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后延迟脱离呼吸机的原因分析

李敏;王明华;赵红

关键词:婴幼儿, 延迟脱离呼吸机, 先天性心脏病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脱离呼吸机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婴幼儿中28例延迟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5 d)的临床资料.结果 延迟机械通气患儿占11.29%(28/248),6例死亡,病死率高达21%(6/28).术后残余畸形、感染、膈肌麻痹、术前严重营养不良、低心排综合征是显著影响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因素.婴幼儿严重肺动脉高压不是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但它显著影响术后早期脱离呼吸机.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机械通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仔细分析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工作.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后延迟脱离呼吸机的原因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脱离呼吸机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婴幼儿中28例延迟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5 d)的临床资料.结果 延迟机械通气患儿占11.29%(28/248),6例死亡,病死率高达21%(6/28).术后残余畸形、感染、膈肌麻痹、术前严重营养不良、低心排综合征是显著影响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因素.婴幼儿严重肺动脉高压不是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但它显著影响术后早期脱离呼吸机.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机械通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仔细分析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工作.

    作者:李敏;王明华;赵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反复腹痛半月余

    1 病历摘要患儿,女,11岁,因反复腹痛半月余入院.半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同时伴稀便4~5次/d,无明显脓血.腹痛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便后腹痛似有缓解.

    作者:刘宝华;郭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消化道内镜在儿童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1 消化道出血的分类和病因消化道出血按部位分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前者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出血;后者指屈氏韧带以下小肠和大肠出血.

    作者:陈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中重度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中、重度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共同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肝素静脉滴注,剂量:25~37.5 U/kg,每日1~2次,疗程3~5 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治愈率、病死率及肝素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素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可缩短疗程,改善预后,使用安全,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利平;黄由之;孙金龙;汤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对145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以探讨儿童MODS的临床治疗对策.方法 选择1996年1月~2005年12月145例在我院住院的MODS病例中68例死亡患儿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分别从年龄、性别、原发病、小儿危重评分、累及脏器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DS患儿145例,死亡68例,病死率46.9%(68/145).累及器官在4个以上的病例病死率很高.在MODS死亡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除全身性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与MODS病死率有显著关系外(P<0.05),其他单因素与MODS的病死率关系并不显著.结论 MODS病仍然是儿童ICU患儿的首要死亡原因,MODS的直接死亡原因与成人比较,大体上相同,主要是循环衰竭,所不同的是呼吸衰竭较成人明显升高,应该重视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器官的相互作用及其在MODS发生发展中的地位.

    作者:滕国良;姚军;徐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会厌囊肿误诊为先天性喉喘鸣二例

    先天性会厌囊肿是一种较少见的引起新生儿或婴儿上呼吸道梗阻的喉发育异常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喉喘鸣、哭声弱、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因其滗在临床上较少见,故极易误诊为先天性喉喘鸣、低钙喉痉挛等.现将我院误诊为先天性喉喘鸣二例报道如下.

    作者:范江花;吴卫萍;朱友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丙泊酚注射液治疗癫(癎)持续状态一例

    患儿,男,12岁,因抽搐2 h入院.入院时患儿体温38.4℃,浅昏迷,抽搐态,颈抵抗,双肺痰鸣音,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阴性.头颅CT未见异常.腰穿检查脑脊液未见异常.24 h动态脑电图示浅睡期频见尖波发放.

    作者:王伟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每年0.5%~0.8%,通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儿,但高达25%的病例为新诊断的糖尿病,大多为感染所诱发.据国外报道,DKA的病死率为2%~5%,主要死因为延误诊治.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因此DKA的诊断和治疗已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沈水仙;郑章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与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发病原因中感染17例(57%),外伤8例(27%),烟雾病1例(3%),病因不明4例(13%).1例(烟雾病)放弃治疗,余经合理治疗后12例痊愈,11例显著好转,6例好转.结论 小儿脑梗死的病因很多,以感染和外伤为常见,经合理治疗后预后良好.

    作者:陈信;丁周志;吴娟;诸宏伟;彭万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分析26例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26例患儿均呈急性起病,病前有呼吸道感染21例,消化道感染5例;多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见;冬春季发病高,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数十倍以上,CPK的下降与临床症状的消失相平行.该病具有自限性,无特殊治疗方法.结论 本病起病急,以双下肢肌肉疼痛伴步态异常为特点,CPK异常升高,预后良好.

    作者:孙菊娣;刘晓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碳酸氢钠洗胃联合思密达预防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1%碳酸氢钠洗胃联合思密达预防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危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1%碳酸氢钠洗胃及思密达.结果 治疗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黄疸消退时间、病死率及治愈好转出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1%碳酸氢钠洗胃联合思密达预防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效果显著.

    作者:宋宪良;杨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酷似心肌梗死性暴发性心肌炎抢救成功一例

    患儿,男,11岁,因发热3 d,胸闷、呕吐1 d加重伴胸痛、乏力2 h入院.患儿于3 d前受凉后发热、鼻塞,体温38.5℃,伴畏寒、干咳,经对症治疗,体温渐下降.

    作者:李国昀;文春凤;李正昌;谭国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出生后紫绀术后腹胀血水样便血小板极重度降低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3 h.新生儿科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21 h,因面色青紫、气促21 h入院.患儿出生后即发现其面色青紫、气促,哭闹时加剧,伴轻微咳嗽,吐泡沫样痰,听诊心脏有杂音.

    作者:莫绪明;安红银;戚继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异位胃黏膜致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处理

    目的 探讨小儿异位胃黏膜(EGM)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存在EGM的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分类汇总和分析.结果 EGM患儿共55例,男44例,女11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4.5岁.EGM患儿后诊断梅克尔憩室40例,肠重复畸形11例,回肠异位胃黏膜症4例.ECT扫描诊断对伴有中等出血的EGM检出尤为优越.EGM伴少量出血和中等出血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探查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开腹探查(P<0.05),而大量出血者,两种术式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儿EGM致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多样,出血量不一;腹腔镜探查是少量出血和中等量出血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洪秋;李红;常筱颖;王恩波;李心元;赵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静脉应用丙戊酸钠控制毒鼠强中毒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索一种控制毒鼠强中毒所致惊厥持续状态的安全有效措施.方法 94例毒鼠强中毒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钠(德巴金)15 mg/kg于3~5min内缓慢静脉注射,然后将丙戊酸钠加入5%葡萄糖液内,以1~2 mg/(kg·h)的速度用输液泵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首先给予地西泮0.3~0.5 mg/kg(大量20 mg/次)静脉注射,然后给予苯巴比妥钠5~8 mg/kg(大量200 mg/次)肌肉注射,根据病情重复使用.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起效时间、疗效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的药物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t=21.8,P<0.01),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8.99,P<0.01),预后显著好于对照组(x2=5.10,P<0.05).结论 静脉注射丙戊酸钠对抢救因毒鼠强中毒引起的惊厥持续状态效果佳,抢救成功率高,预后好,是比较理想的抗惊厥药物.

    作者:曹贵生;薛国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非肺炎因素引起的呼吸困难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危重儿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学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呼吸困难病因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病房24例因非肺炎因素引起的、门诊诊断不明或诊断错误的呼吸困难危重儿童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急性中毒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亚硝酸盐中毒1例,复方地芬诺酯中毒1例),气管、支气管异物4例,心肌病2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2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3例,纵隔肿瘤2例,其他6例(塑型性支气管炎、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吉兰-巴雷综合征、颅内占位病变、颅内出血各1例).结论 在非肺炎因素引起的呼吸困难中,主要疾病有急性中毒、呼吸道异物等.对于诊断不明的呼吸困难要仔细询问病史,同时要详细的体格检查,还应尽早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作者:周兆群;江涛;王晓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确诊的59例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小婴儿,具有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并发症多、胸部X线表现多样等特点.肺水肿(非心源性)是重要并发症,且多见于体质好的患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检出率在连续3年多的时间内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12%,2004年14%,2005年15%,2006年前7个月为2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33例,占56%.多数菌株对泰能、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结论 小儿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性肺炎呈上升趋势,治疗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作者:付四毛;冯华俊;刘玉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的联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6年6月~2006年6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55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病因为结直肠息肉183例(33.2%),结、直肠炎132例(24.0%),肠套叠68例(12.3%),梅克尔憩室42例(7.6%),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等;明确病因543例(98.5%);急性发病患儿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2%)、肠重复畸形(32.3%)、肠道息肉(13.3%)等,其中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结论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率、减少患儿痛苦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苏朋俊;高飞;张树成;曲日斌;王维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生兔机械通气肺损伤肺组织MMP-9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新生免机械通气肺损伤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研究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108只新生兔按2×3×3析因设计随机分配在高浓度氧组、低浓度氧组,每组又分为高吸气峰压、中吸气峰压、低吸气峰压共六组进行机械通气并与正常未通气组6只进行对照,通气后1、3、6 h 3个时间点处死取肺,行肺灌洗液细胞计数、沉渣涂片细胞分类,测定肺湿干重比、病理切片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MMP-9的浓度.结果 (1)高氧通气时肺组织MMP-9的表达低于低氧通气,差异有显著性(F=15.660,P=0.000),不同吸气峰压组间MMP-9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与对照组比,高吸气峰压组MMP-9有下调趋势,中、低吸气峰压组接近正常,随通气进行,MMP-9表达上调,以6 h表达强.(3)MMP-9表达水平与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巨噬细胞数、肺湿干重比呈正相关.结论 新生免机械通气6 h内,高氧通气能下调MMP-9表达,机械拉伸对MMP-9表达的影响不大,MMP-9的表达与肺损伤相关.

    作者:花少栋;杜江;唐雯;刘秀香;杨丽华;封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窒息新生儿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窒息新生儿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动态变化,探讨窒息对新生儿胃肠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测定48例窒息新生儿和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1、3、7 d血中IGF-1、EGF的水平变化.观察窒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轻、重度窒息组从生后第1天IGF-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7天轻度窒息组IGF-1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重度窒息组IGF-1仍较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轻度窒息组生后第3天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重度窒息组在生后第1天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7天轻、重度窒息组EGF水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轻度窒息组有8例发生轻度胃肠功能障碍,重度窒息组有6例发生轻度胃肠功能障碍,3例发生中度胃肠功能障碍,3例发生重度胃肠功能障碍.结论 窒息新生儿血中IGF-1、EGF水平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胃肠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

    作者:李安琪;冯晋兴;郑义敏;黄慧君;王卫;刘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