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黄喷雾剂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250mm×4.6mm,5μm),以甲醇-0.1%磷酸(38:6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黄芩苷的线性范围为0.025μg-0.79μg(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86%,RSD为1.80%(n=9).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为银黄喷雾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黄家卫;盛振华;张蓓;吴巧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初步建立肺炎证候诊断标准.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研究模式,通过32篇文献分析、1059份临床调查和27份专家咨询,运用医学统计和计算智能技术,揭示肺炎证候要素及其组合、变化规律,揭示肺炎基础证候的诊断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构建肺炎证候诊断指标体系,初步建立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结果:在总结不同分析方法和不同研究阶段结果基础上,根据拟定的肺炎常见证型及变证的确立、证型主次症的划分或判定方法及依据、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形式和依据,初步建立了包括风热袭肺、外寒内热、痰热壅肺、痰湿壅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等6个常见证,和热入心包、邪陷正脱等2个变证的肺炎证候诊断标准.结论:初步建立的肺炎证候诊断标准有待在临床中进一步考核与验证.
作者:余学庆;李建生;王至婉;李素云;胡金亮;王明航;王海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含汞中药外用制剂朱红膏的毒性靶器官和安全用药范围.方法:将200只大鼠随机分5组:朱红膏高、中、低剂量组,基质组(凡士林)及皮肤破损组.采用刀片刮伤造成大鼠皮肤破损,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给药2周、4周,给药4周停药2周、4周,检测大鼠尿汞含量、尿NAG活性、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果:与皮肤破损组比较,高、低剂量组尿汞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基质组及朱红膏各组NAG活性均未见显著差异.低剂量给药各时期未见明显肾组织病理损伤.中剂量给药2周,肾脏出现轻度病理改变;给药4周病变有加重趋势,停药后病变有减轻趋势,但与2周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朱红膏反复给药可引起肾小管损伤,9.52mg生药/kg为相对安全剂量.
作者:董建勋;王乐平;李建荣;罗玲;贺蓉;彭博;徐启华;高杰;路艳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笔者通过刻苦学习中医经典和名医经验,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致力探讨中医临证时遣方用药剂量对疾病疗效的影响.认识到只有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审证准确,立法精当,才能在处方用药时,做到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药到病除.而认真探究、正确对待药物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既能结合病情,灵活变通,合理用药,提高疗效,也有益于纠正盲目强调必用大量中药才能治病的思潮.
作者:邓代富;陈维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并发症及美多芭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PD患者网上在线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安慰剂对照组60例.其中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中药,对照组服用安慰剂,2次/d,两组均以美多芭等西药为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治疗观察期,采用双盲设计,疗程结束后带药随访6个月观察.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版第4部分(UPDRSⅣ)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并发症症状的变化.结果:在治疗观察期中治疗组UPDRSⅣ表的第3部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期中UPDRSⅣ表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异动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可以改善PD患者运动并发症症状,且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
作者:李敏;杨明会;刘毅;赵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养生长寿为<黄帝内经>第-要义.文章通过探讨<[黄帝内经>长寿理论的源流,追溯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等对寿命影响的记载以及对<内经>中长寿方法的分析,以期在当今人口老龄化和长寿研究方面得到启迪与指导.
作者:郭岚;王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基于临床研究实践并结合有关研究成果,从衰老正虚、宿疾积损为老年人肺炎发病基础,热毒损肺为发病和进展的关键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衰老积损及热毒损肺为老年人肺炎主要病机,其含义是:衰老积损是指衰老宿疾,积损正气,肺卫不固,常兼痰瘀宿积而伤正;热毒损肺是指热毒袭肺,生痰酿毒,伤津耗气,损肺之体用.为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扶正(益气养阴)为主要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李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3例,西医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益气养阴汤口服及灌肠.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改善明显(P<0.05);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2.73%和45.9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37.8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可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作者:李晶滢;过建春;姚鹏;田一梅;勾春燕;张佳莹;李秀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住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探讨弥漫性肺问质疾病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指导中医辨证.方法:根据对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临床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订<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临床调查表>,并建立证素证候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12个病性证素中,痰(饮)和出现频率高(80.76%),其次为气虚、热、瘀血、阴虚、湿(浊)等,频率分别为50.95%、41.44%、33.62%、21.56%、19.24%等;靶点主要位于肺,其频率为93.23%,其次为在肾和脾(36.79%和7.61%)等.在证素不同的组合中,单一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有血瘀证(1.57%).靶点在肺、肾、脾,表现为肺气虚证、肾气虚证、脾气虚证、肺阴虚证等.三证素组合多为痰热(29.07%)、痰瘀(24.42%)、痰湿(浊)(14.12%)等与病位肺的组合,表现为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痰湿阻肺证等.四证素组合有痰热瘀阻肺证(3.38%)和外寒内饮证(0.85%).其他组合有少阳郁热证(0.63%)、风痰入里证(0.42%)等.结论: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饮)、气虚、热、瘀血、阴虚、湿(浊)等,主要病位在肺、肾、脾等.
作者:李素云;李亚;邓丽;赵栋梁;王明航;王海峰;李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中药结合介入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在PTCD或ENBD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20例,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治疗后每日胆汁引流量并与单纯PTCD或ENBD组20例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DB、TBA、ALP、GGT、ALT、ALP均明显下降;在降低TB、DB、GGT、TBA、ALT及增加每日胆汁引流量方面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中药能显著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TB、DB、GGT、TBA、ALT水平.
作者:王剑雄;孔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焦虑抑郁状态与其生活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收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进行心理测评,根据积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与其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随着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倾向加重而下降.
作者:刘珊;唐旭东;李振华;李保双;卞利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用免疫荧光的方法研究针刺风池穴对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大鼠脑膜中动脉降钙素受体样受体(CRLR)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4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风池组、风池预防组4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做针刺处理;针刺风池组,造模成功后立即针刺风池穴,行针2min,留针20min;风池预防组:在造模前,先行针刺风池穴,行针2mib,留针20min,然后进行造模电刺激.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模型对照组脑膜中动脉可见大量绿色荧光着色的CRLR免疫阳性颗粒,亮度高,着色深,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正常对照组脑膜中动脉可见少量分布有绿色荧光着色的CRLR免疫阳性颗粒;而针刺风池组和风池预防组荧光强度和着色分布肉眼难以区分差别,二者的着色深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荧光强度明显偏弱.结论:神经源性炎症模型大鼠脑膜中动脉CRLR表达明显增多,与正常大鼠相比,针刺风池穴可明显抑制CRLR的表达.
作者:王革生;张允岭;王爱成;刘春燕;周培娟;刘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OMT)对大鼠冠脉结扎诱发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6h复制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心功能;心电图J点位移和NBT染色法分析心肌梗死范围(坏死及缺血范围);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OMT 50mg/kg组能明显改善大鼠冠脉结扎后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紊乱;减轻结扎冠状动脉致心肌损伤范围、减小心肌梗死率;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J点位移的升高;降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中CK、LDH活性.结论:0MT对大鼠冠状动脉结扎诱发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祖云;肖婷婷;王恒;沈祥春;许立;方泰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作者:陈建国;马家驹;陶有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判别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规范化肝郁脾虚证证候特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现代期刊文献检索、并进行规范后,选用文献207篇进行频数和判别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得出肝病在检索文献中出现频率为36.23%,而肝炎、肝硬变、肝纤维化3种肝病占所有肝病文献的77.14%;判别分析得出便溏、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区痛、腹水,蜘蛛痣对肝硬变贡献度高;食欲不振、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对于诊断肝炎权重较大;急躁易怒、胸胁胀痛、透明质酸(HA)、腺苷脱氨酶(ADA),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可以更明确的诊断肝纤维化.结论: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难以脱离疾病特点;将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中,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作者:薛飞飞;汪南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中药金樱子气味指纹变化.方法:通过电子鼻检测不同采收期金樱子样品气味在传感器上的响应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判别因子分析(DFA)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结果:不同采收期金樱子样品经PCA和DFA分析后聚为两类,即1-6号样品聚为一类,7-10号样品聚为一类.结论:电子鼻结合PCA和DFA分析技术,气味可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指标.
作者:蔡泳;王盛;黄孙娟;方丽燕;阮伟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清化瘀毒方对酒精性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以酒精为主导的复合因素建立酒精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初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采用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复方鳖甲软肝片组10只,清化瘀毒方组10只和模型空白组10只;于第20周末次给药后禁食,麻醉后打开腹腔,抽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检测AST、ALT、HA、LN、PCⅢ及TIMP-1的含量.结果:清化瘀毒方组AST、ALT、HA、LN、PCⅢ含量比模型空白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IMP-1的表达清化瘀毒方组与模型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化瘀毒方能改善肝功能,使血清中的肝纤维化指标下调,降低TIMP-1的蛋白表达升高,具有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王邦才;张宇;何国浓;许兴国;张永兴;丁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盐酸千金藤碱(CH)对小鼠急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腹腔注射地塞米松(DXM)的同时灌服高脂饮食复制小鼠急性脂肪肝模型,应用不同剂量CH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小鼠血脂及肝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和肝组织TG、TC、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CH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G、TC、ALT、AST及肝组织TG、TC、MDA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肝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不同剂量CH均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结论:CH对DXM所致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方面有关.
作者:马方;张艳;王宁;江金花;王庆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桃仁、木香、黄芪分别与红花配伍对实验性SD大鼠早期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厚度及BMP-2表达的影响,探讨骨折三期辨证的治疗方法.方法:756只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桃仁红花组、木香红花组、黄芪红花组4组,每组各64只,每组再随机平均分为4个小组,分别作为骨折后第3、7、10、14d组,每小组16只.于造模后第3、7、10、14d,处死1小组大鼠.取材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骨痂厚度、BMP-2-DAB显色计数观察BMP-2阳性细胞数.结果:造模后第3d,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标本BMP-2阳性细胞数及骨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后第7、10、14d,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标本BMP-2阳性细胞数及骨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桃仁红花组、黄芪红花组与木香红花组比较,标本BMP-2阳性细胞数及骨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香与红花配伍能显著提高SD大鼠早期桡骨骨折断端局部BMP-2的表达水平,增加骨痂厚度,就促进SD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表达作用而言,理气活血法可能是四肢闭合骨折早期的较佳治法.
作者:王轩;潘琪;张慧萍;李引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在中药复方益糖康干预后主动脉NF-kBp65 mRNA含量、蛋白水平表达及NF-kB活化的变化.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复方益糖康治疗组.用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中药煎剂益糖康对中药治疗组进行治疗性灌胃.治疗4周后取大鼠主动脉组织,检测主动脉NF-kBp65 mRNA含量、蛋白水平表达及NF-kB活化情况.结果:中药复方益糖康治疗组能明显降低NF-kBp65 mRNA含量,抑制蛋白水平表达及NF-kB活化,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糖康可能通过对炎症核心转录因子NF-kB的影响来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作者:张冰冰;姜楠;闫之杰;石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P)所致微核形成及染色体损伤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姜黄素组(100mg/kg),模型组,环磷酰胺(CP)+姜黄素低剂量(50mg/kg),环磷酰胺(CP)+姜黄素中剂量(100mg/kg),环磷酰胺(CP)+姜黄素高剂量组(200mg,kg).正常组即阴性对照组,只喂基础饲料;模型组为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处死前间隔24h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次,浓度为50mg/kg;姜黄素组和环磷酰胺+姜黄素组在环磷酰胺给药前4周灌胃给药,每日1次.末次给环磷酰胺24h后将小鼠脱颈椎处死,每只小鼠取股骨作微核观测;另一部分小鼠在处死前2-3h腹腔注射秋水仙素,每10g体质量注射0.04%秋水仙素0.1mL,以积累分裂相,脱颈椎处死后取股骨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姜黄素对环磷酰胺所引起的微核发生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姜黄素对环磷酰胺所致的染色体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结论:提示姜黄素不仅能改善环磷酰胺在肿瘤治疗中所导致的微核形成,而且能减少由环磷酰胺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作者:黄春芳;崔向清;杨长福;王晓波;徐浩;沙茵茵;杨向竹;牛建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参麦汤对糖耐量异常大鼠血清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和血管损伤因子(vWF)的影啊.方法: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溶液结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糖耐量异常大鼠模型.用参麦汤进行治疗,实验结束后用ELISA法测糖耐量异常大鼠血清PAl-1和vWF的含量.结果:各干预组均能降低PAI-1、vWF浓度,其中以参麦汤加运动组作用明显(PMI-1 P<0.01,vWFP<0.01),参麦汤组(PM-1 P<0.01,vWF P<0.05)及运动组(PAI-1 P<0.01,vWF P<0.05)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AI-1、vWF浓度.结论:参麦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耐量异常大鼠的炎症状态.
作者:柴可夫;孙炜;马纲;慎知;谷英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和谐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在中医药学发展的始终,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是<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中医学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是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谐思想在中医分析病因病机、疾病分类、组方用药、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体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和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医基础理论、临床遣方用药都会大有裨益.
作者:诸佳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三七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CYP2E1表达及MDA含量、SOD活性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白酒-玉米油-吡唑混合液连续灌服14周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同时以高、低剂量的三七粉和硫普罗宁进行干预14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肝组织CYP2E1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肝组织匀浆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含量.结果:造模4周组织CYP2E1表达、MDA含量及SOD活性与同期正常组比差异无显著性;随酒精造模时间的延长,大鼠肝组织CYP2E1表达增强,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造模8周、14周时CYP2EI表达和MDA含量较同期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P<0.01),SOD活性则较同期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P<0.01),且CYP2E1表达水平与MDA呈明显正相关(r=0.458,P<0.01),与SOD呈明显负相关(r=-0.541,P<0.01);应用三七和硫普罗宁干预14周后,CYP2E1表达和MDA含量较模型14周组明显下降,SOD活性较模型14周组明显增强.结论:三七能够显著的抑制酒精性肝病大鼠CYP2E1的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这可能是其防治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吴黎艳;陈芝芸;严茂祥;何蓓晖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DFL)之间的关系,及益气养阴活血法中药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19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非合并脂肪肝的100例病例归为对照组,合并脂肪肝的96例病例(DFL)归为实验组,对两组病例进行生化检查和胰岛素抵抗分析.另外,对实验组的96例病例进行益气养阴活血干预的前瞻性研究,实验组的96例病例随机分成基础治疗组(50例)和中药治疗组(46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饮食体质量控制、加强运动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调节血糖.中药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之外加以益气养阴活血中药组方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肝脏B超检查、胰岛素抵抗分析.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有显著差异(P<0.01).②实验组下的两个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病例在治疗前脂肪肝分度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脂肪肝分度得以不同程度逆转,中药治疗组呈显著逆转(P<0.01);两个治疗组病例在治疗前HOMA-IR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后该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药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的原因之一,益气养阴活血法中药组方对这种生化异常有显著改善作用,这可能是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吴凌康;厉有名;王章流;刘英超;史亮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祛瘀清热颗粒剂的HPLC指纹图谱及其整体特征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了10批祛瘀清热颗粒剂的指纹图谱,并结合总量统计矩分析法,对其指纹图谱进行整体特征和相似度分析.结果:在所选择的色谱条件下,祛瘀清热颗粒剂各特征峰均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其标准指纹图谱由15个特征峰组成;经总量统计矩分析,该指纹图谱的整体特征参数总量零阶矩、总量一阶矩、总量二阶矩的平均值分别为3.175×10<'6>μv/s、19.35min、343.6min<'2>,RSD分别为13.03%、2.89%、1.56%.10批制剂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平均相似度为0.9511.结论:HPLC指纹图谱结合总量统计矩分析法可对祛瘀清热颗粒剂进行准确、可靠的识别,为祛瘀清热颗粒剂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严云良;何昱;余陈欢;黄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调查上海市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从延吉社区45-74岁常住居民中随机抽取2 228人行空腹血糖试验,对筛检出的178例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结果: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构成与糖耐置正常人群不同(x<'2>=44.065,P<0.0001),糖调节受损人群多见的体质类型是平和质(29.21%)、气郁质(20.79%)、气虚质(17.98%)和阳虚质(13.48%),糖耐量正常人群主要的体质类型是平和质(33.77%)、气虚质(28.57%)和阳虚质(20.78%),由于样本量较小,糖调节受损人群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人群的体质构成无明显差异(x<'2>=11.634,P=0.625;x<'2>=6.927,P=0.422).结论: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气郁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为主,与血糖正常人群的体质构成不同.
作者:王姊;朱德增;张杰;李凯;吴淑艳;曹玉莉;殷桂香;夏正常;张韶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药干预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循证医学Cochranc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CNKI、VIP、CBM、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时间截止为2010年12月,纳入国内外有关活血化瘀药干预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Jadad评分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选择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心电图(ECG)、心绞痛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等10项结局指标,运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RCT,共计1 634例患者.Jadad评分:5分的8篇,3分的5篇,2分的3篇.Meta分析显示,HbAlC、HDL-c、ECG、中医症候疗效及心绞痛疗效等5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西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独的西药或安慰剂治疗,且未见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干预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因素有一定的效果.受纳入研究数量与质量的限制,其疗效和安全性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黄苏萍;邱彩霞;林妙娴;陈龙辉;衡先培;张松峰;纪春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鬼针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以金丝桃苷和鬼针草总黄酮为指标,采用薄层层析法、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集的鬼针草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结果:鬼针草药材中金丝桃苷薄层层析结果为阳性,总黄酮含量不少于5.00mg/g,金丝桃苷含量不少于0.03mmg/g.结论:本实验方法简便、准确,能有效控制鬼针草药材的质量.
作者:胡伟;陈飞虎;吴繁荣;钟明媚;刘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骨痹舒含药血清对IL-1β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表达Coll-Ⅱ、MMP-1、MMP-13的影响,探讨骨痹舒防治OA的作用机制.方法:获取1月龄兔关节软骨细胞,取第1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骨痹舒组、抗骨增生组4组,培养第4d时,模型组、骨痹舒组及抗骨增生组分别加入IL-1β10ng/mL继续培养,分别在培养后24、48、72h用In-cell Western法检测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时间点空白组与模型组Coll-Ⅱ、MMP-1及MMP-13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痹舒组较模型组Coll-Ⅱ表达在48、72h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MMP-1及MMP-13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痹舒能有效抑制IL-1β对Coll-Ⅱ的降解和破坏作用,能抑制IL-1β对MMP-1、MMP-13的诱导和激活作用.
作者:秦梦;王和鸣;娄玉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祛浊通痹方对高尿酸模型大鼠血尿酸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影响,阐释祛浊通痹方治疗痛风改善尿酸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喂养高钙饲料和腺嘌呤混悬液,制作大鼠痛风高尿酸血症模型,然后分为别嘌醇组(造模后灌胃别嘌醇)、中药组(造模后灌胃祛浊通痹方)、模型组(造模后不用药),另取正常大鼠为空白组(不造模不用药),分别于用药前及14d后取血检测各组血尿酸、黄嘌呤氧化酶水平.结果:痛风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别嘌醇组、中药组血尿酸及XOD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各组间比较,模型组血尿酸及XOD高于别嘌醇组及中药组(P<0.01);别嘌醇组的XOD低于中药组(P<0.01).结论:喂养高钙饲料和腺嘌呤混悬液能成功制作大鼠痛风高尿酸血症模型,祛浊通痹方能显著降低尿酸和抑制XOD的活性.
作者:谢志军;温成平;鲍海军;孙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王国三认为癫痫在急性发作期以痰扰心窍为关键,非急性发作期尤以肾虚是癫痫发病之根.总结其治法与用药特点,急性发作期重在清心豁痰开窍,善用栀子、石菖蒲、远志、瓜蒌、生半夏等;潜镇安神法贯彻始终,常用龙骨、牡蛎、紫贝齿、磁石、龙齿、珍珠母等;非急性发作期以调补气血为主,喜用太子参、当归、白芍、龙眼肉、柏子仁、酸枣仁等,并注重温阳补肾,善用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等.并认为多数就诊患者病程已久,或久服抗癫痫西药有副作用,切勿一味疏肝理气,或一派虫类熄风止痉,必须时时顾护正气.
作者:赵立新;张春丽;赵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阎小萍教授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治疗风湿病时常结合循经辨证法并应用其对药,常取得满意效果.应用药对优点有:①能突出药物共性,又能照顾诸多方面,适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复杂病机;②势专力宏,或能迅速捣除病巢,或能迅速恢复正气;③由于药物相互配合,互有督制,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作者:赖斯宏;徐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国家级名老中医李莹教授对肾病的中医治疗有深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创新理论,以治本为主、兼顾标证的原则治疗慢性肾病,临床中不断注意针灸治法在肾系疾病的应用,临症选穴,从腧穴的特性出发,用于临床,收效颇显.
作者:田洋;陈路德;刘新瑞;王世岩;耿吉冬;姜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张云鹏教授是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师师承班指导老师.张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潜心研究,总结出附子临床应用之大法,尤其对附子的临床应用指证、常见配伍、减轻附子毒副作用等方面独有见地,自成一体,对临床医师正确掌握和灵活应用附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见义;曹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陈凯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红皮病型、关节型银屑病等难治性银屑病,因时因季因人施治,效果显著.对红皮病型银屑病初起热毒之势较著者,治以清热凉血解毒;病程迁延之时注意培补正气,健运脾土;如为女性患者,亦兼顾到调经理血,调节冲任.对关节型银屑病需兼顾患者的皮损与关节两方面问题,皮损宜凉,关节宜热,注意寒热并用,治以解毒通络之法.以收良效.
作者:孙丽蕴;徐旭英;马一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以及银杏叶提取物(GBE)干预治疗的影响.方法:60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GBE治疗组(GBE组),每组各30例;并选择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GBE组每日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滴,连用14d.分别检测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浆凝血4项、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GBE组和常规组TM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vWF、FBG、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4d后,GBE组TM升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而vWF和D-D降低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GBE组FBG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GBE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ECOPD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失调和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GBE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作者:楼黎明;林咸明;刘生祥;董浙清;胡丹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非同期队列研究,评价实施临床路径之前后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并发症、半年内再住院率、住院病死率及1年内病死率等情况.结果:本研究路径组188例,传统组238例,路径组严重变异事件41例,共467例.平均住院时间由(15.26±9.837)d下降到(12.87±5.086)d(P=0.003).平均住院总费用有下降的趋势,由10 735.67元下降到9 104.13元(P=0.193),住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半年内再住院率、住院病死率、1年内病死率有下降的趋势.结论:实行了临床路径之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有下降.
作者:邹旭;周袁申;潘光明;盛小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辨证应用中成药或中成药组合治疗皮肤病临床疗效显著,既可以方便各级医院中医师应用,也可以弥补西医师不能处方中药汤剂治疗皮肤病之弊,更方便社区全科医师解决本社区患者皮肤顽疾,免去患者奔赴大医院就诊劳顿之苦.文章针对湿疹、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痤疮等皮肤病的辨证、治法、中成药及其组合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为应用中成药治疗皮肤病提供些许帮助.
作者:孙占学;王京军;张丰川;李元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骨肉瘤大剂量化疗后潮热汗出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大剂量化疗后出现潮热汗出症状的骨肉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加味竹叶石膏汤煎剂,对照组口服贞芪扶正胶囊、复合维生素B常规剂量治疗,观察患者潮热汗出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潮热汗出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88%和43%(P<0.05),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0%和30%(P<0.05).结论:竹叶石膏汤加味可以有效改善骨肉瘤患者大剂量化疗后潮热汗出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剑军;孙元珏;姚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为寻找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90例住院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粗针体针组、体针组及西药组各30例,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并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测评.结果:粗针体针组有效率为86.67%,体针组有效率为66.67%,西药组有效率为56.67%.粗针体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P<0.05)及西药组(P<0.01).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后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粗针体针组优于另两组(P<0.05,P<0.01).结论: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法.
作者:毕颖;候群;李丽萍;邵晓梅;宣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冻结肩发病率显著增高,而冻结肩患者中亦有较高比例的糖尿病患者,但是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文章对冻结肩的病因分析、病理特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对冻结肩发病的影响以及临床、实验研究现状做以概要性的介绍.
作者:张永泉;王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药用新辅料(特别是高分子药用材料)的应用,骨伤科外敷中药正在由传统剂型向现代剂型转型,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剂型主要有巴布剂、涂膜剂、凝胶剂及湿敷贴剂.科研人员对上述剂型进行了质量评价、透皮特性、药物毒理学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经临床应用,大幅提升了疗效.但骨伤科外敷中药现代剂型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还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应用新技术、加快研究和开发适合临床的现代药物新剂型的步伐.
作者:彭力平;朱春城;肖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治研究是中医呼吸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医药干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由于该领域中医科研的一些基本问题尚乏明确,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中医药疗效的特点与优势未能充分体现.文章就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研究中有关诊断、辨证、设计方法、疗效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王海峰;李建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