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乔虹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胰岛素, 脂代谢, 瘦素
摘要:抗精神病药物代谢副作用从上世纪开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主要是研究其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随着副作用案例的增多,人们发现其导致糖尿病的副作用更严重.本文检索Medline 1996年至2003年6月有关氨磺必利、阿立哌唑、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及佐替平致糖尿病的文献报道,总结了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如何选用这些药物及用药期间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妇女长期使用非麻醉剂止痛药与肾功能降低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抗CD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CD3分子是T细胞表面的标记性分子,与T细胞受体(TCR)组成TCR-CD3复合体,在抗原识别和免疫信号传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激发或阻断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清除效应T细胞或诱导调节T细胞产生,为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抗CD3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显著,而将其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确切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有待深入的探讨.

    作者:陈国江;黎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代谢副作用从上世纪开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主要是研究其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随着副作用案例的增多,人们发现其导致糖尿病的副作用更严重.本文检索Medline 1996年至2003年6月有关氨磺必利、阿立哌唑、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及佐替平致糖尿病的文献报道,总结了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如何选用这些药物及用药期间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

    作者:乔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应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α-,β-和γ-分泌酶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脑内神经元退变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学说认为,Aβ凝集和聚积是AD病理发生、发展的起始因素,而其他的病理改变如脑内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的功能紊乱和丢失等,均被认为是由于Aβ的解离与凝聚、清除与产生的失衡所引发的.目前认为,β-和γ-分泌酶抑制剂是合理和有效的AD治疗药物.此外,α-分泌酶激动剂也可减少Aβ的产生.近年来,人们对于分泌酶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重点对这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马波;张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死亡受体结合后,可启动凋亡信号的转导.它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作用使其成为具有潜力的肿瘤治疗药物,但在TRAIL的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许多热点问题有待解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胞内机制、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芳;王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他汀类药物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骨重建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其作用主要通过诱导骨形成蛋白-2表达促进骨形成,抑制甲羟戊酸途径降低骨吸收来实现.他汀类药物对骨量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为骨质疏松等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

    作者:袁凌青;廖二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癌治疗的新研究颇有前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的抗糖尿病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樟脑、薄荷醇和甲基水杨酸在人体的透皮吸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关注药物的安全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莱菔硫烷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改善癌症治疗的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已成为治疗许多人类疾病包括癌症的药物.医药史上,没有足够数量又高特异靶向实体瘤的单克隆抗体的存在,已妨碍成为有效治疗药的障碍.本文着重报道在直接改善基于抗体的治疗药物的靶向和加强药物靶向肿瘤后的疗效的抗体工程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组合给药在药代动力学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

    组合给药,即同时给动物服用多种药物,可以实现体内高通量筛选,这种方法目前应用不是很广泛,因此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该法的实施依赖于现代分析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尤其是HPLC/MS/MS联用技术的使用.本文将对组合给药法的实验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姜云云;范国荣;刘皋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针对缺氧诱导因子-α的靶向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药物作用和治疗新进展: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转导相关新概念

    本文以临床上常用的与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的药物为例,阐述了完全和部分激动剂、中性拮抗剂、反向激动剂和变构调节等概念的理论价值,以及这些概念在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的地位.此外,对受体信号转导过程的精细调节机制,例如激动剂介导的信号转导、受体转运、受体间相互作用及G蛋白调节物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对上述受体分子和信号转导药理基础理论的理解将有助于临床上合理的药物治疗.

    作者:王勃;苏瑞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固体分散体的释药机制及其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阻碍固体分散技术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贮存期稳定性、释药机制、扩大生产问题.本文介绍了溶出增加的机制和两种释药模型及其应用;讨论了影响贮存期稳定性的因素,并综述了近年来在提高和预测固体分散体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巧玲;高永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位脑灌流技术及其应用

    原位脑灌流技术是研究物质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的一种快速、敏感、定量、可控的方法.该方法可简便地描绘出物质入脑的动力学变化并计算出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可研究许多物质如金属离子、肽类及蛋白质大分子、缓慢渗透物质的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阐明不饱和被动扩散,或者载体介导的竞争性转运的饱和机制;还可用于研究血脑屏障的性质.

    作者:曲恒燕;关勇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β-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时的副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