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5-3220
  • 国内刊号:32-1391/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9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24
  • 全年订价:3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精神病学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年5期文献
  • 89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TS)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 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7.6%的TS患者出现简单发声,85%的抽动首发症状在颜面部.部分TS的发病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有关. 结论:利培酮有望成为治疗TS的良好药物.

    作者:周锦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62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分别进行8周系统治疗,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数字划销试验(CT)和临床记忆量表(CMS)进行检查,评估其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结果:脱落3例,59例患者在8周治疗后PANSS总分明显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利培酮组的WAIS-RC、CT、CMS总分均明显高于氯丙嗪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好于氯丙嗪.

    作者:于晶妮;柴萌;陈静医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躁狂发作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对锂盐治疗无效的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副反应. 方法:将符合CCMD-2-R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和卡马西平组,治疗6周.使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疗效总评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副反应. 结果: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均能有效减轻躁狂症状,疗效相近,丙戊酸钠起效时间迟于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的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震颤等,而卡马西平以共济失调、头晕、嗜睡等多见. 结论: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均可用于锂盐治疗无效的躁狂发作.

    作者:肖立群;周长来;王吉英;许海丽;陈景清;王相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氯氮平和利培酮对催乳素、甲状腺素的影响

    目的:比较氯氮平、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的影响. 方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治疗6周.用磁酶免疫法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PRL、T3、T4水平. 结果:氯氮平组治疗后血清PRL、T3、T4均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但血清PRL、T3、T4的改变无性别的差异;利培酮组血清PRL治疗后较治疗前高,T3、T4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也无性别的差异. 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均明显增加血清催乳素水平,利培酮增加幅度更大.氯氮平增加T3、T4水平,而利培酮降低T3、T4水平.

    作者:彭江发;刘铁榜;王元彬;卢建平;郭金宏;李学武;许玉梅;梁健雄;杨海晨;黄志彪;扬孔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抑郁症患者白细胞介素2、6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治疗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结果:抑郁症组治疗前血浆中IL-2和IL-6显著高于对照组.经4周抗抑郁剂治疗后,抑郁症组HAMD总分,血浆中IL-2与IL-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IL-2、IL-6略低于对照组. 结论:抑郁症可能伴有免疫系统激活和炎性反应,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抗抑郁治疗可能抑制单核细胞分泌IL-2、IL-6的能力.

    作者:姚辉;肖红;侯钢;孙静;李箕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中妄想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病性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状的差异. 方法:对65例精神病性抑郁症及1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妄想差异的比较. 结果:精神病性抑郁症妄想的发生率及多种妄想并存率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缺乏夸大妄想,但罪恶、疑病等妄想发生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对象不如精神分裂症泛化,2次住院的妄想再现率明显低于精神分裂症. 结论:精神病性抑郁症的妄想继发于情感症状,处于从属地位,没有与情感背景完全对立的妄想,与精神分裂症的妄想有诸多差异.

    作者:卞加德;王震宇;张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抑郁症与神经症白细胞介素比较研究

    目的:检测抑郁症、神经症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2、6(IL-2、6)水平,探讨它们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及免疫反应的异同.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抑郁症、30例强迫症、48例其它类型神经症患者血浆中IL-2、6水平,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抑郁症组、强迫症组、其它类型神经症组IL-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组IL-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强迫症组、其它类型神经症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抑郁症、神经症患者均存在免疫学方面的改变,但两者的免疫改变不同,提示IL-2、6检测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作者:郭苏皖;肖红;傅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心理健康测查表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测试分析

    目的:研究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在精神科临床中的适用性. 方法:采用宋维真等编制修订的PHI问卷,对325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及抑郁症患者进行测查,并以全国常模作对照分析. 结果:各组患者PHI的绝大多数量表原始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及抑郁症各组PHI测图结果与临床诊断基本符合率分别为67.00%、71.74%、93.98%. 结论:PHI及其常模对精神正常与否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对抑郁症的临床辅助诊断更具参考价值,但就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两组间的测图结果分辨力欠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夏朝云;朱满连;楼岭;吴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0年论著分析

    目的:通过论著分析这一侧面,了解近10年我国临床精神医学研究及<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的状况. 方法:归纳<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1年第1期至2000年第6期共50期(其中含增刊1期)2 434篇载文的类型,并详细分析其中530篇论著的作者合作度、单位合作度、第1作者的地区分布、研究对象及主题内容等. 结果:载文中的论著和学术交流所占比例高,为44.8%,作者分布全国28个省市,论著的作者合作度为4.06,单位合作度为1.67.530篇论著中,临床医学占60.9%、基础医学占27.5%、预防医学占9.8%.按病种分:精神分裂症占41.3%、情感性精神障碍占13.8%、器质性精神障碍占8.3%和神经症占5.8%. 结论:<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载文分析可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并对该刊的承前启后具有很大意义.

    作者:袁勇贵;朱爱琴;倪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东莨菪碱和氯丙嗪联合戒毒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索对海洛因依赖者较理想的戒毒方法. 方法:采用东莨菪碱和小剂量氯丙嗪联合静脉滴注对海洛因依赖者40例进行戒毒治疗,与单用美沙酮脱瘾60例比较. 结果:东莨菪碱和氯丙嗪联合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控制症状好,安全,副作用小. 结论:东莨菪碱和氯丙嗪联合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是一种值得推广戒毒治疗方法.

    作者:徐美勤;孙正明;季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精神分裂症与血型等因素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血型,家族遗传史,胎次,出生月份之间的关系. 方法:用临床常规的正反定型法检测ABO血型,然后调查家族遗传史,胎次和出生月份,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 结果:7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型分布A型频率较高,O型频率较低,与3 857例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家族史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16例正常的健康人与精神分裂症胎次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中独生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出生月份比较除11月份外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O型血型是精神分裂症的负危险血型,A型血型患精神分裂症的频率较高.但独生子女患精神分裂症风险较大.胎次出生月份与精神分裂症无关.

    作者:翁志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91例社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死因分析

    目的:分析社区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死因. 方法:对1999年度宝山区死亡病例进行1次复查,并在死亡报告卡中增加精神疾病病程、工作情况、躯体疾病治疗、家庭照料情况等项目. 结果: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死因有躯体疾病、意外、自杀3类,躯体疾病死亡中心脑血管病占首位,慢性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家庭人员照顾又不周,长期进食较少至衰竭死亡. 结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死因与患者的精神疾病病程、躯体疾病、家庭照料及看护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杨栋元;陆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氟西汀及其N-去甲代谢物的血药浓度检测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血清氟西汀(Flu)及其代谢物去甲氟西汀(NFLu)浓度的方法. 方法:使用岛津LC-4A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进行测定. 结果:线性范围在37.5~1200nmol/L之间(r=0.9998),低检测浓度30nmol/L,批内批间的RSD<8.00%,平均回收率>90%,多剂量给药研究(20mg/d,4W,n=20)稳态血药浓度(Css)显示Flu为(495.6±210.1)nmol/L,NFlu 为(631.8±222.5)nmol/L. 结论:本法灵敏、正确、快速,可适用于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研究及稳态血浓度监测.

    作者:朱砾;翁毅仁;李华芳;殷金龙;王克勋;顾牛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氯硝西泮与舒必利治疗木僵状态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氯硝西泮与舒必利治疗木僵状态的效果. 方法:共收集70例木僵状态住院病人,氯硝西泮组38例,舒必利组32例. 结果:两药显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病情严重度的各时点减分率相比,两组均比疗前有明显降低,尤以氯硝西泮组降幅更为明显. 结论:对木僵状态两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氯硝西泮的作用出现早于舒必利.

    作者:胡福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分裂样精神病

    目的:研究分裂样精神病与5-HT2A受体基因的关联性. 方法:对25例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病例组)及其父母(对照组)组成的核心家系,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及内切酶酶切技术测定5-HT2A受体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并对家系作单体型关联分析. 结果:病例组5-HT2A受体基因A2/A2型频率及A2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与分裂样精神病的易感性有关,基因型A2/A2及等位基因A2是分裂样精神病的风险因子.

    作者:杨献红;罗星光;方贻儒;杨晓敏;江开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氯氮平与氯丙嗪对心肌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氮平与氯丙嗪对心肌酶的影响. 方法:以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为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以服药前、高剂量和维持量监测心肌酶,同步检查心电图. 结果:氯氮平与氯丙嗪两组高剂量、维持量与心电图异常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种药物不同剂量时心肌酶比较有显著差异.心肌酶异常与心电图异常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氯氮平与氯丙嗪在不同剂量时会导致心肌酶异常,而较心电图异常出现早,对及时调整药物有助.

    作者:宋全芳;顾培;刘立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家庭负担

    目的:探讨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料者造成的家庭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用家庭会谈量表(FIS)对照料者进行评定,以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情评定分析. 结果:照料者FIS总分为(20.17±12.15)分.影响FIS大的因素依次为照料者的经济状况,患者持续治疗的时间,患者目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照料者本人的年龄. 结论:改善照料者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刘珍妮;林海程;郭光全;全东明;谭常赞;王华;王蔚;郑爱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诺宾与思诺思治疗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诺宾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以诺宾与思诺思治疗失眠症各26例作对照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与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诺宾与思诺思疗效相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略多于思诺思. 结论:两药对失眠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树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除外严重的躯体疾病,年龄19~49岁,共126例.分19~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组.其中,19~39岁组88例(男52例,女36例),40~49岁组38例(男22例,女16例).采用广州安科公司生产的BMS-9000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

    作者:石广念;农有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癔症367例临床分析

    1994~1999年我院共收治患者5 318例,其中癔症408例(7.67%).符合CCMD-2-R癔症诊断标准,共367例,现将临床资料完整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侯爱国;杨冬冰;穆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奥氮平与利培酮对脑电图影响的比较

    我们总结了24例服奥氮平患者的脑电图检查结果,与利培酮作对照,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为1998年12月~2000年6月期间初次发病住院患者,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诊断标准,年龄18~56岁,平均(32.6±21.4)岁.既往体健,无癫疒间史,入院时脑电图正常.奥氮平组24例,男10例,女14例,病程7~134天,平均(35.7±26.4)天.利培酮组15例,男8例,女7例,病程10~128天,平均(29.6±31.7)天.上述方面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梁立桂;朱平贵;娄明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药源性肠梗阻

    我们试用在灌肠减压基础上加用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药源性肠梗阻,取得显著疗效.1 对象与方法于1993年9月~2000年9月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中,服用氯丙嗪或奋乃静后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者共44例.按序贯试验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2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31±11)岁,平均病程(226±46)天,服药折合氯丙嗪剂量为(435±102)mg/d.研究组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29±11)岁,平均病程(212±41)天,服药折合氯丙嗪剂量为(43±98)mg/d.以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梁芝国;王坚;邹华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氟噻吨癸酸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三氟噻吨癸酸酯属硫杂蒽类抗精神病药的长效制剂.我们以其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春荣;吴斌;李炜东;王琰;房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佤族小学生癔症流行9例

    云南省澜沧县雪林乡南畔村小学于2000年10月有癔症集体发作,现将调查核实的9例报告如下.患者均为五年级学生,其中女8例,男1例.年龄12~14岁.均为佤族.病程1~30天.发作1次的6例,发作2次、3次、7次的各1例.

    作者:李光华;顾明志;彭新盛;陈登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利培酮治疗躯体变形障碍2例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精神症状,现报告2例.例1:男性,17岁,高一学生.因自觉左小腿骨头弯曲,影响身材已半年,反复找骨科医生要求矫形治疗,多次摄X片检查均未见异常,但患者对医生的解释不予理会,认为本地医生技术不行,要到外地找骨科专家治疗.常因此紧张不安,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但个人生活尚能自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焦虑69分,病态人格70分,疑心69分,脱离现实70分.符合DSM-Ⅳ躯体变形障碍诊断.先后分别以氯丙咪嗪及氟西汀治疗各约1月,均无效.后换用利培酮0.5mg/d治疗,1周后加至1mg/d,半个月后情绪明显改善,对左小腿弯曲不再坚持.加用利培酮至1.5mg/d,1个月后躯体变形症状完全缓解,承认自己疑心病太重,情绪稳定.后一直以利培酮1.5mg/d维持治疗,随访3月,症状无复发.

    作者:汤庆平;夏朝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必需脂肪酸与精神分裂症

    脂类在全身分布广泛,甘油磷酯和胆固醇构成了细胞膜的主要框架,中间镶嵌着受体离子通道和其他蛋白.甘油磷酯含有一个磷酸的亲水段和两个酰基链,酰基链中的碳原子数目是16到24个,通常第一个酰基链中的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第二个酰基链中的脂及酸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须由饮食中的必需脂肪酸(EFA)在体内合成,两组(n-3类和n-6类)EFA是人类饮食中必需的.食物中n-3类和n-6类EFA分别是亚油酸和亚麻酸,每个有18个碳原子,它们通过脱饱和、延长碳链形成两组多不饱和脂肪酸.

    作者:张晓斌;张志珺;姚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所致性功能障碍

    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引起的性功能障碍能影响生活质量,使病人不愿再继续服药,而后者能增加精神病复发率,而处理好这些性功能障碍将有助于改善服药依从性.

    作者:喻东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环抗抑郁剂与锥体外系反应——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在使用三环抗抑郁剂治疗时,有些病人也可出现手抖、坐立不安、焦虑等副反应,我院有的医师认为亦应属于锥体外系反应(EPS).但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后反而加剧,造成病人痛苦,因此另一些医师认为这些并非EPS,三环抗抑郁剂也不致引起EPS.请富有临床经验的专家就这一问题赐教.

    作者:侯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精神药物副反应及其处理

    编辑:本期综合精神药物的副反应及其处理共19篇稿件,由15个单位28位作者所撰写.1 抗精神病药致意识障碍涂登峰:报告32例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引起意识障碍,均符合CCMD-2-R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36±11)岁;使用氯氮平24例,氯丙嗪14例,舒必利2例(部分系合用病例).折合氯丙嗪剂量为300~750mg/d,平均(560±62)mg/d.初次用药量过大(折合氯丙嗪剂量>600mg/d)17例,快速换药12例,合用抗胆碱能药或三环抗抑郁药12例,年老体弱或有躯体疾患者4例.临床症状均有定向力障碍和思维松弛或不连贯,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8例有意识清晰度下降,难以保持清醒状态;29例出现片断错觉、幻觉或妄想;30例有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昼眠夜醒;7例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12例出现记忆障碍,发作过程部分或全部遗忘.31例患者均给予减药或停药,大量输液,其中14例对症给予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均在1~3天内意识障碍消失.1例为56岁男性,出现药源性意识障碍后,因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呼吸衰竭死亡.

    作者:涂登峰;余慧仙;周庆华;陈静;刘晓萍;李湘云;舒畅;林培珺;李晶;徐树文;田学亮;王家宝;张凤玉;张吉柱;翟秀芝;赵红;何忠霞;张雅媛;刘琼;李宝君;吴斌;解克平;郭玉花;尉晓亮;费殿云;蒋麒麟;邓余富;何双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上)

    1 概念大约30%的抑症患者对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治疗无效(Klein等,1980)[1].有的报道高达45%的患者对初的药物治疗缺乏充分的反应(Fava,2000)[2].关于难治病例有一些不同的概念:①耐药性一般被理解为医生没有挑选好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所致,或者为抑郁症患者本身的性质或更广泛的医学情况所致.(Leonard,1991)将应用足量药物无效(绝对)和由于顺从性差或应用药量不足而治疗失败(相对)两种耐药性加以区分.然而对应用一种足量药物治疗无效或前后应用2~3种药物均失败始视之为耐药性尚无一致意见(Nelsen和Dunner,1993);②难治性(refractory)指抑郁症患者对抗抑郁药治疗无效,与耐药性有交叉,二者均需进一步阐明;③抵抗性(treatment-resistant),指抑郁症患者对给予至少应用6周的抗抑郁药无效,其含义与耐药性相似,本质尚未明;④对治疗无反应(fail to achieve an adequate responie)属于一般的评价,即患者对抗抑郁药治疗无效.

    作者:翟书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泰国精神卫生简介

    为促进中泰精神卫生工作的交流,作者有幸赴泰作短期考察,现将考察结果简要介绍如下.1 概况1.1 启动泰国面积51.4万平方公里,人口6 100万.1889年由贵族在曼谷郊区捐赠了一所旧房屋,作为精神病人收容所,接收并照管30名精神病人,这就是泰国早的一所精神病院.

    作者:冯志颖;张勇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酒精依赖的遗传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的遗传方式. 方法:应用医学遗传的数学方法,对63例酒精依赖的索引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在连续两代出现酒精依赖患者的35个家系,共有患者所生子女161人,其中发病67例,实际值与理论值(161×50%)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索引病例父母正常的28个家系进行了分析,其校正分离率为0.2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分离率1/4.7例其父为酒精依赖患者,同胞中的男性均为酒精依赖患者.未见父亲专门将致病基因传递女儿的规律,在父母正常的男性患者中,无明显交叉遗传现象. 结论:酒精依赖与遗传有关,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Y连锁显性遗传.

    作者:刘士勇;宋凤英;周长来;王龙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有凶杀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染色体研究

    目的:研究凶杀行为与染色体的关系. 方法:对有凶杀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无凶杀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进行染色体对照研究. 结果:染色体数目与结构畸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Y、E和F组的相对长度测量发现,研究组有14例Y/F指数大于1.0,Y/F平均指数0.91,具有长Y染色体,其频率为19.44%.对照组无1例具长Y染色体者,Y/F平均指数小于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结论: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长Y倾向,提示对有长Y染色体的患者更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其暴力行为的发生.

    作者:周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精神疾病的遗传(二)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多巴胺受体系统基因的关系

    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分子水平对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很多研究,现将多巴胺受体系统基因与TS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仲爱芳;汪广剑;孙芳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200例癔症遗传学研究

    目的:探讨癔症的遗传方式. 方法:对200例癔症患者家系采用多基因阀值模式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 结果:本病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的患病率越高,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5%. 结论:癔症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作者:梁文香;贺敬义;胡永山;王桂莲;江永华;姜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