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EVE)后截瘫或轻瘫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在1998年至2001年实施的116例TAD EVE.对于可能发生截瘫的高危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地塞米松.结果包括接受脊髓动脉造影者在内,成功释放并固定移植物的115例中,均无截瘫或轻瘫发生.结论 EVE虽避免了长时间主动脉阻断,但仍可因封闭肋间动脉造成脊髓的严重缺血,包括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糖皮质激素在内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能减小发生截瘫/轻瘫的危险,而选择适当长度的移植物是其关键.
作者:冯睿;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赵珺;冯翔;陆清声;黄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明确瘤体动脉分支和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后Ⅱ型内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行EVE出现Ⅱ型内漏的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瘤体上均有数目不等的通畅的动脉分支,术中并发即时性内漏.结论瘤体上通畅的动脉分支是Ⅱ型内漏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根据瘤径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动脉栓塞治疗以防止动脉瘤继发性破裂.
作者:黄晟;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赵珺;冯翔;陆清声;冯睿;梅志军;余维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漏状态下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方法通过建立犬AAA EVE后内漏模型,测定内漏存在前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结果内漏状态下瘤腔内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而内漏封闭后压力显著下降,且曲线平直.结论瘤腔内压力曲线可作为评估EVE后瘤壁所受负荷的变化,也可作为判断内漏存在的方法之一.
作者:黄晟;景在平;梅志军;陆清声;赵珺;张素贞;赵新;蔡莉莉;汤敬东;熊江;廖明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忽略腔内血栓的MRA血管重建图像对评估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的影响.方法比较了2002年1月至10月22例行EVE治疗的AAA重建图像与水平位图像的差异.结果 22例AAA MRA水平图像中有15例(68.2%)伴腔内血栓,可准确评估瘤颈.结论发现腔内血栓对临床治疗的价值,提出了不能单纯依赖三维重建图像,应当结合水平位图像共同评估腹主动脉瘤.
作者:熊江;刘崎;景在平;赵志青;包俊敏;汤敬东;冯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VE)治疗瘤颈扭曲大于60°腹主动脉瘤(A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而扩大治疗AAA的适用范围.方法对瘤颈扭曲大于60°的AAA通过技术改进(术中对瘤颈进行捆扎或置入Cuff),然后实施EVE.结果对瘤颈扭曲大于60°的AAA成功地实施了EVE,术后复查彩超、CTA、MRA证实: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 EVE是一种治疗瘤颈扭曲大于60°的AAA简便可行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安全、微创、简捷,特别适于合并多种并存病的年老体弱患者.
作者:崔佳森;景在平;赵志青;冯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合并肾功能衰竭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E)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等.方法 2例术前合并肾功能衰竭者,术前1 d加做血透1次,术中控制补液量,术后床旁血透.结果 2例肾衰患者手术顺利,围手术期代谢及循环平稳.结论在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合并肾功能衰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可以安全接受EVE治疗.
作者:冯翔;景在平;袁伟杰;包俊敏;赵志青;赵珺;陆清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行腔内隔绝术(EVE)选择合适的导入动脉.方法以彩超,CTA或MRA为检查手段,评估导入动脉(股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下段等)的直径大小(≥8 mm)、有否硬化斑块、狭窄、是否被夹层累及、有否扭曲及其程度,从而选择具体的手术入路.结果本组37例TAD行EVE术所选择经股动脉手术入路23例、经髂总动脉手术入路14例.未选择经腹主动脉下段手术入路.即时操作成功率为100%.结论合理的选择导入动脉作为手术入路,是EVE手术治疗TAD顺利完成的要点.
作者:叶波;景在平;冯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国产药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观察其疗效,探讨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方法 57例89个病变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应用国产药械.经前、后外侧入路、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操作在X线透视或CT监测下进行,国产PMMA粉、液及对比剂比例为3∶2∶1.手术前后CT检查对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血管瘤患者随访5~24个月,转移瘤患者随访7~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术后CT检查显示PMMA填充病灶均在50%以上.2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血管瘤组术后3 d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CR 19例,PR 3例,临床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注射PMMA的椎体有新压缩出现;转移瘤组91.4%(32/35)的患者术后7 d内症状明显缓解,止痛效果在6个月内为74.3%(26/35),1年内为56.3%(18/32).未发生由于PMMA外溢出现的临床症状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药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效果良好.
作者:孙钢;丛永健;谢宗贵;金鹏;李凡东;易玉海;张绪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发症及椎间盘组织的变化.方法局麻下作椎间盘造影,然后椎间盘内注入10%高渗盐水1.0~2.5ml.结果临床试验共262例,255例获得平均4年随访. 终疗效优93例,良100例,合计有效率为75.7%,注射后改善率为71.5%,对突出型、非游离的脱出型椎间盘突出有疗效.复发13例(6.7%).无并发症发生.26例因注射无效施行手术,术中见神经和椎间盘周围组织未因注射发生变化.注射无效的原因是髓核明显脱出、游离或合并椎管狭窄症.组织学观察髓核发生类似酶作用后的变化,但椎间盘损害远比用胶原酶注射治疗轻微.结论 10%高渗盐水椎间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微创、安全.
作者:张晓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110例,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分1~3次达到控制目的.脾栓塞采用355~500 μm PVA微粒,脾下极动脉超选部分性脾栓塞.采集每次脾栓塞术前、术后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外周血象、增强CT,上消化道内镜所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共行部分性脾栓塞172例次.栓塞范围30%~60%.栓塞后有134例次出现发热,持续3~30 d,126例次出现腹痛,其中27例次需用强效止痛药物.少量胸腔积液6例次,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BPC)开始升高(P<0.05),末次栓塞后3个月白细胞维持在正常值为67例,BPC维持在正常值为82例.术后食欲、体能以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均有所改善.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能有效改善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欧阳强;肖湘生;董伟华;张电波;董生;刘加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变化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调节.方法酶消化法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α-actin及电镜鉴定SMC后,取3~5代SMC用IL-1β诱导iNOS表达,使用不同浓度的选择性iNOS抑制剂氨基胍,通过RT-PCR观察NO调节MMP-2,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氨基胍抑制IL-1β诱导的SMC表达iNOS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MMP-2 mRNA表达,但对MMP-9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用不同浓度的氨基胍抑制IL-1β诱导体外培养的SMC表达iNOS,MMP-2 mRNA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增加,提示NO对MMP-2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在NO介导的以血管重构为特征的一系列血管疾病如腹主动脉瘤,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廖明芳;景在平;赵新;张素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构建携载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hTIMP-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以及线性化的重组穿梭质粒pTrack-CMV-hTIMP-2共转化BJ5183受体菌并在其中发生同源重组,利用重组前后抗性的改变筛选出重组子,重组腺病毒质粒AdhTIMP-2经过293细胞的包装,扩增和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hTIMP-2的mRNA.收集细胞上清,进行Western杂交检测TIMP-2蛋白. 结果得到了携带hTIMP-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纯化后滴度为4×1011pfu/ml,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在转染293细胞后24h即可检测到hTIMP-2的表达. 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携带hTIMP-2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下一步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新;景在平;廖明芳;张素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建立工作,对实验中失败的11条模型犬进行总结分析. 方法回顾性总结实验总例数40条模型犬中11条模型失败的原因.结果 11条模型犬中麻醉失败3条,手术失败5条,围手术期处理不当失败2条,原因不明死亡1条. 结论动物模型建立与人的手术操作一样,随着操作的熟练和程序化,动脉导管未闭的犬模型建立的成功率也将随之提高.
作者:汤敬东;熊江;高嵩;景在平;黄晟;贾宝成;裴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金属支架在兔食管中的病理变化并对临床应用提出建议.方法对8只健康家兔食管内置于镍钛合金网状支架,分别于置入后2、4、6、8周造影观察;处死实验动物,观察食管组织学变化.结果内支架置入2周时,可见黏膜下灶性慢性炎症伴轻度水肿;4周,食管近支架上下两端处轻度狭窄,可见小息肉样赘生物为灶性慢性炎症伴炎性增生,支架口部黏膜过度增生,向腔内突起;6周时上述改变有不同程度加重,其中1只动物支架下端一侧嵌入食管壁使其局部增生,与主动脉粘连;8周组于7周末死于支架处食物团滞留梗阻.结论食管内支架再发狭窄的部位似乎以支架的上下两端食管为主.为了防止再狭窄,支架两端口部的管径、形状、性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支架段食管无蠕动,如无重力作用,食物易在其内滞留梗阻;食管内支架再发狭窄率较高,因此,对良性食管狭窄的临床应用应谨慎.
作者:狄镇海;王永忠;王晓川;沈沛;李麟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不同配比浓度国产灌注剂的材料性能,探讨国产灌注剂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将国产灌注剂按粉液比(g/ml)为2∶1、3∶2、4∶3,及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为0、10%、20%、30%,分成12个组,每组8个样本,测定其聚合时间、CT值、强度和刚度.对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粉液比例及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的改变,国产灌注剂的聚合时间、CT值、刚度和强度明显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改变国产灌注剂的配比浓度,可使其获得较满意的材料性能,其在椎体成形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珑;倪才方;丁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因左肺中心型肺癌伴纵隔转移12个月,吞咽困难2周来我院就诊,该患者于2001年10月因胸闷,呼吸困难5个月,来院诊治.我院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下端后壁可见小丘状新生物,管腔左、右壁黏膜增生、肥厚,管腔明显狭窄,左主支气管开口被新生物部分堵塞,右上叶支气管轻度狭窄.随即置入气管支架(见图1),支架位置及膨胀较好,气管下端管腔通畅,呼吸困难消失.近2周患者明显吞咽困难,进食流质即有呕吐,食管造影可见食管上段有明显外压性狭窄,随即置入食管被覆内支架,术后即刻食管造影见支架位置及膨胀较好,造影剂通过食管顺利(见图2).
作者:孙兴旺;马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引起患者双下肢截瘫为极其罕见的严重并发症.我们遇到因肝癌行TACE引起患者双下肢截瘫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章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因昏迷2h入院,入院时体检:血压28/21kPa,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心肺无异常,腹软,未及包块,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右侧锥体束征(+).CT检查示大脑左侧基底节区血肿(75ml),入院诊断:高血压,脑出血;遂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12h肛门开始流出鲜红色血液,量多,遂由我科行介入治疗.
作者:周恒根;韩洪林;郭以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lism, PT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死亡率高,临床诊断漏诊率高,误诊率高,且多年来国内缺乏流行病学资料.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由于诊断及时,并采取了肺动脉导管溶栓的方法积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志会;崔进国;潘新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5岁.反复呕吐、吐隔夜食30余年,透视见右纵隔影显著增宽.吞钡见食管扩大近10cm,内有大量潴留物,胸3平面见一长约6cm之液平,钡剂絮样沉积,贲门呈鸟嘴样狭窄,钡剂不能进入胃内.X线诊断:贲门失弛缓症.
作者:赖尽忠;苏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为治疗的首选.但因其起病隐匿,患者对肺癌的早期症状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相当部分患者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时机.因此,综合治疗就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介入疗法和热疗等.而热疗以其创伤小,不良反应少,见效快、疗效肯定而显示出特有的优势,其中高能集束射频疗法杀灭肺癌是热疗中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丽君;王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未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瘤颈部位置入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支架成功的置入,支架近端在基底动脉,远端在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得到次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恢复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支架植入对侧支血管血流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张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验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分析54例接受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3例(5.6%),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46例(85.2%),大脑前动脉闭塞5例(9.2%).结果预后好的患者共有41例(75.9%),血管再通程度>50% 39例(72.2%),再通程度<50%的15例(27.8%).颅内出血率为20.4%,病死率为7.4%.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永巍;刘建民;洪波;邓本强;许奕;丁素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经导管药盒系统(port-catheter system ,PCS)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已被广泛应用[1-3].我们采用经股动脉穿刺右下腹药盒埋植技术,总结出一条操作较为简便,并发症更少的药盒植入途径,为肿瘤的长期化疗灌注及超液态碘化油乳剂的栓塞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作者:黄国鑫;窦永充;曹满瑞;孙国平;李圣峰;徐坚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多倾向于综合疗法.我院在介入动脉化疗同时,加入白介素-2(IL-2)等生物制剂,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伟敏;傅晶;张刚;杨莲娣;王敖荣;王明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支气管结石并发大咯血者少见,药物止血效果不好,开胸手术止血难度大,患者不易接受,而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止血快等优点,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者:吴贵华;周平;许金美;宋士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rbroplasty,PVP)应用于椎体转移性肿瘤和骨质疏松症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1,2].目前,PVP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上述疾病所致的顽固性疼痛和加固椎体.我院于2001年7月开展此项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0例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古会珍;刘凌云;李露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一种新的放射学微创治疗技术,PVP技术能使患者迅速缓解疼痛,创伤小,费用低,已被临床所接受.我科自2002年以来用此技术治疗3例椎体病变者,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就其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平;王淑平;曹素玉;王秋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随访安装起搏器患者,观察起搏电极的情况,探讨电极脱位的原因,了解和避免起搏电极的脱位.方法总结6例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导线7根8次脱位,其中起搏器DDDR2例、DDD 2例、VVI 2例.结果 4例右锁骨下静脉穿剌、1例左锁骨下静脉穿剌,1例头静脉置入,心房导管脱位4次、1例微脱位,心室导管脱位4例、2例微脱位,其中3例为老年女性,4根导管5次脱位.结论在起搏器安装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电极脱位,尤其要警惕老年女性或肥胖者.可能老年肥胖女性组织疏松,起搏器由于重力下坠产生遂道,牵拉导管会引起脱位.
作者:陈跃光;张大东;陆洁;杨晖;刘春艳;张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s7和s670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s7和s670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32例植入32枚s7支架,其中A型病变4处,B型病变19处,C型病变9处,成功率100%;36例植入36枚s670支架,其中A型病变2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10处,置入35枚,成功率97.2%.1例因支架远端撕裂而植入coroflex支架.两组均随访半年.s7组2例心绞痛复发(6.25%),但无死亡、再梗塞及再次血运重建;s670组3例心绞痛复发,1例再次血运重建,1例死亡(13.8%).结论 s7和s670冠状动脉内支架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作者:刘宇;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张宪;郑爱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具有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为一体的鲜明学科特点,被称为现代临床治疗学中的第三大诊疗体系,是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医学技术之一.由于其有微创、高效、安全、并发症少、恢复期短、可重复性强以及不破坏原解剖结构等优点,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介入放射学涉及的范围广,涵盖各个器官和系统,得到学术界高度赞同和广大患者的充分认同,是21世纪临床微创诊疗技术之一.
作者:程英升;李明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概述胃肠道狭窄或梗阻是胃肠道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根据疾病的性质分为良性和恶性狭窄或梗阻两类.胃肠道狭窄或梗阻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20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新技术,现已基本取代外科手术,成为胃肠道狭窄或梗阻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程英升;杨仁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们较早开展上胃肠道狭窄球囊扩张术的治疗,现对胃肠道狭窄球囊扩张术治疗的规范化提出意见.
作者:于学林;崔进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塑料外套管穿刺针的金属空心针芯尾端有一透明塑料腔,当穿刺血管成功时可见血液流至其内,能起到指示穿刺针进入血管腔的作用,特别适合于进行改良Seldinger技术操作.
作者:吴少平;卢武胜;李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胶原蛋白海绵是一种手术中创面止血材料,能止血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外科手术中的止血已得到临床验证,效果确切.我院从2002年3月开始,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将其应用于动脉穿刺处的止血,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于志强;于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内支架对食管良恶性狭窄患者行姑息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57例患者,其中食管癌29例,贲门部癌10例,食管癌性狭窄伴食管气管瘘7例,贲门失弛缓症5例,手术后食管良性狭窄6例.病变范围2~14 cm,平均7.3 cm.病变按吞咽困难分级:Ⅰ级12例,Ⅱ级31例,Ⅲ级14例.46例肿瘤患者在支架置放术后15~30 d内进行放射治疗和动脉内化疗灌注联合治疗.结果 57例患者共置入内支架62枚,4例患者1次放置2枚,1例患者4个月后因支架移位上端再次狭窄,再次叠放支架.所有病例均1次成功.放置后7~15 d梗阻、进食困难症状均明显减轻,7例伴食管气管瘘进食后呛咳立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5例贲门失迟缓症、6例良性狭窄至今存活.46例恶性患者的6个月存活率为67.4%(31/46),1年为43.5%(20/46),2年为26.1%(12/46),3年为19.6%(9/46).结论内支架是治疗食管良恶性疾患有效的姑息性疗法,结合放射治疗和动脉内化疗将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良性狭窄采用内支架扩张,其疗效可与外科手术相媲美.
作者:郭晓华;李茂全;张庆;何建荣;林开勤;金红来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