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β-内啡吠(β-EP)在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primary apnea of prematurity,A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纳洛酮(NX)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1例原发性AOP患儿血浆β-EP含量,与30例(胎龄、日龄具有可比性)的无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作对照.并将21例患儿随机分为NX治疗组和氨茶碱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β-EP含量变化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1例原发性AOP患儿血浆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X组和氨茶碱组治疗后的血浆β-EP浓度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β-EP比较,NX组低于氨茶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X组与氨茶碱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与8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X组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β-EP可能是原发性AOP的发病因素之一.NX和氨茶碱的疗效相似,但未发现治疗不良反应,可能成为一种治疗原发性AOP新的治疗药物.
作者: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风疹脑炎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对20例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风疹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结果小儿风疹脑炎多表现为发热、抽搐、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16例治愈,4例好转.结论小儿风疹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中出现特异性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IgM抗体是小儿风疹脑炎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小儿风疹脑炎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作者:赵武;陈兰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时血气及血电解质的变化.方法对44例以感染性疾病为第一诊断,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新生儿的血清电解质变化与器官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随着器官障碍数的增加,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低钠血症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增高,ALT、CK-MB及LDH水平亦明显增高.高钾血症组患儿血ALT、AST、BUN、TB、IB水平均高于正常血钾组.低钙血症组与正常血钙组比较血AST、CK、CK-MB、LDH水平明显增高,同时CRP水平也明显增高.结论器官障碍数越多,电解质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低钠血症时,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当肾功能损害和严重溶血时血钾明显增高.感染越严重时,心肌损害、肝细胞损害越严重.血钙水平能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吕回;陈克正;李微;黄晓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评价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对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重症有机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用Baxter BM25机对9例IEM重症有机酸血症患儿行CB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气、生化值,并比较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9例患儿入院时pH值(6.87±0.25)、BB(1.6±0.08)mmol/L、SB(4.0±0.58)mmol/L、BE(-26.1±2.80)mmol/L、乳酸(15.2±3.64)mmol/L,血氨(287.53±132.43)μmol/L,呈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经1~2次,9~32 h CBP治疗,患儿症状、体征好转,酸碱平衡部分纠正,pH(7.33±0.18)mmol/L、BB(18.0±2.56)mmol/L、SB(19.1±2.25)mmol/L、BE(-3.4±1.62)mmol/L、乳酸(3.1±0.55)mmol/L,血氨(39.21±22.85)μmol/L,较治疗前显著好转.结论临床观察提示,CBP是治疗IEM有机酸血症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常平;朱德新;胡艳群;封志纯;曾其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治疗HIE前后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和ET、NO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高压氧组各30例,比较其疗效,并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ET、NO含量,同时以30例正常新生儿组作对照.结果一般治疗组和高压氧组治疗前血浆ET、NO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组(P<0.05);治疗后两组ET、NO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高压氧组较一般治疗组降低明显,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3%、93.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般治疗组与高压氧组都有疗效,但高压氧组疗效更显著,本研究说明高压氧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能通过降低ET、NO而减轻继发性缺氧缺血性炎症反应与脑细胞的破坏,说明ET、NO可以作为评价高压氧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客观生化指标.
作者:严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Anti-RV IgY即Igr或IgG)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应用ELISA方法诊断急性轮状病毒肠炎214例,随机分为A组(72例)、B组(56例)及C组(86例),分别给予口服Anti-RV IgY、Anti-RV IgY+思密达、常规药物(思密达)治疗.结果A组及B组3 d总治愈率分别为37.5%、41.1%,与C组(16.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及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80.4%,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与C组(5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Anti-RV IgY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效果显著,服用方便,治疗中未发现毒副反应;(2)思密达与Anti-RV IgY合用,对其疗效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玉;董巧丽;李宇宁;薛君莉;余唯琪;李玉梅;林丽星;王育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探讨儿童急性肾衰竭透析疗法效果,对我院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情况进行比较.方法总结1994年至2002年在我院行PD或HD的急性肾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PD与HD改善肾功能、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近期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HD组的肾功能、电解质和HCO3-复常时间短于PD组(P<0.05).结论HD奏效快,ARF患儿病情紧急或合并多脏器衰竭时选用HD较适合,小年龄儿童HD治疗亦有可行性.但PD与HD对于改善肾功能、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同样有效,且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陈植;焦莉平;刘小荣;张桂菊;沈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意义.方法将120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60例;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惊厥或频繁惊厥的发生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分度;神经行为评分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惊厥或频繁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5.0%vs45.0%,x2值11.25,P<0.01).生后7~8 d和12~14 d的神经行为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前者亦明显低于后者(53.70%vs 81.40%,x2=8.18,P<0.01;33.33%vs69.77%,x2=12.71,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重度HIE发生率也有显著意义(40.00%vs 61.67%,x2=5.63,P<0.05),血浆内皮素治疗一周后含量下降,亦有显著性差异[(53.37%±8.26%)vs(81.27%±10.19%),t=14.46,P<0.01].结论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纳洛酮,能增加脑血流灌注量,减轻脑水肿,显著减轻缺氧缺血脑损伤程度.
作者:汤耀斌;单卫华;冯飞跃;江风;易亮;张广昭;容蓉;韩玉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认识和强调早期新生儿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症候.方法回顾分析本NICU近5年收治全部87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早期新生儿住院临床资料.结果主要畸形类型前三位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40.2%)、右室双出口(26.4%)和永存动脉干(13.8%).发病全年可见,以9~11月份多见(69.0%).出生体重>3 500g占81.7%;出生未诊断窒息者73.6%;均在生后24 h内被察觉紫绀和呼吸困难,12 h内为85.1%;3 h内为41.4%.机械通气前、后均呈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并低二氧化碳血症.结论新生儿出生后即刻青紫和呼吸困难严重或在24 h内加重,出生体重正常或偏高,经给氧及机械通气症状不消失,但对刺激反应仍较强,血气示严重低二氧化碳血症与严重低氧血症并存,高度提示紫绀型先心病的可能.
作者:封志纯;王斌;张传仓;杨军;钱淑鸯;钟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细胞因子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改变,以及各种不同抗癫癎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97例原发性癫癎患者随机分为未治疗组、服用丙戊酸钠(VPA)治疗组、服用卡马西平(CBZ)治疗组和服用苯巴比妥(PB)治疗组,采用ELISA法测定PBMC分泌细胞因子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结果癫癎患者未用药组和3个用药组IL-6、TNF-α、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全身性癫癎发作和部分性癫癎发作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3个用药组与未用药组相比,IL-6、TNF-α、sIL-2R水平亦无明显差异,而CBZ组IL-2水平显著升高.结论癫癎患儿体内免疫功能异常,CBZ可能参与了癫癎的免疫过程.
作者:刘心洁;刘之静;邵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新生7日龄大鼠HIBD模型,在缺氧缺血后急性期给予2.0绝对大气压(ATA)的高压氧(HBO)治疗,每次1 h,每日1次,共7 d,在治疗后7 d处死大鼠,用透射电镜观察受损侧脑组织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神经元胞浆细胞色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新生大鼠HIBD模型缺氧缺血后7 d神经元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形态异常,表现为线粒体体积缩小,嵴结构模糊、紊乱,有的呈现空泡样变,且神经元胞浆细胞色素C的含量升高;与HIBD组相比,HBO治疗后神经元线粒体的数量减少较HIBD组轻,线粒体的形态较规则,结构较完整和清晰,神经元胞浆细胞色素C的含量降低.结论新生大鼠HIBD模型缺氧缺血后7 d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有异常改变,从而使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释放入胞浆,导致神经元胞浆细胞色素C的含量升高.HBO治疗后神经元线粒体数量的减少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减轻,神经元胞浆细胞色素C的含量降低,其机制可能与HBO治疗改善了脑组织神经元的能量代谢,使线粒体因能量代谢障碍受到的损害减轻,终使缺氧缺血对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减轻.
作者:刘玲;杨于嘉;彭隆祥;徐锡萍;宋健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静脉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10例非肠道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分别于抗生素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5天做便的肠道细菌分析.结果有57.6%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其中1岁内婴儿有74.7%出现菌群失调(与1~3岁及>3岁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程度较重(Ⅱ度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为32.9%,而1~3岁及>3岁组Ⅱ度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2.16%);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92.5);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的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影响大.结论抗生素静脉使用对小儿(尤其小婴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作者:管利荣;谢坚;何晓芸;余静;刘容;林媛媛;李小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除致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外,国内曾有多篇文章报道轮状病毒肠炎可出现心肌损害.为此,我院对2003年6月-12月收治并确诊的4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肌钙蛋白Ⅰ(简称CTnI)测定,以了解其心肌损害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国忠;潘继豹;李晓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社区获得性肺炎为儿科常见呼吸道感染,有的小儿患社区获得性肺炎后,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临床咳喘症状及肺部啰音恢复较慢,因而病程拖延或病情加重.山莨菪碱虽为老药,但我科于2001年12月-2003年2月试用佐治社区获得性肺炎,仍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金梅;高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支原体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世界各国哮喘发病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新调查资料显示:在哮喘发作诱因中,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是儿童哮喘发病的主要诱因[1].哮喘患病率为1.97%,较10年前明显增加.
作者:李永昕;张德利;潜丽俊;金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自2003年7月-2003年8月共收治二例乳幼儿急性铅中毒脑病,现报告如下. 例1男,18个月,因反复发热10 d,抽搐、昏迷吐咖啡样物2 h急诊入院.入院体检:深昏迷,营养发育差,面色苍白,体重8kg,前囟饱满,颈软,瞳孔等大,光反射正常,心肺腹阴性,四肢肌张力减弱.实验室检查:血Hb 74 g/L,RBC2.96×1012/L,WBC 32.2×109/L,N 0.55,涂片多见点彩红细胞.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血气pH7.12、BE-2.4 mmol/L,血铅727μg/L(其母血铅380μg/L).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高,细胞数2×106/L,蛋白0.6g/L,糖和氯化物正常.
作者:吴阶明;陈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癫癎患儿在发作间歇期局部脑血流改变并与EEG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对21例癫癎患儿在发作间歇期行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检查.结果其中14例局部脑血流(rCBF)减少,阳性率67%.结论癫癎患儿SPECT阳性率较高,与EEG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对病灶定位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姜冬春;张桂香;由聪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变化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1例,根据术后7 d内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6例)和无并发症组(45例),分别于术前1 d、主动脉开放后10 min、术后24 h和7 d收集血标本;另选择正常儿童3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其外周血.应用EIA法检测血浆8-iso-PGF2α含量.结果(1)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儿术前血浆8-iso-PGF2α水平高于正常儿童水平;(2)CPB后10min,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儿的血浆8-iso-PGF2α水平均明显升高;(3)在CPB结束时、术后24 h和7 d,有并发症患儿的血浆8-iso-PGF2α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儿.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着氧自由基所致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围体外循环期,患儿血浆8-iso-PGF2α水平明显增加,其升高程度与并发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是一项早期预测患儿病情可靠而简便的生化指标.
作者:周海波;肖昕;熊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8年1月-2003年5月,我科收治复方苯乙哌啶中毒12例.仅1例为一次性超量误服,其余均于治疗腹泻中蓄积中毒后收入儿科急救治疗.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琪;石立慧;张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病毒感染危重患儿是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1]确诊为危重患儿,再根据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病毒感染的患儿,约占PICU住院患儿的17.76%,在病毒感染危重患儿早期病原未明的情况下,治疗针对性不强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何找到一个早期的生化指标来指导临床治疗,弥补在病原未明确前临床治疗的盲目性,提高抢救成功率,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肖政辉;刘志群;祝益民;方亦兵;赵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例1女,3岁,因咳嗽、发热4 d,面色苍白2 d入院.4d前无诱因开始声咳,伴发热,体温37.5~38.5℃.2 d前开始面色苍白、乏力、多汗.病后精神倦,食欲稍减,大小便正常.查体:T 37.8℃,R 28次/min,P 170次/min,BP127.5/90 mmHg,体重12.50 kg.神志清,自动体位,无水肿,无呼吸困难,无紫绀,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细湿哕音.心率170次/min,律齐,心音尚有力,无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正常.门诊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提示心肌缺血.
作者:张晓敏;龙晓玲;付四毛;张志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46 h,因呻吟、呼吸不规则26 h入院.G2P2,足月顺产,无窒息.羊膜早破26 h,羊水、脐带及胎盘正常.出生体重3 500g.生后6 h开始哺乳,生后20 h无诱因出现呻吟,呼吸不规则,当地予氨茶碱、碳酸氢钠、抗生素等治疗无好转来诊.病前哺乳及二便正常.母亲健康.第一胎男孩,出生史正常,第一天哺乳好,于生后第二天无原因呼吸困难、青紫,于当地抢救无效死亡.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家族中无其他类似发病者.
作者:黄玉春;张春花;庄兰春;程宪;李茹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儿,男,9岁,水痘后2周,发热、头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困难2 d入院.发病前2周患水痘,曾给予病毒灵、维生素B12等治疗5 d,热退,皮疹结痂后停药.于入院前2 d,又出现发热,体温39.6℃左右,伴头痛、颈背痛、恶心、呕吐、腹胀,随之迅速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站立及行走,48 h未排大便,近24 h有尿意,排不出,自感腹胀、腹部不适.病后无咳嗽、腹泻、视物模糊、惊厥等.近期无外伤及预防接种史.
作者:郭红仙;郑成中;管兴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1年8月-200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静滴多巴胺出现局部皮肤损害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皆《7 d.此23例所患病种为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休克及缺氧缺血性脑病.入院后皆予多巴胺5~20μg/(kg·min)头皮静脉静滴,20例在静滴途中或静滴后发现静滴头皮处皮肤变苍白,直径2~10 cm,皮肤变黑、坏死2例,由苍白变黑、坏死1例.处理:发现后即予75%酒精反复涂抹并摩擦局部,至皮肤潮红不再变苍白,而后用75%酒精棉球湿敷局部.局部皮肤变黑者,予以美宝烧伤湿润膏外涂,每日保持局部药液湿润敷于创面,直至创面愈合.
作者:王忠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因腹泻自己在家煎服新鲜罂粟壳(俗称大烟葫芦)中毒5例,痊愈3例,死亡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喜娥;赵桂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严重的出血综合征,依据常规实验室诊断标准确诊DIC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抢救极为困难.建立DIC前期概念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DIC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晓冬;何颜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主动的、耗能的细胞死亡形式.正常胃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是通过凋亡与有丝分裂的协调来完成的.胃肠功能障碍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黏膜损伤的结果,凋亡失控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密切,各种病因可通过调控凋亡基因的变化和不同信号转导通路使胃肠细胞凋亡增加或减少,损害胃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或导致胃肠恶性肿瘤的发生,进而造成胃肠功能障碍.一些作用于凋亡中间环节的药物可通过抑制凋亡或促进凋亡而起到治疗作用,成为潜在的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药物.在儿科领域,胃肠功能障碍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对细胞凋亡进行研究将带来新进展.
作者:吴秀清;孙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第一天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4岁,男,以频繁抽搐12 h为主诉入院.患儿于入院当日晨起6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一侧斜视,口周发绀,四肢呈强直-阵挛抽搐,抽时神志不清,口吐白沫,二便失禁,无热,持续约1~5min后缓解,间隔5~10 min后再次抽搐.抽搐多数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有时表现为偏侧或左侧单个肢体抽动,整个过程中意识丧失始终没有恢复.于当地医院给予镇静剂未能缓解而来我院.病来不热、无咳、否认腹泻及头外伤史.既往曾经抽搐5~6次,检查头CT、MRI及脑电图正常,诊断癫癎不除外,未予治疗,暂动态观察.
作者:王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数在各种传染病中几乎名列榜首[1],其中有相当部分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在较长的疾病过程中,无论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疗效判定等都需肝功检测为依据.因此,病毒性肝炎时肝功能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乔光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病案摘要例1 3.5岁男性患儿,误服过量扑3~4倍热息痛片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和心脏受损,查肝功能GPT 5960U(正常40 U),GOT 4 800 U(正常40 U),总胆红素372.78μmol/(218 mg/L),肌酐428μmol/L.肾功能:尿素氮33.1 mmol/L,血压达170/119 mmHg.次日,患儿病情加重,出现水肿,血压不降,考虑病情危急,转入一家专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中心(PICU),在生命体征监护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静脉连续血液净化.经过48 h的治疗,患儿病情明显好转,血压正常,水肿消退,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
作者:汤定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儿童糖尿病夏令营是集娱乐、健身、宣教、治疗为一体的一种集体活动,是一种加强儿童糖尿病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我有幸参加了一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儿童糖尿病夏令营,撰此文将所见所闻与同道分享.
作者:辛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脏和肠道是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肠道作为机体营养物质的原料库和初级加工场,而肝脏则是机体营养物质的精细加工厂和储存库.两者不仅解剖位置十分密切,而且其功能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许多肝脏疾病常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等.相反,许多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慢性消化道疾病,同样可引起肝脏损害,如营养不良性肝病等.近些年,随着微生态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有关肝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正不断受到重视.
作者:刘作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脏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由于小儿肝脏疾病以轻症和慢性为多见,多无黄疸,其他症状也不明显,难被察觉.小儿肝脏疾病,常有肝细胞受损、增生、间质纤维增生、胆汁淤积和血循障碍等病变,引起肝脏体积增大和质地变硬,出现病理性肝脏体征.而不少儿科医生疏于对肝脏进行常规体检,因此漏诊不在少数.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轻重的判断,除病史询问、全身体检外,还应作些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现就常见的各项肝功能检查,从其生化基础和临床意义予以讨论.
作者:董永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63年3月,Starzl[1]首次为一先天性胆管闭锁的3岁儿童施行了肝移植治疗,虽术后不久即死亡,但却为人类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在此后的时间,又做了7例人类肝移植术,但患儿的存活时间都不长,长的只有23 d.
作者:许春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脏是机体代谢为活跃的器官,参与各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运输和贮存,并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在儿童时期,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继续发育和完善,因而较成人更易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和侵害.本文将简介儿科常见感染性肝脏疾病所致肝功能障碍的表现特点.
作者:方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除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外,同时,还具有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多方面功能.全身性疾病或肝胆系统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肝功能障碍.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脏肿大(或缩小)、代谢紊乱(低血糖、高血氨、肝性脑病、代谢性酸中毒、高氨基酸血症)、门脉高压(肝硬化、腹水及静脉曲张)和出血.小儿肝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是原发病或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以下就肝功能障碍的对症处理加以综述.
作者:叶礼燕;叶礼鸣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