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同步辐射相衬CT对离体生物软组织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将手术切除人贲门标本3块、食管及食管癌标本各2块及自尸体标本提取的大脑中动脉组织2块固定并自然干燥,之后行同步辐射相衬CT成像,观察成像显示的软组织结构,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同步辐射相衬CT图像清晰显示正常贲门及食管壁3层结构,即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黏膜面光整;在食管癌标本则显示癌组织浸润食管壁;对大脑中动脉组织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管壁及血管腔内状况.结论 同步辐射相衬CT成像能清晰显示离体生物软组织的细微结构.
作者:张建发;陈秀君;李雯靖;黄钟杰;钟朝森;周光照;林顺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适于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FFRCT)模拟研究的小型猪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并评价其可靠性.方法 巴马小型猪16头,开胸于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或中段放置Ameroid缩窄环.建模后第2周进行冠状动脉CTA监测其狭窄程度;末次冠状动脉CTA检查2日内进行冠脉造影验证狭窄程度,并测血流储备分数(FFR).基于冠状动脉CTA图像建立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获得FFRcT值,并与FFR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可靠性.结果 10头小型猪成功建模,共完成CTA检查24次,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术后第2周,前降支轻微狭窄,术后第3周9头实验猪狭窄>50%,术后第4周其余1头狭窄>50%.冠状动脉CTA示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一致.FFRcT值与实测FF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29).结论 应用Ameroid环置入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或中段,并定期采用CTA监测,可有效建立适用于基于冠状动脉CTA图像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模拟研究的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
作者:马跃;侯阳;李东玉;刘兴利;乔爱科;侯映映;王玉科;郭启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影像学指标.方法 将3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对模型组采用改良四血管法建立VCI大鼠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变化.于建模后2周、1个月、3个月、5个月对2组大鼠行MR T2W和DTI扫描,利用手动分割ROI的方法分析海马体积及FA值变化;利用基于体素分析方法(VBA)分析大鼠FA值下降的脑区.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切片进行HE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对照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术后3、5个月海马体积萎缩,且海马区FA值明显减低(P均<0.05).VBA分析结果显示,建模后1、3、5个月多处脑区FA值显著下降,且下降区域范围随时间延长逐渐扩大.病理结果显示,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结构模糊,尼氏小体溶解、消失.结论 观察大鼠海马体积以及微观白质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VCI;大脑FA值可作为早期诊断VCI以及评估严重程度的观察指标.
作者:魏琳;黄明明;曹笑婉;肖雁;余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水平的度中心度(DC)探讨失眠障碍(ID)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改变.方法 对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ID患者(ID组)和23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受试者睡眠情况及整体情绪状态进行评估.采用基于体素的DC方法分析fMRI数据,以t检验比较组内、组间参数.对ID组差异脑区的DC值分别与临床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D组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海马和双侧楔前叶DC值增强(P均<0.05),左侧枕中叶、左侧楔叶、左侧额下回和左侧额中回DC值减低(P均<0.05).ID患者左侧海马DC值与PSQI评分呈负相关(r=-0.46,P=0.047).结论 I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DC值存在多处异常,且左侧海马DC值异常与PSQI相关,可为ID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张丹丹;李中林;陈瑞;王恩峰;邹智;申延蕊;张红菊;李永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6种特征性MRI征象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及68例其他侧脑室肿瘤患者术前MRI,以5分法对6种MRI征象,包括扇贝征、宽基底征、皂泡征、周围泡泡征、液-液平面征及宝石征进行评分.绘制ROC曲线,评估各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 扇贝征曲线下面积(AUC)大(0.82),大于其他5个征象(P均<0.05);宽基底征、皂泡征及周围泡泡征次之(AUC为0.73~0.75),大于液-液平面征及宝石征(P均<0.05).扇贝征特异度高(84.56%),其次为液-液平面征(77.94%)、宝石征(74.26%)及周围泡泡征(70.34%).皂泡征敏感度高(83.89%),其次为宽基底征(76.11%)和周围泡泡征(75.00%).结论 6种特征性MRI征象中,扇贝征对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价值高.
作者:李晓丹;郭柳姬;许乙凯;马立超;肖翔;安胜利;吴元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10例中,8例病灶位于幕上,2例病灶位于幕下小脑蚓部;9例为单发病灶,仅1例为多发病灶;完全囊性病变4例,大囊伴类结节病变3例,多房囊性病变3例;7例病灶囊壁光滑、规则,3例囊壁局部凹陷、毛糙.3例病灶可见钙化.9例轻度瘤周水肿,1例中、重度水肿.增强后3例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3例病灶囊壁呈明显环形强化,1例囊壁呈局灶性强化.结论 COD术前准确诊断较难,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发生于幕上表浅部位、完全囊性或伴有结节和/或分隔的大囊性病变,应考虑到本病可能.
作者:蒋健;刘建莉;张学凌;白亮彩;董莉;周俊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 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较2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的DKI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峰度(Ka)和径向峰度(Kr)]和扩散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Da)和径向扩散系数(Dr)],以及3D ASL参数[脑血流量(CBF)]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侧尾状核头Ka值增高、Kr值减低(P均<0.05),右侧壳核Ka值增高(P均<0.05),左侧尾状核头及双侧壳核CBF显著减低(P均<0.05).结论 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核DKI参数及血流灌注的异常,提示基底核区微观结构完整性受损、血流灌注减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之一.
作者:张蕾;赵莲萍;刘斯润;贾艳滨;钟舒明;孙尧;王希希;黄力;王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动态增强MRI(DCE MRI)观察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71名受试者行常规MR、DCE-MR检查、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Fazekas评分,并根据Fazekas评分将其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测量脑白质FLAIR高信号区及周围常规MRI表现正常脑白质区的渗透率(Ktrans)、渗透曲线下面积(AUC)和血浆容积分数(Vp)值,比较2组间差异,并分析各参数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脑白质FLAIR高信号区及脑白质正常区KtransAUC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其脑白质正常区Vp值较对照组减低(P=0.015),脑白质高信号区Ktrans、AUC值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440、-0.540,P均<0.001).结论 缺血性脑白质病患者脑白质FLAIR高信号区及周围脑白质表现正常区BBB通透性增加,且与认知功能相关.
作者:李曼;李悦;高帅;刘明熙;周洋;左龙;胡文立;蒋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定量磁敏感成像(QSM)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的磁化率变化.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3例ACI患者行常规头颅MR和QSM扫描,通过工作站QSM软件行图像后处理,根据有无脑微出血灶(CMBs),将ACI分为CMBs组和无CMBs组.以DWI图为参考,于磁敏感图病灶处手工勾画ROI,包括皮层灰质(CGM)、皮层下白质(SWM)、尾状核(CA)、苍白球(GP)、壳核(PU)、丘脑(TH)、黑质(SN)、齿状核(DN)、桥脑(PO),获得病灶磁化率,并通过镜像方式获得对侧镜像区磁化率.对不同组别和ROIs分别与对侧镜像区的磁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MBs组[(79.04±52.25)×10-9ppd]和无CMBs组[(-4.01±44.57)×10-9ppd]病灶磁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97,P=0.001).CMBs组病灶侧与对侧[(-12.10±16.75)×10-9ppd]的磁化率差异有统计意义(Z=-3.296,P=0.001),无CMBs组病灶侧与对侧[(1.61±32.77)×10-9ppd]的磁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7,P=0.875).根据ROI的位置,仅PO和CGM磁化率与对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3、-3.130,P=0.043、0.002).结论 QSM可定量分析ACI磁化率,发现CMBs,有助于指导治疗.
作者:洪居陆;李慧;申小明;卢瑞梁;贺小红;周新韩;高明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DTI基于纤维骨架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0例NMOSD患者(NMOSD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全脑常规MR和DTI扫描,使用FSL软件包中TBSS步骤对DTI数据行全脑非参数统计分析,并对NMOSD组有统计学差异的纤维束FA值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大脑及小脑白质区纤维束如胼胝体、穹隆、皮质脊髓束、钩束、小脑脚等广泛FA值减低(P<0.05,FEW校正),其中扣带束、胼胝体、穹隆等AD值减低、RD值增高,穹隆和左侧内囊豆核后部MD值升高(P<0.05,FEW校正).NMOSD患者左侧钩束、右侧外囊、左侧小脑下脚及双侧内囊前肢、内侧丘系FA值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TBSS显示NMOSD患者大脑及小脑存在广泛脑白质损伤,可解释NMOSD部分临床症状,与残疾症状无关的脑区纤维束微结构改变提示NMOSD患者这些区域病变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病理机制.
作者:罗琦;李咏梅;韩永良;廖旦;曾春;王静杰;杜思霖;张小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定肝切除的安全范围,早期识别潜在的肝损伤,评价中晚期肝病的治疗效果并判断预后等.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多样,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是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方法,其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功能影像学的发展,无创或微创,更便捷、准确、全面地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成为可能.本文对影像学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其与ICG清除试验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邱婷婷;马琳;卢强;凌文武;罗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MR已成为临床和影像医师评估乳腺疾病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是目前临床MR检查的首选.近年来,MRI新技术的发展,如钠磁共振成像、化学能量饱和转移(CEST)和BOLD MRI有望为诊断乳腺疾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数,而乳腺放射组学和放射基因组学也已成为乳腺成像的热门话题.本文对MRI新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ALLARAKHA Atiya;高燕;王培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CT检查以其快速、简便、无创的特点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如何降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尤其是降低儿童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是热点问题.迭代重建技术(IR)可降低儿童CT扫描剂量,联合低电压技术可进一步实现降低辐射剂量.本文对IR联合低电压技术应用于儿童低剂量C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记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PECT/CT显像术前对异位胃黏膜病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异位胃黏膜患儿进行SPECT/CT检查,对动态平面显像20 min内腹部有固定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者,于20 min末行SPECT/CT断层扫描并进行同机断层融合,评价断层融合显像对病灶的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结果 25例平面显像阳性,其中断层融合显像阳性17例,阴性8例.14例(14/17,82.35%)断层融合显像所示病灶位置与术中所见相同,一致性高(Kappa=0.746,P<0.05).结论 异位胃黏膜SPECT/CT融合显像可准确定位病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瑞华;靳水;刘艳;刘保平;韩星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观察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增强MRI诊断腹盆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及CNKI数据库,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四格表数据.采用Meta Disc 1.4及STATA 11.0软件检验异质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相应效应模型,合并其效应量(敏感度、特异度),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20篇英文文献,1 211例患者,3 583个淋巴结.USPIO增强MRI诊断腹盆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95%CI (0.86,0.91)]、0.96[95%CI (0.95,0.96)],AUC为0.98.回归分析显示异质性可能来源于肿瘤部位;亚组分析显示USPIO增强MRI诊断腹腔肿瘤淋巴结转移敏感度更高.结论 USPIO增强MRI对腹盆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有较高诊断效能.
作者:许露露;舒健;何国云;胡艳;蔡渝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T征象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可疑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胸腹部损伤患者的资料,经手术证实膈肌破裂128例,膈肌无破裂128例.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观察CT征象包括膈肌连续性中断或膈肌部分未显示、领口征、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腹部内脏依靠、膈肌移位、膈肌增厚,计算各征象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膈肌连续性中断或部分未显示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96/128)和93.75%(120/128),领口征为84.37%(108/128)和98.43%%(126/128),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为78.13%(100/128)和98.43%(126/128),腹部内脏依靠为76.56%(98/128)和99.21%(127/128),膈肌移位为54.68%(70/128)和93.75%(120/128),膈肌增厚为46.87%(60/128)和84.38%(108/128).MSCT征象综合诊断的敏感度为92.18%(118/128),特异度为100%(128/128).结论 MSCT征象对创伤性膈肌破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正平;牛建栋;侯晓婧;王志涛;田兴仓;孟淑萍;王志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孕妇33岁,孕1产0,因“孕24+2周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腹部包块”就诊,无家族遗传病史.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左肾上方肾上腺区见大小约2.1cm×1.7cm×1.5cm高回声包块,类圆形,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与肾上腺分界清(图1A).CDFI示高回声包块内部供血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图1B).超声诊断为膈下隔离肺.孕妇孕26周超声复查,发现病变无明显改变,孕27周经穿颅术引产一男性胎儿,尸体解剖发现肿物位于胎儿左肾上腺右上方、胰腺后方,重约7 g,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图1C),病理检查见发育异常、结构紊乱的肺组织,包括囊性扩张的支气管及畸形血管,病理诊断为隔离肺(图1D).
作者:吕白雪;姜镔;王学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男,54岁,因“上腹痛25天加重2天”入院.实验室检查:低密度脂蛋白304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2 U/L,血清肌钙蛋白0.002 μg/L.心电图:心率121次/分,V2~V4导联R波递增不良,V1、V2的T波大于V5、V6的T波.超声:左心室增大,室间隔中段及心尖段室壁运动减弱并不协调,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减低,内见强回声团,与室间隔相贴.冠状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狭窄约50%.冠状动脉CT:前降支近端非钙化性斑块,管腔狭窄约40%,左心室内团块状充盈缺损,约45 mm×28 mm,内见点状、斑片状钙化.心脏MRI(图1):左心室增大,内见团块状稍短T1稍长T2信号,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病变与室间隔紧密相贴,左心室运动减弱,其内病变未见明显运动;T1 mapping示注入对比剂前后病变T1值未见明显变化(增强前后分别约1 096、2 011 ms),而正常心室壁肌增强后T1值明显减低(左心室前壁增强前后分别约1 236、631 ms);左心室近心尖部、室间隔心内膜下见条状延迟强化;左心室游离壁变薄,心尖部局部向外突出约12mm×9 mm,见矛盾运动;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射血分数降低.终临床诊断:左心室前壁及前间壁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左心室内附壁血栓,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作者:明星;刘远成;刘新峰;王荣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女,6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0余天入院.专科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A199<2.0 U/ml(正常值0~37 U/ml);IgG4 5.3 g/L(正常值≤2.0 g/L);IgG 26.5 g/L(正常值10.13~15.13 g/L);尿常规红细胞5~6个/高倍视野(参考值0~3).腹部CT:平扫胰腺体部明显增粗,密度均匀,CT值约46 HU(图1A);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CT值约61HU,扩张主胰管走行中断(图1B),延迟1 min 10 s时CT值约66 HU(图1C),延迟3 min 30 s时CT值约86 HU,强化程度接近正常胰腺,脾动脉粗细不均、管腔节段性狭窄,左侧肾静脉及卵巢静脉扩张,脾静脉受累、管腔闭塞,胃底可见扩张、纡曲静脉血管影;MIP反转图像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变窄,左肾静脉狭窄段及扩张段前后径之比>3,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约14.4°(图1D).结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资料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和胡桃夹综合征,随访3年,期间复查血清自身抗体和IgG4水平明显下降.
作者:岳丽娜;牛娟琴;叶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女,32岁,因“上腹部不适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恶心、后背部憋胀,无呕吐、心慌,经休息未能缓解,进食后腹部疼痛加重.超声检查考虑“胆总管囊肿”,给予对症治疗腹部不适缓解,近1个月上腹部不适、疼痛加重.查体:上腹部轻压痛,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CT:胆总管囊状扩张、下段见类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约5 cm×7 cm,密度尚均匀,CT值约46 HU;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内见血管影,与胰头分界不清,考虑胆总管囊肿并下段占位性病变(图1A).CTA:肿块包埋肝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图1B).MRI:胆总管呈球形扩张,大径约10 cm,左右肝管亦扩张;胆总管下段见肿块影,呈等T1稍短T2信号、DWI呈高信号(图1C)、ADC值减低,并胰头受累、胰管稍扩张,周围组织受压;MRCP示胆总管下段充盈缺损,胆总管、左右肝管明显扩张(图1D).
作者:杜明俊;王强;殷志强;张连龙;王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儿女,4岁9个月,因“反复咳嗽、发热1个月,加重伴气促2天”入院.查体:左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心尖搏动点右移,左侧语音共振增强,肺部叩诊浊音,左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啰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9.64×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2.10%,细菌培养可见革兰阳性球菌,肿瘤标志物均阴性.X线片:左侧胸腔大片状致密影及斑片状钙化灶,纵隔右移(图1A);CT:平扫见左侧胸廓内见巨大不规则囊实性混杂密度肿物,内可见软组织、水样、脂肪及骨性密度影,前缘似见骶尾骨样高密度影(图1B);增强后实性成分呈条状、斑点状不均匀强化(图1C).左侧胸腔内见大量积液,左肺受压实变向肺门移位;心脏、纵隔受压向右移位.患儿接受胸腔镜下左侧胸腔肿瘤切除术,术中左侧胸腔见巨大肿瘤,表面有完整包膜,基底位于前上纵隔.
作者:程广明;卢林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RI在乳腺髓样癌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髓样癌(髓样癌组)及36例乳腺纤维腺瘤(纤维腺瘤组)资料,分析并比较2组MRI特征.结果 髓样癌组患者年龄大于纤维腺瘤组(t=2.791,P=0.008).2组间病灶大径、病灶内部强化特征、坏死及囊变征象、平扫T2WI病灶信号强度、DWI病灶信号强度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病灶数目、形态、边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乳腺髓样癌与纤维腺瘤.
作者:张莹莹;罗实;罗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心肌收缩期旋转运动.方法 将42例MM (LVEF≥50%)分为室壁厚度正常组(n=14)及室壁增厚组(n=28),以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参数测定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分析.结果 在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室壁厚度正常组和室壁增厚组心内膜下心肌、心肌整体旋转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均<0.05).在心尖水平,室壁增厚组心内膜下心肌、心肌整体旋转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均<0.05),室壁厚度正常组心内膜下心肌、心肌整体旋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组左心室扭转角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均<0.05),3组间左心室心外膜下旋转角度在二尖瓣水平及心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常规心脏超声出现特征性改变之前,左心室心肌旋转功能已受损,且以心内膜下心肌为著.
作者:余芬;杨顺实;孙晓枫;李晶晶;张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 收集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60例,根据肝功能分为Child-Pugh A级、B级、C级3个亚组,并收集16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RT-3DE测量左心房径线(LAD)、大容积(LAVmax)、收缩前容积(LAVpre)、小容积(LAVmin),计算左心房整体射血分数(LATEF)、扩张指数(LAEI)、主动射血分数(LAAEF)及被动射血分数(LAPEF).采用STI测量左心房整体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平均峰值应变(mSs、mSe、mSa)及应变率(mSRs、mSRe、mSRa),计算左心房僵硬度(LAS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hild-PughA级、B级、C级亚组LAD、LAVmax、LAVpre、LAVmin及LASt增高(P均<0.05);Child-Pugh B级、C级亚组LAPEF、mSe、mSRe减低(P均<0.05);Child-PughA级、B级亚组LATEF、LAEI、mSs、mSRs、LAAEF、mSa、mSRa增高(P均<0.05),C级亚组LATEF、LAEI、LAAEF增高(P均<0.05),mSs、mSRs减低(P均<0.05).LASt与LAEI、mSs、mSRs、LAPEF、mSe、mSRe呈负相关,与LATEF、LAAEF、LAVmax、LAVpre、LAVmin、mSa、mSRa无明显相关.结论 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左心房随肝功能恶化而出现不同程度功能障碍,RT-3DE和2D-ST技术可早期发现及评估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异常.
作者:向覃言秋;孙阳;王志刚;成涓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微小切口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RAS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TEE引导经胸微小切口封堵治疗的RASA患者的资料.对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者,准确测量破口与冠状动脉开口之间的距离,术中以TEE准确引导导丝及鞘管顺利进入窦瘤破口,术后仔细评估封堵伞位置、稳定性及对瓣膜的影响.对右冠窦瘤破裂患者,确保封堵器未遮挡冠状动脉开口.结果 30例RASA患者中,TEE引导下成功封堵20例,其中右冠窦瘤破裂10例(破人右心室7例、破入右心房3例);无冠窦瘤破裂10例(破入右心房8例、破入右心室2例).封堵成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心腔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心功能正常.术后多次复查,封堵器位置正常,主动脉瓣启闭运动正常,未见狭窄及反流信号,也未检测到残余分流.结论 TEE可较为准确地诊断RASA,并引导术者准确放置封堵器;单纯TEE引导下经胸微小切口封堵RASA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王小锋;聂芳;叶娜;刘学会;杨绍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电门控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诊断单心房(SA)的价值.方法 对29例单心房患者行DSCTA进行分型诊断,并观察其合并畸形.结果 29例中,心房正位14例(14/29,48.28%),心房反位6例(6/29,20.69%),心房不定位9例(9/29,31.03%,包括右心房异构8例,左心房异构1例);合并畸形39种228处,其中23例(23/29,79.31%)支气管、肺形态与心房位置相对应,包括心房正位13例、右心房异构7例及心房反位3例.结论 DSCTA可准确诊断单心房及合并畸形;支气管、肺形态特征有助于识别左、右心耳.
作者:王建军;刘继伟;杨瑞;范玉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与循环血白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首发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62例(LAAS组),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匹配,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史的动脉硬化患者54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循环血白细胞指标与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EUS定量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 LAAS组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均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均<0.05).LAAS组颈动脉斑块CEUS参数时间-强度曲线(TIC)峰值强度(TIC-P)、强度均值(TIC-M)、伽马拟合曲线(FC)峰值(FC-P)、锐度(FC-S)和曲线下面积(FC-AUC)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FC-AUC值相关(r=0.298、0.739,P<均0.05).总白细胞计数是TIC-P独立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是FC-AUC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与循环血白细胞存在相关性.循环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大可致斑块易损性增加.
作者:李朝军;白云;李万斌;高峰;匡祎;杜联芳;罗向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缺血情况.方法 选取20例HCM患者(HCM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C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扫描),测量舒张末期心肌厚度(EDTH),绘制左心室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的血池-信号强度心肌灌注曲线,获得各节段达峰时间(tpeak)、心肌信号强度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等.根据EDTH,将HCM组各心肌节段分为非肥厚亚组和肥厚亚组,肥厚亚组又分为轻度肥厚(15~19 mm)、中度肥厚(20~24 mm)和重度肥厚(25~29 mm)节段3个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有组别tpeak、Slopemax、SIpeak的总体差异,对HCM各亚组及各水平的tpeak、Slopemax、SIpeak行两两检验.结果 对照组与HCM非肥厚亚组的Slopemax、t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非肥厚亚组与HCM肥厚亚组Slopemax、tpea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肥厚亚组中,轻度肥厚水平Slopemax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肥厚(P均<0.05),中度肥厚水平tpeak高于轻度肥厚(P<0.05);中度与重度肥厚间Slopemax、tpeak及轻度、中度和重度肥厚间SI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可反映HCM不同肥厚节段的心肌缺血情况,有助于对HCM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
作者:朱黎;赵新湘;孙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探讨PET/CT定性及半定量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20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原发灶SUVmax行单因素分析,并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计算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记录淋巴结SUVmax值(SUVmaxLN)及其与原发灶、肝脏、腹主动脉SUVmax的比值(SUVmaxL/T、SUVmaxL/H、SUVmaxL/A).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佳诊断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提示淋巴结转移以及原发灶SUVmax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4.90% (28/51),特异度为91.61% (142/155),准确率为82.52%(170/206).SUVmaxLN=4.19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传统界值(SUVmax=2.5).与SUVmaxLN相比,以SUVmaxL/T、SUVmaxL/H、SUVmaxL/A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ET/CT在定性及半定量评价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方面均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可心;孙洪赞;辛军;郭启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前MRI诊断胎儿Joubert综合征及相关疾病(JSR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胎JSRD胎儿产前MRI资料,并于MRI中脑轴位层面分别测量冠根比、峡池比及第四脑室顶部左右径和前后径比.结果 5胎产前MRI中脑轴位层面均可见“臼齿”征(MTS),小脑蚓部缺失,表现为“狭缝”征;其中3胎伴枕大池增宽.5胎冠根比为0.58~0.90,峡池比0.84~1.00,第四脑室顶部横径和前后径比0.42~0.60.结论 “臼齿征”和“狭缝”征为JSRD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产前诊断胎儿JSRD.
作者:杨朝湘;刘倩;冯长征;韩鹏慧;陈文俊;欧娟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18F-FDG PET/CT标准化摄取值(SUV)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宫颈癌患者术前PET/CT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 Vmean)、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摄取值峰值(SUVpeak).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的VEGF、AQP-1表达水平,分析SUV值与VEGF、AQP-1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 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不同分期间SUVmean、SUVpeak、VEGF、AQP-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大径≥4 cm者SUVpeak和VEGF表达水平均高于大径<4 cm者(P均<0.05);浸润深度≥1/2宫颈肌壁者SUVpeak、VEGF和AQP-1表达水平均高于浸润深度<1/2宫颈肌壁者(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和AQP-1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SUVpeak与VEGF(rs =0.529,P<0.001)、AQP-1(rs=0.356,P=0.00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结论 宫颈癌术前PET/CT SUVpeak值与临床病理特征有相关性,可用于指导制定宫颈癌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张乐;孙洪赞;辛军;杜思瑶;张立欧;李可心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耻骨直肠肌的收缩功能.方法 收集盆腔器官脱垂患者28例,其中POP-QⅢ级组和POP-QⅣ级组各14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分别在静息及大缩肛状态下测量各组两侧耻骨直肠肌前、中、后部杨氏模量值,并计算缩肛前后杨氏模量值的差值.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大缩肛状态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增大(P均<0.05).POP-QⅢ级组和Ⅳ级组静息状态、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和缩肛前后杨氏模量值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OP-QⅢ级组与Ⅳ级组间静息状态、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及其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存在耻骨直肠肌收缩功能减低;剪切波弹性成像可用于检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耻骨直肠肌收缩功能异常.
作者:牛旺;史铁梅;张原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双能量能谱CT(DESCT)扫描获得的虚拟单色谱(VMS)图像联合金属伪影削减(MAR)算法在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微弹簧圈置入后,对其行DESCT扫描.选择佳光子能量水平,在佳能量水平重建VMS图像及经MAR算法处理的VMS图像(VMS+MAR),比较VMS、VMS+ MA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 选择74 keV为佳能量水平.74、90、110、140 keVVMS+ MAR图像质量优于50 keV图像(P均<0.05);74、90、110、140 keV水平VMS+MA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4 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VMS图像(P<0.05).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结论 74 keV VMS图像联合MAR算法可有效抑制微弹簧圈金属伪影,清晰显示肺结节.
作者:刘卓;马婧;洪楠;陈雷;陈尘;胡立宝;郅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MR常规矢状位-轴位扫描与冠状位迭代分解水和脂肪的回声不对称与小二乘法估计(IDEAL)技术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证实的32例ELDH患者术前行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IDEAL扫描,比较2种技术对椎间盘突出、神经受累、神经受压成角、神经深压迹、神经变细或截断、神经粘连毛糙、神经肿胀的显示情况.结果 2种技术显示椎间盘突出、神经受累、神经周围脂肪减少或消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神经成角、神经深压迹、神经变细或截断、神经粘连毛糙、神经肿胀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证实32例神经受压情况与IDEAL所见吻合.结论 MR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IDEAL均能诊断ELDH,但对神经受压程度的显示能力不同,冠状位IDEAL明显优于常规矢状位-轴位,可直观、清晰、全面地显示神经的受压情况,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耿军祖;刘旭林;常青;范昌政;宋筱蕾;赵红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联合MRS鉴别骨质疏松与骨转移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椎体压缩性骨折接受CT扫描并难以诊断的患者共70例,基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和转移组.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矢状位T1W、T2W、ST1R序列和IVIM-DWI、1 H-MRS扫描.测定4.7 ppm处水信号和1.3 ppm处脂质的相对峰下面积,评估IVIM-DWI参数[真弥散系数(D)、假弥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和MRS参数[脂水比(LWR)和脂肪分数(FF)],通过ROC曲线评估MRS、IVIM-DWI及两者联合对转移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转移组的f值、D值和FF显著低于骨质疏松组,D*值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P均<0.05).MRS、IVIM-DWI及二者联合诊断骨质疏松和转移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0%(28/32)、57.89(22/38)、71.43%(50/70),78.13%(25/32)、89.47%(34/38)、84.28%(59/70)及90.63%(29/32)、97.37(37/38)、94.29%(66/70).MRS、IVIM-DWI及二者联合的AUC分别为0.73、0.88和0.94(P均<0.05).结论 IVIM-DWI联合MRS可提高鉴别诊断骨质疏松与转移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能.
作者:樊秋菊;谭辉;于楠;杨祺;王少彧;贺太平;于勇;薛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掌指骨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6例急性期掌指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固定,对照组采用C形臂X线透视辅助下复位固定.对2组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试验组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为76.92%(10/13),对照组成功率为84.62%(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P=1.00).试验组术中平均C形臂投照次数为(0.62±1.19)次,对照组为(3.46±0.7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P<0.01).试验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45±0.64)周,对照组为(5.71±0.78)周;试验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优良率为84.62%(11/13),对照组为92.31%(12/13);试验组平均握力为(32.22±2.44)kg;对照组为(34.11±2.74)k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掌指骨骨折闭合复位微创治疗疗效可靠且可减少X线辐射.
作者:沈素红;王孝辉;付卓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MSCTA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16例术前仅接受常规CT及MR检查(常规组),14例于常规CT及MR检查外接受枕颈部MSCTA检查(CTA组).对CTA组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评估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走行、变异及静脉丛的异常分布情况,拟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CTA组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变异呈明显个体化特点,平均手术时间(182.86±27.37) min,术中出血量(165.71±42.19)ml,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治疗效果满意.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205.31±29.86)min,术中出血量(246.25±155.22)ml,1例患者术中左侧椎动脉损伤,术后出现小脑梗死,积极处理后随访好转.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8,P=0.071),CT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t=2.136,P=0.042).结论 MSCTA是一种研究颅颈交界区骨骼血管解剖及变异的可靠方法,术前有必要行头颈部MSCTA检查,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刘正华;姜永宏;屈巍;黄大耿;强永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口服小剂量利尿剂延迟18F-FDG PET/CT显像对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可疑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患者分为常规剂量利尿组(n=12)和小剂量利尿组(n=35),常规PET/CT全身显像后分别口服40 mg、20 mg呋塞米,充分水化后行延迟PET/CT显像.比较口服利尿剂前后尿液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尿液SUVmax比值(T/U)的差异.计算小剂量利尿组的诊断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 小剂量利尿组和常规剂量利尿组组内常规显像和延迟显像尿液SUVmax和T/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常规显像和延迟显像SUVmax和T/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剂量利尿组延迟及常规显像的灵敏度96.77% (30/31)、61.29%(19/31),特异度75.00%(3/4)、50.00%(2/4),阳性预测值96.77%(30/31)、90.48%(19/21),阴性预测值75.00%(3/4)、14.29%(2/14),准确率94.29%(33/35)、60.00%(21/35);灵敏度和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口服小剂量呋塞米利尿剂延迟PET/CT显像可达到与常规剂量利尿法相同的效果,有助于诊断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作者:邹琼;焦举;杨婷;吕殷婷;江淑琴;曹素娥;张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EUS鉴别诊断肾脏局灶性高回声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肾脏单发高回声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US)及CEUS声像图资料,对其进行定性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US及CEUS诊断肾恶性高回声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为70.00% (14/20)、75.00%(27/36)、60.87%(14/23)、81.82% (27/33)、73.21% (41/56)和80.00% (16/20)、94.44% (34/36)、88.89%(16/18)、89.47% (34/38)、89.29%(50/56),CEUS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US(P均<0.05).CEUS结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Kappa值=0.761),US与病理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35).结论 CEUS可提高对于肾脏局灶性高回声良、恶性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
作者:王杨迪;徐作峰;周小郁;程美清;咸孟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