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0126
  • 国内刊号:11-4468/R
  • 影响因子:2.32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37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获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优秀质量期刊奖”
  • 神经病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年2期文献
  • 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临床特征

    目的研究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临床特征.方法对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的29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颞动脉活检、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以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巨细胞动脉炎诊断标准作为参考.结果29例患者被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其中有22例符合ACR诊断标准.每例至少有一种以上神经系统方面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头痛27例,视力改变10例,脑卒中7例,眼睑下垂5例,失眠5例,头晕4例,易疲劳3例,下颌跛行3例,意识障碍2例,呕吐2例,癫癎发作1例,震颤1例.经类固醇治疗后其症状或体征常在数小时至数天消失.本组≥60岁患者明显低于<60岁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较为常见,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胡治平;张洁;谷绍娟;侯荣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 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4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39枚,手术成功率92.5%,围手术期死亡2例(5%),其中脑出血1例,心室颤动1例.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刘健;孙淑娴;王伟民;吴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性的探讨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UAP患者及60例体检健康的老年人分为UAP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CP抗体(IgG)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比较UAP组和对照组的CP抗体阳性率,CRP阳性率及UAP中CP抗体阳性与CP抗体阴性患者的CRP阳性率.并将CP抗体(IgG)检测阳性的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奇霉素组和常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阿奇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0.5 g,每日1次,连用10~15 d.观察UAP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血清学检查显示CP抗体阳性率在UAP组为80.0%,对照组仅为23.3%;CRP阳性率在UAP组高(37.0%).(2)在UAP患者中CP抗体阳性组CRP阳性率高于CP抗体阴性组,分别为40.0%和25.0%.(3)在CP抗体阳性的老年UAP患者中,阿奇霉素组在1年内因UAP再次入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CP感染与老年UAP的关系密切,对UAP患者给予抗生素干预治疗,可防止UAP的恶化并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瑛;张静音;付强;杨国慧;赵艳;于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培哚普利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循环血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53例老年CHF患者治疗前后及25例健康老年人血中sICAM-1和Fas/Apo-1水平.结果老年CHF患者sICAM-1和Fas/Apo-1水平分别为(602.61±148.58)μg/L vs(0.27±0.08)μg/L,显著高于25例健康老年人(178.54±31.01)μg/L vs(0.12±0.04)μg/L,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培哚普利组与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血中sICAM-1和Fas/Apo-1浓度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培哚普利组较治疗对照组治疗后血中sICAM-1和Fas/Apo-1下降明显.结论外周血中sICAM-1和Fas/Apo-1水平可反映老年CHF的程度;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老年CHF患者血中sICAM-1和Fas/Apo-1的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源;王晓明;李慧芳;龚卫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55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89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随访半年,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和老年男性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男性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64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检测血浆hsCRP水平,以多项临床及生化指标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hsCRP水平(4.73±3.16)mg/L与对照组(1.67±1.93)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高hsCRP(≥1.5 mg/L)者发生冠心病的OR值为7.4.若把hsCRP分为三等分,当其每升高一个等分,冠心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可能性增加3.9倍.年龄、BMI、总胆固醇、HDL-C以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hsCRP显著相关,但校正年龄和BMI之后,只有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hsCRP仍保持显著相关.结论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体内炎症反映水平是升高的,hsCRP是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

    作者:郑延松;郑秋甫;段留法;张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前瞻性研究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观察其与术后心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行单个原位病变PCI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1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测定术前、术后24、48及72 h的hsCRP水平,随访术后心性事件,观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UAP组和SAP组术后hsCRP均明显增加,UAP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组(P=0.02).(2)平均随访(10.16±1.76)个月,发生心性事件12例(其中UAP组9例,SAP组3例),两组心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AP组发生心性事件的9例术后72 h的hCRP仍保持较高水平,而无心性事件的21例则呈下降趋势,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3)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术后hsCRP值、年龄与心性事件显著相关(RR=1.23,P=0.013;RR=1.19,P=0.023).结论UAP患者PCI术后hsCR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患者,在行PCI术后72 h的hsCRP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应加强干预.

    作者:胡荣;吴学思;韩智红;康俊萍;吕强;张崟;马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出血后c-jun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c-jun基因在血肿周围缺血带的表达与神经元生存和恢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的格拉斯哥(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情况,对3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GCS≥8分组和GCS<8分组;按治疗后两周时病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另取非脑系科疾病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用血肿清除术或血肿碎吸术中所带出的血肿周围组织标本行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检测c-jun mRNA的表达水平,以多功能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组c-jun mRNA阳性神经细胞百分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3±1.20及3.00±0.35,P<0.01);c-jun mRNA的阳性神经细胞百分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在死亡组的表达高于存活组.结论脑出血的缺血性损伤诱导c-jun基因表达,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表达越明显.

    作者:宋为群;张波;赵明祥;罗跃嘉;刘健;段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56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3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3例;另设CAG排除CHD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比色法及酶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水平,间接胆红素(IB)水平通过计算得出.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三者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的指标.结果CHD组中SAP、UAP、AMI患者血清TB及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DB水平在CHD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清TB、IB、D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明显负相关;与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TG,T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人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可能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且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及血脂水平有关.

    作者:陈样新;傅国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伊贝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老年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伊贝沙坦组(31例)用伊贝沙坦300mg/d;贝那普利组(31例)用贝那普利20mg/d.疗程为20周.结果伊贝沙坦组治疗后临床显效率41.94%,有效率54.84%,无效率3.22%;贝那普利组分别为40.00%、56.67%、3.3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血压有所下降,血钾略有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无明显变化;两组各有1例因心力衰竭恶化而再次住院,无1例死亡,存活率100%;除刺激性干咳、首剂低血压反应发生率伊贝沙坦组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伊贝沙坦治疗老年CHF与贝那普利疗效相似,且耐受性、安全性更高,对老年CHF患者更有益.可作为老年CHF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优先选择.

    作者:王爱红;杨光;李夫珍;徐景涛;孙亚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钙结合蛋白在老年人海马CA1和CA3区的分布

    目的探讨老年人海马中钙结合蛋白(CalbindinD-28K,CaBP)的分布及表达,并分析其在人衰老过程中对神经元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2例60岁以上老年人非脑部疾病尸检左侧大脑半球的海马组织,经病理常规处理后,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检测海马CA1与CA3区CaBP的分布.结果CaBP阳性产物出现在神经元的细胞质中,CA1区的CaBP免疫阳性细胞数多于CA3区.结论CaBP在老年人海马CA1、CA3中均有表达,但有差别.提示CaBP在老年人海马的功能活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亚卓;张红红;许丹;朱明伟;王鲁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硝基丙酸诱导沙土鼠脑缺血耐受时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目的观察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分布、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关系.方法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GFAP的分布随再灌注时间而变化,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CA1区主要分布于多形细胞层、辐状层、腔隙层、分子层.3-NPA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3 d GFAP表达增强,7、14 d维持在较高水平,28 d时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GFAP的表达增强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化可能与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有关.

    作者:朱红灿;孙圣刚;李红戈;高晓群;童萼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衰老对大鼠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表达的影响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目的观察衰老对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和目标基因脂蛋白脂酶、载脂蛋白CⅢ组织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衰老过程中出现脂质代谢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年轻大鼠(4~6周龄)16只和老年大鼠(24月龄)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非诺贝特喂养2周),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及脂蛋白脂酶、载脂蛋白CⅢmRNA水平,用Western印记法检测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年轻对照组比较,老年对照组的血脂中TG和TC水平升高,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mRNA及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蛋白表达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同时脂蛋白脂酶、载脂蛋白CⅢ也受年龄的影响.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老年对照组TG下降.非诺贝特对不同年龄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的表达均无影响,但可影响脂蛋白脂酶、载脂蛋白CⅢ的表达.结论衰老过程中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表达减少可能与老年脂质代谢异常有关.

    作者:王兆君;叶平;张秀锦;张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兔动脉球囊损伤后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方法40只大耳白兔分成4组:行胸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3 d、7 d和14 d取材,随机分为3组(即术后3、7及14 d组);对照组不进行球囊损伤.应用蛋白印迹杂交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殖过程中MAPK表达的变化.结果动脉球囊损伤后3 d、7 d和14 d,MAPK活性、蛋白和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以3 d表达为明显.结论MAPK在动脉损伤后异常表达,可能与平滑肌细胞迁移、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塑有关.

    作者:葛华;赵咏梅;曾定尹;齐国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再灌注不同时点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mGluR1α)的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缺血2 h再灌注1、3、6、12、24、48及72 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HE染色检测各组mGluR1α的蛋白表达、mRNA转录水平及坏死神经元的计数.结果各缺血再灌注组mGluR1α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再灌注1 hmGluR1α的mRNA转录即有升高,6 h达到高峰,mGluR1α蛋白表达从3 h开始增加,12 h达高峰,与神经元损伤程度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mGluR1α表达上调,且与神经元损伤程度平行,提示mGluR1α参与介导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郝玉曼;罗祖明;周东;高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防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研究

    目的研究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防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可行性,并探讨p2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血管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40只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行单侧髂动脉球囊过度扩张损伤术,放射治疗组在球囊内灌注液体放射线同位素32P,给予20 Gy照射,对照组充盈假源对照.分别于第3、28天处死动物,取髂动脉,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27,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新生内膜面积.结果第3天时放射治疗组p27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28天时放射治疗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27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仍高于对照组.放射治疗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第3、28天明显栽低于对照组.实验未见动脉瘤、坏死等不良病理改变.结论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血管内放射治疗显著抑制PCNA的表达,p27可能在放射治疗抑制再狭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龚新宇;周玉杰;陈郁生;何东方;张维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右美沙芬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Bcl-2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右美沙芬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10、50及100μmol/L)的右美沙芬处理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10min后给予缺氧处理4 h.停止处理后24 h,以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流出量和Bcl-2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损伤使细胞存活率下降、LDH流出量增加、Bd-2免疫阳性细胞减少(P<0.05);而右美沙芬组与缺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改善、LDH流出量减少、Bcl-2免疫阳性细胞增加(P<0.05).结论右美沙芬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止由损伤引起的Bcl-2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孙莉;程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评价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的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Framingham研究显示,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倍.房颤患者病死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倍,脑栓塞是增加其病死率主要的原因.因此,预防血栓事件发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目标.

    作者:吴锦晖;黄晓丽;舒德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性认知损伤的研究进展

    1概念现行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诊断标准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为基础的,要求必须具备记忆损伤,而记忆损伤在VaD并不必然出现,因此许多伴脑血管病的认知损伤往往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二是要求有日常生活能力的受损,而脑血管病患者在出现认知损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达不到诊断痴呆所要求的日常生活受损的水平,结果是在现有的诊断系统中这部分患者无法被归类,不能恰当的反映脑血管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三是现行的诊断标准均将VaD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脑血管病本身就包含了诸多独立的疾病.因此一个更为广泛的,包括与脑血管病有关的所有认知损伤的概念--血管性认知损伤(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

    作者:解恒革;王鲁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雄激素治疗心力衰竭新策略

    心力衰竭(HF)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尽管近年来在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降低了病死率和发病率,但仍是一个公众卫生难题.心脏移植是惟一可长期存活的选择,但受缺乏供体和难以配型的限制.因此很需要有新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变疾病的进程,缓解症状和延长寿命.生理剂量的雄激素补充治疗对HF的影响近年来受到关注,虽然缺乏充足的临床资料证实,但研究表明雄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改善HF的症状.在此我们将讨论HF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重点是免疫功能的变化,雄激素制剂对HF时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雄激素作为免疫调节物治疗HF的机制.

    作者:陈倩;李小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病发病率在上升,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发病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人们对CHF的研究取得了更深入进展,对CHF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使治疗决策也有很大进展.但是,CHF在临床诊断、预后和危险分层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惑,给急诊治疗带来了困难.近国外研究显示,CHF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明显增高,是CHF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1~3].我们对BNP在CHF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尹秋生;周书明;崔吉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雌二醇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相关性的观察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激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是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报道指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内膜损伤和粥样病变的形成过程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清生物活性雌二醇水平和血清MMP-9测定,并与绝经后妇女非冠心病组比较,旨在探讨雌二醇和MMP-9在妇女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梁晓萍;文锦丽;石丹;郭毅;周雅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评价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将58例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DM-AMI)患者与49例无糖尿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DM-AMI)分为两组,DM-AMI组,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58例中,男46例,女12例,年龄61~78(66.5±4.6)岁.NDM-AMI组:重复测2次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l),餐后2 h血糖<7.8 mmol/L(140mg/dl)排除糖尿病.49例中,男41例,女8例,年龄60~79(65.2±4.1)岁.两组患者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加)的诊断.

    作者:张西菊;刘坤玲;王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薯蓣皂苷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的影响

    近年来,有关细胞凋亡的研究飞速发展,并不断有所突破。

    作者:梁绪国;潘其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影响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近年来确认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独立的新的危险因素.本实验模拟在高浓度Hcy的环境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毒性损伤相关指标,并了解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情况,进一步探讨Hcy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作者:张铭;杨大春;余敏;曾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45例无神经定位体征脑出血临床分析

    无明显症状体征的小灶性脑出血临床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45例无典型神经定位体征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张广荣;张道元;邵艳国;牛妹媛;吴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超声检测

    1 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200只眼)作为脑血管病组,男64例,女36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6.7岁,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脑梗死89例,伴有冠心病32例,高血压病38例,糖尿病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60例(12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6.3岁,剔除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采用HP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12 MHz,分别检测双侧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大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斑块部位、大小和回声特点对比研究.

    作者:王宝涵;赵淑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葛根素葡萄糖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明显升高,一氧化氮(NO)浓度明显降低.本研究探讨普润(葛根素葡萄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VEGF、NO的调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炳忠;赵中;周晋贤;邱晨红;黄开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我们自1998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出血量为30~85ml的脑出血患者194例。

    作者:林进;李国前;陈东明;王月碧;林建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观察

    1资料与方法自2000年1月~200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76例,男106例,女70例;年龄60~73(61±9.3)岁.均经CT确诊.将1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发病<2 h应用甘露醇者为观察组,78例.发病≥2 h以上应用甘露醇者为对照组,98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记录首次做CT的出血部位、形状、出血量,询问有无肝病、糖尿病、饮酒、吸烟及有无服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的药物史.记录初发病时患者的血压、意识状况、肌力及病理征.每天测量血压4~6次.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入院后常规应用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于发病第2天或第3天复查脑CT.第2次CT血肿量与第1次比较>33%者为血肿扩大,其余为未扩大.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分别用x2、t检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马英文;彭连栋;马驰骋;李辉;刘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Shy-Drager综合征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2岁,因发作性心悸、头晕5年,于2003年4月9日入院.1993年患脑梗死,2001年8月逐渐出现精神差、少言语,曾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伴有下肢肌力弱,发作期间出现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2002年12月出现表情淡漠、近期记忆力下降及嗜睡.2002年以来患者多次出现发作低血压,其特点:(1)发作时间一般在早餐后;(2)多于坐位时发作;(3)发作时意识丧失,手足抽搐,大小便失禁,出汗部位不对称;(4)血压明显降低,甚至可降至0,但发病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5)低血压可用多巴胺治疗,其用量逐渐增大.体检:卧位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立位血压120/65 mm Hg,自行站立、不能行走,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双手可见震颤,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下肢巴彬斯基征和查多克征阳性,左侧明显.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示脑实质萎缩、脑沟变宽、左前额叶陈旧性脑梗死,广泛皮质下实质变性.入院诊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

    作者:朱启伟;段留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龄老人肺孢子虫病治愈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0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40年,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于2000年10月12日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VDD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脑出血,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前列腺癌去势术后等病史多年.入院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作房性心动过速.住院期间因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于2001年12月25日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同年12月30日行气管切开术,并先后给予头孢曲松、美洛培南、替硝唑等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治愈.此后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多次诊断肺部感染,应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均治愈.

    作者:吴雪萍;高文谦;叶平;范利;李小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血栓栓塞症的急诊诊治策略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内科危重症之一.西方国家一般人群的年发病率是1~3/1 000,在美国PTE的发生率仅次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名列第三位,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PTE死亡.有学者报道危重症PTE患者有41%会发生心跳骤停,而其中65%~95%会终死亡.PTE在诊治中涉及专业学科众多,因栓子的大小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使PT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这些均是造成PTE诊治困难的基本因素.特别是在急诊室,这些情况尤其突出,目前尚无适用于急诊的准确、快速、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建立快捷、有效的急诊诊治策略尤为重要.

    作者:王辰;翟振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起扩大稿源范围的说明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