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年1期文献
  • 经皮射频微创治疗小肝癌

    目的总结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肿瘤直径<5 cm小肝癌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1999年8月至2002年6月期间,以根治为目的,采用PRFA治疗肿瘤直径≤5 cm的单个原发性肝癌共84例,22例结合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35例同时行PRFA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结果肿瘤≤3 cm组55例中第1年出现肝内复发者2例,死亡1例;第2年出现肝内复发者2例,死亡1例.肿瘤大小介于3~5 cm组29例中,第1年出现肝内复发者3例,死亡2例;第2年出现肝内复发者4例,死亡3例.结论 PRFA为小肝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经过近3年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完全有可能杀灭肿瘤直径<5 cm的小肝癌,达到根治性效果.本组对84例小肝癌进行以射频消融为主的非手术微创治疗,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射频消融对小肝癌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

    作者:陈敏山;李锦清;梁惠宏;王旭东;张亚奇;郑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腹腔镜左肝切除五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左肝切除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经临床筛选病灶位于左半肝的病例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3例、肝囊肿伴感染1例、肝血管瘤1例.应用电刀、超声刀和腔内直线形切割缝合器等多种断肝方法,采用钛夹夹闭、医用生物蛋白胶粘封等肝断面处理方法,在全气腹条件下经腹腔镜行左半肝切除2例,左外叶切除2例,肝方叶切除1例.结果 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肝切除手术,对各肝段的脉管先进行解剖分离,然后进行处理是手术控制出血的关键.使用垃圾袋将标本取出.术中未出现不能控制的并发症,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4 d.术后未发生胆漏和出血等并发症,恢复顺利,术后平均住院7 d,术后恢复时间较常规开腹方法肝切除病人明显缩短.结论对位于左半肝的病灶,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行腹腔镜解剖性左肝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特别是创伤小的优点给伴有严重肝硬化而不能耐受开腹手术者提供了切除肿瘤的新途径.

    作者:刘荣;王悦华;周宁新;黄志强;李桐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和良性肿瘤13例16个病灶,共计127例169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大于2.5 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大于5.0 cm或多发的恶性肿瘤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实施成功率100%,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6.14%(7/114),均保守治愈,无相关死亡.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未遇并发症,病人均健在.114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14/114)、97.4%(111/114)、74.6%(85/114)、59.4%(41/69)和36.8%(7/19).结论 PRFA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在肝脏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价值,亦可作为肝脏良性肿瘤的一种选择疗法.

    作者:崔彦;周立艳;王平;董满库;吉敏;李晓鸥;刘子沛;陈昌玮;张宏文;许永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无血切肝技术的改进--选择性肝静脉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1例报告)

    目的改进无血切肝技术,提高肝脏巨大肿瘤的切除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讨论选择性肝静脉阻断方式在肝切除中的应用.结果巨大肝脏肿瘤在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肝静脉阻断术,术中出血少,术式安全可靠,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和仪器,提高了肝脏手术的切除率,使常规手术无法切除的肝脏巨大肿瘤得以切除,为肝脏手术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术式.结论应用选择性肝静脉阻断可以提高肝脏巨大肿瘤的切除率.

    作者:秦华东;张建国;李传乐;邹小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要点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要点.方法对我院从1994年6月至2000年4月病理证实为肝脏炎性假瘤的穿刺及手术切除的37例标本的临床病理要点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肝脏炎性假瘤在临床上可以无症状,在这37例中无症状的有25例(67.6%).病理诊断上也有本身特殊的表现.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极为少见,临床上常与其它的肿瘤相混淆,确诊只能依靠病理检查,因此其临床病理要点对于临床及病理医生来说都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薪;纪小龙;尹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672例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及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989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经手术治疗并配合术中、术后胆道镜诊断并取石处理的672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672例中左肝管结石201例(29.9%),右肝管结石79例(11.8%),左右肝内胆管均有结石392例(58.3%).其中137例(20.4%)合并胆管狭窄.结论在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中,以肝叶切除和肝叶切除加胆肠吻合疗效较好,同时配合术中、术后胆道镜检查对处理肝内胆管结石有重要作用.

    作者:何庆良;石铮;林永堃;邹声泉;林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再切除在肝癌复发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的探讨再切除在肝癌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1999年30例肝癌复发再手术切除的随访资料.结果对30例肝癌术后复发病人共行33例次手术,首次手术后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3.3,56.7,36.7%.第一次再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23.3,13.3%.肺转移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42.9,28.6%.结论肝癌术后复发行再切除能显著提高病人远期生存率,是目前肝癌术后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武金才;陆才德;彭淑牖;戴德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头孢曲松(罗氏芬)在T-管胆汁中药动学研究

    目的研究经T型管收集的胆汁中头孢曲松的药动学.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胆汁中头孢曲松浓度.结果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后,0.5 h胆汁浓度达峰值:(1211±938.0) μg/ml,24 h后胆汁平均药物浓度仍达(102.77±67.04) μg/ml.结论头孢曲松在胆汁中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可以作为胆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的选择药物.

    作者:葛庆华;吴卫泽;支晓瑾;余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门静脉主支癌栓中肝癌细胞凋亡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在门静脉低氧环境中凋亡、坏死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例门静脉癌栓标本中癌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的表达,并与原发病灶和癌旁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1)凋亡指数:癌旁组织、肝癌组织、门静脉癌栓的凋亡指数分别是:3.74±1.32,9.34±3.16和27.72±8.17.(2)TNF-α检测结果: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2109±0.0245, 0.0894±0.0068和0.0179±0.0028.以上数据经方差分析,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门静脉癌栓中凋亡细胞指数的增加以及TNF-α表达水平的明显增加说明门静脉癌栓内的肝癌细胞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自然凋亡坏死的过程,缺氧和TNF-α可能参与了肝癌细胞凋亡坏死的过程.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孟春城;冯毓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核因子-кB在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大鼠肝脏增殖与凋亡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NF-кB在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大鼠肝脏增殖与凋亡中的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门静脉结扎组.观察术后0.5、1、2、3、7和14 d肝脏大体结构和血浆转氨酶的变化.运用凝胶阻滞实验(EMSA)检测术后肝脏NF-кB的活性,用TUNEL法对结扎侧肝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光镜下观察对侧肝细胞的增殖情况,电镜下观察结扎侧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变小,对侧则成比例的代偿性增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全肝的总重量维持恒定,肝脏功能基本保持正常.NF-кB的活性在术后明显升高,于第2天达高峰,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TUNEL显示结扎侧肝细胞在术后凋亡明显增加,于第2天达高峰,同时对侧肝细胞却明显增殖.电镜显示结扎侧肝脏早期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晚期明显纤维化.结论 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NF-кB的活性明显升高,其可能在肝脏的增殖与凋亡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文军;梁华平;徐祥;时德;郝天智;国华;李德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丢失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FHIT基因蛋白(Fhit)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3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肝细胞癌蜡块标本中Fhit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肿瘤大小的关系.结果 83例肝细胞癌组织Fhit表达较正常肝组织明显降低或缺失者为50例(65.2%),与正常肝组织相等者为33例(34.8%).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癌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为Ⅰ级癌46.7% (7/15),Ⅱ级癌53.8%(21/39),Ⅲ级癌75.9%(22/29),各级癌组间比较,相差无显著性(P>0.05).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临床分期中的分布为Ⅰ~Ⅱ期癌21.6%(8/37),Ⅲ~Ⅳ期癌91.3%(42/46),二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hit蛋白低表达癌在非小肝癌(>50 mm)和(≥30 mm)病例组中的分布分别为75.0%(33/44)和64.9%(46/71),而在≤50 mm组和<30 mm(小肝癌)组中则为43.6%(17/39)和33.3%(4/12),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肝细胞癌Fhit表达状况可能与临床分期以及肿瘤大小相关,提示Fhit表达降低可能对肝细胞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作者:赵坡;宋欣;宁元元;李向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gpc3/mxr7基因在原发性肝癌及其它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及其它肿瘤组织中gpc3/mxr7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成人肝、肾、肺等组织,原发性肝癌组织79例和其它肿瘤组织9例,采用Northern杂交方法,检测gpc3/mxr7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orthern杂交显示gpc3/mxr7基因在正常肝脏组织中不表达,在肾、肺中有低丰度的表达.79例肝癌组织中gpc3/mxr7基因阳性率为73.41%(58/79),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6.32%,5/79,P<0.01),其阳性率与肝癌的大小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0.05).gpc3/mxr7基因在其它肿瘤中均不表达.结论 gpc3/mxr7基因可能是具有肝癌组织特异性的高表达基因,可望成为临床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辅助参考指标.

    作者:李慎菁;满晓波;王红阳;唐亮;秦建民;曹慧芳;曾锦章;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比较几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小鼠荷瘤肝癌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昆明小鼠腋下接种鼠H22肝癌细胞,给予布洛芬,吲哚美辛和尼美舒利每天灌胃,21 d后处死小鼠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并用电镜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药物对细胞凋亡和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表达的影响.结果三种药对小鼠肿瘤均有抑制作用,高剂量尼美舒利作用明显,抑瘤率为61%和62%,各治疗组癌细胞均呈现明显凋亡形态改变.与其它组相比,尼美舒利明显下调COX 2的表达.结论尼美舒利抑瘤作用明显,其次为吲哚美辛和布洛芬,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肝癌的机制之一.

    作者:吴伟江;李晓红;任先达;罗羽宏;周其京;梁晓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2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27的表达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进展、转移和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肝组织和86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情况,用TUNEL法检测86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的细胞调亡水平.并结合各临床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肝细胞癌标本中P27蛋白阳性率为37.2%(32/86),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80%,8/10)和癌旁肝组织(80.2%,69/86).(2)在肿瘤直径≤5 cm、高分化和无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的肝细胞癌中P27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低分化和有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3)P27蛋白阳性组的肝细胞癌组织中的凋亡指数(AI)较高,而阴性组者较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4)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P27蛋白是一种保护因素,可减低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度.(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27蛋白阴性组肝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短于P27蛋白阳性组.结论 P27蛋白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它的的减低与肝癌的发生、进展、转移和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P27蛋白的表达水平可望成为一个预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作者:彭民浩;韦建宝;陈滨;肖开银;黎乐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纤维化及对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Ⅰ型受体(AT1)拮抗剂losartan对肝硬化大鼠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agen col Ⅰ)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抗纤维化作用.方法 41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模型组(11)、及治疗组(20)--早期和中期各10只,除对照组外所有大鼠均给予50% CCl4灌胃,3 ml/(kg·5d)一次,共9周.治疗组:早期组同时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losartan灌胃,中期组于造模中期(5周)开始给药,用量10 mg/(kg·d)至处死前.实验结束后,处死取肝脏液氮冻存及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分别行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胶原面积.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光镜下组织学检查纤维化分级、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胶原面积losartan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Losartan治疗组使Ⅰ型胶原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Losartan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立新;王宇;张忠涛;宋明;薛建国;阴赪宏;尹珊珊;马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肝癌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是射频与腹腔镜这两项微创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可有效地提高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效果,扩大RFA治疗的适应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2].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完成了由动物实验阶段向临床应用阶段的转变[3],在国外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嵇武;李令堂;黎介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转移和复发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每年约有100万以上的人新患此病[1].它也是我国常见且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然而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病人的5年复发率高达61.5%,小肝癌的术后复发率为43.5%[2],这成为肝癌临床治疗的难题.转移复发问题如不能解决,则切除术后的远期疗效将难以提高,从而影响整个肝癌的预后.

    作者:朱虹;陈孝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诊治(附96例报告)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分析近10年间经外科综合治疗的9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总结经验和体会.

    作者:李祥;顾明;邱红根;朱耀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脏血管内皮肉瘤一例

    病人,男,60岁.因健康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2周于2002年11月11日入院.病人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肝炎病史,无外伤、手术及有毒物接触史.查体:体形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腹平软,右肋缘下2 cm和剑突下3 cm可触及肝脏下缘,无触痛.肝功正常,HBsAg(-),Anti-HCV(-),AFP<20 μg/L.

    作者:李晓鸥;崔彦;陈昌玮;王平;吉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长期静脉营养致急性胆囊炎一例

    胃肠外营养(亦称全静脉营养)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使重危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它引起的临床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报告一例长期静脉营养导致急性胆囊炎病人的治疗情况.

    作者:白宏伟;邱宝安;冀振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的临床分析(附21例报告)

    胰性脑病(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PE)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少见并发症.现将我院收治的21例PE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孙备;许军;周尊强;刘昶;姜洪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电刀烧灼治疗表浅肝癌

    我院新近尝试对1例位置表浅且伴有严重肝硬化的肝癌病人进行腹腔镜下电灼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作者:张震生;王海东;周开伦;陈劲松;吴昌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东菱克栓酶治疗大鼠重症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我们利用东菱克栓酶的降低血粘度,抗凝,抑制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通过对胰腺的活体观察,动态监测,以期进一步揭示AP的发病机制和评价药物疗效.

    作者:刘兴;杨德同;陈怀仁;王凤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吉西他滨作为晚期胰腺癌治疗的一线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介入治疗中尚应用不多.本实验通过比较吉西他滨介入与静脉治疗在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吉西他滨介入治疗胰腺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徐近;倪泉兴;傅德良;虞先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

    无论是在器官的正常生理过程、组织修复,还是在各种各样的肿瘤病理的过程中,血管发生是一个基本过程[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 是在血管发生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在人类各种肿瘤如乳腺癌、胃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中,VEGF的高表达总是和癌的恶性行为和较差的预后相关联[2~6].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试图探索VEGF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这种表达和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德力格尔图;金灿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巨大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肝切术联合取癌栓的疗效分析

    1.一般资料:自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我们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hepatocullular carcinoma with portal vein occlusion by tumor thrombi, PVTT)病人32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48.6±9.4)岁,HBV血清学指标,HBsAg阳性32例,HBeAb和(或)HBcAb阳性26例,血清AFP>20 μg/L 26例,术前均经BUS,CT证实,肿瘤直径7~17 cm,平均11.8 cm,术前TACE 1~2次22例,病理示肝细胞性肝癌30例,肝透明细胞癌2例,本组均合并有慢性肝炎或结节性肝硬化.

    作者:刘平果;王效民;李永国;尹震宇;吴国洋;于仁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eparanase基因mRNA在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近年研究发现内切糖苷酶(Heparanase)[1,2]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密切,而转移是肝癌的重要特点[3],为此我们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7例正常肝组织,45例肝癌及癌旁组织内Heparanase基因mRNA的表达,以揭示Heparanase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并探索以Heparanase来判断肝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可能性及方法.

    作者:王中华;窦科峰;陈勇;杜建军;吴国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插管栓塞化疗后胆管癌栓的诊治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伴梗阻性黄疸并不少见,原因是肝门部肝癌、巨块型肝癌压迫胆管或胆管癌栓致胆管梗阻[1].而原本无梗阻性黄疸的肝癌病人在行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介入治疗)后短期内发生胆管癌栓引起黄疸的报道较少.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治疗10例此类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晏建军;严以群;黄亮;周飞国;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癌伴胆管癌栓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肝癌常侵犯门静脉、肝静脉形成癌栓,而肝癌伴胆管癌栓致梗阻性黄疸者临床上较少见.以往此类病人均被认为是晚期,多持消极态度.目前认为该病经积极手术治疗,可望改善病人症状,延长生存期.我院1996年1月至2002年10月共收治该病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敬东;曾勇;李波;卢实春;严律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皮经肝穿刺局部治疗肝癌的真正意义

    经皮经肝穿刺局部治疗(percutaneous local ablative therapy, PLAT)主要用于肿瘤局限于肝脏,直径<5 cm.该种治疗,是除了肝切除和肝移植手术外,惟一可提供病人治愈肝癌的方法.该治疗尤其适用于手术高危病人,例如肝功能代偿不良,肿瘤复发、部位特殊或全身状况较差.通常,这种治疗需要在超声或CT的引导下进行.

    作者:刘允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第七届全国肝胆胰脾外科新进展、新技术学术年会》学术纪要

    作者:顾万清;刘永雄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