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5-054X
  • 国内刊号:31-1653/R
  • 影响因子:1.25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491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5年3期文献
  • 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采用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33例,术前术后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及DASH量表评价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的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6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前患侧握力平均为健侧的59.6%(43.2% ~ 68.4%),术后平均为78.2%(66.2% ~ 89.7%).腕关节屈伸范围术前为(76.0±16.0)°,术后为(116.0±18.0)°,尺桡偏术前为(22.0±11.0)°,术后为(42.0±14.0)°;腕关节旋前、旋后活动度术前为(128.0± 18.0)°,术后为(149.0±22.0)°.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术前平均为46.7(33 ~ 69),术后平均为80.5(56~95).DASH量表评分术前平均为42.4(22~53),术后平均为18.2 (12~ 38).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及DASH量表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等优点.

    作者:王立;邵新中;张哲敏;吕莉;许娅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术中高频超声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松解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高频超声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松解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术中进行高频超声检测,观察腕管内正中神经形态在术前及术中的变化,测量各断面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CSA)及前后径.结果 术中高频超声观察到术前超声显示的正中神经受压位点在行神经松解术后消失.对中度CTS患者,正中神经厚度比(TR)在术前与术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对重度患者,CSA-O及TR在术前与术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0.002).结论 运用高频超声可判断术中正中神经受压部位是否解除.对于中重度CTS患者,术中高频超声测量的TR可用于对正中神经松解效果的评价.

    作者:张莉;艾尔肯·热合木吐拉;贾潇天;彭峰;杨剑云;蔡佩琴;虞聪;陈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辅助性外固定支具在经皮内固定治疗手舟骨骨折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辅助性外固定支具在经皮内固定治疗手舟骨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对18例手舟骨骨折患者,术前将低温热塑板依据腕部背伸、尺偏、拇指略外展体位形态塑形,适当修剪消毒后术中应用于经皮内固定治疗手舟骨骨折.术中记录调整克氏针的次数和透视次数.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yo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术中透视提示该支具材料不影响术中对舟骨的观察.每次透视时摆放体位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缩短,且相同体位下透视重复率明显改善.术中一般需调整克氏针1~3次,透视次数为9~ 12次.手术时间约为10 ~ 30 min,平均20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3~ 1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根据改良Mayo法评估腕关节功能: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 辅助性外固定支具具备手术操作窗口,能临时固定腕关节,进一步简化手舟骨骨折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和术者X线暴露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刚;黄继锋;王华松;蔡贤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组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肩肘功能

    目的 采用多组神经部分束支就近移位至受区神经的方法,重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肩肘功能.方法 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6例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患者,分别行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到腋神经前支及尺神经部分束支到肱二头肌肌支等受区局部神经移位术.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0个月至3年.术后4~6个月肩外展和屈肘功能均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年肩外展外旋及屈肘活动范围接近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环、小指感觉减退,观察1年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采用多组神经部分束支就近移位至受区神经的方法重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肩肘功能,具有操作简便、恢复时间短、手术效果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王德华;张桂萍;王增涛;朱小雷;刘志波;孙文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肩峰成形术中肩峰成形尺度的影像学与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手术尺度和临床效果相关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肩峰撞击征经肩峰成形术患者67例,根据肩峰下缘到肱骨头软骨下皮质的短距离(AHD)分为A组(术后AHD≥12 mm)和B组(术后7mm< AHD< 12 mm),测量术前、术后0、3、6、12、24个月冈上肌出口位AHD值的大小;通过UCLA评分、VAS疼痛评分和Constant评分评估优良率.以期能凭借术前、术后的影像学对照与不同手术成形尺度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对照来确定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成形的尺度.结果 67例患者中,A组的UCLA评分、VAS疼痛评分和Constant评分均优于B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能为SIS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也是肩峰成形术中AHD的重要测量依据,术后AHD≥12 mm较之7mm< AHD< 12 mm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及肩关节功能的改善.

    作者:吴旭东;孙斌;曾斌;黄小刚;明文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严重手指伴手掌部分缺失的修复重建

    目的 探讨应用足趾联合肩胛骨皮瓣进行手指伴手掌部分缺失修复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切取肩胛骨皮瓣重建缺失手掌,切取双足2至4个足趾进行手指再造,一期完成手的修复重建.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对8例严重手指伴手掌部分缺失的患者应用该方法进行手的修复重建.结果 8例手修复重建全部存活.其中1例术后第1天发生血管危象,经重新探查吻合血管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按手指功能损害程度的综合评定,全部手功能由术前的10%上升到术后的60%,功能平均增加50%,极大地改善了手的功能.结论 应用足趾联合肩胛骨皮瓣进行手指伴手掌部分缺失的修复重建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刘勇;张成进;付兴茂;王剑利;隋志强;张雪涛;王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手指局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指端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手部损伤,治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利弊.2003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应用自己设计的手指局部皮瓣修复225例指端缺损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225例286指,男156例,女69例;年龄15个月至75岁,平均32.3岁.伤指指别:拇指34指,示指77指,中指81指,环指65指,小指29指.致伤原因:切割伤122例,挤压伤103例.手术一次完成1块皮瓣的169例,2块皮瓣的51例,3块皮瓣的5例.指背侧局部皮瓣192块,指掌侧局部皮瓣94块.指端缺损面积为3.0cm×2.0cm~1.5 cm× 1.4 cm,切取皮瓣面积为4.0 cm× 2.0 cm~ 2.4 cm×1.5 cm.

    作者:满富强;李树刚;李兴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指总动脉为蒂的双叶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离断伴半环形皮肤缺损

    拇指功能占整个手功能的40%,离断后应力争再植,同时应当保留有效长度.而常规的断指再植方法,为了皮肤能够覆盖创面,需短缩部分指骨,当皮肤缺损较多时就会严重影响手指的外观和功能.拇指近节半环形皮肤组织缺损,指端血供和感觉丧失,需急诊重建,修复不当远端指体将坏死,临床上皮瓣修复的方法较多,各有利弊[1-7].2009年5月至2013年7月,由于拇指掌侧半环形缺损面积较大,我们采用以指总动脉为蒂的双叶岛状皮瓣瓦合修复11例患者,并重建远端血供和感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云锋;伍辉国;张文正;张春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保护锁骨上神经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6左右.锁骨手术容易损伤锁骨上神经,术后常发生切口刺痛和肩胸部皮肤麻木不适[1].锁骨上神经在锁骨区的分布有规律可循[2],损伤是可以避免的.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我们对21例锁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中保护锁骨上神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9~52岁,平均42岁.左侧12例,右侧9例;锁骨外端骨折5例,外1/3骨折11例,中段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19例,开放性骨折2例.均为外伤所致.

    作者:胡寿勇;石华峰;谢辉;何肖丞;周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种壳聚糖水凝胶细胞支架的制备与生物学评价

    目的 研究两种细胞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的影响,为进一步应用于肩袖损伤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用冷冻干燥法及溶剂蒸发法处理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胶原水凝胶,制备两种固体支架;观察两种支架表层结构的差异,测定两种支架吸水溶胀率及材料拉伸度;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两种支架组的浸提液共同培养,MTT试验分析浸提液对培养细胞的影响;支架与细胞共培养后,HE及Hoechst染色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对细胞分化方向进行检测.结果 冷冻干燥组较溶剂蒸发组表现出多孔状,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和较低的拉伸机械强度;两组支架均表现出低细胞毒性,可提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增殖的场所.两组支架均无明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表达,溶剂蒸发组支架可以诱导其向成软骨方向分化.结论 两种方法制备的支架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溶剂蒸发组支架可作为细胞载体将来有希望用于肩袖损伤中腱骨界面的修复.

    作者:陈情忠;秦宏玖;龚炎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伴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漏诊一例

    患者 男,43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腕部桡侧疼痛,活动时加重,病程中坚持劳作,偶然发现右拇指不能完全伸直,较左侧差.就诊于多家医院,考虑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予以物理治疗、外敷及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封闭治疗,疼痛症状有所缓解,拇指活动受限无改善.专科检查:右侧桡骨茎突处局部轻度肿胀隆起,无红肿,可触及硬性包块,压痛(+),Finkelstein征(+),右拇指掌指关节屈曲活动正常、背伸受限,指间关节主动背伸明显受限、被动伸直活动正常.右拇指背伸时鼻烟窝尺侧摸不到拇长伸肌腱.左拇指背伸时鼻烟窝尺侧缘可触及明显紧张的拇长伸肌腱.X线检查示各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明确.根据患者右拇指活动受限及双侧对比检查,我们诊断右手拇长伸肌腱劳损自发性断裂.

    作者:李文刚;刘燕;刘浩宇;刘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腕部肌内黏液瘤合并腕管综合征一例

    患者 男,44岁.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腕部屈曲活动明显受限伴有弹响,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近半个月自觉麻木症状逐渐加重,抓物无力,大鱼际肌出现萎缩,拇指对指、对掌功能受限.临床检查:左腕掌侧正中,腕部屈曲时可触及条索状增粗肿块,随屈肌腱滑动,约蚕豆样大小,质硬,无压痛.X线片显示:左腕关节骨质未见异常.彩超显示:左腕部肌腱处见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物切除、神经松解术.术中见左环指指深屈肌腱上有一大小约0.8 cm×0.8 cm圆形肿物,表面光滑,实性,同肌腱的掌侧有粘连,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粘连.但其近端同蚓状肌相连,屈指时蚓状肌近端进入腕管内.术后病理检查:灰白色组织块大小约2.0 cm×1.5 cm×0.5 cm,边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间灰红,灰白色部分呈结节样,直径0.7 cm.病理报告:左腕部肌内黏液瘤(图1).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左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恢复正常,拇指对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朱玉辉;王雨露;梁献丹;王宏家;吕豪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拇指畸形切除行中指末节再造一例

    患者 男18岁,因双拇指多指18年,右中、环指末节外伤性缺如5年,以双拇指多指畸形,右中、环指残端修复术后于2014年7月收入院.患者出生时双拇指近节均多出一手指,多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无多指疼痛;2009年因机器绞伤致右中、小指末节离断,于外院行右中、小指残端修整术,术后伤口愈合好,无残端痛.入院检查:双拇指近节中段桡侧分别见一多手指,多指短小畸形,指甲完整,双拇指主动活动不受限,多指不能主动活动,双拇指及多指指端感觉、血运正常.右中、小指末节缺如,残端无红肿及皮肤破溃,残端无触及痛(图1).双手X线正斜位片提示:右拇指桡侧多指畸形,多指有两节指骨,右中、小末节缺失;左拇指桡侧多指畸形.择期行双拇指多指畸形切除+中指末节再造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双上臂上气性止血带充气下进行手术.

    作者:周健;周丕育;苏期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双平面截骨治疗青年尺桡骨弹性畸形一例

    患者 男,18岁.2013年6月因工作不慎将前臂卷入传送带中,导致前臂变形,停机器后将前臂拿出,在当地医院检查,皮肤无裂开,少许擦伤,前臂和手血运良好,无明显感觉功能障碍.X线片示前臂尺骨骨折,明显移位伴桡骨屈曲畸形(图1).当地医院急诊行尺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出现钢板断裂,再次切开复位内固定,第二次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钢板断裂(图2),遂于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前臂背侧尺侧可见长约10 cm的手术瘢痕,前臂桡偏畸形,旋转功能完全受限,手指活动和感觉正常.X线片示前臂尺骨骨折处钢板断裂,桡骨向掌侧弓形成角,弹性畸形表现,角度为36°(图3).

    作者:李智勇;陈郁鲜;路云翔;彭优;王哲;王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足趾末节纤维骨性假瘤一例

    患者 男,15岁.因左足第三趾肿胀疼痛10个月入院.10个月前左足被他人踩伤,伤后轻度肿胀,无开放性创口,无明显疼痛,仍能正常运动,随后肿胀进行性加重,并出现疼痛,于多家医院就诊,行X线片检查,诊断为左足第三趾末节趾骨骨折,并建议休养、保守治疗.10个月来症状无好转,左足第三趾肿胀、疼痛进一步加重,遂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全身情况良好,无消瘦,精神状态良好,左足第三趾自趾端至趾根部增粗,以末节为明显,皮色略红,皮肤未见浅表静脉扩张,无破溃,皮温正常.触之疼痛明显,感觉功能正常,末梢血运良好(图1).

    作者:史占广;张君;张展;刘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拇指毁损性寻常疣侵犯骨质一例

    患者 男,39岁.外伤致右手拇指末节增生3年,加重6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劳作时不慎被金属信号线扎伤右手拇指末端,自行简单消毒包扎,1周后创面自愈.2个月后自拇指末端向外生长出疣状赘生物,为黄白色、质硬,界线清楚,周缘皮肤增厚粗糙,无红肿,有轻微触痛,右上肢及腋窝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至黄豆粒大小时赘生物自行脱落,创面皮肤粗糙增厚、无出血,约1个月左右皮肤恢复正常.赘生物反复形成四、五次.半年前再次生长出赘生物,近日长至枣核大小,并有明显触痛,2d前赘生物再次脱落,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手外科检查情况:右手拇指末节远端皮损呈弹坑状,创面内皮肤粗糙角化增生,侵犯桡侧缘小部分甲床(约0.5 mm×1.0mm),周缘3.0mm范围皮肤变硬,触痛明显,指间关节活动无受限,拇指无肿胀、淤血,皮肤感觉如常.

    作者:任海亮;刘世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种灌流方式的多叶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存活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两种不同灌流方式的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稳定性.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选取H型、Y型、Ⅰ型、Ⅱ型、Ⅹ型、Ⅴ型及山型血管走行方式,以一条静脉为主干蒂的动脉化多个静脉皮瓣患者共40例,分别行静脉顺瓣膜动脉化的不倒置吻合以及静脉逆瓣膜动脉化的倒置吻合,同时均进行灌注血管和回流血管之间的结扎处理.对皮瓣的存活情况按照临床五度观察指标进行评估;术后1、6、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愈合效果及组织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皮瓣的成活率分别为97.82%、90.47%,顺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术后反应及成活率均优于逆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情况的五度观察统计结果(将轻度与较轻度合并成轻度,较重度与重度合并成重度进行比较):顺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轻度占45.5%、中度占36.4%、重度占15.9%、坏死占2.2%;逆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轻度占20.0%、中度占27.5%、重度占42.5%、坏死占10.0%.5个坏死的皮瓣经过换药治疗后均愈合.结论 顺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术后反应及成活率优于逆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

    作者:李程科;肖军波;梁江声;谭加群;邓国超;何明飞;许明刚;李齐付;彭建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甲皮瓣供区

    目的 探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甲皮瓣供区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9例外伤性拇指远、近节软组织缺损及3例拇指Ⅰ度缺损、2例拇指Ⅱ度缺损、1例拇指Ⅲ度缺损患者.亚急诊行(拇)甲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9例,(拇)甲皮瓣联合髂骨条移植再造拇指4例,(拇)甲皮瓣联合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2例.(拇)甲皮瓣供区创面均采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4 cm×6 cm~6 cm×8 cm.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腓浅动脉穿支血管定位.结果 15例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均存活,无边缘坏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4~ 18个月,皮瓣无臃肿,外观良好,穿鞋无影响,足趾活动良好.皮瓣供区小腿无功能影响.结论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管蒂长,皮瓣薄,穿支粗大,可做成超薄皮瓣.临床切取简单,供区损伤小,皮瓣无需整形,为(拇)甲皮瓣供区创面修复的良好方法之一.

    作者:郑晓飞;胡小峰;陈建民;李建美;周明伟;许光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游离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目的 探讨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根据骨间后动脉走行与前臂背侧浅静脉交叉点为中心设计皮瓣,游离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42例,骨间后动脉与指固有动脉吻合,皮瓣浅静脉与手(指)背浅静脉吻合.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2.5cm~3.0 cm× 8.0 cm.结果 42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因静脉卡压出现静脉危象,皮瓣边缘放血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 12个月,平均8.3个月,皮瓣颜色、质地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仅留线性瘢痕,无肌肉粘连.结论 游离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少发生静脉危象,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雄杰;刘鸣江;刘昌雄;谢松林;李匡文;夏晓丹;黄新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拇)甲皮瓣联合足背穿支皮瓣修复拇指套脱伤及供区创面

    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我科应用(拇)甲皮瓣修复拇指套脱伤,联合足背穿支皮瓣修复(拇)甲皮瓣供区50例,取得满意的外形、手功能及(拇)甲皮瓣供区的修复.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18 ~ 49岁,平均34岁.损伤原因:辗扎伤12例,冲压伤18例,电锯伤15例,绞伤5例.所选套脱伤手指均为拇指,左手18例,右手29例,双手3例.50例患者清创后均为皮肤软组织缺损,按皮缘所在平面以三类六区分法分类统计如下[1]:Ⅰ B15例(占30%),ⅡA25例(占50%),ⅡB 10例(占20%).

    作者:邹兆坤;何明武;姚忠军;胡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足背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2个手指皮肤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第一跖背、跗外侧足背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2个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对足背皮瓣的显微解剖研究,设计共用胫前动静脉或足背动静脉为蒂的第一跖背、跗外侧足背双叶皮瓣,一次修复手部2个手指皮肤缺损.结果 8例皮瓣均Ⅰ期存活,供区足背创面植皮部分坏死1例,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 ~ 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感觉恢复良好,手指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足背双叶皮瓣是修复手部2个手指皮肤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胡小峰;陈建民;郑晓飞;李建美;周明伟;许光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目的 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其中感染创面8例,清洁创面4例,创面面积为5cm×4cm~13cm×8cm;切取皮瓣面积为6 cm×4 cm~ 14 cm×9 cm.皮瓣的动脉与鼻烟窝处的桡动脉或分支吻合,静脉和桡动脉的伴行静脉或头静脉吻合.2例皮瓣通过缝合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 术后10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皮瓣边缘出现水泡,经拆线处理后存活;1例皮瓣下积血出现静脉危象,经清除积血引流处理后危象解除,皮瓣存活.受区和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3~ 12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无一例发生溃疡,2例缝合皮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到S3.9例皮瓣供区遗留线性瘢痕,3例遗留植皮瘢痕,肢体活动无影响.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较恒定,分离鳃剖皮瓣相对简单,皮瓣薄而柔软,受区外形较美观,供区创伤小,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和腓肠肌,是修复手部中小创面的良好选择.

    作者:张龙春;陈莹;王鹏;丁晟;马亮;姚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上臂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上臂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对10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上臂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行尺侧上副动脉-手部受区动脉、伴行静脉或皮下静脉-手背静脉吻合重建皮瓣血液循环,上臂供区直接缝合闭合创面.结果 10例上臂内侧游离皮瓣全部存活;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吻合口内有血栓形成,取出血栓后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存活.2例术后3个月行皮瓣整形术.8例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平均11个月,手部皮瓣外观满意,质地好,未见明显萎缩.手指屈伸活动功能恢复良好,屈曲75°~ 90°,伸直-5°~0°.上臂内侧供区创面仅留线性瘢痕.结论 上臂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庄加川;李敏姣;陈乐锋;陈国荣;叶学浪;张振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手足部甲外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手足部甲外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2000年3月至2013年12月,对16例手足部指/趾甲以外的不明原因的疼痛患者诊断为血管球瘤,术中完整切除肿瘤和包膜.术后行病理检查.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诊断为血管球瘤.经过6 ~ 70个月的随访(平均25个月),1例于术后6个月疼痛复发再次手术,其余病例疼痛均消失.结论 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仔细认真的体格检查及部分辅助检查,可以明确手足部甲外血管球瘤的诊断,术中完整的切除可以有效预防肿瘤复发.

    作者:金光哲;郭全伟;巨积辉;熊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手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的佳手术方法.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7 ~ 52岁,平均34.3岁,病程为0.5-6.0个月,拇长伸肌腱断裂平面为Ⅲ区6例、Ⅳ区5例、Ⅴ区4例,其中9例采用掌长肌腱移植术,6例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术.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1个月,评价指标为拇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指标及患者对术后拇指功能及外观的满意度.采用掌长肌腱移植组效果优6例,良2例,差l例;除l例挤压伤肌腱粘连较严重外,其余患者均比较满意.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组效果优4例,良2例;4例患者示指独立运动不灵活,不能自如地使用鼠标及完成连续双击左键的动作,因此欠满意,余2例患者较满意.结论 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可选用掌长肌腱移植及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术中判断拇长伸肌功能.如肌肉收缩良好,则选用掌长伸肌腱移植更理想;如肌肉收缩不良,肌腱性状不佳,则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较好.

    作者:徐立伟;马建斌;延静;李品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关节离断保留关节的断指再植术

    目的 对经关节平面离断指的病例,寻求保留关节及其功能的再植方法,并观察远期疗效.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对经关节离断指患者54例85指进行断指再植,术中保留关节,不进行指骨短缩及关节融合,同时修复关节囊及其附件;如果存在血管神经缺损,可行血管神经松解、改变术后石膏固定位置以及血管神经移植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合并有软组织缺损的情况,采用皮下松解、局部皮瓣推进、指背或掌背筋膜蒂皮瓣转位,或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并进行远期随访及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4例共6指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中2例3指坏死,其余病例经积极处理后存活;所有存活再植指经早期康复治疗,均不同程度恢复关节功能.随访4 ~ 2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总优良率为75.3%.结论 选择适合的病例进行保留关节的断指再植,在技术上完全可行,经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恢复一定的关节功能.

    作者:宋付芳;王文刚;陈伟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手指肉芽肿性血管瘤的尿素注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索佳的手指肉芽肿性血管瘤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36例手指肉芽肿性血管瘤患者,对比评估各治疗方法的创伤性、有效性、安全性.结果 36例患者中,有外院治疗经历的25例,复发时间2周至1个月,其中激光治疗14例,手术治疗7例,放射性同位素敷贴治疗3例,液氮冷冻治疗1例;我院首诊11例.均予以40%尿素注射治疗2~4d,33例患者一疗程治愈,3例患者巩固治疗2d后治愈.结论 尿素瘤内局部注射治疗手指肉芽肿性血管瘤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简便的方法,建议推广.

    作者:郭晓楠;董长宪;朱晓爽;马玉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在伸指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在伸指功能重建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至2012年,我们对15例不可逆桡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旋前圆肌移位重建伸腕功能,对高位桡神经损伤者采用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对低位桡神经损伤者采用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掌长肌移位重建伸拇功能.移位肌腱重建伸指功能时采用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缝合.结果 术后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 17个月.按照陈德松等制定的桡神经损伤后肌腱移位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13例,良2例.结论 采用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在伸指功能重建中易于调节肌腱张力,且缝合口平整,缝合牢固,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伟平;吴亮;林君;唐贤翱;赵志林;尚超;杜维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前臂逆行筋膜瓣重建毁损性断掌静脉回流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前臂逆行筋膜瓣在毁损性断掌静脉回流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对11例毁损性断掌彻底清创后进行总体布局,背侧皮肤缺损处利用前臂逆行筋膜瓣覆盖,二期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存活10例,坏死1例,成活率为90.9%.9例术后随访12 ~ 30个月,再植手掌外观基本满意或比较满意,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优7例,良2例.结论 前臂逆行筋膜瓣在毁损性断掌再植中的应用提高了断掌再植的成活率,且损伤小,安全性好.

    作者:赵维彦;赵世伟;张海欧;邱旭东;朱春雷;赵炳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指伸肌腱在掌指关节、腕关节活动时长度变化关系

    目的 了解掌指关节、腕关节在各角度伸屈活动时,指伸肌腱的长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手指及腕关节训练器对10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测量腕关节背屈15°、30°、45°、60°、75°时,腕关节不同位置掌指关节屈曲15°、30°、45°、60°、75°、90°时中指指伸肌腱的变化值.结果 在腕关节不同位置掌指关节屈曲相同角度,中指指伸肌腱变化值无差异.相同角度背屈腕关节中指指伸肌腱向心回缩长度,明显大于掌指关节屈曲指伸肌腱离心延展长度.结论 在屈曲掌指关节时,相同角度背屈腕关节可以避免指伸肌腱过度牵拉而损伤;腕关节背屈45°以上时,可以满足中指掌指关节正常范围内屈曲指伸肌腱延展的需要.

    作者:何建忠;张健;高军;白晓明;赵锡楠;李任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自体骨栓与可吸收软骨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自体肱骨骨栓内固定术与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术对MasonⅡ型或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共手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49例,其中行自体肱骨骨栓内固定治疗23例,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26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8 ~ 36个月,平均24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MasonⅡ型骨折:自体骨栓治疗优良率为86.6%(13/15),可吸收软骨钉治疗优良率为87.5% (14/16);MasonⅢ型骨折:自体骨栓治疗优良率为75.0% (6/8),可吸收软骨钉治疗优良率为80.0% (8/10).结论 应用自体骨栓与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MasonⅡ型和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两种内固定材料没有明显差异.

    作者:徐希斌;储辉;黄洪;李虎;俞航;刘鹏程;武林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有明显移位的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对33例明显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术后随访患、健侧第五掌骨头干角及第五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前臂、肩、手残障功能评分表(DASH)评估患肢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平均用时15.5 min(5~ 32 min),术中C臂机透视平均7.8次(5~13次,持续0.5s/次),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平均随访16.9个月(7~ 30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无一例出现尺神经手背支麻痹、指背伸肌腱损伤、掌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患侧第五掌骨头干角由术前(48.8±3.0)°改善至术后(15.8±1.8)°(P< 0.001),术后第五掌骨头干角与健侧(15.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患侧术后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87.9±4.3)°与健侧(89.1±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术后DASH评分平均1.7分(0~6.0分).结论 采用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有明显移位的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及术中透视辐射量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术后疗效及功能恢复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沈恺颖;徐蕴岚;王志刚;蔡海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目的 应用空心钉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 自2012年5月以来,我科对32例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在X线机透视下应用空心钉导针固定后,拧人空心钉,术后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 12个月,骨折均Ⅰ期愈合,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结论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方法简单有效,治疗费用相对低廉,能够迅速恢复手部功能,对生活及工作影响小.

    作者:赵亮;李大村;赵民;李建峰;刘井达;李海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带血管髂骨瓣重建桡骨远端骨折并软骨缺损

    目的 探讨带血管髂骨瓣重建桡骨远端骨折并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们对5例AO分型为C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并软骨缺损患者采用带血管髂骨瓣移植重建关节面.术后随访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的活动范围.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例,良2例,可1例.所有患者均无钉道感染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带血管髂骨瓣移植能重建桡骨远端骨折并软骨缺损,恢复关节面的完整及腕关节功能,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软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圣亮;王剑利;王五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手部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我们应用有限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32例.术后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按照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标准评定手指功能.结果 术后31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 13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无伤口感染、钢针断裂及松动.骨折愈合时间为6~ 13周,平均8.5周.按TAM标准评定手指功能:优15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达83.9%.结论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能够维持正常的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间隙,保持关节侧副韧带及关节囊的正常张力,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方法.

    作者:宫可同;殷中罡;鲁毅军;张波;尹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第五掌骨颈骨折多为握拳打斗时作用于掌骨头的纵向暴力所致.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我们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8 ~ 45岁,平均26岁.右侧10例,左侧15例.致伤原因:握拳打斗伤19例,摔伤6例.2.手术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术者一手握住患者手掌并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患指并将掌指关节屈曲90°,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以近节指骨基底部托住掌骨头,此时沿近节指骨纵轴用力向背侧推顶,同时另一手拇指从背侧将骨折近端向掌侧按压,使骨折复位.维持复位后,用直径1.2mm克氏针由第五掌骨尺侧骨折远段距骨折线3~5mm处平行水平打入2枚克氏针穿入第四掌骨颈,再于近段骨折距骨折线约1 cm处同上平行打入1枚克氏针固定于第四掌骨干.术中C臂机透视下观察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固定情况,必要时调整位置重新固定.

    作者:廖胜;张忠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目的 观察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对15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其中MasonⅡ型13例,MasonⅢ型2例,均采用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技术治疗.肘关节镜监视下行肘关节血肿清理、损伤软骨修整、碎片摘除、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6~ 1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30±8)°,旋转活动度为(135±9)°.通过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10例,良4例,可l例.结论 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有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

    作者:马苟平;张春;郭峭峰;俞华军;张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手与手指再造的历史——纪念杨东岳教授逝世35周年

    手是第二个大脑,因为脑的发育与手的活动有关,人脑的形成正是由于人手的解放成为创造劳动工具的结果.手是第二张脸孔,因为手是人体除脸外外露的部位,人类显示自己的美容除了打扮面部外,双手也是显示美的器官,舞蹈家、演员都是用手表达他们的情感与愿望.手是第二双眼睛,因为手可以替代双眼去认识世界,双目失明的盲人正是利用他的双手去认识文字、触摸物体辨别物体的形态(大小、方圆)、质地(硬软、冷热),甚至能识别眼睛看不到的物体,如在黑暗中及物体的背面都能利用手去认识.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拇)甲皮瓣供区修复方法的探讨

    (拇)甲皮瓣修复拇指皮肤套脱伤是1980年Morrison首先报告应用的,之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被列为修复拇指套脱伤的首选方法,但由于(拇)甲皮瓣供区并发症的问题,该术式经过了多次改良.目前对于(拇)甲皮瓣供区创面的修复有两种方法,一是植皮修复,二是皮瓣修复.植皮修复主要采用全厚或中厚皮片覆盖创面,此方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但是失败率高,比如植皮破溃、坏死,贴骨瘢痕形成以及瘢痕增生、疼痛等,甚至有继发趾骨坏死的可能,后不得已而采用截趾术来覆盖创面,严重影响了(拇)趾的外形及功能.

    作者:侯瑞兴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