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症状明显,胰岛素释放曲线呈低平反应型,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胰岛细胞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IAA、GAD-Ab)阳性.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成人Ⅰ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亦增高.由于成人Ⅰ型糖尿病与经典的Ⅰ型糖尿病相比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广大基层医院尚不能开展ICA、IAA、GAD-Ab等免疫指标检测,给临床早期诊断成人Ⅰ型糖尿病造成一定困难,而1型糖尿病必须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大限度地保护病人残存的胰岛功能,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故对成人Ⅰ型糖尿病的临床早期识别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李伶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据文献报道,糖尿病人的AMI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2~3倍,是糖尿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无痛性.本文对我院诊治的有完整资料记载的42例糖尿病合并AMI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作者:王莉;田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心衰患者215例,其中冠心病9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0例,肺源性心脏病1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例,心肌病1例.男142例,女73例;年龄48~70岁,平均58.7岁.NY-HAⅡ~Ⅲ级,LVEF≤35%,疗程≤6个月.
作者:陈桂芬;杨婧;张晓宏;沈丽萍;韩英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Ⅱ型糖尿病5例,均符合WHO DM诊断标准,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3~65岁,平均55 5岁,均因糖尿病伴高热入院.其中发热伴腹胀者2例,伴恶心、呕吐2例,伴轻度右上腹痛1例,5例中1例伴有酮症,2例伴有冠心病.平时都不控制饮食,间断服药,不能定期做血糖监测,糖尿病史3~7年.查体:体温38℃以上,精神萎靡,无黄染,肝脾未触及,2例右上腹轻度压痛,1例肝区叩痛明显.辅助检查:血WBC(12.2~26)×109/L,N70%~90%,血糖(15.5~2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15 24%,2例血清转氨酶增高分别为66u/L及125u/L.2例心电图有ST-T改变.3例经B超检查分别于肝右叶可见不同大小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分布不均.1例病人入院当天查B超未见异常,肝区无叩痛,但始终高热不退,经抗炎治疗后再次复查B超于肝右叶见7.8×5.5cm低回声区,周边不规则,中心呈液性暗区.1例直接经肝穿抽脓证实.其中有2例做CT检查也支持肝脓肿.
作者:马金霞;刘聿辉;郭兮妍;郑岩;邢军;陈艳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72例糖尿病并发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按WHO标准确诊的Ⅱ型糖尿病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2.8岁,糖尿病病程5个月~13年,空腹血糖8.1~30 2mmol/L,对照组为同期随机选择的100例非糖尿病人中检出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8.5岁.所有溃疡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
作者:徐文君;王忠良;吴国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从1999年12月~2001年1月,选择门诊及住院的46例Ⅱ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维力安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4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均有周围神经病变.将其随机分为两级,每组23例.治疗组: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7岁,病程5~18年,空腹血糖7.9~22.2mmol/L,并发症病程6个月~14年.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岁,病程3~21年,空腹血搪7.8~24.6mmol/L,并发症病程1~12年.
作者:张崇良;林华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枢复宁是一种新型的止吐药物,为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我科于1998年7月~2001年7月间观察了其对血液恶性病患者化疗时胃肠道反应的预防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树岐;陈玉林;高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8月~2001年2月底,应用磷霉素钠静脉输入预防妇科各种手术后感染疗效显著.1临床资料妇科手术后共计94例:其中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40例,子宫肌瘤挖除术20例、卵巢肿瘤附件切除术18例、宫外孕输卵管切除12例,先天性无阴道成形术4例.
作者:梅祖敏;于风华;唐增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治疗组58例(男30、女28)例.平均年龄57.8岁,糖尿病病程1~22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1个月~10年,平均4.3年,对照组56例(男26、女30)例,平均年龄55.6岁,糖尿病病程2个月~20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7天~14年,平均5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依据:①轻型:四肢感觉异常或疼痛,轻度痛温觉障碍,腱反射正常或减弱;②中型:四肢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③重型: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有明显肌肉萎缩或单瘫、四肢瘫,腱反射消失.④电生理检查,下肢肌电图传导速度减慢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患.
作者:刘聿辉;郭兮研;刘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25岁,女,因产后左下腹痛18小时,于2001年3月2日下午4时30分急诊入院.患者系第一胎,孕足月,于2001年3月1日在乡卫生院行左侧会阴侧切分娩一女活婴.产时出血较多,产后约半小时感左下腹疼痛,开始尚能忍受,以后逐渐加剧.下腹部坠胀痛难忍,腹部不能触碰,伴头昏,四肢乏力,在当地给予输液,对症支持处理效果不佳,遂急诊送入我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脉搏9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60mmHg(13.3/8kPa),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贫血貌,皮肤苍白,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9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隆起,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压痛反跳痛,尤以左下腹为甚,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型,左侧会阴侧切处无渗血及血肿,外缝4针,阴道畅,阴道左后侧壁呈紫黑色,直达左侧穹窿,宫颈无裂伤,无血块,子宫体前位,偏右,超新生儿头大小,质硬,左侧附件区触及一约新生儿头大包块,边界不清,质中,触痛明显,右侧附件已无异常,阴道分泌物有臭味.
作者:毛桂荣;王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40岁,因胸闷,气短2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咳嗽20天入院治疗.体检:急性病容,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爆裂音.心率120次/分,呼吸30次/分.实验室检查:血沉45mm/小时,查痰未找到细菌.胸片:双侧肺门影增大,两肺中下纹理密集、紊乱,肺野透过度减低,两心缘及膈面不清,双上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心脏轻度增大.X线诊断为心衰、肺水肿,双上肺陈旧性结核.患者既往8年前患肺结核,自述已治愈.否认有肝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现饲养鸽子2年.临床诊断饲鸽者肺,呼吸衰竭Ⅰ型.经用大克沙、氟罗沙星及激素治疗12天后病人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胸片:双肺野转清晰,但两肺纹理仍粗乱.
作者:刘瑞平;常胜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男9例,女5例;年龄15~58岁,平均37岁.症状及体征:发热14例(100%),其中持续高热9例,不规则发热5例,发热时间14~60天,平均23天;脾脏肿大10例(71 4%),肝脏肿大7例(50%),其中肝、脾同时肿大6例(42.9);鼻衄、齿龈出血4例(28.6%);淋巴结肿大4例(28.6%);黄染3例(21.4%);咳嗽、胸痛、肺部罗音3例(21.4%);皮下广泛出血2例(14.3%);消瘦、腹泻、双下肢水肿1例(7.1%);咽痛1例(7.1%).
作者:袁正强;曹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低血糖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多不相同,可有心慌、饥饿、出汗、头痛、偏瘫、昏迷,或有行为异常,甚至可出现心绞痛,易被误诊、误治.本文总结22例不典型低血糖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报告,以期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王立新;王传俊;吴春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2年来我们收治了以左胸痛为主诉而被误诊的病例5例,误诊时间从6小时~1个月不等,现报道如下,以供借鉴.例1:男性,67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半月,疼痛呈刀割样,程度剧烈,伴大汗,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舌下含吸硝酸甘油后疼痛不能缓解.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疼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胸部CT、腹部及心脏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拟诊肋间神经痛,给予一般止痛治疗,疼痛无好转.1周后转至上一级市级医院就诊,亦未得到确诊.1月后再次入院,此时患者疼痛后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均较前增加,并且出现两下肢浮肿.再次仔细体检发现脊柱胸5~胸6有压痛,立即行脊柱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脊柱胸5~胸6椎管内转移性肿瘤,患者自动出院,随访2个月死亡.
作者:吕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4例.年龄44~67岁,平均56.1岁.全部经外院诊断为肺癌介绍来我院.入院时临床表现有轻度咳嗽3例,无症状4例.全部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见表1.痰脱落细胞学和痰抗酸杆菌检查均阴性.血常规正常.
作者:申东兰;陈晓秋;周喆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这里,我主要就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讲几个问题,同时结合讲一下城市社区卫生工作.
作者:朱庆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期3天的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议,于12月7日在山东省泰安市结束.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交流农村卫生改革的典型经验,讨论并部署今后农村卫生改革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会议还研讨和部署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作者:卫生部基妇司综合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于12月5日在山东泰安召开.本刊编委,参加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议的卫生部基妇司的领导及各省卫生厅基妇处处长,部分省卫生厅厅长及专家学者共50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社长、副总编辑单书健同志汇报杂志情况:《中国乡村医生》杂志在卫生部和各级卫生管理部门的领导、支持及作者、读者的呵护下,成为面向医生发行量大的专业期刊.在社区卫生工作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杂志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1年8月更名为《中国社区医师》.
作者: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工作在社区的社区医师具有明显的全科医师特点,与大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相比,社区医师在进行家庭往诊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体现出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能够较好地得到强化.为了更好地显现出社区医师的精华之所在,在接诊时必须掌一定的技巧,力争做到全面地了解病人的就医背景,以便得到病人深层次的就医意识与行为,满意地解决病人就医需求.为此,在接诊时首先要通过问、看和交谈,了解如下重要问题.
作者:李春昌;艾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低限度.
作者:宋长美;张玉爱;陈小平;高绍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73岁.2000年3月7日诊.1979年开始发现皮肤瘙痒,初为右颈部,渐及全身,无斑疹,搔抓后不溢血珠.每年五月份发作,痒时心慌不宁.开始几年冬春时症状可自行减轻,近六七年来全年不断,夜间睡眠时奇痒难忍.20年来遍历中西医消风散、四物汤、抗敏汤,养血润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凉血息风诸法及苯海拉明、扑尔敏、钙剂、息斯敏、眠尔通、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治疗,全然无效.
作者:刘方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3椎管内麻醉(1)硬脊膜外腔麻醉方法1)体位:多采取侧卧位(左或右侧卧位),双手抱膝腰后弓,使棘突间隙加大.背与床面垂直.2)定位:两髂嵴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一般腹部手术多用中位硬脊膜外腔麻醉,定位胸6~12之间穿刺;盆腔、会阴、下肢手术多用低位硬脊膜外腔麻醉,定位腰1~5之间穿刺.
作者:李春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昏迷的监护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生命体征的监测、脑功能的监测和并发症的监测.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对昏迷这一危重症状的观察、诊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其中有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护技术、机械通气、脑电生理技术、各种新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等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下面就生命体征监测和脑功能监测两方面对昏迷的监护进展情况作一介绍.
作者:陈星海;王育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面对昏迷病人如何进行诊断和鉴别,常常是医生非常棘手的问题,这需要仔细地问诊,认真地查体,冷静地判断,在诊断思维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作者:徐学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如何掌握昏迷程度的判定及决定治疗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对于社区医生来讲,有时由于条件所限缺乏相应的抢救设备或药物;或由于对昏迷的原发病诊断不清,不知病人是否应该进行转诊.怎样才能对昏迷进行正确的分类及对昏迷程度加以准确评定,对患者的抢救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检查方式及使用昏迷评分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刘德新;王育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昏迷发生的病因较为复杂,可牵涉到多个学科的一系列疾病.由于病人不能与医生有效合作,因此面对昏迷病人查询发生的原因,常常令人棘手.如何对昏迷的病因进行问诊及病史调查是社区医生面对病人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尚无统一的病因分类方法,以个人习惯不同,较常用的方法有以颅内或颅外病变分类法,以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进行分类法,以有无神经定位体征进行分类法,各种分类均具有不同的优点,为了便于社区医生的临床思维,我们采用颅内、颅外病变和方式进行简单介绍.
作者:王育珊;刘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某种物质进入人体,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损害组织器官,使其产生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称为中毒.中毒时某些毒物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高级神经中枢过度抑制或脑实质损害,而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称为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脑病是急性中毒的危险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人生命.
作者:李艳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史采集对于昏迷来说至关重要,在病史采集时,应着重了解:①昏迷发生的缓急,历时长短,演变及伴随的症状;②昏迷是首发症状,或其前有症状而提示系在某些疾病基础上演变的;③过去曾否发生昏迷,其异同和可能的联系;④有无外伤、服用药物、毒物或接触煤气等化学物;⑤有无癫痫、高血压病、严重的肝、肾、肺、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
作者:方润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对热性昏迷病人,通常应作脑脊液检查.其内容包括脑脊液(CSF)常规检查、三物定量、涂片和培养找病原菌.1化脓性改变其CSF特征为:微混、毛玻璃样乃至奶糕样,细胞数在500×106~1000×106/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球蛋白显著增高,糖与氯化物明显减少,涂片检查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据此可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作者:徐学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临床对昏迷的分型尚未统一,根据病人临床症状、体征的不同,较常见的分型方式主要有:①分两型,即浅昏迷与深昏迷;②分三型,即浅昏迷、中度昏迷与深昏迷;③分四型,即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与过度昏迷.一般情况下,临床将其分为三型者应用较广泛.为了便于社区医师对昏迷程度的了解,本文将昏迷分为四型进行介绍,同时对脑死亡进行简单的描述.
作者:赵岩;王育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编者本讲座特邀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救医学科/急救医学教研室主任、硕士导师王育珊教授组织编写.王育珊教授现任全国危重病医学(ICU)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危重病救治及相关研究.
作者:王育珊;赵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观察昏迷病人的瞳孔形态和反射功能,对于判断病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瞳孔的异常变化更是脑损伤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瞳孔的观察方法:中等亮度的光线观察瞳孔,正常人安静时的瞳孔,应是等圆、双侧等大、位于虹膜中央、直径大小为2~5mm,大于5mm为扩瞳,小于2mm为缩瞳.
作者:方润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6~65岁,多数为在校的青年学生,平均年龄17岁.烧烫伤Ⅰ度18例,烧烫伤浅Ⅱ度10例.以伤后当日就诊占大多数.寒黄散(自拟):寒水石150g,大黄100g,黄柏100g,生地榆100g,煅炉甘石100g,以上5种药物共研成细末,过120目筛加入生麻油350g,调成糊状.
作者:陈琦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本病34例,效果良好.34例均属门诊病人,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22~64岁,病程长8年,短6个月. 方药组成:桂枝、当归、白术、防风各10g,赤芍12g,蝉衣、地肤子各15g,荆芥8g,黄芪5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15天为1疗程.若痒甚加薄荷10g,若气虚加党参10g,寒甚者加熟附子10g,如有内热去黄芪加生地10g,紫草20g.
作者:刘向利;刘贻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低血压是指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临床有头晕,头痛,面色淡白,心悸气短,恶心,全身乏力,畏寒肢冷,舌淡白,脉沉细等症状,病程长,易复发.自1994年8月~1998年10月,笔者运用自拟桂甘大枣饮治疗不明原因的低血压16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希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治疗组78例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15~56岁,平均23.6岁.临床主要表现:黏液便56例,脓血便22例,里急后重26例,发热48例,恶心、呕吐15例,腹痛43例.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9~67岁,平均28.1岁,临床主要表现:黏液便20例,脓血便25例,里急后重18例,发热23例,恶心、呕吐10例,腹痛31例.两组均经过直肠指诊及纤维结肠镜确诊,并排除细菌性痢疾及肿瘤.
作者:张锋;渠桂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3例,女6例,有反复发作病史的5例,1例数年发作一次,3例新发作,伴发胆道感染者6例,白细胞增高,体温37.6°~39.3°.治疗方法:一次取新鲜瓜蒌50~100g切片放入小铝锅加入半小杯水,炖或煮均可,沸腾后2分钟即可倒出服用,伴发感染者配用些抗生素和解热药,3例病情较轻者和3例新发病例,口服1次疼痛逐渐缓解,5分钟后痛止,观察2天未见其他不适而出院.2例患者口服1次后疼痛逐渐减轻,2小时后仅心窝部还有些闷胀不适,再口服1次闷胀不适等全部消失.只有1例发烧39.3℃者给5%GNS500ml,加林可霉素2.4g,地塞米松5mg,肌苷0.2g,连续输点2天,同时间隔2小时口服1次瓜蒌汤,连服4次至第3天下午,全部症状消失,观察2天未见不适而出院.
作者:黄齐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组40例共60个鸡眼,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16~63岁,平均46.4岁.鸡眼均长在足底、足趾部位.全部病例经皮肤科医师确诊为鸡眼.
作者:孙晓燕;董河;范晓琳;刘全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 58例病人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身体极度虚弱及素有过敏体质者,其中男23例,女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36例中,年龄为28~66岁,病程1~18年;对照组22例,年龄30~62岁,病程1~19年.
作者:张良;钱开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病例选择选择饮食控制无效,近期2次(相隔2周)空腹血清胆固醇(TC)》6.0mmol/L或/和甘油三脂》2.26mmol/L,并除外肝、肾、甲状腺等疾患的高脂血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56±10岁,体重指数24.7±2.1,伴高血压16例,冠心病5例;辛伐他汀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4±10岁,体重指数24.6±2.4,伴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4例.两组血脂水平基本相似,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作者:毛建业;马菊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