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所致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同顾性总结12例垂体TSH腺瘤临床资料和经蝶窦手术切除的疗效.主要症状为甲状腺肿人和中楸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CT和MRI显示均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蝶窦外科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2例患者术后辅以约物治疗.结果 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或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病理均为TSH腺瘤.随访半年-3年期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恢复10例,复发2例.结论 垂体TSH腺瘤经蝶窦外科治疗可取得良好的长期预后,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治愈的关键,术后定期随诊至关重要,术后如出现症状复发,根据具体情况再次手术和(或)辅以放疗和药物治疗.
作者:王国军;毕智勇;钱珂;于春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不同人工材料鞍底重建技术在单鼻孔经蝶窦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03年1月全2006年12月应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安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和鞍Ⅸ病变86例,切除病变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封闭鞍底.结果 本组86例中35例(41%)选用不同材料重建鞍底.术后3例脑脊液漏,经腰池引流脑脊液治愈,无颅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牛.结论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病变后如发生腑脊液漏和(或)骨质广泛破坏,鞍底重建是必要的.不同人工材料的效果及安全性需要长期随访.
作者:肖绍文;张超元;谭源福;罗昱;周全;阮玉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以脊柱侧凸为首发症状的Chiari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南京鼓楼陕院住院治疗的Chiari畸形患者60例,35例以脊柱侧凸为首发症状;25例末合并脊柱侧凸作为对照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35例Chiari畸形合并脊柱侧凸患者,年龄3~33岁(平均13.75岁),97%合并脊髓空洞,不具有典型的Chiari畸形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腹壁反射异常多见.两组之间手术方式和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iari畸形以脊柱侧凸为首发症状,多合并脊髓空洞,发病年龄轻,其临床症状和神经损害体征不明显,治疗策略上主张早期进行枕颈部枕骨大孔区减压和硬脑膜重建成形手术.
作者:王嵘;邱勇;蒋健;王斌;朱泽章;赵寅涛;刘志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例1 男,43岁.凶头痛、呕吐行走不稳二周,于1991年10月30日入院.头颅CT示:右侧小脑半球囊性占位,梗阻性脑积水(图1a).B超检查双肾为多囊肾.
作者:许令明;蒋昌政;张道兵;方钧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 女,42岁.因脑外伤术后14d,意识障碍4d入院.因车祸伤及头部,伤后一过性昏迷后清醒,头部CT示右额叶小片状高密度影,右额颞颅骨内板下有长条行高密度影,脑中线结构芹移,右额、顶骨骨折(图1).
作者:明广峰;艾宇航;赵双平;杨晓苏;王延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 男,3岁.因右侧面部摔伤3h入院.伤时无意识障碍,伤后恶心呕叶一次.查体:嗜睡状态,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颅脑CT示斜坡区硬膜外血肿,血肿鼍约4ml,延髓轻度受压表现(图1).
作者:杨允东;王军;冯君;王立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颅脑损伤和脱髓鞘疾病是否与脑肿瘤的发生相关,一直存在争论.早在1888年,Byron Bramwell认为脑肿瘤发生的较直接的原因中,创伤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者:曾令成;雷霆;李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一、概述血管吻合术始于上世纪初.Kunlin于1949年次运用大隐静脉作为旁路移植物米治疗股动脉闭塞,Linton于1955年报道了用大隐静脉进行股动脉和胭动脉重建,随后,这项技术被运用于冠状动脉循环搭桥术中.
作者:于加省;雷霆;李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在放射性腩水肿中,水通道蛋白-4业型(Aquaporin-4,AQP4)的表达与脑水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使用Leksell C型伽玛刀分别以80Gy和160Gy的剂量对大鼠右侧基底节区进行照射,之后在1d、3d、7d及14d四个时间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AQP4表达的变化,并使用干湿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的水含量.结果 在80Gy组,脑水含量在3d达到高峰,并在14d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AQP4的表达分别在3d及14d两次明显升高;而在160Gy组,脑水含和AQP4的表达在整个14d的观察期内均呈持续性增高.结论 AQP4在放射性脑水肿的形成及消散过程中均发挥了介导作用,其对水分子的跨膜转运可能是双向的.
作者:潘剑;刘阿力;袁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铁过载是各种脑退行性疾病常见的病理现象.研究表明由铁离子催化的过氧化反应是造成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这种反应主要由组织内低分子量的二价铁化合物介导产生[1].
作者:万曙;詹仁雅;郑杰胜;童鹰;马跃辉;黄红光;郑树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构建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COS-7细胞内的表达.方法 应用RT-PCR从U251细胞总RNA中扩增GDNF cDNA,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经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后,以Fugene HD介导转染COS-7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鉴定其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RT-PCR产物为650bp的特异片段,重组质粒pEGFPN1-GDNF经双酶切产生650bp和4.7kb的片段,测序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完全一致.将其转染COS-7细胞后,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GDNF蛋白能在COS-7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pEGFPN1-GDNF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开展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邓兴力;刘如恩;杨智勇;冯忠堂;郭京;雷德强;李红艳;陈志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们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对颅骨缺损后行颅骨修补的12例患者手术区皮下组织行病理学枪查,其中男10例,女2例.
作者:李永谦;张清泉;孙昭胜;苏国新;陈建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1997年1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39例脑动静脉畸形(CAVM)破裂出血患者,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9~72岁,平均为31岁.
作者:林瑞生;李榕;黄荣华;汪伟巍;王荆夫;张智州;郑水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重度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0~54岁,中位年龄34岁.
作者:陈可家;李汨;胡良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一、资料与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共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进行治疗,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0~69岁,平均年龄(37.93±15.62)岁.
作者:朱俊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自1985年创刊至今已经23年了,23年来本杂志共发表文章8000余篇,见证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许多神经外科医生伴随着杂志的发展成为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
作者:陈玉平;张萍;刘岩红;张杨;张玉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报告自制带生物膜跨血管包裹件动脉痛夹(带膜包裹夹)治疗6例难治性动脉瘤,探讨其发展、应用范围及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4-2005年,我科应用带膜包裹夹治疗前循环动脉瘤3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其中梭形动脉瘤2例,夹层动脉瘤1例,宽颈动脉瘤3例;6例均为难治性破裂动脉瘤.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者5例,轻残1例.结论 带膜包裹夹是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在难治性动脉瘤中的治疗作用值得研究和发展.
作者:张文清;漆松涛;冯文峰;黄理金;樊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安全性,探讨采用CTA观察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 17只大耳白兔枕大池注射自体动脉血诱发DCVS,分别在术前、术后第7天行CTA和DSA检杏;另10只组成动态CTA组:分别在注血前、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1天和第14天行CTA检查.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55±0.14)mm,术后(0.95±0.20)mm,DS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61±0.19)mm,术后(1.00±0.17)mm,两种检测方法的测量值经统计学检验是完全等效的.动态CTA显示兔基底动脉住注血后第1天即出现痉挛,第4-11天血管痉挛明显加重,无明显高峰期,持续至第14天仍不能完伞缓解.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为观察兔DCVS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作者:王勇;钟鸣;谭显西;杨运俊;陈伟建;刘伟;郑匡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破裂的椎基底动脉瘤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与治疗方法选择的关系.方法 共收治42例,计43个椎基底破裂动脉瘤,其中手术夹闭9例,载瘤动脉闭塞术8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13例.结果 40例病人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闭寨,2例大部闭塞,34例术后3-12个月随访,2例复发,1例病人死亡.结论 椎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应作为首选;手术夹闭适合病变相对易于暴露、术前全身状态较好或急需清除血肿挽救生命的病例.
作者:王志刚;丁璇;曲春城;王成伟;冀勇;潘顺;郝晓光;李卫国;张纪庆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于术中的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18例25个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CT判断有无缺血梗死,复查DSA或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残颈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远端分支狭窄1例,穿通支闭寨1例,均根据造影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复查CT无缺血性梗死出现,1例术后因动脉瘤夹闭不全出血,二次手术清除血肿,并调整动脉瘤火.16例复查DSA或CTA见动脉瘤夹闭完全,架桥血管通畅.结论 吲哚菁绿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对于判断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动脉瘤是否有残颈、动脉瘤远端血管和穿支血管是否狭窄或闭寒、架桥血管是否通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足一种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术中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许百男;孙正辉;姜金利;武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高血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术后脑组织炎性反应的继发损害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明显的影响.炎性反应机制与许多细胞因子有关.以往多是研究出血后因子的变化,对于手术清除血肿后,血肿残留量的多少与各种因子变化的关系目前鲜见报道.
作者:吴立华;王恒;张静轩;付明达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25例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脑电图表现与运动区的关系分为A、B二组.手术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包括单纯切除血管瘤、切除血管瘤和切除含铁血黄素层,以及辅助部分皮层痫灶切除、皮层热灼或软膜下横切等.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令切除,2例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肢体功能障碍,无手术死亡.随访10个月-4.5年,A组9例,Engel Ⅰ级6例;Engel Ⅱ B级2例;Engel Ⅲ级1例.B组16例,均无发作.结论 幕上与癫痫有关的海绵状血管瘤在ECoG监测下做病灶和痫灶切除,是控制术后癫痫发作的有效手段;运动区和附近海绵状血管瘤由于手术没有完全切除致痫灶可能是术后癫痫控制率差的原因.
作者:王振忠;诸葛启钏;叶盛;林晨;张宇;吴哲褒;潘进钱;吴近森;郑伟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深入认识脑室系统的动静脉畸形,以期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结合国外文献回顾性总结10例脑室系统的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 头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3例在CT及MRl上小具有典型的动静脉畸形表现,DSA的阳性率为66.7%,10例均接受手术,8例全切,2例部分切除,均经病理证实为动静脉畸形.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加γ-刀治疗,1例因仍有脑积水而行V-P分流术,随访1-1.5年,9例均无明显神经功能废损.结论 脑室系统动静脉畸形发病率低,出血及脑积水多见,手术切除是脑室系统动静脉畸形的佳选择,而对于无法切除者,手术的目的 是解决脑积水.
作者:宋伟正;毛庆;毛伯镛;黄毅;刘家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本文探讨了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并通过单独依靠CTA所获得的影像学资料,研究指导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肖顺武;黄光富;任光阳;冯海龙;浦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约50%~70%是由动脉瘤破裂所致,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动脉瘤破裂所致SAH 2周后发生的肺积水[1].
作者:金保哲;张新中;周国胜;周文科;周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中有关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应用抗凝药过程中颅内出血救治的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应用抗凝药物过程中发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 5例颅内出血患者均合并基础疾病,GOS评分1分者(死亡)3例,3分者(重残)1例,5分者(良好)1例.颅内出血巾3例为硬膜下血肿,2例为脑内血肿.3例患者分别在意识改变后4h、3d、6d死亡.结论 抗凝治疗中发生颅内出血的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患者的危险性认识往往不足.高龄、高INR、外伤史、合并基础疾病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赵东升;张世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海绵窦和床突旁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特点、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 1998至2006年对36例床突旁和海绵窦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经外科于术治疗.常规采取翼点入路,暴露颈部颈内动脉.分别采用动脉瘤直接夹闭,动脉壁修补及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搭桥等方式处理动脉瘤.术中使用脑电图(EEG)及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多普勒(Doppler)、内镜等辅助设备.结果 32例床突旁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海绵窦内假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修补术,3例海绵窦动脉瘤行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出院时GOS评分良好者32例(89%),重残2例(5.6%),死亡2例(5.6%).结论 不适宜栓塞治疗的海绵窦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而床突旁动脉瘤则首选手术治疗.
作者:许百男;孙正辉;周定标;余新光;姜金利;武琛;李宝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颈动脉损伤病人进行皿管内治疗,其中颅外段颈动脉损伤4例、颅内段颈内动脉(ICA)损伤7例,均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1例覆膜支架置入后发生移位而改为经静脉途径应用弹簧圈栓塞.结果 DSA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破裂出血4例,创伤件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或)假性动脉瘤7例,成功10例,ICA均保留通畅;1例改为弹簧圈柃塞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14个月,临床症状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损伤是创伤小、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于无法耐受ICA闭塞的病人.
作者:李生;孙成建;李宝民;王君;曹向宇;王嘉陵;刘良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Onyx胶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全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证实病变后,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到达瘘口附近,用Onyx-18栓塞治疗DAVF 10例.其中Cognard Ⅰ、Ⅱ型者6例,Ⅲ型、Ⅳ型者4例;单纯型7例,复合型3例.结果 10例DAVF患者,共行14次栓塞治疗,7例为一次栓塞,2例为二次栓塞,其中1例因DAVF供血动脉复杂,行三次栓塞治疗.终栓塞达80%以上者8例,其中完全栓塞6例;50%~80%栓寨者2例.本组病例无并发症发牛.结论 Onyx胶栓塞是治疗DAVF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昌伟;谢晓东;王朝华;闫庆;李江涛;贺民;孙鸿;游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抑制剂甘珀酸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兔蛛网膜下腔二次出血模型,脑池及静脉分别给与缝隙连接抑制剂甘珀酸,脑血管造影及光镜观察分析基底动脉的直径及形态学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底动脉Cx4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给与甘珀酸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及光镜下形态学变化显著减轻:单纯注血组(65.7±10.3)%,脑池处理组(91.2±6.4)%,静脉处理组(96.4±11.0)%,腑池预处理组(89.7±12.8)%;同时也显著抑制了痉孪后Cx43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单纯注血组(57.2±2.8)%,脑池处理组(10.0±5.3)%,静脉处理组(15.2±1.7)%.结论 缝隙连接抑制剂甘珀酸可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王海涛;洪涛;王欢;汪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用电解可控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65例,其中2例出现弹簧圈脱出动脉瘤.1例为弹簧圈完全脱出动脉瘤进入大脑中动脉;1例为宽颈动脉瘤,弹簧圈部分从Neuroform支架内脱出.我们对此并发症进行了回顾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
作者:韩志安;吴泳钧;张健;胡子慧;李亮明;林少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移植颅外-内高流量搭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方法 报告先经桡动脉移植颅外-内高流量搭桥,再闭塞载瘤动脉孤立动脉瘤治疗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并结合文献对其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其适应证进行探讨.结果 术后2例患者经头颅CTA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吻合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随访10个月,第1例患者仪有轻微外展受限,第2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经桡动脉移植颅外-内高流量搭桥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成晓江;买买提力·艾沙;鲍遇海;周庆九;麦麦提力;柳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查的结果,探讨有关脑血管造影时机的选择及其并发症的原凶.方法 对502例SAH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总阳性牢为74.7%(375/502),在发病后6h内、6-24h、25-72h、73h-14d、15d-1个月和1个月后检杏阳性率分别为82.6%、72.9%、74.4%、76.4%、75%和77.3%.与造影有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共21例.结论 造影时机并不影响对脑血管病变的检出率,但选择合适的造影时机、熟练操作和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可降低造影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长广;倪才方;陈珑;刘一之;朱晓黎;金泳海;邹建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早期人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神经外科手术,一直是自治区神经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作者:汪永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3.男性:高催乳素血症通常导致阳痿、不孕和性功能低下.男性患者通常为大腺瘤,有神经系统症状.其原因可能是对症状认识的延误或者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
作者:Casanueva FF;Molitch ME;Schlechte JA;Abs R;Bonert V;Bronstein MD;Brue T;Cappabianca P;Colao A;Fahlbusch R;Fideleff H;Hadani M;Kelly P;Kleinberg D;Laws ED;Marek J;Scanlon M;Sobrinho LG;Wass JAH;Giustina A;吴哲褒;张亚卓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颅底肿瘤的手术风险及难度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1],放射外科对于许多病人来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2-3].但目前常用的放射外科由于设备本身的缺陷,对于一些较大的、形状不规则、临近放射线比较敏感的重要结构的肿瘤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王晓光;刘群;袁智勇;李丰彤;宋勇春;董洋;王境生;杨树源;王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