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年10期文献
  •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房水引流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房水引流途径.方法:兔眼右、左分别做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及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术,术后同时前房注射0.1ml锝-白蛋白试剂,观察50分钟后处死并摘除眼球,剪除球结膜,切取含巩膜瓣、脉络膜、睫状体的标本,用放免r计数器测定标本的放射量.结果:右跟r计数百分比明显高于左跟,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葡萄膜-巩膜引流是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房水引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杨卫国;贺翔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有晶体眼前房负镜片植入术角膜内皮观察

    目的:观察有晶体眼植入前房负镜片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内皮变化.方法:14眼手术,13眼随访24月.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24月检查角膜内皮密度,内皮形态及有否内皮黑区,对比观察内皮变化,另有3眼RK,4眼未手术眼同样作内皮检查对照.结果:1 3眼术前内皮密度2544±227/mm3,术后3月2341/mm2,术后6月2365/mm2,术后12月2422/mm2,术后24月2358±152/mm2.分别比术前下降8.0%、7.4%、4.8%、7.3%.皮内形态和内皮黑区无变化.随访24月RK组内皮密度下降6.5%,未手术组内皮密度下降1.7%.结论:有晶体眼前房镜片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内皮密度有所下降,下降幅度10%左右.但本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欠长,仅供参考.术后近期内皮密度下降主要与手术有关,而术后远期内皮密度下降可能与眼内慢性炎症、镜片及房水循环有关.

    作者:刘乔;张薇华;庄凤君;许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玻璃酸钠回吸法取出前房晶体细小异物

    自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笔者对31例(33眼)前房、晶体细小异物实施玻璃酸钠回吸方法取出,获良好效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31例33眼中,男24例26眼,女7例7眼.年龄小3岁,大76岁,年龄中位数23.5岁.眼别:右眼15例,左眼14例,双眼2例.异物位置:前房异物17例19眼,虹膜内异物3例3眼,晶体异物7例7眼,跨虹膜晶体异物4例4眼.异物性质:金属异物9例9眼,其中磁性异物8例8眼;石质异物12例13眼;本质异物2例2眼;复合异物3例4眼;其他5例5眼.异物大小:异物长轴长者1.4mm,短0.1mm.致伤原因:飞屑崩伤14例16眼,穿刺伤10例10眼,其他7例7眼.外伤至手术时间:短1小时,长27天,中位数1.1天.伤口性状:伤口较小已自行闭合者17例19眼,存在较大角巩膜伤口,伤口未自然闭合者14例14眼.另外,合并前房晶体巨大异物者4例4眼.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7例17眼.

    作者:袁久民;刘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患者细胞免疫机能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患者细胞免疫机能与该病临床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OKT单克隆抗体用红细胞花环法检测47例患者外周血中OKT3、OKT4、OKT8.结果:患者OKT8下降,OKT4/OKT8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轻度活动型患者OKT3、OKT4显著下降,随病情加重,OKT3、OKT4呈上升趋势.重度患者OKT4/OKT8值明显高于轻度者.结论:提示该病的发生与OKT8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关,OKT4升高在眼病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莉;吴中耀;黄祥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房角结构及房水流畅系数影响

    目的:了解前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后对眼压、房角及房水流畅系数的影响情况.方法:追踪观察50眼植入AC-IOL术前、术后眼压、房角、房水流畅系数的变化,眼部着重检查房角,采用Goldmann房角镜.随访期为3~12个月,平均10.5个月.白内障类型以外伤性及老年性为主.结果:术后房角粘连发生率70%,垂直轴向虹膜根部固定的人工晶体眼易发生房角粘连.有青光眼病史者术后易出现眼压升高.结论:新型弹性开襻式前房型人工晶体对房角的影响不会造成眼压升高及房水流畅系数的改变.有青光眼病史者应慎行AC-IOL植入术.

    作者:李顺元;孔德兰;王保君;张子英;杨华;周玉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脑神经生长素对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脑神经生长素(cranial nerve growthine,CNG)对兔眼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均一眼为高眼压模型眼,另一眼为自身对照眼,每组3只兔术后每日肌肉注射CNG0.2ml,5组兔分别于制造模型眼后1、3、7、15和30天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bcl-2和TGF-β1,定量分析CNG的药物疗效.结果:CNG应用3天后,bcl-2基因蛋白过表达,应用7天后,TGF-β1过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高眼压可能会启动RGC凋亡的调控因素,终导致RGC凋亡乃至死亡;CNG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RGC的凋亡.

    作者:潘晓晶;王传富;孙为荣;王大博;牛兆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免疫组化法诊断巨细胞病毒性角膜炎12例分析

    角膜病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而感染性角膜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仍是致盲的主要病因.尤其是病毒感染性角膜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在对巨细胞病毒(CMV)系列研究过程中,发现CMV性角膜炎,经尿细胞包涵体细胞检查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了12例(13眼).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邱树敏;李一万;黄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角膜地形图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关系

    目的:分析和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后角膜地形图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近视度为-1.50~-24.00D的患者176例327眼行PRK或LASIK治疗,观察6个月以上.按实矫屈光度分为二组:Ⅰ组-1.50~-6.00D有124眼;Ⅱ组-6.25~-20.00D有203眼;并将屈光回退患者91眼作为Ⅲ组.经计算机得出角膜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的散点图及相关系数r值.结果: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变化(X)与临床屈光度变化(Y)的关系:Ⅰ组Y=1.0471X+1.0961,r=0.7841,P<0.001;Ⅱ组Y=1.3343X+2.3256,r=0.7506,P<0.001;Ⅲ组Y=1.6146X+0.6534,r=0.8473,P<0.001;327眼临床屈光度变化(X)与临床屈光度变化和角膜曲率变化比值(Y)的关系:Y=0.0627X+1.1534,r=0.6029,P<0.001;屈光回退患者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值(X)与屈光回退值(Y)的关系:Y=0.5001X+1.8603,r=0.4233,P<0.005.结论:无论中、低度近视或高度、超高度近视及屈光回退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曲率变化与临床屈光度变化均有高度相关性,随着预矫屈光度的增加,每单位角膜曲率变化所能矫正的临床屈光度也增加,屈光回退患者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值与屈光回退值有中度相关性,角膜地形图在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屈光变化判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陆培荣;李龙标;潘承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功能评估

    目的:用视网膜电图评估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功能改变.方法:30例(31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5例(15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7例(7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6例(6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按照ISCEV的ERG标准进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的检测.用I1蓝光、I16红光和I16白光估计暗视ERG,用I16红光和I8白光估计明视ERG.记录a波和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及震荡电位.结果:视网膜血管阻塞的震荡电位异常率高,其次为b波;ERG的异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RVO、CRAO、BRVO、BRAO.病眼和对侧眼振幅和潜伏期的比较显示在明视和暗视各条件下有部分显著性差异.结论:震荡电位和b波的改变在估计视网膜血管的阻塞上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将对侧眼和病眼的视网膜电图进行比较也是有临床意义的.

    作者:黄时洲;吴乐正;罗苔青;吴德正;江福钿;罗光伟;马娟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的预防作用.方法:110例老年性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并盲法给药.在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对照组灌注液为乳酸钠林格氏液,LMWH组于灌注液中加入LMWH-速避凝(fraxiparine),浓度为6u/ml,.术中观察眼内出血,术后1、3及7天观察眼内纤维蛋白渗出、房水混浊及眼内出血情况.结果:LMWH组术后第1、3、7天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及房水混浊轻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出血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LMWH能有效抑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反应,并且不增加眼内出血危险性.

    作者:武志峰;周丽钧;黄又莉;吴又凯;陈丽华;华金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α-糜蛋白酶与粘弹剂在摘出严重脱位晶体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种摘出严重脱位晶体的手术方法.方法:利用粘弹剂的推压力,使严重脱位之晶体完整娩出.结果:本组病例20眼中除2例术中改用其他方法外,其余各例晶体均完整娩出,术中、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此手术方法对晶体脱出于前房者适合,晶体脱位较严重仍位于后房而未向后明显移位者亦可应用.

    作者:万光明;李荣;王翔;吕勇;张效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治疗与屈光性板层角膜成形术矫治高度近视并角膜溃疡

    目的:临床验证一种兼具治疗与屈光矫正双重效果的角膜成形术.方法:对两例高度近视患者角膜溃疡眼作了治疗与屈光性板层角膜成形术.结果:随访6~24个月,手术眼获得治疗与屈光矫正双重效果,裸眼视力达到患角膜溃疡前的佳矫正视力水平.结论:治疗与屈光性板层角膜成形术是一种兼具治疗与屈光矫正功能的新型角膜成形术,可作为高度近视患者角膜溃疡的一种矫治对策.

    作者:朱志忠;杜诚;陈卫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对55例62只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恢复迅速,36眼>0.5(58.1%),术后眼压控制好,54眼眼压<18mmHg(87.1%),术后有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作者:李秋华;熊毅彤;陈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评价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探讨其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对78例难治性青光眼施行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术后随访3~36个月.结果:眼压由术前3.4~8.12(5.67±1.32)kPa下降至0.40~3.67(2.45±0.98)kPa,手术成功率为82%(64/78),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84.6%(66/78).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引流管内口堵塞、引流管外露、导管退缩到房角或脱出前房、球结膜纤维包囊形成、恶性青光眼.结论:尽管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存在一些并发症应引起医生的重视.

    作者:卓业鸿;葛坚;李莉;刘海泉;蓝育青;叶天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Er:YAG激光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初步观察

    目的:本文探讨应用Er:YAG激光(波长2.94μm)行白内障乳化术,观察其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老年性白内障和1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38岁)使用德国生产的蛇牌(phacolase)Er:YAG激光仪行激光乳化白内障手术.其中Ⅱ级核1例,Ⅲ级核3例,Ⅳ级核1例.结果:除先天性白内障(Ⅱ级核)一例仅50%使用激光乳化外,其他4例全部用激光乳化完成手术,未发现术中并发症.追踪1年后,术后好矫正视力0.5~0.8者3例,1.0~1.2者2例.仅1例术后第一天角膜轻度水肿,三天后恢复透明,未发现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Er:YAG激光是目前临床上行乳化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的激光.

    作者:林振德;邹玉平;龙崇德;李绍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早期板层角巩膜移植治疗眼部严重碱烧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早期板层角巩膜移植术对重度眼部碱烧伤的疗效.方法:将符合Roper-Hall诊断标准Ⅲ、Ⅳ级的患者根据初诊时间是受伤二周内还是二周后分为手术组与对照组.手术组依据巩膜有无坏死而行板层角巩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移植.对照组不手术.药物治疗两组相同.结果:随访6~24个月,手术组1 6例19眼,多数术后视力显著提高,充血时间缩短,角膜溃疡发生率降低,溃疡持续时间缩短,无溃疡穿孔发生,新生血管密度较对照组低.对照组6例10眼,6眼角膜溃疡穿孔,6眼角膜大白斑伴严重血管翳,5眼发生不同程度的睑球粘连.结论:清除失活的角巩膜组织合并早期板层角巩膜移植治疗严重眼部碱烧伤可有效减少角膜溃疡穿孔、防止睑球粘连、缩短炎症充血时间和增进视力.

    作者:邹毓韬;邱孝芝;胡麒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改良正、反向Cutler-Beard手术治疗眼睑重度缺损

    对于肿瘤、外伤、或先天性的严重眼睑全层缺损,尤其是占眼睑50%以上的重度缺损,其重建术比较复杂,手术难度较大[1].常用的Cutler-Beard手术[2],由于大部分睑板缺如,常导致术后患者眼睑内翻或外观形态不满意.1990年~1999年10年间,我们对16例眼睑重度缺损患者施行了改良Cutler-Beard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庆健;李守明;李大军;朱凤云;谷莺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左旋氧氟沙星对眼部细菌感染的药敏试验观察

    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属具有光学活性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对G+、G-菌及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适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对取自眼部的123株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左旋氧氟沙星的体外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智群;孙旭光;金秀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第二次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第2次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预后,以探讨原手术失败的原因和再手术的经验与教训.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孔源性RD并进行第2次玻璃体手术的患者34例(34眼).PVR分级B~C2级7眼,C3级11眼,D级1 6眼.总住院次数1~4次,平均2.2次.总手术次数2~7次,平均3.5次.2次玻切手术时间间隔11~257天,平均81.1天.第2次玻璃体手术中尽量切除残余的玻璃体皮质,剥膜,部分患者视网膜切开,去除晶体,或结合采用环扎加压.封闭裂孔主要在眼内进行,采用全氟化碳液体下光凝、电凝或冷凝,部分患者采用直视下眼外冷凝.术毕采用C3F8或硅油进行眼内填充.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再手术原因:PVR发展合并有原孔未封和新孔产生占76.5%;单纯PVR发展占17.7%;原孔未封和新孔产生的占2.9%;全氟化碳液体入视网膜下占2.9%.终手术成功率为73.5%.术后视力提高占64.7%;视力不变占14.7%;视力下降占20.6%.手术并发症有眼压升高、晶体混浊加重、前房出血、重水残留等.结论:首次手术玻璃体切除不彻底,PVR再增生,裂孔封闭不良,新孔出现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次进行玻璃体手术时,应彻底清除PVR,恢复视网膜活动度,选择合适的封孔方法和眼内填充物,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晓东;张皙;许迅;黄璐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带巩膜板层角膜移植和结膜环切术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

    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慢性、疼痛性角膜溃疡,初发于角膜周边部,前缘呈穿凿状,沿角膜周边部延伸,再向中央发展,后累及全角膜.该病是一种可致盲性角膜病,也是免疫性角膜病的典型代表[1].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治疗颇为棘手,面临的两个问题是:①本病的严重性和复发性;②病例少难以采用随机和盲法临床试验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2].我院于1997~1998年采用带巩膜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观察一年,疗效肯定,未见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予伟;王保君;张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滤过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所致的黄斑病变.方法:对15例(1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持续2周或2周以上低于1.33kPa,出现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黄斑区皱褶,给予矫正低眼压治疗和营养神经治疗,临床观察6~12月.结果:低眼压纠正后,有16眼黄斑皱褶消退,5眼视力提高,10眼视力不变.结论: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高度近视、眼局部长期应用抗青光眼的药物、抗代谢药物、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等因素有关,对年轻患者、高度近视患者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应慎重,一旦出现持续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应尽早治疗.

    作者:邱波;李振萍;苑敏;欧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中的自由基分析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致盲率为5.3~21%,在致盲病中居第二、三位,并且后果严重,不可逆转.其中的闭角型青光眼,在我国远较欧美为多见,其发机理既往多从解剖因素研究,本文从生化学角度探讨了自由基在青光眼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共测定了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房水中的自由基代谢终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简称MDA)来进行分,有关内容目前尚未见报导.

    作者:佟琪;李哲;吕世荣;原慧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激素性青光眼26例报告

    激素性青光眼是局部滴用、球结膜下注射或全身使用类固醇药物持续时间较长所产生的一种开角型青光眼[1].由于目前激素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本病发生率有所上升,现将笔者在1989年5月至1999年5月所见26例42眼予以报道.

    作者:杨付合;韩涛;王增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皱褶及其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复位手术后黄斑皱褶的发生原因、手术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分析总结了31例网脱复位术后发生黄斑皱褶的特点,并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应用视网膜钩、铲、眼内镊子、笛形针等器械将黄斑前膜剥离,使皱褶松开.结果:黄斑皱褶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大的马蹄形裂孔、冷凝过度、术中眼内出血、术后裂孔后缘皱襞和不恰当的眼底激光治疗等.通过玻璃体手术,31例黄斑皱褶被完全松解并恢复正常黄斑形态,未见严重并发症产生.随访时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黄斑皱褶是现代网脱复位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再次玻璃体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网脱手术操作的改进而得以预防.

    作者:张少冲;黄新华;高汝龙;张国明;李春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自制器械的泪小管断裂吻合方法

    下泪小管断裂是眼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手术吻合断裂的泪小管是惟一的方法.不成功的手术可造成终生流泪,而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找到鼻侧泪小管断端.关于鼻侧泪小管断端的寻找方法甚多,但各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于1999年3月~2000年3月,利用自制的寻找器械对20例下泪小管断裂的患者施行了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永;郑大文;李晋春;贾亚丁;刘;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直视下上斜肌亢进断腱术

    上斜肌减弱术是近年来临床研究比较活跃的一种手术.由于上斜肌在鼻侧的位置较深,以往手术的方法都是凭着手感用斜视钩钩出上斜肌,这样很容易钩破筋膜囊,发生眼眶血肿及粘连综合征,限制眼球运动,影响手术效果.而在直视下进行上斜肌的手术就避免了这些问题.我院自1999年开始,在直视下行上斜肌鞘内断腱术4例(5眼),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先天性无虹膜白内障植入带虹膜人工晶体1例

    患者男 29岁自幼双眼视力差,怕光、流泪.左眼视物不见1年余.于1999年6月来我院就诊.父母非近亲结婚,为第三胎足月顺产.其兄、姐无异常.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心肺无异常,智力、身体发育正常.眼右视力0.1,矫正视力0.2,左眼指数/10cm,矫正不能提高.双眼睑裂大小对称,双眼快速型水平震颤,角膜透明,未见虹膜.右眼晶体可见点状混浊,左眼晶体灰白色混浊,下方约1/3部分脱位,可见晶体赤道部及悬韧带.眼底窥不入.眼压指测正常.房角检查可见虹膜残基及部分小梁结构.双侧B超检查未见明显玻璃体异常,未见网脱.诊断:双眼先天性无虹膜伴发白内障,眼球震颤,双眼弱视.

    作者:尹婕;黄振平;吴网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撕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治疗恶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malignant glaucoma)又称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ciliary block glaucoma)是一种较少见而又非常严重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和长期局部滴用缩瞳剂的患者.恶性青光眼一经确诊,进一步施行抗青光眼手术往往无效,且有导致病情恶化的危险.自Von Graefe于1869年首次报告恶性青光眼以来,Pafenstecher于1871年介绍晶体摘除术,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当时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常发生玻璃体脱出,而玻璃体脱出者恶性青光眼仍存在;Chandler于1968年报告晶体摘除合并玻璃体切开术,即在晶体摘除后,将玻璃体膜划开,一直切到脱离的后玻璃体,由于诸多并发症,临床上应用不多.局部点扩瞳睫状肌麻痹剂及全身使用高渗剂是治疗的基本措施,激素的使用是有效的辅助治疗,但不宜长期使用.1996年以来笔者采用双撕囊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治疗11例恶性青光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举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眼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患者孔××女 63岁病历号337841 放疗号11941 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5年,左眼球突出半个月,血液科要求会诊.5年前患者因心悸、气促、面色苍白、头晕、活动后加重,肝脾肿大(肝肋下3cm,脾肋下5cm)收入本院,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2年后再次出现心悸、气促、面色苍白、头晕、活动后加重,收入本院治疗.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左扁桃体肿大,送病理活检,诊断为髓外造血改变.曾进行过放疗.放疗5次后,自觉左颈部肿物、左扁桃体明显缩小.放疗14次后结束治疗,左颈部肿物基本消失,左扁桃体肿物明显缩小.结束放疗后,转血液科继续定期复查、治疗.4年后,左锁骨上区又出现约10×10cm大肿物.进行局部放疗,照射总剂量为1440CGY(180DT/次×8次).治疗后,左锁骨上肿物完全消失.

    作者:廖训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非炎性坏死性巩膜溃疡

    患者男 35岁于1999年7月6日在我院门诊局麻下行右眼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术中常规切除胬肉头部、体部及增生的筋膜组织,烧灼止血,形成3×5mm巩膜暴露区.术后用0.5%可的松眼水和泰利必妥眼水交替点眼.术后10天,患者发现术区有黑点产生,遂来我院复诊.

    作者:张历浊;刘宗明;杨玉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无虹膜眼的带虹膜人工晶体植入术

    完整的虹膜组织对于满意的视力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减少由晶体产生的球面相差和色相差,同时增加焦点的深度.部分或全部虹膜缺失可为先天性或外伤性.二者均难以治愈.本文报告了1例外伤性无虹膜眼二期植入新型带虹膜人工晶体.手术后视力矫正至正常,15°外斜恢复正位.

    作者:徐延山;孙慧敏;袁佳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眼肌麻痹误诊2例

    例1 男 35岁主诉复视、头晕9天,于1997年8月就诊.体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血压16/12kPa(120/90mmHg).右眼视力1.2,左1.0.左眼向外转动受限,双眼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正常,眼底正常.右眼无异常.复像检查:水平同侧复视,左侧物像分离大,周边物像属左眼.空腹血糖4.3mmol/L,头颅CT扫描正常.诊断:左眼外直肌不全麻痹(原因待查).治疗:首先给予维生素B1、B12肌注,能量合剂静点治疗,1个月后复诊,无好转.进行新斯的明试验,注射药物15分钟后,左眼外转明显好转.考虑为重症肌无力引起眼肌麻痹.治疗改为泼尼松60mg,晨服,隔日1次,每周减10mg;氟美松5mg,左眼球后注射,每周1次;加兰他敏1mg,肌注,每日1次.1个月后,左眼转动恢复正常,停用氟美松和加兰他敏,泼尼松继续逐渐减量,停药.随访两年未复发.

    作者:张京宏;任致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角膜塑形镜的临床观察

    眼角膜塑形矫治技术(orthokeratology)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方法角膜塑形镜(OK镜),即是通过对角膜顶点的持续压迫塑形,使角膜中央部分因受压而变扁平[1~3].我院眼科自1999年3月开始.应用美国生产的OK镜进行临床角膜塑形治疗近视.现将临床应用观察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中硅油误入脉络膜上腔1例

    者男 34岁因右眼被玻璃瓶砸伤视物障碍20天,于1999年7月5日入院.右眼视力手动/眼前,左眼1.0.右眼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透明,前房、瞳孔正常,晶体透明.散瞳检查:玻璃体可见棕红色出血,眼底后极部隐约可见视网膜呈棕黑色球形隆起.左眼正常.B超检查显示:右眼玻璃体见点、片状中等密度回声,后极部见带状回声与眼球壁相连,其后与眼球壁之间有中等密度回声.诊断:右眼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玻璃体出血.于1999年7月6日行右眼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在睫状体扁平部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清除出血混浊的玻璃体后,见后极部视网膜以视乳头为中心呈三个棕黑色半球形隆起.于视乳头颞上2个PD电凝切开视网膜,气一液交换,用笛针吸出视网膜下未凝固血液,视网膜复位.用一次性硅油注射管向眼内注入硅油.从鼻上穿刺口插入注射头时,眼压极低,注入约1.5ml硅油后发现鼻侧脉络膜黄白色半球形隆起,考虑为硅油误入脉络膜上腔.提高气体灌注压,在保持眼压的情况下,从另一侧穿刺口插入注射头,确认注射头完全进入玻璃体内,缓慢间断注入硅油,并适当调整眼位,脉络膜上腔内大部分硅油自鼻上穿刺口排出,脉络膜基本平复.玻璃体腔充满硅油后,缝合穿刺口和结膜切口.

    作者:张斌;魏广川;马景学;黄灵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睑结膜结核1例

    患者男性 72岁体检时,偶然发现左眼下睑结膜长两个息肉样结节,米粒大小,高出结膜面,无痛.双眼有角膜老年环,前房清,瞳孔光反射好,晶体皮质混浊.扩瞳查双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泽正常、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未见出血、渗出、结节等.黄斑反光不见.1958年曾有肺结核史,经抗痨治疗后病灶钙化.有Ⅱ型糖尿病史5年,饮食控制,未用降糖药物.将结膜肿块切除.病理切片显示纤维结缔组织,见结节性病变,结节由淋巴细胞及类上皮细胞组成,中央见朗罕氏巨细胞,但未见干酪坏死.胸片:双肺野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右上见钙化灶.结核菌素试验(PPD)72hr时丘疹红肿,直径>2cm,表面可见水疱.根据1990年美国胸科学会和疾病控制中心修订的Mantoux皮内法结核菌素反应判定标准判定为强阳性,提示结核活动性病变.但体检全身未见其他结核病灶,结核菌素抗体阴性,血沉5mm/h.

    作者:左磊;陈茂初;于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不同材料人工晶体和手术方式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

    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应用和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大提高了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恢复.但是,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usle opcification,PCO)的发生仍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资料和实验已证明囊袋内、外植入人工晶体,人工晶体直径大小可影响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1,2].但不同手术方式及植入人工晶体材料不同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122例(132眼)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posterior chamber introcular lenes,PC-IOL)和37例(41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联合PC-IOL植入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后囊膜混浊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佩卿;姚克;徐雯;吴仁毅;孙朝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团球状脉络膜结核1例

    患者女 59岁右眼视物不清,眼前黑影浮动6年,近4天加重入院.曾患肺结核、胸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多次住院治疗,现已痊愈.右眼视力0.4,左眼1.0,眼前节及眼底正常.右眼眼压2.74kPa.右眼角膜有棕色KP,Tyndall现象阳性.玻璃体内可见到大量灰白色颗粒及尘埃状飘浮物.视神经乳头圆形,轮郭清晰,边缘整齐,视盘颞上方约2个PD直径处的脉络膜上有黄白色团球状隆起,直径3~3.5PD,边缘模糊,高起4PD,其上有血管爬行(加页图1).黄斑区视网膜呈污灰色浮肿,其上可见结晶体样物分布,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显示,视乳头颡上方有4PD直径萎缩灶的弱荧光区,边界清晰,在萎缩灶周围有无数高荧光点.静脉期20秒弱荧光区内有环形荧光,并逐渐渗漏,290秒渗漏荧光互相融合成团状强荧光(图2),血管拱环正常.

    作者:侯钟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硬膜导管治疗泪道阻塞

    本科自1991年至1998年对8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泪道硬膜导管置管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治愈率达97.67%.在泪道内注射素高捷疗眼膏和硬膜导管起到双重支撑作用,术后1个月拔管,操作简单、经济. 本组86例87眼,年龄19~61岁,平均39岁,女79例,男7例,女:男=11.2:1.就诊时病程短2个月,长6年,术前经多种治疗无效,其中64例作2~3次泪道探通术无效,改用本手术.泪囊造影53例为鼻泪管阻塞.本组病例均在门诊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11个月.

    作者:诸菊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肺癌前房及脉络膜转移1例

    患者女 40岁汉族右眼视力下降2周,于1999年5月8日入院.右眼视力4.8,左眼5.1.右眼睫状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可见絮状渗出.右眼前房颞侧虹膜表面在房角处有一肿块(约3×5mm),粉红色,边界清晰,与虹膜未见明显粘连.晶体混浊,前囊膜可见色素沉着.右眼扩瞳检查眼底未见异常.左眼前、后节未见异常.胸部X线摄片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右眼前房肿物(原因待查).入院后经静滴庆大24万单位和地塞米松15mg,10天.前房肿物较入院时增大,前房下方可见脓性液面.1999年5月19日在局麻下行右眼前房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块起自睫状体,基底甚宽,未切除干净.肿块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书林;赵红霞;黎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结膜尖锐湿疣

    患者男性 45岁双眼角发现赘生物3个月.开始时双眼角有米粒大小肉质赘生物,逐渐增大为菜花状,闭眼时异物感明显,时有出血.双眼内眦角泪阜处可见多叶状乳头状瘤(约5×6mm大小),有蒂,活动度好,表面光滑,色淡红,质脆,触之易出血.裂隙灯下见分叶清晰,每一分叶都有一个中央血管.双跟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1998年9月12日在局麻下行赘生物切除.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3个月后复诊,双眼内眦角赘生物又复发,左眼赘生物较第1次术前增大(约6×7mm),形态同前.眼睑闭合时,赘生物暴露于睑裂之外,出血增多.1998年12月23日再次行赘生物切除,行普通病理检查加原位杂交检测.病理检查:镜下见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增宽并向下延伸(加页图1),角质层轻度增厚,弥漫性角化不全.棘层明显增厚,粒层和棘层上部细胞有明显空泡形成,空泡化细胞比正常大1~2倍,胞核位于中央,核圆而深染,有异型,核周可见空晕(图2),真皮乳头及乳头下方内毛细血管扭曲、增生、扩张.病理报告: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原位杂交HPV6B/11(+)(图3).符合病毒感染所致疣(病理号98-5912).皮肤科会诊,检查生殖器部位未发现赘生物.

    作者:钱晓娃;苏明;吴能定;项晶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4060名学龄前儿童弱视筛选与屈光分析

    为了做好茂名地区弱视防治工作,我们在1994年1至4月依1985年6月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对市区七所小学及七所幼儿园406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弱视筛选为普查诊断标准.

    作者:黄力;江波;钟文东;高慕洁;柯少英;苏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视力与屈光的关系

    视光及眼科工作者一切活动的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视力、恢复视力及保护视力.除了由于疾病引起的视力障碍可通过治疗使之恢复外,所有增进视力的办法主要是物理性(光学矫正)及心理性(主觉测定)的.正确了解视力与屈光特点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是科学、合理验光配镜的基础.长期实践表明,在视力与屈光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认识与盲目导向,是造成目前屈光不正防治研究工作混乱局面的关键,也是影响视光配镜事业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以下特就视力与屈光关系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实用知识作一介绍,供讨论参考.

    作者:汪芳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

    自1949年开展首例人工晶体植入术以来[1],人工晶体的材料、制作工艺以及手术技巧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的改进和发展.1967年Fedorov等提出的基于几何光学原理的理论公式[2],为现代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奠定了基础.随后诸多理论公式的问世,使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的差异而使IOL屈光度的计算公式日臻完善.

    作者:郭晓萍;高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激光治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防治效果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生往往与视膜血管性疾病有关.一旦发生,对病人带来严重视力损害和痛苦,对医生来说,处理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的深入,NVG的发病机理,治疗途径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其发病率也在不断降低[1,2];预后已有所改善.本文拟对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NVG的新进展概述如下,使之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应用,并使NVG减少发生.

    作者:胡建荣;黄丽娜;古洵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