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13年3期文献
  • 炫速双源CT诊断小儿单心室合并共同动脉干1例

    患儿女,8个月13天,周身发紫近8个月,咳嗽5天.查体:口唇发绀,甲床青紫,胸骨左缘偶闻Ⅰ~Ⅱ级收缩期杂音.CT(Siemens Flash CT,100 kV,Flash 模式增强扫描,加用Caredose软件自动调整毫安)示单心室腔,仅见一组瓣膜与右心房相连接;在相当于右心室位置见类似右心室流出道,并见一组瓣膜结构与独立大动脉干相连接,后者发出两侧肺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右无名动脉发自左颈总动脉(图1).

    作者:赵一冰;李佩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膜后纤维化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69岁,偶感腰部隐痛半年余,进行性加重1个月;高血压病史30余年,长期不规律服用各种降压药,目前血压110~120 mmHg/80~90mmHg;10年前因胃癌接受胃大部切除术,否认家族疾病史.查体:腹部平坦,腹软无压痛,双肾区轻度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沉50 mm/h,C反应蛋白(-).超声:双肾大小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右侧肾盂分离18 mm,左侧肾盂分离20 mm,双侧输尿管中上段轻度扩张(内径约9 mm);腹膜后见大片状低回声,厚薄不等(5.0~17.6 mm),形态不规则,包绕腹主动脉全段(图1),管壁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硬化斑块,累及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双侧肾门及输尿管、双侧髂血管;CDFI..低回声病变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被包绕的腹主动脉管腔内血流尚通畅.

    作者:庞芸;陈林;詹嘉;陈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2例

    病例1:女,30岁,右侧面耳部持续性麻木2月余,可忍受,偶感头痛;CT:右侧额顶部可见4.2 cm×6.3 cm×5.5 cm分叶状肿块.病例2:女,35岁,头昏、头痛,左眼视力模糊,伴呕吐4天;CT:右侧颞部见4.0 cm×3.6 cm×3.0 cm形态不规则肿块.2例肿块T2WI均呈不均匀信号,以稍高信号为主,其内可见小条片状稍低信号,并多发点片状高信号,T1WI以等信号为主,其内多发点片状低信号,周围见大片水肿信号;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图1),囊变部分未见强化.

    作者:周芳;田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肠系膜淋巴管囊肿1例

    患者男,31岁,左上腹部胀痛不适1年.查体: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上腹似有涨满感,腹壁张力稍大.腹部B超:左上腹自左肋弓下缘至左脐旁可见弥漫团簇状无回声区,边界欠清,范围14 cm×12 cm×7 cm;CDFI未见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左上腹囊性占位(怀疑腹膜后来源),建议进一步检查.CT:胰腺下方可见不规则囊性病灶,大截面约13.2 cm×6.6 cm,与肠管关系密切,平扫CT值约24 HU,增强后未见强化;肠系膜上静脉可见充盈缺损(图2).CT提示:腹腔囊性病灶,良性病变可能;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能.

    作者:冯彦红;钱林学;贵玉;胡向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以搏动性耳鸣伴眩晕为主诉的内淋巴囊乳头状瘤1例

    患者女,59岁,左耳搏动性耳鸣伴头晕1年余,加重1个月,呈持续性,与脉搏一致.查体未见异常.纯音测听:右侧气导10-10-15-30 dB,骨导10-10-20-30 dB;左侧气导15-15-15-45 dB,骨导10-10-15-40 dB.颞骨HRCT示左侧颞骨岩部后缘不规则形软组织影,内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周围骨质呈虫蚀状破坏(图1);病变向外累及后半规管,向前累及前庭,与面神经管及颈静脉孔分界清楚.MR检查病变主体呈等T1等T2信号,T1WI示病变边缘点条状高信号(图2A),T2WI示病变内点状血管流空(图2B);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图3).

    作者:赵鹏飞;王振常;梁熙虹;刘中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

    患者女,58岁,体检发现左附件区囊实混合性肿物1个月;已绝经10年,无阴道流血、排液;近2个月体质量减轻3 kg.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0 mmHg/80 mmHg.妇科检查:老年型外阴,宫颈萎缩,表面光滑,子宫萎缩,双附件区触诊不满意.经阴道超声:子宫后壁颈峡部见2.3 cm×2.1 cm低回声团,边界清;左附件区见4.3 cm×3.6 cm肿物,边界清,内呈囊实混合性回声,囊性部分伴密集细小点状回声(图1A),CDFI于实性部分可检出异常丰富血流信号(图1B).超声提示:左附件区囊实混合性肿物;子宫肌瘤.盆腔CT平扫示左附件区囊实性包块影,内见多发分隔,壁及分隔薄厚尚均匀,约3.8 cm×4.1 cm,边界清.

    作者:杨思;史铁梅;孙群维;张浩;陈思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左下腔静脉伴半奇静脉延续1例

    患者女,50岁,外伤后胸片示主动脉增宽,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肾上段至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图1),左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图1A),右肾静脉经腹主动脉后方汇入左下腔静脉(图1B),左下腔静脉在L1平面汇入扩大的半奇静脉,并在主动脉后方上行,于T8平面延续为副半奇静脉,至T4平面连接扩大的左上肋间静脉,绕主动脉弓左侧向前汇入左头臂静脉后下缘(图1C);奇静脉缺如,肝静脉经肝段下腔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临床诊断为左下腔静脉伴半奇静脉延续.

    作者:陈红桃;彭凤娥;白少君;彭剑敏;曹新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介入导入Ad-p53基因联合超声辐照治疗兔VX2肝癌

    目的 探讨介入导向下联合超声辐照对兔VX2肝癌模型Ad-p53转染效率及该基因对VEGF、MMP2的影响.方法 青紫蓝兔42只,直视下手术,将VX2肿瘤细胞种植于肝左叶,以超声检测肿瘤生长情况.根据第14天超声检测结果,将建模成功的30只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分别给予介入导向肝动脉灌注Ad-p53(Ad-p53组)及介入导向联合超声辐照Ad-p53给药(Ad-p53+US组)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后第4天超声检测肿瘤大小,之后处死动物,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内p53、MMP2、VEGF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d-p53不同给药方法对野生型p53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3组动物瘤体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瘤体均有增加,但Ad-p53+US组瘤体相对较小.治疗后第4天,野生型p53水平在Ad-p53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d-p53+US组p5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d-p53组.Ad-p53+ US组血清中VEGF含量显著降低.Ad-p53组和Ad-p53+ US组肿瘤组织中VEGF及MMP2表达均减低,但以Ad-p53+US组更为明显.结论 Ad-p53基因对肝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d-p53经载瘤动脉介入给药联合超声辐照的治疗作用优于单纯Ad-p53灌注.

    作者:齐劲松;杨瑞民;赵鹏;张铭秋;崔红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R观察猫脑创伤前乙醇摄入对伤后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醇对猫脑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将14只健康成年猫分为创伤性脑损伤组(T组)和急性酒精中毒合并TBI组(ET组),分别在模型制作后的3、6、24、48 h进行MR扫描,通过计算FLAIR序列大层面异常高信号的面积,评估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ET组和T组异常高信号的面积均随时间推移(3、6 h)而增大,至24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且ET组异常信号的面积高于T组(t=2.70,P=0.01).结论 乙醇通过影响创伤后的脑水肿而加重猫TBI的发展,这可能是急性酒精中毒合并TBI预后不良的原因.

    作者:史东立;金真;谢林;胥晓明;刘影;张瑶;麻苏培;马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T灌注扫描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兔VX2腹腔移植瘤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肿瘤放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饲养1周.对治疗组放疗前和放疗1周后及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前后两次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两组肿瘤大小变化、灌注参数与MV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0只实验兔,放疗1周后治疗组实验兔瘤区BF、BV和PS均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瘤区前后两次BF、BV和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MVD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P<0.01).肿瘤实质区BF、BV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及0.63,P均<0.05);而PS与MVD计数无明显相关(r=0.40,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用于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的放疗疗效.

    作者:李玉泽;任克;王强;赵宇;赵丽;徐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扩散张量成像评估兔坐骨神经挤压伤

    目的 探讨DTI评价坐骨神经挤压伤的价值.方法 建立32只兔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并随机分为8组,每组4只,分别于损伤后24 h、4天、8天、2周、4周、6周、8周、10周行DTI及纤维束示踪,并对4只兔在建模前扫描作为损伤前组;测量并比较损伤前及各时间段损伤远端坐骨神经FA值、λ⊥_及λ∥,分析光镜及电镜下损伤远端神经的病理改变.结果 DTI纤维束重建显示挤压伤后远端神经截断,2周后远端纤维束逐渐增多,至10周时接近损伤前.损伤后24 h FA值较损伤前下降(P<0.01),损伤4天后FA值显著降低(P<0.001);6周后FA值显著回升(P<0.001),10周FA值仍低于损伤前(P<0.01).损伤后4天远端λ⊥_显著升高(P<0.001),6周后显著回落(P=0.007),10周后λ⊥恢复至损伤前水平.损伤后远端λ∥无显著变化.损伤远端FA值及λ⊥的变化与病理改变基本一致.结论 DTI能够反映兔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变性及再生过程.

    作者:孙翀鹏;李新春;许乙凯;朱巧洪;钟志伟;陈智杰;伍筱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正常人运动皮质的功能连接网络及其小世界性

    目的 利用静息态fMRI观察运动皮质的功能连接网络及其小世界性.方法 对9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行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分别以双侧M1区为种子点获得全脑正性及负性功能连接脑图.以这些区域作为节点,计算其平均聚类系数Cp和平均短路径长度Lp、全脑随机网络属性Crand和Lrana;按照公式γ=Cp/C怕nd>1和λ=Lp/Lrand≈1分别计算γ及λ值,以验证其小世界网络属性.结果 静息态以M1区为种子点的正激活区域主要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负激活区域包括双侧额上回、楔前叶、缘上回、角回、双侧颞上回及小脑后叶.在矩阵稀疏度0.1≤Sparsity<0.5范围内,这些区域的小世界属性符合γ=Cp/Crand>1及λ=Lp/Lrand≈1.结论 运动皮质的正性连接主要集中在运动系统内,负性连接与脑的默认网络类似,运动皮质功能网络具有小世界性.

    作者:陈井亚;杨明;刘斌;张光玉;李慧君;冯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多普勒超声评价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新生儿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321名出生1周内新生儿行颅脑超声检查,测定双侧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及阻力指数(RI).根据结果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83名)、PIVH Ⅰ级组(90例)、Ⅱ级组(106例)、Ⅲ级组(21例)和Ⅳ级组(21例),分析各组间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结果 各组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Vs均随着日龄增加而增高.PIVH Ⅰ级组新生儿3天内V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PIVHⅡ级组(P均<0.05),高于PIVHⅢ、Ⅳ级组(P均<0.05);PIVHⅡ级组新生儿7天内Vs及3天内Vd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PIVHⅢ、Ⅳ级组新生儿7天内Vs及3天内Vd显著低于对照组和PIVH Ⅰ、Ⅱ级组(P均<0.05),PIVHⅢ、Ⅳ级组间比较血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间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普勒超声可动态监测PIVH患儿MCA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吴传妹;李智贤;刘军杰;钟丹妮;田桂湘;丁雪明;韦柳;王斯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3.0T MRI在进展期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3.0T MRI对进展期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方法 对经胃镜病理证实的35例胃癌患者术前行3.0T 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将MR T分期结果与病理T分期结果对照,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3.0T MRI评估进展期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T2期91.43%(32/35)、T3期85.71%(30/35)、T4期94.28%(33/35),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5.71%(30/35).结论 3.0T MRI对进展期胃癌的分期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田兆荣;郭玉林;朱凯;牛建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乳腺黏液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评价乳腺黏液癌的超声、X线等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组织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患者(22个病灶)的超声、X线特征及与病理组织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病理组织学分类包括14个单纯型(6个富细胞型,8个少细胞型)和8个混合型病灶.超声:所有病例均存在实性肿块,85.71%(12/14)的单纯型肿块境界清晰,回声等或略低于皮下脂肪,92.86%(13/14)的单纯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75.00%(6/8)的混合型和14.29%(2/14)的单纯型肿块边界较模糊并细小毛刺,内部回声较脂肪回声低.超声和X线片术前怀疑恶性的比例均为63.64%(14/22).恶性X线表现包括肿块(10个)、局限性不对称致密影(2个)、结构扭曲并恶性钙化和单纯不定性钙化(各1个).肿块主要为高密度,单纯型边界清楚或呈浅分叶状,混合型边界不规则和毛刺改变.81.82%(18/22)的病灶被超声或X线之一疑诊恶性,45.45%(10/22)的病灶术前超声和X线均疑为恶性.结论 乳腺黏液癌尤其单纯型影像学特征不典型,超声和X线诊断均可能诊断为良性病变;肿块边缘特征是鉴别良恶性的重要依据,混合型肿块较单纯型更具有浸润性特征;超声和X线联合诊断有利于避免误诊,两者之一怀疑恶性时,即应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作者:陈琮瑛;付建民;袁鹰;余容;蒋红兵;李胜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声辐射脉冲力技术定量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肿块

    目的 探讨声辐射脉冲力(ARFI)技术在定量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5例患者227个乳腺肿块进行常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采用ARFI技术测量剪切波速度(SWV),取样框分别置于肿块内部、肿块与周围腺体组织交界处以及周围腺体组织,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良性肿块内部及交界处SWV分别为(2.38士0.52)m/s、(2.14±0.61)m/s;恶性肿块内部及交界处SWV分别为(7.62士2.51)m/s、(5.32±2.63)m/s.恶性肿块内部及交界处SWV值均明显高于良性肿块(P均<0.05);良性肿块内部与交界处SWV值均明显高于周围腺体(P均<0.05).绘制ROC曲线,以3.29 m/s为分界值,ARFI技术诊断良恶性肿块的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98.3%,准确率为77.5%,曲线下面积为0.914.结论 ARFI在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花;冉海涛;张萍;王志刚;宋卫香;游玉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双时相与单时相18F-FDG PET/CT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双时相与单时相18F-FDG PET/C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考克兰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采用Metadisc 1.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其95%可信区间,采用森林图和I2检验分析异质性,绘制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4篇文献符合纳入要求,合计252例患者,共274个结节.双时相PET/CT和单时相PET/CT的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1(95%CI:0.75~0.85)和0.60(95%CI:0.54~0.67);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3(95%CI:0.74~0.89)、0.54(95%CI:0.44~0.64);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和0.58.结论 双时相18F-FDG PET/C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与单时相18F-FDG PET/CT相比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诊断乳腺癌时,有必要在常规PET/CT扫描1.5~4.0h后进行延迟扫描.

    作者:王寅中;张沥;雷军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HRCT与PET/CT联合诊断孤立性肺结节

    目的 探讨HRCT与PET/CT相结合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价值.方法 8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SPN接受PET/CT显像和HRCT检查;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病灶的良恶性,HRCT根据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判断其良恶性;比较单纯HRCT、PET/CT和联合诊断对SPN的判断结果.结果 88例SPN中,44例良性,44例恶性.HRCT和PET/CT对恶性SPN内部和周围征象的检出率均高于良性SPN(P均<0.05),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单独HRCT和PET/CT(P均<0.05).结论 HRCT与PET/CT联合诊断SPN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均较单独诊断为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兰涛;林红雨;王海燕;崔新建;刘少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周围型肺癌的18F-FDG PET/CT显像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及病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18F-FDG PET/CT及螺旋CT资料,分析肺癌病理类型、病灶大小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以SUVmax≥2.5作为判断恶性的标准,本组18F-FDG PET/CT阳性率为92.00%(46/50).鳞癌的SUVmax明显高于腺癌(P<0.05);病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r=0.674,P<0.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诊断周围型肺癌有很高价值,结合螺旋CT形态学特点,能初步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

    作者:段钰;周海中;吴晶涛;李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者作为FFR正常组(n=67),分析两组IVUS-VH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与FFR异常组病变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26±1.87)mm2及(3.45±1.3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织面积/钙化性斑块面积(NC/DC)分别为2.23±1.82与3.54±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管腔面积与FFR呈正相关(r=0.47,P<0.05),NC/DC与FFR呈负相关(r=-0.63,P<0.05),以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作为截点,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5%.结论 应用IVUSVH、以冠状动脉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为标准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更为合理.

    作者:陈少伯;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瞬时波强参数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参数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选择放疗后头颈部肿瘤患者38例作为放疗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38名作为对照组,应用WI技术检测其颈总动脉,采集WI相关参数,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僵硬度(β)、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比较放疗组和对照组参数的变化,分析W2与放疗剂量、距离放疗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WI参数中,放疗组W2、β、Ep、PWVβ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C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组W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2与放疗剂量、距离放疗时间呈正相关(r=0.380、0.433,P=0.018、0.007).结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动脉弹性功能较正常人下降;WI参数可为早期预防放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提供依据.

    作者:孙琳;杨顺实;鲁慧;鄢薇;黄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磁共振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微循环功能障碍

    目的 应用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微循环障碍.方法 选取2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和1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心脏MR (C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心肌首过灌注和延迟增强序列),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各心肌节段心肌壁厚度、心肌信号强度大上升斜率(Slopemax)和心肌延迟强化(D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心肌节段、HCM组非肥厚性心肌节段亚组和肥厚性心肌节段亚组的Slopemaax以及不同肥厚程度心肌节段的SlopemaX,对有DE心肌节段和无DE心肌节段的Slopemax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HCM组中非肥厚性心肌节段亚组和肥厚性心肌节段亚组Slopema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肥厚性心肌节段亚组的Slopemax较非肥厚性心肌节段亚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轻度肥厚心肌节段Sl0pemax高于中度、重度肥厚心肌节段(P均<0.05),但中度与重度心肌肥厚节段Slope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心肌节段Slopemax明显低于无DE心肌节段(P<0.05).结论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能可靠地检出HCM局部心肌的微血管功能障碍,为临床对HCM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黄璐;夏黎明;韩瑞;孙子燕;白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DE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双源CT(DECT)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9例接受DECT心肌灌注成像及SPECT负荷心肌显像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A组(对照组,20例)和B组(缺血性心脏病组,39例),测量A组各心肌节段以及B组灌注缺损区、缺损周边及缺损对侧心肌CT灌注值(VNC及Overlay值).比较DECT与SPECT检出早期心肌灌注缺损(EPD)的差异,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的影响.结果 A组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VNC、Overlay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中DECT检出92处EPD,其中53处经SPECT证实,二者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403,P=0.065),呈中等相关(r=0.533,P<0.01).供血冠脉轻度狭窄时两种检查方法检出ED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96,P<0.01),而中度及重度狭窄时两种检查方法检出ED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E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能准确评估正常心肌及缺血心肌的灌注情况,与SPECT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且更易检出早期、轻度心肌缺血.

    作者:齐燕;欧陕兴;钱民;彭光明;刘波;刘玉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应用CHADS2评分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与其左心房/左心耳(LA/LAA)血栓患病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7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对其进行CHADS2评分,根据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分析CHADS2评分与LA/LAA血栓患病率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 187例中,27例(27/187,14.44%)确诊为LA/LAA血栓,其中0分者1例(1/47,2.13%),1分者11例(11/82,13.41%),2分者8例(8/33,24.24%),3分者5例(5/17,29.41%),4分者1例(1/6,16.67%),5分者1例(1/2,50.00%);随着CHADS2评分增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LAA血栓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P=0.001).血栓组中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占37.04%(10/27),高于非血栓组(x2 =5.92,P=0.02);而CHADS2评分标准中的其他因子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随着CHADS2评分增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LAA血栓的患病率呈增高趋势;充血性心力衰竭是LA/LAA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毕文静;李颖;任卫东;杨军;孙菲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R测量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质量及其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HCM)病患者左心室质量的相关因子.方法 对22例HCM和20名正常志愿者行心脏电影MR及延迟增强扫描,以Segment软件计算左心室功能参数及延迟强化参数,对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其他参数行单元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HCM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远大于正常人(P均<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M患者的大室壁厚度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相关(β=7.53,P=0.02);在收缩功能保持的HCM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β=3.68,P=0.004)及大室壁厚度(β=5.16,P=0.008)相关.结论 大室壁厚度是预测HCM患者各期别左心室质量的有效参数.对于收缩功能保持的HCM患者,估测其左心室质量的佳参数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和大室壁厚度.

    作者:贡琪;郭亮;王希明;陈剑华;杨俊华;陈铟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门静脉良恶性栓子

    目的 探讨CDFI及CEUS鉴别诊断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门静脉栓塞患者门静脉栓子的CDFI及CEUS灌注表现,包括门静脉癌栓23例,血栓10例.结果 23例癌栓中,完全填充17例,部分填充6例;10例血栓中,完全填充3例,部分填充7例.癌栓完全填充率高于血栓完全填充率(P=0.026),表明门静脉癌栓以完全填充为主,血栓以部分填充为主.CDFI显示癌栓自肝内向肝外生长多见,回声较强且不均匀;血栓则相反,且多见于脾切除后、肝硬化等患者.CEUS示门静脉癌栓均呈“快进快出”表现,而血栓内始终未见造影剂填充.结论 CDFI对定性诊断门静脉栓子具有一定价值;CEUS对鉴别门静脉血栓及癌栓有较高价值.

    作者:冯群群;黄道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及超声弹性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弹性功能

    目的 运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探讨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方法 测量83例2型糖尿病患者(43例病程<10年者,为DM-Ⅰ组;40例病程≥10年,为DM-Ⅱ组)及3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踝部动脉和肱动脉的血压,并计算踝臂指数(ABI);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计算足背动脉的管壁弹性应变率比值(B/A),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计算足背动脉的僵硬度(β)、弹性模量(Eρ)、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及DM Ⅰ组比较,DM-Ⅱ组足背动脉β、Eρ、PWVβ及B/A升高,内-中膜厚度(IMT)增加,AC及ABI降低(P均<0.05),但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DM-Ⅰ组足背动脉β、Eρ、PWVβ及B/A升高,AC降低(P均<0.05),IMT、ABI及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β、Eρ、AC、PWVβ及B/A可早期反映动脉弹性功能变化;血管弹性功能的改变早于血管形态学的改变;2型糖尿病病程长短对足背动脉弹性功能有影响,病程≥10年者足背动脉血管弹性功能显著降低.

    作者:邹蕊;林萍;韩来福;张萍;夏稻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左心室纵向收缩应变与组织多普勒成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左心室纵向收缩应变(LS)及TDI两种方法在评价左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性及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6例CRT应答者及17例CRT无应答者,分别应用LS和TDI评价左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在起搏器植入前后,记录LS测量的机械延迟间期(MD)及TDI测量的电机械延迟间期(EMD).结果 植入起搏器前,LS测量所有CRT应答者的MD均>60 ms,TDI测量75.76% CRT应答者的EMD>60 ms,无应答者两种方法测量的延迟时间均≤60 ms.植入起搏器后,LS测量所有CRT应答者的MD均降低,TDI测量29.41% CRT应答者的EMD未下降,LS测量无应答者的MD增高,TDI测量无应答者的EMD却无变化.结论 LS延迟间期>60 ms可以精确预测CRT应答.对于预测CRT应答,LS明显优于TDI.

    作者:赵德霞;丁连芹;孙宇;刘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正常宫颈组织

    目的 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对正常宫颈的弹性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SWE超声诊断仪对300名志愿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获得不同时期正常宫颈前后壁肌层在不同扫查切面的弹性模量值.结果 增生期、分泌期及绝经期三组志愿者宫颈纵切前壁肌层的弹性平均值分别为(21.52±3.89)kPa、(21.10±4.34)kPa和(21.58士3.71)kPa;宫颈纵切后壁肌层的弹性平均值分别为(21.72±3.31)kPa、(21.32±4.14) kPa和(21.82±3.45)kPa;宫颈横切前壁肌层的弹性平均值分别为(21.44±3.39) kPa、(21.32士3.67)kPa和(21.91±3.37)kPa.各组及每组各切面之间的宫颈弹性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年龄及月经周期或绝经期、宫颈前后壁肌层的不同扫查切面均不是正常宫颈弹性模量值的显著影响因素.

    作者:金鑫;阙艳红;王学梅;张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疗效的价值.方法 分析20例经超声诊断子宫瘢痕妊娠患者HIFU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并对其周边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T-HCG)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例胚囊型治疗后孕囊塌陷、变形、胚芽未见长大,6例卵黄囊回声稍增强、壁增厚,血流轻度减少;6例包块型治疗后回声先稍增高,而后中央区回声减低,终表现为稍高回声,血流明显减少.治疗后1周、4周RI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RI高于治疗后1周(P均<0.05);但T-HCG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HIFU治疗割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疗效观察及随访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朱剑芳;周伟芳;秦军丽;汪芳;石珍;周金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室间隔缺损在宫内及出生后1年的转归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期及产后婴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自然转归.方法 收集2006年-2012年于我院诊断为胎儿VSD的胎儿120胎,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VSD大小、解剖位置及合并畸形.对其中94胎在孕期进行复查,记录缺损大小变化及闭合情况.对39例出生后存活婴儿VSD情况进行监测,记录出生后1年内缺损大小变化及愈合情况.结果 VSD宫内缩小或闭合2胎,占孕期复查的2.13%(2/94);出生后1年内缺损缩小或闭合6例,占随访新生儿的15.38%(6/39).结论 VSD在宫内及出生后婴儿期缺损存在自然闭合或缩小的可能,且闭合过程与VSD的大小及位置有关.

    作者:王欢;韩冰;蔡爱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经阴道子宫输卵管四维超声造影评估输卵管的通畅性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输卵管四维超声造影(TVS 4D-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不孕症患者179例,采用SonoVue造影剂,进行TVS 4D-HyCoSy,通过四维重建技术实时观察造影剂在宫腔及输卵管腔内流动过程,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结果 179例共351条输卵管,超声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126条,输卵管通而不畅148条,输卵管阻塞77条.结论 经阴道子宫输卵管四维超声造影对输卵管显像清晰,能观察宫腔及输卵管的形态结构、空间走行,并评价输卵管的通畅情况,安全、经济、无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一种筛选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程琦;王莎莎;朱贤胜;王泓;凌茵;张迎;周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模型基础的迭代重建算法优化腹部静脉成像质量

    目的 探讨应用模型基础的迭代重建(MBIR)算法优化腹部CT静脉成像(CTV)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27例可疑腹部病变患者行腹部CT扫描,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组)、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组)和MBIR(MBIR组)3种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测量背部肌肉、背部脂肪、肝实质、胰腺实质、脾实质的噪声及CT值,计算门静脉、胰静脉、脾静脉及下腔静脉的CNR;采用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图像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BIR组图像噪声低于ASiR组(P<0.001),而二者均低于FBP组(P均<0.05);与FBP组图像相比,ASiR组和MBIR组图像噪声分别降低28.61%和53.53%,CNR分别增加40.92%和158.85%.MBIR组、ASiR组和FBP组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64±0.31)分、(3.74±0.54)分及(3.22±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MBIR重建算法可以明显提高腹部CTV图像质量,并具有降低腹部CTV辐射剂量的潜能.

    作者:曹宏志;刘岳峰;梁福兵;宋建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综合影像学诊断下肢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

    目的 探讨下肢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27侧下肢肢体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DLG)、造影后CT、核素淋巴显像检查,其中4例接受盆腔MR扫描,11例接受下肢MR扫描.结果 DLG示26例患者可见下肢乳糜反流,26例胸导管出口不同程度受阻;造影后CT所见与其基本吻合.核素淋巴显像显示27侧下肢肢体淋巴肿,伴9例阴囊淋巴水肿,19例胸导管出口梗阻;21例接受单侧淋巴显像,均证实乳糜反流存在.MRI示下肢、盆壁水肿呈网格状长T2信号.结论 DLG及核素淋巴显像可直接、动态显示淋巴系统异常;DLG后CT可弥补二者空间分辨力较低的缺陷,并可清晰显示周围组织的情况.MRI可以明确肢体淋巴水肿的部位及范围,鉴别水肿的类型.

    作者:张春燕;王仁贵;沈丽辉;岳云龙;文哲;童冠圣;沈文彬;石峰;陈孝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分析

    目的 分析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11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25例,均接受MR检查,其中2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3例;9例位于髌韧带附近,1例位于前交叉韧带,1例位于胭窝;与骨骼肌信号相比,病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混杂高信号为主;关节软骨破坏2例;关节腔积液9例.2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中,局限型4例,弥漫型21例,4例为手术后复发;增生滑膜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内可见多发结节或肿块样T1WI、T2WI低信号,2例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信号欠均匀;7例增生滑膜突破关节囊进入胭窝,出现胭窝囊肿5例;肌腱、韧带侵犯19例;骨质破坏20例;关节腔积液19例,其中血性积液12例.结论 MR检查对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建;范国光;徐克;李松柏;王慈;王珊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淋巴瘤累及不同区域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类型分析

    目的 对比淋巴瘤累及不同区域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图,探讨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41例淋巴瘤的声像图,累及部位分为颈部组和腋窝与腹股沟组两组,比较淋巴结长径与短径比值(L/S比值)、门髓质区消失或存在及其形态、皮质回声是否均匀及其类型、血流类型,并与病理类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共选取341个浅表淋巴结,两组间除L/S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与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颈部组淋巴结门髓质区消失的比例明显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P<0.05),且淋巴结的门髓质区存在时,其门髓质区形态纤细的比例亦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P<0.05);颈部组皮质回声不均匀的比例略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P>0.05),表现为低回声背景下见点状、点及条状、网格状或絮状稍高回声分布;颈部组的血流以混合型及淋巴门型多见,腋窝及腹股沟组则以淋巴门型多见.结论 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声像图的差异主要与淋巴结所在解剖区域有关,而与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

    作者:王晓荣;赵琴;姚兰辉;王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病灶伴蛋壳样钙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伴蛋壳样钙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观察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伴蛋壳样钙化患者的超声表现,并进行分类:①根据钙化位置分为结节内与结节边缘;②根据钙化表面特征分为光滑钙化与粗糙钙化;③根据钙化形状分为半环形钙化与环形钙化.结果 73例中,恶性结节20例(20/73,27.40%),良性结节53例(53/73,72.60%).钙化位于结节内与结节边缘以及半环形钙化与环形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光滑或粗糙钙化在良恶性结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超声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伴蛋壳样钙化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如蛋壳样钙化更多见于良性病灶,但总体作用有限,诊断仍需依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临床随访.

    作者:王建伟;陈瑶;韩峰;李安华;李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锥形束CT观察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 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 551例中,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为25.41% (140/551),男性多于女性;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大多向远中及腭侧弯曲,弯曲根管占87.54% (604/690),57.57% (397/690)的弯曲发生在根中1/3,重度弯曲占19.28% (133/690).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MB2的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弯曲根管较多.锥形束CT可在各层面显示根管系统解剖形态.

    作者:廖元元;钟晓波;刘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8F-FDG PET/CT显像在鼻咽癌综合治疗后随访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效能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鼻咽癌患者综合治疗后随访的诊断效能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鼻咽癌综合治疗后患者89例,回顾18F-FDG PET/CT和常规影像学诊断结果,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或)长期临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18F-FDG PET/CT与常规影像学在鼻咽癌综合治疗后对残留、复发或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结合18F-FDG PET/CT图像及患者临床表现做定性诊断,勾画鼻咽部局部病灶并测量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ROC曲线确定18F-FDG PET/CT诊断佳SUVmax,以定性诊断结果和ROC曲线佳SUVmax为界点行生存分析,以性别、年龄、鼻咽部SUVmax、治疗方法、病灶数目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观察影响整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的因素.结果 89例患者平均生存(69.22±4.46)个月,5年OS为73.00%.18F-FDG PE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PPV及NPV分别为100%(59/59)、90.20% (46/51)、95.45%(105/110)、92.19%(59/64)和100% (46/46);传统影像学分别为75.86% (44/58)、78.85% (41/52)、77.27% (85/110)、80.00%(44/55)和72.73%(40/55),18F-FDG PET/CT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传统影像学(P均<0.01).鼻咽部SUVmax=2.5时18F-FDG PET/CT诊断效能佳,SUVmax<2.5患者5年OS为81.90%,高于SUVmax≥2.5者为62.00% (P=0.036).18F-FDG PET/CT阴性患者5年OS为100%,阳性者59.90% (P=0.00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根据SUVmax[相对危险度(RR) =1.205;P=0.014]和病灶数目(RR=2.734;P=0.005)可预测OS,病灶数目是影响DFS(RR=2.105;P=0.008)的主要因素.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鼻咽癌患者综合治疗后复发和(或)转移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率;鼻咽部SUVmax=2.5可能是18F-FDG PET/CT诊断的佳界值点;18F-FDG PET/CT定性诊断为阳性以及鼻咽部SUVmax≥2.5患者的远期生存预后不佳.根据鼻咽部SUVmax和病灶数目可以预测OS,病灶数目同时是影响DFS的主要因素.

    作者:田月丽;兰晓莉;吴志坚;贾清;何勇;张永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99mTc-Octreotide显像与高频超声在甲状腺实性冷结节定性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99mTc-Octreotide显像与高频超声在甲状腺实性冷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82例高频超声检查为实性结节、甲状腺静态显像呈“冷结节”的患者于超声检查3天内行99mTc-Octreotide显像,并将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82例患者中,恶性结节31例,良性结节51例.99mTc-Octreotide显像、高频超声及二者联合显像诊断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70.97%(22/31)、96.08%(49/51)、91.67%(22/24)、84.48%(49/58)、86.59%(71/82),77.42%(24/31)、84.31%(43/51)、75.00%(24/32)、86.00%(43/50)、81.71%(67/82)及87.10%(27/31)、98.04%(50/51)、96.43%(27/28)、92.59%(50/54)、93.90%(77/82).结论 99mTc-Octreoti-de显像与高频超声均对定性诊断甲状腺实性“冷结节”具有良好效能,而99m Tc-Octreotide显像特异度较高.

    作者:陈贵兵;林金海;黄劲雄;何小江;俞浩;许威毅;肖小兰;王璘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分析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罕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孤立型纤维瘤3例,后肾腺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和球旁细胞瘤各1例;其中12例接受CT检查,3例接受MR检查.结果 11例CT或MR平扫显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肾嗜酸细胞腺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体积较大者可出现中央瘢痕.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 T1WI、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内夹杂索条状、斑片状高信号以及流空信号.血管瘤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易发生囊变;孤立型纤维瘤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增强后延迟强化.后肾腺瘤、平滑肌瘤和球旁细胞瘤缺少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肾脏罕见良性肿瘤大多边界清晰,影像学表现多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诊断有所帮助.

    作者:吴越菲;史玉振;童明敏;刘永康;戴玲玲;王中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基于血管影像的人体颈动脉分叉血流模式分型

    目的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结合血管影像分析在体颈动脉分叉的血流模式分型.方法 收集50例接受增强MRA(CEMRA)的患者,共100支颈动脉血管,经颈动脉超声或DSA证实双侧颈动脉分叉管腔正常.CEMRA原始图像经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网格化后,采用CFD方法进行计算,于颈动脉分叉平面观察分析在心动周期减慢射血期时的血流模式;同时应用vmtk软件测量颈动脉分叉的分叉角.结果 根据颈动脉分叉处的涡流形态,可将血流模式分为4型,即无涡流型(8支)、单涡流型(25支)、双涡流型(61支)和多涡流型(6支).根据分叉角的大小及球部的大小,100支颈动脉分叉形态可分为4型,即小角度小球型(14支)、小角度大球型(5支)、大角度小球型(49支)和大角度大球型(32支).结合颈动脉分叉血管几何形态和分叉平面的涡流形态,发现颈动脉球部越大、分叉角越大,则涡流形态越复杂,且为大涡流.结论 应用CFD方法结合血管影像分析正常颈动脉分叉血液的血流模式分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颈动脉几何形态与复杂血流模式的相关性.

    作者:薛蕴菁;高培毅;林燕;段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穿刺术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诱因分析

    作为微创诊疗手段,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其主要并发症[2],以反射性的血管舒张和心动过缓间断发作为主要特征.本病虽然预后较好,但反复发作可造成患者心理困扰和身体机能下降[3],晕厥所致的创伤性并发症也时见报道.本研究对我院超声引导下穿刺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诱因及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周洁宏;周翔;彭玉兰;马步云;梁丽;熊正璐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