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0-3614
  • 国内刊号:11-2212/R
  • 影响因子:2.80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2005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7期文献
  • 高敏C反应蛋白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高敏 C 反应蛋白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筛选出我院以持续性心房颤动为第一诊断,并第一次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77例,根据随访时是否复发心房颤动分为复发组27例和未复发组50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进行 Cox 风险模型分析,筛选促使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曲线)绘制,评价其对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心房颤动复发与年龄(风险比=1.126,95%可信区间:1.044~1.215,P=0.002)、体重指数(风险比=1.297,95%可信区间:1.077~1.563,P=0.006)、高血压的分级(2级,风险比=4.142,95%可信区间:1.047~16.390,P=0.043;3级,风险比=8.595,95%可信区间:1.913~38.610,P=0.005)、左心房前后径(风险比=1.438,95%可信区间:1.212~1.707, P=0.000)以及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风险比=2.026,95%可信区间:1.010~4.061,P=0.047)相关。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 ROC 曲线下面积为0.693(P=0.005),界值为0.355 mg/dl。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与患者术前炎症活动状态相关,积极控制术前基础状态,可能会降低心房颤动复发,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段鹏;刘晓静;李泱;朱庆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分析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7-01至2013-01共119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检查,其中23例(1.94%)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男19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左心导管检查证实其中2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存在梗阻,其中7例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21例左心室梗阻患者收缩期压差为(56.8±12.9)mmHg(1 mmHg=0.133 kPa);另外2例患者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室壁大厚度为(21.8±6.3)mm,左心室横径(39.4±5.2)mm。心电图检查提示,3例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血管造影检查发现,6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并且均位于冠状动脉前降支。(2.7±1.3)年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2例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这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李华;闫朝武;徐仲英;李建荣;孟红;王浩;孙洁静;吕建华;刘琼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对比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心肺复苏时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01至2015-10于我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85例,将患者分为徒手复苏组101例和机械复苏组84例,同时将每组患者的复苏时间以30 min 为界分为短时间复苏和长时间复苏,所有患者均给予高质量心肺复苏,分别比较短时间复苏患者和长时间复苏患者在徒手复苏组和机械复苏组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和复苏后血乳酸值。结果:对于短时间复苏患者,徒手复苏组与机械复苏组在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及复苏后乳酸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复苏后血乳酸方面,机械复苏组(6.88±1.82)mmol/L 低于徒手复苏组(9.39±2.3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同样有效,但心肺复苏机有利于节省人力,特别是对于急诊科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复苏患者,有益于获得更好的代谢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涛;秦俭;王长远;王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肾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意外检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2例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肾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图像上意外检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10-03至2015-04临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并接受肾动脉双源 CT 检查的4107例患者,意外检出 SISMAD 12例,其中3例有轻微腹痛,余患者无明显腹部症状,记录夹层的位置、累及范围、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分支是否受累和肠壁是否增厚、水肿及肠梗阻等。结果:12例 SISMAD 患者均为 CT 意外发现,约占0.3%。肾动脉双源 CT 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均可清晰显示SISMAD 内膜破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分支均起自真腔。根据 Sakamoto 分型,12例患者均属于 I 型,假腔近端及远端各有一处破裂口,假腔内无充盈缺损。夹层破口位置与腹主动脉开口的距离为(26.7±11.3)mm,累及范围为(35.1±11.7)mm。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0例,扩张血管内径(11.9±2.5)mm。结论:肾动脉 CT 图像上 SISMAD 的意外检出率为0.3%,每一个影像医师都应该利用常规肾动脉 CT 图像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作者:梁杉;王照谦;贾崇富;杨志强;孙喜霞;王浩;贾学燕;陈爱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8例分析

    目的:评价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后患者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14-05-27至2015-03-25在阜外医院成功行 PPVI 的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临床症状、血浆 B 型利钠肽水平、心电图表现、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术后6个月复查,以评估 PPVI 前后心室功能变化。结果:8例患者年龄14~42(25.4±8.1)岁,其中7例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1例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后24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瓣中-大量反流3例,肺动脉瓣大量反流5例。与术前相比,8例患者 PPVI 后6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44.0±4.8)mm vs(33.6±7.1)mm]、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150.1±25.7)ml/m2 vs (111.4±39.1)ml/m2]、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107.8±21.5)ml/m2 vs(80.7±22.2)ml/m2]及右心室心排量[(6.8±1.3) L/min vs(4.9±0.8)L/min]均显著减小(P 均<0.05),而右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变[(40.5±6.2)% vs(39.5±9.9)%, P>0.05]。与术前相比,8例患者 PPVI 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明显增大[(42.9±4.4)mm vs(46.1±3.0) mm,P<0.05],但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61.8±15.0)ml/m2 vs(72.4±17.6)ml/m2]、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47.8±12.4)ml/m2 vs(41.0±10.4)ml/m2]、左心室射血分数[(50.9±5.5)% vs(52.8±6.7)%]及左心室心排量[(3.7±1.0)L/min vs(4.2±1.0)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PPVI 可减轻患者右心室的容量负荷并促进右心室逆重塑,同时将右心室收缩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其对左心室功能和几何构型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万俊义;陆敏杰;张戈军;蒋世良;徐仲英;赵世华;金敬琳;宋会军;潘湘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功能 Child-Turcotte-Pugh 评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害,Child-Turcotte-Pugh (CTP)评分可用于评估肝脏功能,但其在心衰患者的应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 CTP 评分在预测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180例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情况进行 CTP 评分并按照 CTP 评分由小到大将患者分为3组:CTP A 级组(n =951)、CTP B 级组(n =206)及 CTP C 级组(n =23),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随访1年后,有180例患者发生死亡,CTPA、B、C 级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及1年死亡率均随着 CTP 等级的升高而增加(住院死亡率0.8%,11.7%,56.5%, P<0.001;1年死亡率9.6%,34.5%,78.3%, P<0.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CTP 等级越高患者住院及1年死亡风险越高。CTP 评分对住院死亡及1年全死亡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与0.74。Kaplane Meier 生存曲线显示出院时由 CTP B 或 C 级改善为 CTP A 级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改善的患者(P=0.028)。结论:CTP 评分可以独立预测住院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其住院期间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雪梅;张宇辉;张荣成;黄燕;胡奕然;刘小宁;翟玫;王运红;安涛;甘天翊;张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合并“烟囱”支架置入术后内漏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 Standford B 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置入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合并“烟囱”支架处理受累的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时,术中发生内漏的情况及其与病变位置之间的关系、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9至2015-07我院收治的 Standford B 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32例,采用置入覆膜支架行 TEVAR 合并“烟囱”支架治疗,观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显影、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并术后随访3~46个月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结果:32例患者 TEVAR 合并“烟囱”支架均成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良好,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主动脉弓发生内漏7例,其中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6例,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小弯侧1例。术后随访3~46个月,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7例发生内漏患者中5例内漏逐渐减小、消失,2例持续存在。结论:Standford B 型胸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烟囱”支架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通畅,更为安全地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达到微创、安全、有效的目的,但当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时,“烟囱”支架可能增加内漏发生几率。

    作者:谢力民;王晓明;李晓召;闫瑞;杨鹏伟;闫继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患者手术治疗的三年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合并小左心室患者围术期综合治疗后的3年的随访结果。方法:将风湿性 MS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计152例,根据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将患者分为两组, LVEDVI 值≤60 mm 为小左心室组(n =67), LVEDVI 值>60 mm 为非小左心室组(n =85),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及随访后的临床指标。结果:同非小左心室组患者相比,入院时小左心室组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收缩压(SPAP)较高(均 P>0.05),而左心室舒张期容积(LVEDV)、LVEDVI 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较低(均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均有肝功能损伤,小左心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碱性磷酸酶除外)较非小左心室组患者高,保肝治疗后术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即刻监测 SPAP,小左心室组的 SPAP 与非小左心室组比较[(67.3.1±23.4)mmHg vs(61.3±26.9)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万他维治疗,关胸时两组患者中万他维吸入者较未吸入者 SPAP 均明显降低,且小左心室组较非小左心室组万他维吸入者的 SPAP 也降低(P 均<0.05)。术后3年心功能,与非小左心室组比较,小左心室组的 LVEDVI 较低,SPAP 较高。术后3年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 LVEDVI、RVEF 提高,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平均分级降低,6 min 步行试验(6 MWT)的距离明显延长;与非小左心室组比较,小左心室组 LVEDVI 均较低,6MWT 的距离均较短(均 P<0.05)。术后随访(3.7±1.6)年发现,小左心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63.6个月 vs 73.2个月)明显短于非小左心室组(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2.6% vs 2.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MS 合并小左心室的患者术前心、肝功能较差,手术风险大;虽然经过围术期的护肝、吸入万他维降低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等处理,明显改善术后心、肝功能,但术后3年随访时小左心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仍明显短于非小左心室组。

    作者:王霁阳;宋怡;杨旭;杨眉;张晓羽;李翔;马润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年人群体育锻炼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中年人群体育锻炼(Exercise)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数据,选择北京、广州城乡人群3482人,年龄35~59岁。分性别将体育锻炼情况分为3组,即无锻炼组、体育锻炼日均耗能(EEexer)中位数以下组即锻炼较少组和中位数以上组即锻炼较多组。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平时体育锻炼的种类及持续时间,计算平时每日体育锻炼能量消耗(EEexer)。利用协方差分析评估体育锻炼能耗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在男、女性人群中,分别有47.1%(807/1712)和41.1%(727/1770)有体育锻炼。在控制年龄、城乡、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及除体育锻炼以外的体力活动水平(EEPA)后,女性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甘油三酯(TG)随活动分组增高呈降低趋势,其中 LDL-C及 non-HDL-C 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体育锻炼组比,女性体育锻炼日均耗能中位数(EEexer)>2.62(MET·h)/d 以上组 LDL-C 及 non-HDL-C 水平降低约0.14 mmol/L(P=0.0063)、0.14 mmol/L(P=0.0155);男性中在调整上述因素后,TC、LDL-C、non-HDL-C、TG 随着分组水平增高而呈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男/女性中,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显示社区女性中年人群中体育锻炼能耗较高组 LDL-C、non-HDL-C 水平显著低于无体育锻炼组,该作用独立于工作中及其他体力活动。

    作者:陈海燕;李莹;麦劲壮;郭敏;高向民;赵连成;吴勇;刘小清;武阳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剂量-反应 Meta 分析

    目的:用 Meta 分析方法评价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通过数据库(PubMed, Elsevier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已经公开发表的国外关于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队列研究。利用 Stata 软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纳入11项队列研究,463918例研究对象。在男性和女性中,血尿酸水平增高均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11(1.00~1.24)和1.24(1.15~1.34)。剂量-反应 Meta 分析: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也在逐步增加;血尿酸水平每增加1mg/dl,在男性和女性中冠心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8%和12.4%,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存在密切相关。

    作者:芦永斌;程治远;赵亚学;常晓宇;程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叶酸干预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口服叶酸治疗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观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心衰的关系及血 Hcy 水平变化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26例血 Hcy 水平增高(Hcy>15μmol/L)的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3例,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基础药物)和叶酸治疗组(63例,在服用上述基础药物的同时,加用叶酸5 mg,1次/d)。所有观察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空腹血 Hcy 水平、B 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 步行试验(6MWT)。结果:(1)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心功能Ⅱ、Ⅲ、Ⅳ级冠心病心衰患者的血 Hcy、BNP 水平逐渐升高,LVEDD 逐渐增大, LVEF 逐渐降低,6MWT 逐渐缩短,各级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心衰患者血 Hcy 水平与血 BNP 水平(r=0.733,P<0.001)、LVEDD(r=0.511,P<0.001)呈直线正相关关系,与 LVEF(r=-0.382,P<0.001)、6MWT(r=-0.410,P<0.001)呈直线负相关关系;(3)治疗3个月后,叶酸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血 Hcy 水平分别降低(8.43±1.87)μmol/L 和(3.29±1.68)μmol/L,血 BNP 水平分别降低(891.84±456.10)pg/ml 和(682.24±463.79)pg/ml, LVEDD 分别缩小(4.33±1.231)mm 和(2.06±1.73)mm,LVEF 分别增加(6.59±2.28)%和(2.52±2.37)%,6MWT 分别增加(142.97±55.15)m 和(86.35±59.06)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血 Hcy 水平升高是心衰的危险因素,叶酸可治疗 HHcy,并且可进一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

    作者:刘沙沙;田祥;李放;王伟;齐强;邸书华;耿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青年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12-06至2014-10开滦研究中健康查体人群(n=110100名,年龄18~98岁)中,按男性≤53岁,女性≤63岁的标准,纳入中青年受试者62208名,随访2年,以发生 AMI 为研究终点事件,分析中青年人群发生 AMI 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有56名发生 AMI,为 AMI 组,62152名受试者未发生 AMI,为正常组。AMI 组受试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高于正常组, AMI 组的糖尿病病史、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组(P 均<0.05);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得出:年龄、男性、LDL-C、TG 为中青年人群发生 AMI 的危险因素[危险比(RR)=1.37、60.54、1.12、5.93,P 均<0.05]。结论:年龄、男性、LDL-C、TG 为中青年人群发生 AMI 的危险因素。

    作者:韩全乐;毛瑞英;郁静;吴寿岭;高竟生;张琦;吴梅玲;张庆华;刘晓明;尚小明;刘晓堃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1至2013-12期间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3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n=3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6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 PAF 浓度,比较三组患者血清 PAF 浓度的差异。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 ACS 组和 SAP 组患者冠脉病变处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性质斑块中血清 PAF 浓度的差异。结果:SAP组、ACS组患者血清PA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清PA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 组和 ACS 组 IVUS 检查结果显示,SAP 组患者冠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30例(75.0%)],ACS 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软斑块为主[44例(67.7%)],与 SAP 组相比,ACS 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斑块破裂(24.6% vs 7.5%)和血栓形成发生率(21.5% vs 0)、斑块正性重构发生率(46.1% vs 25.0%)、偏心指数[(0.70±0.22)vs(0.30±0.24)]均较高(均 P<0.01);而外弹力膜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中血清PAF 浓度均低于软斑块(P<0.05);纤维斑块与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三者之间比较,血清 PAF 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 PAF 浓度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 ACS 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血清中PAF 的浓度越高。(2)血清 PAF 浓度作为 ACS 相关因子,为诊断 ACS 提供依据,为临床检测、预防和治疗 ACS 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付光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及血栓烷A2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血栓烷 A2受体(TBXA2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 大于7天的冠心病患者2881例,选择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标准的患者作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组),共166例;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服药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法(PCR-RFLP)检测 COX1、COX2、TBXA2R 的基因多态性。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约为5.76%(166/2881)。三个基因共8个 tagSNPs 位点[COX1(rs3842788、rs4273915、rs7866582);、COX2(rs3218625);TBXA2R(rs2238630、rs2238631、rs2238633、rs3786989)]野生型、杂合子及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服药的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不高。COX1、COX2以及 TBXA2R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许晶晶;唐晓芳;姚懿;徐娜;张佳慧;马元良;宋莹;袁晋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吸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吸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的变化,进一步阐明吸烟对该物质的影响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入选170例于2015-01至2015-12因胸痛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吸烟史分为:(1)对照组(70例),包括吸烟对照亚组(31例)及非吸烟对照亚组(39例);(2)ACS 组(100例),包括吸烟 ACS 亚组(50例)及非吸烟 ACS 亚组(50例)。检测血清 LP-PLA2、C 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吸烟对照亚组血清 LP-PLA2水平高于非吸烟对照亚组(P=0.018),吸烟 ACS 亚组血清 LP-PLA2水平高于非吸烟 ACS 亚组(P=0.027),ACS 组血清 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血清 LP-PLA2水平与 CRP 呈正相关(r=0.724,P<0.01)。结论:ACS 患者血清 LP-PLA2、CRP 水平较无冠心病者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可能直接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且吸烟者 LP-PLA2水平更高,这可能是吸烟者更易罹患冠心病并加重病情进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唐春男;陶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体外膜氧合在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断成熟,其适用范围不断增大,使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风险冠心病患者有了接受治疗的可能。但这部患者在 PCI 中也是风险很高的,因此对 PCI 的术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外膜氧合(ECMO)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建立、效果良好,且性价比高的心肺辅助方法,得到越来越多认可。本文主要就 ECMO在高风险患者 PCI 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总结。

    作者:姚婧鑫(综述);龙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新型降压药物LCZ696挑战传统心力衰竭治疗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新研究发现,新型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 LCZ696在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及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方面具有令人信服的优越性。

    作者:李文鹏(综述);赵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心房颤动新型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增加脑卒中、老年痴呆和心力衰竭等的发病率,增加社会负担。但是目前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如何预防房颤的发生将成为降低其发病率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新的研究进展,从出生低体重、不恰当的体育运动、心外膜脂肪、生物学标记物、慢性肾脏疾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P 波离散度和踝臂指数9个方面对房颤的新型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及预测房颤风险提供依据。

    作者:魏涛涛(综述);郭雪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进展与未来

    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进入临床,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过去,无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AVR)机会的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或球囊扩张术,现在 TAVR 已经成为无传统外科手术机会或高危手术风险的严重 AS 患者的一种选择。欧美国家开展了 TAVR 的注册研究,定期发布年度报告,反映了既往 TAVR 的发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继报道了终或阶段性结果,进一步肯定了 TAVR 的效果。然而 TAVR的并发症影响了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我国的 TAVR 尚处起步阶段,需要符合国人特点的自主设计瓣膜,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TAVR 定能成为医师和患者治疗 AS 更有力的武器。

    作者:张昊(综述);吴永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替格瑞洛引起肌酐升高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新型血小板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以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广泛应用,其疗效已经得以充分肯定,但替格瑞洛的应用中也会出现一系列合并症如出血、呼吸困难、血尿酸升高、血肌酐升高等不良反应,了解和掌握其优点及缺点是临床医生更加合理用药的关键。近年研究已经证实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治疗期间会出现血肌酐水平增加,对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士庆(综述);朱永宏(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影像学评估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外科高危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新兴介入技术。基于其“非直视”手术特点,术前影像学评估对于筛选患者、了解主动脉根部解剖毗邻及规划入路极为重要,有效而准确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可减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手术成功率。其中主要评估方法如超声心动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核磁共振技术各有不同。本文对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术前影像学综合评估的流程、各评估方法的优劣势以及如何通过评估结果规划手术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做一综述。

    作者:王墨扬(综述);吴永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食道电生理检查在三例可疑心律失常性晕厥患者中的应用

    1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48岁,因“间断性头晕、心悸1年,加重伴晕厥10天”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晕、心悸,9个月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一过性黑矇,在外院多次行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房性早博、短阵房速、10天前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并出现晕厥1次。既往于10年前曾因贫血行输血治疗(具体不详),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心率52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提示偶见室性早博、频发房性早博、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结性逸搏,超声心动图及颈部血管超声无明显异常,后行食道电生理检查,行S1S1分级递增刺激,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2100 ms/min,出现结性逸搏、间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结性逸搏、阵发性房颤、间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原性晕厥。后行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洪志斌;问肃生;雷晓亭;刘培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放射性心肌损伤致心肌纤维化及急性心包炎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20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并行放射治疗(剂量不详)。近因“间断性胸闷、气促,伴全身水肿10个月”入院,常规血液学、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双侧胸腔及腹腔积液,左肺尖斑片影,右肺中叶及双肺下叶磨玻璃、索条状影,纵隔淋巴结增大,左侧胸膜增厚;心血管表现为心包腔内有纤维素沉着可能,二尖瓣少中量反流,三尖瓣中大量反流。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多发钙化斑块。近1个月以来,患者轻微活动后胸闷、气促加重,伴双下肢水肿、颜面部水肿,药物治疗无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择期行心脏移植术。

    作者:段雪晶;李莉;王红月;宋来凤;陆洋;徐红宇;王清峙;孙洋;赵然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肠系膜动脉栓塞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3岁,因“间断上腹痛、头痛,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既往:否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病史;查体:体温:36.8℃,血压:135/86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75次/min,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率:75次/min,律齐,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可闻及肠鸣音,4~5次/min。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0.32 ng/ml,肌红蛋白:780 ng/ml,D-二聚体:1160μg/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7.8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7.2 U/L,便潜血(-);入院后第2天,复查2次肌钙蛋白:0.643 ng/ml、0.445 mg/ml;D-二聚体:625μg/L;彩色超声心动图: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射血分数:60%;给予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Killip 分级 I 级;患者及家属拒绝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给予心内科常规治疗;患者入院第3天,排便后突发腹痛,呕吐1次,腹部质地柔软,全腹散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可闻及肠鸣音,2~3次/分,腹痛持续不缓解;行全腹部多排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平扫+三期增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急诊行肠系膜动脉造影+置管术,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发出肝总动脉后闭塞,主干及远段分支均未见显示,导丝开通后,造影仅见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显示,留置 RH 导管于此;术后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给予尿激酶、前列地尔、肝素动脉经鞘管持续泵入;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大致同前;血浆蛋白 C、血浆蛋白 S、抗凝血酶、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入院第9天,给予复查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流通畅,远段仍可见少量充盈缺损,余肠动脉血流通畅;于第21日病情稳定出院。迄今随访近3个月,健康。

    作者:刘佳;刘培培;李小宁;杨洋;李树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利尿剂抵抗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5年前出现活动后气促、心悸、双下肢水肿,曾就诊他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平日长期服用“培哚普利2 mg qd,美托洛尔11.875 mg qd,地高辛0.125 mg qd,呋塞米20 mg qd,螺内酯20mgqd”等治疗。间断出现气促浮肿多次在外院治疗。近日呋塞米加量至160mg/d,效果不佳,双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出现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明显腹胀、纳差,遂到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6.2℃,脉搏105次/min,血压104/82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71 kg,腹围94.5 cm;慢性病容,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2.5 cm,心率105次/min,律齐,第一心音低下,第二心音稍增强,可闻第三心音;心尖区可闻收缩期3/6级反流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中少量湿性啰音;腹部膨隆,肝肋下3cm,剑突下4.5cm,扩张性搏动,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中重度凹陷性水肿。

    作者:王玲;黄至斌;高修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黄芩苷对再灌注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及与心肌细胞自噬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再灌注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及与心肌细胞自噬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假手术+黄芩苷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芩苷处理组。术前7天每日1次灌胃,建立各组模型。统计各组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及再灌注45 min 后心肌梗死面积情况,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测定再灌注30 min 后心肌微管相关蛋白( LC3-Ⅱ)及自噬体膜标记蛋白(Becl-1)表达情况,再灌注30 min 后检测线粒体膜通道转换孔(mPTP)开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和假手术+黄芩苷组心肌梗死面积极小,不便进行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心肌梗死面积(41.32±1.85)%,黄芩苷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23.30±1.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灌注30 min 后 LC3-Ⅱ及 Becl-1蛋白表达量,缺血再灌注组(LC3-Ⅱ:1.051±0.005,Becl-1:1.169±0.002)和黄芩苷处理组(LC3-Ⅱ:0.863±0.009,Becl-1:0.943±0.005)较假手术组(LC3-Ⅱ:0.763±0.007,Becl-1:0.647±0.014)明显增加(P<0.01);黄芩苷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下降(P<0.01)。再灌注30 min 后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NAD+)含量(nmol/mg),缺血再灌注组(6.02±0.33)和黄芩苷处理组(9.56±0.53)较假手术组(11.28±0.37)明显下降(P<0.01);黄芩苷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黄芩苷对正常心肌细胞自噬无影响,但能显著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再灌注后的过度自噬发生,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 mPTP 开放从而减少自噬的相关诱导因素发挥作用。

    作者:王鹏;马军军;杜亚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原花青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 型白细胞/2型淋巴细胞样蛋白(Bcl-2)和凋亡相关基因 Bcl-2相关 X 蛋白(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原花青素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40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原花青素低剂量组[原花青素50 mg/(kg·d)],原花青素高剂量组[原花青素100 mg/(kg·d)],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周。末次给药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 min 再灌注120 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肌梗死面积;用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3、Bcl-2、Bax 蛋白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 CK-MB 活性显著增强、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 Caspase-3、Bax 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Bcl-2/Bax 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花青素高、低剂量组大鼠 CK-MB 活性显著减弱、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Caspase-3、Bax 蛋白表达显著减弱, Bcl-2蛋白表达、Bcl-2/Bax 增加(P<0.05)。结论:原花青素可拮抗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 Caspase-3、Bax 蛋白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Bcl-2/Bax 比例增加有关。

    作者:刘丹;王高频;常清华;刘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本刊已启用稿件管理系统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循环杂志》社于2014年1月正式启用稿件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稿件管理系统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方便作者及时了解稿件进程、缩短稿件处理周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欢迎关注《中国循环杂志》微信和微博

    《中国循环杂志》是一本有着近30年历史的,以专业、严谨、务实态度,刊登高质量、高水准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国循环杂志》稿约

    《中国循环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办的国家级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病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的临床医生、科研和教学人员为读者对象,设有论著、专题笔谈、述评、病例报告、经验教训以及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学习园地、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病例(五十七)

    病例99原因不明心肌病,大骨节病患者家庭主妇,53岁(1918年生),山东籍。患者病情重笃,有些情况叙述不详尽。患者于1962年回山东老家农村时突然咳嗽,憋气,曾晕过去,情况不能详述,即回京,入某院两下肢浮肿,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并有“胸膜炎”,经治疗好转,出院后能从事家务。1971-06因情绪不好,又胸闷,憋气曾在我院门诊查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形成二联律,服用扩血管药物不见效。前一月余服用洋地黄毒甙,约10天出现恶心、呕吐、黄视,疑为洋地黄中毒,予以停用。3天后,附近医院又予以服用洋地黄毒甙0.1 mg/d,上述症状又出现,已停用半个月,予用氢化考地松、氯化钾静脉点滴不见效。近6天症状加重,觉心前区疼痛,不放射,无发热,伴尿少、腿肿,昨夜憋气加重。当日上午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不能平卧,有时说胡话。1971-12-15来我院急诊,血压测不到,心电图:室内传导阻滞,V1、V2、V3呈 rS 型, ST 段抬高,多源性室性早搏(原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疑为前间壁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在急诊静滴阿拉明、多巴胺、恢压敏、利尿剂等药,血压升至10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0次/min,7:00 pm 收入病房。

    作者:陈在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解读

    《2015年 ESC 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优化药物治疗的同时,提升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射频消融的应用级别,并首次推荐可穿戴式除颤器和皮下除颤器。

    作者:华伟;牛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