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验医学杂志

检验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 国际刊号:1673-8640
  • 国内刊号:31-1915/R
  • 影响因子:1.71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07.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剑桥科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美国化学文摘(CA)及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临床医学
检验医学杂志   2006年4期文献
  • 上海地区健康老人血清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水平

    目的了解上海老年健康人群的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和非老年人群及其他国家地区的老年人群作比较.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体外定量检测98名健康老人血清中的NT-proBNP,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结果98名健康老人NT-proBNP(中位值)为53.25 ng/L.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肌酐与NT-proBNP的关系较密切.结论60岁以上老人建议界值定为120 ng/L.

    作者:张佳明;俞欢;黄志坚;李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代谢标志检测在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检测骨代谢标志在骨质疏松、糖尿病(DM)、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89例骨质疏松患者,DM、甲亢及RA患者各50例和6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尿中骨吸收指标尿脱氧吡啶酚(DPd).结果骨质疏松男性患者组骨形成标志BGP、B-ALP、PICP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骨吸收指标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绝经女性组BGP、B-ALP、PICP及DP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未绝经女性组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DM患者的BGP检测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ALP及PICP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RA患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甲亢患者BGP、B-ALP、PICP及DP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检测骨代谢标志在上述4种疾病中可早期发现骨代谢紊乱,其中男性骨质疏松及RA患者均以骨吸收改变为主,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甲亢患者又以骨丢失为主.4项标志的组合检测能反映骨代谢的整体状况,如仅用一项标志易漏诊误诊.

    作者:杨汝文;张曼丽;李雷;姚小苓;刘荣均;郭燕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周血胞苷脱氨酶活性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胞苷脱氨酶(CDA)活性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6例RA活动期、32例RA缓解稳定期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A活性,同时测定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RA活动期组患者的外周血CDA活性[(15.36±2.27)U/ml]、CRP[(48.67±22.37)mg/L]和ESR[(86.80±27.63)mm/h]明显高于RA缓解稳定期组[(5.16±1.56)U/ml、(4.83±2.43)mg/L、(14.36±4.11)mm/h]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RA缓解稳定期组外周血CDA活性、CRP和ESR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RA活动期组患者的外周血CDA活性与CRP、ESR均呈正相关(r=0.538、0.763,P<0.01).结论外周血CDA活性检测可作为判断RA活动的指标之一.

    作者:蒋培余;何建方;陈士芳;邹伟华;顾金华;马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消除维生素C干扰的血清尿酸检测方法

    目的利用4-羟基-2,2,6,6-四甲基-1-氧-哌啶(AAQ-2)作为维生素C(Vit C)的熄灭剂,建立双试剂终点法测定血清尿酸(UA),以消除Vit C在UA测定中的干扰.方法采用双试剂终点法测定UA.结果方法重复性:日内相对标准差(RSD)为1.50%、1.37%,日间RSD为1.55%、1.40%;平均回收率:99.34%;本法线性可达50~1 550 μmol/L.结论本方法可消除血清中高浓度Vit C对UA测定的干扰,且适用于自动分析仪.

    作者:刘怀平;庞国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电泳法与化学法测定血清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结果探讨

    目的探讨电泳法与化学法测定血清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差异情况,分析2种方法的相关性.方法用美国SPIFE全自动电泳仪和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仪对44份血清标本作蛋白电泳及总蛋白、Alb测定.以化学法测定总蛋白值和电泳法Alb百分比计算出Alb绝对值,再与化学法测定的Alb进行比较,并作2种方法A/G比值比较及各自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评价方案分析其精密度、线性.结果2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精密度、线性.电泳法计算的Alb值为(40.73±4.53)g/L,化学法测定的Alb值为(40.52±5.82)g/L,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电泳法A/G比值(1.38±0.29)与化学法(1.36±0.31)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化学法测定Alb值、A/G比值与电泳法计算的Alb值、A/G比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电泳法可代替化学法.

    作者:杨晓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脂肪肝发生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调查

    目的调查沧州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发病率,评价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测定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并做腹部B超.结果混合型高脂血症和高三酰甘油(TG)血症脂肪肝发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结论脂肪肝的发病率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作者:朱一堂;孙艳;李福坤;孙健;牛秀波;杨聪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2型糖尿病(DM)患者肾损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对50例2型DM患者尿液进行分析.结果根据非浓缩尿蛋白电泳谱,2型DM患者尿蛋白含量-与++比较,肾脏的损伤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镜下血尿与不伴比较,肾脏损伤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05);尿糖含量高与低、伴视网膜病变与不伴、血糖控制好与坏、病程长与短比较,肾脏的损伤程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检测2型DM发生肾损伤的应用中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波;王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玻璃表面修饰方法比较

    目的探讨用于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5种不同修饰方法的玻片对蛋白质的固定能力,通过对荧光信号强度的大小以及蛋白芯片检测的灵敏度的比较确定一种蛋白质固定效果好、信噪比高的玻片.方法将系列稀释的人IgG分别点在5种不同修饰方法[包括氨基、多聚赖氨酸、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ES)、醛基-磷酸盐缓冲液、醛基-H20]修饰的玻片上制备蛋白质微阵列,比较不同玻片修饰方法荧光信号强度的大小以及蛋白芯片检测的灵敏度.结果5种玻片中APES修饰的玻片蛋白质固定效果好,信噪比高.结论APES修饰的玻片比较适合制备蛋白质微阵列.

    作者:徐华;韩金祥;高雪芹;李钿;黄海燕;潘继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脂蛋白(a)免疫复合物测定的意义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脂蛋白(a)[Lp(a)]-循环免疫复合物[Lp(a)-CIC]的水平与血浆脂质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法和酶联免疫分析分别测定38例男性高脂血症患者和3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脂及Lp(a)-CIC.结果高脂血症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a)和Lp(a)-CI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血浆Lp(a)-CIC水平与LDL-C和Lp(a)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3(P=0.030)和0.735(P=0.000);Lp(a)-CIC与TG和H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3(P=0.007)和-0.346(P=0.030).结论高脂血症患者体内存在高浓度的Lp(a)-CIC,其可能与该类人群易发粥样硬化有关.

    作者:潘逸茹;薛惠君;龚立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服用叶酸、维生素B6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结果观察

    目的观察叶酸、维生素B6(Vit B6)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急性脑血管患者8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随机分成叶酸组、Vit B6组、叶酸加Vit B6组和对照组.结果各组在药物使用前、后血清Hcy浓度下降显著,4组用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结论Vit B6加服叶酸后明显降低血清Hcy浓度,可用于急性脑血管病预防.

    作者:金万花;赵菊芳;王福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HBeAg不同位点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制备及其应用

    目的建立检测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双单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方法用基因工程HBeAg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建立能稳定分泌针对抗原不同位点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将构象型位点单抗和线性位点单抗配对做夹心ELISA,选择匹配的一对建立双单抗夹心HBeAg检测试剂,并与人抗HBeAg多抗包板、单抗标酶的HBeAg检测试剂盒做对比试验.结果建立了89株能稳定分泌小鼠抗HBeAg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63株单抗针对构象型位点,26株单抗针对线性位点.挑选出匹配的7E6和e1构建成检测HBeAg的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试剂.与人抗HBeAg多抗包被、单抗酶标检测试剂对比,双单抗试剂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而其他指标基本一致.结论我们用不同位点的HBe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有实用价值的HBeAg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试剂.

    作者:吴利红;束红强;陈华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FK506对肝移植受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调节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他克莫司(FK506)对肝移植患者T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CD28、CD152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的影响,探讨FK506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健康对照组、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组及使用FK506治疗的肝移植患者组T细胞亚群及各亚群细胞表面CD28、CD152和ICOS的表达.结果CD3+T细胞总数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4+T细胞数明显下降,CD8+T细胞数明显增加;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CD28和ICOS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而CD152分子则均显著升高.结论FK506对治疗组患者T细胞亚群平衡紊乱的迅速纠正有重要作用.通过抑制正性共刺激分子并同时促进负性共刺激分子表达,FK506可在T细胞免疫信号传导通路的上游阻断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发挥了免疫调节功能.

    作者:白杨娟;王兰兰;冯伟华;陈捷;蔡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FN-γ、IL-6水平变化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前后的CHB患者HBV DNA和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分泌IFN-γ和IL-6的水平.结果CHB患者治疗前PBMC分泌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分泌IFN-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分别为P<0.01和P<0.05),分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分泌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低载量组分泌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CHB患者PBMC分泌IFN-γ、IL-6水平可作为判断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兴祥;陈勇;李晶;姜玉章;刘成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 IL-2、IFN-γ、IL-4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IL)-2、IL-4、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ITP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免疫法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2、IL-4、IFN-γ的水平.结果ITP患者CD3、CD4、IL-2、IFN-γ的水平明显减少,IL-4、CD8水平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ITP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即CD4/CD8比例降低,IFN-γ和IL-2降低,IL-4升高,使机体体液免疫亢进,抗血小板抗体(PAIg)增多,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作者:牛忆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检测系统甲胎蛋白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甲胎蛋白(AFP)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取拜尔、德普不同水平的质控物,以及31例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在4个不同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拜尔ACS180、拜尔CENTAUR、强生VITROS ECI、德普immulite-1000仪器及其配套的校准物、质控物和试剂)上进行AFP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厂家、不同水平的质控物和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AFP测定结果在各检测系统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各检测系统AFP测定结果的信度系数α接近1;各检测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0.975.以强生VITROS ECI系统作为目标检测系统,对其他检测系统作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拜尔ACS180、拜尔CENTAUR、德普immulite-1000检测系统临床均可接受.结论4个检测系统测定AFP结果的精密度符合临床要求,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具有可比性.

    作者:黄妩姣;黄宪章;周强;张文;徐宁;庄俊华;张秀明;梁伟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竞争抑制法检测抗-HBc总抗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待测血清标本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抗-HBc-HRP)加入间隔时间对抗-HBc总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HBV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分A、B、C 3组:A组,加样后延长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再加入抗-HBc-HRP;B组,加样同时加入抗-HBc-HRP延长室温放置不同时间;C组,A组方式测定的阴性转阳性标本再用ELISA试剂2和化学发光(CLIA)试剂重复测定,确认阴、阳性结果.结果A组加样方式对抗-HBc总抗体检测结果影响明显,且加样和加入抗-HBc-HRP的间隔时间越长,标本的假阳性越多;B组加样方式对抗-HBc总抗体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C组ELISA试剂1和试剂2有72.8%的检测结果一致;20例ELISA阴性转阳性标本经过CLIA方法验证仍为阴性.结论A组的不公平竞争在不同时间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抗-HBc总抗体假阳性;B组加样方式可大限度地减少抗-HBc总抗体假阳性,保证检验质量.

    作者:吴淑梅;林云;王辉;唐平;沈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rotis系统在脑脊液蛋白质分析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目的探讨分析软件Protis在脑脊液(CSF)蛋白质分析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用散射比浊法平行测定32例患者CSF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白蛋白(Alb)的含量,并利用分析软件Protis进行数据和图形处理.结果正常11例,单纯血脑屏障受损12例,仅有鞘内合成6例,血脑屏障受损伴有鞘内合成3例.结论Protis软件能辅助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结论,其报告方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直观、系统的辅助诊断手段,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潘秀军;周佳烨;沈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及耐药基因型的研究

    目的对我院临床分离的3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型和耐药基因进行分析.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用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头孢菌素酶(AmpC酶),用协同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MBL),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果3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90%对亚胺培南敏感;2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74%中介;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在6%以下.2株菌(6%)单产ESBL;93%菌株高产AmpC酶,其中19%菌株同时产ESBL.所有菌株blaTEM、aacA4和gyrA基因均为阳性;96%菌株ampC基因为阳性;2株菌同时携带blaPER和blaOXA-23型基因,另有1株菌blaOXA-23基因阳性.结论同时携带blaTEM、ampC、aacA4和gyrA突变以及blaPER、blaOXA-23等多种耐药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作者:潘晓龙;周东升;吴祥林;方平;徐元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尖锐湿疣患者病损部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高危型(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41例CA患者(扁平形16例,乳头形/菜花状25例)病损部位进行HPV16、18型DNA检测,又根据其发病次数分为初发和复发2组,分别有29例和12例,观察高危型HPV的感染率、病毒DNA含量及各组间的差异.结果CA患者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为43.90%,与对照组(3.8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扁平形和乳头形/菜花状CA患者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分别为18.75%和60.00%,2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1);2组间病毒DN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和复发者HPV16、18型感染率及其DNA含量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5例乳头形/菜花状CA患者的疣体组织阳性率为36%,其表面分泌物的阳性率为52%.结论CA患者高危型HPV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乳头形/菜花状CA中高危型HPV感染率较扁平形明显升高.CA的复发与否可能与高危型HPV的感染无必然联系.同时检测疣体组织和分泌物的高危型HPV可提高检出率.

    作者:方超平;李紫;张军;张倩;郭品娥;李闻捷;沈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11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耐药性分析.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同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实验探讨耐药表型与基因组型间的关系.结果117株肺炎克雷伯菌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严重,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达到43.6%.PFGE将117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3群,各群间相似度为37.30%.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现象突出,ESBL检出率高.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与PFGE基因分型结果可以表现一致,也可以表现为不同.

    作者:郭强忠;何林;唐曙明;龚文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和酶型分析

    目的监测衢州地区近4年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头孢菌素(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低抑菌浓度(MIC)值的检测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其配套药敏板.用微量稀释法、改良三维试验分别进行ESBL及AmpC酶测定.结果共分离到大肠埃希菌342株,在同期尿液检出菌中所占比率稳定在52%左右.其中ESBL阳性134株,有4株同时产AmpC酶.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他18种抗生素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头孢类药物上升幅度大.ESBL发生率从2002年30.4%上升至2005年44.6%.结论衢州地区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以产ESBL菌株为主,少量同时产AmpC酶,检出率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临床应加强对尿液细菌培养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流行.

    作者:祝进;陆军;徐礼锋;周敏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内感染中的同源性分析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区(ICU)和神经内科在院内感染中检出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之间是否存在同源性.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两病区之间有1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两病区间铜绿假单胞菌无同源性表现.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无交叉感染的现象.

    作者:华玲;陈世华;朱慧;石磊;谈慧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分析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4年11月~2005年4月从临床上分离的17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结果17株菌中检出TEM基因为8株(47.1%),VIM、OprD2基因均为2株(11.8%),而IMP、SHV、OXA基因均为阴性.结论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主要是TEM基因,其次为VIM基因,OprD2缺失阳性率低,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不是单一的.

    作者:张珏;靡祖煌;乔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本地区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CAI)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参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留取患者的中段尿进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CAI病原菌263株,其中排名第1位的是大肠埃希菌,占64.3%,第2位的是肠球菌,占12.5%.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本地区CAI的菌群分布不断发生变迁,细菌的耐药率有升高趋势.

    作者:徐志江;徐军;张嵘;陈功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可以发生很强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细胞和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这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因此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验尤其是其中蛋白质组分的定量及性质异常的分析至关重要,对某些CNS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沈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基化特异性PCR全程易出现的问题与控制措施

    DNA甲基化是高等脊椎动物生物体内酶介导的化学修饰过程,其影响着基因的转录表达,与肿瘤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DNA甲基化改变是肿瘤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方式之一,它通过基因遗传机制和基因表遗传学机制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关基因表达异常,造成细胞失去正常的基因调控作用而发生恶变形成肿瘤.而目前对DNA甲基化状态的检测方法不多,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是一种快速敏感的基因甲基化分析方法[1].其可以检测1/1 000等位基因发生甲基化的肿瘤细胞,特异性近于100%.该法灵敏度高,可以进行超微量分析和同源基因分析;检测到的CpG位点不仅仅局限于限制性酶切位点;无假阳性结果;可用于石蜡包埋样品的分析.但其实验过程有许多因素可导致其失败,我们为此作了总结并给出相关控制措施.

    作者:冯景;周有利;张吉才;陶建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常规结果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常规结果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等4种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4年5月期间血常规资料;伤寒患者58例、HFRS患者47例、疟疾患者23例、IM患儿54例、呼吸道感染患者38例.对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收集健康成人及儿童静脉血共70份进行血常规检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伤寒患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嗜酸性粒细胞(EOS)消失;HFRS患者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多数病例白细胞分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简称异淋),但是异淋比例多在15%以下;疟疾患者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轻度减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多数病例血涂片可直接找到疟原虫;IM患儿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异淋易见,多数病例异淋比例>10%.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可以作为伤寒等4种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杨菊红;胡丽华;李一荣;时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体重指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纤维蛋白原(FIB)、体重指数(BMI)间的关系.方法对92例2型DM患者和63名健康者同时检测CRP、FIB并测量他们的身高、体重.结果2型DM患者的CRP、FIB、BMI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同BMI(r=0.412,P<0.001)、FIB(r=0.735,P<0.001)呈正相关,同时对CRP与FIB的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F=105.96,P<0.001),结果与国外报道的2型DM患者的CRP是FIB的独立预测因子的结论相一致.结论CRP为2型DM的病因、治疗效果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价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定期监测2型DM患者血清中的CRP浓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倩;崔巍;于采君;姜志凤;康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小板参数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血小板容积及大血小板比率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方法使用血液分析仪对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及其参数的测定,观察仪器、性别、标本放置时间等因素对计数值的影响,并观察各种血小板的参数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结果血小板与其参数的测定可受仪器、抗凝剂、标本放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脑梗死患者中SF-3000型血液分析仪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有显著性改变,而其余仪器测定的结果无显著性改变.结论血小板及其参数在某些疾病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由于其测定结果有多种影响因素,在使用这些参数时应注意测定方法的标准化.

    作者:邢辉;吴健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科患儿使用CD-1700血液分析仪检测中间型细胞镜检的探讨

    目的探讨三分群CD-1700血液分析仪在儿科患儿血常规检查时中间型细胞(MO)镜检复查规则,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方法收集232例临床血常规标本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同时进行外周血涂片人工镜检,将仪器白细胞分类的MO结果与人工镜检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和原因.结果将仪器分类的MO结果分为3组,与人工镜检分类结果比较,MO在<8%时,r=0.804,P>0.05;MO在8%~9.9%时,r=0.796,P>0.05.以上2组标本2种方法间差异无显著性,有良好的相关性.MO≥10%时,r=0.352,P<0.05,2种方法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差,同时该组标本的人工镜检异常结果检出率(15.5%)明显高于前2组(2.1%和1.9%).结论当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分类MO为10%以上时,均应作瑞特染色人工镜检复查,以防止异型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幼稚细胞等病理性细胞漏检.

    作者:张广慧;赵霞;沈立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阑尾炎组织细菌L型培养及其意义

    阑尾炎是临床外科常见多发病之一,通常认为该病与细菌感染有关,但L型在其感染的情况报道甚少.L型是细菌因变异而产生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型,其致临床各类感染的现象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1].本研究采集30例阑尾炎新鲜组织标本,进行L型和细菌培养,以了解L型在阑尾炎中的检出情况及其致病性,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邓维秀;李亚玲;赵均秀;杨永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胆道感染的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研究

    胆道感染是临床外科常见的急腹症,需作抗菌治疗.而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及细菌的变异,导致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我们对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翟海军;文怡;朱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质量改进方案在临床实验室的实施

    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QI)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地调查、评价质量体系内每个质量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及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为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随着社会、临床医生、患者对实验室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实验室不断向高效率、高效能的方向发展[1].为此,实验室必须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QI方案,实施改进计划,并对实施活动进行检查、评估,以便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但服务质量没有好,只有更好,实验室只有进行持续的QI(continue quality improvement,CQI),不断提高现有工作流程、服务理念、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患者、社会对实验室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宋昊岚;胥劲;周君;贾成瑶;李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室间质量评价中定量数据性能指标的临床价值与应用

    目的探讨室间质量评价中定量数据性能指标的临床价值和应用.方法使用数据性能指标对上海市临床检验室间质评部分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性能指标的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允许误差的百分比(EA%)和标准差指数(SDI)的联合应用,发现潜在的系统误差和/或随机误差的可能性.结论当出现以下3条规则任一条时,系统误差和/或随机误差的可能性较大,即任意1个结果的偏倚>75%的允许误差范围,或任意2个结果的SDI值的差值>4.0,或5个结果的平均SDI值>1.5.

    作者:黄维纲;王健;秦菲;徐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化学法与电极法测定血清钙的方法学对比与评估

    血清钙测定是临床上常用的生化指标之一.根据卫生部全国质评资料分析,现阶段我国临床实验室开展的血清钙测定主要为化学法[如邻甲酚酞络合酮(OCPC)法]和电极法.我们对这2种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了初步评价,并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批准的《用患者样本进行方法学比对及偏差评估EP9-A指南文件》[1],对这2种实验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和偏差评估.

    作者:高强;陈立;赵颖;彭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高海拔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DM及其并发症成为DM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但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我们通过对生活在海拔2 300 m地区71例2型DM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探讨其在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宋玉君;祁钊;阿祥仁;王立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肾功能衰竭患者内源性干扰物对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结果的影响

    临床实验室常使用葡萄糖氧化酶(GOD)法和己糖激酶(HK)法测定葡萄糖.GOD法易受维生素C(Vit C)、尿酸(UA)、尿素(Urea)、胆红素(Bil)、肌酐(Cr)等物质的干扰[1],而对HK法无干扰,本研究以GOD法测定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例进行内源性还原性干扰物质的实验探讨.

    作者:李立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两种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方法的应用比较

    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由肝脏大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之一.生理状态下含量甚微,机体受到严重创伤、感染时大量合成,可升高数千倍[1].由于它的升高总是与疾病的变化有关,所以对于它的检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感染过程与相关疾病的监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2~4].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CRP含量的方法较多,我们用2种常用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对不同临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进行CRP检测,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哪种方法更适用于临床.

    作者:何萍;陈向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配试剂在AVL血气分析仪上测定pH值

    AVL COMPACT系列血气分析仪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在国内拥有较多用户.该类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极为严格,配套试剂国内无生产,完全依赖进口.我们根据血气分析仪基本原理,对试剂的理化特性(pH值、无机离子成分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反复与原装试剂进行对比调整,筛选出较满意的配方,自配出该仪器的试剂.

    作者:陈增强;曾爱兵;黄燕燕;陈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一例诊断分析

    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是急性白血病中一种少见的类型.发病多为幼儿及青壮年,此病病情凶险,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对巨核超微细胞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深入研究,诊断技术不断改进与提高,对AMKL的认识逐渐加深,本病诊断率在提高.但是以往文献报道的AMKL大多数只是进行文字描述,或强调原幼巨核细胞缺乏特异的形态特征,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原始细胞难以区别,只能利用电镜观察血小板过氧化物酶反应(PPO)和血小板特异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标记才能识别巨核细胞.本病例巨核细胞形态典型,我们将其描述分析如下.

    作者:李保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regucalcin cDNA高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原核表达获得大量人regucalcin(RGN)蛋白.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中扩增RGN全长cDNA,将扩增的产物连接于测序载体pMD18-T,测序鉴定准确后,进行酶切,将正确的RGN全长cDNA与原核表达载体pET42b(+)构建成重组质粒pET42b(+)-RGN.将pET42b(+)-RGN先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提取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正确后,再转化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DE3菌株.对转化菌株进行诱导、破菌,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免疫印迹分析,鉴定RGN融合蛋白质表达的正确性.RGN重组融合蛋白经Ni2+亲和层析纯化,达电泳纯.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ET42b(+)-RGN并获得高效表达,RGN重组融合蛋白经异丙基硫化-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34 000.结论人RGN蛋白在pET42b(+)原核表达载体可获得高效表达,为进一步了解RGN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抗体的制备等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洪;胡亮;倪培华;吴洁敏;赵涵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脂肪酶基因启动子250 G/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本地区汉族人肝脂肪酶(HL)基因启动子250 G/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71例脑梗死患者和69名正常老年汉族人HL启动子250 G/A基因多态性,探讨其对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正常老年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但脑梗死组的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78 6、0.466 0和0.197 2,与正常老年组(0.405 8、0.536 2和0.058 0)相比,AA基因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7±0.32)mmol/L]、载脂蛋白A-Ⅰ[apoA-Ⅰ,(1.18±0.31)g/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老年组[(1.36±0.22)mmol/L、(1.44±0.22)g/L];而脑梗死组的三酰甘油[TG,(1.57±0.6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25±0.81)g/L]则明显高于正常老年组[(1.33±0.41)mmol/L、(2.72±0.82)g/L].脑梗死组(GA+AA)型的TG[(1.56±0.56)mmol/L]、HDL-C[(1.22±0.36)mmol/L]、LDL-C[(3.38±0.79)mmol/L]、apoA-Ⅰ[(1.19±0.34)g/L]水平与正常老年组的同基因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HL启动子250 G/A基因多态性对TG、HDL-C、LDL-C、apoA-Ⅰ水平有一定影响,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作者:施金俏;倪培华;郑寿贵;俞北伟;应雅韵;章勇;滕贤麟;徐娇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以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病程进展快,终可致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衰竭和死亡.其确切的病因至今未明,在95%的患者血清中可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主要是抗线粒体抗体(AMA)和M2分型.目前除肝移植外尚无其他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延长此类患者的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肝移植已成为PBC等终末期肝病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以抗核抗体(ANA)、AMA及分型及生化等指标,观察肝移植治疗PBC的疗效.

    作者:朱烨;屠小卿;仲人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斑点免疫渗滤法检测抗精子抗体的反应条件优化

    近年的研究显示,精子膜抗原与生育关系密切,其抗体的产生可导致免疫性不育.目前比较快速的抗精子抗体(AsAb)检测法是斑点免疫渗滤法,但经与酶免试剂盒相比,市售的胶体金免疫渗滤试剂盒灵敏度不十分理想.因此,我室用自己提取的精子膜抗原,建立了快速检测AsAb的实验方法.

    作者:黄红莹;马远方;许国强;杜耀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种方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结果比较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随着AIDS患者的不断增多,国家对HIV的监测越来越重视,对临床实验室检测HIV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实验室应先进行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再进行确证试验.目前国内实验室用于HIV抗体筛查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和各种快速诊断试验.而快速诊断试剂常用的有胶体金、胶体硒的免疫层析法(ICA).为进一步了解这3种方法的优劣,指导临床实验室工作,本研究在3种方法中每种各取2个品牌的试剂对高低值浓度HIV抗体质控血清和58例患者血清进行实验比较.

    作者:彭赛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降钙素原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脓毒症与非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症状相似,但治疗和预后不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全身细菌感染的新指标,与C-反应蛋白(CRP)相比,显示出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赵玉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脂检测项目——哪些是有临床价值的?

    心血管病特别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血管病在发达国家中早已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人预计到2020年它也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现在的医学科学技术似乎还无力改变这一趋向.准确地判断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及时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是临床医学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陈灏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99例60~75岁无糖尿病史及肾功能损伤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94例无糖尿病史及肾功能损伤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 A-Ⅰ)、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E(apo E)、脂蛋白(a)[Lp(a)]及Hcy.并通过Frost法计算出non-HDL-C.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的non-HDL-C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1),并且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的Hcy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1),并且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的non-HDL-C与Hcy无相关性(r=0.281,P>0.05).结论高浓度的血清Hcy及non-HDL-C水平是CAD的危险指标.血清Hcy浓度与non-HDL-C水平之间无相关性.血清Hcy和non-HDL-C与Lp(a)三者同时检测是评价和预测CAD的可信且敏感的指标.

    作者:许翔;陆元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病变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临床应用.方法比较non-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脂固醇(LDL-C)的相关性;分析比较38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标本的血脂检测值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比较进食因素对各血脂检测项目检测值的影响.结果随着三酰甘油(TG)水平增高,non-HDL-C与LDL-C相关性下降.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的non-HDL-C值[(3.60±1.10)mmol/L]显著高于阴性组[(3.18±0.64)mmol/L,P=0.002].non-HDL-C的值受饮食因素影响较小,而其他一些血脂检测项目(TG、HDL-C、LDL-C等)均受饮食因素影响较大.结论non-HDL-C与冠状动脉阻塞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基本不受饮食因素的干扰,在临床实践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炯;郭玮;潘柏申;赵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型的变化分析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脑梗死患者、2型糖尿病(DM)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其亚型的变化.方法选择CHD患者202例(其中121例经冠脉造影)、脑梗死患者28例、2型DM患者31例,测定常规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Ⅰ(apo A-Ⅰ)、载脂蛋白B 100(apo B100)、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DL2、HDL3及计算HDL2/HDL(%).结果CHD、脑梗死患者的HDL、HDL2、HDL2/HDL(%)显著下降,2型DM组HDL3有非常明显的增高.1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其狭窄组较阴性组HDL2、HDL2/HDL(%)显著降低(P<0.01).80例血脂正常(TG<2.2 mmol/L,TC<5.7 mmol/L)的造影患者,TG随病变支数增加而递增(P<0.05),HDL2则呈现递减式减少(P<0.01).常规血脂正常但糖耐量异常的CHD患者年龄明显偏大,同时有HDL3的下降.结论CHD患者HDL降低主要表现为大颗粒的HDL2含量减少.

    作者:徐晓萍;王震炜;徐磊;彭凤;于嘉屏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