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及冠状动脉正常患者血浆氧化还原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MI、心绞痛和冠状动脉正常患者198例,分为AMI组64例、心绞痛组68例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对照组)66例.检测患者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水平.根据Nernst方程,计算GSH/GSSG和NADPH/NADP+的氧化还原电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组和心绞痛组GSH、GSH/GSSG比值明显降低,GSH/GSSG还原电位明显升高(P<0.05,P<0.01),AMI组NADPH、NADPH/NADP+比值明显降低,NADPH/NADP+氧化还原电位明显升高(P<0.05).与心绞痛组比较,AMI组GSH、GSH/GSSG比值明显降低,GSSG、GSH/GSSG还原电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浆氧化还原态失衡、向氧化方向偏移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相关.
作者:黄彦生;王丽霞;黄改荣;段明勤;曹选超;赵士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方法 选择开滦集团退休职工健康体检者26 074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3658例和无糖尿病组22 416例.分析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随访5年,记录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等事件的发生,无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累计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糖尿病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70.5% vs 60.2%,P<0.01).吸烟、打鼾、肥胖、高TG血症、高LDL-C血症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P<0.01).随访5年,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患者(6.4% vs 4.6%,P<0.05).老年糖尿病无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累计发病率为40.1%.肥胖、高LDL-C血症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随访5年发生高血压的2个主要危险因素(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增加,常合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脏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作者:王志军;周建芝;吴寿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低血压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头晕、头昏、乏力就诊的患者141例,通过问诊了解既往血压>5年的老年低血压患者(低血压组)67例,老年正常血压者(正常血压组)74例,所有受试者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测,以及头颅MRI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压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20).与正常血压组比较,低血压组的MoCA、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00),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CA和MMSE评分呈正相关(r=0.922,P<0.05).与正常血压组比较,低血压组脑白质损害分级显著升高(P<0.01).两组颈部血管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血压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老年低血压患者认知功能较正常血压者下降.
作者:黄海侠;冯占辉;刘芳;刘伟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国内多中心、开放、自身对照的丹参多酚酸盐Ⅳ期临床研究中,年龄>75岁的506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5岁组)和≤75岁组1570例.分析丹参多酚酸盐200 mg/d,静脉滴注10~14 d后对减少心绞痛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75岁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由4.00(2.00,7.00)次/周下降至1.00(0.00,2.00)次/周(P<0.05),硝酸甘油用量由2.00(2.82,3.65)片/周下降至1.00(1.33,2.02)片/周(P<0.05),59%患者治疗后加拿大心绞痛分级下降1级以上.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25例,其中症状性不良事件7例,实验室检查不良事件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14 d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山缨;范维琥;戚文航;郑青山;何迎春;任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白细胞介素18(IL-18)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脑梗死组),根据年龄分为老年脑梗死患者42例,非老年脑梗死患者38例;根据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2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重型患者16例,中型患者30例,轻型患者3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和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老年脑梗死和非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中型和重型患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sCD40L与IL-18呈正相关(r=0.7645,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sCD40L、IL-18、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年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加重,sCD40L可能上调IL-18表达,并参与脑梗死炎性反应过程.
作者:李守社;夏章勇;任鸿雁;赵敏;许晓第;刘佳;曲怀谦;梁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肢体抖动综合征(LS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择LSS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均以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有相应的阳性发现,经支架置入和药物保守治疗后多数患者未再发作.结论 LSS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临床上应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局灶性运动型癫痫相鉴别.血运重建,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治疗的根本措施.
作者:邹永明;崔晓琼;王文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MVA)的临床特点以及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入选698例STEMI患者,均连续心电监护48 h.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VA,分为MVA组46例和非MVA组652例,对2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性别、年龄、入院时收缩压、Killip分级、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LVEF、左前降支病变和症状至球囊扩张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MVA发生相关(P<0.05,P<0.01).结论 炎性因子水平升高是STEMI患者发生MVA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关欣亮;李艳芳;朱小玲;艾辉;王春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2组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 min完全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以及3个月随访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ST段回落率明显增加(84.1% vs 65.5%,P=0.036),LVEF改善情况明显提高[(7.74±4.21)% vs (5.17±3.63)%,P=0.002],2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66);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 急诊PCI中出现CSF情况时,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加快LVEF的恢复.
作者:吴焱贤;吴赛珠;钟建开;陈玉映;霍燕嫦;黎文生;陈盈文;麦林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患者血清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3例,根据病情变化分为PIS组50例,非PIS组8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铁蛋白浓度.结果 与非PIS组比较,PIS组患者第1、3、7天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S组患者铁蛋白水平与第1天比较,第3天达高峰,第7天下降且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铁蛋白水平升高,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危险度呈上升趋势(χ2=20.63,P<0.01).结论 铁蛋白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铁蛋白水平升高,病情进展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高素玲;刘国荣;陈瑞英;安雅臣;赵晓晶;张江;郭静;李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1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DW水平分为3组,RDW低值组27例,RDW中值组27例,RDW高值组27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死亡、休克发生率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实验室指标.结果 随RDW水平升高,RDW低值组、RDW中值组和RDW高值组住院病死率、死亡和休克总发生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明显增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与死亡发生的相关因素是年龄、收缩压、心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RDW(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心率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RDW升高者住院死亡和休克的发生率增加.
作者:郭倩玉;卢成志;夏大胜;赵向东;陈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进食和慢性疾病对住院老年人餐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餐前15 min测1 次血压,进第1口饭开始计时,20、40、60、90和120 min各测血压1次,以餐后血压变化大值作为餐后血压,将15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7例)和无高血压组(25例),餐前高血压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服用降压药与未服用降压药者.观察年龄、降压药物及主要慢性疾病对餐后低血压(PPH)的影响.结果 餐后20、40、60、90和120 min发生PPH分别为60、81、93、81和83例,5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餐前血压正常者餐后收缩压变化大值比较,餐前高血压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大(P=0.000);早餐后收缩压变化大值与脑卒中、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相关(P=0.017,P=0.050,P=0.019);晚餐后收缩压变化大值与冠心病相关(P=0.037);早餐后舒张压变化大值与脑卒中、下肢静脉曲张及服用降压药物相关(P=0.009,P=0.033,P=0.047).结论 餐后60 min易发生PPH,餐前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餐后血压变化与脑卒中、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有关.
作者:刘学员;卢水焕;黄心元;唐慧明;唐伟雄;周锦池;赵蕾;李水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老年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PCI及老年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29例,根据诊断分为老年PCI组(老年组)91例,中年PCI组(中年组)68例,老年前循环脑卒中患者(前循环组)70例.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比检测一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与PCI的相互关联,及二者的优势比.结果 老年组椎动脉优势52例(57.1%),中年组26例(38.2%),前循环组22例(31.4%),老年组椎动脉优势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前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有单侧椎动脉优势的危险较中年组和前循环组明显增高(OR=2.154,95%CI:1.134~4.091;OR=2.909,95%CI:1.513~5.592).结论 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是老年PCI常见的血管变异,与老年PCI间存在明显关联.
作者:王庆松;范进;陈林;王俊;向阳;刘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大鼠心房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和ICa-L相关基因Cav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HF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后4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建立DHF模型,对照组和DHF组予等量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依次给予咪达普利1.5、3和6 mg/(kg·d)干预.各组干预4周后,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急性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房肌细胞和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凝胶电泳法记录心房肌细胞ICa-L相关基因Cav1.2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HF组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峰值和Cav1.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DHF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峰值电流密度和Cav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该作用随着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 咪达普利明显抑制DHF大鼠心房肌ICa-L下调,此作用与增加心房肌Cav1.2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唐惠芳;周斐然;邓春玉;吴书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胞自噬参与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心脏功能减退的主要分子机制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CPB后心脏功能的改善.方法 健康雄性中华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CPB组6只、治疗组6只和对照组3只.监测各组小型猪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变化,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的凋亡指数和心肌、肾小球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法定量分析各组细胞自噬通路相关信号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PB组CPB后2 h白细胞介素(IL)1β、TNF-α、IL-10水平明显升高,伴随有心脏功能的减退.与CPB组比较,治疗组CPB后2 h IL-1β、IL-2、TNF-α水平明显下降,心脏功能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2 h,CPB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活性增强,但LC3-Ⅱ/LC3-Ⅰ比值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治疗组mTOR信号通路活性较CPB组进一步增强,伴LC3-Ⅱ/LC3-Ⅰ比值较CPB组明显下降.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能保护CPB后心脏功能,这与其参与AMP蛋白激酶和mTOR信号通路调控抑制CPB后心肌细胞自噬活性有关,也与其抗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
作者:励峰;任贤;徐向阳;朱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造成慢性脑灌注不足所致SD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6周后,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8只.给药3周后,HE染色检测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低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病理改变.
作者:段小花;吴霜;王莉莉;郭营营;林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给予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干预后,观察下丘脑TNF-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PSD发病机制和潜在的药物治疗机制.方法 经旷场实验筛选出1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另12只大鼠经过单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后,又随机分为PSD组6只和西酞普兰组6只,经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通过旷场实验和糖水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TNF-α 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SD组的水平活动、直立探索和糖水喜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酞普兰组的水平活动、直立探索和糖水喜好较PSD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下丘脑TNF-α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酞普兰组下丘脑TNF-α mRNA水平较PSD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西酞普兰可通过调节下丘脑TNF-α治疗PSD.
作者:王姗姗;姜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模型,探讨OS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清洁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SAS组,各10只.OSAS组大鼠咽腔多点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建立OSAS模型,并监测脑电、口鼻气流及血氧;检测2组血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皮质及海马结构.结果 OSAS组大鼠CRP、Fi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Fib与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802,-0.867,P<0.05),与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呈正相关(r=0.874,0.941,P<0.05).OSAS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皮质及海马区有神经元缺失、排列紊乱及脑小血管增生.结论 OSAS大鼠CRP、Fib水平升高,皮质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学发生变化,可能是OSAS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作者:宋凯英;徐平;史艳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缺血损伤脑组织蛋白质硝基化修饰的影响.方法 模拟体内蛋白质硝基化的2条主要途径,体外以BSA为底物,分为对照组及低、中、高干预组(以HSYA 0.01、0.1和1 mmol/L干预),Western blot法检测HSYA对BSA硝基化水平的影响.另选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HSYA 10 mg/kg),每组15只.后2组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蛋白质硝基化水平及HSYA对硝基化修饰的影响;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干预组蛋白质硝基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以高干预组的抑制作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脑组织中3-硝基酪氨酸仅有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加,而治疗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减少48.86%(P<0.01).结论 HSYA对缺血损伤脑组织蛋白质硝基化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赵瑞杰;孙莉;刘星苗;梁浩;程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复氧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CMEC,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1组、缺氧复氧1组、缺氧复氧+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1组),白藜芦醇分别选择5、10、20、30及40 μmol/L浓度,MTT法检测CMEC增殖能力.20 μmol/L白藜芦醇为适浓度,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续实验又分为对照2组、缺氧复氧2组、缺氧复氧+白藜芦醇2组(白藜芦醇2组)、缺氧复氧+白藜芦醇+LY294002组(LY294002组).PI-AnnexinⅤ检测CMEC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或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缺氧复氧1组比较,不同浓度白藜芦醇1组均可增加CMEC增殖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以白藜芦醇1组20 μmol/L保护作用显著(P<0.05).与白藜芦醇2组比较,LY294002组CMEC凋亡率明显升高,磷酸化Akt和Akt蛋白、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显著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CME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介导的HIF-1α上调相关.
作者:左惠荣;党晶艺;张荣庆;张铮;马文帅;司瑞;郭文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在人体广泛分布的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mRNA结合,导致其翻译受到抑制或引起mRNA降解,而在转录水平影响基因的表达.近些年有学者发现,miRN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阐述了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与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密切相关的miRNA及作用.
作者:孙婷婷;罗善顺;韩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逐渐被人们了解的疾病,患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而这些患者在发病时或发病前同时具有偏头痛史.迄今,国际头痛协会仍未将VM包括在头痛疾病的分类中.国内外医师对其诊断标准、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该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作者:杨娜;高旭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冠心病也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导致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管腔急性严重阻塞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急剧加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机制.大量研究表明,60%~70%的ACS是由于斑块破裂引起,25%~44%的ACS 是由于斑块表面糜烂引起[1].
作者:何燕;杨文慧;魏云鸿;杨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短暂或持久的局灶性脑缺血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而导致脑损伤,且随时间和缺血程度增加而加重.由此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机制复杂,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炎性反应、半暗带去极化及细胞凋亡等共同参与了其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作者:赵静;李晓峰;陈忠云;杨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占AMI的1%~2%,是罕见、严重的并发症,VSR患者病情危重,自然预后极差,占AMI后早期死亡的5%.Ledakowicz-Polak等[1]研究发现,AMI成功PCI后,0.71%并发VSR,AMI并发VSR往往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治疗困难,且死亡率极高.我们采用Amplatzer post infarct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封堵1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VSR患者.
作者:齐静;侯平;姜钧文;陈韦;王艳春;李蒙;于乐;周鑫;赵颖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眼和脑的短暂性缺血发作,也可以表现为相应脑供血区的缺血性脑卒中.如果无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则被称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也与认知功能的减退有关.
作者:管维平;吴智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动脉炎、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等,但颈动脉粥样硬化常见,颈动脉狭窄后引起的脑灌注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产生的栓子栓塞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彭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病因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解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程通常在发病后的2周之内,是病情凶险且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病变,亦属于高血压急症,临床主要症状为用力后突发性剧烈胸、背痛或腹痛及合并高血压,如不及时诊治,48 h内病死率可高达50%~68%,未经治疗的患者在3个月后接近90%会死亡[1].
作者:徐鸿远;吴鲲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肺动脉高压(PAH)是心、肺及肺血管病引起,可为原发PAH,也可为其他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多种疾病所致的肺血管阻力增高和(或)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肺静脉压增高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严重的、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进展性肺循环病症,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后右心衰竭、全心衰竭,预后较差.
作者:杨燕;李平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08例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患者行CEA共125例次,成功率100%,其中颈动脉狭窄60%~75%者48例次,占38.4%,狭窄>75%者77例次,占61.6%,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率1.9%,围手术期死亡1例,占0.9%.101条颈动脉术后1个月经颈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6.11±1.36 mm vs 1.59±0.82 mm,P<0.05],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21)%降至(14±12)%,狭窄处收缩期大流速明显改善[(208±22)cm/s vs (93±18)cm/s,P<0.05].81例患者术后18个月脑缺血症状较术前改善者75例(92.6%),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6.2%),脑卒中1例(1.2%),发现术侧颈动脉>60%的再狭窄1例(1.2%),低于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剥脱试验水平.结论 CEA是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在预防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等重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田磊;关朝聚;陈学东;王中华;张亭亭;王育红;汤楚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未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行CAS,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视觉保持测验(VRT)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用WHO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CAS,成功率100%.与术前颈动脉狭窄率比较,术后3个月狭窄率明显降低[(83.4±7.6)% vs (4.3±1.3)%,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MMSE评分、VRT正确计分、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T错误计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无症状性脑卒中复发.结论 严重颈动脉狭窄可能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CAS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作者:马继军;刘学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稳定斑块9例和不稳定斑块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点,ELISA法检测2组不同时间血清CXCL16水平.结果 病例组发病72 h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7)ng/L vs (4.28±0.74)ng/L,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病72 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复发患者发病72 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6.24±1.26)ng/L vs (4.68±1.92)ng/L,(5.55±1.23)ng/L vs (4.25±1.51)ng/L,P<0.05].结论 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石志鸿;辛颖;刘彬;张莹;岳伟;陆卉;张雅静;于德林;纪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并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方法 选择356例患者,以60岁为界分为≤60岁组83例,>60岁组273例,其中高血压196例、冠心病145例、下肢动脉疾病97例、糖尿病134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分析.结果 与≤60岁组比较,>60岁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50% 103例,占28.9%,其中颈动脉狭窄≥70% 33例,占9.3%.年龄>60岁(OR=2.281,95%CI:1.191~5.673,P=0.013)、冠心病(OR=2.312,95%CI:1.162~4.593,P=0.018)、下肢动脉疾病(OR=2.135,95%CI:1.093~4.985,P=0.011)是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男性、冠心病、下肢动脉疾病人群是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主要危险人群,也是颈动脉超声筛查的主要对象.
作者:王林;熊全庚;张春莉;郝美佳;黄慧;张煜;王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4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同时行双侧CAS,共计行467次CAS.根据是否发生CHS分为CHS组15例和无CHS组404例.采用分层分析法分析术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CHS组比较,CHS组糖尿病、术后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尿病、术后高血压与CHS相关(P<0.05).经分层分析显示,术前糖尿病(OR=3.168,95%CI:1.008~9.222,P=0.025)及术后高血压(OR=5.033,95%CI:1.733~14.646,P=0.001)为术后发生CHS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CAS术前糖尿病及术后伴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CHS.临床上对于术前有糖尿病史及术后出现高血压的CAS患者必须加以重视,尽早发现和处理CHS.
作者:张尧;李永坤;蔡乾昆;包元飞;孙文;刘文华;殷勤;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