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年1期文献
  • 白细胞介素-1在突出腰椎间盘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介素-1(IL-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发生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对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取出的髓核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髓核中IL-1α和IL-1β.以5例因腰椎骨折手术患者术中所取髓核组织作为正常对照.此外,对患者坐骨神经疼痛程度以Dallas疼痛调查表作评分.结果:在髓核组织中测得IL-1α与IL-1β的存在.患者髓核中IL-1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在不同突出类型之间IL-1α无显著性差异.IL-1α的含量与疼痛程度有相关性.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发生中,细胞因子尤其是IL-1α可能起到某种重要作用.

    作者:赵剑;赵敦炎;张明;姚登福;陆建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98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中立位及屈曲位MRI检查,根据不同节段及不同退变形式,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用不同方法手术治疗83例.结果: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以L4/5、L5/S1,L3/4、L4/5双间隙多见,分别为43例(43.87%)和21例(21.42%),有6例为L3/4、L5/S1突出(6.1%),3间隙病变者19例(19.38%),4个间隙或5个间隙者9例(9.18%).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年,优良率93.9%.结论:MRI对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敏感性高,动态MRI能对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及其主要致病间隙进行准确分型、定位,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欧阳甲;王宏伟;宋兴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植骨融合术治疗化脓性椎间隙感染

    目的:介绍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的应用解剖及在腰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方法:用5具(10侧)成人标本,对髂腰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外径及长度进行观察与测量.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髂骨瓣转位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隙化脓性感染5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时间.结果:髂腰血管走行恒定.血管蒂全长11.5±1.5cm,起始处外径2.5±0.2mm.4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平均随访2年病灶无复发.2例术后3周做ECT检查证实骨瓣血运良好.结论: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L4/5与L5/S1椎间隙感染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矫晓坤;张丙磊;信效堂;于洪波;张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预测因素

    目的:分析影响腰椎间盘突症(LDH)手术疗效的因素,找出LDH的手术适应证.方法:问卷调查手术治疗的LDH患者108例,完成随访者63例,平均随访时间1年,疗效优良者50例,差者13例.将患者详细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与随访结果比较;并以多变量判别分析时各变量的赋值为基础制订评分表.结果:疗效优良组与疗效差组患者之间,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应用评分表对本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分,以20分为临界值可使88.9%的患者得到正确分类.结论:通过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评分表术前就能对LDH患者的手术疗效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减少手术失败率.

    作者:杨连发;李子荣;岳德波;张念非;吴宇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矢状位重建的CT表现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在矢状位上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54个突出椎间盘在完成横断位扫描后进行矢状位图像重建.结果:椎间盘突出在矢状位上表现为突入椎管的软组织密度阴影.在所有病例中突出椎间盘的纵径长度都大于椎间隙高度,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可分为:(1)铆钉形(40个);(2)水滴状(6个);(3)游离型(8个).结论:矢状位重建对于椎间盘突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供平片和横断位不易得到的解剖学信息.结合横断位可清晰地显示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形态以及病理类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孔庆奎;唐秀贞;崔群生;葛东;韩明山;吴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硬脊膜粘连的定量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兔57只,行L2、L5椎板切除,114个节段分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分子量1.0×106透明质酸钠组;分子量1.5×106透明质酸钠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取材,分别作图像分析和生化定量检查.结果:分子量1.0×106透明质酸钠虽有抗炎和预防粘连的部分作用,但不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和减少瘢痕的形成,而分子量为1.5×106透明质酸钠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而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瘢痕形成.结论:两种透明质酸钠均具有预防术后硬膜外粘连作用,但以分子量1.5×106透明质酸钠效果更优.

    作者:樊天佑;侯筱魁;黄河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髓核部分切除与全切除术后组织学与生物力学变化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髓核部分切除(PN)与髓核全切除(TN)对椎间盘组织学及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对犬腰椎间盘行PN与TN两种手术,在术后不同时间行光镜、电镜检查;术后3个月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椎间盘退变在TN组比PN组更明显,腰椎节段活动在TN组明显增加(P<0.01),而PN组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PN较之TN相对好地保存了椎间盘的生理功能,延缓了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进程.

    作者:陈文红;李稔生;韩一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MRI对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评估

    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的评估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MRI能反映组织的多个参数,可直接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等多平面成像.随着表面线圈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MRI是目前研究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简单、精确的检查手段.

    作者:西永明;胡有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的手术治疗

    自1988年以来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17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曾荣东;吴家和;曾志远;陈为义;潘文誉;黄伯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

    我院采用保留棘突、腰椎板部分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平生;何向阳;阮雄星;谢晓勇;黄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某些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在经过保守治疗或手术后症状仍未改善,其中有些可能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现就近年收治的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长征医院进修期间所获资料)加以分析讨论.

    作者:钱苏林;倪斌;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改良式极外侧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其突出物位置异常,手术治疗独具特点.我院自1993年6月自行设计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改良术式,临床应用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敬朝;安国民;魏同俊;曾庆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直腿抬高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1997年我们对患者采用术后直腿抬高运动89例,与1996年126例相比,对术后恢复情况随访分析如下.

    作者:张启明;丁少华;姚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Omnipaque椎管造影121例分析

    我院于1994年7月至1998年7月间应用Omnipaque为1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管造影,效果满意.现就其检查方法、诊断价值和并发症进行讨论.

    作者:余旭初;梁寒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硬膜外阻滞行腰椎间盘手术--不同给药方法的麻醉效果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单次硬膜外阻滞麻醉虽有较好麻醉效果,但存在用药量大、麻醉时间受限、平面相对不易控制、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相对阻滞不全或牵拉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等问题,常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且术后疼痛出现早而剧烈.为克服上述不足,我院以硬膜外单次及连续阻滞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后者临床效果更为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骶神经根鞘膜减压术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等恢复较慢.我院自1982~1997年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髓核摘除术的同时做腰骶神经根鞘膜切除,并与同期未行神经根鞘膜切除的16例对照.结果发现神经根鞘膜切除者肌力恢复和下肢麻木缓解较快.

    作者:曾凯生;丁寿勇;傅祖国;曾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经皮穿刺内窥镜监测下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资料我院自1998年4月至1998年12月,选择性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7例行开放髓核摘除,61例接受内窥镜监测下经皮穿刺切吸术(共69个椎间盘),疗效满意.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20~65岁.突出节段:L3/4 1例,L4/5 42例,L5/S1 11例,L3/4、L4/5 2例,L4/5、L5/S1 4例,L3/4、L4/5、L5/S1 三节段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及动态腰椎椎管造影,以确定患病椎间盘以及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弹性是否良好.

    作者:李展振;应文世;危立军;刘志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损伤髂内动脉1例报告

    椎前大血管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髓核摘除术时严重、危险的并发症,轻者术后出现腹膜后血肿,重者当即死亡.我们于1998年10月收治1例,术中损伤髂内动脉,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延民;吕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阴茎持续异常勃起1例报告

    患者男性,47岁,已婚,渔民.因腰扭伤后疼痛8个月,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放射痛6个月,经外院保守治疗无效于1998年11月10日入院.检查:腰部活动部分受限,L4/5棘间两侧旁开2cm处深压痛并向双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双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麻木.腰椎CT及腰椎管造影检查均显示L4/5椎间盘后中央型突出、椎管梗阻,L4椎体平面以下椎管狭窄.

    作者:黄强;罗志安;沈时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颈髓髓内神经鞘瘤1例报告

    患者男性,27岁.自觉右手小指有冰凉感1年半,3个月后出现麻木、小指及环指僵硬,7个月后跑步时右腿活动不便,1年后右手手指不能屈伸,右腿抬腿困难.无大、小便功能障碍.查体:右上肢屈肌肌力Ⅲ级,伸肌肌力Ⅱ级,右手屈伸障碍.左上肢屈肌肌力Ⅴ级,伸肌肌力Ⅲ级,手指活动灵活.双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未引出,肛门反射存在.双Hoffman′s征及双Babinski′s征阳性.右上肢尺侧痛觉减退.躯干、四肢两点辨别觉减退,位置觉存在.颈部MRI检查:颈髓4~6节段脊髓增粗,

    作者:方向义;周劲松;万成茂;贺宝荣;宋宗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神经鞘膜瘤1例报告

    患者女性,40岁.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2年加重半月于1996年9月24日入院.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腰部隐痛,向左下肢放射,行走时加重,休息后或骑自行车时明显减轻,同时伴左踝发麻.半月前因抬重物后腰痛及左下肢放射痛加重.

    作者:黄志明;李选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目的:对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情况与术前CT表现,探讨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8例经手术证实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CT片进行观测,另随机选择28例非游离型患者的术前CT片做对照组.测量大脱出物平面的髓核脱出率及突出物的突出层距.结果:游离型组中髓核脱出率≥40%者共23例,占82.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突出物的突出层距为10.12±1.21mm,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髓核脱出率>40%,并且突出物的突出层距均数+3mm(即13mm)可做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参考指标.

    作者:尹东;韦绍仁;白崇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单纯腰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单纯腰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手术治疗单纯腰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4.5年,优良率达96.7%,无差者.结论: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腰痛者,应高度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诊断明确,应果断治疗,采用改良式全椎板切除,显露充分,减压彻底.

    作者:戴守达;栾修荣;郝允河;董小雄;周正开;张洪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手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提出预防腰椎间盘手术并发神经损伤的措施.方法:对近年来遇到的10例腰椎间盘手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作了分析总结.结果:1例因腰骶神经根解剖异常而误切神经;1例切除黄韧带时损伤神经根;2例咬骨钳撕裂硬脊膜;2例切椎间盘时,部分切断神经根;髓核钳误伤2例;2例因静脉丛出血而误伤神经.结论:熟悉腰骶神经根异常解剖,避免手术操作过程中失误,是预防腰椎间盘手术并发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锦波;沈铁成;徐晓峰;袁盛茂;狄东华;王国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椎间孔型与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3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椎间孔型或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占同期手术治疗病例的3.9%.9例采用椎板间入路,2例采用椎板侧方入路,2例采用椎板间和椎板侧方联合入路.结果:本症常累及同序数神经根,且突出间隙以L4/5、L3/4居多.CT、MRI检查与手术所见一致.经4个月~3年随访,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薄层高分辨率CT是目前诊断本症的好方法.手术入路应依突出间盘组织占位、病理类型及是否合并椎管内病变而定.

    作者:汤逊;周中英;翁龙江;林月秋;阮默;李主一;黄云江;潘险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低位脊神经鞘瘤误诊误治临床分析

    作者:苏伟;宋英儒;江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94例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非手术治疗组44例,疼痛缓解后,进行腰背肌锻炼;手术组50例,确诊后3d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5~7d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两组腰背肌锻炼均在6个月以上,且不进行重体力劳动.平均随访2年9个月.结果:非手术治疗组治愈率为90.9%,手术组治愈率为94.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并非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需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首次出现腰腿痛症状,病程在3个月以内,无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侧隐窝狭窄;为非游离型、脱出型、梗阻型和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病程长、年龄大是保守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作者:张年春;周军海;梅芳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术后椎间盘炎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术后椎间盘炎(postoperative discitis,POD)的发病因素.方法:对首次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2531例病人的性别、年龄、椎间盘的位置、术前体液免疫水平(血清IgA、IgM、IgG)、手术当日尿中白细胞的数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者、术中椎间软骨终板是否破裂以及POD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对POD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处理.结果:POD与尿中白细胞数量、椎间软骨终板破裂(P<0.01)以及IgG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源性感染是POD重要的发病因素,术前控制尿路感染可预防POD,而POD的免疫因素不容忽视.

    作者:张立国;童立苗;徐玉良;巢金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再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治疗中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脊柱疾患的诊断技术,同时脊柱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推动脊柱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脊柱外科的手术失败率及并发症也随之增多了,尤其是下腰椎手术的失败率和并发症大有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内许多专家的重视,李佛保教授已撰文<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治疗中的误区>,张光铂教授也有述评<走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的误区>.本人在几年前就多次撰文讨论关于下腰椎手术问题,不仅与李佛保、张光铂等教授看法一致,更觉有责任在此再次呼吁对下腰椎疾患的诊断及治疗要予以充分重视,减少手术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贾连顺;程黎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