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有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和对侧眼的治疗方法进行文献回顾和证据评价,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系统综述,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组织(1966年至2006年12月)所有相关英文文献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核心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献(1979年至2006年12月),纳入文献包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非随机对照研究、前瞻性病例分析和病例数大于50例的回顾性病例分析,并对相关综述和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入选文献按照治疗性医学文献证据级别的判定标准进行证据分级和评价.结果 共23篇英文文献和5篇中文文献入选.英文、中文文献中分别有5项和3项RCT,其余证据来自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和病例分析,涉及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三大类.结论 目前已有较为有力证据的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时即刻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较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案降眼压作用起效快;急性发作缓解后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PI)以及对侧眼的预防性LPI,具有解除瞳孔阻滞、控制眼压和预防急性发作再发或新发的效果;LPI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SPI)治疗效果相当.白内障摘除术等治疗方法缺乏足够的高级别研究证据和远期随访结果证明其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孙霞;LIANG Yuan-bo;李思珍;乔春艳;詹思延;王宁利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性选取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133例145只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Phaco组)和小梁切除手术组(Trab组).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房水流畅系数(C值)、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随访时间(13.2±5.6)个月.结果 Phaco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而Trab组提高不明显;眼压在6个月时Phaco组由术前(46.47±9.12)mmHg降低为(16.55±4.36)mmHg,Trab组由术前(48.25±7.52)mmHg降低为(16.87±5.01)mmHg,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aco组前房深度由术前(1.55±0.26)mm加深为(3.38±0.35)mm,房角关闭度数由术前(290±25)度减少到(60±35)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Trab组则无明显变化;房水流畅系数(C值)检测两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显著地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并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PACG合并自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唐广贤;SONG Xiujun;吕建华;程玉英;杨绍辉;周永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植入人工晶状体前表面非球面修饰的TecnisZ9003(AMO)术后视功能是否优于传统的球面人工晶状体(Acrosof Natural,Alcon).方法 随机选择8例白内障手术患者,1只眼植入Z9003 IOL,另眼植入Acrysof Natural SN6OATIOL.术后1周和1月,行对比敏感度检查、眩光检查和像差仪检查,分别评价术后视功能.结果 两组间平均术前和术后球镜、柱镜度及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意义.对比敏感度(明亮光下)术后1周没有明显不同,术后1月植入TecnisZ9003 IOL眼在所有空间分辨率下均优于对侧眼,尤其在3,6cpd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光检查两组间没有差别.像差仪检查显示术后1周、1月植入TecnisZ9003IOL眼的球差明显小于对侧眼.结论 临床结果证实白内障术后的球差可以通过植入非球面修饰的人工晶状体所消除.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对比敏感度和功能视力.
作者:宋慧;TANG Xin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LASIK与透明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远视的长期疗效.方法 将远视屈光性手术后12月以上病人,分为2组:A组:行LASIK矫正远视者110例211只眼,年龄(51.1±8.8)岁,术前等效球镜为(+2.70±1.4)D,预计矫正(+3.20±1.4)D.采用尼德克Ec-5000常规切削.B组:透明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53例100只眼,平均(54.4±6.5)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为(+3.86±1.9)D,预计矫正(+4.27±2.0)D.采用陡峭方向2~3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均无并发症.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并发症等.结果 A组平均年龄较B组小(P<0.05);B组术前屈光度、预计矫正屈光度均比A组高(P<0.05).A、B两组分别随访(25.49±9.6)月和(24.10±12)月,无差异(P>0.05).A、B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达到20140的分别为93.8%(198只眼)和94%(94只眼);达20/20分别为69.7%(147只眼)和65%(65只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误差分别为0.74D和0.17D,A组高于B组(P<0.05);术后A组48只眼发生干眼症等并发症,B组有28只眼后囊轻度混浊等.结论 两种手术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好,相比较,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预测性及稳定性优于LASIK.
作者:MA Lu-xin;徐文文;WANG Li-hua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手术后眼压达正常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与视野、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角膜测厚、视野检查及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HRT-2).根据CCT将127例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CCT<540μm(n=59),第二组CCT≥540μm(n=68).手术后1个月开始检查,随访2年,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2年除了视盘面积(DA)无差异外,其平均视野缺损值(MD)、视杯面积(CA)、大视杯深度(MxCD)、杯盘面积比(C/DAR)、盘沿面积(RA)、视杯形态测量(CSM)、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mRNFLT)与首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一组上述指标的进展均较第二组加快(P<0.05).结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即使手术后眼压控制正常,其视野及视神经仍出现继续损害,角膜厚度薄者视野及视神经的损害更明显.
作者:廖海兰;LI RuiZhuang;林翔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 女 15岁 系早产儿,自幼双眼视力低下,畏光,眼球震颤,未行诊断及治疗.此次因家长发现其左眼角膜上方一棕褐色肿物渐膨出1个月,来我院就诊.
作者:姜严明;杨春燕;张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 女 45岁 二年前发现左眼睑红肿,经当地医院治疗反复发作.近日出现轻度上睑下垂.于2008年2月16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情况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王勇;母林华;张艳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王×× 男 12岁 于2007年4月24日因车祸致左侧颧弓及左眶外侧壁、左额骨颧突多发骨折,鼻骨稍塌陷,两侧下颌骨髁状突骨折,颞颌关节脱位在口腔科治疗两个月后,因左眼溢泪溢脓收入我科.
作者:汪传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 男 45岁 反复右眼红、异物感伴视物模糊半年,加重半月.患者于2006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眼红、异物感,检查发现右眼角膜点状着色,予氧氟沙星、阿昔洛韦眼液,症状无明显缓解,并出现右眼胀痛伴视物模糊,测眼压右25.3 mmHg,左16.3 mmHg.
作者:潘东艳;彭亚军;丁衍;许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 男 78岁 因双眼视力下降约6年于2007年6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脑血栓病史,否认糖尿病、高度近视史.查体:血压140/90mmHg(1minitg=0.133kPa),心肺听诊,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检查正常,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
作者:周珊;孔玉峰;徐乃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戴×× 女 18岁 因右眼球缺如18年于2007年10月入院.患者系头胎,足月剖腹产.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其母妊娠期间服用感冒药病史(孕周及药物具体不祥).
作者:常枫;吴文灿;盛文;王勤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张×× 男 62岁 主因双眼突然视物不清伴眩晕、恶心,呕吐7 h,于2007年12月2日就诊眼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高160/100 mmHg.
作者:闫金梅;岳淑敏;陈晓峰;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患者 男 70岁 右眼视物不清2年于2007年3月5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史: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史3年,2年前在我院行右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曾出现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家族中无同样疾病史.患者磺胺过敏.
作者:张志红;任兵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多余的泪小点和泪小管属于泪器先天异常.是在正常泪小点的鼻侧又多出一个或3~4个泪点,又称为副泪点,临床较少见.我科于2007年5月23日遇到1例双泪小点,双泪小管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冬梅;王秀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例1 赵×× 女 20岁 实习护士 当时在妇产科实习.主诉:右眼痒3d,于2006年12月3日来我门诊就诊.检查见:右眼上睑缘中央见黄色结痂,睫毛粘成束状.
作者:宋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例1 (先证者) 吴× 女 61岁 双眼自幼视力差,近两年视力下降加剧,左眼失明半年.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因眼压高,曾用毛果芸香碱眼液及噻吗洛尔眼液于2007年4月2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刘琳琳;曾祥云;唐爱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存在多样化和不统一性.文中就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方法的选择、激素、放射、手术及免疫调节治疗的原理、优缺点及进展分别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周慧芳;范先群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白内障手术已经成为防盲治盲的主要眼科手术.术后炎症反应轻微,但是,近年来,发现了一种眼前节炎症综合征,不同于感染性炎症,属于特殊类型术后炎症,即毒性眼前节综合征(TASS).此文中从临床表现、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其进行作一综述.
作者:杨丽萍;艾育德;朱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继发于眼部和(或)全身性疾病.由于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形成,导致眼压升高.由于预后较差,已引起眼科临床的重视.在此文中介绍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特别是就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面,介绍了手术方法,光动力方法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对改善此病预后有所提高.
作者:李爱朋;郝继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随着羊膜在医学领域中的成功应用,羊膜移植转归的研究也进一步受到关注.此文在对羊膜组织移植转归的传统认识基础上,从羊膜组织移植、羊膜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羊膜移植3个方面阐述羊膜移植转归研究的新进展.希望能够对羊膜移植适应证及疗效方面的临床工作有较好地参考价值.
作者:李娜;赵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青光眼病人长期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可引起眼表结构和功能性改变.此文重点说明眼结膜杯状细胞的功能;抗青光眼药物的影响机制.文中特别提示,随抗青光眼药物的不断更新,在关注药效同时,应尽量注意预防其副反应.
作者:李会琳;刘伟;季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眼外伤患者各相关因素的分析,探讨眼外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规律.方法 对428例眼外伤住院病人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男:女=5.29:1,左眼:右眼=1.23:1,多发年龄为20~40岁;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打架斗殴、生产劳动等;致伤物主要为各种工具;致伤性质主要为穿通伤(多伴眼内异物),挫伤等;并发症常见的有前房积血、白内障、眼内炎等;出院时佳矫正视力低于0.05的有129只眼,致盲率为28.04%.结论 眼外伤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从眼外伤的致伤人群、原因及性质的分析,眼外伤都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眼外伤对于降低致盲、致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难玢;周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浅前房,若同时并存慢阻肺,则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手术失败.我们针对青光眼合并慢阻肺这一患者群体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喻昌利;赵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外伤性眼内炎的病原菌,探讨外伤性眼内炎的治疗中玻璃体切除的范围,以及视网膜脱离的复位时机.方法 根据外伤性眼内炎的具体情况,在缝合穿通伤口和(或)异物取出的基础上,采取少部分玻璃体切除取标本和大部分玻璃体切除两种方式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发生视网膜脱离者,待眼内炎症控制后,二期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结果 47只眼中真菌感染7只眼,细菌感染40只眼;术后随访6~24月,平均随访9个月.治疗后炎症控制45只眼,其中矫正视力0.6~0.1者16只眼(34.04%),0.1~0.05者20只眼(42.55%),<0.05光感者7只眼(14.89%),光感阴性2只眼(4.26%),眼压<10mmHg者8只眼(17.02%).2只眼(4.26%)炎症不能控制,行眼内容物剜除.5只眼(10.64%)在眼内炎治疗前合并视网膜脱离,炎症控制后有3只眼(6.38%)发生视网膜脱离,二期玻璃体手术均视网膜复位.结论 细菌感染是外伤性眼内炎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除联合玻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彻底切除全部玻璃体并非必须,伴发视网膜脱离时可行二期手术复位.
作者:王洪格;DONG Xiaoguang;田景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采用此联合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41例56只眼,术后随访3月,观察其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情况.结果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手术获得很好的视力恢复和眼压控制.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眼压控制好,视力提高好的特点.
作者:边阳甫;辛延峰;阮芬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对邯郸市眼科医院青光眼的住院病人5年构成和视力损害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1~2005年邯郸市眼科医院住院患者中不同类型青光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2例患者中,男性320例,女642例,平均年龄(61.2±13.6)岁.其中,原发性青光眼794例(82.5%),继发性青光眼127例(13.30%),先天性青光眼13例(1.4%).原发性青光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24例(53.4%),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13例(37.4%),开角型青光眼57例(7.1%).原发性青光眼中双眼盲发生率7.9%(63/794),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所致分别占36.5%(23/63)、52.3%(33/63)、11.1%(7/63);低视力发生率16.8%(134/794),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所致分别占46.2%(62/134)、30.6%(41/134)和8.9%(12/134).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邯郸地区住院青光眼患者中的主要类型,而住院闭角型青光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居多且视力损害重,如能加强和规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防治和急诊处理,可大幅度降低青光眼的致盲率.
作者:孙兰萍;LIANG Yuan-bo;范肃洁;LIU Wen-ru;刘豫恒;LI Si-zhen;孙霞;WANG Ning-li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的方法,对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泡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青光跟滤过术后3月内21例25只眼功能不良的滤泡,采用针刺分离滤泡周围纤维瘢痕,然后结膜下注射5-Fu,隔日1次共5次,其中15只眼1次针刺分离,4只眼2次针刺分离,2只眼3次针刺分离;观察治疗后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的变化及治疗后的眼部并发症.结果 25只眼中,不加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有21只眼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其中18只眼在15mmHg以下.滤泡形态:有19只眼表现为功能性过泡.结论 青光眼术后早期功能不良的滤泡采用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Fu是安全、简便、有效方法.
作者:张文强;周和政;周雄;郑贵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CTR)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有悬韧带异常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10例16只眼具有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部分断裂的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CTR及IOL植入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月,有2例失访.末次检查8例13只眼的佳矫正视力(BCVA)都有增进,所有术眼CTR都位于囊袋内,仅有1只眼在术后6个月IOL位置轻度偏中心,3只眼轻度后囊膜混浊.结论 对半脱位晶状体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CTR及IOL植入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严爵半脱位和有进展的病例才需作改良CTR(M-CTR)巩膜缝合固定术.
作者:黄红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中突发高眼压浅前房的原因和临床处理.方法 从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手术中,7例患者术中发生急性高眼压浅前房,术中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滴降低眼压,注入黏弹剂重建前房.1例术中行睫状体平坦部穿刺放液及前玻璃体切割恢复前房形成.7例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结果 5例患者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1例患者改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1例患者因高度近视未行人工晶状体植入.5例患者视力为0.3~0.5,1例高度近视无晶体眼患者视力0.5,1例患者数指30cm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0.2.部分病人伴有角膜水肿和切口处虹膜萎缩.全部病人术中切口缝合1~2针.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手术具有良好的密闭性,术中突发的高眼压浅前房与灌注液逆流入玻璃体和瞳孔阻滞有关,且常发生在超声乳化后期和吸除晶状体皮质时,严重影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及时降低眼压和重建前房可保证手术完成.对于术中前房难于形成者,可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重建前房完成手术.
作者:何春燕;郑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9~17岁的弱视77例85只眼.采用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加遮盖疗法联合红光闪烁等综合治疗,平均随访26月.结果 85只弱视眼中治愈52.94%(45只眼),进步32.94%(28只眼),无效14.12%(12只眼);按年龄分组,9~12岁组53只眼,治愈31只眼(58.49%),13~17岁组32眼,治愈14只眼(43.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3~17组进一步分析,其疗效与注视性质,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有关.结论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大部分是治疗有效的.
作者:WANG Jie;董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出现瞳孔闭锁、膜闭继发性青光眼后,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良时,实施虹膜后粘连剥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7只眼急性前葡萄膜炎出现瞳孔闭锁、膜闭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实行常规的前房穿刺术,用显微虹膜整复器或晶体调位钩经瞳孔缘进行虹膜后粘连剥离及机化膜剥离,前房置换液置换黏稠的前房水.结果 术中一经剥开虹膜后粘连,膨隆的虹膜即时恢复平坦,10 min后角膜水肿消失,眼球胀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检测眼压稳定在14.57~20.55mmHg(1 mmHg=0.133 kPa),视力明显改善.结论 虹膜后粘连剥离术配合特殊的置换液是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继发青光眼新的有效的方法,可迅速解除高眼压持续状态,有效的保护了患者残存的视功能,明显抑制虹膜睫状体炎的炎性渗出,显著缩短了虹膜睫状体炎病程.
作者:李宇军;车廷华;贺春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在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中做视网膜裂孔冷凝或定位时,色素颗粒从裂孔播散入玻璃体腔,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中有色素颗粒从裂孔涌人玻璃体腔的连续38例39只眼,均是初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分级为B级以下.平均每只眼裂孔数2.67个.单纯硅压11只眼,硅胶填压联合环扎28只眼.结果 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涌入玻璃体腔内的色素颗粒逐渐减少或消失.一次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38只眼(96.7%),1只眼出现新的视网膜裂孔,经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终视网膜脱离复位率为100%.无过度冷凝视网膜表现,没有发生严重PVR病例.结论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中色素细胞播散进入玻璃体腔不会引起PVR发生或加重,只要裂孔被有效封闭.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许大玲;LIU Wen;霍鸣;LUO To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由CT显示眼眶骨壁缺失的病因.方法 重读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年间CT片1105例.其中眶壁缺失64例,这些病例均得出病理诊断,对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眶壁缺失的眼眶病有:黏液囊肿(15例)、皮样或表皮样囊肿(12例)、神经纤维瘤病(10例)、腺样囊性癌(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神经鞘瘤(4例)等;受累部位:外壁(31例,38.27%),上壁(29例,35.80%),内壁(15例,18.52%),下壁(6例,7.41%).结论 CT可以很好的显示眶壁缺失,对病因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蕾;宋国祥;张虹;何彦津;朱利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19只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应用角膜缘后4mm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0.05ml/1.25 mg,治疗后7d进行小梁联合玻璃体切除.结果 平均随访6月.19只眼视0力保持稳定或稍有增进.接受注药后3d虹膜表面、房角新生血管消失1 1只眼,5~7d完全消失8只眼.角膜水肿5只眼消失,14只眼较前减轻.Bevacizumab注射前平均眼压56.00 mmHg,注射后7d平均眼压41.52 mmHg,显著低于注射前水平(P<0.001).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后7d,14d,1月,3月,6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3.32 mmHg,15.63 mmHg,19.26 mmHg,19.53 mmHg和19.74 mmHg,均显著低于注射后7d水平(P<0.001).术后眼压控制完全成功16只眼,部分成功2只眼.眼压未控制1只眼.所有患者眼痛、头痛症状缓解.结论 Bevacizuma玻璃体腔注射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过程中有积极的辅助作用,能够减少术中术后治疗过程中眼内出血的风险,为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创建-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王丽丽;SONG Huping;朱忠桥;XUE Xiaohui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根据OCT图像,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方法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59例65只眼的OCT图像.Ⅰ期裂孔6例6只眼;Ⅱ期裂孔22例24只眼,其中Ⅱ期裂孔的早期10例10只眼,Ⅱ期裂孔的晚期12例14只眼;Ⅲ期裂孔21例25只眼;Ⅳ期裂孔10例10只眼.结果 Ⅰ期裂孔中有4/6可观察到黄斑前双凸型玻璃体后脱离对中心凹的牵拉.Ⅱ期裂孔的早期中有9/10可观察到黄斑前双凸型玻璃体后脱离对中心凹的牵拉;Ⅱ期的晚期中有10/14可观察到裂孔盖膜,这些盖膜中有8/10可观察到含有部分撕脱下来的视网膜神经组织.Ⅲ期裂孔中有16/25及Ⅳ期裂孔中有7/10可观察到内界膜增厚,反光增强,部分患眼还可观察到合并有视网膜前膜的形成.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Ⅰ期和Ⅱ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中心凹玻璃体前后方向的牵拉,而Ⅲ期和Ⅳ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内界膜的收缩.
作者:宋志杰;吕林;陈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颅内不同部位的动脉瘤引起眼部不同改变的应用解剖及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和介入科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232例患者,对其中有眼部改变的46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在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后交通动脉瘤有24例(占52.1%),海绵窦段动脉瘤9例(占19.57%),发动脉瘤4例(占8.70%),小脑上动脉瘤3例(占6.52%),颈内动脉瘤2例(占4.34%),前交通动脉瘤2例(占4.34%),大脑前动脉瘤2例(占4.34%);在受累及的颅神经中,动眼神经多,有31例(占67.39%),其次为视神经7例(占15.22%),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各6例(占13.04%),滑车神经少,有2例(占4.35%);因眼肌麻痹、复视到眼科首诊的有9例(占19.56%).结论 颅内不同部位的动脉瘤可引起相应的眼部改变,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与瘤体位置、大小、形状、生长方向有关.
作者:乔斌;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周边虹膜切除术与YAG激光虹膜切除术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差异.方法 一组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90例97只眼;另一组采用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作对照组,167例193只眼,随访观察1个月至5年.结果 周边虹膜切除术组术后发现有3例残留虹膜色素层,激光组术后激光孔1例闭合,经再次激光扩大后,激光孔可见,未再闭合.另虹切组术后眼压控制超过20mmHg者4例,激光组术后眼压控制超过20mmHg的7例.结论 周边虹膜切除术与YAG激光虹膜切除术均能有效地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介于激光痛苦小,费用低的特点,继发性瞳孔闭锁性青光眼以及绝大多数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者,选择YAG激光优于周边虹膜切除术.但对于虹膜肥厚、色素较多者,周边虹膜切除术优于YAG激光虹膜切除术.对于虹膜高褶型青光眼,两种手术无显著差异.
作者:薛爱华;张萍;徐星慧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透明质酸钠,对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在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对43例难治性青光眼,其中有1次以上内眼手术史的39只眼(90.69%);有滤过手术史22只眼(51.16%);有睫状体冷冻手术史2只眼(4.65%),手术施行Ahmed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及丝裂霉素C.术后观察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术后随访3~42个月,平均随访14.8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44.63±13.62)mmHg(1 kPa=7.5mmHg),术后末次随访眼压,不用降眼压药,眼压在21mmHg以下的38只眼,手术成功率为88.4%.视力: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不变者38例,下降者2例.结论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物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及丝裂霉素C可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张雪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青光眼滤过术后功能障碍性滤过泡伴高眼压眼的情况以指导治疗.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28例(28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功能障碍性滤过泡伴高眼压眼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观察滤过道内口、巩膜通道及滤过泡情况,针对原因对症治疗.结果 在28例28只眼,UBM下滤过道内口见强回声5只眼,巩膜瓣下见强回声6只眼,球结膜瓣下见增生组织强回声17只眼.UBM检查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论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能观察青光眼滤过术后功能障碍性滤过泡伴高眼压眼的情况并指导治疗,球结膜瓣下增殖可能是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赵春梅;喻昌利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Ahmed引流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20只眼难治性青光眼施行Ahmed引流阀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与术后的视力、眼压、并发症情况.结果 视力:术后6个月复诊视力提高者8只眼,视力不变者10只眼,视力下降者2只眼,无视力丧失者,好视力为0.5;术前平均眼压为(40.36±16.64)mmHg,在使用2种以上抗青光眼药物治疗下,术后前3天平均眼压为(10.50±3.42)mmHg.术后l周平均眼压为(12.40±2.28)mmHg,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为(14.50±3.30)mmHg,术后6个月为(16.60±2.83)mmHg,均显著低于术前眼压.其中14只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只眼眼压使用一种局部降眼压药物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主要并发症有滤过强致浅前房、前房出血、引流管阻塞、滤过泡瘢痕化等.结论 Ahmed引流阀植入是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总体评价患者的眼部情况,采取综合治疗,积极处理各种术中、术后并发症.
作者:李静敏;王美菊;刘升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眼内容物剜除术自体巩膜包盖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同时剪断视神经、保留自体巩膜植入(HA)义眼座.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义眼活动度及眼外观形态满意.结论 (HA)材料制作义眼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排斥反应低,保留的自体巩膜使HA得以双层巩膜加固,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唐凤英;杜允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眼眶爆裂性骨折软组织的CT改变.方法 应用眼眶CT冠状位层面扫描,结合横轴位和矢状重建层面,分析眼眶内各种软组织的改变.结果 眼外肌除与周围有粘连和嵌顿外,还可见自身有形状、厚度、位置、长轴旋转等改变;内壁骨折极少引起内直肌嵌顿,下壁骨折中下直肌嵌夹及疝出则常见;未成年人下直肌嵌夹及疝出较成人常见;CT横轴位和冠状位,以及矢状重建在观察软组织变化中价值不同.结论 眼眶爆裂性骨折软组织改变是多样的,CT冠状位层面对观察该病软组织,特别是眼外肌改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任明玉;ZItAO Hong;宋国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进一步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摘除手术中晶状体囊膜的处理方法,观察不同手术方式下晶状体囊膜的处理特点以及对玻璃体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的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摘除病例167例(196只眼),年龄4~75岁,平均35.3岁.其中眼球穿通伤94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3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7只眼,其他病例32只眼.根据对晶状体摘除的手术方式不同,患者分为晶状体切除组和超声乳化组.手术原则:保留前囊时要利用负压挠刮吸引法进行前囊膜抛光;保留后囊的眼,环形撕囊的大小要大于(无人工晶状体植入)等于6mm(有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62例(70只眼),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105例(126只眼).眼内充填长效气体86只眼,硅油53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78只眼.术毕保留完整前囊膜35只眼,完整后囊膜67只眼,囊膜不完整94只眼,其中计划性囊膜中央切除32只眼,所有病例晶状体囊膜的手术均达到术前手术计划要求.术后出现角膜变性3只眼,人工晶状体夹持7只眼,硅油溢入前房11只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通过超声乳化或晶状体切除的方法保留晶状体囊膜是可行的.在拟行硅油充填的眼尽量保留完整的前囊膜或者后囊膜,以形成屏障阻挡硅油进入前房,不建议中央区小范围切除;长效气体充填的眼,可酌情行晶状体囊膜中央切除,以减少后发障的发生;在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眼,需要保留足够的囊膜以支撑晶状体襻;眼外伤手术中需要考虑术前囊膜的状态、眼内异物的取出方式等,决定囊膜的保留方式.
作者:宥永胜;SONG Zong-ming;张宗端;ZHAO Zhen-quan;沈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6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简称中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69例69只眼,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在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15d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对照组67例67只眼,口服复方丹参片0.3g×3片、芦丁片20mg×2片、烟酸片0.1 g×2片,每日3次,连续服药30d.用药前常规检查视力、眼底和视野.结果 两组用药后1月分别复查视力、眼底、视野有明显差异.治疗组69例视力提高5行以上者56例(81%);眼底黄斑水肿消失,渗出吸收,中心凹反光恢复55例(79.7%);视野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消失44例(81%).对照组67例视力提高5行以上者21例(31%);眼底黄斑水肿消失,渗出吸收,中心凹反光恢复19例(28.4%);视野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消失15例(29%).结论 复方樟柳碱治疗中浆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陈德荣;陈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对收住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4例24只眼,均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对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0月,其中有20例患者眼压在20mmHg以下;21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18例患者虹膜新生血管不同程度地消退;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地前房出血,但治疗后都能完全吸收;未见1例眼球萎缩.结论 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确实可行有效,且费用较低,患者能够承受,在基层医院深受欢迎.
作者:张海江;HUO Ming;靳鵾;罗彤;吴昊;董洁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临床收治的55例(73只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33只眼)和丝裂霉素组(40只眼),前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浓度为0.2~0.4 mg/ml,时间2~4min,随访3月至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术后1~2周内羊膜组视力下降者仅占20%,而丝裂霉素组视力下降者占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羊膜组副反应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组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性脉络膜脱离.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生物羊膜的应用,可有效地防止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泡瘢痕组织的形成,且并发症较丝裂霉素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哈少平;FAN Wen-Yan;杨巧玲;HA Wen-Ji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初次发作后,采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再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收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6例,16只眼,应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力、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眼压情况.术后随诊4~12个月,平均9.4个月.结果 16只眼术后视力、周边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前房角完全开放,眼压非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平均眼压14.24mmHg.术后早期并发角膜水肿3只眼,前房纤维样渗出2只眼,无浅前房和后发障发生.结论 应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可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术后视力恢复快、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
作者:杨建华;LU xue-mei;鲁文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paclitaxel)对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兔实验性小梁切除术中,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巩膜瓣下分别应用0.2mg/ml丝裂霉素C(MMC)、0.3mg/ml紫杉醇、0.3mg/ml紫杉醇5min,实验Ⅱ组术后第3、6.9天结膜下注射紫杉醇30μg.术后第4、7、14、28天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滤过道开放情况、增殖细胞核数量及胶原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第7、14、28天实验Ⅰ组比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比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比对照组滤过道开放比率高;实验Ⅱ组在滤过道处形成的Ⅲ型胶原少.结论 紫杉醇和丝裂霉素C同样可以有效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紫杉醇在术中及术后联合应用,其抗增殖能力增强.
作者:任彦新;WEI Yu-cai;赵峰;ZHAO Zhi-hua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维甲酸缓释系统(retinoic acid drugdeliverysystem,RADDS)抑制兔眼滤过手术后瘢痕形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①随机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5只,兔龄为12~14周,体重2~2.5kg,双眼均施以小梁切除术.所有兔左眼均放置RADDS,为RA+PLGA组.右眼随机选择15只眼仅放置缓释药膜,为PLGA组.10只眼作为空白对照,仅作单纯的小梁切除术,为NV组.②术后观察兔眼前房、眼睑、结膜及角膜的毒性反应,以判定兔眼对RADDS的耐受性.③通过滤过泡的面积、眼内压观察RADDS对滤过手术效果的影响.④术后第7、14、30、60、90d时分批处死兔子,摘除眼球对手术部位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兔眼对RADDS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所有手术眼均未出现眼内炎症以及眼睑、结膜及角膜的毒性反应.②RA DDS显著提高了兔眼滤过性手术的效果,RA+PLGA组滤过泡的生存时间与PLGA组及NV组相比显著延长(logrank检验,P<0.001).与PLGA组及Nv组相比,RA+PLGA组眼内压维持了较长时间的低眼压水平(P<0.001).③Weigert和VanGieson结缔组织特殊染色显示RA+PLGA组滤过道部位结膜上皮下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等瘢痕组织的形成明显受到抑制(方差分析,P<0.01).结论 RADDS提高了滤过手术的效果且局部的毒副反应小,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且使用方便的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建新;QIAO Zhi;蒋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