈,无复发.结论 改善环境和应用心理及药物治疗对胸心血管手术后反应性精神病预后良好.

    作者:卢昌超;温昭科;陆卫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尿激酶与微波理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0例

    目的 观察尿激酶及微波对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均行患耳尿激酶鼓室注射及微波理疗等综合治疗.结果 本组大多数病人均有满意的疗效,没有并发症出现.结论 尿激酶与微波理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并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彦哲;刘双云;王满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L-AmB)对外科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nfections,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例外科ICU IFI患者使用L-AmB 1 nag/(kg·d)的剂量,观察治疗期间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3例患者中痊愈7例,显效3例,进步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76.9%,不良反应较小.结论 小剂量的L-AmB 1 mg/(kg·d)应用于外科ICU IFI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鹏;黄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并穿透性植入胎盘1例

    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应用,前置胎盘的诊断相对容易,但胎盘植入因产前难以明确,易造成产后出血,严重者需切除子宫,甚至危及产妇生命.随着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剖宫产等子宫手术的增多,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较以往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现将我院诊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并穿透性植入胎盘1例报道如下.

    作者:丘茜;黄昶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3岁,因进行性双上肢无力3年余于2009-01-09入院.患者于3年余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无力,梳头困难,双上肢肌肉萎缩,耸肩无力,无抬头、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

    作者:黄炳功;滕晓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双侧指和趾交叉性复杂畸形1例尸检报告

    目的 揭示双侧指和趾畸形的形态变化.方法 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尸体并进行全面解剖,切取病变组织进行切片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构变化.结果 比较左右手及左右足的僵硬连结状态可见,右侧手指畸形程度明显严重于左侧手指畸形;而左侧足趾的畸形程度则明显严重于右侧足趾畸形,形成了右手指畸形与左足趾畸形严重程度相一致,而左手指畸形与右足趾畸形严重程度相一致的左右和上下相互交叉畸形之总体外观.H-E染色切片显示,拇指和躅趾的末端均发生溃疡,有许多淋巴细胞浸润,出现慢性肉芽肿,其中有许多中性粒细胞存在.结论 由于本例的各指(趾)与掌(跖)的复杂畸形使关节形成僵硬的连结状态,并严重影响到手和足活动的正常功能,故应尽早施行外科手术矫正之.

    作者:玉洪荣;郭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叶切除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 了解肝叶切除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年来对52例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联合其它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右半肝切除术2例,右后叶切除术2例,非规则性右肝部分切除术9例,左半肝切除术13例,左外叶切除术26例.术后残石发生7例,经胆道镜取净5例.结论 肝叶切除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目前较理想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罗昆仑;余锋;方征;李界明;何振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EA、NSE、CY21-1、GLU在结核性、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21-1)、葡萄糖(GLU)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42例肺癌伴胸腔积液(恶性)和5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良性)患者胸腔积液中CEA、NSE、CY21-1、GLU含量.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组CEA、NSE、CY21-1、GLU均明显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组(P<0.05).CEA、NSE、CY21-1敏感性分别为64.3%、26.2%、57%,特异性分别为94.4%、94.4%、80.4%;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83.3%.结论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CEA、NSE、CY21-1、GLU的含量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尽晖;黄利小;王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手法加正脊调盆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医手法加正脊调盆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单纯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以手法加正脊调盆法治疗.以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积分值进行疗效判断;病例随访1年进行复发率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对照组复发率为21.6%,治疗组为7.1%,两组比较P<0.05.结论 中医手法加正脊调盆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手法治疗,1年后的复发率低于单纯手法治疗.

    作者:杨嘉珍;陈春宇;覃一珏;唐艺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良式压膜保持器戴用期间的牙周健康维护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 对改良式压膜保持器戴用期间的牙周健康状况与Hawley's保持器戴用期间牙周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和效果评价.方法 将80例结束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式压膜保持器组和Hawley's保持器组,每组40例,分别于拆除固定矫治装置全口洁牙后(作为基线数据)和戴保持器后1、3、6、12个月进行牙周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的检测;同时还教会患者自身有效的口腔卫生自我检查与自我维护的方法.结果 (1)无论压膜保持器组或Hawley's保持器组,除各阶段的PLI与基线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阶段的PD、G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PD在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则在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只要保持器设计制作合理,牙周预防保健措施到位,压膜保持器戴用期间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并不明显;(2)无论压膜保持器或Hawley's保持器,戴用期间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牙体牙周病变.

    作者:周嫣;方志欣;韦惠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NRDS患儿分两组,治疗组19例给予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机械通气治疗,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应用PS前后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变化及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 应用PS后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P<0.01),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下降(P<0.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对NRDS有明显疗效,与单纯机械通气比较,能改善患儿的氧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和住院天数.

    作者:杨彤;林希平;黄献文;陈健平;马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后路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AF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72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年8个月,无特殊并发症.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60%提高到术后的95%,Cobb'S角由术前平均20°改善至术后平均3°,神经功能均有I级以上恢复.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具有良好的复位、减压、三维矫形和短节段牢固内固定等特点,是一种理想而有效的临床手术方法.

    作者:李宏宇;尹东;梁斌;金先跃;黄孝英;陈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法的研究

    目的 探讨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初筛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实验方法,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以EDTA为MBLs的抑制剂,以亚胺培南IMP和头孢他啶CAZ为MBLs的底物,采用双纸片增效法作MBLs初筛试验,将两种初筛试验的结果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应用PCR法,在70株耐IMP和或CAZ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VIM型MBLs阳性株4株,IMP型MBLs阳性株6株.IMP-EDTA纸片法的敏感性50%,特异性28.6%;CAZ-EDTA纸片的敏感性85.8%.特异性13.3%.结论 IPM-EDTA纸片法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获得性MBL的初筛方法在临床微生物室日常工作中开展.

    作者:史映红;冯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3d内电张调整性T波(EMTV)产生的相关性、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7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左室特发性室速47例,右室特发性室速40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观察心室除极顺序及术后3d内心电图EMTV产生的相关性.结果 (1)EMTV的产生与心室异常除极顺序有关,右室流出道室速RFCA后不出现EMTV;(2)左室特发性室速比右室特发性室速更易产生EMTV(P<0.01);(3)EMTV的产生与术中消融的即时有效时间呈负相关,与其他的诱发条件无显著相关性;(4)不同部位的心室早异常除极产生EMTV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宽度不同.结论 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可出现EMTV,EMTV是一种心肌电生理特性,根据其特性可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T波改变相鉴别.

    作者:李静;朱立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分析

    目的 分析200例先天性心脏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资料,提高临床医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认识,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的检查与治疗.方法 对200例临床疑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多切面扫查,观察心脏各房室大小,判定有无肺动脉高压形成等.结果 2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年龄6~68岁,男89例,女儿1例;18岁以下者54例(27%),18~44岁者115例(58%),45岁以上者31例(15%).房间隔缺损62例,室间隔缺损55例,动脉导管未闭19例,室间隔膨出瘤15例,其他类型先天性心脏病49例.47例进行经食管超声(TEE)检查.38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诊断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有助于临床进行介入和手术治疗.

    作者:周清华;吴玉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间歇性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作用的探讨

    目的 观察和探讨间歇性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34例MODS患者,行间歇性血液滤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BUN、CRE、K+、血pH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的变化并进行APACHⅡ评分.结果 间歇性血液滤过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血液滤过能有效清除溶质,调整离子和酸碱平衡,稳定血液动力学,改善APACHEⅡ评分,是一种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方法.

    作者:龚蓉;郭华;梁柱;徐争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方法的现状

    亚急性甲状腺炎(以下简称亚甲炎)是常见的甲状腺疼痛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在大多数病例中,它是一个诊断困难而治疗相对简单的疾病,误诊率很高.常用的诊断亚甲炎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核医学方法因其简便、无创、准确性高的特点,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至今亚甲炎尚无一个标准诊断方案.临床表现联合多种诊断方法可以提高亚甲炎的确诊率.

    作者:韦智晓;覃伟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应用进展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较新的血管成像技术,由于它具有无创伤、无辐射、快捷、价格便宜的优点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近几年被广泛用于临床.本文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承锦;罗曙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极大地带动了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与功能研究.人类基因组草图基本绘就之后,人类基因组计划也由此加入到功能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重点也由基因序列研究上升为基因功能研究,基因芯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基因检测的要求;且其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适于推广,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敏;王少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SNPs检测方法在不同种族遗传差异分析的应用

    作为人类可遗传变异中常见形式,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代表了种族间的遗传差异.随着SNPs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专家们在SNPs的种族遗传差异的意义及其应用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SNPs的检测方法及其在种族遗传差异分析方面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焦伟;刘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缺血性肾病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缺血性肾病(ischemic renal disease,IRD)已成为老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包括:肾动脉狭窄(RAS)、胆固醇栓塞、肾动脉血栓等.IRD的病理改变以肾小管损伤常见,而临床表现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肾动脉狭窄合并肾功能不全做出IRD的诊断.肾动脉造影仍是确诊IRD的金指标.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伍秋霞;龚智峰;曾西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