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761
  • 国内刊号:34-1143/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15
  • 全年订价:16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95年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 外科学
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肝癌患者术前ICGR15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分析

    探讨肝癌患者术前ICGR15水平与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本院1997年12月-2000年12月收治的59例肝癌患者,依其术后并发症的有无分成二组:有并发症组(n=23)与无并发症组(n=36).分析两组间术前ICGR15水平、手术操作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有并发症组ICGR15水平(12.173±10.184%)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8.529±6.844%,P=0.043);有并发症组手术时间(346.39±127.34 min)亦显著长于无并发症组(291.53±117.68 min,P=0.030);ICGR15水平与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与转氨酶、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无关.结论肝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与术前肝脏储备功能、手术时间有关,ICGR15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预测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敏感指标.

    作者:淮明生;戴朝六;朱兴;田大治;张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儿童期胆囊结石27例临床诊疗分析

    探讨儿童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18年间本院收治的27例胆囊结石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儿中,合并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例,胆总管囊肿1例,胆道蛔虫4例.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依据B超检查.23例分别采用胆囊切除术、胆囊切开取石造瘘术,或附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胃空肠胆管三造瘘、腹腔引流、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等手术,无手术死亡.结论儿童胆囊结石发病率较低,但是常见的儿童期胆道疾病之一.胆汁淤积可能是国内儿童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始动因素.建议B超确诊有胆囊结石的患儿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作者:胡孔旺;朱化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

    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年来收治13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急诊行肝癌切除术,1例行缝扎止血及肝动脉插管术.术后1 h死于出血性休克1例.术后随访11例,术后生存小于12月2例,12-18个月3例,19-30个月2例,31-42个月3例,>4年者1例(术后第3年亚临床复发再切除病例).随访患者终死亡原因:癌复发和转移、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结论肝叶切除和肝脏局部切除不但可以彻底有效地止血,而且可以切除肿瘤达到根治的目的,是首选的方法.术后的综合治疗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和腹腔化疗交替应用以预防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加用免疫治疗,以期获得更佳疗效.

    作者:王颖勃;徐忠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胆管结石并左肝肥大右肝萎缩的处理

    总结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左肝肥大、右肝萎缩的经验.方法对37例肝胆管结石并左肝肥大、右肝萎缩患者进行手术并随访,其中施行T管引流13例,肝肠盆式Roux-Y吻合20例,跳跃式肝肠Roux-Y吻合4例,同时附加左肝叶部分切除3例,右肝叶部分切除5例,脾脏切除2例.结果术后发现残余结石8例,占21.6%,经术后胆道镜检查取石,取净2例,后残石率降致16.2%.无死亡病例.随访37例,且均超过半年,在随访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管炎4例,效果优良者占89.2%.结论术前影像检查和合并症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肝胆管的充分显露和切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式选择要视梗阻部位、胆管狭窄和扩张的程度及术中患者的情况而定,以肝叶或段切除和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者疗效佳.

    作者:李运福;叶观瑞;潘思波;吴金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乏特氏乳头癌的诊断和治疗(附12例报告)

    探讨乏特氏乳头癌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性总结1985-199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乏特氏乳头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B超、CT)均未能作出该病的直接诊断,而行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的5例,均发现乳头肿瘤,活检证实4例为乳头腺癌,1例为乳头腺瘤(术后切片为腺瘤恶变).其余病例均在术中切开十二指肠降部行乳头肿块冰冻切片确诊,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乳头部腺瘤癌变行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结论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和ERCP有利于术前明确乏特氏乳头部肿瘤的诊断.

    作者:傅浩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气囊扩张幽门加捆绑式胰肠吻合预防保留幽门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

    探讨预防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及胰漏防治方法与机理.方法应用自制所囊,扩张幽门环肌,使其暂时麻痹,处于开放状态.用单层胰肠套入捆绑吻合,胰腺断缘的浆膜化处理、吻合周围放置自制双套管被动冲洗引流.结果 51例患者术后3 d开始测定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无一例胰漏,术后3-7 d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拔除胃管,分别于术后2周、4周、8周钡透检查胃排空正常.结论球囊扩张幽门和良好的断端处理及冲洗引流,是预防PPPD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有效方法.良好的胰断端处理,胰肠吻合及有效冲洗引流是预防胰漏的关键.

    作者:栗洪升;房巨波;张洪宇;朱爱华;朱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龄急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

    探讨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法对其预后影响. 结果死亡6例,均为急诊手术者,限期手术无死亡. 结论并存病是引起死亡的高危因素,对伴有并存病的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应首先考虑经皮肝胆囊置管引流,等病情稳定、并存病改善后,限期手术;无并存病或伴有并发症者应及时手术.

    作者:徐书福;邹米红;顾勇;许玉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叶(段)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狭窄

    探讨肝叶(段)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7月至1999年7月行肝叶(段)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狭窄29例的治疗情况.结果 29例肝叶(段)切除术中同时行胆管切开整形和胆管空肠吻合22例,T管引流术7例.胆道镜术中及术后检查取石18例.本组无手术死亡.27例随访1~11年,随访率为93.10%,无结石复发,优良率为89.65%.结论肝叶(段)切除联合手术是当前治疗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理想有效术式.

    作者:仇方信;胡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外胆管炎性闭塞的外科治疗

    探讨肝外胆管炎性闭塞预防及治疗的有效方法. 方法对5例肝外胆管炎性闭塞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期行肝管成形,胆肠吻合3例;分期手术2例,先行胆管空肠架桥内引流术,二期行胆肠吻合术.5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7年,无症状复发.结论严格把握肝外胆管探查指征,选用合适的T管,精细手术操作,避免损伤胆管粘膜及保护胆管营养动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根据个体化原则采用合理手术方式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树军;李永研;王福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Oddi括约肌松弛与复发性胆管炎胆结石

    探讨Oddi括约肌松弛与返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证实Oddi括约肌松弛,乳头通过1 cm以上的胆管探子,术后仍反复胆管炎和/或复发结石53例的病理与治疗.结果再次手术行横断胆总管的胆管空肠Y型吻合术(29例)或胃改道术(12例)等术式,基本消除或明显减轻胆管返流因素效果良好.单纯再次胆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良.结论 Oddi括约肌松弛可以导致复发性返流性胆管炎和/或结石复发,采用外科手术消除或减轻胆管返流因素后效果良好.

    作者:王炳煌;朱红;李立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内镜胆管引流对恶性胆管梗阻术前肝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比较经内镜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术前肝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腹壶周围癌、胰头癌共76例,引流组36例,其中行内置管引流29例,鼻胆管引流7例;对照组40例,未做任何方式的胆管减压引流.结果入院后第14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下降幅度分别为:引流组71.46±11.81%,23.09±9.56%,81.58±7.50%;对照组48.87±19.32%,18.37±9.31%,5.88±3.65%.结论经内镜胆管引流术能迅速改善梗阻性黄疸病的肝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林中;张剑波;卢艺;赵立民;周本英;粟代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管结石及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变化的意义

    探讨胆管结石及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30例胆管结石及55例ACST患者术中、术后7 d、14 d外周血中ET及CGRP的浓度.结果胆管结石得从术中至术后14 d外周血中ET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CST患者术中外周血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两组病例术中外周血ET的浓度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术后外周血中ET的浓度逐渐下降.胆管结石患者从术中至术后14 d外周血中CGRP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CST患者术中外周血中CGRP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外周血中CGRP的浓度逐渐下降.结论 ACST患者外周血中ET的浓度可以反映出肝胆系统及全身的病理损害程度,外周血中ET的浓度与ACST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外周血中CGRP浓度增高,对拮抗ET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促进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夏先明;李波;李秋;肖永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多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但发作后常迅速引起肠坏死.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人们认识不足,不易诊断,误诊断较高,本院自1996年至2000年共收治MVT10例,总结如下.

    作者:杨风辉;王力;李学华;候守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的临床分析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起病急骤,病情复杂而凶险,病死率高达40.5%[1].老年患者由于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病情尤为危重.本科自1984-2000年共收治65岁以上符合ACST诊断标准[2]患者62例,死亡1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朱深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囊部分切除术52例分析

    自1985年1月-1999年12月间,笔者对胆囊三角区水肿粘连,解剖不清的胆囊结石患者,行胆囊部分切除术52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组52例,男19例,女33例,年龄21-78岁,平均49岁.其中急性胆囊炎27例,坏疽性胆囊炎5例,胆囊壶腹、颈部结石7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8例,门脉高压并胆囊炎2例,Mirizzi综合征3例.全部均合并胆囊结石,病程在4 d以上,长达15 d.

    作者:李留峥;罗廷光;何启良;黄和东;罗荣高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胆管盆式内引流在治疗复杂型胆石病中的应用体会(附53例报告)

    肝内胆管结石仍然是基层医院外科医生需要面对的棘手的问题[1].复杂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处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外科医生经常讨论又难以定论的问题.1986-2000年,本院手术治疗肝管结石患者1086例,其中53例复杂型肝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刘常岳;文霞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11例报告

    本院从1996年7月至2001年2月,利用腹腔镜联合切除胆囊阑尾11例,无一例中转手术及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4例,女7例,年龄30-64岁.胆囊结石合并慢性阑尾炎5例,胆囊息肉合并慢性阑尾炎3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阑尾炎3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1.2 手术方法

    作者:唐寒秋;刘玉明;李涛;席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手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胆道结石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两个系统的疾病,但相互密切,胆道结石可影响心血管系统疾病,重者可致不良后果.本科为胆系外科,现将自1999年10月-2001年4月收治500例单纯胆囊结石手术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李连如;庄婵娟;顾崇毅;郑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佳手段[1],尤其是肝局灶性结石行肝部分切除更为适宜.1996年12月-2001年12月本科对232例局灶性肝胆管结石患者行相应部分肝切除术,术后残石11例,随访1月-5年无残石病例无结石复发.

    作者:刘初平;吴金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32例胆石性胰腺炎延期手术治疗体会

    胆石性胰腺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而对其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本院采用延期手术治疗32例胆石性胰腺炎,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性10例,女性22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0岁.不包括伴有胆道危重疾病和不能排除其它急腹症而应早期手术者.1.2 诊断及分级

    作者:葛怀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瘘引流方式的选择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40-70岁,平均52.4±3.4岁.其中单纯胆囊切除术后14例,T管拔除术后24例,肝癌术后6例,肝破裂修补术后1例.1.2 诊断标准根据B超确定腹腔内胆汁或者腹腔引流管引流胆汁的量而确定,凡手术当天和术后第1 d腹腔引流胆汁的总量超过150 ml,或术后第1 d胆汁量在100 ml以上者则视为胆瘘[1].本组45例均符合以上的标准,其中有4例引流量超过600 ml/d.

    作者:杨红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4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

    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和外科学的发展,国内外有关胆管癌诊治方面的报道明显增加,诊断手段有了一定的进步,外科治疗效果也较过去有所提高.尽管如此,胆管癌的治疗仍被列入治疗效果较差的几种消化系肿瘤之中.现将本科近10年来收治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情况作一总结、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讨论.

    作者:姜瑛;王心明;陈云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门奇断流、残脾腹膜后固定治疗门脉高压症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降低.由于脾脏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本院采用脾大部分切除残脾腹后固定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现将部分病例的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林鹏;奚建立;李大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37例报告

    中晚期肝癌是肝胆外科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虽然在处理上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但往往因条件差、瘤体大、切除率低而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本院自1998年4月至2000年11月采用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即经皮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xation TACE),同期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P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PEI)治疗肝癌3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龙;李荣祥;綦美和;卢吉银;段廷旺;陈勇;李劲;韦章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安舒栓可吸收血管夹在LC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本院自1999年3月-2000年12月,在实施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使用一次性安舒栓可吸收PDS血管夹16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37例,女128例,男女比例为1∶3.46.年龄大75岁,小19岁,平均46岁.术后诊断: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55例,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胆囊息肉4例.合并症有:胰腺炎2例、高血压1例、肾积水1例、肝硬化1例、矽肺1例、陈旧性宫外孕1例.使用可吸收止血夹数量分布为:1枚1例,2枚64例,3枚76例,4枚23例,5枚1例.有45例放置腹腔引流管占27.27%,引流时间:12 h 1例,24 h 13例,36 h 5例,48 h 25例,72 h 1例.术后住院天数,少3 d,多6 d,平均4 d,切口全部Ⅰ期愈合,全院病例均得到随访,生活、消化、工作正常.

    作者:辜天慧;袁伟;李全;陈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肝胆管结石在外科治疗中比较棘手,本院1990年5月-2001年7月共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1 043例,其中84例(占8.1%)行肝胆管盆式整形内引流术治疗,经过4月至11年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4例,男21例,女63例.年龄24-73岁,平均48.7岁.既往有一次胆道手术史患者14例;二次胆道手术史5例;三次胆道手术史2例.既往术式胆囊切除9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10例;胆囊切除加胆肠吻合2例.病程2月-31年,平均36.5月,其中66例患者有2年以上时间的胆道病史.

    作者:田成武;朱华文;曲明;姜田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囊管开放探查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开腹胆囊切除目前是普外科中常见且较安全的手术,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术中胆囊切下后开放胆囊管进行观察或探查,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胆囊管残留结石、残端过长等的发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统计了1994年2月-1999年12月共368例单纯胆囊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6例.年龄20-76岁,均有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术前均无黄疸史,B超检查明确结石大小及分布、形态,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

    作者:曹洪良;袁峰;汤小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视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门左右肝管分叉部以上的肝胆管结石,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较高,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16.1%,原因可能与饮食、胆道感染、寄生虫及胆汁瘀积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较为复杂.1957年黄志强[1]首先提出的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目前公认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原则是:①切除病灶,取尽结石;②去除狭窄,解除梗阻;③建立合理、畅通引流.肝叶切除术后仍有结石残留及复发等问题,为提高肝叶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和再次手术率,因此要予以重视.

    作者:赖佳明;梁力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近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胆管结石治疗的认识也随之深化,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种先进仪器的使用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选择.作者仅就国内外现状及本人体会作一介绍.1 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发生于胆总管或肝总管的结石除因某些解剖因素或疾病无法行十二指肠镜治疗外,70%~80%病例均可由十二指肠镜及其辅助器械完成.

    作者:吴硕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又可称为肝胆管结石,是指肝管分叉部以上的肝胆管结石,一般多为胆色素钙的色素性结石.肝内肝管结石的病因为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停滞,病理改变主要是胆管梗阻和感染.结石机械性梗阻、胆道感染、肝实质的相应改变是肝内胆管结石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梗阻、感染、肝损害的反复发生是此病的基本过程.

    作者:余少明;陈训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米诺肝移植

    目前,供肝的缺乏是限制临床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随着肝外科手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展了活体部分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等方法来扩大供肝的来源.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解决供肝缺乏问题的肝移植术式--多米诺肝移植(Domino liver transplantation,DLT),也称为连续性肝移植(Sequen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现作一简介.

    作者:陈栋;陈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与胆囊结石及胆囊切除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的关系

    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和Oddi括约肌迟缓开放是一组协同的过程,也是排出胆囊内容物以及排空胆囊的生理基础.这一运动除了受胆囊收缩素(CCK)和促胰液素(secretin)等体液因素调节之外,还受丰富的内脏运动神经来支配.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影响胆囊排空,造成胆汁淤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而由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Oddi括约肌压力、胆道运动改变、十二指肠-胆道返流以及伴随胆囊切除而行的括约肌切开,将促进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因此,治疗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时,需注意Oddi括约肌功能,特别是在胆囊切除术后有症状的患者中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孔静;吴硕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管结石的外科问题与对策

    马年之初,欣闻黄志强教授领导并历经几十年完成的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不仅是课题组的光荣,同时也是全国胆道外科医师的幸事.这一成果使得我们胆道外科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从第1例胆囊切除(1882年)及胆总管探查术(1890年)至今,胆道外科已经历了120年的发展,虽然各种外科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但在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人们对这一疾病观察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临床问题就更显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疗效,仍需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难题.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良性疾病胆肠内引流术后远期发生胆管癌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内皮素-1在内毒质所致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在内毒素所致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Waster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内毒素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组和左旋精氨酸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浆NO和ET-1水平、肝脏功能变化,在光镜下观察肝细胞损伤程度,在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大鼠投予内毒素12 h后,血浆NO和ET-1水平明显下升,血浆转氨酶水平增加.肝细胞明显水肿、变性和坏死,肝筛的数量和直径明显减少.左旋精氨酸和内皮素受体损坏抗剂均能明显减轻肝脏功能和结构的损伤.结论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中,NO起保护性作用,而ET-1则起促进作用,二者在肝脏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肝筛而引起的.

    作者:杨文军;雷正是;李代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27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探计P27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3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27蛋白的表达在进展期肝癌组织中显著降低,P27阳性表达率在高TNM分期(3/15),中低分化(6/20),有癌栓(3/14),直径大于3 cm(9/12)的肝癌组织中显著低于TNM分期(13/18),高分化(10/13),无癌栓(13/19),直径小于3 cm(7/12)的肝癌组织.P值分别为0.005、0.013、0.013、0.032.结论 p27蛋白表达量的减少和肝细胞肝癌的恶生程度及侵袭性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科;王学浩;张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CNA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研究

    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MTT法、集落形成试验观察PCNA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NA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PCNA反义核酸作用后的肝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制效应于作用后48 h为明显,并于72 h后逐渐减弱.集落形成率明显下降.PCN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PCNA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朱金海;黄建富;陈燕凌;陈大良;殷凤峙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