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华;赵咏梅;曾定尹;齐国先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再灌注不同时点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mGluR1α)的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缺血2 h再灌注1、3、6、12、24、48及72 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HE染色检测各组mGluR1α的蛋白表达、mRNA转录水平及坏死神经元的计数.结果各缺血再灌注组mGluR1α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再灌注1 hmGluR1α的mRNA转录即有升高,6 h达到高峰,mGluR1α蛋白表达从3 h开始增加,12 h达高峰,与神经元损伤程度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mGluR1α表达上调,且与神经元损伤程度平行,提示mGluR1α参与介导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郝玉曼;罗祖明;周东;高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自2000年1月~200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76例,男106例,女70例;年龄60~73(61±9.3)岁.均经CT确诊.将1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发病<2 h应用甘露醇者为观察组,78例.发病≥2 h以上应用甘露醇者为对照组,98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记录首次做CT的出血部位、形状、出血量,询问有无肝病、糖尿病、饮酒、吸烟及有无服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的药物史.记录初发病时患者的血压、意识状况、肌力及病理征.每天测量血压4~6次.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入院后常规应用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于发病第2天或第3天复查脑CT.第2次CT血肿量与第1次比较>33%者为血肿扩大,其余为未扩大.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分别用x2、t检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马英文;彭连栋;马驰骋;李辉;刘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伊贝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老年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伊贝沙坦组(31例)用伊贝沙坦300mg/d;贝那普利组(31例)用贝那普利20mg/d.疗程为20周.结果伊贝沙坦组治疗后临床显效率41.94%,有效率54.84%,无效率3.22%;贝那普利组分别为40.00%、56.67%、3.3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血压有所下降,血钾略有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无明显变化;两组各有1例因心力衰竭恶化而再次住院,无1例死亡,存活率100%;除刺激性干咳、首剂低血压反应发生率伊贝沙坦组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伊贝沙坦治疗老年CHF与贝那普利疗效相似,且耐受性、安全性更高,对老年CHF患者更有益.可作为老年CHF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优先选择.
作者:王爱红;杨光;李夫珍;徐景涛;孙亚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心力衰竭(HF)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尽管近年来在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降低了病死率和发病率,但仍是一个公众卫生难题.心脏移植是惟一可长期存活的选择,但受缺乏供体和难以配型的限制.因此很需要有新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变疾病的进程,缓解症状和延长寿命.生理剂量的雄激素补充治疗对HF的影响近年来受到关注,虽然缺乏充足的临床资料证实,但研究表明雄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改善HF的症状.在此我们将讨论HF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重点是免疫功能的变化,雄激素制剂对HF时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雄激素作为免疫调节物治疗HF的机制.
作者:陈倩;李小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200只眼)作为脑血管病组,男64例,女36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6.7岁,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脑梗死89例,伴有冠心病32例,高血压病38例,糖尿病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60例(12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6.3岁,剔除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采用HP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12 MHz,分别检测双侧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大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斑块部位、大小和回声特点对比研究.
作者:王宝涵;赵淑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近年来确认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独立的新的危险因素.本实验模拟在高浓度Hcy的环境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毒性损伤相关指标,并了解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情况,进一步探讨Hcy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作者:张铭;杨大春;余敏;曾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病发病率在上升,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发病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人们对CHF的研究取得了更深入进展,对CHF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使治疗决策也有很大进展.但是,CHF在临床诊断、预后和危险分层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惑,给急诊治疗带来了困难.近国外研究显示,CHF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明显增高,是CHF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1~3].我们对BNP在CHF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尹秋生;周书明;崔吉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55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89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随访半年,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jun基因在血肿周围缺血带的表达与神经元生存和恢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时的格拉斯哥(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情况,对3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GCS≥8分组和GCS<8分组;按治疗后两周时病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另取非脑系科疾病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用血肿清除术或血肿碎吸术中所带出的血肿周围组织标本行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检测c-jun mRNA的表达水平,以多功能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组c-jun mRNA阳性神经细胞百分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3±1.20及3.00±0.35,P<0.01);c-jun mRNA的阳性神经细胞百分率和平均吸光度值在死亡组的表达高于存活组.结论脑出血的缺血性损伤诱导c-jun基因表达,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表达越明显.
作者:宋为群;张波;赵明祥;罗跃嘉;刘健;段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0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40年,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于2000年10月12日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VDD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脑出血,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前列腺癌去势术后等病史多年.入院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作房性心动过速.住院期间因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于2001年12月25日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同年12月30日行气管切开术,并先后给予头孢曲松、美洛培南、替硝唑等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治愈.此后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多次诊断肺部感染,应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均治愈.
作者:吴雪萍;高文谦;叶平;范利;李小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我们自1998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出血量为30~85ml的脑出血患者194例。
作者:林进;李国前;陈东明;王月碧;林建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临床特征.方法对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的29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颞动脉活检、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以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巨细胞动脉炎诊断标准作为参考.结果29例患者被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其中有22例符合ACR诊断标准.每例至少有一种以上神经系统方面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头痛27例,视力改变10例,脑卒中7例,眼睑下垂5例,失眠5例,头晕4例,易疲劳3例,下颌跛行3例,意识障碍2例,呕吐2例,癫癎发作1例,震颤1例.经类固醇治疗后其症状或体征常在数小时至数天消失.本组≥60岁患者明显低于<60岁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巨细胞动脉炎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较为常见,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胡治平;张洁;谷绍娟;侯荣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循环血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53例老年CHF患者治疗前后及25例健康老年人血中sICAM-1和Fas/Apo-1水平.结果老年CHF患者sICAM-1和Fas/Apo-1水平分别为(602.61±148.58)μg/L vs(0.27±0.08)μg/L,显著高于25例健康老年人(178.54±31.01)μg/L vs(0.12±0.04)μg/L,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培哚普利组与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血中sICAM-1和Fas/Apo-1浓度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培哚普利组较治疗对照组治疗后血中sICAM-1和Fas/Apo-1下降明显.结论外周血中sICAM-1和Fas/Apo-1水平可反映老年CHF的程度;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老年CHF患者血中sICAM-1和Fas/Apo-1的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源;王晓明;李慧芳;龚卫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无明显症状体征的小灶性脑出血临床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45例无典型神经定位体征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张广荣;张道元;邵艳国;牛妹媛;吴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分布、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关系.方法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GFAP的分布随再灌注时间而变化,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CA1区主要分布于多形细胞层、辐状层、腔隙层、分子层.3-NPA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3 d GFAP表达增强,7、14 d维持在较高水平,28 d时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GFAP的表达增强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化可能与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有关.
作者:朱红灿;孙圣刚;李红戈;高晓群;童萼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防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可行性,并探讨p2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血管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40只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行单侧髂动脉球囊过度扩张损伤术,放射治疗组在球囊内灌注液体放射线同位素32P,给予20 Gy照射,对照组充盈假源对照.分别于第3、28天处死动物,取髂动脉,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27,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新生内膜面积.结果第3天时放射治疗组p27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28天时放射治疗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27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仍高于对照组.放射治疗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第3、28天明显栽低于对照组.实验未见动脉瘤、坏死等不良病理改变.结论32P放射性同位素液体球囊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血管内放射治疗显著抑制PCNA的表达,p27可能在放射治疗抑制再狭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龚新宇;周玉杰;陈郁生;何东方;张维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性激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是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报道指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内膜损伤和粥样病变的形成过程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清生物活性雌二醇水平和血清MMP-9测定,并与绝经后妇女非冠心病组比较,旨在探讨雌二醇和MMP-9在妇女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梁晓萍;文锦丽;石丹;郭毅;周雅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 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4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39枚,手术成功率92.5%,围手术期死亡2例(5%),其中脑出血1例,心室颤动1例.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刘健;孙淑娴;王伟民;吴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将58例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DM-AMI)患者与49例无糖尿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DM-AMI)分为两组,DM-AMI组,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58例中,男46例,女12例,年龄61~78(66.5±4.6)岁.NDM-AMI组:重复测2次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l),餐后2 h血糖<7.8 mmol/L(140mg/dl)排除糖尿病.49例中,男41例,女8例,年龄60~79(65.2±4.1)岁.两组患者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加)的诊断.
作者:张西菊;刘坤玲;王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