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1-7089
  • 国内刊号:61-1197/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89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17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年12期文献
  • 微波加α-2b干扰素局部外用治疗肛周尖锐湿疣40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78例均为2001年1月~2002年12月本科收治的门诊尖锐湿疣(CA)患者,曾接受过冷冻、激光、电离子手术等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9~40岁,平均26.7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2.8个月;病灶为孤立性、多发性;皮损直径0.2~2.5 cm,平均0.5 cm;复发次数1~7次,平均2.8次.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17~38岁,平均25.2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2.5个月;病灶分布及皮损大小基本同治疗组;复发次数1~5次,平均2.2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灶分布、皮损大小、复发次数等方面均有可比性.

    作者:皇甫丽;傅浩;皇甫丰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维胺酯口服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78例为2000年1月~2004年1月本院性病门诊患者,符合卫生部防疫司制定的尖锐湿疣(CA)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16~52岁,平均26.5岁;病程1周~15个月,平均3.5周;皮损1~26个不等,多散在分布,个别融合成斑块.皮损部位男性常见于龟头近冠状沟处和系带两侧隐窝内,其次是包皮内板、龟头、尿道口内外、肛周;女性常见于阴道壁和处女膜,其次为小阴唇、尿道口及前庭、肛周、宫颈.所有患者近1个月内未接受免疫药物治疗,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

    作者:刘科峰;焦晓敏;牛素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四联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206例为2001年~2003年间本院皮肤性病门诊、妇科及泌尿科转诊患者,符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的尖锐湿疣诊断标准[1],近半个月内未使用任何相关治疗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史者及孕妇除外.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年龄12~62岁,平均28.5岁;病程1.5个月~1年,平均3.6个月.皮损发生于外生殖器、阴阜、阴道内壁、宫颈、肛门周围、尿道口黏膜、腹股沟等处;皮损主要表现为菜花样型,还有丘疹型、角化型、扁平湿疣型;3例疑似病例通过病理确诊.随机分为Ⅰ、Ⅱ、Ⅲ组.

    作者:薛文群;陈同辉;孙俊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子宫颈Bowen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10年前行节育环避孕,因生育到本院妇产科例行检查,已婚13年,孕3产0,均为人工流产,现准备取环受孕.月经量中,无痛经,无血块,无阴道流血,无下腹胀痛不适.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妇科情况:宫颈口见白色膜状物覆盖,边界清,不规则,约1.2 cm×1.5 em大小,触之不易剥离,不易流血,余未见异常.取局部组织病检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马尔基层全层细胞排列紊乱,异形核分裂,细胞呈异形性,见多核巨细胞,并见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完整.诊断为子宫颈Bowen病.患者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行子宫颈切除术,目前仍在随防中.

    作者:蔡宏为;张大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可疑饮药酒致慢性苔藓样糠疹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因饮药酒后全身起红点15天于2002年3月10日就诊.20天前患者饮用药酒(自己泡制,用普通白酒泡枸杞子、海马、红参、干黑蚂蚁1个月)连续2天,1次/d,1两/d.

    作者:李干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司帕沙星引起药疹2例

    1临床资料例1,男,44岁,农民;例2,男,23岁,蜡烛厂火炉工.均因慢性前列腺炎口服司帕沙星,分别于连续服药12天及13天后面、颈、双手背出现红斑伴灼热感或瘙痒,持续2天及3天后就诊.服药期间农民白天都有外出劳动史,火炉工每天都有火炉旁工作史.

    作者:刘永祥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济宁地区女性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1临床资料756例为2002年6月~2003年6月来本院门诊就诊咨询的疑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1.2岁.同时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淋球菌(NG)和念珠菌(VVC)的检测.

    作者:杨永军;刘贵福;王兴顶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苦豆子油搽剂治疗小儿头白癣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83例为2003年7月~12月本科门诊患者,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12岁;病程7~180天;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11岁;病程9~160天.两组患者均无1个月内口服抗真菌药及1周内局部应用抗真菌药史.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直接镜检查见孢子或菌丝确诊.

    作者:尚静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自体疣皮下包埋治疗尖锐湿疣35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治疗组35例为2001年3月~2002年12月本科门诊患者,均具有典型尖锐湿疣(CA)皮损,醋酸白试验阳性.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16~63岁;病程1个月~2年.对照组38例为同期在本科就诊的CA患者,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16~65岁;病程1个月~2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皮损大小及数目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全身情况良好,3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者、晚期肿瘤患者均不列入本观察.

    作者:曾招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90例为1997年12月~2002年12月本科门诊尖锐湿疣(CA)患者,均为初发病例,男80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31.6岁;病程20天~2年,平均4.7个月;皮损数目共376个,平均每例4.12个;皮损小2 mm×2 mm×3 mm,大18 mm×18 mm×8 mm;皮损为乳头状或鸡冠状.皮损分布:女性在大小阴唇、会阴等处;男性位于包皮、冠状沟、肛周,个别在阴茎根部.传染途径:不洁性交76例,配偶传染10例,余不详.所有患者醋酸白试验均为阳性.

    作者:向忠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自体疣皮下包埋治疗掌跖疣1894例

    1入选标准临床符合单纯掌跖疣诊断标准,排除全身疾病之皮肤表现.治疗前未使用任何药物及物理治疗者,如有治疗者停止治疗3个月以上,再做皮下包埋治疗.

    作者:张战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干扰素联合紫外线负离子喷雾治疗生殖器疱疹34例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67例为本科2000年2月~2002年3月门诊确诊为生殖器疱疹的患者,其中男52例,女15例;年龄18~45岁;病程2周~8个月.其中初发49例,复发18例.男性患者皮损位于包皮、冠状沟、龟头、阴茎、肛门周围,女性位于大小阴唇等部位;表现为散在丘疱疹,基底红,部分破溃糜烂,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均有不洁性交史或配偶感染史.

    作者:苏燕晨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皮肌炎合并中央型肺癌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额面部起红斑3个月,四肢乏力、吞咽困难2个月,于2003年9月22日入本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咳痰,院外输液(具体不祥)后双上脸、双指背出现红斑,偶痒,以过敏性皮炎治疗红斑不消,并渐延及颈、胸、背部,双上睑水肿.

    作者:杨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泛发性皮肤垢着病样糠秕马拉色菌感染1例

    患者男,23岁.面部灰褐色油腻性鳞屑斑、痂垢5年,手背、躯干鳞屑性红斑2年.取鳞屑直接镜检可见马拉色菌孢子,将鳞屑接种于糠秕马拉色菌培养基,37℃培养2周,可见酵母样、扁平、微高出斜面的乳白色菌落生长,表面有细小突起.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毛囊角栓,棘层灶状海绵水肿,基底细胞部分液化变性,色素失禁;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噬色素细胞浸润,部分炎性细胞侵入表皮.PAS染色:角质层见大量孢子.给予伊曲康唑200mg口服,1次/d,连续3周,皮损变薄,以后失访.

    作者:刘玉梅;罗权;黄振明;李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小儿色素失禁症1例

    患儿女,5个月.出生时四肢即有皮损,渐累及胸背部,为线状及片状红斑,后出现水疱、大疱,结痂脱落后留有不规则型或涡轮状褐色斑.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色素失禁症,同时合并双眼斜视、脐疝、抽搐及脑部损害,比较罕见.

    作者:魏义花;杨磊;周淑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婴儿头部念珠菌病1例及病原菌的FCM和RAPD分析

    目的报告1例婴儿头部念珠菌病,并对其病原菌进行流式细胞(FCM)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方法对患儿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真菌经芽管试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API 20C AUX系统鉴定;FCM方法测量真菌细胞的总DNA含量、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PI),RAPD分析其基因指纹图.并以一白念珠菌标准珠为对照.结果本例和对照白念珠菌菌株稳定生长阶段细胞的总DNA含量相等,G0/G1期及G2M期细胞数相差较少,S期细胞数及增殖指数相差较多;两株白念珠菌的扩增条带数量和片段大小无差异.结论婴儿头部念珠菌病其病原菌进入DNA合成期的细胞多,增殖活性高,发生了致病力的变化,但在致病过程中基因基本稳定.

    作者:胡晓军;万力;林元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具有粟丘疹样表现的汗管瘤31例分析

    目的了解具有粟丘疹样表现的汗管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31例粟丘疹样表现的汗管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结果粟丘疹样损害通常位于汗管瘤的丘疹顶端或表面,白色、淡黄色、黄色,较硬,直径0.5~2mm,单个汗管瘤丘疹表面含1~2枚.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见多数汗腺导管样结构及实性细胞团块,在紧接表皮下方可见一较大的囊腔,囊壁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囊腔内有成层的嗜伊红性角质样物质.结论粟丘疹样表现的汗管瘤是汗管瘤的一种亚型.

    作者:徐美萍;张美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皮肤病住院死亡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皮肤病住院死亡患者的原发疾病与死亡原因.方法收集1972年~2002年在本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58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原发疾病、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疾病主要为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结缔组织病是皮肤病住院死亡患者常见的原发疾病,而严重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作者:黎兆军;樊翌明;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皮肤硬化及内脏损害在系统性硬皮病中的意义及两者的关联.方法回顾分析112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Rodnan修定皮肤评分、Furst's内脏评分、首发症状、加重因素、病程、免疫学指标.结果83例(74.1%)以雷诺现象为首发症状,加重因素为感染,弥漫型脏器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局限型,并且弥漫型更易发生肾损害.弥漫型Rodnan修定皮肤评分、Furst's内脏评分均较高,分别为(19.7±14.2),(29.7±20.5),与局限型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且二者呈正相关(b=3.38).结论系统性硬皮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雷诺现象,其常见加重因素为感染.弥漫型硬皮病皮肤及内脏评分均较高,且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广泛皮肤损害的患者常有较重的内脏损害.

    作者:贾丽梅;曲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286个白癜风家系遗传方式分析

    目的研究浙江地区白癜风患者的家系遗传特征.方法以先证者为核心,回顾性调查其家系成员白癜风患病情况,填写调查表,对有家族史者绘制家系图谱.结果在2473例白癜风先症者中,有遗传家族史者286例,遗传率11.6%.286个家系中绝大多数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个别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未见性联遗传模式.结论白癜风的家系遗传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

    作者:孙秀坤;许爱娥;尉晓冬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隐翅虫皮炎17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隐翅虫皮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00年~2003年来本科就诊的1 724例隐翅虫皮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隐翅虫皮炎发病时间跨度大约为239天,每年8,9,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结论本组隐翅虫皮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但其发病时间及发病高峰期有所不同.

    作者:张晓彬;姜其学;谢霞;徐继鹏;刘磊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迁移和[Ca2+]i的影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迁移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包皮分离、纯培养黑素细胞,用bFGF处理纯培养的黑素细胞,采用Transwell微孔膜法研究黑素细胞迁移,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Ca2+]i.结果bFGF可促使黑素细胞迁移,并诱导[Ca2+]i升高.结论bFGF可能通过诱导黑素细胞[Ca2+]i升高从而促进黑素细胞的迁移.

    作者:张宪旗;冯捷;牟宽厚;马慧群;徐汉卿;牛新武;刘超;党倩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NO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求Toll样受体4(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64.7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中的作用.方法①体外培养RAW 264.7,设置处理组(抗TLR4单克隆抗体组)、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白念珠菌刺激.②刺激1 h,3 h,6 h,8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分泌的TNF-α水平.③刺激6h后Griess法检测各组产生NO的水平.结果①刺激1 h后抗体浓度为20μg/ml处理组分泌的TNF-α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3h,6h,8h后各浓度处理组TNF-α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1),且呈浓度依赖性;②6h后各浓度处理组NO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TNF-α中发挥作用,而对NO释放没有直接作用.

    作者:陈兴平;熊瑛;黄朝卫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大黄素与黄芪甲甙对BXSB小鼠肾小球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黄素与黄芪甲甙对BXSB狼疮样小鼠肾脏病变的影响及其免疫药理学机制.方法将BXSB雄性小鼠40只随机、均等分成5组(Ⅰ~Ⅴ组).Ⅰ组当即检测各项指标;Ⅱ~Ⅴ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大黄素、黄芪甲甙和两者混合物,40天后检测24 h尿蛋白浓度、血清抗核抗体(ANA)滴度和肾脏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结果与Ⅰ组相比较,生理盐水组的各项指标都上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胃饲药物组的各项指标皆下降,其中以混合药物胃饲组下降明显;肾小球ICAM-1表达与24 h尿蛋白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大黄素和黄芪甲甙均对狼疮性肾炎有治疗作用且存在协同效应;抑制肾小球ICAM-1表达可能是其免疫药理学机制之一.

    作者:夏育民;徐世正;付继成;何萍;熊腊元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和IL-18水平的改变及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阶段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5和IL-18水平的改变.方法分别抽取2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其中进行期18例,静止期11例)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样,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15和IL-18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IL-15和IL-18水平分别为13.38±4.41 pg/ml和168.98±45.54 pg/ml;银屑病患者静止期组血清IL-15和IL-18水平分别为26.04±6.16 pg/ml和367.08±109.75 pg/ml,而进行期组血清IL-15和IL-18水平分别为30.86±7.43 pg/ml和471.76±114.12 pg/ml.进行期组及静止期组的IL-15和IL-18血清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IL-15和IL-18的血清水平与皮损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结论IL-15和IL-18对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懿娜;匡凯英;方红;李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结节性痒疹皮损表皮中血管活性肠肽的检测

    目的了解血管活性肠肽(VIP)在结节性痒疹(P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3例PN患者皮损中表皮VIP的含量,并与该13例PN患者的非皮损区及13例健康志愿者的正常皮肤进行了对照.结果皮损中VI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及非皮损区(P均<0.05),非皮损区与正常皮肤VI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皮损区染色阳性主要分布在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正常皮肤和患者非皮损区则主要表达于表皮的基底层.结论VIP水平增高在P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郗彦萍;周艳;毛轶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应用PCR-RFLP进行申克孢子丝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快速的申克孢子丝菌的鉴定方法.方法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来源于不同地区及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28株中克孢子丝菌以及9种其他临床上重要的真菌进行PCR扩增,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鉴定.结果所有28株申克孢子丝菌和其他9种真菌均扩增出一条约350 bp的片段,其中28株申克孢子丝菌RFLP带型一致,与9种其他临床上重要的真菌RFLP带型差异较明显.结论PCR-RFLP可以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鉴定申克孢子丝菌的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孔祥明;林俊萍;王雅坤;陈洪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生殖器疱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非淋菌性尿道炎联合组30例采用BCG-PSN注射联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对照组28例单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生殖器疱疹联合组22例采用BCG-PSN注射联合万乃洛韦口服治疗,对照组20例单用万乃洛韦口服治疗.结果非淋菌性尿道炎联合组的痊愈率(93.33%)显著高于其对照组(67.86%)(P<0.05);生殖器疱疹联合组的复发率(31.82%)显著低于其对照组(65.00%)(P<0.05).结论BCG-PSN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好;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低.

    作者:张江安;谭升顺;张美芳;刘安;雷小兵;袁景奕;冉立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国产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口服国产伊曲康唑胶囊200mg,1次/d,共3天,治疗99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结果痊愈率81.82%例,有效率90.91%.结论国产伊曲康唑可有效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舒焰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甘草甜素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甘草甜素联合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治疗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1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甘草甜素注射液20 ml、维生素C注射液2 g、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50例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加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维生素C注射液2 g静脉滴注,1次/d.根据皮损面积和瘙痒程度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0.0%,对照组为3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含甘草甜素的联合疗法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

    作者:刘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夫妻同患梅毒报告

    目的诊断夫妻隐性梅毒.方法在诊断夫妻一方患显性梅毒的同时,对其配偶通过病史调查、体检及实验室检测,诊断有无隐性梅毒.结果两对夫妻均查出其配偶患隐性梅毒.结论须重视夫妻隐性梅毒患者的诊治,防止其危害性.

    作者:陈华根;高锦;刘冰;杨道琼;欧阳晓滨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肛周尖锐湿疣62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肛周尖锐湿疣(CA)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详细询问62例肛周CA患者病史及基本情况.结果肛周CA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病程长,疣体大;男性患者多数家庭稳定,文化程度较高;女性为性活跃期人群.结论肛周CA男性较多,与文化程度、职业有一定的关系.除直接传染外,间接传染也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儿童为密切接触传染.

    作者:傅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婚检对象8500名性病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本区婚检对象性病感染特点.方法对1996年1月~2003年9月来本院婚检者进行性病的有关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 500名婚检对象中,共检出性病22例(0.26%),其中梅毒14例(占63.64%),尖锐湿疣7例(占31.82%),淋病1例(占4.55%).结论婚检中梅毒的检出率高;婚检没有做为强制性项目后,孕检应常规做梅毒筛查,以防止先天梅毒的出现.

    作者:刘跃高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STD门诊患者329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STD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率及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支原体IST2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支原体总感染率29.18%,UU、MH及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18.84%、1.52%、8.81%.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对支原体的敏感性高;所有的分离株均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高度耐药.结论本地区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感染首选交沙霉素或强力霉素治疗.

    作者:竺璐;徐新美;严丽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乌鲁木齐地区STD门诊患者支原体的检测与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近年本地区STD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 737例STD门诊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并对阳性标本进行9种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1 737例中支原体阳性660例,感染率为38.00%.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UU+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80.00%(528例)、2.27%(15例)、17.73%(117例).UU对9种抗生素敏感性高的是交沙霉毒(97.4%),其次是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均为86.4%);耐药性高的为克林霉素(74.2%),其次是氧氟沙星(33.6%)、司巴沙星(33.0%).MH对9种抗生素敏感性高的是交沙霉毒、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均为100%);耐药性高的为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均为100%).结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应作为本地区目前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作者:罗德梅;淑文;董潇阳;惠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尖锐湿疣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近期复发和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近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5年内性伴数多、疣体数多、常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吸烟量多、伴发其他疾病、职业为教师和个体工商业者的患者近期复发率较高;首诊未到正规医院、年龄大、二氧化碳激光加干扰素治疗次数多、5年内性伴数多者远期复发率较高,初次发病年龄小和首次治疗方案为二氧化碳激光加干扰素者远期复发率较低.结论减少性伴数、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和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可降低近期复发率,到正规医院就诊、减少性伴数和首次治疗用二氧化碳激光加干扰素治疗可降低远期复发率.

    作者:刘沐桑;刘彤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阿达帕林在治疗皮肤角化异常中的应用

    阿达帕林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增生和调节表皮细胞分化的能力,笔者就阿达帕林的药理学特性、药代动力学特性、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进行了综述.阿达帕林外用除对痤疮有较好的疗效外,还可用于治疗其它角化异常性皮肤病.

    作者:李丽;王宝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寻常狼疮16例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寻常狼疮的临床特点和病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通过对本科门诊近3个月遇到的16例在院外误诊为其他皮肤病的寻常狼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16例分别误诊为结节病、皮肤纤维瘤、鳞状细胞癌、湿疹、深部真菌感染、脂溢性皮炎、盘状红斑狼疮等,根据皮损组织病理结果及临床抗痨药物治疗有效,后全部确诊为寻常狼疮.结论本病皮损的临床表现可有多样,自觉症状轻微或全无,加之近年又有增多趋势,而临床医生又缺乏对本病的足够认识,这些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雷小兵;王俊民;谭升顺;曾维惠;郑焱;王福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掌跖银屑病误诊1例

    分析报告1例被误诊为冻疮和弥漫性掌跖红斑角化症的掌跖银屑病.患者表现为双掌跖红斑鳞屑性皮损,反复皲裂,行走疼痛,手足背散在皮损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组织病理符合银屑病.

    作者:杨雁;王尚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舌轮廓乳头误诊为尖锐湿疣1例

    患者戈,24岁.舌根部、外阴发现赘生物1个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舌、外阴尖锐湿疣.治疗后舌根部情况无变化,后经口腔科医师会诊后诊断舌轮廓乳头,无需处理.

    作者:路涛;刘玉清;王俐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益肾活血汤治疗雄激素依赖性脱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汤治疗雄激素依赖性脱发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益肾活血汤治疗86例雄激素依赖性脱发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61.6%.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比、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P均<0.05).结论益肾活血汤能降低雄激素依赖性脱发患者的血液黏度,治疗雄激素依赖性脱发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雅娟;董西林;王志勇;谢梅;杨小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镀银染色法在一期梅毒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镀银染色法在一期梅毒实验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生殖器溃疡患者经刮片取材后作镀银染色和暗视野镜检检测梅毒螺旋体(TP),同时对血清进行RPR和TPPA检测.结果146例患者中镀银染色法阳性检出率为39.7%,高于暗视野镜检阳性检出率的23.9%(P<0.001).螺旋体经镀银染色后清晰易辨,特别是部分患者溃疡期较长或局部用药后的标本,仍有较好的检出率.结论镀银染色法是早期梅毒实验室诊断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对病期相对较长或局部用药的患者标本,镀银染色法检出率优于暗视野镜检.

    作者:章楚光;胡伟忠;顾伟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深圳市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麻风病知识调查

    目的了解低流行状态下深圳市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麻风病知识水平.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麻风病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76.34%的基层医务人员不知道如何治疗麻风病人;68.75%的居民认为麻风病传染性极大,56.25%的居民认为与麻风病人一起工作学习十分可怕.结论基层医务人员对于麻风病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在居民中还存在对麻风病人的严重歧视现象;需要进一步对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进行麻风病专业知识培训及广泛的宣传教育.

    作者:刘晖;黄俊新;黄志明;蔡于茂;周华;董时富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0.05%地奈德乳剂治疗内源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0.05%地奈德乳剂治疗内源性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3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组包括特应性皮炎在内的内源性湿疹84例,采用随机、双盲、基质对照、平行组对比研究,受试者外涂药物于受累区域,2次/d,连续治疗3周.结果试验组靶皮损总积分(TSS)由治疗前8.31±1.85降至1.19±1.69,TSS改善84.99%;对照组TSS由8.43±1.67降至3.10±2.24,TSS改善63.54%.试验组与对照组靶皮损各项观察指标均得到改善,但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总体改善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95%,对照组为5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0.05%地奈德乳剂治疗内源性湿疹的临床治愈率、总体疗效优于基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作者:毕新岭;顾军;高春芳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