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脑灌流技术是研究物质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的一种快速、敏感、定量、可控的方法.该方法可简便地描绘出物质入脑的动力学变化并计算出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可研究许多物质如金属离子、肽类及蛋白质大分子、缓慢渗透物质的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阐明不饱和被动扩散,或者载体介导的竞争性转运的饱和机制;还可用于研究血脑屏障的性质.
作者:曲恒燕;关勇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阻碍固体分散技术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贮存期稳定性、释药机制、扩大生产问题.本文介绍了溶出增加的机制和两种释药模型及其应用;讨论了影响贮存期稳定性的因素,并综述了近年来在提高和预测固体分散体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巧玲;高永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CD3分子是T细胞表面的标记性分子,与T细胞受体(TCR)组成TCR-CD3复合体,在抗原识别和免疫信号传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激发或阻断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清除效应T细胞或诱导调节T细胞产生,为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抗CD3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显著,而将其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确切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有待深入的探讨.
作者:陈国江;黎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是在差示热分析(DT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热分析方法,本文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DSC在脂质体研究中应用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综述了DSC考察脂质体制备方法过程中结构的变化、药物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高分子聚合物对脂质体渗透性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对脂质体柔性的影响等研究中的应用,为脂质体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宁美英;郭颖志;顾忠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抗精神病药物代谢副作用从上世纪开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主要是研究其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随着副作用案例的增多,人们发现其导致糖尿病的副作用更严重.本文检索Medline 1996年至2003年6月有关氨磺必利、阿立哌唑、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及佐替平致糖尿病的文献报道,总结了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如何选用这些药物及用药期间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
作者:乔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单克隆抗体已成为治疗许多人类疾病包括癌症的药物.医药史上,没有足够数量又高特异靶向实体瘤的单克隆抗体的存在,已妨碍成为有效治疗药的障碍.本文着重报道在直接改善基于抗体的治疗药物的靶向和加强药物靶向肿瘤后的疗效的抗体工程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细胞因子应用的研究改进了许多重要疾病的治疗措施.这些治疗进展主要来自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应用纯化的重组细胞因子;另一种是应用药物抑制上调的内源性细胞因子的损伤效应.有效的细胞因子治疗药有造血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和干扰素,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明显改善了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本文将对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的研究进展进行重点阐述.
作者:刘耀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已用于临床或具有开发前景的胰岛素增敏剂,它们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各有其特点.改善胰岛素抵抗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重视对新型胰岛素增敏剂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陈秋;夏永鹏;邱宗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以临床上常用的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药物为例,阐述了完全和部分激动剂、中性拮抗剂、反向激动剂和变构调节等概念的理论价值,以及这些概念在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的地位.此外,对受体信号转导过程的精细调节机制,例如激动剂介导的信号转导、受体转运、受体间相互作用及G蛋白调节物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对上述受体分子和信号转导药理基础理论的理解将有助于临床上合理的药物治疗.
作者:王勃;苏瑞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骨重建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其作用主要通过诱导骨形成蛋白-2表达促进骨形成,抑制甲羟戊酸途径降低骨吸收来实现.他汀类药物对骨量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为骨质疏松等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
作者:袁凌青;廖二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目前,已认识到短暂的局部缺血的发作是中风的一种常见前兆.大多数中风属于原发性的缺血性中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方法非常有限,因此,预防是降低中风复发和其他血管疾病危险性的重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肥胖采取措施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方法.血小板参与血栓症和栓塞的形成,这使抗血小板治疗成为重要的预防性策略.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地防止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和其他血管缺血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在某些情况下,抗凝血剂可以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对于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作者:张城;卢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死亡受体结合后,可启动凋亡信号的转导.它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作用使其成为具有潜力的肿瘤治疗药物,但在TRAIL的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许多热点问题有待解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胞内机制、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芳;王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前,许多候选新药因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而放弃研发.应用结晶纳米混悬液可解决药物的溶解问题,改善药代动力学特征.纳米混悬液可通过匀化、湿磨等方法制备,在口服、注射、肺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给药中都发挥着优势.该技术为未来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艾萍;金义光;王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脑内神经元退变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学说认为,Aβ凝集和聚积是AD病理发生、发展的起始因素,而其他的病理改变如脑内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的功能紊乱和丢失等,均被认为是由于Aβ的解离与凝聚、清除与产生的失衡所引发的.目前认为,β-和γ-分泌酶抑制剂是合理和有效的AD治疗药物.此外,α-分泌酶激动剂也可减少Aβ的产生.近年来,人们对于分泌酶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重点对这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马波;张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组合给药,即同时给动物服用多种药物,可以实现体内高通量筛选,这种方法目前应用不是很广泛,因此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该法的实施依赖于现代分析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尤其是HPLC/MS/MS联用技术的使用.本文将对组合给药法的实验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姜云云;范国荣;刘皋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Bcl-2蛋白家族在调节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恶性肿瘤细胞高表达Bcl-2和Bcl-XL,而高表达这些抗凋亡分子的细胞对于化疗药物有抗性,因此,以Bcl-2家族蛋白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成为很有潜力的可用于多种肿瘤治疗的药物,通过下调Bcl-2和Bcl-XL的表达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及其对化疗药物的抗性.
作者:李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