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儿童常见的,80%~90%的孩子会出现,多发生在3~6岁,这是耳鼻喉科夜间急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可以有轻微的流鼻涕、咳嗽或发热.这些孩子多表现为哭闹,捂着耳朵,耳朵疼痛,经常在夜间出现,有时可以伴有发热,这种耳朵疼痛多是间歇性的,一阵一阵的疼痛,一般持续1~2天.
作者:李庆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中耳积液,是以中耳内黏液或液体积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好发,发病率高,为儿童耳鼻喉常见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作者:陈建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而对于普通语前聋患者,佳植入年龄为小于2岁.孩子在0~3岁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过站再买票”比较费力.
作者:丁秀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耳鸣不一定是器质性疾病所造成的,它与我们平时的情绪状态也息息相关.也许你也曾经经历过,在压力大或者没有休息好的时候,耳鸣就悄悄地出现了.但也不是说压力大或者睡眠不好就一定会出现耳鸣,更恰当的说法是心理状态可能是耳鸣的一种诱发因素.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与耳鸣相关的一些因素.
作者:康厚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小孩子感冒后耳朵痛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由于多数是短暂的疼痛,往往被家长忽略,而其中很多其实就是感冒引发的急性中耳炎,大多数情况下其实质是分泌性中耳炎,而不是化脓性中耳炎,多数小孩子在感冒消失后,中耳炎会自行好转,但是也有一部分会隐匿地存在,而不被小孩子注意,从而成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罗凌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中耳炎泛指发生于中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中耳部位深在,解剖复杂,上托颅脑,下接颈面,周围密布重要的器官、血管、神经,涉及听觉,平衡觉等重要功能,病变一旦形成就难以自愈,严重威胁周围重要器官功能和生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群众对中耳炎的认识程度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认识的误区,对于疾病的诊治影响甚大,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作者:田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常见病,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点,常与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显著暴露引起的气管和(或)肺泡异常有关.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近数据显示大于或等于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9.9%,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且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该病已成为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并位于男性死因第二位.
作者:白学礼;成孟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腺之一,主要产生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当机体甲状腺激素产生过多,可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反之,当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过少或存在甲状腺激素抵抗引起全身低代谢综合征如黏液性水肿,则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在这个信息时代,上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都什么年代了,没有流量?网速这么慢?”确实,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网”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就拿“上网看病”这事来说吧,往往患者会自行诊断,增加无谓的恐慌,大大增加了心理负担,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笔者曾在网上查看有关“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信息,发现答案五花八门,从说纷纭.
作者:崔艳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耳朵是人体五官中重要的器官之一,每天我们会在意嘴巴、眼睛、鼻子有没有清理干净,却很少会去在意耳部有没有清洁.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耳朵日常护理要注意什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人情绪激动或着急之后,人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小血管内血流缓慢,造成内耳供氧不足,导致突发性耳聋.
作者:张军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身体危害性也非常大.常言道,“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睡眠是人体基本的生理功能之一,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竞争的日益加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人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造成失眠和失眠症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41~50岁失眠发生率占总人数26%,31~40岁占23%,30以下占17%,60岁以上的老人占40%以上.
作者:苏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也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患者患病后由于其治疗用药的漫长性及病情进展的不良预后,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或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稳定情绪可能会使高血压血压升高,甚至引发脑卒中(中风)等症状,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高血压如何保持情绪稳定,从而保护健康,想了解的不妨看一看.
作者:郭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老年人养生在日常生活、饮食、情绪、睡眠这四个方面都要注意.日常生活有“四忌”忌久坐:老年人,由于肢体行动不便,喜欢久坐.坐虽是消除疲劳的必要方式之一,但久坐容易使肌肉衰退与萎缩.因此,老年人应多走路、勤活动,“安步当车”才能保持健康.
作者:荣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睡眠的习惯不正确,不仅仅影响睡眠质量,天长日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戴胸罩入睡胸罩对乳房是起保护作用的,但戴胸罩入睡则会招致疾病.特别是诱发乳腺癌.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每天戴胸罩超过17小时的女生患乳腺癌的危险比短时间戴胸罩或不戴胸罩者高20倍以上.这是因为乳房长时间受压,淋巴回流受阻,有害物滞留乳房的结果.
作者:王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人体器官由细胞组成,细胞增长和分化可以满足身体需要.然而,如果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不受控制地增殖与分裂,便会形成肿瘤.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能迅速破坏周围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广泛转移时,影响全身功能,后造成各系统的功能紊乱,直至衰竭和死亡.
作者:刘树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脑卒中也称脑中风,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于颅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是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引起颅脑动脉堵塞;出血性卒中则是由于动脉血管内压力过高、动脉畸形、动脉壁薄弱等原因,导致局部动脉血管破裂出血.不管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都会导致脑细胞无法得到血液供应,脑细胞长时间缺血后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出现肢体麻木瘫痪、失语、痴呆、昏迷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作者:杨科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很多老人对自己的一些个小毛病都是抱着置之不理的态度,觉得没什么.其实不然,有可能你认为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往往是大疾病的隐患,所以,老人的小毛病都不能忽视,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出现以下五种小毛病的时候,要严阵以待,必要时,可送医检查,赶紧来看一下.
作者:玲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耳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引起耳痛的原因较多,就耳朵本身的病变而言一般有以下几种:外耳道炎:当耳内不适、发痒时,有人喜欢用指甲、发夹、毛线针、短木棒、火柴杆等在耳内盲目掏挖.如果挖得过猛或被人碰撞时,很容易将耳道皮肤戳破,引起皮肤感染发炎.此病不仅有耳痛,而且还可能伴有出血.
作者:魏国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前列腺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很多男性都不对此引起重视,认为这是男人年龄到了,出现的正常排尿不适,只要注意休息,性生活节制并无大碍.其实这是错误的,前列腺炎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作者:赵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导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的要求逐渐增高,相应的美食对我们的诱惑也逐渐增大,美酒佳肴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你可知道有句话叫做病从口入,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并加重多种疾病,慢性肾疾病就是其中的一大类,而其危害却不为大部分人所知.今天作为一个肾病科的医生,我就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慢性肾脏病患者应当如何合理饮食.
作者:行延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一段时间以来,问得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水平.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血糖控制绝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的事情,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餐后血糖也会过高,而长期餐后高血糖水平会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幅度提高患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也会升高患部分癌症的风险.同时,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里,也是预防肥胖和减肥的重要措施.要想控制好餐后血糖水平,有几点日常生活建议.
作者:范志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在门诊工作两年余,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就诊者,发现了一些患者就诊中遇到的问题,现总结如下,供各位参考.您真得需要一个专家号吗“看病贵,看病难”似乎是国人对当下医疗状态的第一体验,很多专家号往往是一号难求,但是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真得都需要专家号吗?当然不是,对于初诊的患者,大多数人连必要的检查都没有做,好不容易挂到专家号,好不容易经过漫长得等待,见到专家,结果手里只是多了一堆检查单,甚至有可能连问诊都是专家的助手完成的,和专家连一句话也没有说上,这事搁谁,谁都会感叹“看病贵,看病难”.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