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845X
  • 国内刊号:11-5909/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08
  • 全年订价:5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双效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丹参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玻璃体出血

    目的:探讨直流电丹参离子导入对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观察加用与未用丹参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患者共103例,评价并对比分析治疗后患者的视功能恢复与眼底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视力提高有效率达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有改善症状、促进积血吸收、提高视力的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郭露萍;潘翠环;方秋云;杨瑞明;吴兴萍;曾敏智;甘惠明;谢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功能.方法:采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random-dot stereograms synoptophone,RDSS)检测62例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范围和旋转融合恢复力.结果:①RDSS 800″~60″双眼外旋融合力是(11.79±3.40)°~(8.23±1.91)°,内旋融合力是(9.38±3.40)°~(6.48±2.72)°.②RIDSS不同视锐度的各组间比较,仅200″和60″内旋融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41),其余内旋、外旋融合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③RIDSS 800″~60″双眼外旋融合力恢复点为(5.77±1.89)°~(3.67±1.17)°,内旋融合力恢复点(3.69±1.21)°~(2.35±1.40)°.结论:①双眼外旋、内旋融合力范围随立体视锐度的增高呈下降趋势,即视差越大,旋转融合力越大.②不同立体视锐度,其外旋、内旋融合力表现不同,能反映出与旋转融合功能的关系.临床可采用RDSS对双眼旋转融合力及范围进行检测.

    作者:吴夕;钱国娟;牛兰俊;颜少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视轴与角膜曲率半径的关系

    目的:探讨视轴与角膜曲率半径的关系.方法:采用A超测10491只眼的视轴(AL)值,用角膜曲率仪测出角膜前曲率半径(r)值,并将AL、r按视轴每相差1mm及其相应角膜曲率半径为一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轴长者,曲率半径也相应长些;反之,视轴短者,其曲率半径也偏短.结论:随着视轴长度的逐渐增大,其角膜曲率半径的值也相应逐渐增大.

    作者:洪荣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眼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眼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ris pigment epithelium,IPE)的生长状况,用透射电镜、细胞免疫化学实验鉴定其性质,为进一步研究IPE细胞生理、病理作用提供模型.方法:对来源于不同个体的健康人眼采用酶消化加显微分离法,分离IPE细胞,对其进行培养、传代、冻存和复苏.用透射电镜、细胞免疫化学法鉴定细胞性质.建立IPE细胞的有限细胞系.结果:原代培养的IPE呈棕黑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24 h内73%细胞贴壁.贴壁细胞体积变大呈多边形或方形,胞核轮廓变清,胞浆内充满黑色素颗粒.分裂增殖生长的细胞色素颗粒逐渐减少,4~6代后细胞内色素随着不断分裂逐渐减少至消失,部分形态变为成纤维细胞状.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胞浆内含少量色素颗粒.细胞免疫化学抗角蛋白与抗S-100染色显示IPE细胞胞质呈鲜红色着色.结论:采用酶消化加显微分离法可以建立人IPE的有限细胞系.

    作者:付小莹;周翔天;宋宗明;吕帆;瞿佳;胡诞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目的:建立和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较强可见光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自制光损伤箱.取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 d(D1)、3 d(D3)、5 d(D5)、7 d(D7)组,每组7只,各组大鼠在12 h明12 h暗环境中饲养7 d,然后暗适应36 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 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 h间歇光照射,连续3 d,总计36 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 d、3 d、5 d和7 d.大鼠以10%水合氯醛麻醉,分别用4%多聚甲醛液、3%戊二醛灌流固定,摘取眼球,制成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应用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视杆排列整齐、规则.内、外核层排列紧密,染色均匀.光照后各组均可见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其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D7组变化与D5组基本相似.主要变化为外核层变薄而稀疏.光感受器视杆外节排列紊乱,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变.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分布不均匀,向中央聚集.结论:采用4178 Lux照度的可见光较长时间(36 h)间歇照射可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成功地模拟了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在光损伤的早期,即出现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渐加重.

    作者:刘学政;于波;萧鸿;于树春;李永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视神经半损伤后复合神经营养因子辅助再生的动态PVEP研究

    目的:探讨视神经(optic nerve,ON)损伤后的自然修复再生和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互补辅助再生的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变化特征,寻找ON有效再生的新途径.方法:将40只猫作为实验对象,术前随机平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球后ON半径切断组(ON1/2I)、ON半径切断并定时向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ON1/2I+PS)和ON半径切断并定时向玻璃体内注射BDNF和CNTF复合因子辅助再生组(ON1/2I+BF).经眶外侧入路行手术开眶,在球后5 m处测量ON直径数值,并用宝石卡尺刀行ON半径切断术.ON1/2I+BF组在术后即日注射BDNF和CNTF复合液(10ng),并在以后注射等量BDNF和CNTF复合液,2次/w.在ON损伤后1个月、4个月和8个月,3次行PVEP动态检测.结果:在ON1/2损伤后1个月时,与N组相比,ON1/2损伤各组PVEP的N1-P1振幅显著降低和P1潜时延迟;ON1/2I组和ON1/2I+PS组与ON1/2I+BF组比较,也出现了PVEP的N1-P1振幅降低和P1潜时的延迟.在ON1/2损伤后第4个月时,ON1/2I组和ON1/2I+PS组与N组比较,其PVEP的P1潜时显著延迟(P<0.001,P<0.001)和N1-P1幅度显著降低(P<0.001,P<0.001).而ON1/2I+BF组与N组比较,两者PVEP的P1潜时和N1-P1幅度差异虽然具有显著性(P<0.05),但与ON损伤后1个月时同组动物的PVEP测试结果比较,已开始出现恢复型曲线图谱,两者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在ON1/2损伤后8个月后,ON1/2I组和ON1/2I+PS组的PVEP的P1潜时仍然显著延迟,N1-P1幅度仍然显著降低,未见明显的恢复型曲线图出现.而ON1/2I+BF组PVEP的P1潜时和N1-P1幅度与ON损伤后4个月时的PVEP测试结果比较,差异却具有显著性(P<0.01);与ON1/2切断组和ON1/2+PS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与N组比较,其PVEP的P1潜时未见延迟(P>0.05),但N1-P1幅度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①视神经1/2损伤后可以添加条件因素辅助其再生,BDNF和CNTF对促进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有调节局部微环境和互补促生长作用.②视神经1/2损伤前后,其有视觉电生理学的动态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ON损伤后,PVEP的P1潜时重度延迟和N1-P1波幅值大幅度衰减.而当应用神经营养因子拮抗视神经损伤效应后的1个月、4个月和8个月时,则逐渐出现PVEP的P1潜时恢复和N1-P1波幅值的提高.这说明1/2损伤的ON在BDNF和CNTF的互补作用下,可以修复再生和恢复其视觉信息的传导功能.BDNF和CNTF对促进视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有互补促生长作用.

    作者:邵立功;马志中;彭秀军;颜少明;肖卫群;刘海林;张建;骆彦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目的:选择性分离、培养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方法:采用有限的胶原酶消化和筛网过滤,辅以细胞的克隆分离和除杂,培养近乎纯净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结果:原代培养时,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形态不规则,呈现出典型的非接触性抑制重叠融合生长;传代培养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10天进入平台期.培养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对单克隆抗体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染色显阳性,而对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抗GFAP抗原抗体染色显阴性.结论:此方法能简单、经济、有效地获得了较纯净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纯净度>98%),并能连续传代,为研究与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有关的各种正常生理或病理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者:陈百华;姜德咏;唐罗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灯盏花素对体外培养牛小梁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是否具有促进体外培养牛小梁细胞增殖并降低其分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第三代牛小梁细胞中加入中药灯盏花的提取物灯盏花素,培养24 h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培养液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胶原蛋白Ⅲ型(collagen-Ⅲ,PC-Ⅲ)的含量,同时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活细胞的光密度值从而反映活细胞的数量.结果:5 mg/ml、0.5 mg/ml浓度的灯盏花素组,牛小梁细胞数量增多;5 mg/ml、0.5 mg/ml浓度的灯盏花素组,培养液中胶原蛋白Ⅲ型的浓度降低,0.05mg/ml浓度的灯盏花素组,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的浓度降低;硼酸缓冲液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浓度均无影响.结论:灯盏花素具有促进牛小梁细胞增殖、降低牛小梁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透明质酸、胶原蛋白Ⅲ型和层粘连蛋白)的作用.

    作者:曾洁萍;段俊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

    目的:检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含量及其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健康新西兰白兔44只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8只;B组: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12只;C组: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用CsA治疗组12只;D组: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12只.供体为新鲜鸡角膜.分别于术后第3、第7、第14、第21、第28天采取兔耳缘动脉血和房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TNF-α的含量,并对房水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正常血清和房水中均可检测到少量的TNF-α,它们的浓度分别为(69.98±17.40)pg/ml和(31.25±17.13)pg/ml.术后早期D组房水及外周血中TNF-α含量即升高,至排斥反应前达高水平,在观察期(28 d)内维持高水平.血、房水TNF-α含量变化呈密切正相关(r=0.94,P<O.01).排斥反应发生时,D组房水涂片、瑞氏染色可见较多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而相同时间的A、B组房水均未发现细胞,C组仅见少量淋巴细胞.结论:血和房水中的TNF-α是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监测外周血TNF-α含量变化可了解局部免疫反应的程度并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贵仁;王艳;张少斌;刘晓方;康凤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视网膜脱离

    目的:分析LASIK治疗近视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LASIK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3只眼(3例患者).结果:术前平均屈光度(等值球镜,下同)为-9.3 D(范围-7.37~-11.50D).LASIK与网脱发生的间隔时间为0.5~26个月(平均11.8个月).视网膜裂孔类型和数目:1例为马蹄形,1个;1例为锯齿缘断离;1例为小圆形裂孔,3个.裂孔位置:3例均在赤道部前方,3例通过一次手术后即成功复位.结论:具有视网膜病变的高度近视病人在LASIK术后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作者:刘云川;李镜海;张伟;杨少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度近视直接传代一家系

    病例1:女,70岁.双眼无痛性视力渐降10余年入院.自幼觉视力差.体检:全身体检无异常发现.

    作者:刘永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球后注射多巴胺和眼宁诱发心律失常1例

    患者,男,15岁.因双眼近视1年余来我院求治.体态正中型,既往体健.无家族病史.眼科检查:视力右0.12,左0.25,双眼近视力均为1.0.

    作者:杨德华;柳德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成人屈光性弱视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中心注视性屈光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62例86眼18~26岁成人弱视患者,治疗前行眼科常规检查,采用验光、配镜光学及药物压抑等综合疗法,同时口服中药弱视明合剂及左旋多巴片,平均随访2.6年.结果:总有效率为81.4%,屈光不正性轻、中、重度弱视,有效率分别为100%、86.7%和20%.屈光参差性轻、中、重度弱视有效率为100%、86.4%和16.7%.结论:成人中心注视性屈光性弱视治疗大部分是有效的,不可放弃.

    作者:陈旭虹;李田;汤广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思利巴对斜视性弱视立体视重建的探讨

    目的:探讨思利巴对斜视性弱视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将38例弱视基本治愈、斜视矫正治愈的斜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弱视治疗仪(微型光刷闪烁仪)、双眼视觉训练仪;服药组:使用弱视治疗仪(微型光刷闪烁仪)、双眼视觉训练仪,加服思利巴.治疗3个月,观察了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结果;用颜氏近立体图检查中心抑制暗点、立体视.结果:服药组暗点的消失、立体视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每组第3个月、6个月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思利巴有助于立体视功能的改善,其机制可能是解除了视觉抑制.立体视功能改善后可以维持.

    作者:刘红;何蓉;张敬鸣;徐昭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将温州市区近十年来小学生及幼儿园小朋友中部分弱视患者,通过散瞳验光并试镜,筛选出93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惠儿,分为远视性弱视组、近视性弱视组和混合散光性弱视组,进行综合治疗,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三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性弱视1486眼,有效1471眼,有效率为98.99%;混合散光性弱视120眼,有效118眼,有效率为98.33%,二者疗效相近,均较好.近视性弱视58眼,有效47眼,有效率为81.03%,疗效差(P<0.01).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与屈光不正的性质有关.

    作者:叶采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青-睫综合征误诊分析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简称青-睫综合征),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等病,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将本院遇到的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夏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眼球挫伤并发视神经损伤21例

    因颜面部外伤及眼球挫伤并发视神经损伤及颅骨骨折、 眶骨骨折、眶后血肿,而使视神经直接或间接损伤,将严重影响视功能.单纯药物性治疗效果欠佳.我院于1997年~2002年间共收治眼球挫伤及眶后血肿共21例,采用视神经减压术配合高压氧治疗、药物治疗,收到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谢新明;张自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羊膜移植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

    目的:评价羊膜移植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近两年治疗的11例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病例,施行保存羊膜移植手术治疗.结果:11例中10例10眼在治疗后3~12 d,羊膜脱落,角膜上皮完全愈合,1例1眼手术后12 d角膜溃疡复发,再次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结论:羊膜移植手术有利于角膜上皮修复.对于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一定要在充分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再考虑羊膜移植手术.羊膜移植治疗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手术步骤简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徐明;赵云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眼部手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它的确切病因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探索的热点.其中眼部手术后出现三叉神经痛,临床上并不多见.自1998年来我们诊治了15例由眼部手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海虹;汤学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的视功能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的视功能状况.方法:复习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评述IMH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功能状况.结果:多数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或2行以上,并且主观感觉的视物变形和暗点、辨色力、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也有所改善;术后视野光敏度较术前有所提高;注视性质由术前的偏心注视多数恢复为术后的中心注视.然而部分患者视力的改善提高不显著甚至出现视力下降,部分患者黄斑裂孔虽然获得解剖愈合,但仍遗留某些视觉缺陷.影响术后视力和其他视功能恢复的因素是复杂的,通常与术前视力和视功能状况的好坏、病程长短、裂孔分期早晚、手术方式、裂孔愈合状态以及手术合并症等诸多因素相关.结论:黄斑裂孔一旦发生,其裂孔自愈和视功能稳定的机会极少.因此多数学者主张若诊断明确应及早手术封闭裂孔.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IMH的疗效,应在解剖形态愈合的基础上综合患者的视力、主观感觉及临床多项视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作者:夏群;师自安;王铮;卢颖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屈光不正矫正的评估进展

    应用不同的方法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的同时,会引起眼球光学性能的改变而对视觉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仅能反映视觉质量的一个方面,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对比敏感度、眩光测试、角膜地形图等方法,特别是近几年来像差分析逐渐开展,可较全面解释屈光矫正的效果.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屈光矫正评估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彤;王勤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视黄醛在实验性近视中的作用

    近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近视眼球巩膜的主动扩张是其伸长的重要机制,而视黄醛是眼球发育中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其在脊椎动物的眼球发育中具有多种不同的重要作用.视黄醛可能是调节实验性近视眼球伸长的信使分子.近年来有关视黄醛与实验性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本研究综述了视黄醛及其核受体、实验性近视眼球的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的视黄醛改变以及视黄醛作为传递从视网膜到巩膜的眼球伸长信号的信使分子的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戴淑真;曾骏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柔红霉素抑制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观察家兔晶状体后囊膜在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及柔红霉素作用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家兔20只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3只,对照组7只,均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术前于晶状体前囊下注入8 mg/L柔红霉素0.2 ml,对照组注射同量乳酸林格液,作用5 min.分别于术后7 d、14 d、28 d时处死两组家兔,每个时段实验组均取4只,对照组均取2只;18只眼球行后囊膜形态学观察并比较细胞密度;两组各有1只于术后28 d处死,行后囊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7 d时两组后囊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14 d时实验组后囊膜细胞密度(7.6±2.8)与对照组(12.8±4.8)相比降低(P=0.039),28 d时实验组后囊膜细胞退变,密度进一步降低(实验组3.5±0.9,对照组9.3±1.3,P=0.001).电镜下对照组细胞结构完整;实验组细胞退变,核质溶解.结论:家兔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细胞发生增殖,柔红霉素短期内能够抑制家兔晶状体后囊膜细胞增殖.

    作者:任晓冰;陈舒;俞友娟;陈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早期的对比敏感度变化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早期的对比敏感度(CSF)变化.方法: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患者87例(95眼),早期应用对比敏感度测试卡(FACT)进行CSF测定.结果:以术后矫正视力为标准,分成A(0.8~)、B(0.4~0.6)、C(0.2~0.3)三组.A(0.8~)组患者CSF曲线大多在正常范围区域;B(0.4~0.6)组患者CSF曲线主要为中、高空间频率异常,尤其在高频区,如:D和E排;C(0.2~0.3)组患者CSF曲线随着视力下降,中、高、低空间频率异常,以致个人的对比值曲线落在正常范围之下.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早期的CSF变化与视力因素明显相关,与植入的折叠型IOL无关.

    作者:胡继发;张铭志;柯灿明;梅淑萍;王晓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共同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近期角膜地形演变观察

    目的:用Fourier分析观察共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近期角膜地形演变的情况.方法:18例因同时罹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白内障而需进行联合手术的患者被纳入研究范围.经3.2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用Fourier分析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和第3个月时的角膜地形演变情况.结果:联合手术后各时期平均眼压较术前下降6 mmHg,术后第1个月起眼压水平显著低于术前.术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Fourier分析显示手术前后角膜规则散光大小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角膜散光由术前以逆规性为主变为术后短期内(1 w~1个月)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术后角膜不规则散光较术前显著增大,历经3个月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共同切口联合手术是有效和安全的.手术引起的角膜地形变化在术后3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

    作者:骆训达;叶纹;钟一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波前像差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波前像差,以阐明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光学特性.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试验组为常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的单纯白内障患者24例31眼,年龄范围:15~73岁(平均=51.1岁);对照组为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17位33眼,排除眼科疾病,年龄范围:25~68岁(平均=50.7岁).使用主观型波前像差仪(SuZhou BriteEyeModel WFA 1000)进行波前像差检测,通过MADLAB软件数据处理计算出总体像差和分阶像差的均方根(RMS)以及像差图.结果:试验组总体像差的RMS平均达1.31 μm(范围为0.34~2.84μm);对照组的RMS平均达0.54μm(范围为0.20~1.62 μm).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试验组的总体像差明显增高(t-4.264,P<0.004),试验组2~7阶的分阶像差明显增高(mint=3.179 and P<0.01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波前像差比年龄匹配的自然晶状体眼的显著增高.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完善白内障手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材料和设计的改善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作者:熊瑛;卢奕;褚仁远;贺极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HSP70在STZ-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 w末、4 w末、8w末,分别摘取眼球,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白内障组晶状体在2 w末出现空泡,8 w末全部混浊.HSP70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增加.结论:HSP70可能通过调节LECs的生长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国兴;胡建章;王婷婷;郑卫东;林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本刊关于征集获奖证书复印件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眼视光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本刊关于文稿中基金项目和获奖项目标注的说明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著录的说明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医学论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医学论文是医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反映了研究者的科研成果,因此,在撰写医学论文之前,研究者要有充分的设计和实践.

    作者:徐晓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