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青少年儿童体质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测量7963例贵阳市两城区8~17岁青少年儿童的血压、身高、体重,按WGOC标准将受检对象分为超重、肥胖及正常体重组,分析比较各组血压值差异及血压值与BMI的关系.结果 ①不同BMI组问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值都是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P
作者:邱钟燕;王予川;刘君实;郑流波;张全奖;陶静;吴悦;周燕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56例年龄≤3岁急性胃肠炎(GE)患儿中合并无热惊厥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随访.结果 356例中有9例符合BICE临床特点,男4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16.O±3.4)个月.GE症状轻微,惊厥呈全身强直一阵挛样发作,无热或低热,发作持续时间短,惊厥发作多在GE病程头3天,无频繁发作.出院后随访3个月至2年半,均未见惊厥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GE患儿的BICE高发于1-2岁幼儿,胃肠道症状轻,惊厥早期发生,均表现为强直一阵挛样发作,发作次数少于3次,无复发,预后良好.
作者:钟修涛;黄庭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近十年来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方法 对1月-2004年12月185例尿路感染患儿的尿液行细菌培养,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菌株19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5%),大肠杆菌多见(占51.O%),革兰阳性球菌占19.9%.比较前后5年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56,P=0.035).常见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头抱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头孢三嗪,阿莫西林/棒酸等,耐药率少于50%;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超过50%.常见革兰阳性菌(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万古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SMZco;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以及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比较前后5年常见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分别为:78.8%vs 93.8%(X2=4.605,P=0.032)和36.5%V8 58.3%(X2=4.760,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尿路感染病原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但革兰阳性菌有增加趋势;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已不能作为小儿尿路感染的首选用药;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作者:金庆民;胡具雄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0例再障患儿中,5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行无关供者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l例行无关供者骨髓移植,l例行脐血移植.结果 l例接受脐血移植者未植活,其余9例均植入.中位植入时间14 d(8~24d),中性粒细胞>0.5×109/L中位时间12 d(8~19 d),血小板>20×109/L中位时间17 d(9~40d).2例发生排斥,1例接受了第二次移植,1例移植后3个月血象开始自行恢复.结论 如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儿童再障的一线治疗;临床重症感染无法控制的患儿,并非移植绝对反指征,相反可通过移植后的造血重建控制感染.
作者:董璐;陈静;周敏;潘慈;陈静;薛惠良;汤静燕;顾龙君;王耀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在先天性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低)病因学中的地位.方法 对5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 DNA,采用PCR-SSCP方法对TSHR基因外显子10、6、1进行分析.结果 在TSHR基因外显子10、6、l中未发现突变.结论 已发现的TSHR基因编码区的结构改变,在中国人甲低的病因学中可能不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黄晓东;顾学范;沈永年;张雅芬;叶军;陈瑞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因survivin、cyclin D1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对42例初发或复发AL患儿和13例完全缓解AL(AL~CR)患儿及15例非恶性疾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基因survivin、cyclin D1表达的检测.结果 ①AL组survivin、cyclin D1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8.6%和42.9%,高于AL-CR组和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复发组cyclin D1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②儿童AL初发者Survivin与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cyclin D1 mRNA阳性者缓解率低.结论 儿童AL中存在survivin、cyclin D1异常表达,两者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clin D1高表达者可降低AL的化疗敏感性,cyclin Dl对AL有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价值.
作者:谭丽珍;刘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儿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与高血清钾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就诊患儿256例(排除血液病、肾功能不全、川崎病、脱水等),用全血细胞计数检测血小板,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和血浆钾.结果 小血小板数增多占25.4%,以肺炎、败血症、支气管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增高为多见.血小板增多组血清钾增高率明显高于正常组(29.2%对8.3%,P<0.001);前者血清钾为(5.41±1.18)mmol/L,后者为(4.25士O.8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而两组血浆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过这个范围血小板数与血清钾呈正相关,血清钾Y(mmol/L)=0.0035X+3.62(血小板数×109/L),r=0.72.结论 感染是血小板反应性增多的重要原因;血小板增多可因人工分离血清致血清钾假性增高.
作者:马艳;张恒全;刘成桂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与对照组的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 mRNA和Per2mNRA表达与血浆褪黑素(MLT)的变化.方法 7日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36只).HIBD模型组按改良Levine法建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放免技术分别测定并比较缺氧缺血后O、2、12、24、36、48 h松果体中Clock mRNA和Per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血浆MLT水平.结果 HIBD组和对照组Clock 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2 mRNA的表达在HIBD后24h开始下降,在36h和48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IBD导致外周血MLT水平12h开始下降,24h降至谷底,48h恢复.结论 钟基因Clock mRNA和下降的Per2 mRNA表达以及血浆MLT可能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欣;冯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药金银花对卵清蛋白致敏的BALB/c小鼠肠道黏膜炎症和sIgA反应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BALB/c雌鼠为实验对象,按照给药浓度分为100%(H)、50%(M)、25%(L)金银花浓度组,激发后不给药组(Ch),正常生理盐水组(NS).应用EUSA法测定小肠黏膜总IgA、OVA特异性IgA含量(OVA-Ig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肠固有层(LP)IgA+浆细胞,集合淋巴小结(PP)中膜表面IgA+(smIgA+)淋巴细胞数量;RT-PCR法检测IL-4 mRNA表达;组织原位杂交法检测小肠PP中IL-4、肠黏膜TGF-β1、TNF-α mRNA表达.结果 经H、M浓度金银花干预后,过敏小鼠肠道黏液中总IgA、OVA-IgA分泌抑制,肠道LP中IgA+浆细胞数、PP中smIgA+淋巴细胞数、小肠LP及PP中IL-4 mRNA表达均降低、肠黏膜TGF-β mRNA升高(P均<0.01),H、M、L浓度金银花尚可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小肠TNF-α mRNA表达(P均<0.01).结论 过敏小鼠肠黏膜炎症反应与前炎症因子和抑制性炎症因子失平衡有关;金银花可用于治疗过敏小鼠肠道免疫炎症.
作者:李斐;黎海芪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不同浓度苦参碱(Matrine,M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MC)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探讨Ma有无抗肾小球硬化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MC,分为空白组、LPS组及Ma处理组(LPS 10 μg/ml+Ma 20、40、80、160、320、640μg/ml),继续培养24、48、72h,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MC的增殖情况,以台盘蓝法检测Ma对MC的细胞毒性作用,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MC分泌型胶原(C0l-Ⅳ)与层粘连蛋白(LN)的情况.结果 经Ma处理24、48、72h后,LPS组MC增殖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1),Ma组与LPS组比较,MC增殖呈显著抑制(P均<0.01),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r=O.826,P<0.01).Ma在20~640μg/ml浓度间对MC无明显细胞毒作用.Ma处理48h后,LPS组Col-Ⅳ与LN的分泌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均<0.01);Ma组对Col-Ⅳ与LN分泌的抑制作用较LPS组显著(P均<0.01),并呈剂量依赖效应(r=-0.794,-0.85l,P均<0.01).结论 Ma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MC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无明显细胞毒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效应,初步认为Ma在细胞水平上有抗肾小球硬化的药理作用.
作者:张莉;金玉;张宏文;李宇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抗巨细胞病毒药物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但已经用于临床的药物在控制艾滋病和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对已用于临床和正在研制中的有希望的抗HCMV药物进行介绍,并重点讨论临床抗CMV药物应用指征和更昔洛韦方案.基于HCMV病毒的致病特性,倡议临床医师把握抗HCMV药物选用时机;儿童病例尽量避免延长疗程;切忌滥用.
作者:方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小儿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疾病,简称CMV病.在作诊断时,必须了解我国小儿主要由母婴传播获得感染,多在婴幼儿期患病.以后病毒长期潜伏在宿主体内.由于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各脏器致敏性不同,小儿CMV病临床变化众多.总的来说,新生儿(包括胎儿)可以产生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主的疾病;婴儿感染后多数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胆受损,少数发生间质性肺炎;其他大年龄小儿,仅为无症状性CMV感染(有时CMV也可复制,但不引起疾病).诊断CMV性疾病必须具备活动性CMV感染和宿主脏器病变临床表现这两个基本条件.由下列检测中任何一项阳性即为活动性CMV感染,如病毒分离阳性,病毒抗原pp65检测阳性,病毒核酸检测特异性CMV mRNA阳性,血清学检测CMV IgM阳性.由于婴儿期CMV病以肝胆和肺部疾病多见,除非直接从病变组织中检出活动性CMV感染标记物,才可确定是由CMV引起,若从血、尿等标本查得.就必须排除能够引起同样临床表现的其他病因和病原.
作者:董永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在人群中普遍感染,在新生儿中,HCMV先天感染可引起黄疸性肝炎、先天性巨结肠、小头畸形等各种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畸形.导致HCMV不同致病性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方面与宿主免疫功能,即有效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有关;另一方面与病毒的数量、入侵部位及病毒自身的基因结构相关,尤其是与病毒毒力、组织嗜性和病毒逃避机体免疫攻击能力密切相关的基因关系密切.对于HCMV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以在基因层面揭示不同来源临床株的结构特点,对全面认识HCMV基因组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HCMV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国际多个研究小组对HCMV临床株广泛存在而旧有实验室株缺失的UL/b'区基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此专题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要介绍,以供同行了解与深入研究.
作者:阮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Th2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与内源性IL-12生成不足有关,该文综述了IL-12的生物学效应、IL-12表达障碍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以及IL-12、重组IL-l2(rIL-12)在支气管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IL-12与I型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内源性IL-12表达不足使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系统向Th2方向偏移,在过敏原或病毒等外因的刺激下发生支气管哮喘.用IL-l2对支气管哮喘进行免疫治疗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将IL-12、rlL-12或IL-12的内源性诱生物应用于人体的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基于IL-12的治疗方法可能为支气管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免疫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王元;孔宪明;曹兰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通过总结分析主动脉缩窄(CoA)的治疗情况,对其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的选择做出提示.将CoA分为7种类型进行分析,治疗方式从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镶嵌治疗3个方面进行比较.外科手术治疗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复杂CoA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介入治疗的开展,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血管内支架(ES)置入术在某些CoA治疗中已取得良好效果;为使相应CoA得到更好治疗,镶嵌治疗已渐成为趋势;手术时机因类型而异,对严重的CoA目前倾向于婴儿期治疗.CoA的治疗应权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时机,以达到佳治疗效果.
作者:李淑娟;王玉林;刘廷亮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百日咳是主要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未接种相应疫苗的儿童.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普及儿童白百破疫苗接种以后,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使用疫苗前的100/10万~200/lO万降低到20世纪90年代后的1/10万以下;近十年来,虽然百日咳发病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但一些地区出现反弹,局部地区还有暴发流行,发病率超过1/10万.该文就中国学者在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治疗及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予以综_沭.强调卫生工作者对百日咳不能放松警惕,并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欧金玲;姚开虎;杨永弘 刊期: 2007年第07期
Bartter综合征临床少见,于1962年由Bartter首先提出,2002-2005年我院儿科共收治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淑义;邵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ECHO病毒为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4、6、19、11、16、30型流行株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毒性脑炎流行.我科于2005年5月~7月共收治30例ECHO 6型病毒性脑炎,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良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胃肠蠕动慢,常不能有效进行吸吮,约2/3的极低出生体重儿(ELBW)有喂养不耐受现象.而早产儿生长发育快,能量需求高,故临床上常采用胃管喂养和静脉营养,长时间肠外营养可发生感染、出血、栓塞、胆汁淤积等并发症,而单纯胃管喂养则不利于吸吮反射的成熟.
作者:王秀玲;毛美玲;郑之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赫氏反应是指驱梅治疗中病灶暂时性恶化反应.部分结核病人在强有力的抗痨药物作用下亦可发生类赫氏反应的现象,称为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出现新病灶,突然昏迷、意识不清、抽搐.
作者:摆丽;米娜瓦尔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法洛四联症(TOF)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效益,探讨法洛四联症无创伤性术前诊断方法及手术指征.方法 以手术后诊断为金标准,评价234例TOF患儿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诊断及心导管诊断结果.结果 对于TOF的诊断,2-DE诊断灵敏度97.9%,特异度99.8%,符合率99.6%;心导管诊断灵敏度99.5%,特异度100%,符合率99.9%;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OF合并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中,2-DE诊断CA横跨ROVT、侧支血管、PDA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与手术后诊断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2-DE可替代心导管造影检查用于TOF的诊断.如果术前2-DE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显示不清或怀疑走行异常、存在侧支血管、PDA与侧支血管难以鉴别及肺动脉分支发育不良时,需进一步行心导管造影检查.
作者:张晓洁;黄美蓉;孙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HGF)联合甘利欣治疗小儿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效果.方法 180例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维生素C、肌苷、门冬氨酸钾镁、能量合剂.治疗组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20~60 mg及甘利欣注射液50~100mg各加入10%GS 250 ml静滴,qd,15~30d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强力宁20~60 ml及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各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qd,15~30d为一疗程,两组患儿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63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显效48例,有效2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甘利欣治疗小儿急性乙肝疗效满意.
作者:方维民;吴俊峰;陈惠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特殊教育对Down's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儿童的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在2004年9月~2006年12月用家庭环境问卷,图片词汇测试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在特殊学校就读的25名DS儿童以及22名散居DS儿童进行测试.两组儿童基本情况匹配.结果 散居DS儿童的图片词汇测试初分显著低于入学DS儿童组(P<0.05).人学DS儿童的运动和交往能力明显优于散居DS儿童组(P<0.05).与生活能力各维度明显相关.分别控制年龄因素和图片词汇测试初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各维度与图片词汇测试初分及年龄的相关性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学DS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散居DS儿童;词汇理解能力及年龄与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艳霞;李荣;邵洁;顾未青;戴碎英;詹建英;解春红;秦玉峰;赵正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对2005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中流感病毒进行流行季节的监测和分析.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结合胶体金免疫技术对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流感病毒A、B型抗原检测(DFA同时也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病毒抗原);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反应对上述两法同时检出流感病毒A型者标本进行亚型鉴定;同时对确诊流感患儿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测定.结果 746例标本共检出流感病毒58株,其中A型47株(Hl亚型28株、H3亚型19株),B型ll株(1株为A与B混合),总阳性检出率7.77%,与2001年(16.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感病毒与RSV等混合感染率为18.97%、与MP混合感染率为27.59%;2005年流感病毒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P<0.05),高发年龄集中于3~7岁.结论 2005年苏州地区儿童流感发病较稳定,lO月份后优势株由H3,亚型转为H1亚型;流感病毒易出现与MP、RSV混合感染现象;2005年苏州地区流感儿童发病以3岁以上女童占明显优势,与往年无明显性别差异.
作者:张学兰;季正华;丁云芳;朱宏;季伟;严永东;潘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小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失败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筛选经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抗-HBs阴性者280例,分析其接种失败相关因素.结果 引起免疫失败相关因素有:免疫力低下(71.8%)、反复呼吸道感染(63.6%)、锌缺乏(6714%)、母婴传播(29.1%)、滥用激素(14.4%)等.结论 可通过免疫疗法、补锌、合理应用激素及产前、产后联合阻断母婴传播等措施,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
作者:李淑丽;孙和才;杨亚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临床特点及更昔洛韦疗效.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MV-Ig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咽分泌物中的CMV-DNA,对49例CMV肺炎临床特点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49例患儿中CMV.IgM阳性41例,CMV-DNA阳性43例,定量值为(3.203±O.12)×104copy/ml;40例正常对照组CMV-IgM阳性3例,CMV-DNA阳性0例.CMV肺炎发病年龄以<6个月多见(55.1%).病程多在2周左右,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多为间质性肺炎(77.6%),有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肺外表现.更昔洛韦治疗总有效率达93.9%.结论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又有多系统受累的婴幼儿肺炎应注意CMV肺炎,荧光定量PCR检测CMV-DNA简便易行,特异性强.更昔洛韦治疗CMV肺炎疗效好.
作者:刘丽;鲁继荣;乔红梅;成焕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和防治方法.方法 对从2001年8月到-2007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37例作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及先天遗传性疾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可研究病例中,5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5例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无人类巨细胞病毒(IICMV)感染,2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HCMV感染7例,感染率为33.3%,大剂量阿昔洛韦加丙种球蛋白预防及早期更昔洛韦加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仅1例发生巨细胞病毒相关性间质性肺炎(CMV-IP),无1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临床上进行定期监测、前瞻性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对降低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提高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
作者:秦茂权;谢正德;王彬;周翾;朱光华;冯涛;吴敏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LIAISON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特异性IgM抗体的方法学特点.方法 采用CLIA法对婴儿肝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进行HCMV IgM检测,同时用ELISA试验进行同一批样本中部分的测定.结果 CLIA检测584例,阳性132例,阳性率22.6%.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为88.8%,但CLIA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ELISA(P<0.05).结论 CLIA检测HCMV IgM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所需时间短、人为影响因素少、结果准确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吉耀华;王岳平;阮强;王继东;刘庆;陈淑荣;孙峥嵘;何蓉;齐莹;马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中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25例MP性CNS感染患儿,按MP感染至CNS出现异常分为:早发组(≤7d)16例、迟发组(>7d)9例;采用ELISA法检测25例MP性CNS感染患儿、1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和1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和脑脊液IL-6、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IL-6和IL-8在MP和病毒性CNS感染的患儿血浆、脑脊液中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Ot和TGF-B-在各组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IL-8和IL-18可能参与MP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前二者并不具有特异性;IL-18或许是MP引起的迟发性CNS感染较特异性指标;TNF-a和TGF-β1可能不参与其发病机制.
作者:常健;陈银波;常桂芬;秦丽霞;李海波;鲁继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FN-γ+87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关系.方法 对87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和同期人院的89例非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应用ABI Prism 7700高通量荧光PCR系统进行IFN-γ+874单核苷酸多态性测定.结果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中64例为AA型,20例为AT型,3例为TT型;对照组中45例为从型,26例为AT型,18例为TT型,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治疗恢复顺利者65例,43例为AA型,19例为AT型,3例为TT型;恢复不顺利者22例,21例为AA型,1例为AT型,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N-γ+87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易感性及恢复有一定的相关性,IFN-γ+874 AA型患者易感染巨细胞病毒,治疗后恢复慢.
作者:郭红梅;王晓红;朱启镕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定量检测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感染小鼠脾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型和2型(Thl/Th2)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T-bet和GATA_3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MCMV在急慢性感染期对Treg、Thl和Th2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MCMV全身播散型感染模型,根据主要脏器内病毒滴度,确定感染后28 d为本模型急、慢性期界定点.42只模型鼠分别于接种病毒后第1、3、7、14、28、45、60天各处死6只小鼠,分离脾细胞,以灭活MCMV抗原为刺激原,体外培养5d,另设42只正常小鼠作为模拟感染对照.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小鼠脾细胞Foxp3、T-bet和GATA.3 mRNA表达强度.结果 MCMV感染组第7天T-bet mRNA表达显著增高达峰值,与模拟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下降,到第28天降到对照组相当水平,至第60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GATA-3 mRNA在感染后第3天表达开始升高,第7天达峰值,第14天开始缓慢下降,但至第60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Foxp3 mRNA表达在感染后1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第28天显著降低(P<0.01),但至第45天开始明显上调,第60天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 在感染急性期,Treg未被诱导活化,宿主产生有效Thl/Th2应答反应,但随后逐渐下降,并向Th2偏移;在感染慢性期,Treg细胞增殖活化显著,进一步抑制,rIll和Th2反应,且对Thl抑制效应更强,提示CMV诱导Treg细胞增殖活化是其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而呈持续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作者:朱单丹;方峰;舒赛男;向稚丹;李亚男;杨助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儿童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中毒休克综合征(STSS)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加强对儿童STSS的认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分析2例STSS的临床特点,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相比较.结果 STSS的临床特点有发热、猩红热样皮疹(躯干部)、腹痛、休克、多脏器功能损伤、代谢性酸中毒、WBC迅速下降及高CRP、血培养检出化脓性链球菌.2例患儿中1例因休克抢救不及时而死亡,1例治愈出院.结论 儿童STSS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应加强对休克的早期认识,加强对病原学的认识,早期诊断及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大胆抗休克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作者:金益梅;何时军;陈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髓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8l例ITP患儿骨髓中HCMV早期抗原,并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ELISA法检测血HCMV-IgM.结果 ITP患儿骨髓HCMV阳性率(61.73%)明显高于血HCMV.IgM阳性率(20.99%),P<O.01:慢性ITP骨髓 HCMV阳性率(92.31%)高于急性ITP(55.88%),P<0.05;慢性ITP血HCMV-1gM、lgG阳性率与急性IT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HCMV阳性组的平均年龄、治疗前血小板数、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值与阴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巨核细胞数及产板型巨核细胞数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HCMV-IgM阳性组的平均年龄、治疗前血小板数、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值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血HCMV-IgG阳性组的上述三项指标与阴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O.05).骨髓HCMV阳性细胞数量分级与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HCMV感染在ITP中广泛存在,骨髓HCMV抗原的检测是评价ITP患儿HCMV感染的敏感、特异的指标;骨髓HCMV感染的ITP患儿存在病情加重、疗效不佳及慢性化的趋势;在骨髓HCMV致ITP的机制中,可能主要是影响外周免疫系统从而破坏成熟的血小板,而不是对血细胞生成的抑制.
作者:丁艳;贾德胜;梅红;黄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感染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呈世界性流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从禽类和野生水禽向人类传播的机会正在增加,可能成为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大的疾病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该病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是治疗人禽流感的首诜药物.预防的主要手段是尽可能少接触禽类,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作者:周云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对儿童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38膝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患儿进行关节镜检查,同时行滑膜皱襞松解切除术;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 该组平均随访时间3.8a(10个月~5年4个月);术前平均Lysholm评分(52.57±5.26)分,术后平均Lysholm评分(93.00± 4.04)分,平均改善41分,术前与术后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93,P<0.01).结论 关节镜技术是治疗儿童滑膜皱襞综合征的一项安全、可靠、有效的措施.
作者:陆美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