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构建人CD154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从激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cDNA中扩增得到820 bp的人CD154 cDNA片段,再用BamH Ⅰ和EcoR 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中,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重组质粒和DNA序列分析。结果 人CD154 cDNA已经正确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中。结论 本研究为探讨CD154分子与淋巴细胞活化的关系及其信号传导机制,为进一步用于抗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或对由于CD154遗传缺陷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春艳;宁波;李树浓;张志方;冯炼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MAGE-1基因在人食管癌中的表达,分析MAGE-1抗原能否作为食管癌的治疗性候选疫苗。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MAGE-1基因在30例食管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从食管癌组织中扩增了MAGE-1 cDNA全长序列,经酶切后与pET-30a(+)质粒载体连接,经初步酶切鉴定后,进行DNA序列分析,获得克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MAGE-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3%(13/30),在30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成功地克隆了MAGE-1 cDNA全长序列。结论 由于MAGE-1基因在食管癌中高频率表达以及MAGE-1抗原具有HLA-I类分子限制性CTL识别表位,因此,MAGE-1抗原可以作为食管癌免疫治疗的候选疫苗。
作者:彭良平;王贵齐;冉宇靓;刘海燕;孙立新;遇珑;杨治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重组表达人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跨膜区成份。方法 采用DNA重组技术将尿素酶B亚单位3'端732 bp基因片段克隆至pET11C载体上,转化宿主菌BL21(DE3) E.coli,IPTG诱导,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UreB 0.7 kb片段的重组质粒pET-UreB0.7,并表达了具有免疫反应性的分子量约28 000 u的重组蛋白,表达率为19.8%。结论 重组的尿素酶B亚单位跨膜区成份为研究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奠定了重要基础,亦可作为Hp疫苗的成分用于Hp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毛旭虎;鲁东水;郭红;吴超;王缚鲲;邹全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超抗原SEA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方法 用SEA刺激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观察细胞的DNA合成、形态、IL-2的产生、细胞表型以及凋亡情况。结果 SEA对T淋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在浓度为100 ng/mL强,在第2、3d达高峰;首次或多次刺激不改变T淋巴细胞的CD4+CD8+表型;首次刺激24h内未见明显凋亡;但再次刺激24 h内即有明显凋亡;加入rhIL-2 2 d凋亡现象消失。结论 超抗原SEA对T淋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与其浓度、作用时间有关,并且SEA首次或多次刺激对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起同等的活化作用。
作者:许桂莲;朱锡华;杨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新分离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株的HA1基因序列。方法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鸡胚增殖后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经PCR扩增和产物纯化构建重组质粒,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结果 新分离到的3株流感病毒株(H1N1)HA1区基因长度为981 bp,编码327个氨基酸;与A/桂防/10/94和A/Bayern/07/95(H1N1)标准株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为92.8%和91.3%,丢失了第130位氨基酸和304位糖基化位点;新分离的3株甲型流感病毒株(H1N1)HA1区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8%;A/桂防/10/94和A/Bayern /07/95(H1N1)毒株HN1氨基酸的同源性高达96%。结论 新分离到的3株H1N1毒株HA编码氨基酸不同于A/Bayern/07/95(H1N1)和A/桂防/10/94(H1N1)标准株,它们可能为新的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株。
作者:王希良;严冰;段佩若;张励力;韩洪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ConA在体内对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细胞毒作用及产生NO、TNF-α、IL-1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MΦ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以S180为靶细胞测MΦ依赖的细胞毒作用。以griess试剂、L929细胞MTT检测法、胸腺细胞增殖法测MΦ产生NO、TNF-α、IL-1的水平。结果 ConA活化的腹腔MΦ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以及对S180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强于PBS对照组(P<0.01),并产生较高水平的NO、TNF-α、IL-1。结论 ConA能活化MΦ产生NO等效应分子,发挥对MΦ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高立芬;刘君炎;汤红明;屈雪菊;蒋正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VN不同亚核在调控脾脏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4只SD大鼠脾脏内注射假狂犬病毒(PRV)96 h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和体视学方法研究被假狂犬病毒跨突触感染的神经元在PVN不同亚核内的分布特点及其与PVN内AVP神经元位置配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PRV感染的神经元主要聚集于PVN尾段的尾侧大细胞亚核(PM)和外侧小细胞亚核(LP)(占总面积的73.49%),少量分布于喙段的前小细胞亚核(LP)、中段的背侧小细胞亚核(DP)和室周小细胞亚核内(PP)。其中LP及PM内的部分PRV感染神经元分布在AVP阳性神经元聚集的区域内。结论 PVN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调控除了传统神经内分泌途径外,还可能存在下列途径:PM内的AVP阳性神经元和LP、DP及AP内的神经元通过向延髓背侧及脊髓中间外侧柱的投射,然后再通过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直接神经支配途径调控脾脏的功能。
作者:朱家媛;欧可群;王蕾;陈文玉;马玉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表达可溶性HLA-G1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sHLA-G1。方法 从绒癌细胞系Jeg-3细胞中提取总RNA,借助RT-PCR技术扩增可溶性HLA-G1的cDNA并把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然后经酶切和测序法鉴定。结果 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已成功构建pcDNA3-sHLA-G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可溶性HLA-G1的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房崇芸;吴雄文;龚非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从核基质蛋白中探寻人食管癌肿瘤标志物。方法 用高盐抽提法制备核基质,免疫动物获取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特异性。结果 食管癌细胞中出现一条阳性条带,其代表的蛋白约为126 000 u,除食管癌原发的贲门癌外,这一阳性条带均未在正常食管和所检测的其它几种肿瘤细胞中出现。结论 食管癌细胞核基质中存在1个或1组表观分子量为126 000 u的相关多肽,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冠武;温博贵;陈爱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7胞外区蛋白。方法 采用PCR技术调整CD7基因的阅读框架,使之与生物素化蛋白基因阅读框架一致,缺失了CD7 cDNA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并增加一个大肠杆菌偏性终止密码子,构建CD7胞外区cDNA和生物素化蛋白基因融合的原核表达质粒PinPointxa3-CD7。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DH5α表达, 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结果 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0 000 u,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质可被抗CD7的单克隆抗体识别。结论 为研制抗CD7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艳春;朱锡华;黄云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 4)基因外显子1的49位点A/G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22例自身免疫甲状腺病患者,其中Graves’病(GD)87例,桥本甲状腺炎(HT)35例,84例健康对照的CTLA-4基因外显子1的49位点基因型。采用ELISA技术检测AITDs患者甲状腺功能,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抗过氧化物酶抗体(TPO Ab)。结果 AITDs患者CTLA-4/G49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 1,其中GD组P<0.000 1,HT组P<0.01);GD、HT组按性别分层分析后发现 CTLA-4/G49等位基因在不同性别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TLA-4基因外显子1G49等位基因与AITDs显著相关;GD、HT患者A/G49等位基因的分布与性别无关。
作者:王娈;王斐;马瑞欣;于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观测Hp全菌抗原和粘膜佐剂LT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的胃肠粘膜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ELISPOT法检测了胃粘膜、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PP结抗原特异性形成细胞(AFC)。结果 抗原免疫组、抗原+佐剂组胃肠粘膜抗原特异性sIgA-AFC、IgG-AFC数量明显增加,尤以sIgA-AFC为甚,并且抗原+佐剂组明显高于单纯抗原组和对照组。结论 口服菌苗可有效诱导胃肠道粘膜免疫应答,局部sIgA可能在抗Hp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鲁东水;于长青;邹全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学方法,对30例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缓解期,15例HBS 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8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无症状携带者表达低,慢性乙型肝炎缓解期低于正常对照(P<0.01),活动期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P=0.25)。活动期IL-18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有关 (P<0.01),与血清ALT水平呈正相关(r=0.63,P<0.01)。结论 IL-18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活动相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
作者:文维群;章廉;胡章勇;张明霞;肖红;钱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胰岛素促进心肌细胞葡萄糖摄取增加的机制。方法 采用Northern法分析心肌GLUT4 mRNA和免疫法分析心肌GLUT4多肽。结果 胰岛素刺激心肌GLUT4 mRNA和GLUT4多肽表达增加1~1.2倍。同时伴随心肌葡萄糖摄取增多。结论 胰岛素能刺激GLUT4 mRNA和GLUT4多肽表达,使GLUT4数增加,进而促进心肌葡萄糖摄取增多,胰岛素刺激心肌细胞GLUT4表达,可能是心肌增加葡萄糖摄取的重要分子学机制之一。
作者:殷仁富;陈金明;吴宗贵;仇韶华;王咏梅;武瑞美;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尿白介素-8(IL-8)检测在狼疮性肾炎(LN)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8例LN患者尿IL-8水平。结果 ①LN患者肾功正常组和肾功不全代偿期组尿IL-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且肾功不全代偿期组尿IL-8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高尿IL-8水平患者伴较高的血沉值和较低的补体C3值。②出现白细胞尿的LN患者尿IL-8水平显著高于其它患者(P<0.05)。③环磷酰胺静脉冲击加强的松治疗4周后,LN患者尿IL-8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尿IL-8水平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判断狼疮活动和肾损害程度。LN患者非感染性白细胞尿的出现可能与尿IL-8水平增高有关。环磷酰胺和强的松可能通过抑制免疫细胞和肾固有细胞产生IL-8而取得疗效。
作者:范兴忠;李新东;潘宝安;李世荣;徐新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与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TNF-α、TNF-α/sTNF-R比值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活动期RA(28例),稳定期RA(12例)及健康人(30例)血清中sTNF-RⅠ、sTNF-RⅡ、TNF-α的水平。结果 活动期RA患者血清sTNF-RⅠ、sTNF-R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及稳定期RA组, P均<0.01。稳定期RA患者血清sTNF-RⅠ、sTNF-RⅡ、TNF-α水平亦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在RA患者中,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与ESR、CRP、Ritchie index呈显著正相关,与类风湿因子(RF)水平无相关性。RA患者治疗3个月后sTNF-RⅠ、sTNF-RⅡ及TNF-α/ sTNF R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RA患者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显著增高,且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测定血清sTNF-RⅠ、sTNF-RⅡ、TNF-α/sTNF-R水平可作为RA诊断,监测疾病活动、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一项有意义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李萍;刘显红;赵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阐明甲胎蛋白生物半衰期(AFP T1/2)与原发性肝癌(PHC)治疗后复发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单克隆双抗体夹心两步法测定AFP含量;按T1/2=0.3 dT/log(AFP1/AFP2)分别计算介入和射频治疗PHC患者AFP T1/2。结果 当AFP T1/2>1.5 d时预测PHC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符合率(准确度)分别为87.5%、89.3%、88.5%。介入组为82.35%、83.3%、82.75%;射频组为93.3%、93.75%、93.5%。60例患者在200 d内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与发生复发转移或死亡患者之间的AFP T1/2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AFP T1/2是预测PHC患者发生转移复发的早期预测指标,它不仅为其后续治疗的监测提供了可靠参数,而且也是评价疗效的良好指标。
作者:刘树林;齐为民;李斌;张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bcl-2、bax在丁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和连续切片技术,检测77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bcl-2和bax表达,以67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bcl-2以肝细胞浆及核膜表达为主,bax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胞核也可呈阳性表达。bax和HDAg表达及分布有相关性,在各临床类型肝炎中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DV感染可诱导肝细胞表达bax,增强bax 促细胞凋亡作用,bcl-2/bax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在丁型肝炎发病机理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合成甲基对氧磷(M1600)人工抗原。方法 用醋酸-锌粉盐酸还原对氧磷,制备氨基甲基对氧磷,重氮化法使氨基甲基对氧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及中国鲎血蓝蛋白(TTH)偶合,合成人工抗原M1600-BSA、M1600-TTH。结果 M1600-BSA免疫新西兰兔10周后,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ELISA检测,证明得到了高价且具有较好特异性的多抗血清。结论 成功地合成了甲基对氧磷人工抗原,为其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作者:张卫国;马兆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介导体外真核细胞高效率基因转染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一种新的非脂质体基因转染试剂Fugene 6,以人p14ARF蛋白表达载体(pCI-neo-p14ARF)为外源DNA,转染存在p14ARF基因原发缺失的人H460,A549,U251和PC-3共4个癌细胞系,通过G418筛选21 d确定转染效率。结果 经转染的4个细胞系培养孔中均长出了抗G418细胞克隆,而且这些细胞克隆的p14ARF基因PCR产物均为阳性,细胞毒性分析发现高浓度Fugene 6作用下各细胞的增殖活力未受影响。结论 Fugene 6为一简便快速、易操作、重复性好且无细胞毒性的体外真核表达载体基因转染新系统。
作者:胡义德;高楠;曹晓运;周决;曹世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为获得能在酵母表面正确折叠的人衰变加速因子。方法 通过PCR技术从DAF- pBluescript M13-(Amp+)质粒扩增出全长的DAF cDNA,酶切后克隆到酵母表面呈现载体pYD1,构建DAF-pYD1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呈现的DAF。结果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到酵母细胞表面有DAF分子的表达,并且此表面呈现的DAF与针对DAF不同表位的3株单抗均能结合。结论 酵母表面呈现的DAF保持了天然DAF分子的构象,为进一步构建DAF的突变体库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波;谢佩蓉;邹强;郑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热化疗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公认[1],人们普遍认为它的作用是广泛的。热化疗除了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以及增强局部化疗药效外[2],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CD3+ T、CD4+T细胞的数量,提高CD4+/CD8+的比值[3,4],但是其对T细胞功能状态有无改善尚不清楚。本实验的目的旨在研究热化疗后T细胞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热化疗的机制以及它与单独热疗、化疗相比的优越性,以促进其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 BALB/C纯系小白鼠50只(华西医科大学钩端螺旋体病研究室提供),8周龄,雌雄各半,体质量雄鼠:22~24 g,雌鼠21~23 g。分笼标准饲料喂养,自由饮水、摄食。
作者:张平;王升志;戴萍;魏大鹏;赵宗容;蔡美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Th1/Th2细胞亚群与自身免疫病、AIDS、肿瘤及妊娠等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有关。我们以往的工作曾证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抑制Th1、Th2细胞分泌各自独特的细胞因子[1]。鉴于妊娠期间,尤其是早期妊娠期间,孕妇体内产生大量的hCG, 同时结合近Lin[2]等报道,孕妇外周血T细胞可表达hCG 受体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早孕妇女外周血中的Th1/Th2细胞亚群进行分析,旨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阐明维持早孕有关的部分机理,并为理解某些临床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王越;屈野;陈莉;潘菊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针对海洛因依赖者普遍存在易受细菌、病毒感染,多不易治愈的临床表现。本文通过对45例海洛因成瘾者和40例正常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测定,以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免疫功能损害与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解放军第473医院戒毒中心收治的海洛因依赖者4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0例,年龄16~57岁,平均24.8岁;吸毒时间4个月~4 年,平均2.2年;海洛因日均用量0.5~3 g。符合DSM-Ⅲ-R关于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标准,尿液吗啡定性实验阳性,既往无心肝肾和自身免疫疾病史。对照组为常规体检健康人4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8~40岁,平均为27.5岁。
作者:王嘉军;张伟;杨爱霞;刘东亮;魏敬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并且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采用疫苗预防、治疗Hp感染,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本研究采用Hp全菌超声上清和佐剂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口服免疫BALB/c小鼠,从分子水平分析肠粘膜免疫主要诱导部位派伊尔小结(PP)的Th1、Th2细胞在粘膜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为Hp口服疫苗研制提供免疫学依据。
作者:于长青;邹全明;王缚鲲;张卫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芋螺毒素是从海洋软体动物——芋螺的毒液中提取出来的小分子肽类毒素[1],它通常由10~30个氨基酸组成,并具有“低分子量、高亲合力、高度专一”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肽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有的已应用于镇痛药的临床研究中。SO3是从线纹芋螺中提取的具有镇痛作用的新基因[2],目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我们通过化学合成法及折叠得到SO3正确折叠产物,为药代动力学测定需要,开展了SO3抗体的制备研究。由于SO3高度亲水且分子量小,直接免疫于动物极难产生抗体。为此,我们用50%的戊二醛使SO3分别与BSA(牛血清白蛋白)和OVA(卵清白蛋白)交联在一起[3],然后用人工抗原SO3-BSA免疫家兔,经过49 d后,获得了效价为1∶2万的抗SO3抗体。
作者:于芳;戴秋云;刘凤云;周艳荣;黄培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免疫传感器及其换能器的发展概况,同时也对免疫传感器制作中的固定方法和再生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温志立;汪世平;沈国励;曾宪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G-细菌的脂多糖(LPS)是重要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s均可被动物作为外来分子进行识别。LPS能激发机体细胞因子IL-1、TNF-α等活性分子的合成,对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LPS是通过什么受体怎样将信号传入免疫细胞并启动免疫反应的,人们一直都不十分清楚。近年来,一种名为Toll蛋白的发现,使人们对机体识别LPS机制的认识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本文试对该模式识别受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顾长国;李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免疫学杂志》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和第三军医大学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自1985年创刊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其主要栏目有免疫学进展、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技术与方法、综述与讲座、短篇报道、简迅等,适合各级医务人员、医学生、免疫学工作者和相关学科的人员阅读。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免疫学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本,全铜版纸精美印刷,每期80页。邮发代号:78-32。每期定价:12元,全年定价:72元。欢迎广大读者前往当地邮局订阅。若错过邮局收订时间或需补订以往各期的订户,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联系地址:重庆市高滩岩《免疫学杂志》编辑部;邮编:400038,电话:(023)68752237 联系人:陈菁华,朱健利。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