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国际刊号:1008-6358
  • 国内刊号:31-1794/R
  • 影响因子:1.00
  • 创刊:199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多项检测指标的意义

    目的:探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制.方法:以40岁以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血脂谱、T淋巴细胞亚群、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年轻人AMI患者的17β-雌二醇(17β-E2)血清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显著下降及E2/T比值明显增高(P<0.01);②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无明显变化;③CD3+、CD4+、和CD8+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④MDA、SOD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轻人AMI存在血脂谱异常,末发现有免疫功能改变,E2/T比值升高可能是其发病机理之一,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参与了年轻人AMI的发生.

    作者:谭家余;吴赛珠;黄湘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T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报告

    目的:介绍应用CT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60例的治疗结果,就其临床价值、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利用德国产Leibinger Fisher立体定向系统在基础麻醉+局部麻醉下钻颅血肿穿刺置管抽吸引流,辅以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入直至血肿大部清除后拔管.观察意识状况,中线移位,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死亡13.3%,疗效标准以ADL表示:ADL1~2级45%,ADL3级30%,ADL4级8.3%.结论:CT导向立体定向钻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溢血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刘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65例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的可行性.方法:对老年妇科手术65例围手术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老年妇女罹患妇科疾病以子宫脱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为主,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经术前仔细进行病情分级评估,掌握指征,充分进行麻醉及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密切监护及处理,细致护理,均避免了术中、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心血管系统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ASAⅠ~Ⅱ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分级)老年妇科患者能胜任妇科一般手术,绝大多数可安全度过手术及手术后恢复期,年龄不是这些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李玉萍;何智坚;朱坤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层黏连蛋白及其受体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层黏连蛋白(LN)及其受体(LN-R)的表达和肿瘤转移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42例肺癌患者中研究LN和LN-R的表达.结果:Ⅰ期患者LN(58.30%)表达高于Ⅱ期(14.30%)及Ⅲ~Ⅳ期(37.52%)患者;无淋巴结肺癌转移患者LN表达率(66.66%)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24.20%).有淋巴结肺癌转移患者LN-R表达率(84.8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22.22%),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N及其受体(LN-R)表达在肺癌组织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可能是临床治疗和预后估计的有用指标.

    作者:向明;张杰;孙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治疗选择

    目的:探讨当前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治疗选择问题.方法:总结我院1970年1月~1999年12月725例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治疗经验,并以抑酸药物及幽门螺杆菌杀灭作用对消化性溃疡的强效作用来评价目前穿孔治疗上的选择.结果:穿孔修补术占80.7%,胃大部分切除术占4.4%;保守疗法占14.9%.治愈率为94.5%,死亡40例中,老年人占67.5%.1970年~1985年修补术术后需重行胃大部分切除术为37.8%(118/312),1986年~1999年为5.8%(24/413).结论:随着药物对溃疡病治疗的强效作用,大部分溃疡穿孔及老年人应选单纯修补术;一次性胃大部分切除术应严格掌握其指症.

    作者:李瑞华;陈小伍;林建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 DNA结合活性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NF-κB DNA结合活性变化及其意义.方法:6例SLE患者,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NF-κB DNA结合活性测定采用凝胶滞留电泳.结果:健康对照组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NF-κB凝胶滞留电泳均为阴性.6例SLE患者中5例阳性,1例阴性.以血清抗dsDNA抗体的滴度为指标,5例显著升高者的NF-κBDNA结合活性也显著升高,1例阴性.NF-κB DNA结合活性与抗dsDNA抗体的滴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SLE的NF-κB DNA结合活性显著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有关.

    作者:杨勤萍;曹长春;方丽;邹建洲;滕杰;吉俊;丁小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后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变化.方法:对6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5%而成功行PTCA和stent植入术前,术后(4h、24h、1周)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和QTcd,还同期测量了6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4h、24h、1周)的QTd和QTcd.结果:(1)冠状动脉造影组:冠状动脉造影后(4h、24h、1周)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P>0.05).(2)PTCA和stent植入术组:PTCA和stent植入术后(4h、24h、1周)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P<0.05),但术后4h、24h、1周之间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P>0.05).亚组分析表明:多支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延长(P<0.05).单支病变组术后(4h、24h、1周)与术前QTd、QTcd比较均明显改善(P均<0.05),但术后4h、24h、1周QTd、QTcd相互比较无明显变化(P均>0.05).单支病变组术后(4h、24h、1周)与术前比较QTd、QTcd改善率为78%,恶化率15%,无变化者7%.多支病变组术后(4h、24h、1周)与术前比较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多支病变组术后(4h、24h、1周)与术前比较QTd、QTcd改善率为40%,恶化率18%,无变化者42%.结论:成功PTCA和Stent植入术后早期(4h)即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的QTd、QTcd,并持续至少1周,从而可能预防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冯六六;周明成;许其倓;葛均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尿流动力学改变及其对α-受体阻断剂的反应

    目的:从尿流动力学角度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可能病因及治疗选择.方法:96例门诊诊断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根据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按其大尿流率大于或小于15ml/s分成A、B两组;接受基本相同的治疗,服用哈乐或马 沙尼,随访6周,每2周随访一次;观察两组尿流率的变化和患者临床症状、症状评分和前列腺液中WBC计数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尿流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尿流率治疗前后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临床表现以梗阻症状为主、尿流率低下的患者使用α-受体阻断剂有一定疗效;而对不是以梗阻症状为主(如表现为尿频等刺激症状),尿流率基本正常的患者,使用α-受体阻断剂应慎重.

    作者:许明;张永康;邹秋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肾衰患者的血清阴离子隙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对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患者的血清阴离子隙(AG)的影响.方法:测定60例慢性肾衰患者的血清pH、AG、二氧化碳总量、白蛋白、肌酐,并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①本组病例呈高AG性代谢性酸中毒并伴有明显低白蛋白血症;②慢性肾衰患者的AG与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慢性肾衰患者的AG受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为准确校正AG,应按血清白蛋白每下降10g/L加2.5mmol/L.

    作者:陈明;曾瑜;王泽卫;温向琼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梅尼埃病多因性初探

    目的:探查梅尼埃病发病的可能原因.方法:对临床诊断符合梅尼埃病24例在症状发作期分别检测其脑血管多普勒(TCD),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另取正常对照组24例作以上相同项目测试.结果:梅尼埃病组24例TCD峰值降低18例,ET升高16例,TXB2升高17例,CIC升高6例;正常对照组24例TCD峰值降低7例,ET升高4例,TXB2升高5例,无1例CIC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因血管因素导致的内耳供血、供氧障碍可能是梅尼埃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免疫反应也是梅尼埃病致病因素之一.梅尼埃病很可能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具有三联征的综合征.

    作者:宋学章;薛明;陈军;金丽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病灶中p53、ki-67以及p21的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灶之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病灶中p53,ki-67,p21的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9名病理证实为NSCLC的患者,取其肺肿瘤组织检测p53,ki-67和p21,再取其淋巴结检测细胞角蛋白CK,以显示是否有淋巴结微转移灶.结果:p53(-)和(+)患者的CK阳性率分别为33%和71%,Fisher's精确卡方P=0.045,ki-67(-),(+)者CK阳性率分别为39%和81%,P=0.02,p21为28%和81%,P=0.001.结论:原发肺癌病灶中p53蛋白,ki67,p21的表达和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有必然的联系,p53(+)的患者淋巴结中检出微转移灶的机率要大于p53(-)的患者,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ki-67和p21两个基因上.

    作者:郑如恒;葛棣;乔玉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ST段预测梗死面积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ST段与终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及溶栓治疗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分析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溶栓组n=31,对照组n=53)入院时和入院后1周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用Aldrich公式预测梗死面积和Selvester QRS积分系统计算终梗死面积.结果:溶栓组的终梗死面积比早期预测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其中有15例(48.39%)减少≥20%;而对照组的终梗死面积与早期预测面积无明显差异,只有7例(13.21%)减少≥20%.结论:体表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可用于早期预测梗死面积,作为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的一项无创、简便的方法.

    作者:姚竞;沈晓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1例肾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诊治

    目的:总结肾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诊治体会,提高诊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1例肾损伤及其合并伤的临床资料.结果:B超检查17例,14例(82.3%)有异常表现;CT检查12例,诊断符合者11例(91.6%).本组病例保守治疗15例(48.4%),手术治疗16例(51.6%),死亡2例(6.4%).结论:(1)B超检查快捷、无损伤,但准确性稍差;CT检查准确,并能了解肾脏及其他脏器损伤程度.(2)对合并伤的伤情评估要全面、准确,疑有腹腔脏器损伤者,应尽早探查,防止遗漏.

    作者:黄志华;王杭;王国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肝破裂的急诊诊断与处理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5例外伤性肝破裂的伤因、伤型、伤情及合并伤情况,肝破裂与合并伤在诊治上的关系,救治方法和疗效.结果:交通事故占43.2%(41/95);单一肝破裂仅9.4%(9/95),有合并伤的肝破裂90.6%(86/95);合并腹外伤均妥善施行了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肝破裂非手术治疗5.3%(6/95),手术治疗94.7%(89/95),合并腹内伤术中漏诊漏治率8.2%(5/61);全组治愈率86.3%(82/95),死亡率13.7%(13/95).结论:交通事故是肝破裂的常见致伤因素,肝破裂大部分有合并伤,抢救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肝破裂与合并伤在诊治上的先后、主次关系;手术治疗仍然是肝破裂常用的方法,合并近肝静脉损伤和多发性合并伤的肝破裂的处理仍然是当今的难题,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修补近肝静脉损伤是一种较简捷可行的方法,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汪维生;梁力建;吕明德;彭宝岗;黄洁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53例老年急性髓细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年龄≥60岁的老年AML患者53例,原发性AML44例和继发性AML 9例.AML分别采用亚常规标准剂量蒽环类药物或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Ara-C)或小剂量的高三尖杉酯碱和Ara-C作为诱导方案.结果:发病时以发热和贫血症状多见,以M5亚型常见,颅内出血是导致老年AML早期死亡的常见的原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总的完全缓解(CR)率43.4%,亚标准剂量方案治疗AML的CR率明显高于小剂量HA的疗效,但继发性AML患者无1例获CR.结论:对原发性AML老年患者尽可能地采用亚标准剂量的诱导治疗方案.

    作者:颜式可;王椿;蔡宇;蔡琦;万理萍;杨隽;高彦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中肝功能再评价的意义--146例治疗经验小结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中肝功能再评价对术式选择及其疗效的意义.方法:回顾总结10年间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46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118例、血吸虫性肝硬化6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混合性肝硬化5例、其他原因16例.按Child分级标准,术前肝功能评价A级45例、B级92例、C级9例.术中肝功能再评价(腹水量,肝脏萎缩程度):A级33例、B级78例、C级35例.本组断流术89例(61.0%),各种分流术57例(39.0%);其中包括预防性手术27例(18.5%),急诊断流术2例(1.4%).结果:手术死亡1例(0.7%),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早期出血9例(6.1%),断流术5例、分流术4例;术后早期脑病2例(1.4%),断流术、分流术各1例.随访98例,随访率67.6%.其中分流术37例,断流术61例.随访时间:6个月~9年.远期再出血12例(12.2%)分流术3例,断流术9例,发生时间平均在术后17(4~41)个月;远期脑病6例(6.1%),均是分流术病例,发生时间平均在术后19(3~40)个月.分流术组与断流术组的远期再出血率分别为8.1%(3/37)、14.9%(9/61),P>0.05;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6.2%(6/37)、0%(0/61),P<0.01.死亡8例(5.5%),死亡原因:上消化道出血(2例)、肝功能衰竭(3例)、肝癌(2例)、直肠癌(1例).结论:肝功能储备与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成败及其治疗效果直接相关,术中肝功能再评价对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选择有指导意义.根据病人的肝功能储备、解剖条件以及术者的经验,合理地选择术式,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顾大镛;徐维刚;林志品;罗哲;吴海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神经妥乐平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根性坐骨神经痛

    目的: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是家兔皮肤接种牛痘病毒后局部炎症皮肤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旨在观察该药及与神经阻滞疗法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CT或MRI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并有单侧坐骨神经痛的患者102例,分(1)神经阻滞组(NB,n=45):骶管注射+L2~5椎旁注射,每周1次,连续5周;(2)神经阻滞+神经妥乐平组(NB+NTP组,n=35):骶管注射+L2~5椎旁注射同NB组,每周1次,2周后骶管内追加NTP6m1,其余同以往治疗,在行神经阻滞治疗间隙每天肌肉注射3ml神经妥乐平.5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观察其中16例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变化;(3)神经妥乐平组(NTP,n=22):前2周仅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如莫比可、英太青),2周后开始予神经妥乐平6ml/d肌肉注射共2周,后1周改为3m1/d肌注,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1)单独使用神经妥乐平可以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P<0.05);(2)神经妥乐平不仅能明显提高神经阻滞疗法缓解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还可明显缓解神经根受压所致的下肢麻木(P<0.01);(3)除极少数病例出现皮肤过敏反应,NTP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神经阻滞疗法可明显提高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娄强;杜冬萍;周瑾;毛惜玲;徐惠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脏手术后的妊娠及分娩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患者能否安全度过妊娠及分娩期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1年10月间收治的31例心脏病术后妊娠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先天性心脏病20例,后天性心脏病11例,其中10例为心瓣膜病置换术,心脏手术后有合并症5例,孕前心功能Ⅰ级27例,Ⅱ级4例,孕期产科并发症5例.30例活胎,1例胎死腹中,26例剖宫产,5例阴道顺产,所有孕妇均安全度过孕期.结论:成功的心脏手术可使心功能得以改善,心脏病术后,患者能否妊娠与心脏手术种类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术后心功能改善状态亦为重要因素之一.孕前需作仔细的心脏检查,心功能Ⅰ~Ⅱ级,孕期在产科及心内科医师的共同监护下,可安全度过孕期及分娩.

    作者:陈燕辉;赖东梅;杨来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高龄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的细菌感染的特点

    目的:提高对老年高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细菌感染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我科近4年的142例80岁以上急性发作期COP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患者中,检出细菌15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2.0%(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敏感的药物主要是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利福平;革兰阴性菌占65.4%(以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硝酸盐阴性杆菌为主),敏感的药物主要是阿米卡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抗酸杆菌占12.6%.142例患者中,单纯COPD占36.6%,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或合并症占70.4%,且后者更容易发生革兰阴性菌感染.结论:80岁以上的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有合并症患者的比例更高.抗酸杆菌的发现率高达12.6%.

    作者:罗艳蓉;韩志青;陈旭波;徐晓雯;徐兆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甲亢患者骨代谢的变化.方法:应用丹麦产DTX-200吸收骨密度仪测定32例甲亢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的相关指标.结果:甲亢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甲亢患者由于高水平甲状腺激素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造成骨密度下降,因此有明显骨质疏松现象.

    作者:费美姣;吕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晚发性佝偻病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晚发性佝偻病(晚佝)与反复呼吸道感染(RAI)的关系.方法:观察晚佝儿童及无晚佝儿童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RAI发病情况;并对晚佝患儿肌注维生素D3(Vit D3)30万U,观察3个月后其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以及1年后所有儿童RAI发病情况.结论:晚佝儿童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偏低,RAI发病率高,经VD3治疗后则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RAI发病率下降,因此,晚佝与RAI存在着密切关系.

    作者:叶文宣;章殷捷;丁振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果糖对肝硬化大鼠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硬化大鼠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模12周.分为乳果糖组(12只)、肝硬化组(12只).另取5只健康SD大鼠作为对照组.乳果糖组灌服乳果糖(67%)5~10ml/kg,每日2次,并随时调整剂量,直至大鼠排稀便,共10日;肝硬化对照组只灌服糖水.分别于干预治疗前后经眶后静脉丛采血测定内毒素.经11d后处死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作匀浆后培养.取小肠和盲肠内容物作细菌培养.每块培养板菌株数>5为阳性.淋巴结、肝、脾任何一个组织出现细菌培养阳性为细菌易位阳性.结果:乳果糖治疗后,血浆内毒素水平由(0.44±0.21 Eu/m1)下降至(0.28±0.24 Eu/ml),明显低于肝硬化组(0.42±0.12 Eu/ml),小肠细菌数[(0.97±0.35)×106CFU/ml]较肝硬化对照组[(1.59±0.48)×106 CFU/m1]明显减少(P<0.01),细菌易位发生率(2只出现细菌易位)较肝硬化对照组(5只大鼠发生细菌易位)明显减少(P<0.05).结论:口服乳果糖可减少小肠细菌生长,减少肝硬化大鼠的肠道细菌易位,减轻内毒素血症.

    作者:胡世红;郑岳;张顺财;曹中伟;任卫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指征的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病例.结果:10例中转开腹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腹腔镜手术有困难的病例,及时中转能保证病人的安全,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

    作者:张频;梅家才;杨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连银健脾汤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58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银健脾汤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对连银健脾汤组30例与雷尼替丁组28例进行治疗前后症状及胃镜检查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及胃镜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连银健脾汤组清除幽门螺杆菌转阴疗效优于雷尼替丁组(P<0.05).结论:连银健脾汤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与雷尼替丁相当,且能清除幽门螺杆菌.

    作者:邵燕;张蓓莉;池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根治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治疗(附15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的发生原因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96年1月~2001年12月312例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生FDGE 15例,发生率4.81%.其中288例行D2根治术,发生FDGE 12例(4.17%);24例行D2合并胆囊切除术,发生FDGE 3例(12.5%).FDGE表现为术后大量胃液引流、不能耐受夹管2例(13.3%);进食流质时出现胃潴留4例(26.7%);进食半流质时出现胃潴留9例(60%).经保守治疗,本组病例均痊愈出院.病程11~32d,平均21.33±4.75d.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Ⅱ式胃肠重建时输出襻吻合口位置过高是发生FDGE的一个技术因素.残胃与输出襻间运动的不同步协调与FDGE的关系更为密切.肠内营养可以维持患者营养状态,提高对FDGE长期病程的耐受能力.FDGE自愈可能很大,应慎重手术.

    作者:杨勇;全志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1例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72年2月~2000年11月收治31例此类临床病例.结果:31例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患者平均病史9.5年,占同期肾盂肿瘤146例的21.7%,其中移行上皮癌11例,鳞状细胞癌10例,腺癌4例,其他6例.术前诊断9例,其中6例由CT诊出.共随访23例,存活5年以上的9例.而随访的9例鳞癌患者均于1年内死亡.结论:肾结石并发肾盂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术前诊断率低,CT有助于提高诊断,结石病史长,反复合并感染者应警惕肾盂肿瘤,鳞状细胞癌恶性度高,预后差.

    作者:陈俊星;丘少鹏;郑克立;李晓飞;曾金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妊高征胎盘中的变化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在妊高征胎盘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正常妊娠胎盘(对照组)20例、妊高征胎盘24例及8例早孕绒毛组织中VEGF分布.结果:VEGF在对照组和妊高征胎盘中分布基本一致,分布于绒毛滋养叶细胞、绒毛血管及间质细胞.在妊高征胎盘中VEGF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EGF蛋白与mRNA在胎盘中的分布基本一致,VEGF在早孕绒毛中主要分布于滋养叶细胞.结论:妊高征胎盘中VEGF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胎盘滋养叶细胞侵入异常、胎盘血管形成异常有关,与妊高征发病有关.

    作者:程淑;杨池荪;李诗兰;张小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的原因、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6例股部假性动脉瘤伴感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原因有局部蜂窝织炎4例,开放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并针道感染2例,医源性穿刺损伤2例,股动脉毒品注射8例.病变部位:旋股外侧动脉分支2例,股浅动脉7例,股深动脉2例,股总动脉3例,旋股外侧动脉总干、胫后动脉分支各1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并切除假性瘤壁,10例行动脉重建,6例直接结扎或缝扎分支动脉.结论:外伤特别是毒品注射易导致股动脉主干假性动脉瘤伴感染,动脉造影可确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主干动脉需行动脉重建.

    作者:何延政;曾宏;何春水;侯宗亮;钟武;杨辉;李华桥;曾伟;张培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厄贝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的影响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以及与核转录因子κB(NF-KappaB)p65和NF-κB依赖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组织中表达的关系.方法:将14只SHR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以WKR为正常对照.治疗组以厄贝沙坦50mg@kg-1@d-1灌胃12周,观察大鼠的血压、尿蛋白及肾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肾皮质核转录因子κB及MMP-9的表达;MMP-9mRNA由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治疗组血压显著下降、尿蛋白显著减少(P<0.01);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MMP-9的表达同时下降,以肾小管-间质为显著(P<0.01).对照组大鼠肾小动脉壁显著增生肥厚,甚至可见纤维素性坏死,肾小球血管腔狭小,个别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治疗组的肾小动脉结构基本正常,未见肾小球硬化.结论:厄贝沙坦能显著减少尿蛋白,缓解SHR肾小动脉硬化改变,保护肾功能;NF-κB参与SHR疾病的进展,其过程可能与MMP-9有关.

    作者:朱吉莉;贾汝汉;王学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后镇痛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镇痛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行胸外科手术病例32例,随机分为术后镇痛组(A)和对照组(C),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采静脉血,检测红细胞酵母菌花环率(RY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R)、肿瘤细胞红细胞花环率(TRRR)、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F)、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RFIF)和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术前各检测值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1d及C组术后1d、3d RYRR、TRRR、RFEF明显下降(P<0.05,P<0.01),RICRR、RFIF、β-EP浓度明显增加(P<0.05,P<0.01);术后3d两组间RYRR、RICRR、TRRR、RFEF和β-EP浓度差异显著(P<0.05,P<0.01);术后7d两组各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血浆β-EP与RYRR呈负相关(r=-0.924,P<0.01).结论:术后镇痛能显著改善手术、麻醉应激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其调节因子的影响.

    作者:唐建国;朋立超;李敏;潜张海;杨春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吸入丙酸倍氯米PLGA纳米缓释微囊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本文对比研究丙酸倍氯米松PLGA纳米缓释微囊在哮喘发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微囊.健康豚鼠随机分组,利用卵蛋白致敏诱发哮喘模型.随后测定各组血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的数目及分类,并取肺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1)丙酸倍氯米松PLGA纳米缓释微囊为表面光滑的球形微囊,粒径平均质126.4mm,呈正态分布.(2)治疗后纳米控释与普通药物治疗组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血及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进行F检验,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纳米控释组表现出良好的药物控释性.(3)病理显示试验组气道炎症明显减轻.结论:PLGA纳米粒子可以作为抗哮喘药物丙酸倍氯米松的有效载体,更适合吸入的药物剂型.

    作者:肖琅;孙铭;林芳;于美丽;方淑昌;高立芳;杜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宫颈癌Ⅱb期的术前介入化疗

    目的:比较术前治疗方式对Ⅱb期宫颈癌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手术治疗的Ⅱb期宫颈癌,根据术前辅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分为术前介入组和术前后装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率.结果:术前介入组局部肿瘤消退明显,近期有效率为92%,较术前后装组的43%明显提高(x2=6.74,P<0.05);淋巴结转移率20%,明显低于术前后装组的52%(x2=5.42,P<0.05);3年生存率84%,明显高于术前后装组的52%(x2=5.64,P<0.05).结论:介入化疗是治疗Ⅱb期宫颈癌有效的术前辅助治疗手段,能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减少淋巴转移,提高生存率.

    作者:卢明霞;王华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近2年来经治的38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结果:3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6.5d.6例经手术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9d,无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①近期有腹部手术史,多于术后3~8d开始出现梗阻症状.②以炎性肠梗阻多见,腹胀为主,腹痛较轻,较少发生绞窄,为腹腔炎症引起黏连所致,大多经保守治疗有效.③少数病例由于内疝、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狭窄等机械性因素造成梗阻,多需手术解除梗阻.

    作者:张国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机制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总结1992年1月~2001年2月我院收治的23例颅脑损伤并发SIADH资料.23例均有临床表现、CT及实验室检查完整资料.结果: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和低钠、低氯血症、低渗血症及高尿钠症.其中19例早期诊断,预后好.4例误诊误治,预后差.结论:SIADH是由于下丘脑直接或间接损伤所致.临床特征为难以纠正的低钠、低渗血症.治疗关键是严控摄入水量,适量补盐,将血钠控制在安全水平(125mmol/L)以上.

    作者:钟琦;陈黎萍;楼丽娜;朱扬;朱兴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的早期防治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并发中间综合征(IMS)的早期防治措施.方法:将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305例患者随机开放式分为治疗组158例和对照组147例,治疗组采用早期、突击剂量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的治疗方法(第1个24h氯磷啶平均用量8.4±1.1g),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第1个24h氯磷啶平均用量3.25±0.5g),观察两组胆碱酯酶恢复的时间,IM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胆碱酯酶活力与IMS发生的关系.结果:治疗组胆碱酯酶平均恢复的时间(5.8±1.5d)较对照组(19.3±3.5d)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IMS的发生率(5.66%)及病死率(1.89%)较对照组(25.09%和10.27%)明显降低(P<0.01);并发IMS患者的胆碱酯酶活力均在60%以下.结论:早期(中毒2h内)足量(第1个24h氯磷啶用量8~10g)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是减少有机磷中毒后并发IMS及降低其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华茹;张勇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平滑肌肿瘤13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月外科手术胃平滑肌肿瘤13例,分析肿瘤生长的部位、方式、诊断方法、病理、治疗方式.结果:肿瘤位于胃体部8例(62%),胃窦部3例(23%),胃底部2例(15%).胃镜诊断率54%,钡餐诊断率75%,B超诊断率69%,CT诊断率40%.行胃次全切除术5例,局部切除术4例,全胃切除术3例,姑息切除术1例(肝多发转移).病理诊断:胃平滑肌瘤7例,胃平滑肌肉瘤6例.结论:结合病史,多种辅助检查(尤其是B超)综合诊断,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根据术中所见肿瘤大小、部位及病理良恶性决定切除的范围.

    作者:曲兴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双侧鼻窦根治术上颌窦口和下鼻道联合开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鼻窦根治术上颌窦自然孔和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方法:1990~1998年治疗36例患者,随访10~42个月.,平均15个月.对治疗双侧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手术疗效与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双侧鼻窦根治手术中改进自然窦口和下鼻道同时开窗处理新术式是有效治疗方法,能防范邻近器官的损伤,而且根据手术范围选择能符合生理与功能性的鼻窦根治术式.

    作者:柯颂远;扬波;武春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与血肿部位、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92例,常规组88例,两组病人按病情分级分为轻、中、重型,微创组采用YL-1型针形碎吸器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并配合常规治疗;常规组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的近期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远期疗效(日常生活行动能力)进行对比,对血肿部位和大小不同病人的微创术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人组间比较,轻型脑出血病人微创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组,但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中型脑出血病人微创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常规组,重型脑出血病人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疗效均与常规组无显著差异;微创组组内比较显示脑叶出血微创术疗效较基底节区显著,对于脑叶出血病人,血肿大小两组微创术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对于基底节区出血病人,中等量出血微创术疗效较大量出血显著.结论:微创术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和疗效显著的治疗中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方法,尤其对于脑叶出血和中等量底节区出血的病人,更为适用,可考虑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建学;赵勇刚;白树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热疗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附24例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热疗术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应用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国外某公司子宫内膜热疗仪对24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量过多的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使用情况及疗效.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1岁,术后门诊随访3~7个月,经量较治疗前减少1/3者21例,有效率87%,其中经量明显减少1/2者16例,占67%,3例月经量减少不明显,经第二次治疗后经量减少1/3~1/2,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内膜热疗术为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操作简便、安全,无手术并发症.

    作者:吴乾渝;洪孚卿;王莉萍;陈子君;焦菊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

    目的:介绍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选择的体会.方法:根据症状、体征、血培养、心脏超声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分别进行手术及药物治疗.结果: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药物治愈2例,手术治疗8例、治愈5例、手术死亡3例,其中2例因感染导致瓣周漏致左心功能严重损害,1例因再次感染致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坏死.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可得到满意效果,对感染引起的瓣周漏致左心功能不全者应立即果断进行手术治疗,反之则会引起严重后果.

    作者:张德奎;周忠明;孙国林;单清华;李守先;樊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喉鳞癌中P53表达与意义

    目的:研究喉鳞癌中P53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检测63例喉鳞癌、7例喉乳头状瘤、1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1)P53在上述三种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1%、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53表达与喉鳞癌病理组织分级及临床分期(TNM)相关,P53阳性表达者,其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差(P<0.05),Ⅰ、Ⅱ期肿瘤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P<0.05);(3)P53阳性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P53在喉上皮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相关,P53表达者其预后可能不良.

    作者:王建中;黄新生;黄凤娥;吴钦苏;常荣先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的一期耳再造

    目的:报告一种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的一期耳再造方法.方法: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一期再造耳41例.支架分别用自体肋软骨、硅橡胶和多孔聚乙烯(MEDPOR)材料.结果:29例软骨支架和3例MEDPOR支架无任何即时并发症.3例软骨支架再造耳有所变形.2例硅橡胶支架在术后1~3个月内外露.经3个月~11年的随访,再造耳形态满意,色泽良好并能恢复部分感觉功能.结论:联合应用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与耳区皮肤为耳再造提供了良好的覆盖组织.

    作者:吴坤南;施越冬;张学军;顾建英;亓发芝;朱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604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病人死亡原因.方法:对604例住院死亡患者疾病诊断、年龄与性别等指标进行相关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在604例住院死亡患者中,恶性肿瘤、呼吸系统、外伤和脑血管疾病构成了住院死亡率的主要疾病,构成比依次为:17.2%、17.1%、16.6%、16.2%,占全部死亡数的67.0%.

    作者:朱彩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川崎病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川崎病急性期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川崎病(KD)组(n=56)及对照组(n=20)患儿血清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结果:KD组与对照组血清CK、LDH浓度无显著差别(P>0.05),而血清cTnI、CK-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01).在诊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上cTnI优于CK-MB(P<0.05).结论:cTnI与CK-MB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有诊断价值;与CK-MB比较,cTnI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度,指导早期IVIG治疗,从而减少KD患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阮仙利;芦洪萍;梁国安;罗菁;项如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处理

    胸腺瘤是纵隔肿瘤中常见的一种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时治疗较棘手,除肿瘤本身可具有浸润性外,MG的存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作者:钱升广;郑如恒;王群;乔玉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锥颅抽吸术抢救特急性硬膜外血肿11例分析

    我院自1998年6月~2000年6月应用床旁锥颅抽吸术抢救特急性硬膜外血肿1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炳谦;高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肺心病并发MODS 60例临床分析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遭严重感染和(或)重度创伤24h后,顺序出现2个或2个以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组严重并发症.治疗困难,预后极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临床危重病医学研究的一大难点和热点.

    作者:高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肠内营养支持用于颅脑损伤病人

    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明显增加,营养支持可降低病人的病死率和伤残率[1].

    作者:叶若兰;祝禾辰;朱会耕;楼浩明;徐良;沈蕾;曹同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汤对慢性肺心病血浆纤溶等指标的影响

    慢性肺心病(简称CPHD)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伴有全身各系统或器官不同程度的受累表现.

    作者:朱斌;田名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和护理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加深,人们对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苏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用3M胶带减张乳腺癌根治术的切口

    乳腺癌根治术后部分病人由于创面皮肤缺损大,易引起切口缝合边缘皮肤张力性坏死.为此,自1994年5月~2001年7月,作者对18例乳腺癌行根治术后,两侧皮瓣边缘间距达3~5cm者,不论其为薄层或中厚层皮瓣,均采用3M胶带固定皮瓣减张切口的方法,都取得切口Ⅰ期愈合的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伟勇;陈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硬膜外穿刺针行腹腔灌注化疗38例体会

    腹腔化疗时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浆中浓度,化疗药物与肿瘤的接触面积以及作用时间显著增加,从而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控制腹水并且减轻药物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

    作者:王琴;孔令杰;张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而得到广泛应用.但LC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1%[1],较常规经腹腔胆囊切除为高.现结合我院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尹鹤松;王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外伤手术治疗体会

    我院外科自1991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肝外伤52例.现将治疗体会作一总结.

    作者:孙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不劈胸骨的胸骨后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

    本文对海安县中医院1994年~2001年收治的12例胸骨后甲状腺肿,采用不劈开胸骨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苏东升;曾亮;陈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结合动态心电图评价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平板运动试验(EET)与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是临床上无创性诊断冠心病有价值的方法.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平板运动试验增加心肌耗氧量方面,而动态心电图反映日常活动)[1]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改变.

    作者:曾俭英;王根娣;吴学青;景怀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盂肾炎的中西医研治进展

    肾盂肾炎(PN)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直接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为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疾病.

    作者:闻名;戴维正;王佩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房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2岁.因左乳脂肪瘤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性肿块8个月于2000年6月21日入院.患者1999年6月因左乳外下方无痛性肿块在外院行左乳肿块切除术,病理报告:脂肪瘤.

    作者:张勇;倪旭东;成剑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咪唑安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头痛的疗效观察

    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主要的一种临床表现,其程度可影响病人的睡眠、情绪、血压等,甚至可以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陈力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窦瘤破裂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数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曾诊断先天性心脏病.12年前因高热数天,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专家会诊确诊为:肺动脉瓣下室缺;主动脉右冠瓣增厚伴轻微主动脉瓣返流.

    作者:吴江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膀胱多原发性癌伴转移1例病理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反复血尿6年,发现右眼巩膜占位数月.外院手术后病理报告为转移性肿瘤,1999年9月1日在本院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输尿管及膀胱顶部部分切除.

    作者:潘文生;孙蔓萍;卢韶华;宿杰·阿克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冠心病外科治疗的进展

    冠状动脉外科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由于PTCA的广泛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指征有所改变.

    作者:赵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过去、现在、将来

    先天性心脏病在存活的婴儿中发生率约占0.8%,其中继发性房间隔缺损(ASD)占10%,动脉导管未闭(PDA)占20%,室间隔缺损(VSD)占32%.

    作者:王晓彦;葛均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脂质体阿霉素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阿霉素(doxorubicin)是临床常用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抗瘤谱广、疗效好,可以治疗多种肿瘤.

    作者:周平红;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