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前后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变化

严争

关键词: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高压氧, 内皮素,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治疗HIE前后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和ET、NO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高压氧组各30例,比较其疗效,并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ET、NO含量,同时以30例正常新生儿组作对照.结果一般治疗组和高压氧组治疗前血浆ET、NO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组(P<0.05);治疗后两组ET、NO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高压氧组较一般治疗组降低明显,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3%、93.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般治疗组与高压氧组都有疗效,但高压氧组疗效更显著,本研究说明高压氧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能通过降低ET、NO而减轻继发性缺氧缺血性炎症反应与脑细胞的破坏,说明ET、NO可以作为评价高压氧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客观生化指标.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先天性代谢缺陷病重症有机酸血症

    目的分析、评价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对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重症有机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用Baxter BM25机对9例IEM重症有机酸血症患儿行CB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气、生化值,并比较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9例患儿入院时pH值(6.87±0.25)、BB(1.6±0.08)mmol/L、SB(4.0±0.58)mmol/L、BE(-26.1±2.80)mmol/L、乳酸(15.2±3.64)mmol/L,血氨(287.53±132.43)μmol/L,呈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经1~2次,9~32 h CBP治疗,患儿症状、体征好转,酸碱平衡部分纠正,pH(7.33±0.18)mmol/L、BB(18.0±2.56)mmol/L、SB(19.1±2.25)mmol/L、BE(-3.4±1.62)mmol/L、乳酸(3.1±0.55)mmol/L,血氨(39.21±22.85)μmol/L,较治疗前显著好转.结论临床观察提示,CBP是治疗IEM有机酸血症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常平;朱德新;胡艳群;封志纯;曾其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病毒感染危重患儿血浆IL-1、IL-8、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病毒感染危重患儿是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1]确诊为危重患儿,再根据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病毒感染的患儿,约占PICU住院患儿的17.76%,在病毒感染危重患儿早期病原未明的情况下,治疗针对性不强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何找到一个早期的生化指标来指导临床治疗,弥补在病原未明确前临床治疗的盲目性,提高抢救成功率,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肖政辉;刘志群;祝益民;方亦兵;赵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婴幼儿重度高血压二例

    例1女,3岁,因咳嗽、发热4 d,面色苍白2 d入院.4d前无诱因开始声咳,伴发热,体温37.5~38.5℃.2 d前开始面色苍白、乏力、多汗.病后精神倦,食欲稍减,大小便正常.查体:T 37.8℃,R 28次/min,P 170次/min,BP127.5/90 mmHg,体重12.50 kg.神志清,自动体位,无水肿,无呼吸困难,无紫绀,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细湿哕音.心率170次/min,律齐,心音尚有力,无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正常.门诊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提示心肌缺血.

    作者:张晓敏;龙晓玲;付四毛;张志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婴幼儿腹泻服罂粟壳中毒五例

    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因腹泻自己在家煎服新鲜罂粟壳(俗称大烟葫芦)中毒5例,痊愈3例,死亡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喜娥;赵桂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DIC前期诊治研究进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严重的出血综合征,依据常规实验室诊断标准确诊DIC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抢救极为困难.建立DIC前期概念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DIC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晓冬;何颜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态

    肝脏和肠道是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肠道作为机体营养物质的原料库和初级加工场,而肝脏则是机体营养物质的精细加工厂和储存库.两者不仅解剖位置十分密切,而且其功能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许多肝脏疾病常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等.相反,许多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慢性消化道疾病,同样可引起肝脏损害,如营养不良性肝病等.近些年,随着微生态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有关肝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正不断受到重视.

    作者:刘作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戊二酸尿症Ⅱ型一例

    患儿,男,46 h,因呻吟、呼吸不规则26 h入院.G2P2,足月顺产,无窒息.羊膜早破26 h,羊水、脐带及胎盘正常.出生体重3 500g.生后6 h开始哺乳,生后20 h无诱因出现呻吟,呼吸不规则,当地予氨茶碱、碳酸氢钠、抗生素等治疗无好转来诊.病前哺乳及二便正常.母亲健康.第一胎男孩,出生史正常,第一天哺乳好,于生后第二天无原因呼吸困难、青紫,于当地抢救无效死亡.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家族中无其他类似发病者.

    作者:黄玉春;张春花;庄兰春;程宪;李茹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几个常用的规范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常见小儿感染性肝脏疾病的肝功能障碍

    肝脏是机体代谢为活跃的器官,参与各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运输和贮存,并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在儿童时期,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继续发育和完善,因而较成人更易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和侵害.本文将简介儿科常见感染性肝脏疾病所致肝功能障碍的表现特点.

    作者:方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细胞凋亡与胃肠功能障碍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主动的、耗能的细胞死亡形式.正常胃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是通过凋亡与有丝分裂的协调来完成的.胃肠功能障碍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黏膜损伤的结果,凋亡失控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密切,各种病因可通过调控凋亡基因的变化和不同信号转导通路使胃肠细胞凋亡增加或减少,损害胃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或导致胃肠恶性肿瘤的发生,进而造成胃肠功能障碍.一些作用于凋亡中间环节的药物可通过抑制凋亡或促进凋亡而起到治疗作用,成为潜在的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药物.在儿科领域,胃肠功能障碍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对细胞凋亡进行研究将带来新进展.

    作者:吴秀清;孙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发作的分析

    支原体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世界各国哮喘发病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从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新调查资料显示:在哮喘发作诱因中,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是儿童哮喘发病的主要诱因[1].哮喘患病率为1.97%,较10年前明显增加.

    作者:李永昕;张德利;潜丽俊;金景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全国小儿科学临术诊治新进展研修班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纳洛酮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意义.方法将120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60例;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惊厥或频繁惊厥的发生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分度;神经行为评分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惊厥或频繁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5.0%vs45.0%,x2值11.25,P<0.01).生后7~8 d和12~14 d的神经行为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前者亦明显低于后者(53.70%vs 81.40%,x2=8.18,P<0.01;33.33%vs69.77%,x2=12.71,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重度HIE发生率也有显著意义(40.00%vs 61.67%,x2=5.63,P<0.05),血浆内皮素治疗一周后含量下降,亦有显著性差异[(53.37%±8.26%)vs(81.27%±10.19%),t=14.46,P<0.01].结论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纳洛酮,能增加脑血流灌注量,减轻脑水肿,显著减轻缺氧缺血脑损伤程度.

    作者:汤耀斌;单卫华;冯飞跃;江风;易亮;张广昭;容蓉;韩玉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异常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数在各种传染病中几乎名列榜首[1],其中有相当部分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在较长的疾病过程中,无论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疗效判定等都需肝功检测为依据.因此,病毒性肝炎时肝功能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乔光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水痘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一例

    患儿,男,9岁,水痘后2周,发热、头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困难2 d入院.发病前2周患水痘,曾给予病毒灵、维生素B12等治疗5 d,热退,皮疹结痂后停药.于入院前2 d,又出现发热,体温39.6℃左右,伴头痛、颈背痛、恶心、呕吐、腹胀,随之迅速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站立及行走,48 h未排大便,近24 h有尿意,排不出,自感腹胀、腹部不适.病后无咳嗽、腹泻、视物模糊、惊厥等.近期无外伤及预防接种史.

    作者:郭红仙;郑成中;管兴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方苯乙哌啶中毒12例分析

    1998年1月-2003年5月,我科收治复方苯乙哌啶中毒12例.仅1例为一次性超量误服,其余均于治疗腹泻中蓄积中毒后收入儿科急救治疗.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琪;石立慧;张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婴幼儿急性铅中毒脑病(附二例报告)

    我院自2003年7月-2003年8月共收治二例乳幼儿急性铅中毒脑病,现报告如下. 例1男,18个月,因反复发热10 d,抽搐、昏迷吐咖啡样物2 h急诊入院.入院体检:深昏迷,营养发育差,面色苍白,体重8kg,前囟饱满,颈软,瞳孔等大,光反射正常,心肺腹阴性,四肢肌张力减弱.实验室检查:血Hb 74 g/L,RBC2.96×1012/L,WBC 32.2×109/L,N 0.55,涂片多见点彩红细胞.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血气pH7.12、BE-2.4 mmol/L,血铅727μg/L(其母血铅380μg/L).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高,细胞数2×106/L,蛋白0.6g/L,糖和氯化物正常.

    作者:吴阶明;陈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肝功能障碍和急性肝衰竭

    1病案摘要例1 3.5岁男性患儿,误服过量扑3~4倍热息痛片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和心脏受损,查肝功能GPT 5960U(正常40 U),GOT 4 800 U(正常40 U),总胆红素372.78μmol/(218 mg/L),肌酐428μmol/L.肾功能:尿素氮33.1 mmol/L,血压达170/119 mmHg.次日,患儿病情加重,出现水肿,血压不降,考虑病情危急,转入一家专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中心(PICU),在生命体征监护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静脉连续血液净化.经过48 h的治疗,患儿病情明显好转,血压正常,水肿消退,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

    作者:汤定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对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的研究

    目的观察抗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Anti-RV IgY即Igr或IgG)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应用ELISA方法诊断急性轮状病毒肠炎214例,随机分为A组(72例)、B组(56例)及C组(86例),分别给予口服Anti-RV IgY、Anti-RV IgY+思密达、常规药物(思密达)治疗.结果A组及B组3 d总治愈率分别为37.5%、41.1%,与C组(16.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及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80.4%,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与C组(5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Anti-RV IgY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效果显著,服用方便,治疗中未发现毒副反应;(2)思密达与Anti-RV IgY合用,对其疗效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玉;董巧丽;李宇宁;薛君莉;余唯琪;李玉梅;林丽星;王育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癫癎患儿SPECT显像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癫癎患儿在发作间歇期局部脑血流改变并与EEG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对21例癫癎患儿在发作间歇期行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检查.结果其中14例局部脑血流(rCBF)减少,阳性率67%.结论癫癎患儿SPECT阳性率较高,与EEG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对病灶定位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姜冬春;张桂香;由聪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