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忠;杜诚;陈卫玲
恶性青光眼(malignant glaucoma)又称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ciliary block glaucoma)是一种较少见而又非常严重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和长期局部滴用缩瞳剂的患者.恶性青光眼一经确诊,进一步施行抗青光眼手术往往无效,且有导致病情恶化的危险.自Von Graefe于1869年首次报告恶性青光眼以来,Pafenstecher于1871年介绍晶体摘除术,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当时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常发生玻璃体脱出,而玻璃体脱出者恶性青光眼仍存在;Chandler于1968年报告晶体摘除合并玻璃体切开术,即在晶体摘除后,将玻璃体膜划开,一直切到脱离的后玻璃体,由于诸多并发症,临床上应用不多.局部点扩瞳睫状肌麻痹剂及全身使用高渗剂是治疗的基本措施,激素的使用是有效的辅助治疗,但不宜长期使用.1996年以来笔者采用双撕囊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治疗11例恶性青光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举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本科自1991年至1998年对8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泪道硬膜导管置管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治愈率达97.67%.在泪道内注射素高捷疗眼膏和硬膜导管起到双重支撑作用,术后1个月拔管,操作简单、经济. 本组86例87眼,年龄19~61岁,平均39岁,女79例,男7例,女:男=11.2:1.就诊时病程短2个月,长6年,术前经多种治疗无效,其中64例作2~3次泪道探通术无效,改用本手术.泪囊造影53例为鼻泪管阻塞.本组病例均在门诊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11个月.
作者:诸菊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前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后对眼压、房角及房水流畅系数的影响情况.方法:追踪观察50眼植入AC-IOL术前、术后眼压、房角、房水流畅系数的变化,眼部着重检查房角,采用Goldmann房角镜.随访期为3~12个月,平均10.5个月.白内障类型以外伤性及老年性为主.结果:术后房角粘连发生率70%,垂直轴向虹膜根部固定的人工晶体眼易发生房角粘连.有青光眼病史者术后易出现眼压升高.结论:新型弹性开襻式前房型人工晶体对房角的影响不会造成眼压升高及房水流畅系数的改变.有青光眼病史者应慎行AC-IOL植入术.
作者:李顺元;孔德兰;王保君;张子英;杨华;周玉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男性 45岁双眼角发现赘生物3个月.开始时双眼角有米粒大小肉质赘生物,逐渐增大为菜花状,闭眼时异物感明显,时有出血.双眼内眦角泪阜处可见多叶状乳头状瘤(约5×6mm大小),有蒂,活动度好,表面光滑,色淡红,质脆,触之易出血.裂隙灯下见分叶清晰,每一分叶都有一个中央血管.双跟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1998年9月12日在局麻下行赘生物切除.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3个月后复诊,双眼内眦角赘生物又复发,左眼赘生物较第1次术前增大(约6×7mm),形态同前.眼睑闭合时,赘生物暴露于睑裂之外,出血增多.1998年12月23日再次行赘生物切除,行普通病理检查加原位杂交检测.病理检查:镜下见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增宽并向下延伸(加页图1),角质层轻度增厚,弥漫性角化不全.棘层明显增厚,粒层和棘层上部细胞有明显空泡形成,空泡化细胞比正常大1~2倍,胞核位于中央,核圆而深染,有异型,核周可见空晕(图2),真皮乳头及乳头下方内毛细血管扭曲、增生、扩张.病理报告: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原位杂交HPV6B/11(+)(图3).符合病毒感染所致疣(病理号98-5912).皮肤科会诊,检查生殖器部位未发现赘生物.
作者:钱晓娃;苏明;吴能定;项晶晶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例1 男 35岁主诉复视、头晕9天,于1997年8月就诊.体检: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血压16/12kPa(120/90mmHg).右眼视力1.2,左1.0.左眼向外转动受限,双眼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正常,眼底正常.右眼无异常.复像检查:水平同侧复视,左侧物像分离大,周边物像属左眼.空腹血糖4.3mmol/L,头颅CT扫描正常.诊断:左眼外直肌不全麻痹(原因待查).治疗:首先给予维生素B1、B12肌注,能量合剂静点治疗,1个月后复诊,无好转.进行新斯的明试验,注射药物15分钟后,左眼外转明显好转.考虑为重症肌无力引起眼肌麻痹.治疗改为泼尼松60mg,晨服,隔日1次,每周减10mg;氟美松5mg,左眼球后注射,每周1次;加兰他敏1mg,肌注,每日1次.1个月后,左眼转动恢复正常,停用氟美松和加兰他敏,泼尼松继续逐渐减量,停药.随访两年未复发.
作者:张京宏;任致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所致的黄斑病变.方法:对15例(1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持续2周或2周以上低于1.33kPa,出现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黄斑区皱褶,给予矫正低眼压治疗和营养神经治疗,临床观察6~12月.结果:低眼压纠正后,有16眼黄斑皱褶消退,5眼视力提高,10眼视力不变.结论: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高度近视、眼局部长期应用抗青光眼的药物、抗代谢药物、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等因素有关,对年轻患者、高度近视患者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应慎重,一旦出现持续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应尽早治疗.
作者:邱波;李振萍;苑敏;欧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对于肿瘤、外伤、或先天性的严重眼睑全层缺损,尤其是占眼睑50%以上的重度缺损,其重建术比较复杂,手术难度较大[1].常用的Cutler-Beard手术[2],由于大部分睑板缺如,常导致术后患者眼睑内翻或外观形态不满意.1990年~1999年10年间,我们对16例眼睑重度缺损患者施行了改良Cutler-Beard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庆健;李守明;李大军;朱凤云;谷莺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脑神经生长素(cranial nerve growthine,CNG)对兔眼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均一眼为高眼压模型眼,另一眼为自身对照眼,每组3只兔术后每日肌肉注射CNG0.2ml,5组兔分别于制造模型眼后1、3、7、15和30天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bcl-2和TGF-β1,定量分析CNG的药物疗效.结果:CNG应用3天后,bcl-2基因蛋白过表达,应用7天后,TGF-β1过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高眼压可能会启动RGC凋亡的调控因素,终导致RGC凋亡乃至死亡;CNG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RGC的凋亡.
作者:潘晓晶;王传富;孙为荣;王大博;牛兆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女 40岁汉族右眼视力下降2周,于1999年5月8日入院.右眼视力4.8,左眼5.1.右眼睫状充血(++),角膜透明,KP(+)房闪(++++),可见絮状渗出.右眼前房颞侧虹膜表面在房角处有一肿块(约3×5mm),粉红色,边界清晰,与虹膜未见明显粘连.晶体混浊,前囊膜可见色素沉着.右眼扩瞳检查眼底未见异常.左眼前、后节未见异常.胸部X线摄片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右眼前房肿物(原因待查).入院后经静滴庆大24万单位和地塞米松15mg,10天.前房肿物较入院时增大,前房下方可见脓性液面.1999年5月19日在局麻下行右眼前房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块起自睫状体,基底甚宽,未切除干净.肿块送病理检查.
作者:张书林;赵红霞;黎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生往往与视膜血管性疾病有关.一旦发生,对病人带来严重视力损害和痛苦,对医生来说,处理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的深入,NVG的发病机理,治疗途径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其发病率也在不断降低[1,2];预后已有所改善.本文拟对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防治NVG的新进展概述如下,使之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应用,并使NVG减少发生.
作者:胡建荣;黄丽娜;古洵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笔者对31例(33眼)前房、晶体细小异物实施玻璃酸钠回吸方法取出,获良好效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31例33眼中,男24例26眼,女7例7眼.年龄小3岁,大76岁,年龄中位数23.5岁.眼别:右眼15例,左眼14例,双眼2例.异物位置:前房异物17例19眼,虹膜内异物3例3眼,晶体异物7例7眼,跨虹膜晶体异物4例4眼.异物性质:金属异物9例9眼,其中磁性异物8例8眼;石质异物12例13眼;本质异物2例2眼;复合异物3例4眼;其他5例5眼.异物大小:异物长轴长者1.4mm,短0.1mm.致伤原因:飞屑崩伤14例16眼,穿刺伤10例10眼,其他7例7眼.外伤至手术时间:短1小时,长27天,中位数1.1天.伤口性状:伤口较小已自行闭合者17例19眼,存在较大角巩膜伤口,伤口未自然闭合者14例14眼.另外,合并前房晶体巨大异物者4例4眼.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7例17眼.
作者:袁久民;刘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孔××女 63岁病历号337841 放疗号11941 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5年,左眼球突出半个月,血液科要求会诊.5年前患者因心悸、气促、面色苍白、头晕、活动后加重,肝脾肿大(肝肋下3cm,脾肋下5cm)收入本院,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2年后再次出现心悸、气促、面色苍白、头晕、活动后加重,收入本院治疗.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左扁桃体肿大,送病理活检,诊断为髓外造血改变.曾进行过放疗.放疗5次后,自觉左颈部肿物、左扁桃体明显缩小.放疗14次后结束治疗,左颈部肿物基本消失,左扁桃体肿物明显缩小.结束放疗后,转血液科继续定期复查、治疗.4年后,左锁骨上区又出现约10×10cm大肿物.进行局部放疗,照射总剂量为1440CGY(180DT/次×8次).治疗后,左锁骨上肿物完全消失.
作者:廖训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男 29岁自幼双眼视力差,怕光、流泪.左眼视物不见1年余.于1999年6月来我院就诊.父母非近亲结婚,为第三胎足月顺产.其兄、姐无异常.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心肺无异常,智力、身体发育正常.眼右视力0.1,矫正视力0.2,左眼指数/10cm,矫正不能提高.双眼睑裂大小对称,双眼快速型水平震颤,角膜透明,未见虹膜.右眼晶体可见点状混浊,左眼晶体灰白色混浊,下方约1/3部分脱位,可见晶体赤道部及悬韧带.眼底窥不入.眼压指测正常.房角检查可见虹膜残基及部分小梁结构.双侧B超检查未见明显玻璃体异常,未见网脱.诊断:双眼先天性无虹膜伴发白内障,眼球震颤,双眼弱视.
作者:尹婕;黄振平;吴网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男 35岁于1999年7月6日在我院门诊局麻下行右眼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术中常规切除胬肉头部、体部及增生的筋膜组织,烧灼止血,形成3×5mm巩膜暴露区.术后用0.5%可的松眼水和泰利必妥眼水交替点眼.术后10天,患者发现术区有黑点产生,遂来我院复诊.
作者:张历浊;刘宗明;杨玉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有晶体眼植入前房负镜片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内皮变化.方法:14眼手术,13眼随访24月.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24月检查角膜内皮密度,内皮形态及有否内皮黑区,对比观察内皮变化,另有3眼RK,4眼未手术眼同样作内皮检查对照.结果:1 3眼术前内皮密度2544±227/mm3,术后3月2341/mm2,术后6月2365/mm2,术后12月2422/mm2,术后24月2358±152/mm2.分别比术前下降8.0%、7.4%、4.8%、7.3%.皮内形态和内皮黑区无变化.随访24月RK组内皮密度下降6.5%,未手术组内皮密度下降1.7%.结论:有晶体眼前房镜片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内皮密度有所下降,下降幅度10%左右.但本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欠长,仅供参考.术后近期内皮密度下降主要与手术有关,而术后远期内皮密度下降可能与眼内慢性炎症、镜片及房水循环有关.
作者:刘乔;张薇华;庄凤君;许琰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本文探讨应用Er:YAG激光(波长2.94μm)行白内障乳化术,观察其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老年性白内障和1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38岁)使用德国生产的蛇牌(phacolase)Er:YAG激光仪行激光乳化白内障手术.其中Ⅱ级核1例,Ⅲ级核3例,Ⅳ级核1例.结果:除先天性白内障(Ⅱ级核)一例仅50%使用激光乳化外,其他4例全部用激光乳化完成手术,未发现术中并发症.追踪1年后,术后好矫正视力0.5~0.8者3例,1.0~1.2者2例.仅1例术后第一天角膜轻度水肿,三天后恢复透明,未发现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Er:YAG激光是目前临床上行乳化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的激光.
作者:林振德;邹玉平;龙崇德;李绍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患者女 59岁右眼视物不清,眼前黑影浮动6年,近4天加重入院.曾患肺结核、胸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多次住院治疗,现已痊愈.右眼视力0.4,左眼1.0,眼前节及眼底正常.右眼眼压2.74kPa.右眼角膜有棕色KP,Tyndall现象阳性.玻璃体内可见到大量灰白色颗粒及尘埃状飘浮物.视神经乳头圆形,轮郭清晰,边缘整齐,视盘颞上方约2个PD直径处的脉络膜上有黄白色团球状隆起,直径3~3.5PD,边缘模糊,高起4PD,其上有血管爬行(加页图1).黄斑区视网膜呈污灰色浮肿,其上可见结晶体样物分布,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显示,视乳头颡上方有4PD直径萎缩灶的弱荧光区,边界清晰,在萎缩灶周围有无数高荧光点.静脉期20秒弱荧光区内有环形荧光,并逐渐渗漏,290秒渗漏荧光互相融合成团状强荧光(图2),血管拱环正常.
作者:侯钟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49年开展首例人工晶体植入术以来[1],人工晶体的材料、制作工艺以及手术技巧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的改进和发展.1967年Fedorov等提出的基于几何光学原理的理论公式[2],为现代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奠定了基础.随后诸多理论公式的问世,使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的差异而使IOL屈光度的计算公式日臻完善.
作者:郭晓萍;高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患者细胞免疫机能与该病临床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OKT单克隆抗体用红细胞花环法检测47例患者外周血中OKT3、OKT4、OKT8.结果:患者OKT8下降,OKT4/OKT8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轻度活动型患者OKT3、OKT4显著下降,随病情加重,OKT3、OKT4呈上升趋势.重度患者OKT4/OKT8值明显高于轻度者.结论:提示该病的发生与OKT8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关,OKT4升高在眼病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莉;吴中耀;黄祥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致盲率为5.3~21%,在致盲病中居第二、三位,并且后果严重,不可逆转.其中的闭角型青光眼,在我国远较欧美为多见,其发机理既往多从解剖因素研究,本文从生化学角度探讨了自由基在青光眼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共测定了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房水中的自由基代谢终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简称MDA)来进行分,有关内容目前尚未见报导.
作者:佟琪;李哲;吕世荣;原慧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