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窒息新生儿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动态变化,探讨窒息对新生儿胃肠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测定48例窒息新生儿和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1、3、7 d血中IGF-1、EGF的水平变化.观察窒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轻、重度窒息组从生后第1天IGF-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7天轻度窒息组IGF-1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重度窒息组IGF-1仍较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轻度窒息组生后第3天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重度窒息组在生后第1天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7天轻、重度窒息组EGF水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轻度窒息组有8例发生轻度胃肠功能障碍,重度窒息组有6例发生轻度胃肠功能障碍,3例发生中度胃肠功能障碍,3例发生重度胃肠功能障碍.结论 窒息新生儿血中IGF-1、EGF水平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胃肠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
作者:李安琪;冯晋兴;郑义敏;黄慧君;王卫;刘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动态监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Luminex液相分析平台,对72例MODS患儿第1、3、7天3个时点的血清促炎(IL-1β、IL-2、IL-6、IL-8、TNF-α)及抗炎因子(IL-4、IL-10、GM-CSF)水平进行测定,并设立50例健康体检儿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ODS组第1天血清IL-6、IL-8、IL-10均显著升高(P<0.05),且为3个时点中高点;IL-2、TNF-α则3个时点均显著下降(P<0.05),第3天为低点;GM-CSF第7天高(P<0.05);IL-1β、IL-4无显著波动(P>0.05).MODS存活的患儿IL-6、IL-8、IL-10在第1天呈显著升高,第3、7天却显著下降(P<0.05);GM-CSF则在第7天较前两个时点显著升高(P<0.05);而恶化的患儿上述4个细胞因子3个时点均呈高水平状态,各时点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MODS形成初始阶段已存在强烈的促炎与抗炎反应,且促炎/抗炎系统已失衡;动态监测MODS的血清IL-6、IL-8、IL-10、GM-CSF等炎症因子的变化趋势可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价值,前三者如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而GM-CSF在病程后期逐渐升高,提示病情趋于好转.
作者:陶莉;曾其毅;曾华松;赵明奇;韦茹;杨镒宇;曾萍;张剑珲;吴伟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早产儿下呼吸道定植细菌菌谱,并进一步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细菌谱及耐药性.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早产儿监护病房住院的165例机械通气患儿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细菌监测.结果 机械通气3 d以上的患儿全部出现下呼吸道的细菌定植,其中有37.5%(62/165)的患儿诊断为VAP.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定量培养均以G-杆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前3位;VAP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显示对头孢类抗生素广泛耐药,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胞哌酮/舒巴坦钠、环丙沙星仍保持较高敏感性.结论 G-杆菌是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定植和VAP的优势菌群,对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有多重耐药现象.
作者:杨军;赵宏;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表面活性蛋白C(SPC)在地塞米松干预新生鼠高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3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95%氧7 d)、高氧+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组)和空气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做辐射状肺泡计数(RAC).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TTF-1和SPC表达.结果 (1)高氧组可见肺泡壁较薄、结构简单化、肺泡大小不均,有些肺泡融合、体积增大;地塞米松组除具有上述高氧组特征外,肺组织结构明显紊乱,部分肺泡壁及间隔破坏;高氧组和地塞米松组RAC值分别为(9.50±1.05)、(10.03±3.26),较空气组(13.00±1.79)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空气组TTF-1阳性显色细胞分布在肺间隔和肺泡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无扩张肺组织处也有阳性细胞,各级支气管及小血管部位未见阳性显色.高氧组较空气组表达减少,散在分布于肺泡壁、肺间隔增厚部位及脱落于肺泡腔的AECⅡ;地塞米松组较空气组明显增强,变薄及扩张的肺泡壁也有阳性显色.空气组、高氧组、地塞米松组TTF-1表达积分分别为(1.32±0.55)、(0.96±0.67)、(1.76±0.69),高氧组较地塞米松组和空气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地塞米松组较空气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3)SPC阳性显色主要在肺间隔和肺泡壁AECⅡ,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也可见弱阳性表达,但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标本整个切片未见表达.高氧组、地塞米松组和空气组SPC表达积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1.58±0.49)、(1.52±0.50)、(1.66±0.48),P>0.05.结论 (1)SPC不仅在AECⅡ表达,也表达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在高氧肺损伤及地塞米松干预肺组织SPC表达变化不大,有可能是AECⅡ增殖、分化不足的反映.(2)高氧肺损伤组织TTF-1表达减少,地塞米松可使TTF-1表达增强,加重肺部病理改变.
作者:朱翠平;吕回;严建江;李秋平;陶少华;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痰液中白细胞介素(IL)-4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6月儿科住院哮喘患儿36例,用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中急性期及缓解期IL-4及IFN-γ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诱导痰IL-4水平急性期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急性期低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5);IL-4/IFN-γ比值急性期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5).急性期患儿诱导痰IL-4水平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IFN-γ水平重症组明显低于轻症组(P<0.05),IL-4/IFN-γ比值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 哮喘患儿存在Th1/Th2功能紊乱,IL-4及IFN-γ参与哮喘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变,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张宝林;高惠萍;韩明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新生免机械通气肺损伤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研究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108只新生兔按2×3×3析因设计随机分配在高浓度氧组、低浓度氧组,每组又分为高吸气峰压、中吸气峰压、低吸气峰压共六组进行机械通气并与正常未通气组6只进行对照,通气后1、3、6 h 3个时间点处死取肺,行肺灌洗液细胞计数、沉渣涂片细胞分类,测定肺湿干重比、病理切片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MMP-9的浓度.结果 (1)高氧通气时肺组织MMP-9的表达低于低氧通气,差异有显著性(F=15.660,P=0.000),不同吸气峰压组间MMP-9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与对照组比,高吸气峰压组MMP-9有下调趋势,中、低吸气峰压组接近正常,随通气进行,MMP-9表达上调,以6 h表达强.(3)MMP-9表达水平与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巨噬细胞数、肺湿干重比呈正相关.结论 新生免机械通气6 h内,高氧通气能下调MMP-9表达,机械拉伸对MMP-9表达的影响不大,MMP-9的表达与肺损伤相关.
作者:花少栋;杜江;唐雯;刘秀香;杨丽华;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氧致新生大鼠肺损伤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慢性肺疾病(CLD)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方法 足月新生大鼠,于生后12 h内分别持续吸入0.90~0.95的高氧和空气,于1、3、7、14、21 d,取肺组织行Masson染色,图像定量分析,计算胶原纤维阳性面积百分比,以评估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组织中MMP-8、TIM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高氧暴露7 d开始高氧组的胶原纤维在肺间质沉积,胶原纤维阳性面积高于空气组.高氧组MMP-8mRNA和蛋白表达在7 d后低于空气组,两组TIMP-2的表达在各时间点上无差异.结论 随着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新生大鼠肺组织中MMP-8表达降低,而TIMP-2表达不变,MMP-8/TIMP-2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胶原降解减少,从而促进了胶原在肺间质的沉积.
作者:刘雪雁;胡瑜;薛辛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的联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6年6月~2006年6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55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病因为结直肠息肉183例(33.2%),结、直肠炎132例(24.0%),肠套叠68例(12.3%),梅克尔憩室42例(7.6%),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等;明确病因543例(98.5%);急性发病患儿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2%)、肠重复畸形(32.3%)、肠道息肉(13.3%)等,其中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结论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率、减少患儿痛苦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苏朋俊;高飞;张树成;曲日斌;王维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确诊的59例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小婴儿,具有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并发症多、胸部X线表现多样等特点.肺水肿(非心源性)是重要并发症,且多见于体质好的患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检出率在连续3年多的时间内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12%,2004年14%,2005年15%,2006年前7个月为2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33例,占56%.多数菌株对泰能、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结论 小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呈上升趋势,治疗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作者:付四毛;冯华俊;刘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尿大分子碱性磷酸酶(HMAP)水平的变化及其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 HIE组包括轻度脑病52例和中重度脑病40例.利用抗HMAP的单克隆抗体,用免疫催化方法检测92例HIE患儿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尿HMAP水平,并测定两组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结果 HIE组治疗前尿HMAP、β2-MG水平高于治疗后(t=28.15、t=16.12,P<0.01)和对照组(t=11.89、t=12.34,P<0.01),且中重度HIE组尿HMAP高于轻度组(t=2.35,P<0.05);HIE组尿HMAP的异常发生率(85.9%)显著高于β2-MG(65.2%)(x2=10.62,P<0.01);HIE组尿HMAP与β2-MG呈直线正相关(r=0.56,P<0.01).结论 HIE新生儿大多存在肾功能损害,尿HMAP比β2-MG更灵敏地反映HIE时肾损害的程度,可早期发现HIE新生儿肾损害.
作者:任青;卢宪梅;邓景惕;温以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85%高浓度氧(高氧)暴露下早产新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线粒体DNA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Ⅺ、COⅫ、COⅩⅢ)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早产SD大鼠生后1 d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5%氧气中,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两组分别于暴露满1、4、7、10和14 d时,每组取动物8只,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COⅪ、COⅫ和COⅩⅢ mRNA的表达.结果 (1)高氧暴露4 d即可见肺泡炎和肺发育滞后的改变.(2)与同时间点空气组相比,高氧暴露1 d和4 d时,COⅪ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和P<0.01),其后开始下降,7d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10 d时较空气组显著降低(P<0.01),14 d时复又增高,且明显高于空气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OⅫ和COⅩⅢ mRNA在各时间点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85%高氧暴露诱导早产新生大鼠肺组织线粒体DNA编码COX亚基异常表达,这种变化可能参与了高氧肺损伤的发生.
作者:姜娜;常立文;卢红艳;李文斌;蔡成;彭琼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145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以探讨儿童MODS的临床治疗对策.方法 选择1996年1月~2005年12月145例在我院住院的MODS病例中68例死亡患儿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分别从年龄、性别、原发病、小儿危重评分、累及脏器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DS患儿145例,死亡68例,病死率46.9%(68/145).累及器官在4个以上的病例病死率很高.在MODS死亡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除全身性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与MODS病死率有显著关系外(P<0.05),其他单因素与MODS的病死率关系并不显著.结论 MODS病仍然是儿童ICU患儿的首要死亡原因,MODS的直接死亡原因与成人比较,大体上相同,主要是循环衰竭,所不同的是呼吸衰竭较成人明显升高,应该重视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器官的相互作用及其在MODS发生发展中的地位.
作者:滕国良;姚军;徐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中、重度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共同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肝素静脉滴注,剂量:25~37.5 U/kg,每日1~2次,疗程3~5 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治愈率、病死率及肝素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素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缩短疗程,改善预后,使用安全,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利平;黄由之;孙金龙;汤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情况,为防治ROP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孕周≤34周或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生后4~6周开始定期检查眼底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根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际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分期.结果 75例资料完整的早产儿中有5例发生ROP,患病率为6.7%,ROP Ⅰ期3例,Ⅱ期1例,Ⅲ期1例;按早产儿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组、≤2 000 g组、>2 000 g组,三组ROP的发生率分别为40%、5%、3.3%;按早产儿胎龄分为≤30周组、≤32周组、≤34周组、>34周组,四组ROP的发生率分别为40%、6.7%、5.4%、0;吸氧组ROP发生率高于未吸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出生体重、胎龄及氧疗为ROP的发病高危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ROP发病率越高;预防ROP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早产的发生及合理用氧,对早产儿常规进行眼底检查,能及时发现ROP并加以治疗.
作者:王欣煜;李小鸥;张雪峰;陈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毒鼠强中毒儿童入院时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速率法测定40例患儿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浓度.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入院时血中毒鼠强含量.统计入院前患儿癫(癎)发作次数,对血中毒鼠强浓度及癫(癎)发作次数与血清心肌酶浓度作相关分析.结果 入院前癫(癎)发作次数与血清CK、谷草转氨酶浓度呈正相关;入院时血中毒鼠强浓度与谷草转氨酶浓度呈正相关,与CK-MB浓度、CK-MB/CK比值无相关性.结论 入院时血清CK浓度增高主要由骨骼肌损伤引起;入院时CK、CKMB、LDH、HBDH浓度不能作为衡量心肌损害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马建斌;田炜宁;姬景堂;杨生堂;邵艳珍;马小花;马建云;安小刚;王金毅;孙承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应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免疫球蛋白400mg/(kg·d),连用3d,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紫绀时间、咳嗽、喘息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VIG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孙涛;赵桂增;朱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儿异位胃黏膜(EGM)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存在EGM的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分析.结果 EGM患儿共55例,男44例,女11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4.5岁.EGM患儿后诊断梅克尔憩室40例,肠重复畸形11例,回肠异位胃黏膜症4例.ECT扫描诊断对伴有中等出血的EGM检出尤为优越.EGM伴少量出血和中等出血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探查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开腹探查(P<0.05),而大量出血者,两种术式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儿EGM致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多样,出血量不一;腹腔镜探查是少量出血和中等量出血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洪秋;李红;常筱颖;王恩波;李心元;赵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小儿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与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发病原因中感染17例(57%),外伤8例(27%),烟雾病1例(3%),病因不明4例(13%).1例(烟雾病)放弃治疗,余经合理治疗后12例痊愈,11例显著好转,6例好转.结论 小儿脑梗死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和外伤为常见,经合理治疗后预后良好.
作者:陈信;丁周志;吴娟;诸宏伟;彭万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脱离呼吸机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婴幼儿中28例延迟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5 d)的临床资料.结果 延迟机械通气患儿占11.29%(28/248),6例死亡,病死率高达21%(6/28).术后残余畸形、感染、膈肌麻痹、术前严重营养不良、低心排综合征是显著影响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因素.婴幼儿严重肺动脉高压不是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但它显著影响术后早期脱离呼吸机.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机械通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仔细分析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工作.
作者:李敏;王明华;赵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对我院2002年2月~2006年9月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感染分布与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328株,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肠道、外科伤口.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一二代头孢菌素对常见非发酵菌无效.结论 临床及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院内感染监测很有帮助,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周明锦;石红娜;陈宁;周燕;陈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一种控制毒鼠强中毒所致惊厥持续状态的安全有效措施.方法 94例毒鼠强中毒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钠(德巴金)15 mg/kg于3~5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然后将丙戊酸钠加入5%葡萄糖液内,以1~2 mg/(kg·h)的速度用输液泵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首先给予地西泮0.3~0.5 mg/kg(大量20 mg/次)静脉注射,然后给予苯巴比妥钠5~8 mg/kg(大量200 mg/次)肌肉注射,根据病情重复使用.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起效时间、疗效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的药物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t=21.8,P<0.01),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8.99,P<0.01),预后显著好于对照组(x2=5.10,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丙戊酸钠对抢救因毒鼠强中毒引起的惊厥持续状态效果佳,抢救成功率高,预后好,是比较理想的抗惊厥药物.
作者:曹贵生;薛国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分析26例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26例患儿均呈急性起病,病前有呼吸道感染21例,消化道感染5例;多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见;冬春季发病高,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数十倍以上,CPK的下降与临床症状的消失相平行.该病具有自限性,无特殊治疗方法.结论 本病起病急,以双下肢肌肉疼痛伴步态异常为特点,CPK异常升高,预后良好.
作者:孙菊娣;刘晓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1%碳酸氢钠洗胃联合思密达预防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危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1%碳酸氢钠洗胃及思密达.结果 治疗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黄疸消退时间、病死率及治愈好转出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1%碳酸氢钠洗胃联合思密达预防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效果显著.
作者:宋宪良;杨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型咽后脓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体会.方法 对198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小儿急性型咽后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患儿中,治疗不彻底复发所致2例,咽异物2例,继发于咽旁脓肿4例,猩红热1例,其他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38例行咽后脓肿穿刺和/或抽脓,2例行颈部脓肿切开排脓,1例行气管切开术,2例行气管插管术.通过脓肿切开引流、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治愈39例,治愈率为90.7%;死亡2例,病死率为4.7%,其中1例死于重度呼吸道阻塞,1例系脓肿自行破溃窒息死亡.结论 小儿急性型咽后脓肿一经确诊,应尽早行脓肿穿刺或切开排脓,并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一些可能的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注意治疗其他伴发疾病,从而提高该病的临床治愈率.
作者:李君;陈晓秋;张安;宋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与尿微量白蛋白,初步探讨纤维蛋白原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组及增高组分别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易发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有肾脏早期损伤者更明显.结论 纤维蛋白原增高与尿微量白蛋白形成有关,但并非正相关.
作者:高天霁;田帧;薛永峰;赵虹;刘燕;任淑红;朱国兰;靳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危重儿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学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呼吸困难病因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病房24例因非肺炎因素引起的、门诊诊断不明或诊断错误的呼吸困难危重儿童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急性中毒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亚硝酸盐中毒1例,复方地芬诺酯中毒1例),气管、支气管异物4例,心肌病2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2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3例,纵隔肿瘤2例,其他6例(塑型性支气管炎、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吉兰-巴雷综合征、颅内占位病变、颅内出血各1例).结论 在非肺炎因素引起的呼吸困难中,主要疾病有急性中毒、呼吸道异物等.对于诊断不明的呼吸困难要仔细询问病史,同时要详细的体格检查,还应尽早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作者:周兆群;江涛;王晓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与空肠移形部Treitz韧带以下的肠管出血.出血可来自小肠、结肠和直肠肛管等部位,临床上以便血为突出表现,可有黑便.
作者:孙梅;杨海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儿童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也是儿童门静脉高压症重要的并发症.该病起病急,病程凶险,出血量大,病死率极高.如何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和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是挽救患儿生命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医学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它被逐渐用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所致的大出血,使该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1].现就儿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产生原因、诊断及治疗现状作一介绍.
作者:许春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消化道出血是指由消化道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呕血和/或血便.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前者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后者则是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
作者:龚四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消化道出血的分类和病因消化道出血按部位分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前者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出血;后者指屈氏韧带以下小肠和大肠出血.
作者:陈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系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腹痛、发热、氮质血症等,严重者可出现贫血及多脏器衰竭,甚至休克.
作者:王宝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儿,男,12岁,因抽搐2 h入院.入院时患儿体温38.4℃,浅昏迷,抽搐态,颈抵抗,双肺痰鸣音,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阴性.头颅CT未见异常.腰穿检查脑脊液未见异常.24 h动态脑电图示浅睡期频见尖波发放.
作者:王伟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儿,男,11岁,因发热3 d,胸闷、呕吐1 d加重伴胸痛、乏力2 h入院.患儿于3 d前受凉后发热、鼻塞,体温38.5℃,伴畏寒、干咳,经对症治疗,体温渐下降.
作者:李国昀;文春凤;李正昌;谭国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先天性会厌囊肿是一种较少见的引起新生儿或婴儿上呼吸道梗阻的喉发育异常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喉喘鸣、哭声弱、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因其滗在临床上较少见,故极易误诊为先天性喉喘鸣、低钙喉痉挛等.现将我院误诊为先天性喉喘鸣二例报道如下.
作者:范江花;吴卫萍;朱友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儿,男,12岁,因胸闷、盗汗5 d入院.入院前5 d出现胸闷、盗汗,伴周身不适,双腿和肩部肌肉酸痛,无明显消瘦,无心前区疼痛,无头晕及晕厥,无咳嗽,无吐泻,病来精神不振,面色潮红,食欲欠佳,二便正常.患儿近两年时有胸闷,10 d前患腹泻病,经口服止泻药3 d后治愈.平素运动不耐受,活动后疲乏感强.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作者:蒋丽敏;魏兵;李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儿,男,7.5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急送当地县医院抢救.县医院先后予以清理呼吸道、吸氧、人工呼吸、纳洛酮、甘露醇、脑活素、胞二磷胆碱、ATP、细胞色素C、皮质激素等多种方法和多种药物抢救治疗,昏迷不见改善,而转入我院.
作者:李凤仙;马永寿;舒蕾;师庭明;周云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3 h.新生儿科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21 h,因面色青紫、气促21 h入院.患儿出生后即发现其面色青紫、气促,哭闹时加剧,伴轻微咳嗽,吐泡沫样痰,听诊心脏有杂音.
作者:莫绪明;安红银;戚继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病历摘要患儿,女,11岁,因反复腹痛半月余入院.半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同时伴稀便4~5次/d,无明显脓血.腹痛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便后腹痛似有缓解.
作者:刘宝华;郭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每年0.5%~0.8%,通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儿,但高达25%的病例为新诊断的糖尿病,大多为感染所诱发.据国外报道,DKA的病死率为2%~5%,主要死因为延误诊治.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因此DKA的诊断和治疗已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沈水仙;郑章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热腹胀是儿科疾病中常见且不具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可出现在各年龄组患儿,并涉及内、外科多系统疾病.持续高热伴严重腹胀提示病情危重,必须予以及时正确处理,否则可危及生命.及时正确处理的前提是明确病因,即明确诊断.本文通过典型病例介绍高热腹胀患儿的诊断思路及处理注意事项.
作者:李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