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6年5期文献
  • 左小腿血管球瘤1例

    患者女,25岁.10年前左小腿外伤后出现左侧小腿内踝上方局部疼痛,呈针刺样,范围约硬币大小,走路及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局部隆起,表面有波动感,触碰后剧痛难忍.曾在当地医院以注射器抽出2毫升暗红色液体后局部肿胀消失,疼痛减轻,2个月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进行性加重.体检:左侧小腿中下段内侧皮肤红肿,无破溃,范围约5 cm×5 cm,触痛明显,表面稍有波动感,左踝关节活动受限,左侧腓肠肌萎缩,肌张力正常,双侧膝反射活跃,左跟腱反射消失,左足呈背曲状.

    作者:赵军;陈燕萍;蒋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Albright综合征1例

    患者女,27岁,感右上肢近段增粗变形,疼痛、乏力3个月;右手、右踝、右足有硬质突起,右大腿内侧及腹部有大片色素沉着.

    作者:杨峰;周静然;陶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T诊断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患者男,34岁.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跟骨疼痛半年,5个月前当地医院跟骨普通X线报告跟骨似见一小类圆形低密度区,未予以治疗,近2个月疼痛明显加重前来就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到病人以前X线平片显示不清,直接行跟骨CT扫描.CT检查示右跟骨偏外侧可见一类圆形囊性膨胀性骨缺损,大小约3.0 cm×3.5 cm,其内充满液体,密度较均匀,边缘不光滑,可见骨嵴向中央突入,跟骨外侧皮质菲薄,但仍连续,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图1).CT诊断:右侧跟骨囊肿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作者:郑雷;姚辉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者女,25岁.因2年中下颌牙齿逐渐脱落,脱落时无疼痛感或出血,伴左侧颈部包块、腹胀及多饮、多尿入院.查体:整个背部、胸部及下腹部见散在红色丘疹,部分融合成片,搔痒,无水泡,皮肤无破损.下颌部凹陷,左侧颈部可触及一个10 cm×10cm肿块,光滑、固定,与皮肤无粘连,无触痛,右颈部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沉快、80 mm/第1小时,垂体功能检查示分泌功能异常.

    作者:廖昕;陈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1例

    患者女,70岁.1个月前爬山时突发气促、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现再次发作,出现眼睑浮肿,迅速扩散至整个面部,伴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轻咳,晨起时咳嗽加重,咳少量白色黏痰,少尿,色黄.

    作者:廖昕;陈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1例

    患者男,29岁,无明显诱因右髋部、膝部剧痛1月余,加重伴跛行一周.既往无类似发作病史,无结核病史,无外伤史.体格检查:右腹股沟区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29 mm/h,类风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正常.影像学检查:双髋关节X线平片示:右侧股骨头关节面模糊,关节面下骨质明显疏松,股骨头无塌陷.

    作者:刘焦枝;李光;高平;徐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左侧髁状突原始神经外胚瘤1例

    患者男,2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前疼痛,伴面部略肿及张口疼痛,不敢食硬物.1个月前出现左智齿疼痛,发现左耳前一包块,患者感左口角麻木,左耳前包块增大,张口困难,无舌麻木,无味觉改变,无视物不清,遂来院就诊.

    作者:李兵;吴新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糖耐量异常对围绝经期后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超声研究

    围绝经后期(perimenopause)指开始发生内分泌、生物与临床类似绝经的表现至停经后的12个月.近来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IGT)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明显增加,而IGT在围绝经期人群中是否有类似的作用却鲜有报道.本次研究对象为停经后12个月内的妇女(以下简称围绝经后期).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技术,对比分析了糖耐量异常组和正常糖耐量(NGT)组双侧颈部动脉形态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探讨IGT对围绝经后期人群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作者:苏丽华;徐朝阳;孙英;夏艳;姚钰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R与CT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MR及C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并进行比较.方法以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破坏腹主动脉内膜加高脂饮食造型成功后12周分别进行MR及CT检查.MR检查包括T1WI、T2WI、PDWI、TOF序列.结果经病理证实动物模型制作成功.MR图像T1WI、T2WI、PDWI表现为管壁增厚,斑块可呈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与病理切片对照发现MR可以检测斑块及其成分;与CT比较,MR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MR可以较为准确地对斑块进行定位及定性.

    作者:李跃华;陆建平;张亚明;刘崎;白晨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动脉结扎术后大鼠种植性肝癌肺转移及其与HIF-1α、VEGF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肿瘤行肝动脉栓塞术后肿瘤转移的发生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白鼠种植Walker 256后第8天随机分为两组,行肝动脉结扎(HAL)和单纯开腹手术.术后第1、3、7天各处死三只大鼠,各组剩下6只大鼠于术后第12天处死,切取肿瘤及双肺,采用肉眼及显微镜评估肺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HAL术后第1、3天,肝动脉结扎组的HIF-1α及VEGF表达显著高于剖腹对照组.至术后12天,HAL组共3只大鼠观察发现肺转移病灶,而剖腹对照组仅1只发现肺转移结节.结论肝动脉结扎术后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加重,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增加,可诱发肺转移.

    作者:王勇;冯敢生;钱骏;尹军;夏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声辐射微泡剂抑制SMMC-7721移植瘤的实验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低频超声辐射微泡剂对裸鼠移植肿瘤增长抑制情况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探讨其与局部氧自由基代谢产物SOD浓度改变的关系.方法建立SMMC-7721系肝癌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A),微泡组(B),单纯超声组(C),超声微泡隔日组(D),超声微泡每日组(E).连续一周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损伤,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和体积增长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局部氧自由基代谢产物SOD的变化.分析增长率与SOD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声辐射D组、E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超声辐射D组(73.20%±0.138%),E组(57.24%±0.1653%)肿瘤增长率明显低于对照的A组(121.24%±0.347%)、B组(123.13%±0.232%)和C组(108.74%±0.221%)(P<0.05),病理学检查见瘤内血栓形成和梗死,瘤组织细胞坏死.免疫组化法得出局部SOD阳性率D组(28.83%±2.483%)、E组(32.50%±3.017%)高于A组(11.50%±2.881%),(P<0.01).并且SOD阳性率与肿瘤生长率间呈负相关(r=-0.663).结论低频超声辐射微泡剂可以抑制肝癌移植瘤裸小鼠肿瘤的增长,并增加局部氧自由基代谢产物SOD浓度.肿瘤增长率与SOD浓度间有负相关关系.

    作者:石林;姜藻;吴巍;钱梦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的CT灌注评价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价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后血流变化的价值.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组(D组)各10只.经CT灌注扫描后应用去卷积模式自动计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分数(HAF)等CT灌注参数.结果实验A组BF、BV、MTT和PS值均较对照C组低,BF值:(1.40±0.70)ml/(100 g·min)比(133.21±14.42)ml/(100 g·min)(P<0.01);BV值:(0.33±0.17)ml/100 g比(28.77±3.32)ml/100 g(P<0.01);MTT值:(4.33±1.41)s比(11.67±0.58)s(P<0.01);PS值:(0.15±0.18)ml/(100 g·min)比(22.10±4.39)ml/(100 g·min)(P<0.01).但实验A组的HAF值较对照C组明显增高:(0.99±0.03)比(0.25±0.06)(P<0.01).实验B组的BF、BV、MTT和PS值较对照D组降低,而HAF值则明显增高(P<0.01).结论CT灌注成像可无创直观形象地评价门静脉阻断后兔肝VX2移植瘤的灌注特点.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黄小兵;刘卫金;张启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使用斜率法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实验组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别.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别.VEGF表达程度随着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增高而增高.而且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转移癌之间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肝动脉灌注量的大小与VEGF的表达程度和MVD呈正相关.

    作者:时高峰;王士杰;彰俊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5例,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肿瘤均位于侧脑室透明隔,靠近Monro孔处,在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在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均可见囊变,边缘清晰.免疫组化突触素(Syn)均为阳性表达,2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1例S-100呈阳性表达,3例Ki-67阳性表达.结论青年人位于透明隔的肿瘤,应考虑CNC的诊断,CT与MRI有助于诊断此病,确定手术方案.

    作者:张碧云;陈自谦;肖慧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磁共振波谱成像在良恶性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1H MRS)在良、恶性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膜瘤在治疗前行常规MRI及1H MRS检查(脑膜瘤Ⅰ级30例,Ⅱ+Ⅲ级6例).1H MRS检查包括PRESS 35、PRESS 144序列.结果良性脑膜瘤组Cho/Cr比值(3.80±1.08);恶性脑膜瘤组Cho/Cr比值(7.22±0.70).差异具有显著性(t=7.40,P=0.000).MRS表现:本组脑膜瘤病例均未测得NAA,可见Cho峰升高、Cr降低.35例可测得特异的Ala峰.36例均测得谷氨酸和谷胺酰胺(Glx)峰.5例恶性脑膜瘤于1.3 ppm处见特异的Lip的亚甲基信号,而良性脑膜瘤中仅有1例纤维细胞型见Lip的亚甲基信号显示.结论脑膜瘤磁共振波谱Cho/Cr比值对脑膜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3 ppm处Lip的亚甲基信号多提示为恶性脑膜瘤可能.

    作者:史瑞华;翟仁友;钱晓军;潘振宇;丁毅;鲁万红;孟昭泉;周意明;包娜;顾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磁共振系统,对16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定点分辨选择序列行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并与常规MRI及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例中,常规磁共振成像病变区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者9例,未见明显异常者7例;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病变区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16例;磁共振波谱表现为NAA峰和NAA/Cr比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波谱在1.33 ppm处可见倒置的乳酸(Lac)双峰16例.结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高于常规MRI,可监测脑梗死的进展,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军;李正仪;李永宏;富昭;鱼博浪;丁晖;吴兰琴;邵莹;刘庆禄;张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H-MRS在脑胶质瘤肿瘤周围组织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肿瘤周围组织的1H-MRS表现,探讨脑胶质瘤肿瘤周围组织的1H-MRS特点与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36例,按照MRI检查结果分成两组:肿瘤周围区域有水肿组、肿瘤周围区域无水肿组.所有患者在术前行1H-MRS检查,均在MR非增强成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1.5T超导磁共振、多体素扫描、点分辨表面线圈法,检测不同区域代谢物变化.结果脑胶质瘤肿瘤周围组织的1H-MRS表现:Cr轻度下降,NAA下降,Cho增高.肿瘤周围水肿组织和肿瘤组织、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肿瘤周围无水肿组织和肿瘤组织的NAA/Cr、Cho/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周围无水肿组织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Cho/Cr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0例肿瘤周围水肿组与16例肿瘤周围无水肿组的肿瘤组织、肿瘤周围组织的NAA/Cho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NAA/Cr、Cho/Cr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H-MRS可评价肿瘤周围组织(水肿区或无水肿区)肿瘤细胞浸润情况,反映肿瘤生长潜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作者:龚才桂;王小宜;刘慧;周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3.0T磁共振正常人脑深部核团T2信号与年龄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成像正常人脑深部灰质核团(主要包括齿状核、红核、黑质、丘脑、苍白球、壳核、尾状核)T2信号值与年龄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天坛医院正常人头部T2加权图像1192份(男689例,女503例),年龄范围为1~87岁,按5年分组,共17组.使用Efilm workstation 2.0工作站测量脑深部核团和额叶皮层T2WI信号值,计算其相对值R.结果正常人R值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年龄组和脑深部核团的部位(P值均<0.01,决定系数=0.946);且红核、黑质、丘脑、苍白球、壳核、尾状核的R值(齿状核除外)与年龄组存在三次曲线方程关系[R=b0+b1 x+b2x2+b3x3,x表示年龄组(取值范围1~17),b0、b1、b2、b3分别是三次曲线方程常数项、一次系数、二次系数及三次系数,决定系数分别为0.646、0.847、0.856、0.911、0.873、0.778].结论脑深部灰质核团铁分布不均匀,并且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在所观察1~87岁年龄范围内,黑质、红核、苍白球、齿状核含铁量高,壳核、丘脑相对较少,尾状核少.

    作者:许化致;孙波;戴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3DSPGR磁化传递成像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脑肿瘤的应用

    目的探讨3DSPGR磁化传递成像(MTI)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7例经手术病理(3例)或临床随访(4例)证实的脑脓肿、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坏死囊变性胶质瘤和8例经临床证实的坏死囊变性转移瘤在治疗前接受了常规MR和3DSPGR序列MTI检查,测量并计算病灶囊性区、实性区、同层面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和脑脊液的平均磁化传递率(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MTR).结果病灶囊性区、实性区、同层面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和脑脊液的MTR分别依次为(0.0803±0.04)、(0.2259±0.03)、(0.3475±0.02)、(-0.1546±0.15);病灶囊性区与脑脊液的MTR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8.911,P<0.001,病灶实性区与正常脑白质区的MTR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20.208,P<0.001);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和脑转移瘤囊性区的MTR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37.390,P<0.001),其中脑脓肿与胶质瘤存以及脑脓肿与脑转移瘤有显著性差异(P<0.001),胶质瘤和脑转移瘤无明显差异(P=0.179);实性区域的MTR三者之间无差异.结论3DSPGR-MTI以及MTR的测量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胶质瘤和脑转移瘤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MRI序列的重要补充.

    作者:姚秀忠;陈世勇;赖清泉;粘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室旁白质软化症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12例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患儿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素成像(FT)研究,评价DTI及FT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例临床确诊为脑瘫的PVL患儿,同时选择无窒息史的健康儿童志愿者12例进行对照研究.对这两组儿童进行MRI及DTI检查(扩散敏感梯度方向15个).根据矢量元素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生成彩色弥散张量图(DTI图),通过DTI图选取所有可识别白质纤维束的中心部分作为感兴趣区(ROI),计算患儿与对照组各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CAL、脑干CST、ML、MCP以及外囊(EC)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像肉眼未见直观差异,而患儿组ICPL、AF、PTR、CR、CG、SLF以及胼胝体压部的白质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变细.所有12名患儿的ICPL、AF、PTR、CR、CG、SLF、SCC以及GCC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同侧对应位置FA值显著减低(P<0.05),而患儿与对照组的ICAL、ML、MCP以及脑干CST的FA值配对t检验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DTI及FT在评价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于兵;范国光;权松民;孙宝海;郭启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R增强后FLAIR序列对脑膜病变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对脑膜病变的显示.方法脑膜病变26例,除MR检查常规平扫和增强外,在增强后加扫FLAIR,图像由3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结果增强后FLAIR对邻近脑实质、神经和脑脊液的强化较敏感,而且可克服常规T1WI增强血管强化易与病变混淆的缺点.结论增强后FLAIR是增强后T1WI的有效补充,联合使用能提高脑膜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黄飚;梁长虹;刘红军;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肾癌

    射频消融技术是一种安全的微创介入技术,但该技术在治疗肾脏肿瘤方面仍处于起步期,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及其基本设备,并主要回顾了该技术在肾癌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潜在的并发症、影像监测及疗效评价等有关问题.

    作者:徐繁华;胡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移植细胞的影像学示踪

    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已逐渐成为现代医学治疗的一类重要方法.随着分子影像学的提出,能通过活体检测移植后的细胞,方法主要有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光学成像.

    作者:王维英;邓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肾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例肾细胞癌初诊病例,经平扫后选择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得到灌注参数.病变及正常肾皮质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达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微血管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相对血容量、血流量、增强峰值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间无显著相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根据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可推测肿瘤血管是否丰富以及肿瘤组织结构特点,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杜煜;时高峰;许茜;李如迅;王琦;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彰俊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病理证实的胰腺SPT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囊实性比例相当4例,实性和囊性为主各4例和1例.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2例.MRI上实性结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实质部分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持续强化.病灶包膜完整,延迟强化.结论胰腺SP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当胰腺出现包膜清晰的囊实性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时,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应考虑胰腺SPT的诊断.

    作者:谢淑飞;梁长虹;张忠林;王朝杰;刘于宝;余元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原位肝移植手术程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T显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严重程度与原位肝移植(OLT)手术程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包括24例CTPV病例.评价门静脉栓塞的部位及范围,记录每例形成的侧支循环并进行评分.复习21例拟行OLT者的病例资料.结果MIP、VR与SSD均可用于显示病变后形成的侧支循环,以MIP显示优良.24例中,拟行OLT者21例,其中13例行供体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端端吻合,2例处于待肝状态,6例吻合方式改变或放弃手术.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无创性诊断CTPV,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相关信息,有助于原位肝移植术前决策.

    作者:张龙江;祁吉;沈文;温连庆;姜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儿输尿管息肉的IVP及CT影像分析

    目的提高对小儿输尿管息肉IVP和CT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输尿管息肉10例,所有病例均行IVP和CT增强扫描.结果6例IVP显示梗阻段输尿管扩张,其内可见多种形态充盈缺损影;4例仅显示盂管交界处梗阻;9例CT检查显示管腔内软组织影,增强后动脉期轻微强化,延迟期显示更为清晰;1例显示局部管壁增厚.结论IVP和CT是诊断小儿输尿管息肉的有效方法,尤其是CT扫描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郑加贺;郭启勇;刘兆玉;卢再鸣;张军;温峰;孙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肺结核的螺旋CT诊断及分型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肺结核病例145例,全部病例行螺旋CT扫描,100例行HRCT扫描.结果螺旋CT清楚显示了肺结核的各种CT表现并做出分型.其诊断正确率为96.6%,分型正确率为96.4%.结论螺旋CT能够对各种肺结核做出准确诊断,对典型和不典型、活动和不活动肺结核做出正确分型.

    作者:赵静;郑宝霞;郭庆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终末期肺病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改变.方法6例患者进行了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其中4例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1例为中毒性细支气管炎患者接受单肺移植,另1例为外周型肺腺鳞癌并双肺转移接受双肺移植.用胸片及CT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变化.结果6例肺移植手术全部成功,6例中围手术期3例死亡,3例已存活16~36个月.术后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出现再移植肺水肿,3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出现气胸,2例术后1~2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及时的胸片和CT检查对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蓝日辉;曾庆思;何建行;肖东;陈国勤;邓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诊断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的资料.结果肺部片状实变影4例;结节影3例;支气管壁增厚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弥漫性粟粒小结节影1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胸膜炎4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片状实变影、结节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炎性反应.胸部CT检查有利于本病临床诊断及治疗.

    作者:朱文科;陆普选;刘艳;叶如馨;周伯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声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情况的评价

    目的应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S)评价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筛选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CS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有前交通动脉参与的侧支循环与中风发生呈负相关,而眼动脉(OA)参与的侧支循环与中风发生呈正相关.②无症状组及有症状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无症状组患侧O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有症状组O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结论TCCS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方便地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状态,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姥义;赵宝珍;柳标;周智慧;孙秀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64层CT冠状静脉系统成像在心脏电生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评价64层CT显示心脏冠状静脉系统(CS)及其分支解剖的能力及其在心脏电生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同期行64层CT扫描与选择性冠状静脉造影(CVG)的患者46例,观察CS及其分支的走行;以CVG为金标准,计数CS及其各分支的显影率;测量CS口、心中静脉(MCV)口和左室后静脉(PV)口的直径,测量冠状静脉各主要分支间的距离,分析MSCT与CVG测量值间的相关性.结果64层CT CS及其各主要分支的显示率为100%.所示的CS及其分支的走行与CVG一致;两种方法的冠状静脉直径测量值呈高度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CS),0.83(MCV),0.95(PV),P<0.001.结论64层CT可以无创评价CS及其分支的解剖,在心脏电生理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阳;谢萍;郭启勇;孙英贤;岳勇;郭文力;翟伟;于涛;冯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椎动脉和乳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变化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椎动脉和乳内动脉血流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的患侧椎动脉和乳内动脉,判断血流方向和进行血流频谱分析.结果椎动脉Ⅰ度窃血5例,乳内动脉血流方向均为正向血流.椎动脉Ⅱ度窃血7例,乳内动脉有3例收缩期出现低速短暂的反流,其余4例为正向血流.椎动脉Ⅲ度窃血5例中,有4例乳内动脉为全心动周期的反向血流,1例收缩期出现反向血流.结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患侧椎动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窃血;而乳内动脉也可通过侧支循环发生反向血流,参与代偿上肢动脉供血.椎动脉和乳内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变化均早于舒张期.

    作者:徐光;李慧玲;张征;苏里亚;彭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Tei指数测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评价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测量Tei指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TDI获取25例DCM患者二尖瓣环间隔侧及左侧壁两点的运动频谱,测量等容舒张期(IRT)、等容收缩期(ICT)、射血时间(ET),并计算TDI-Tei指数,并与健康对照组及传统脉冲多普勒显像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TDI所测DCM患者IRT、ICT显著延长,ET显著缩短,而TDI-Tei指数显著增大,TDI与传统脉冲多普勒显像两种方法所测IRT、ICT、ET及Tei指数分别呈直线相关,而两种方法所测二尖瓣环室间隔侧与左侧壁的Tei指数平均值相关性高.结论TDI技术可用于测量DCM患者左室Tei指数,并与传统脉冲多普勒显像所测值相关性好.

    作者:章鸣;周启昌;彭清海;范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房间隔应变率成像鉴别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表现

    目的探讨房间隔应变率成像技术判定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正常人与左室舒张功能下降患者52例,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血流,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处速度,应变率成像观察房间隔应变率(SR)曲线、应变(S)曲线变化,SR曲线测量舒张早期峰值SRe,舒张晚期峰值SRa;S曲线测量舒张晚期峰值Sa,测量结果各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各组别SRe、Sa及SRe/SRa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房间隔应变率成像可鉴别左室舒张假性正常,并可定量评价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作者:李利;张军;周晓东;任小龙;郑敏娟;张海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声实时三平面法左心声学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三平面法左心声学造影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20例患者中,经外周静脉弹丸式注射造影剂,进行超声实时三平面法左心声学造影,记录三平面法中各个切面中左室显影等级及造影剂空间分布情况,观察各个节段心肌显影效果.结果20例患者左室显影等级均为3级,造影剂空间分布均匀,心内膜边界显示清晰;所有患者左室壁心肌均获得了满意的显影效果.结论临床应用超声实时三平面法进行左心声学造影,能从多个切面和角度同时观察心腔和心肌造影的效果.

    作者:郑智超;王新房;吕清;谢明星;龙莎;张静;龚静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正常中老年人心室壁应变率及应变成像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应变率及应变成像技术观测正常中老年人左、右室壁的应变率及应变.方法测量30例正常中老年人各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舒张早期和房缩期纵向应变率(SRs、SRe、SRa)及大应变(Smax).结果①各室壁峰值SR.SRs:前间隔低于除左室侧壁外的其他室壁,右室侧壁高于左室各壁;SRe:前间隔、后间隔低于其他室壁,后壁高于其他室壁;SRa:前间隔、后壁、前壁及侧壁低于其他室壁(均P<0.05),余室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各水平峰值SR:SRs、SRe和SRa基底部高于中部及心尖部(均P<0.05),中部与心尖部无明显差异.③各室壁平均Smax:左室侧壁低于后间隔、右室侧壁(P<0.05),余室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水平室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SRI、SI能够定量分析局部心肌的舒缩变形能力,是一种临床无创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苏军芳;张军;张海滨;田新桥;朱永胜;朱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与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MSCT)和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劣势.方法2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或查体者分别经EBCT和MSCT血管造影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心血管专业放射诊断医师分别阅读两组资料片,将冠状动脉各支共分成4支9个节段,逐一对照两种检查方法所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可视长度、可评价长度,各节段血管成像质量等级比率,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及其对斑块的显示优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SCT和EBCT所显示的冠状动脉各主干血管的可视长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对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可诊断长度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MSCT的A级节段比和B级节段比均高于EBCT,总的可诊断节段比明显高于EBCT(P<0.01);而C级节段比则明显低于EBCT(P<0.01).MSCT的C级节段主要集中在运动伪影明显的右冠中段,EBCT的C级节段则主要集中在前降支和回旋支远段.③MSCT可显示EBCT无法显示的血管上、下壁的非钙化性斑块和EBCT易遗漏的管壁一侧的轻度增厚改变.④在各种三维重建方法中,除了轴位MIP血管显示两种检查方法没有明显差别,其他三维重建方法的成像清晰度MSCT均优于EBCT.结论MSCT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成像及非钙化性斑块的显示优于EBCT,但右冠成像因中段频繁的运动伪影而明显劣于EBCT.EBCT和MSCT,尤其是MSCT,是极有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冠状动脉造影,但可作为冠心病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减少有创检查.

    作者:郑敏文;宦怡;孙立军;杨勇;葛雅丽;赵宏亮;石明国;张劲松;彭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动态心内三维超声虚拟现实诊断方法研究

    目的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临床初步应用研究,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三维虚拟现实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正常小儿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0例(ASD 10例、VSD 9例、TOF 11例),分别进行全心三维图像重建,实现动态三维超声虚拟现实显示,对虚拟心内结构进行三维空间定位观察,显示心内结构异常者与心导管术后或手术后诊断或三维超声诊断进行比较,确定该方法的空间定位及空间结构关系判断的准确性.结果动态心内三维超声虚拟显示技术能正确显示正常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内结构,诊断心内结构异常者与心导管术后或手术后诊断或三维超声诊断一致.结论动态心内三维超声虚拟现实技术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无创性三维超声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薛海虹;孙锟;余建国;王君;陈国珍;洪雯静;王威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小儿移植心脏的心房重建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小儿心脏移植术后,随移植后病程心房形态及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方法心脏移植组:共36例,检查时均存活.按心脏移植后时间的长短分为移植组A:为移植术后6个月以内的患儿,共16例;移植组B:为移植术后6个月以上的患儿,共20例.对照组正常小儿共36例.测量所有受试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室前后径、左房及右房上下径及左右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左室短轴缩短率.结果移植组A与对照组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移植组B的左、右房长径较对照组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小儿心脏移植短期内结构的重建尚未完成.而小儿心脏移植6个月以后心房结构发生重建,左、右房的长径明显扩大.

    作者:吴进;SH Hsu;AT Martinez;I Finkelshteyn;黄德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3.0T磁共振多站式多期相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0T MR多站式多期相三维增强血管造影(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怀疑腹盆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在3.0T MR上,自动移床四段多期相动态扫描,分析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各种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图像显示清晰.其中1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627支血管,MRA诊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和100%,阳性预测值81%,阴性预测值为99%.与DSA的诊断结果符合率是89%.结论3.0T MR多站式多期相CE-MRA,可获得高信噪比及超高分辨率的下肢动脉及静脉图像.具有安全、无创伤性,能准确诊断外周血管性病变.

    作者:袁飞;刘银社;龙淼淼;袁滨;顾欣;高光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艾滋病患者右室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测量三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艾滋病(AIDS)患者右室功能,探讨组织多普勒评价AIDS患者右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AIDS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各项常规参数.应用TDI采集三尖瓣环三个位点的运动频谱,测量各位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计算右心平均Vs、Ve、Va.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例组三尖瓣环各位点Vs、Ve、Va及Vs(11.33±1.91)cm/s、Ve(11.69±2.41)cm/s、Va(10.61±2.45)cm/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AIDS患者右室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均较正常人减弱,右室功能降低.TDI可准确、定量、无创地评价AIDS患者右室功能.

    作者:朱好辉;袁建军;曹立强;陈伟霞;周东风;余怡琳;贾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血透自体动静脉瘘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评估桡动脉、头静脉,选择佳造瘘部位;术后监测桡动脉-头静脉瘘(RCF)是否成功和成熟状况,对瘘失败进行监测和预测.方法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手术的尿毒症患者68例,随机分成超声检查组33例(检查组)和物理检查组35例(对照组).检查组观察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的频谱特点、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检查组手术成功率(90.3%)高于对照组(80%).RCF手术后1周的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平均速度、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术前,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比术后1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增加.RCF手术成功后血流及频谱特点为高速、低阻力频谱.RCF失败者呈低速、高阻力特点.结论①术前超声多普勒对头静脉、桡动脉的检查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②术后超声检查可以提示动静脉瘘成功与否并及时发现狭窄或栓塞.③超声检查可以监测瘘管通畅情况,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PI、RI等可以作为预测瘘管失败的重要参考.

    作者:张震;王学梅;章志伟;杜国庆;王岚;杨军;王宗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心肌速度分布图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心肌速度分布图(myocardial velocity profile,MVP)对左室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应用MVP对15例健康志愿者、15例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和11例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的收缩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高血压组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心肌速度梯度(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MVG)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1.8±0.3)vs(3.6±0.4),P<0.001和(1.9±0.2)vs(5.1±1.2),P<0.001].肥厚型心肌病组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收缩期MVG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1.2±0.4)vs(3.6±0.4),P<0.0001和(2.4±0.6)vs(5.1±1.2),P<0.001].MVG的降低以肥厚型心肌病组的室间隔为显著,肥厚型心肌病组的室间隔收缩期MVG低于高血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1.2±0.4)vs(1.8±0.3),P<0.01].高血压组、肥厚型心肌病组和对照组室间隔的MVP均呈近似线性,但肥厚型心肌病组心肌各点速度分布较对照组和高血压组明显分散.结论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较正常人减低,MVP能精确地反映心肌短轴上各点在心动周期中的运动速度,并可计算出MVG,可作为一种准确评价左室心肌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刘夏天;吕清;谢明星;王新房;王静;龚静吉;方凌云;杨亚利;贺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测量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30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14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 s.分析30例病例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为(0.849±0.197)×10-3 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598±0.218)×10-3 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妍;夏黎明;邹明丽;王承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正常成年人骶管内硬膜外脂肪MRI研究方法初探

    目的探讨成年人骶管内硬膜外脂肪的MR研究方法并计算脂肪厚度平均值.方法选择164名正常成年人行腰骶椎磁共振扫描.测量骶椎各水平前、后硬膜外脂肪(AEF、PEF)的厚度及S1椎体水平椎管、硬膜囊和硬膜外脂肪面积.结果T1WI正中矢状面上S1~S5水平,硬膜外脂肪厚度平均值依次为6.97 mm、4.94 mm、5.53 mm、5.02 mm及3.86 mm,呈显著下降趋势.S1椎体水平硬膜外脂肪面积为(227.18±64.35)mm2.结论本研究为临床确诊硬膜外脂肪增多症、寻找神经根受压原因及骶管麻醉时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作者:陈薇;刘怀军;尚华;李林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2例子宫肌瘤患者行UAE治疗,按肌瘤大小分为两组,随访观察肌瘤体积变化与原有症状的改善情况;其中35例监测血中卵巢激素的水平,评价内分泌功能改变.结果117例患者行双侧栓塞,5例行单侧栓塞.110例症状性患者的改善率为87.8%(96例).栓塞后,小肌瘤组平均肌瘤缩小率要高于大肌瘤组,但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这种差异又有随着时间缩小的趋势.术后无患者出现闭经,栓塞前后激素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行UAE治疗子宫肌瘤,近期疗效明显,且对卵巢内分泌功能无影响.

    作者:单明;刘兆玉;卢再鸣;张军;郑家贺;孙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癌99Tcm-HL91乏氧显像与18F-FDG符合显像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99Tcm-HL91显像和18F-FDG显像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31例乳腺癌患者行99Tcm-HL91和18F-FDG显像,利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T/NT值(病灶计数/对侧计数),定性和半定量法计算诊断灵敏度.结果病灶摄取18F-FDG和99Tcm-HL91的T/NT值为(3.16±0.57)、(2.14±0.36)(P<0.01);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摄取18F-FDG T/NT值为(3.14±0.43)、(3.19±0.27)(P>0.05),摄取99Tcm-HL91 T/NT值为(2.16±0.38)、(2.10±0.32)(P>0.05);病灶T/NT值分布18F-FDG为1.56~9.43(中位值3.15),99Tcm-HL91为1.36~6.28(中位值2.95),两者呈正相关(P<0.01);定性法18F-FDG诊断灵敏度为90%,而99Tcm-HL91为84%;半定量以T/NT值2.0为标准,18F-FDG灵敏度为97%,以T/NT值1.5为标准,99Tcm-HL91灵敏度为90%.结论乳腺癌组织对18F-FDG和99Tcm-HL91均有明显的摄取,呈显著正相关;99Tcm-HL91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灵敏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宋武战;汪静;池君;王莹;王喜青;王云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从标准摄取值预测肿瘤的侵袭性:206例肺癌PET分析

    目的分析肺癌侵袭性的影响因素,评价SUV值预测肿瘤局部及纵膈转移,尤其是微小转移的可行性.方法206例病理证实的肺癌多变量分析肿瘤侵袭性影响因素,并行回归预测及ROC分析.结果肺癌的侵袭性与SUV值有关,SUV越大,发生转移的几率越高.SUV>7,50%以上的肺癌、70%以上的腺癌发生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70.9%.SUV≥9.6,诊断灵敏度≥86.7%.结论SUV值可预测肺癌侵袭性.

    作者:王淑侠;徐卫平;李东江;侯庆仪;乔穗宪;唐安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动力学研究

    在人体系统变质量力学模型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动力学研究.主要内容有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的概念、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坐标系与基本定义、人体系统变质量块体的质心运动定理、人体系统变质量体定点的运动定理,为人体系统变质量力学模型和人体系统在质量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运动规律的数字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