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医院感染自发性腹膜炎(SBP)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162例医院感染SBP患者的肾功能的变化,分析肾功能损害(RI)的演变过程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有SBP的患者肾功能损害(SBP-RI)发生率明显高于无SBP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P<0.001),63例发生SBP-RI的患者中,进展型SBP-RI占36.51%,稳定型SBP-RI占33.33%,一过型SBP-RI占30.16%,进展型和稳定型SBP-RI死亡率(73.91%、42.86%)显著高于无SBP-RI者(16.16%),一过型SBP-RI(15.79%)不增加死亡率. 结论 SBP-RI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它的高死亡率与肾损害程度直接相关.
作者:王义国;闫明先;张建娜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对我院2000年各科室送检标本细菌的检出及对抗生素耐药进行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Ams).结果全年分离病原菌1 19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0株,革兰阴性菌753株;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6%、肠球菌占13.9%,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22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4%;革兰阴性菌中构成比大的前3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4%)、肺炎克雷伯菌(16%)和大肠埃希菌(1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酶(ESBLs),产酶率分别为43%和39%.结论我院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革兰阳性病原菌;我院主要致病菌的构成与国内大医院基本相同,多重耐药菌占很大的比例.
作者:蒋伟;常东;黄志红;张素霞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 677例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及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6.62%、HIV阳性率0.025%、HCV阳性率2.37%、RPR阳性率0.12%,不同病种群体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极具显著性(P<0.005). 结论输血前受血者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减少医疗纠纷,对患者、医院及血液中心均有保护意义.
作者:宫济武;李淑萍;周航;林东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快速的酶免疫测定方法,用于定量检测动物体液及组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肠毒素B(SEB). 方法采用生物素-链亲素系统放大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以SEB单抗1D2为包被抗体、生物素标记的另一种SEB单抗2D1为标记抗体进行测定. 结果在0.078~10.000 μg/L的浓度范围内,SEB标准品浓度与吸光度值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r=0.9906,平均变异系数为5.32%;正常大鼠、家兔和人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3%、97.34%和19.99%,正常人尿液中平均回收率为91.53%. 结论本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稳定性强,而且简便、快速,适用于动物血浆及组织中微量SEB的定量测定,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红云;姚咏明;施志国;董宁;于燕;陆连荣;盛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筛选出适用于变形杆菌的佳分型方法.方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重复元件序列PCR(Rep-PCR)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PCR(ERIC-PCR)4种方法对44株变形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RAPD可分为17型,分辨率系数为0.932;Rep-PCR可分为15型,分辨率系数为0.916;ERIC-PCR可分为23型,分辨率系数为0.941;PFGE可分为36型,分辨率系数为0.988.结论 PFGE、RAPD、Rep-PCR和ERIC-PCR 4种基因分型方法对变形杆菌进行分型,其分型力和分辨力均很好(均DI>0.90),其中PFGE分辨力高,重复性好,但实验费用高,时间长,对大规模广泛应用有局限性;Rep-PCR和ERIC-PCR分辨率虽略底于RAPD,但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广泛应用于多种菌属,不需要重复设计引物,易于实现标准化.
作者:贾宁;林茂虎;陈世平;索继江;邢玉斌;江朝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的浮游菌,生物被膜(biofilm, BF)菌β-内酰胺酶活性;比较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哌拉西林诱导这两种BF菌产酶能力.方法用改良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BF膜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BF进行鉴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Bio-Rad蛋白定量试剂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的浮游菌,BF菌,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哌拉西林诱导BF菌产β-内酰胺酶的酶活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和克雷伯菌的两种BF菌β-内酰胺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浮游菌(P<0.01),各种抗生素诱导BF菌的酶活性显著高于BF菌(P<0.01),亚胺培南诱导BF菌产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头孢西丁和哌拉西林(P<0.01),铜绿假单胞菌除浮游菌外各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克雷伯菌各组(P<0.01).结论 BF铜绿假单胞菌、BF克雷伯菌能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BF铜绿假单胞菌产酶能力显著高于BF克雷伯菌;亚胺培南诱导BF菌产酶的能力强,其次是头孢西丁,哌拉西林诱导能力弱.
作者:李胜岐;谷秀;李乃静;张智洁;刘勇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从烧伤患者血液中分离出1株龟分支杆菌龟亚种.此菌所致血液感染,在国内鲜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思建;李艳青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微生物学状况及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特点,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法进行鉴定;并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进行试验分析.结果 64株克雷伯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70.3%),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占26.6%;ESBLs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次之;克雷伯菌死亡率21.6%,这往往与宿主的免疫功能及各种诱因因素有关.结论早期诊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注意合理用药,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许金菊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在上海市区级医院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比较ESBLs阳性株与阴性株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方法两所医院从1999年5月~2000年7月的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195株及肺炎克雷伯菌162株,用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用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结果总试验菌株357株,共检出ESBLs阳性株114株,总阳性率31.9%;其中大肠埃希菌为32.8%,肺炎克雷伯菌为30.9%;大肠埃希菌除亚胺培南及肺炎克雷伯菌除亚胺培南、氨苄西林外,ESBLs阳性株各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阴性株.结论上海两所区级医院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高达31.9%,前者的产ESBLs率高於后者;ESBLs阳性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严重,但对亚胺培南100%敏感.
作者:徐乃昌;郎黎燕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及不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VITEK-32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GNI+卡鉴定到种,药敏卡GNS/506进行药敏及ESBLs检测. 结果分离革兰阴性杆菌71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28株,产ESBLs占22%;肺炎克雷伯菌69株,产ESBLs占14.5%.分离的的38株均为高耐三代头孢菌素的ESBLs;从痰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占14.5%,大肠埃希菌产ESBLs占7%;尿中分离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中产ESBLs占14.8%;耐药性显示38株产ESBLs菌除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在50%~100%. 结论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相对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对产ESBLs菌株治疗以亚胺培南佳.
作者:季萍;道彩梅;张琼;高小妹;杨志伟;朱振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菌血症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广州地区12所医院菌血症患者分离的565株病原菌,按NCCLS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主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耐甲氧西林SA(MRSA)和耐甲氧西林CNS(MRCNS)分别为37.4%和81.0%,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是37.3%和37.9%,肠杆菌属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新动态.
作者:叶惠芬;李红玉;赖福才;陈冬梅;苏丹虹;杨银梅;陈惠玲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为了解胆汁混合感染菌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情况. 方法收集1997年6月~2000年5月本院外科送检的432例手术中和术后胆汁进行需氧菌培养.结果检出细菌220例,阳性率50.93%,菌数336株;单1种菌157例占阳性率71.36%;2~4种混合感染菌63例占阳性率28.64%;其中包括:2种混合菌59例、3种混合菌3例、4种混合菌1例,其中近年内检出混合菌38例占60%,鉴于胆汁混合感染菌有增多趋势,应引起临床重视;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为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为敏感;所有菌存在不同程度耐药;其中胆囊术后菌株多重耐药占2/3.结论对胆囊术中和术后80例患者感染菌合理使用抗生素尤其重要.
作者:刘为真;龚丽敏;杨秋英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学知识的需求情况.方法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2所医院44名供应室工作人员.结果供应室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偏低;单凭工作经验获取有关知识;不同层次工作人员学习有关知识的目的有明显差异;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有明显不同;有95.45%的工作人员迫切希望参加医院感染学知识的学习且急需补充有关知识. 结论提高医院感染学知识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有关知识的培训;完善配套措施;尽快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医院感染学知识水平.
作者:何泳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使用后的一次性用品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减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成立医疗用品处理中心,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集中回收、消毒、毁形.结果规范了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节约护理人力,减少消毒剂的用量.结论医疗用品无害处理十分重要,集中处理比分散处理更规范、更彻底.
作者:施雁;田文娟;凌文洁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收集,以提高医院感染、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专职人员的工作量.方法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分散的各个科室联接成一个区域网,用browse/Server方式做到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监控快捷. 结果各个科室的数据由本科室医师亲自录入到统一的数据库中,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且能及时地将新动态信息、各种统计资料和计算机分析结果分送到个科室计算机中,供医务人员随时了解医院感染、传染病疫情报告基本动态,提高监控意识.结论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大大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可实时监控管理医院感染、传染病疫情报告,有效地减少专职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李英;王晋生;张庄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防止使用后的医疗用品流入社会,造成医源性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方法制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对医院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全程管理. 结果保证临床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杜绝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流失,减少医院环境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结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全程管理的实施,有效地加强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管力度.
作者:池云峰;杨学敏;姜家莹;杨云海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对暗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控制.方法对暗室空气中的菌落数进行消毒前和消毒后的监测. 结果消毒前暗室空气菌落数超过检查室空气质量标准. 结论三氧灭菌机消毒与紫外线照射均能达到消毒目的,但三氧机消毒效果优于紫外线照射,同时,应注意保持暗室内的空气循环流通.
作者:曾继红;廖晋英;何为民;王荣海;徐世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医院卤素类消毒剂使用中情况.方法对我院1997~2000年各科室使用中的碘酒、碘伏、碘酊共670份进行监测.结果检测使用中的卤素类670份,合格率90.34%上升到100%.结论应加强消毒剂使用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使用中的卤素类消毒剂进行卫生学监测.
作者:卢林正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时的温度控制问题. 方法用3种型号的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测试比较. 结果灭菌器设备仪表温度计示数不能反应灭菌时的实际温度. 结论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环氧乙烷灭菌时必须实施预加热措施.
作者:王洪林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方法随机抽取1 430份住院患者病历,按设计好的项目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 430份病历中有948份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达66.3%,使用的抗菌药物分为8大类,计55种,居前3位的依次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治疗用药486例,占51.2%,预防用药232例,占24.5%,无指征用药230例,占24.3%. 结论加强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其合理性.
作者:贾氢;王强;李晓莉;赵红梅;楼林;阿木拉汗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资料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中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价值. 方法 19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1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时应用抗生素,B组88例,患者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抗生素;术后统计患者的感染情况,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切口和纵隔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结果 A组术后统计感染12例(10.9%),B组4例(4.5%),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中应用抗生素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
作者:潘友民;潘铁成;赵金平;严华;周蔓苓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偶发分支杆菌的耐药性;研究Mueller-Hinton肉汤稀释法检测偶发分支杆菌的耐药性的可行性.方法用Mueller-Hinton肉汤稀释法检测偶发分支杆菌的耐药性.结果偶发分支杆菌在Mueller-Hinton肉汤生长良好;偶发分支杆菌对喹喏酮类抗生素有较好的敏感性,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差异,对其他抗菌药耐药严重.结论肉汤稀释法可用于非专科医院的偶发分支杆菌耐药性的筛选;可选用喹喏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偶发分支杆菌病.
作者:池细弟;高世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感染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继发感染的4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与无感染的2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继发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TBIL高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P<0.01),PTa低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P<0.01),病死率为79.1%,明显高于无感染的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P<0.01). 结论感染加重内毒素血症,进而加剧肝损害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终导致病死率增高.
作者:宋茂舟;吕晓玲;刘文涛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医院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对白血病住院化疗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者96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G-CSF,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化疗疗效、ANC恢复时间等不同.结果化疗疗效两组接近,ANC恢复时间、感染率、发热持续时间及静脉用抗生素时间,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低,加用G-CSF能迅速提高白细胞,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为按期化疗提供保障.
作者:周丽;张志瑢;肖爱芹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危重病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程度、特点、原因及其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526例危重症病儿医院感染情况及转归.结果危重病儿救治过程中医院感染发生率18.6%,以呼吸道感染为主41.3%,心肺复苏术后感染率高达65.7%,气管插管或切开术后感染率为53.4%,感染病儿病死率为9.09%. 结论危重病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病情危重、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薄弱、侵入性操作多、救治措施和用药不规范合理、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等是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辅直;钟汝玲;李伟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使各级医护人员重视特异性的感染,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 方法对本科救治破伤风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外伤患者除观察生命体征、有无骨折、器官损伤等方面外,应警惕特异性感染的潜在威胁. 结论特异性感染救治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正确治疗、精心护理.
作者:张淑英;戴智玉;方芬;王秋莉;龚小燕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胸外科主刀医生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引起感染的原因,研究减少手术切口感染对策.方法结合综合性常规监测,选择4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每位主刀医生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的依据,对1999年11~12月胸外科8位主刀医师收治的149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感染专率跟踪调查分析. 结果 149例择期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7例,切口感染率4.7%,无感染死亡发生.结论胸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控制措施是改善患者全身状况、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改进手术操作方法、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护理.
作者:陈文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为了解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对不同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人工常规清洗与人工加酶清洗对比观察法,观察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人工清洗,使用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清洗常用医疗器械,其效果优于人工不加多酶清洗剂的清洗,使用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清洗纤维内镜,自然菌的除菌率比使用肥皂水清洗自然菌的除菌率高,经统计分析表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结论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剂是清洗医疗器械比较理想的清洁剂之一.
作者:武迎宏;刘荣;陈新民;沈志疆;岳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7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52例,健康对照组41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和IgG水平.结果各组均未见IgM升高; IgG阳性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70.21%,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为38.46%,对照组为28.13%,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差异显著(P=0.002),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Ig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01).结论慢型支原体感染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孙华毅;戴丽;关望;李文斌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为探讨某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调查78例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病例组比对照组平均增加医疗费3 342元;不同专业组经济损失以呼吸内科高,达到了11 414元;不同感染部位经济损失以下呼吸道感染高,达到了7 491元,多部位感染经济损失高出单部位7 645元;住院日损失病例组比对照组平均延长7.2 d.结论医院感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影响医院病床周转率.
作者:刘一新;孔萍;孙代艳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医院空气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2000年1~8月对医院感染监测各类环境空气中的菌株103株用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的细菌生化鉴定编码方法鉴定,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结果表皮葡萄球菌是空气中主要细菌,我院较少用的庆大霉素对空气细菌为敏感,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达80%.结论预防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预防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作者:廖耘;罗运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的发生原因、机制,观察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肝硬化腹水伴自发性腹膜炎40例患者,口服整肠生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10 d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腹水常规及培养和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并与39例单纯应用抗生素对照组比较.结果腹痛、腹部压痛、腹泻消失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热、腹水常规及培养检查方面较对照组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0.01),肝功能改善方面亦存在差异.结论自发性腹膜炎细菌来源于自身肠道劣势菌的大量繁殖和易位,通过血液、淋巴、肠壁进入腹腔,整肠生能够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肝功能,增强免疫,降低内毒素血症,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邵祥稳;张庆华;刘占海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全市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每50张床位配置1名调查人员,到患者床旁以询问和体检的方式进行调查,并按名单逐一查看在架病历;按统一的调查表填写、统计、上报.结果调查4 243人,发生医院感染260人,医院感染现患率6.1%,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6.81%,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皮肤与软组织;抗生素使用率67.1%,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送检率10.2%,使用中送检率14.4%,培养阳性的病原菌:G-性杆菌占44.1%,G+球菌占20.7%,真菌占35.1%.结论改进监测方法,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关键.
作者:叶爱群;叶晓春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并发医院细菌感染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76例,其中30例并发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儿血清TN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合并医院感染病儿TNF血清含量明显高于未并发医院感染患者.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在重症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并发细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可以根据病儿体内TNFα水平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清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室引流术后脑室感染的易患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脑室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78例临床资料.结果针对不同易患因素,探讨其防治对策;本组病例诊断明确后,均采用脑室内抗生素持续灌洗引流治疗及全身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收到良好效果;治愈68例,死亡10例. 结论围手术期严格无菌操作,可减少感染的发生,脑室抗生素灌洗引流或鞘内给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
作者:魏爱华;刘胜;陈惠芳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8例AOPP患者进行回顾性抽查.结果 AOPP医院感染率为23.7%,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多,下呼吸道及气管切口感染次之;病原体以条件致病菌多见;中毒程度重、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长者感染率高. 结论 AOPP重度患者为医院感染易感人群,主要与机体防御功能下降、中毒程度及侵入性操作有关,应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
作者:邱晓菲;焦文霞;叶旭东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患儿医院感染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方法回顾调查分析84例JRA临床资料并随访. 结果发生医院感染40.48%,医院感染与JRA年龄无关而与临床分型有关,全身型明显高于关节型(P<0.005);医院感染随住院时间延长、应用抗生素种类增多、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医院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死亡率高,缓解率低(P<0.05). 结论提高JRA早期诊断水平,避免滥用抗生素,合理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降低JRA医院感染的关键;结核与军团菌在JRA医院感染中不容忽视.
作者:马成云;范煜华;许重光 刊期: 200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