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成功与否,对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的临床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单眼虹膜定位成功的近视患者31例62只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等检查,并进行双眼比较.结果 虹膜定位成功眼与未成功眼的术前检查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后视力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虹膜定位成功眼的术后屈光度的可预测性略高于未成功眼.两组术眼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球差均高于术前(P均<0.01),但对于彗差和二级散光,IR成功组的术后和术前无显著性变化,而在IR未成功组术后测量值明显高于术前.IR成功组的术后彗差增加值低于IR未成功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虹膜定位技术应用于波前像差引导的IASIK手术,可防止术后彗差的增加,但对其他临床结果尚未发现明显影响.
作者:李海燕;孙同;谭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角膜原位磨镶术中负压吸引对眼球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对64例(105只眼)行角膜原位磨镶术的近视眼患者分别在Hansatome角膜板层刀负压吸引眼球前以及吸引过程中用A型超声测量仪进行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以及眼球长度测量,比较负压吸引前及吸引过程中上述指标的改变,探讨其意义.结果 患者年龄大37岁,小18岁,平均22.4岁,等值球镜度(-4.50±1.75)D,负压吸引前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分别为(3.62±0.29)mm,(3.68±0.34)mm,(17.79±1.01)mm,(25.09±0.99)mm;负压吸引中上述指标分别为(3.76±0.26)mm,(3.52±0.26)mm,(17.95±1.01)mm,(25.23±1.01)mm.负压吸引后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分别增加0.14mm,0.16mm和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晶状体厚度减少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ASIK手术中负压吸引可引起眼球结构改变,导致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以及眼轴长度增加,晶状体厚度减少,手术中应尽量减少负压吸引时间,降低负压对眼球的影响.
作者:庞辰久;张清生;宋晓虹;王丽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对照研究两种常见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适应证、技术特点、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对A组6例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实施了在角膜瓣下进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B组9例同样患者实施了在角膜基质袋内进行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术后追踪观察并发症以及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A组,术后6个月,5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平均散光(2.16±0.89)D.平均角膜厚度(546±58.8)μm.平均内皮细胞密度为(2480±214)个/mm2.B组,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佳矫正视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平均散光(1.19±0.48)D.平均角膜厚度(533±51.7)μm.平均内皮细胞密度为(2124±278)个/mm2.结论 两种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均无严重的难以克服的并发症.在角膜瓣下进行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比较适用于有晶体眼.在角膜基质袋内进行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对于早期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术后屈光效果较好.适用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和同时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两种术式均适合我国患者的特点.
作者:邵应峰;黄挺;陈家祺;孙明霞;袁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iTrace波前像差仪在单眼闭合式和双眼开放式两种状态下,客观验光表达近视患者屈光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对前瞻性研究近视患者39例77只眼,球镜-0.75-9.50D,柱镜0.00-2.50D.以主觉验光(综合验光仪标准流程)作为标准,主觉验光和iTrace波前像差仪单眼闭合式(iTrace单眼)和双眼开放式(iTraee双眼),客观验光之间的差值作为衡量iTrace波前像差仪客观验光准确性的指标.用矢量分析法分析验光结果.分别计算主觉验光、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之间的矢量差值和绝对屈光度差值(m值),再把矢量差值的平均值转换成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的形式.结果 iTrace单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02D、-0.25D和74.81度,m值的平均值为(0.53±0.31)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81.82%;iTrace双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27D、-0.20D、67.46度,m值的平均值为(0.56±0.29)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75.32%;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与主觉验光比较,m值小于0.75D所占的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race波前像差仪能客观表达人眼的屈光状态,其结果能为主觉验光提供参考,但欲以iTrace单眼验光或iTrace双眼验光替代主觉验光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作者:於水清;陈世豪;俞阿勇;吕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非外伤性角膜穿孔的原发病,为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角膜穿孔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 ,对山东省眼科研究所1997年1月至2007年6月间377例非外伤性角膜穿孔住院患者(383只眼)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角膜穿孔的原发病.结果 感染性角膜病是导致角膜穿孔多见的原发病.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多(145例,37.9%),其次为真菌性角膜炎(95例,24.8%),再次为细菌性角膜炎(52例,13.6%).8只眼发生2次角膜穿孔,原发病分别为HSK(4例)、Mooren溃疡(2例)、坏死性角巩膜炎与细菌性角膜炎各1例.33只眼为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穿孔,植片穿孔的原因依次为植片自溶(10例,30.3%)、HSK复发(8例,24.3%)、植片细菌感染(6例,18.2%)、免疫排斥(4例,12.1%)、Mooren溃疡复发(4例,12.1%)与真菌性角膜炎复发(1例,3.0%).结论 感染性角膜病是导致角膜穿孔多见的原发病.其中HSK与真菌性角膜炎分别居于首位与第2位.1只眼多次发生角膜穿孔的原发病中,HSK与Mooren溃疡常见.植片自溶与HSK复发是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再次穿孔的常见原因.
作者:翟华蕾;谢立信;董晓光;史伟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0例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患者分别观察术后6、9、12个月主观感觉、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值、泪河高度值、角膜荧光素染色,并与健眼对照观察.将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内,术眼泪膜破裂时间低于健眼(P<0.01),但患者无明显眼部干涩等症状;泪液分泌值在6个月时,比较健眼有统计学意义(P<0.01),9、12个月时与健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河高度值在6个月时比较健眼有统计学意义(P<0.01),9、12个月时术眼与健眼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染色在6个月时评分为7.89,与健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9、12月时评分为4.62、3.03,与健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12月的时间内,术跟的泪膜稳定性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特别是泪膜破裂时间的缩短较健眼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时间内,存在泪膜不稳定和干眼症,需要定期复查泪膜变化,根据情况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和角膜营养,神经营养药物.
作者:戚朝秀;李奇根;王涛;董丽洁;朱春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AMD患者375例742只眼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萎缩型504只眼(67.9%),渗出型238只眼(32.1%).在同步进行FFA和ICGA检查的渗出型AMD93只眼中,FFA检查发现典型性CNV 14只眼(15.1%),隐匿性CNV 79只眼(84.9%);ICGA检查发现边界清楚的CNV48只眼(5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97,P<0.01).ICGA检查发现CNV的供养血管6只眼(6.5%),均位于中心凹旁或中心凹外.在发现边界清楚CNV的48只眼中,中心凹下CNV29只眼(60.4%),中心凹旁CNV 12只眼(25.0%),中心凹外CNV7只眼(14.6%).结论 与FFA相比,ICGA可以更加准确地显示CNV,发现CNV的供养血管,对AM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建民;马景学;王长龄;李素芬;陈桂芬;杨爱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干眼仪方法与传统的Schirmer试验方法的检查结果,评价两种方法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在门诊就诊干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男性2例(4只眼),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22~67岁,平均(38.23±10.54)岁.对30例患者依次询问症状,行干眼仪检查和Schirmer试验检查.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用相关回归分析干眼仪与Schirmer试验检查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双侧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观察的病例中,Schirmer试验<5mm/5min(阳性)的32只患眼中,有6只眼干眼仪测试分级为2级(阴性).Schirmer试验(滤纸条湿长)>5mm/5min(阴性)的28只患眼中,23只眼干眼仪检查分级>2级(阳性);5只眼干眼仪测试分级为2级,但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此外,相关回归性分析显示干眼患者的干眼仪检测等级越高,Schirmer试验滤纸条湿长越短,两者呈负相关(r=-0.307,P=0.017).结论 干眼仪和Schirmer试验从不同角度诊断干眼,并客观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但是,两者都存在假阴性,所以为了避免漏诊与误诊,仍需要与传统的其他干眼诊断方法联合使用.
作者:徐玲;付丽芳;何向东;何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对高眼压症患者视盘结构进行测试,观察眼压大于25mmHg和小于25mmHg的高眼压症视盘结构参数的异同.方法 对27例(50只眼)高眼压症患者和27名(50只眼)正常人进行HRT检查,并将高眼压症患者分为眼压≥25mmHg(23只眼).和眼压<25mmHg(27只眼)两组.将获得的视盘结构参数分为三组进行比较:①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②眼压≥25 mmHg和<25mmHg的高眼压症眼.③眼压25mmHg的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结果 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比较视盘参数中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大杯深、轮廓线高度变化值、神经纤维截面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压大于和小于25mmHg的高眼压症眼比较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平均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神经纤维截面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压<25mmHg的高眼压症眼与正常眼比较各视盘参数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眼压<25mmHg高眼压症的HRT视盘结构无明显变化,而眼压≥25mmHg高眼压症的HRT视盘结构参数中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纤维截面面积发生了较明显改变,这四个参数可作为诊断早期青光眼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刘彰;岳向东;赵春梅;姜皓;王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生理状态下,在眼内的前后位移度及其和伪凋节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病人46例(46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一体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测和分析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眼前节OCT图像中的位移表现,记录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的前房深度和瞳孔直径变化值,测量患者术眼的伪凋节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平均随访(5.2±1.6)个月.结果 78.26%(36/46)术眼屈光矫正后近视力≥Jr5;患者术眼术后平均伪凋节力为(1.08±0.71)D.眼前节OCT图像显示附加负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前位移,前房变浅,附加正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后位移,前房变深,前房深度变化值为(0.26±0.09)mm;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瞳孔直径变化值为(0.58±0.28)mm.伪凋节力与前房深度变化呈正相关(r=0.8267,P<0.01),与瞳孔直径变化亦呈正相关(r=0.6724,P<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生理状态下位置可前后移动,视近时睫状肌收缩、人工晶状体向前移动,是IOL眼产生伪凋节力的重要机制之一;瞳孔收缩也可部分补偿调节力.
作者:王飞;卢奕;汪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女 47岁因左眼反复红痛伴视力下降一年余入院.一年来,患者局部用降眼压眼液点眼治疗,左眼视力仍逐渐下降.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房角小于1/4角膜厚度,瞳孔3mm,眼底视盘C/D约0.8,眼压20mmHg;左眼无光感,睫状充血,角膜上皮雾状水肿,前房稍混浊、偏浅,瞳孔 6mm,瞳孔缘色素上皮外翻,晶状体稍混浊,眼底看不清,眼压51mmHg.
作者:贡亦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例1 女 31岁(先证者)因发现双眼角膜有白色斑点10余年,视物不清2年于2001年5月前往我院就诊.患者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视力:右眼0.02,左眼0.02.双眼眼位正常,眼球运动正常,结膜无充血.双眼角膜中央可见大小约7mm×7mm密集灰白色斑点区,裂隙灯后照法可见上皮下大量密集的胶滴状结节,大小均匀,呈乳白色浑浊,未见新生血管.
作者:张研;伍桂军;陆晓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林××女 19岁因双眼自幼外斜来院就诊.出生时即发现外斜,随年龄增长斜视程度无明显变化.患者足月顺产,无眼外伤史,无手术史,无高热等诱因,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李谦益;伏冰冰;童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谌××男 60岁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眼前黑幕遮挡感,视力骤降,无畏光、流泪、眼红、胀痛等不适.既往:患者自诉从10岁开始双眼视力欠佳,右眼尤甚,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家族无相同病史者、无近亲联姻史.血压125/75 mmHg,FBS:5.2 mmol/L.视力:右手动/眼前60 cm,左0.6.双眼鼻侧睑裂区可见肥厚的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缘约2 mm,右眼中央部角膜基质层散在局限性雪片状、星状灰白色混浊,边界清楚而不规则,部分融合(图1,2).左眼中央部角膜基质层可见多个散发的,灰白色颗粒状样混浊(图3,4).
作者:熊宇;汪昌运;游志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脉络膜血管瘤属先天性血管畸形所形成的错构瘤,分弥漫性和孤立性两种[1].该病对视力影响大,无特效治疗方法,特别是孤立性病变主要从视乳头及黄斑部附近开始,即使是早期发现,激光等方法治疗对视力损伤较大,且不能恢复.我们采用光动力治疗2例患者,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宏忠;万生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女 53岁农民.左眼无明显诱因红、痛、视物不清15 d.曾于当地诊所就诊,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经治疗病情加重,于2008年2月13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眼角膜溃疡,性质待定,入院治疗.患者否认左眼有外伤史,无吸烟史.曾于1年前右眼有眼红、眼痛史,未做诊断及治疗.
作者:祁景零;王琴玲;牛志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国外已有通过角膜移植引起狂犬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病毒性疾病报告,多数患者终死亡,国内也发生过角膜移植导致患者传染狂犬病死亡病例.因此,角膜移植供体采集有待规范化,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准确判断供体有无传染性疾病,只有确定供体无有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的角膜才能作为角膜移植材料.采集过程中要遵循法律法规,避免患者感染传染性病毒性疾病,防范医患纠纷,防止触犯法律.
作者:王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临床上许多角膜病变均能引起角膜新生血管化,新生血管化的角膜严重影响视力,也是角膜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虽然激光和手术治疗提供了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方法,但目前为止理想的治疗方法还未得到证实.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和眼部新生血管的深入研究,在血管生成的发病机制和新生血管抑制剂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此文中主要从基因治疗方面讨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
作者:费春梅;周善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的难点.此文对近年来角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的进展分别进行论述.其中围绕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多种血管抑制药物的实验性应用,光动力治疗药物的不断改进,对中药治疗的探索,还有电凝治疗,放射治疗等,都是对角膜新生血管治疗的不断探索.在治疗方法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意识到目前对角膜新生血管仍然缺乏一种明确有效而易于实施的方法,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作者:张研;陆晓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对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ED),因角膜上皮屏障作用被破坏,后果严重.为引起临床上重视,从PED的发病原因、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予以翔实地综合叙述.特别是对PED的治疗方法多方面的论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多种选择.
作者:邹新蓉;郝继龙;谷树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为提高角膜材料的利用率,探讨将同一噶供者的二个角膜同期移植给不同受者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供者的其中一个角膜材料分别为1例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蚕蚀性角膜溃疡伴穿孔行前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并对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另一个角膜材料分别为眼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行全板层角膜移植和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结果 5例角膜病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2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术后1个月,角膜上皮水泡消失,角膜水肿减轻,内皮植片透明.1例角结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视力术前0.3提高至术后0.6,植片透明,角膜植床及结膜无色素残留.1例蚕蚀性角膜伴穿孔经羊膜移植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治愈.1例眼烧伤睑球粘连患者,术后1个月,睑球粘连完全解除,植片透明,视力由术前0.1提高到0.3.结论 将同一供者的角膜分别移植给不同受者,能充分利用供者角膜材料,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吴护平;谢素贞;刘昭升;董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对术后发生HSK的7例8只眼给予抗病毒治疗,记录并观察临床表现、疗效和转归.结果 6例7只眼在1~2周内痊愈,角膜透明,视力由发病期间的0.1~0.5恢复到预矫视力0.8~1.2,观察一年以上无复发;1例1眼反复发作6次,其复发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角膜透明,视力比预矫视力低一行.结论 LASIK手术可能是HSK发病的诱因之一,详细诱发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及时预防和治疗LASIK术后HSK非常重要.
作者:王晓华;邓应平;张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黄斑部的变化.方法 对3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者分别于术后2周、1月、2月、3月行OCT检查,分析其黄斑部的视网膜地形图变化.结果 术后半月所有患者不同程度发生黄斑水肿.术后1月2只眼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185μm,黄斑水肿35只眼.术后2月6只眼黄斑中心凹恢复正常.术后3月黄斑水肿程度较术后2月下降,矫正视力提高.结论 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并不影响OCT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黄斑区形态结构的观察和量化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水肿是影响成功的视网膜解剖复位后视力恢复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作者:田芳;秦莹;张红;李筱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自体血浆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自体血浆基质内注射,术后长期跟踪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 注射后72h,血浆完全吸收,角膜水肿减轻,角膜上皮光滑.所有病例的无显著临床角膜刺激症状,角膜大泡消失.保留了原来的残存视力.结论 大泡性角膜病变能通过自体血浆角膜基质内注射的方法得到有效治疗,特别是在没有活性角膜材料供给的情况下,或者对于视功能差的患者和(或)患眼目前尚不具备角膜移植条件的患者,它是简单、安全、实用的方法.
作者:霍鸣;李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睑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在重度春季角结膜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睑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严重春季结膜炎15例(23只眼),10d评价近期效果,随访观察3~6个月(平均4.2月),评价远期效果.结果 15例中13例(21只眼)当天眼痛消失,2例(2只眼)2d后消失.羊膜植片完整20只眼,3例(3只眼)羊膜部分溶解.2例(2只眼)再次手术后成功,1例(1只眼)复发,占4.35%.结论 采用睑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潘铭东;陈文祥;郑美英;任秉仪;郑永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感染基本控制的穿孔或近穿孔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方法 选择感染基本控制的角膜溃疡穿孔12例、近穿孔病例52例(共64只眼).手术中溃疡面修剪清创,4%碘酊烧灼溃疡面或边缘(穿孔者),在临近角膜溃疡处转移球结膜瓣,将Tenon囊组织单层或多层于创面修剪后间断固定缝合,再将已转移的球结膜瓣遮盖于表面间断固定缝合.结果 47只角膜溃疡近穿孔患眼于术后一次成功,术后2W内余5只眼结膜瓣溶解脱落(3例再次结膜瓣手术成功,2例放弃治疗)手术一次成功率92.19%.角膜溃疡穿孔患眼术后成功率达100%,但是有3只眼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结论 改良结膜瓣遮盖手术在角膜溃疡感染基本控制即可进行,操作简单,便于基层开展,尤其是在无角膜材料、无条件进行角膜移植者可缩短疗程,保存眼球,为下一步复明手术打下基础.
作者:吴洁;龙潭;朱海峰;马挺;杜蕊;程燕;梁厚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羊膜移植+羊膜遮盖治疗复发性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对121例复发性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行羊膜移植+羊膜遮盖手术.结果 121例术后1周溃疡上皮修复,炎症控制稳定.1例角膜溃疡穿孔病人前房形成良好.结论 羊膜移植+遮盖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取材容易、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郑素惠;周存江;赵霞;肖凤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尤其是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方法.方法 临床收集22例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患者分为盘状型、弥漫型和线状型,明确诊断后应用抗病毒制剂和高浓度激素治疗,部分重症的弥漫型和全部线状型的患者全身给予抗病毒药和激素药物,观察视力和角膜后KP消退的时间.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治疗后盘状型、弥漫型和线状型视力恢复时间分别为:(10.17±2.44)d, (16.50±3.16)d, (27.00±4.24)d,KP消退的时间为(15.17±2.55)d, (23.25±4.20)d, (37.50±4.95)d.结论 局部足量的抗病毒制剂和激素治疗单疱病毒角膜内皮炎是非常有效的;单疱病毒线状角膜内皮炎是严重的类型,需要给予全身的抗病毒和激素类药物,应用时间要长于其他类型.
作者:洪晶;顾绍峰;韩靖颐;夏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石碳酸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86例102只眼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溃疡随机分为3组,每组34只眼:1组、氟康唑粉包眼;Ⅱ组、2%碘酊烧灼加氟康唑粉包眼;Ⅲ组、2%石碳酸烧灼加氟康唑粉包眼.观察石碳酸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对病程的影响(缩短病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石碳酸烧灼加氟康唑粉包眼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轻型、中型溃疡各15只眼,治疗时间(3~7)d,平均约5d,重型4只眼,治疗时间(10~25)d,平均约17d,1只眼未愈.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3组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都有效,Ⅲ组在轻、中型治疗时间比Ⅰ、Ⅱ组短.而重型组病例治疗早期2组效果优于Ⅰ、Ⅲ组.而石碳酸在治疗早、中期真菌性角膜溃疡中,联合应用氟康唑粉,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是一种早期治疗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重型溃疡要慎用,可能有加速穿孔的危险.
作者:何庆国;胡超雄;宁红珠;张芸;李杰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角膜肿瘤的病理学分类以进一步探讨角膜肿瘤切除的原因.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眼病理室存档的104例角膜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分析临床膊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合.结果 良性肿物共82例,占78.85%,包括角膜皮样瘤61例(58.65%)、角膜上皮细胞增生8例(7.69%)、鳞状上皮乳头状瘤5例(4.81%)、角膜缘色素痣6例(5.77%)及肉芽组织增生2例(1.92%);恶性肿物共22例,占21.15%,包括不典型增生4例(3.85%)、原位癌14例(13.46%)、鳞癌3例(2.88%)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外转移1例(0.96%).结论 角膜肿瘤切除常见的原因是角膜皮样瘤,其次是上皮内瘤变.
作者:李晓华;魏秋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结膜瓣遮盖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时机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4月收治29例(29只眼)病灶直径≥3mm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视力从光感~0.2不等,均行角膜刮片送培养及药敏检查,病灶直径≥5mm者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者8例(8只眼),病灶直径3~5mm之间或直径≥5mm但无条件行角膜移植手术的共21例(21只眼)行病灶清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前术后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3~6月,观察角膜及视力情况.结果 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8例(8只眼)均未出现溃疡复发,仅1例术后1月出现排斥反应,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术后6个月时矫正视力达0.3~0.6;21例(21眼)行病灶清除+结膜瓣遮盖者中,有2例因病情不能控制终行眼球摘除,余在术后3~6个月时角膜溃疡均治愈,视力从手动~0.5不等.结论 一旦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药物控制不良和(或)病灶较大较深者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若病灶直径≥3mm,应尽早行结膜瓣遮盖,病灶≥5mm累及深层基质者有条件者应立即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没有材料者应尽早行结膜瓣遮盖,从而控制病情、挽救眼球、争取有用视力.
作者:姚进;蒋沁;袁南荣;徐向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眼表鳞状细胞癌高发病率的原因及发病年龄趋势.方法 对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工作期间的2000年4月至211302年3月收治的235例眼表肿物患者,手术切除后所有标本均行眼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97例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结果 97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67例,男女之比约为1:2.2;年龄小20岁,大65岁,平均年龄33.9岁.其中年龄在20~40岁之间者73例,占75.2%;病灶起源于球结膜者73例,占75.2%,起源于角膜缘者15例,占15.5%,病变累及眼球者7例,占7.2%,扩散至眼眶者2例,占2%;另有1例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结论 在当地眼表鳞状细胞癌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球结膜起源比例升高.
作者:王炳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利用不同保存方法的角膜供体材料行眼前节重建术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12只湿房保存的新鲜角膜植片(Ⅰ组)与20只全眼球冷冻活性保存的角膜植片(Ⅱ组)对32例(32只眼)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行眼前节重建术,术后观察真菌复发、继发青光眼、植片排斥反应、术后视力及植片透明等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31例成功地保存了眼球,1例患者真菌复发,终摘除眼球.发生排斥反应18例(56%),其中Ⅰ组10例,平均发生于术后2.31个月,植片透明率为75%(9/12);Ⅱ组8例,平均发生于术后5.43个月,植片透明率为65%(13/20).术后半年随访佳矫正视力,15只眼(47%)等于或好于0.3,8只眼(25%)等于或好于0.1,9只眼(28%)低于0.1.结论 利用不同方法保存的角膜材料行眼前节球壁重建术,使经抗真菌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法控制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得以保全眼球,为获得部分视功能争取了一线希望.
作者:于静;高明宏;蓝平;年春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间从外院转来的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6例7只眼.其中5例6只眼为经巩膜隧道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例1只眼为超声乳化手术.采取显微玻璃体切除、眼内激光光凝及眼内硅油填充.结果 随访1~6月.随访时6只眼眼前节无异常,视网膜平伏,视力提高;1只眼因细菌毒力过强,眼内组织损伤严重而无光感,但眼球得以保留.结论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治疗不及时,视功能将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可使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大限度的保存视力和保留眼球.
作者:邸进;洪荣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应用临时人工角膜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不同类型严重眼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眼外伤患者20例(21只眼),包括爆炸伤11例(12只眼)、眼球穿通伤9例(9只眼).术前视力为光感~眼前手动,采用临时人工角膜代替病变角膜完成闭合式玻璃体切割、白内障切除、球内异物取出、视网膜复位等眼内操作后,再用新鲜供体角膜置换人工角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7月,随访视力、眼压、眼球解剖完整性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眼爆炸伤和78%的眼球穿通伤,共19只眼(90%)保存眼球解剖结构完整性.11只眼(52%)保持佳矫正视力≥0.05,其中眼爆炸伤9只眼(9/12),穿通伤2只眼(2/9).严重影响预后的并发症有持续性低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均发生在眼穿通伤.结论 临时人工角膜下行前后节联合手术是治疗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外伤眼的惟一有效的方法,眼爆炸伤预后好于眼球穿通伤.
作者:王兴荣;温莹;毕宏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无虹膜症患者角膜病变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对一先天性无虹膜家族患病成员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眼部,尤其是眼表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无麻醉的Schirmer试验,麻醉后的Schirmer试验,无角膜病变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结果 该家系无虹膜发生率为66.7%,致盲率为40%.该家系中年龄越小的眼表病变越轻,40岁以上者出现严重的角膜病变.泪膜破裂时间降至平均3.61 s,大部分患眼可见泪液分泌减少.干眼患者角膜病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干眼者.0期6只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644.2±18.5)μm.结论 先天性无虹膜症的眼表病变随年龄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达到严重程度,干眼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在无角膜病变者其角膜中央厚度增加.
作者:李鹏程;盛双燕;张明昌;曹勇;张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和Na+,K+-ATP酶在人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大泡性角膜病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测定人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和正常角膜中AQP1、AQP4和Na+,K+-ATP酶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AQP1表达量升高而AQP4和Na+,K+-ATP酶表达量下降.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AQP1、AQP4和Na+,K+-ATP酶在角膜组织水容量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病理改变有一定关联.
作者:邱波;吕岚;卢清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IL-1,2,6,8表达的影响及TGF-β1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使用TGF-β1眼液),实验对照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使用氯霉素眼液)及空白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使用氯霉素眼液)3组,分不同时间点用免疫组化法、ELISA法及RT-PCR法检测角膜植片中TGF-β1、IL-1β及IL-2mRNA的含量变化,以及大鼠外周血中IL-6,IL-8含量的变化,并进行显微镜观察,根据角膜移植植片水肿,混浊,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排斥指数评分(RI).结果 实验组大鼠植片存活时间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延长(19.3±1.4)dvs(13.7±2.6)d,P<0.01;实验组各个时间点IL-1β,IL-6,IL-8及IL-2mRNA的表达较实验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TGF-β1对大鼠穿透性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下调植片中多种白介素的表达.
作者:周善璧;杨洋;程琳;步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