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胡荣;吴学思;韩智红;康俊萍;吕强;张崟;马长生

关键词:心绞痛,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C反应蛋白质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观察其与术后心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行单个原位病变PCI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1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测定术前、术后24、48及72 h的hsCRP水平,随访术后心性事件,观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UAP组和SAP组术后hsCRP均明显增加,UAP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组(P=0.02).(2)平均随访(10.16±1.76)个月,发生心性事件12例(其中UAP组9例,SAP组3例),两组心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AP组发生心性事件的9例术后72 h的hCRP仍保持较高水平,而无心性事件的21例则呈下降趋势,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3)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术后hsCRP值、年龄与心性事件显著相关(RR=1.23,P=0.013;RR=1.19,P=0.023).结论UAP患者PCI术后hsCR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患者,在行PCI术后72 h的hsCRP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应加强干预.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3-硝基丙酸诱导沙土鼠脑缺血耐受时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目的观察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分布、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关系.方法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GFAP的分布随再灌注时间而变化,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CA1区主要分布于多形细胞层、辐状层、腔隙层、分子层.3-NPA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3 d GFAP表达增强,7、14 d维持在较高水平,28 d时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GFAP的表达增强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化可能与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有关.

    作者:朱红灿;孙圣刚;李红戈;高晓群;童萼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性认知损伤的研究进展

    1概念现行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诊断标准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为基础的,要求必须具备记忆损伤,而记忆损伤在VaD并不必然出现,因此许多伴脑血管病的认知损伤往往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二是要求有日常生活能力的受损,而脑血管病患者在出现认知损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达不到诊断痴呆所要求的日常生活受损的水平,结果是在现有的诊断系统中这部分患者无法被归类,不能恰当的反映脑血管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三是现行的诊断标准均将VaD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脑血管病本身就包含了诸多独立的疾病.因此一个更为广泛的,包括与脑血管病有关的所有认知损伤的概念--血管性认知损伤(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

    作者:解恒革;王鲁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葛根素葡萄糖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明显升高,一氧化氮(NO)浓度明显降低.本研究探讨普润(葛根素葡萄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VEGF、NO的调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炳忠;赵中;周晋贤;邱晨红;黄开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我们自1998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出血量为30~85ml的脑出血患者194例。

    作者:林进;李国前;陈东明;王月碧;林建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Shy-Drager综合征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2岁,因发作性心悸、头晕5年,于2003年4月9日入院.1993年患脑梗死,2001年8月逐渐出现精神差、少言语,曾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伴有下肢肌力弱,发作期间出现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2002年12月出现表情淡漠、近期记忆力下降及嗜睡.2002年以来患者多次出现发作低血压,其特点:(1)发作时间一般在早餐后;(2)多于坐位时发作;(3)发作时意识丧失,手足抽搐,大小便失禁,出汗部位不对称;(4)血压明显降低,甚至可降至0,但发病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5)低血压可用多巴胺治疗,其用量逐渐增大.体检:卧位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立位血压120/65 mm Hg,自行站立、不能行走,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双手可见震颤,双侧腱反射亢进,双下肢巴彬斯基征和查多克征阳性,左侧明显.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示脑实质萎缩、脑沟变宽、左前额叶陈旧性脑梗死,广泛皮质下实质变性.入院诊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

    作者:朱启伟;段留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评价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将58例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DM-AMI)患者与49例无糖尿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DM-AMI)分为两组,DM-AMI组,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58例中,男46例,女12例,年龄61~78(66.5±4.6)岁.NDM-AMI组:重复测2次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l),餐后2 h血糖<7.8 mmol/L(140mg/dl)排除糖尿病.49例中,男41例,女8例,年龄60~79(65.2±4.1)岁.两组患者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加)的诊断.

    作者:张西菊;刘坤玲;王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再灌注不同时点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mGluR1α)的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缺血2 h再灌注1、3、6、12、24、48及72 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HE染色检测各组mGluR1α的蛋白表达、mRNA转录水平及坏死神经元的计数.结果各缺血再灌注组mGluR1α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再灌注1 hmGluR1α的mRNA转录即有升高,6 h达到高峰,mGluR1α蛋白表达从3 h开始增加,12 h达高峰,与神经元损伤程度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mGluR1α表达上调,且与神经元损伤程度平行,提示mGluR1α参与介导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郝玉曼;罗祖明;周东;高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雄激素治疗心力衰竭新策略

    心力衰竭(HF)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尽管近年来在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降低了病死率和发病率,但仍是一个公众卫生难题.心脏移植是惟一可长期存活的选择,但受缺乏供体和难以配型的限制.因此很需要有新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变疾病的进程,缓解症状和延长寿命.生理剂量的雄激素补充治疗对HF的影响近年来受到关注,虽然缺乏充足的临床资料证实,但研究表明雄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改善HF的症状.在此我们将讨论HF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重点是免疫功能的变化,雄激素制剂对HF时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雄激素作为免疫调节物治疗HF的机制.

    作者:陈倩;李小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前瞻性研究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观察其与术后心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行单个原位病变PCI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1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测定术前、术后24、48及72 h的hsCRP水平,随访术后心性事件,观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UAP组和SAP组术后hsCRP均明显增加,UAP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组(P=0.02).(2)平均随访(10.16±1.76)个月,发生心性事件12例(其中UAP组9例,SAP组3例),两组心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AP组发生心性事件的9例术后72 h的hCRP仍保持较高水平,而无心性事件的21例则呈下降趋势,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3)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术后hsCRP值、年龄与心性事件显著相关(RR=1.23,P=0.013;RR=1.19,P=0.023).结论UAP患者PCI术后hsCR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患者,在行PCI术后72 h的hsCRP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应加强干预.

    作者:胡荣;吴学思;韩智红;康俊萍;吕强;张崟;马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血栓栓塞症的急诊诊治策略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内科危重症之一.西方国家一般人群的年发病率是1~3/1 000,在美国PTE的发生率仅次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名列第三位,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PTE死亡.有学者报道危重症PTE患者有41%会发生心跳骤停,而其中65%~95%会终死亡.PTE在诊治中涉及专业学科众多,因栓子的大小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使PT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这些均是造成PTE诊治困难的基本因素.特别是在急诊室,这些情况尤其突出,目前尚无适用于急诊的准确、快速、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建立快捷、有效的急诊诊治策略尤为重要.

    作者:王辰;翟振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防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研究

    目的研究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防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可行性,并探讨p2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血管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40只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行单侧髂动脉球囊过度扩张损伤术,放射治疗组在球囊内灌注液体放射线同位素32P,给予20 Gy照射,对照组充盈假源对照.分别于第3、28天处死动物,取髂动脉,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27,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新生内膜面积.结果第3天时放射治疗组p27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28天时放射治疗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27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仍高于对照组.放射治疗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第3、28天明显栽低于对照组.实验未见动脉瘤、坏死等不良病理改变.结论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血管内放射治疗显著抑制PCNA的表达,p27可能在放射治疗抑制再狭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龚新宇;周玉杰;陈郁生;何东方;张维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观察

    1资料与方法自2000年1月~200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76例,男106例,女70例;年龄60~73(61±9.3)岁.均经CT确诊.将1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发病<2 h应用甘露醇者为观察组,78例.发病≥2 h以上应用甘露醇者为对照组,98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记录首次做CT的出血部位、形状、出血量,询问有无肝病、糖尿病、饮酒、吸烟及有无服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的药物史.记录初发病时患者的血压、意识状况、肌力及病理征.每天测量血压4~6次.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入院后常规应用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于发病第2天或第3天复查脑CT.第2次CT血肿量与第1次比较>33%者为血肿扩大,其余为未扩大.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分别用x2、t检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马英文;彭连栋;马驰骋;李辉;刘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45例无神经定位体征脑出血临床分析

    无明显症状体征的小灶性脑出血临床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45例无典型神经定位体征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张广荣;张道元;邵艳国;牛妹媛;吴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56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3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3例;另设CAG排除CHD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比色法及酶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水平,间接胆红素(IB)水平通过计算得出.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三者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的指标.结果CHD组中SAP、UAP、AMI患者血清TB及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DB水平在CHD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清TB、IB、D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明显负相关;与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TG,T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人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可能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且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及血脂水平有关.

    作者:陈样新;傅国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出血后c-jun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c-jun基因在血肿周围缺血带的表达与神经元生存和恢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的格拉斯哥(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情况,对3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GCS≥8分组和GCS<8分组;按治疗后两周时病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另取非脑系科疾病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用血肿清除术或血肿碎吸术中所带出的血肿周围组织标本行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检测c-jun mRNA的表达水平,以多功能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组c-jun mRNA阳性神经细胞百分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3±1.20及3.00±0.35,P<0.01);c-jun mRNA的阳性神经细胞百分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在死亡组的表达高于存活组.结论脑出血的缺血性损伤诱导c-jun基因表达,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表达越明显.

    作者:宋为群;张波;赵明祥;罗跃嘉;刘健;段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 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4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39枚,手术成功率92.5%,围手术期死亡2例(5%),其中脑出血1例,心室颤动1例.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刘健;孙淑娴;王伟民;吴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55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89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随访半年,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起扩大稿源范围的说明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伊贝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老年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伊贝沙坦组(31例)用伊贝沙坦300mg/d;贝那普利组(31例)用贝那普利20mg/d.疗程为20周.结果伊贝沙坦组治疗后临床显效率41.94%,有效率54.84%,无效率3.22%;贝那普利组分别为40.00%、56.67%、3.3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血压有所下降,血钾略有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无明显变化;两组各有1例因心力衰竭恶化而再次住院,无1例死亡,存活率100%;除刺激性干咳、首剂低血压反应发生率伊贝沙坦组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伊贝沙坦治疗老年CHF与贝那普利疗效相似,且耐受性、安全性更高,对老年CHF患者更有益.可作为老年CHF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优先选择.

    作者:王爱红;杨光;李夫珍;徐景涛;孙亚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临床特征

    目的研究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临床特征.方法对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的29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颞动脉活检、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以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巨细胞动脉炎诊断标准作为参考.结果29例患者被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其中有22例符合ACR诊断标准.每例至少有一种以上神经系统方面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头痛27例,视力改变10例,脑卒中7例,眼睑下垂5例,失眠5例,头晕4例,易疲劳3例,下颌跛行3例,意识障碍2例,呕吐2例,癫癎发作1例,震颤1例.经类固醇治疗后其症状或体征常在数小时至数天消失.本组≥60岁患者明显低于<60岁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较为常见,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胡治平;张洁;谷绍娟;侯荣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