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 国际刊号:1001-7399
  • 国内刊号:34-1073/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54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杂志,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基础医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年12期文献
  • 内淋巴囊肿瘤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收集2例分别被误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及生乳头状汗腺瘤的ELST的临床资料,重新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例均为男性,以进展性耳聋,外耳道流血或流脓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提示颞骨岩部囊实性占位并周围骨质破坏.病理形态特征:肿瘤呈弥漫囊性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或高柱状上皮细胞,轴心为纤维血管组织;部分区域乳头间纤维间质中见腺体结构并囊性扩张,腺腔内可见均质红染的胶样物质.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及胆固醇结晶.免疫组化结果示2例病变肿瘤细胞均表达CK、EMA、CK7、CK19、NSE、CD56和vimentin;其中1例S-100阳性;而GFAP、TTF-1、CEA、TG、Galectin-3、CD10、Syn及Cg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 ELST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均易与其他肿瘤混淆.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同时需结合患者特殊发病部位.

    作者:王蔚;陈晓东;王伟民;杜渭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四川地区肺腺癌中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研究

    目的 探讨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人种、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和所在地域的关系.方法 收集65例四川地区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选用针对19、21外显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PCR法(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O-PCR)检测突变.结果 65例肺腺癌样本中,35例发生19、21外显子突变(53.85%),其中19外显子缺失突变13例(20%),21外显子L858R错义突变23例(35.38%);男性38.24%(13/34),女性70.97%(22/31);吸烟者31.25%(5/16),非吸烟者61.22%(30/49);≤60岁的患者为57.14%(16/28),>60岁的患者为51.35%(19/37).结论 65例四川地区原发肺腺癌中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在女性、非吸烟患者中更常见(P<0.05),其中21外显子L858R突变率高于19外显子缺失率(P<0.05).与文献报道比较,肺腺癌EGFR基因总突变率较其他类型肺癌高,且高于白种人.

    作者:董丹丹;唐源;邹艳;李芳华;曹梅;刘卫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骨肉瘤线粒体DNA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骨肉瘤线粒体DNA(MtDNA)含量的变化,探讨线粒体DNA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技术检测20例骨肉瘤组织以及5例正常骨组织MtDNA含量,并结合骨肉瘤主要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骨肉瘤组织中MtDNA含量较正常骨组织降低了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tDNA含量与骨肉瘤的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以及肿瘤病理学类型均无相关性.结论 MtDNA含量降低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骨肉瘤转移性标记物.

    作者:王勇强;黄玉胜;戴欢子;郭乔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在神经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NB内ALK的表达情况,应用国际NB病理分类及分期系统进行病理分类及分期,结合随访资料分析ALK的表达程度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80例NB中ALK阳性70例,阳性率为87.5%,阳性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及神经毡内,Schwannian纤维及间质中血管、淋巴细胞均阴性.ALK的表达程度在肿瘤的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明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与ALK表达程度有关.结论 ALK在NB中异常表达,且其表达水平和NB的侵袭性及预后之间存在联系,即高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肿瘤,更具有侵袭性,预后较差.

    作者:马靖;沈萍;陈洁枫;张忠德;殷敏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肠系膜异位骨化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肠系膜异位骨化(heterotopic mesenteric ossification,HM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HMO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2例均为男性,有近期腹部手术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肠梗阻.大体形态为肠管纤维性粘连,肠系膜僵硬斑块.镜下见HMO与骨化性肌炎区带生长模式非常相似,骨样组织、软骨组织、(肌)纤维母细胞无恶性细胞学特征,常伴脂肪坏死及炎症反应发生.免疫标记梭形细胞Ki-67增殖指数低,脂肪坏死中散在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论 HMO属于少见的假肉瘤样反应性病变,应重点与骨外骨肉瘤鉴别.HMO的临床和病理改变具有特征性,两者密切结合并辅以免疫组化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作者:陆亚平;杨小兵;黄文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MTDH及VEGF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MTDH基因表达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病理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28例NSCLC手术治疗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TDH及VEGF蛋白表达,分析其在NSCLC临床病理中的关系、应用价值及两者在癌组织血管形成中的协同作用.结果 328例NSCLC中MTDH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MTDH过表达和异位表达与NSCLC的VEGF蛋白表达、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密切正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NSCLC中MTDH过表达或异位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同时作为血管发生的重要调控因子与VEGF协同参与NSCLC的生长、转移和扩散,联合检测将作为NSCLC转移潜能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周志毅;杨国仪;孙荣超;夏钰弘;杨树东;虞敏红;吴光炳;梁加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29例原发性淋巴结外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淋巴结外ALCL共29例,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6.2岁.发生于皮肤12例、消化道7例、骨5例、口鼻黏膜3例、肺及乳腺各1例.29例患者中随访12例,随访时间3~45个月.29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或脏器,大部分再辅以化疗和放疗.12例随访病例中,手术切除病变后接受单纯化疗7例,放化疗者2例,未经放化疗者3例.其中8例死亡.ALCL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29例ALCL均表达CD30,大多数表达CD3和(或)CD43(26/29),部分表达EMA、ALK-1、GranB和Perforin;不表达CKpan、CD20、CD79α、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发生在淋巴结外的ALCL并非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淋巴结外(除外皮肤)的ALCL预后相对较差.该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低分化腺癌及胃肠道上皮样间质肿瘤等鉴别.

    作者:姜锦贵;安晓静;石群立;杨杰;马恒辉;吴波;周晓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核仁素的表达定位和定量与前列腺癌演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和非癌组织中核仁素表达定量和定位的差异,及核仁素表达的增高和核外迁移对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非癌组织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前列腺癌组织和50例非癌组织中核仁素的表达,分析前列腺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核仁素表达定量和定位的差异,并比较核仁素与p504S和p63在前列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前列腺癌中核仁素表达定量与癌组织Gleason评分的关系.结果 前列腺癌和非癌组织中细胞核均表达核仁素;前列腺癌胞质和胞膜核仁素的阳性表达率(9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5%)、前列腺增生症(13%)和前列腺上皮内瘤变(20%)(P<0.01).Allred半定量分析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核仁素表达量(7.7±0.3)高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3.9±0.2)、前列腺增生症(4.0±0.4)和前列腺上皮内瘤变(5.5±0.2)(P<0.01).在前列腺癌中,核仁素胞质阳性表达与癌细胞p504S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与基底细胞p63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1).前列腺癌中核仁素表达定量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前列腺在癌变过程中核仁素表达增高,并出现核外迁移;核仁素的核外迁移是前列腺癌变的重要标志,前列腺癌中核仁素表达量的增高提示患者预后差.

    作者:蒙国照;丁宇;高双全;李静;范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AIX高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分级、分期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研究碳酸酐酶IX(carbonic anhydrase IX,CAIX)的高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用Meta分析对有关CAIX高表达与CCRCC分级分期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在CAIX高表达与CCRCC分级关系研究中,共纳入病例对照试验5个,包括1 404例病患者,其中CAIX高表达组1 086例,CAIX低表达组318例.在CAIX高表达与肾透明细胞CCRCC分期关系研究中,共纳入病例对照试验3个,包括929例患者,其中CAIX高表达组719例,CAIX低表达组2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AIX高表达同CCRCC高分级(G3/G4)及高分期(T3/T4)有一定的相关性,合并比值比(OR)分别为0.43和0.60,95%置信区间(95% CI)分别为0.25~0.74和0.43~0.84,P值分别为0.002和0.003.结论 CAIX高表达同CCRCC分级与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且呈负相关.

    作者:杨珊珊;周晓军;余波;官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AID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探讨其与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亚组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101例DLBCL中AID、CD10、BCL-6、MUM1、Ki-67的表达,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检测AID与CD20、Ki-67的共定位表达.结果 AID在DLBCL的肿瘤性B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26.7%.101例DLBCL中,AID阳性表达率在年龄≥60岁患者中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P<0.05),AID的表达与患者性别、病变部位、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亚组无关(P>0.05).DLBCL中,AID的表达与B细胞分化标记物CD10、BCL-6和MUM1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与Ki-67增殖指数(Ki-67>50%)呈正相关(P<0.05).生存分析表明,AID阳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ID阴性表达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AID的阳性表达与DLBCL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徐晓;欧阳斌燊;路名芝;刘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垂体腺瘤10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5月~200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患者10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放射学、随访资料及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08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63例,发病年龄17~89岁,平均48.0岁.根据影像学显示大小,分为微腺瘤18例,大腺瘤87例,巨大腺瘤3例.依据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型腺瘤50例,泌乳激素(prolactin,PRL)型腺瘤2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producing adenoma,ACTH)型腺瘤11例,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producing adenoma,FSH/LH)型腺瘤10例,裸细胞腺瘤(null cell adenoma)4例,其它混合型腺瘤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0~60个月,平均43.9个月,其中36例(33.3%)复发.结论 肿瘤复发与肿瘤大小及切除完整与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免疫表型、是否侵袭无关(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可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对其进行功能性分类、研究,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小静;武景波;许祖德;滕昊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骨髓活检与涂片联检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切片与骨髓穿刺涂片联检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2例MDS患者采用骨髓抽吸与活检标本同步法取材,同步观察其涂片和切片.结果 骨髓活检切片MDS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程度、骨髓涂片的明显活跃与切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系病态造血骨髓切片检出率高于涂片(P<0.05),红系病态造血骨髓涂片检出率高于切片(P<0.05),巨核系病态造血检出率骨髓切片与涂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髓涂片和活检切片在MDS的诊断和分型中各有优点、两者相互补充,同步观察更有利于提高MDS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

    作者:杨再林;张勇;徐双年;白海雁;杨丽莎;黄兴琴;蒋玲琳;陈洁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具有浆母细胞特征的B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具有浆母细胞特征的B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对3例少见的具有浆母细胞特点的B细胞肿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浆母细胞性浆细胞骨髓瘤(plasmablastic plasma cell myeloma,PPCM)和间变性浆细胞骨髓瘤(anaplastic plasma cell myeloma,APCM)]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PBL患者具有免疫异常的病史,PPCM和APCM临床上有多发溶骨性破坏,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PBL、PPCM和APCM均具有浆母细胞的特征,PBL和APCM还可见免疫母细胞样肿瘤细胞.3例免疫组化均表达CD38、CD138、MUM1,不表达CD20、PAX5,Ki-67增殖指数高,EBER均阴性.其中1例浆细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PCM)由分化成熟的普通型进展为浆母细胞型.结论 PBL、PPCM和APCM都具有浆母细胞的特征,三者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均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明确鉴别PBL和PCM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诊断应紧密结合临床.PCM可向高度恶性进展.

    作者:陈定宝;宋秋静;沈丹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中TK1和Ki-67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质胸苷激酶1(cytoplasmic thymidinekinas-1,TK1)、Ki-67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55例经手术治疗的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TK1、Ki-67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意义.结果 TK1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阳性率为72.7%.TK1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径、复发、pTNM分期、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Ki-67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阳性率为80.0%,Ki-67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pTNM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5).Kappa检验显示TK1的表达与卵巢浆液性腺癌复发较一致(k=0.559,P=0.000),且判断复发比Ki-67更为优越.Kaplan-Meier检验显示pTNM分期、肿瘤复发、MDACC分级、Ki-67、TK1表达分别与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是影响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因素.结论 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复发影响患者的预后,TK1对判断卵巢浆液性腺癌是否有复发倾向具有参考价值,且优于Ki-67,初次手术后肿瘤组织免疫组化TK1高表达预示患者存在高复发的风险,提示临床要加强术后的治疗方案,并提高随访频数.

    作者:刘冲;郭庆;石群立;余波;马恒辉;Staffan Eriksson;Ellen He;Sven Skog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附睾原发性孤立性粒细胞肉瘤1例

    患者男性,39岁,于2010年3月发现左侧阴囊增大,可扪及一花生米大小肿块,质地硬,无压痛.临床以附睾炎行抗炎治疗,无明显好转,出院后未继续治疗.于2010年10月自觉肿物生长加快,伴有坠胀感,为进一步检查遂来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查体:左侧阴囊内肿物3 cm×2 cm大小,质硬,位于睾丸后方,与睾丸界限清楚,与附睾界限不清,精索无增粗及变硬,双侧腹股沟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作者:魏建国;赵芳;孙爱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眼球内脉络膜骨瘤合并眼眶骨瘤1例

    患者女性,17岁,右眼先天性小眼球,右眼眶瘤术后10余年(病理结果患者及家属无法提供),右眼睑畸形10余年,以美容为目的入院.查体:右眼上睑内侧皮肤瘢痕凹陷与眶缘粘连,眼球向下移位、固定,各方向运动不能.右眼球角膜透明、前房极浅、瞳孔闭锁、眼内结构窥不入.B超示右眼结构紊乱,CT示右侧眶内多发不规则斑状高密度影,眼球显示欠佳.行右眼球和眶内肿物摘除术.

    作者:张洋;闫禄春;石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子宫脂肪瘤1例

    患者,73岁,因绝经后间断性阴道少量流血2年余入院.妇检: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如2个月孕大小,双侧附件触诊正常.彩超示:子宫增大伴子宫内实性占位,考虑内膜占位性病变,倾向恶性.CT示:子宫增大并内含大量脂肪密度肿块占位,考虑脂肪瘤或其他.TCT示:查见少许不典型上皮细胞,倾向腺上皮来源.临床考虑为恶性肿瘤,于全麻下拟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子宫体积增大,表面光滑,双侧附件萎缩.切除全子宫,术中进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

    作者:廖琼;汪丽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腭扁桃体淋巴管瘤性息肉1例

    患者男性,18岁.因自觉咽部异物感半年余,于2011年1月10日就诊.临床检查:左侧扁桃体表面见一花生米大小赘生物,表面光滑,有蒂.临床诊断:左侧扁桃体肿物性质待查.门诊在表面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

    作者:马小兵;王哲彦;尉迟浩男;李红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膜播散性卵巢甲状腺肿1例

    患者46岁,因下腹痛27天入院.我院磁共振示:双侧附件区占位,子宫直肠隐窝见多发小结节影,左侧附件囊肿.肝脏包膜多发异常结节(图1、2).肿瘤指标:CA125增高,余均正常.术前测定:TG(甲状腺球蛋白)、游离T4、TSH均正常.入院后查体:子宫中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右侧附件增厚,可触及一3 cm×2.5 cm大小包块,无压痛.左侧附件增厚,可触及一6 cm×3 cm包块,无压痛.

    作者:周萍;李霞;朱正龙;曹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左眼结膜软组织骨瘤1例

    患者男性,9岁,因发现左眼外眦一肿物5天入院.查体:左眼外眦部上下睑结合区的结膜可见一直径约0.8 cm的球形小肿物,呈乳白色,质硬、界清,移动度小,无触痛.临床诊断为左眼结膜囊皮样囊肿,行肿物切除术.

    作者:郭文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子宫颈癌中CD105、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子宫颈癌演变过程中CD105、CD31的表达情况,探讨CD105、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数目与子宫颈癌演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9例各期子宫颈癌病理中CD105、CD31标记的MVD计数,观察MVD的变化情况.结果 (1)CD105标记的MVD在原位癌、早浸润癌、有无浸润癌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数量分别是19.03±2.12、20.52±5.22、28.38±5.86、29.25±4.78,组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用CD31标记的MVD在原位癌、早浸润癌、有无浸润癌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数量分别是13.40±8.10、17.93±6.95、18.85±8.12、13.50±12.06,组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105作为子宫颈癌新生血管标记物的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邓文喻;张江宇;吴爱武;陈文静;赵长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腱鞘巨细胞瘤6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2005~2010年共收治的60例GCT病例资料.结果 60例GCT患者中男女比为1:2.2,平均年龄41.7岁.肿瘤易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伴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结论 GCT是发生在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以中年女性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GCT的主要方法,多中心生长和骨侵犯是其易复发的原因.

    作者:黄利华;赵晓玲;刘冬玲;刘国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p16、p21在卵巢常见的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p16、p2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p16、p21的表达.结果 (1)p16在卵巢浆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内膜样腺癌中阳性细胞表达百分数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为80.00%(45.00%)、0.00(20.00%)、35.00%(48.75%),三者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16在不同级别(良、交界性、恶性肿瘤)的卵巢浆液性肿瘤和子宫内膜样肿瘤中,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p16表达强度及阳性程度亦随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不同级别的卵巢黏液性肿瘤中p1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21在不同类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普遍较低,在卵巢浆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数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别为0.00(10.00%)、10.00%(15.00%)、0.00(7.5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21在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较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高,有统计学意义,卵巢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16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强于在黏液性和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这对三者的鉴别有一定的作用;p21在不同类型上皮性卵巢肿瘤中表达均较弱,与p16的表达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可协助p16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鉴别作用.

    作者:田芳;王玥元;石清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鼻咽癌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S100A4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鼻咽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鼻咽慢性炎、122例鼻咽癌组织中S100A4的表达水平.结果 S100A4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76.2%)明显高于慢性炎组织(13.3%,P<0.01);N0~N1和N2~N3期中S100A4的阳性率分别为90.4%和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分期中,Ⅲ~Ⅳ期和Ⅰ~Ⅱ期S100A4的阳性率分别为85.4%和51.5%,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此外,S100A4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以及T分期进展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100A4蛋白在鼻咽癌中表达升高,与淋巴结N分期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鼻咽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

    作者:黎思怡;李丽霞;邹振宁;唐加步;罗伟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淋巴瘤589例构成分析

    目的 根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了解四川省恶性淋巴瘤的分布、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复习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病理诊断依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进行.结果 (1)589例淋巴瘤中,566例(96.1%)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3例(3.9%)为霍奇金淋巴瘤(HL).68.0% NHL为B细胞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常见的亚型(287例,50.7%),其次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4.9%)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4.9%).181例(32.0%)为T和NK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是常见的亚型(105例,18.6%).HL以结节硬化型HL为多(13例,56.5%).(2)HL和NHL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为2.83:1和1.68:1.HL发病年龄14~74岁,平均39岁.NHL发病年龄1~96岁,平均55岁.(3)HL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13例,56.5%).DLBCL结外(64.5%)多于结内(35.5%),胃为结外DLBCL常见的部位(32例,17.3%),眼眶、子宫、肝脏、软组织及骨为结外DLBCL少见发生部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88例(83.8%)发生于鼻及上呼吸道;消化道(8例,47.1%)为鼻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多发于男性,男女比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组织学类型以DLBCL常见,CLL/SLL发病率低于文献报道.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是T和NK细胞淋巴瘤常见的亚型.消化道为DLBCL和鼻外NK/T细胞性淋巴瘤常见的结外发病部位.

    作者:王晓卿;徐钢;李娟;代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影像学、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肿瘤边界清楚,周围有硬化带.眼观:肿瘤为蓝色半透明分叶状软骨结节,大小16.5 cm×8.5 cm;镜检:肿瘤呈分叶状生长,在软骨小叶间有毛细血管和成簇的良性多核巨细胞.瘤细胞边界清楚,胞质丰富透明.免疫标记瘤细胞表达S-100.结论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确诊并手术治疗后通常在较长的时期才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甚至死亡.

    作者:彭燕;陈柯;陈晶晶;邢晓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的形态、免疫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CD45阴性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结组织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作免疫组化染色,骨髓抽吸细胞行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并文献复习.结果 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代之以片状及结节状增生的中-大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粗,部分细胞有一明显核仁,少数细胞核形不规则,有凹陷.胞质较少,弱嗜酸性.免疫组化染色CD45、MPO、CD13、CD15等阴性,CD4弱阳性,CD68部分细胞阳性,CD43、Lysozyme弥漫阳性.骨髓流式细胞免疫分型示CD45弱阳性,CD33、CD15、CD64、CD4、CD38、HLA-DR阳性,CD13、MPO、CD15等阴性.结合形态学诊断为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累及淋巴结.结论 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的受累淋巴结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较困难,了解其形态学和免疫学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红梅;吕杨;夏成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CD133、CXCR4及ABCG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ABCG2和CXCR4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分析其与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98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CD133、CXCR4及ABCG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98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1)CD133蛋白的表达随病理级别的增加而升高(P<0.05);CXCR4蛋白的表达与PR的阳性相关(P<0.05);ABCG2蛋白表达随肿瘤直径、患者年龄升高而下降(P<0.05).(2)ABCG2与CD133、ABCG2与CXCR4之间存在共表达(P<0.01).结论 ABCG2与肿瘤干细胞以及CXCR4分子之间存在密切协同关系.

    作者:顾丽琴;包健荣;谢芳;顾永平;柴玉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光谱成像系统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光谱成像(multispectral imaging,MSI)系统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利用量子点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同时检测肺癌组织中CD147和p53蛋白的表达,以及乳腺癌组织中HER-2和CK蛋白的共表达.利用显色原位杂交 (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的扩增;以及子宫颈癌组织中HPV16/18的感染.对获得的图像均进行MSI系统分析处理.结果 MSI系统可以获得不同染料(如量子点、DAB、苏木精)标记的蛋白和DNA以及自发荧光的光谱曲线,然后通过复杂的光谱学算法,清除自发荧光,后获得各指标的形态学、定量、空间分布和共定位信息.结论 MSI系统明显提高了组织切片的信噪比,还可将每种信号进行单独分离、定量,为多指标检测提供可行性,使之在病理诊断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俊;彭作富;黄燕华;朱小波;李成仁;陈洪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正丁醇替代二甲苯在组织脱水与透明中的应用

    在日常病理工作中,病理技术首要的任务是制作1张优质切片.传统的制片过程常用二甲苯作为透明剂.二甲苯透明能力强、时间短,但易使组织收缩、变脆,各种组织透明时间也不尽相同,不易掌握;且对人体有毒副作用并对环境造成污染.正丁醇能与水、乙醇及石蜡混合,其性质温和兼有脱水、透明作用.多年来,我们用正丁醇替代二甲苯进行组织脱水、透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晓萌;丁洋;王晓梅;盛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重包埋法在内耳切片中的应用

    内耳作为重要的听觉器官,由于其位置深在、内部结构复杂精细且含有大量腔隙,给制作内耳切片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通过多次实验,综合石蜡和火棉胶包埋的优缺点,通过对双重包埋法的改进,摸索出操作简便易行、危害较小、组织结构完整可同时应用于多种染色的内耳切片制作方法.

    作者:李颖;范尔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VEGF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诱导血管生成的促进因子,在创伤愈合、胚胎发育、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表达受细胞遗传特性和肿瘤微环境中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VEGF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尤程程;黄利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基于抗原修复技术的定量免疫组化:从实验、假说到研究计划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的发展总是和新技术的发明密不可分.以形态学为例,17世纪,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认识到细胞的存在.随后一系列的组织固定、包埋以及切片染色技术的研发,导致组织病理学的产生[1].1893年德国外科医师Ferdinand Blum偶然发现作为消毒剂的甲醛可以用于固定人体组织,自此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就成为常规生物组织标本的制备方法[2]沿用至今,成为国际通用的组织病理学经典方法.所有病理学的诊断原则和形态学标准均建立在甲醛石蜡组织加HE染色切片的基础上,是临床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石善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成体干细胞龛的研究进展

    成体正常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繁衍级别分化后代的双重功能.两种能力的动态平衡维系着组织正常命运.否则,分化过度、削弱自我更新,可致干细胞枯竭;而自我更新过度,则阻碍级别分化,干细胞由之扩增,甚至向肿瘤转化.防止更新与分化的过度,依赖于干细胞遗传程序与龛(niche)调控信号的协调整合.

    作者:张众;李连宏;王梅;谢丰培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