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1例门脉高压患者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8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及门静脉血流量(Qpv).结果治疗后Dpv、Qpv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改善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杨金禄;戴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尿道直肠瘘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85年6月~2000年6月收治12倒尿道直肠瘘的诊治结果.结果 12例尿道直肠瘘患者,3例为先天性,9例为后天性(其中6例为外伤性,3例为医源性).1例放弃治疗,1例医源性损伤者行直接修补,2例行经括约肌经直肠的尿道直肠瘘修补术(York Mason法),8例行改良的经会阴的尿道直肠瘘修补术,即5例把部分球海绵体肌、3例行去表皮会阴阴囊隔皮瓣转移间置于修补后的尿道直肠之间;1例失败,10例治愈,治愈率为90.91%.结论诊断上要求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检查,尤其强调尿道造影的重要性,以便尿道直肠瘘的定位;治疗上采用改良的经会阴尿道直肠瘘修补术,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陈宝琨;李毅宁;刘为安;叶向权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自1989年1月~1999年1月,共收治30岁以下肾癌11例,占同期肾癌病例的11%.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有昌;傅金华;王伯涛;郭来成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plugmeshhernia repair)是近年来在美国及欧洲国家广泛开展的手术被称为疝手术的里程碑.我院自1998年5月开始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文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清透明质酸(HA)与肝病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肝穿刺取得肝脏活体组织进行HE和网状纤维染色了解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用EILSA法检测sICAM-1,用RIA法检测HA.结果肝脏损伤组的sICAM-1和H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病情越重,sICAM-1和HA水平越高,且与AL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sICAM-1和HA是判断慢性肝病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是新发现的舒血管活性多肽,可以与内皮素(endothelin,ET)相互作用,参与内皮素的细胞旁分泌,自分泌调节体系的构成,共同协调血管张力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反应,我们对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进行血浆ADM及ET的测定,探讨其在高血压及合并肾功能损害时的意义.
作者:石蕾;赵轶文;张小平;单若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2月采用改良连续性血液滤过装置行自体腹水体外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34例,共86例次,获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56.5岁.所有病人均符合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诊断[1].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7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腹水均为漏出液,腹水持续时间平均为(18.6±13.0)个月,治疗前腹围平均(89.5±10.8) cm,经药物综合治疗,腹水无明显消退.
作者:张魁正;李荣藻;王丽萍;曾宜坤;王春丁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笔者在3年内收治2例小剂量长期服用和2例短期内大量服用阿斯匹林致溃疡性结肠炎大出血,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女,36岁.因肥胖、血脂及胆固醇增高,门诊治疗药物中肠溶阿斯匹林每日口服50 mg.原大便前左下腹痛,偶大便伴黏液.经服1个月后,终末大便表面见少量鲜血,大便次数由每日1次渐增至4次.随服药时间延长,大便次数及出血量亦多,并伴有血凝块、会阴部坠胀、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自大便带血2周后来院.P 140次/min,Bp 97.5/75.0 mmHg,Hb 86 g/L,RBC 180×1012/L;RBC免疫功能:RIC 6%,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乙状结肠镜见: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直肠黏膜见斑片样及针尖状渗血.取病理后直肠腔内以去甲肾上腺素纱布湿敷.停用肠溶阿斯匹林,输血400 ml,静滴立止血1 000 ml,禁饮食24 h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左旋咪唑1周,出血完全停止.
作者:蔡兆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腹水浓缩回输是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国内一直缺乏理想的中空纤维腹水超滤器,为此我们应用一种新型封闭式腹水超滤系统,对其性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红丽;崔振兴;邹春义;段志军;张翠玲;贺高红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4年间收治的5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有以下特点:(1)大多数病人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2)常见部位在回肠;(3)腹痛、贫血、腹块和慢性肠梗阻为主要症状;(4)以恶性肿瘤为主(占78.5%).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虽发病率低,但误诊率高,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消瘦和贫血要想到小肠肿瘤的可能性,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存率.
作者:王信富;许根兔;孟利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近3年来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26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明亮;蔡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自1998年3月~1999年6月,我院对62例具有右下腹痛并被怀疑为急性阑尾炎的病人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祝永健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华法林钠(warfarin)和低分子肝素钙(LMWH)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者高凝-纤溶状态的抗凝效果与尿蛋白减少的关系.方法将78例血D-2聚体(D-D)阳性,凝血酶原时间(PT)<11 s的RNS患者,在常规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4组.2组分别用正常量warfarin和LMWH抗凝,另2组分别用加大剂量的warfarin和LMWH抗凝,以PT延长至正常值1~1.5倍及2~2.5倍为度.全部患者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D-D及尿蛋白各1次.结果 warfarin与LMWH在PT达正常值1~1.5倍及2~2.5倍的各时段内,患者的血D-D转阴、尿蛋白消减,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剂量warfarin在PT达正常值1~1.5倍和2~2.5倍间,患者的尿蛋白消减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剂量LMWH在PT达正常值1~1.5倍和2~2.5倍间,患者血D-D转阴、尿蛋白消减有显著性差异.warfarin比LMWH能更快地延长PT时间.结论 warfarin和LMWH能使RNS患者高凝-纤溶状态改善和尿蛋白消减,用药剂量以PT达正常值2~2.5倍为佳.warfarin比LMWH奏效快.
作者:尹继明;许杰洲;方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同等剂量1,25(OH)2D3间断静脉注射与持续口服两种治疗方法对继发性甲旁亢(secondary hyperparathroidism,SHPT)患者的疗效.方法 30例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全段(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20 pmol/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随机分为间断静脉注射组(A组)及持续口服治疗组(B组).观察血液透析(HD)前、后及下一次HD前的iPTH含量和1,25(OH)2D3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24周的iPTH、血清钙(SCa)、磷(SP)、碱性磷酸酶(AKP)的变化,疗程24周.结果两次HD前iPTH、SCa、SP水平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相比,A组12、24周后iPTH水平显著降低,SCa显著升高,24周后AKP显著降低;B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常规HD不能有效地控制SHPT,同等剂量的1,25(OH)2D3间断静脉注射治疗对MHD患者SHPT的疗效优于持续口服疗法.
作者:孙延兵;陈秉良;贾强;王君梅;盛红芳;闫双燕;闫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 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便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26例胃MAL Toma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分析其在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方面的特征性表现.结果胃MAL Toma以低度恶性多见,有特征性的病理学表现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结论正确诊断胃MAL Toma,对估计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丽芝;杜长春;关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人血白蛋白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的比较方法,治疗组在应用晶体液的同时,尽早应用人血白蛋白.对照组按“先晶后胶,晶3胶1”的补液原则治疗,胶体液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结果治疗组在血红蛋白降至正常时间,血压升至正常时间,少尿持续时间、尿蛋白阳性时间及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在住院时间上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尽早应用人血白蛋白治疗优于以往的“先晶后胶,晶3胶1”的液体疗法,它可减轻外渗,使休克尽快得以纠正,从而减轻低血压休克对肾脏的损害,缩短少尿期,使肾功能损害尽快恢复.
作者:王华平;米宇俊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25年间共收治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821例,符合伴癌综合征诊断者69例(8.4%),以低血糖症、高钙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小板症及低钾血症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作者:李仲宏;麦国丰;徐萌;李福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自1995年10月~2000年9月共收治65岁以上肠梗阻31例,占同期病人的9.7%.现总结如下.
作者:耿忠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逼尿肌等容收缩试验(DIT)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排尿异常病人89例,其中前列腺增生(BPH)59例,进行全面的尿动力学检查(包括DIT).结果 (1)大逼尿肌等容收缩压(Piso)与逼尿肌收缩速度呈正相关(r=0.847,P<0.001);(2)Piso随膀胱容量增加而显著下降(P<0.001);(3)CT80与VE呈负相关(r=-0.520,P<0.01);(4)DIT参数与膀胱排空至容量为40 ml时膀胱壁收缩之速度(dL/dT 40)无明显相关性;(5)Piso与BPH梗阻程度呈正相关性(r=0.678,P<0.001);(6)当残余尿量≥100 ml,逼尿肌储能(DR)显著下降(P<0.001);(7)不稳定膀胱组Piso显著高于稳定膀胱组(P<0.01).结论 DIT是一项简单适用的,用来测定逼尿肌收缩力的尿动力学检查,应用于BPH病人很有临床价值.
作者:章振保;张时纯;齐范;周芳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β2-微球蛋白(β2-MG)是Berggrd于1968年首先在肾小管疾病患者尿中发现的一种低分子蛋白质,其合成速率非常恒定,并以游离形式存在于血、尿、脑脊液等体液中.进入血循环的β2-MG能自由地通过肾小球,其中0.999以上被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分解,释放出氨基酸供机体利用.关于β2-MG的正常参考值尚无统一标准,血清含量多数在67.8~245.8 nmol,尿中则<25.43 nmol.其测定方法以酶标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较常用,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因此,体液中β2-MG测定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1].本文就β2-MG在肾脏病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作者:侯振江;张宗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普通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为1%~2%,其中50%由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有40%~50%的静脉吸毒者和5%~10%的血透患者感染HCV;HCV的其他传播途径为性接触、垂直传播、密切接触等,约40%的感染者原因不明[1].不同基因型HCV的毒力和对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不同,且HCV可突变导致对治疗反应减弱[2].约80%的HCV感染者成为慢性携带者,其中20%~30%发展为肝硬化[1];HCV感染可引起肝外病变,如关节炎、角膜溃疡、自体免疫甲状腺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等[3].
作者:朱昆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骨矿化及代谢的异常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的重要合并症,称之为肾性骨营养不良.它可发生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早期,以及晚期已行透析治疗的病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两个主要病理类型是:(1)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转化性骨病,典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为囊性纤维性骨炎;(2)低转化性骨病,包括低动力性骨病及骨软化.混合性骨病则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维生素D的代谢改变及抵抗在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特别是出现甲状旁腺增生及功能亢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维生素D的合理应用对于慢性肾衰竭病人骨病治疗的预后、避免和减少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906年Carnot等首先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1986年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开始应用于临床,从而使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贫血得到了有效的治疗,避免了因输血带来的诸多弊端(如病毒感染、铁负荷过重等).然而,由于rHuEPO价格昂贵,故如何更经济、有效的应用rHuEPO,并避免其副作用至关重要.1986年以来有关rHuEPO临床应用研究有很多报道,特别是1999年“慢性肾衰竭病人贫血治疗的欧洲临床指南”对合理应用rHuEPO意义很大.下文将就有关问题做一讨论.
作者:谌贻璞;谭昭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近年来,国外有些医生(主要在美国)担心低蛋白饮食可能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营养不良或影响患者透析后的预后,不支持这些病人应用低蛋白饮食[1],但多数学者仍然主张应用以低蛋白饮食为主要内容的慢性肾衰现代营养疗法[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透析治疗很不普及,故应用非透析治疗方法,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仍然有其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慢性肾衰现代营养疗法的原理、方法、作用等,作简要介绍.
作者:尹德海;郑法雷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首位病因,约占高血压的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慢性肾炎高血压的发生率为60%~80%,硬化性肾炎的发生率达90%,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率在95%以上.肾实质性高血压不仅预后较差,而且是加速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在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s)的研究中,虽然91%的病人应用抗高血压药物,但仅有54%的病人血压降低至靶目标值,因而肾实质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问题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余学清;王文健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各种肾脏疾病,不管其病因是什么,进展的终结果将导致慢性肾衰竭.当进入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e renal failure,ESRF)时,患者的生命将主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尽管目前透析治疗质量已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据美国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透析患者的预期寿命仅是相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美国人群的16%~37%.而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又和肾脏替代治疗前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不当有关,为此人们提出了慢性肾衰竭一体化治疗(integrated therapy)的概念,包括尽早发现进展的肾脏疾病、给予干预治疗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进展、防治尿毒症并发症、尽量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完善肾脏替代治疗前的准备和适时开始透析治疗.以及随着患者情况变化,透析剂量可逐步增加,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也可以变更.
作者:钱家麒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自1986年以来,采用经腹行疝囊旷置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8例,经临床观察随访1~10 a无一例复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廷永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们于1996年7月~2000年7月,收治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和隐睾共360例.其中230例采用耻骨上皮肤横纹切口,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王良坤;廖锦歧;练涛峰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临床上易误、漏诊,近15年来共收治116例,现作分析.
作者:袁观宏;罗亨卿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们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4例白线疝,均行手术治愈.现结合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罗良禄;朱炳榕;钟史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自1985-199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疾病共1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5~78岁,病程1周~4 a.就诊原因多为左上腹疼痛不适、包块、发热、贫血及皮肤黏膜出血.无症状体检发现4例.全组患者均无外伤及寄生虫病史.
作者:苏少慧;张曼利;高献忠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自1992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以微波凝固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潘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例1,男,27岁.胸腹挤压伤后30 min入院查体:血压79/40 mmHg,心率136次/min.X线胸片示右3、4、5肋骨骨折,右上肺挫伤,心影大小正常.床边B超腹部未见异常,经补液,抗休克处理后血压回升.4 h后血压再度下降,心率156次/min,腹肌紧张,压痛明显,腹腔诊断性穿刺阴性.遂剖腹探查,术中见肝脏明显肿胀,肠系膜静脉怒张,腹腔内约2 000 ml(淡黄色)澄清液体.行补充血容量和静脉滴注升压药物,但血压无回升,心跳骤停.疑心包填塞,紧急左侧剖胸,术中见心包呈紫蓝色,张力极高,切开心包后喷出大量积血,胸内心脏挤压约2 min后复跳,停跳约8 min,探查发现左心耳根部有2.5 cm横形不规则裂口,心耳钳控制出血后,以带小垫片涤纶线修补裂口.心搏规则有力,血压回升至正常范围,且无需使用升压药物,缝合心底部心包,下部心包开窗引流.术后出现轻度意识障碍,予头部降温加脱水治疗,术后第2天意识恢复,反应略迟缓,视力降低,术后第4天,行高压氧舱治疗,2个疗程后意识恢复正常.48 d后痊愈出院.
作者:王传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脏是药物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不下200种.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故相当部分被误诊或漏诊.现将10年来被误诊的药物性肝病60例分析如下.
作者:毛文灏;蔡奇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即免疫介导的以肾小球为主的炎症性病变.许多炎性因子在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炎性因子的研究不断深入,炎性因子与抗炎性因子的相互作用可能决定了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现将有关肾小球肾炎的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郭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病例介绍患者,女,19岁,学生.因低热、呕吐、腹胀、消瘦20 d,于2000年5月27日入住消化科.患者于2000年5月7日无任何诱因出现腹部胀痛,为全腹性持续疼痛,无腰背部放射痛,伴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乏力,在当地医院按“胃炎”给予治疗,腹痛、呕吐症状缓解后出院.患者仍有纳差、低热(体温不详)、盗汗及乏力,无四肢关节肿痛及全身皮疹,26日患者腹痛复发,为全腹痛,呈间歇性发作,恶心、呕吐4次,为胃内容物,解黄色软便2次,无脓血,伴发热,体温37.5 ℃,近20天体质量下降8 kg.既往史:1996年12月因双手指麻木疼痛在省人民医院诊为“结核性风湿症、肺结核”予抗结核、抗风湿治疗18个月.查体:体温37.3 ℃,神志清,精神不振,面色潮红,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部饱满,腹壁柔韧,未及包块,全腹轻压痛,反跳痛可疑阳性,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
作者:王建林;徐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但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各种内脏感觉、消化道运动功能检查手段的发展,IBS病理生理学研究也不断深入.
作者:刘清华;李定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门静脉高压学组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的第八届全国门静脉高压症学术会议暨腹部外科再手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18~21日在青岛市召开.本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23篇,既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理论研究,又有门静脉高压症临床工作中的进展和腹部外科再手术的经验介绍.有来自全国各地以中、青年为主的代表389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不但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外科专家并且也邀请了有关的内科专家,就相关问题作了专题讲座,丰富了门静脉高压症处理的内涵,拓宽了单靠手术的思路.本次会议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
作者:申耀宗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