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492
  • 国内刊号:34-1065/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55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 安徽省优秀学报(2004 2009)
  • 医药卫生综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经枕小脑幕锁孔入路松果体区的应用显微解剖

    目的探讨开展松果体区病变锁孔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环池、四叠体池、胼胝体压部、三脑室后部、大脑大静脉系统、松果体、四叠体的显露范围.结果经枕小脑幕锁孔手术入路对松果体区的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而无效脑暴露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结论经枕小脑幕锁孔手术入路行松果体区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朱安凯;万经海;韩卉;王先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舌鳞癌中IL-8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与舌鳞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舌鳞癌手术切除标本和10例正常舌黏膜标本中IL-8的表达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结果 舌鳞癌标本中36例(60.00%)IL-8呈阳性表达,舌鳞癌iMVD为38.30±12.87;IL-8评分为高级的舌鳞癌组织iMVD高于IL-8评分为阴性和低级的舌鳞癌组织.iMVD与IL-8呈正相关(rs=0.735,P<0.01).结论 IL-8表达与肿瘤内iMVD明显相关,同时与舌鳞癌的临床分期关系密切.

    作者:徐文华;周健;陆乔尔;王元银;王银龙;何家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APO诱导6-OHDA所致 PD 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及其形态学改变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阿朴吗啡(APO)腹腔注射6-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形态学变化.方法 6-OHDA单侧一点注射大鼠右侧SNc,特异性毁损DA能神经元;术后1 、7、14、21 d腹腔注射APO,观察旋转行为;利用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间点VTA DA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和TH表达情况.结果 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Nissl染色见PD大鼠左侧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论 APO能诱导6-OHDA 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

    作者:徐蓉;李光武;姚玉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BA、C57BL/6bkl小鼠对脉冲性噪音损伤敏感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CBA、C57BL/6bkl小鼠对脉冲性噪音损伤的敏感性.方法小鼠共分为8组,第1、2、3组为CBA小鼠(n分别为9、10、10)分别给予160 dB SPL 50、100、150次脉冲噪音暴露,第4、5、6组为C57BL/6 bkl小鼠(n皆为10),分别给予160 dB SPL 50、100、150次脉冲噪音暴露,第7、8组为CBA和C57BL/6bkl小鼠对照组(n=10),无噪音暴露.在噪音暴露前、噪音后24 h及28 d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结果给予160 dB SPL 50次脉冲噪音暴露后,CBA只出现暂时性阈值漂移,C57 BL/6bkl出现暂时性和永久的阈值漂移,给予160 dB 100次和150次脉冲噪音暴露后,CBA和C57BL/6 bkl均出现暂时性和永久性阈值漂移.对照组无阈值漂移.结论 C57BL/6bkl小鼠对脉冲性噪音更敏感,耳蜗铺片形态学亦支持上述结论.

    作者:童步升;Malou Hultcranz;Goran Laurell;段茂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全反式维甲酸及银杏提取物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银杏提取物(Egb)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取第3代NSCs诱导分化,试验分为4组:ATRA组(10-8mol/L)、Egb组(2 mg/L)、ATRA(10-8mol/L)+Egb组(2 mg/L)和空白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微管相关蛋白(MAP2)、乙胆碱酯酶(AchE)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并计算阳性染色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ATRA组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AchE阳性和TH阳性神经元的百分率分别为26.32%±3.62%和12.02%±2.78%;Egb组分别为42.93%±3.08%和18.13%±1.74%;ATRA+Egb组分别为43.32%±5.60%和13.03%±2.54%;空白对照组分别为27.68%±2.51%和5.74%±1.81%.结论 ATRA和Egb均可促进NSCs 向TH阳性神经元分化,Egb还可促进NSCs 向AchE阳性神经元分化,ATRA和Egb联用无协同效应.

    作者:徐仿成;陈先文;胡慧敏;施雪英;任于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重组pAd/CMV/V5-DEST-p16质粒的构建

    摘要目的构建并鉴定pAd/CMV/V5-DEST-p16重组腺病毒质粒.方法合成人p16-INK4表达基因,构建pENTR1A-p16质粒.通过LR反应,入口克隆pENTR1A-p16质粒的外源性合成的修饰后的p16 cDNA,取代目的质粒pAd/CMV/V5-DEST中的ccdB基因,形成表达克隆pAd/CMV/V5-DEST-p16,测序证实质粒含有目的基因.结果构建了p16重组腺病毒质粒,为研究p16-INK4的作用创造了条件.结论用通路克隆系统构建重组p16腺病毒质粒稳定、可靠、方便.

    作者:姚彬;胡勇;熊自忠;李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可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摘要目的构建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hBMP)-4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hBMP-4.方法将质粒pCS2(+)/hBMP-4用EcoRⅠ单酶双切获得目的基因片段,真核载体pcDNA 3.1(+)用EcoRⅠ酶切线性化,对上述两种酶切产物分别回收纯化后进行连接,筛选出正确的转化子,并进一步转染COS-7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进行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酶切及基因测序提示构建正确,RT-PCR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Western-blot检测到hBMP-4蛋白表达.结论利用非定向克隆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至真核表达载体中,为进一步研究目的基因打下基础.

    作者:王兴宇;汪春兰;李栋梁;赵宇;王帮河;何金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巨细胞病毒增殖性感染新生乳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9株在体外增殖性感染新生乳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方法 在长成单层的Balb/c新生乳鼠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培养物上,接种TCID50为5×103/3 ml的HCMV AD169株感染的HF细胞上清液.通过相差显微镜、PCR、RT-PCR、间接免疫荧光、TCID50、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和鉴定HCMV在神经细胞内的感染状况.结果 接种病毒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在感染后第1天即可观察到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渐加重;HCMV IE和UL83 DNA及mRNA检测均可见阳性条带;HCMV pp65蛋白免疫荧光检测亦为阳性,蛋白质表达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明显提高;TCID50检测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逐渐上升;在神经元胞浆内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病毒颗粒.结论 HCMV AD169株可能具有增殖性感染乳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能力.

    作者:蔡亦红;高荣保;王明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丝裂霉素C对兔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角膜haze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兔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对27只青紫兰兔双眼行LASEK手术,术后54眼随机分为3组,即0.02% MMC治疗组(18眼)、0.1%氟米龙治疗组(18眼)和空白对照组(18眼).术后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haze的形成情况;分别于1周、1月、2月取兔眼角膜,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术后1周、1月、2月,丝裂霉素C组角膜haze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MMC组术区前部基质内角膜成纤维细胞数较对照组和氟米龙组少(P<0.05),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SEK术后MMC可抑制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胶原纤维的合成,减少haze的形成,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有效抑制haze形成的药物.

    作者:刘杰;陈逖;朱美玲;陶黎明;范伟杰;汪永;陈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aspase-3与Survivin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aspase-3及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8例HCC、40例癌旁组织、25例肝硬化及8例正常肝组织中Caspase-3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① Survivin在肝硬化、癌旁肝组织及H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5%及43.8%(P<0.01),Survivin 在高、中、低分化HC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 Caspase-3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癌旁肝组织及H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7.5%、84%、85%及60.4%,Caspase-3在正常肝脏与HCC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aspase-3在高、中、低分化HC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 Caspase-3和Survivin在HCC组织中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性(r=-0.39,P<0.01).④ Survivin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H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但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HCC的大小相关.结论 HCC中Survivin的高表达及Caspase-3的失表达可能与HCC的生长有关,在HCC中Caspase-3和Survivin表达的负相关性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与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维利;孟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胎海马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海马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形态变化.方法采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DAB显色技术研究人胎儿海马内nestin神经元的定位和分布.结果 7例胎儿海马内都有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免疫阳性细胞呈现3种形态,3种形态的细胞在不同胎龄胎儿海马内分布形式、数量有明显不同.结论人胎海马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呈3种不同的形态,其分布形式和表达数量随胎龄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徐胜春;涂丽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视网膜氧自由基及形态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RIR)过程中大鼠视网膜氧自由基(OFR)及视网膜形态的变化过程.方法采用前房灌注液体形成16 kPa高眼压而建立RIR模型.检测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行视网膜光学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缺血组SOD、MDA水平分别有明显降低与升高(P<0.05);与缺血组相比,再灌注各组SOD水平继续降低(P<0.05),MDA水平继续升高(P<0.05).缺血再灌注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丢失明显,逐渐由水肿变为萎缩损伤,较空白对照组严重.结论 OFR含量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逐渐升高,可导致视网膜持续性病变.

    作者:鲍宁;范伟杰;陶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对NB4细胞NF-κB、ROS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NB4细胞的生长以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氧(R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NB4细胞,加入ATRA和不同剂量的As2O3,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 b、ROS、NF-κB的变化,DNA片段梯度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0.5 μmol/L As2O3下调了1 μmol/L ATRA诱导的NB4细胞的分化凋亡发生,同时抑制了NF-κB的激活,提高了ROS水平.2 μmol/L As2O3联合同浓度ATRA对增殖抑制、诱导凋亡更明显.结论 ATRA联合As2O3对NB4细胞具有分化和凋亡的双重效应.

    作者:黄震琪;夏瑞祥;曾庆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骨保护素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系的培养与鉴定

    目的培养经骨保护素OPG修饰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系并检测其表达能力,鉴定表达产物,为基因工程技术治疗牙周病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利用已构建的pSecTag-OPG真核分泌表达穿梭载体,用脂质体法将目的基因转染至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证实转染的细胞表达骨保护素.结果经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转染OPG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中有OPG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培养出分泌表达OPG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系.

    作者:吴迪;赵春晖;梅陵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表型的比较

    目的分析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病部位等表型上的不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10例有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780例无家族史该病患者进行调查,用EPI和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较无家族史该病患者发病年龄早(t=3.585,P=0.000),在夏季的发病频率低(χ2=6.458,P=0.011),病情较轻(χ2=12.712,P=0.002),较少累及到臀部(χ2=8.059,P=0.005)、胸部(χ2=5.235,P=0.022)、腹股沟(χ2=7.496,P=0.006)、颈部(χ2=6.515,P=0.011)、腋下(χ2=9.594,P=0.002)、外生殖器(χ2=4.813,P=0.028)和甲(χ2=5.735,P=0.017)部位.结论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在某些表型上差异有显著性,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学基础.

    作者:李伟;孙良丹;杜卫东;杨森;肖凤丽;何素敏;周顺铭;王剑;周福圣;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安眠药合并酒精混合中毒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安眠药、酒精混合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混合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两组催醒时间、症状持续时间、治疗24 h前后APACHE-Ⅱ、Glasgow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剂量组催醒时间、症状持续时间比常规剂量组短(P<0.05),两组治疗24 h后APACHE-Ⅱ、Glasgow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大剂量组APACHE-Ⅱ、Glasgow评分改善幅度较常规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安眠药、酒精混合中毒时选用大剂量纳络酮治疗比常规剂量效果更显著.

    作者:俞锐敏;章仕坚;蒋亚斌;黄新智;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浆AVP水平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浆精氨酸升压素(AVP)水平变化和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 61例受试者接受多导睡眠监测,其中17例患者给予自动调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uto-CPAP)压力滴定,随机选择8例患者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短期治疗.结果血浆AVP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指数、微觉醒指数正相关,与低血氧饱和度负相关;第一夜auto-CPAP滴定后和短期治疗后OSAS患者的应激事件和血浆AVP水平较滴定前均显著下降.结论 OSAS患者的应激事件使血浆AVP释放增加,可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性,参与OSAS病情发生;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减少OSAS患者的应激事件,下调血浆AVP水平.

    作者:尤青海;张妍蓓;刘荣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汉族人寻常性痤疮的家族危险性研究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汉族青年人寻常性痤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患者和对照组一级亲属的患病情况.共计征集患者975例,健康志愿者580例,其一级亲属分别有3 009人和1 825人.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共计有1 085人曾患痤疮,对照组的一级亲属中共计有223人曾患痤疮.结果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4.05),95% 可信区间 (CI):3.45~4.76.结论证实家族性因素在寻常性痤疮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生新;王海林;范星;孙良丹;杨森;王培光;肖风丽;高敏;崔勇;任韵清;杜文辉;权晟;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248例辅助生殖技术后双胎妊娠结局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后多胎妊娠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42例辅助生殖技术后双胎(A组)与143例辅助生殖技术后单胎(B组)、54例自然受孕双胎(C组)的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结果辅助生殖双胎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早产、胎膜早破、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单胎组,而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生率与单胎组差异无显著性;辅助生殖双胎组与自然受孕双胎组母体合并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且新生儿预后良好.结论辅助生殖治疗多胎妊娠率高,为高危孕妇,故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监护.

    作者:吴娟;曹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术前植入5-Fu缓释剂对大肠癌的治疗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前直肠黏膜植入5-Fu缓释剂(5-Fu SR)后,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肿瘤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调控基因的变化.方法将25例大肠癌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两组均在手术前后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观察癌组织病理形态和识别凋亡癌细胞,SP免疫组化法检查给药前、手术后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p53及Bcl-2基因表达状况.结果Ⅰ组用药后24、48、72 h外周5-Fu血药浓度维持较稳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72 h时门静脉血浓度显著大于外周血(P=0.013);癌组织浓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Ⅰ组术后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术前(P<0.001); 术后癌细胞的增殖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术后较术前显著下调(P=0.03);p53基因突变与非突变者,二者术后Bcl-2表达均较术前下调.结论直肠黏膜下植入抗肿瘤药是术前区域性化疗的佳途径;5-Fu SR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满意,大肠癌细胞凋亡增加,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明显下调,并且对p53基因突变者亦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弋;万圣云;郭爱军;王光升;王瑞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0、Th1和Th2细胞水平检测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进行分析;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分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Th1/Th2比值降低(P<0.05).Th1、Th0细胞百分比在SLE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SLEDAI>10组Th1/Th2比值低于SLEDAI≤10组和正常组(P<0.05).Th2细胞百分比在SLEDAI>10组显著升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伴有口腔溃疡SLE组其Th1细胞百分数降低,有关节炎组其Th2细胞百分数升高.Th1/Th2比值与SLEDAI积分成负相关;Th0与血清补体C3成正相关.24 h尿蛋白定量、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与Th1、Th2、Th0及Th1/Th2比值无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体内存在Th2优势活化状态,活动期SLE患者Th1/Th2失衡尤其突出;Th亚群细胞失衡在SLE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勇;连莉;徐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内环形强化病灶的MR灌注和弥散成像

    目的评价磁共振灌注和弥散成像对Ⅲ~Ⅳ级胶质瘤、脑转移瘤及脑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1 例Ⅲ~Ⅳ胶质瘤、单发转移瘤、脑脓肿进行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测量病灶环形强化区、中心坏死区、近灶周和远灶周水肿区的rCBV、rMTT以及中心坏死区的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胶质瘤、单发转移瘤、脑脓肿近灶周水肿区的rCBV分别为(2.01±0.85)、(1.41±0.59)、(2.00±0.24),远灶周水肿区的rMTT分别为(0.49±0.19)、(0.91±0.21)、(1.80±0.17),ADC值分别为(1.02±0.03)、(0.99±0.07)、(0.66±0.12),三组近灶周水肿区的rCBV及远灶周水肿区的rMTT有统计学差异(F=22.295,P<0.001;F=4.947,P<0.05;F=36.040,P<0.001).结论 3种病灶的近灶周水肿区的rCBV、远灶周水肿区的rrMTT和中心坏死区的ADC值,对Ⅲ~Ⅳ级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和脑脓肿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

    作者:方学文;余永强;钱银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宫颈癌患者术前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经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宫颈癌Ⅰb2-Ⅱb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0例宫颈癌患者Ⅰb2期(6例)、Ⅱa期(4例)、Ⅱb期(1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观察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 经介入治疗后所有宫颈癌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症状缓解率为100%(20/20),20例患者中肿瘤体积缩小达50%以上的17例,肿瘤完全消退的1例,肿块体积缩小的总有效率为90%(18/20) ,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后10~14 d均接受了宫颈癌根治术.结论 经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对Ⅰb2-Ⅱb期巨块型宫颈癌有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莉萍;周家德;张德志;柯小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TEN、p27的表达

    目的探讨病理抑癌基因PTEN、p27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学特征、预后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例正常肝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45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PTEN、p27的表达状况.结果 45例HCC中PTEN、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1.1%和40.0%)和阳性强度明显低于肝硬化组织(90.0%和100.0%)和正常肝组织(100.0%和100.0%),PTEN、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癌肿直径、有无癌栓密切相关.双变量相关分析,PTE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p2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PTEN、p2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分化等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作者:陈伟;孟翔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摘要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ADAR基因的突变,分析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调查中国安徽省汉族人的5个DSH家系、3个散发病例,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ADAR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发现了8个杂合突变,其中5个是新发现的(c.982C>T,c.1491insA,c.2568_2571delTAAC,c.2969C>G,c.3040G>T),3个是曾经报道过的(c.3203-2A>G,c.3247C>T,c.3286C>T).结论到目前为止,共发现48个DSH的ADAR基因突变,推测ADAR基因的突变热点可能位于ADEAMc区域.ADEAMc区域是ADAR蛋白发挥腺苷脱氨酶作用的重要区域,但目前尚未发现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明确相关性.

    作者:侯艳霞;任韵清;陈建军;高敏;周伏圣;杜文辉;王培光;沈玉君;杨森;崔勇;梁燕华;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听力筛查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听力的影响及可能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方法应用丹麦耳声发射仪(TEOAE)对HIE患儿和正常儿出生后42 d内进行听力筛查.结果 HIE患儿TEOAE通过率61.5%,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产、HIE临床分度、高胆红素血症是其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HIE能引起新生儿听力障碍,早产、HIE临床分度、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影响HIE新生儿TEOAE不通过的高危因素.

    作者:程雁;王俐俐;宣桂华;张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皖籍汉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的遗传模式,并分析皖籍汉人SLE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用Epi Info 6.0及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AGE3.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30.2岁,平均病程为32.5个月.SLE存在多主基因效应、主基因模型拟合好,支持在多基因基础上符合孟德尔遗传的主基因效应.结论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SLE遵循多主基因遗传模式而非单基因遗传模式.

    作者:王剑;刘建军;杨森;陈建军;周顺铭;何素敏;梁燕华;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缓释氟尿嘧啶局部植入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缓释氟尿嘧啶局部植入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及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无明显的化疗不良反应.结论缓释氟尿嘧啶的局部化疗能诱导乳腺癌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能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微血管生成.

    作者:聂秀青;王本忠;朱立新;万圣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褪黑素及尿液中6-羟基褪黑素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褪黑素(MLT)及尿液中6-羟基褪黑素(6-OH-MLT)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30例NSCLC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血清中MLT和尿液中6-OH-MLT的浓度以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MLT和尿液6-OH-MLT水平.结果 NSCLC患者血清MLT和尿液6-OH-MLT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P<0.05),30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夜间(C0:00)血清MLT及尿液中6-OH-MLT水平与中午(C12:00)时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C0:00血清MLT和尿液中6-OH-MLT浓度在化疗后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0.01).结论 NSCLC患者化疗后体内MLT及其主要代谢产物6-OH-MLT明显降低,提示化疗可能影响NSCLC患者体内MLT合成,使其内源性MLT水平下降.

    作者:殷实;胡世莲;王卫东;徐维平;王华;张琦;唐海沁;魏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杂合性缺失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检测7 q22-36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现象.结果在24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有9例发生了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37.50%,D7S515、D7S523、D7S636、D7S487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4/24)、8.33%(2/24)、8.33%(2/24)和4.17%(1/24).结论白血病患者染色体上的多位点微卫星改变,提示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染色体的多部位、多步骤改变有关.

    作者:曾庆曙;倪婧;汪渊;周青;王永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瘢痕疙瘩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了解中国人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550例瘢痕疙瘩先证者流行病学分析并用Falconer法计算遗传度.结果发病年龄(22.61±12.34)岁,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家系患者比无家系患者病情更重且此种差异有显著性(χ2=8.430,P<0.05).有家系患者中58.20%为多发患者,而无家系患者中该比例为4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5.167,P<0.05).患者一、二和三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是71.55%、40.51%和17.14%,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8.89%.结论年轻人好发且无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顺铭;杨森;李伟;王剑;何素敏;梁燕华;王红艳;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妊娠相关蛋白-A与斑块不稳定性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其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26例冠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22例,ACS组40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定量检测外周血PAPP-A、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对所有冠脉造影显示狭窄≥30%的病变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ACS中PAPP-A含量(13.19±4.04)mIU/L明显高于SA(5.47±3.00) mIU/L(P<0.01)及对照组(5.09±2.19) mIU/L (P<0.01);并且与CRP(r=0.62 P<0.01)、复杂性狭窄的数量(r=0.45 P<0.05)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PAPP-A在ACS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对ACS的危险度分层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石增刚;马礼坤;余华;冯克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LA-DRB1等位基因在皖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分布

    摘要目的探讨HLA-DRB1基因在皖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分布,以寻找皖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易感性和保护性HLA-DRB1等位基因及这些等位基因的意义.方法采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6例)和正常对照(340例)外周静脉血,采用SSP多重PCR技术扩增两组成员HLA-DRB1等位基因.计算并比较两组等位基因携带率.结果 HLA-DRB 1*04、DRB 1*09和DRB 1*1001在RA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HLA-DRB 1*11、DRB 1*15和DRB 1*07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余等位基因在两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LA-DRB 1*04、DRB 1*09和DRB 1*1001可能是皖籍RA患者的易感性等位基因,HLA-DRB 1*11、DRB 1*15和DRB1*07可能是保护性等位基因.

    作者:蒋真;李向培;钱龙;厉小梅;汪国生;张宏;王玮;阎文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花斑癣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花斑癣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503例花斑癣患者及其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应用Epi6.0、SPSS10.0软件、Falconer公式和复合分离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① 503例花斑癣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2.85±10.36)岁;男、女患者平均首发年龄分别为(23.45±10.51)岁和(21.53±9.91)岁(P>0.05);男女患者的首次发病高峰年龄均是20~29岁.② 503例中有家族史者106例(21.1%),男性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P<0.01);有家族史者复发频率较无家族史者高,病程也较长.③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的发病率分别为5.31%、1.65%和0.28%;计算遗传度分别为48.13%、40.11%和27.20%.④通过复合分离分析,花斑癣的佳遗传模型为多基因累加模式.结论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何素敏;杜卫东;杨森;周顺铭;李伟;王剑;徐生新;张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小鼠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血管性痴呆的影响.方法不完全结扎颈总动脉5min后复灌以造成小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采用电迷宫来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方法检测对脑内AchE的影响.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可使模型小鼠学习反应时间缩短,记忆潜伏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减少;可抑制AchE的活性.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脑内乙酰胆碱功能,提示对血管性痴呆有保护作用.

    作者:程景林;王爱玲;周玲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杜鹃花总黄酮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杜鹃花总黄酮(TFR)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模型.观察心脏冠脉流量(CF)、心肌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等的变化.用离体器官法测定家兔主动脉环张力的变化.结果 12.5、25、50和100 mg/L TFR-PP可明显地抑制缺血再灌致大鼠心脏CF的减少和心肌中MDA含量的升高及NO含量和NOS活性的下降;25、50和100 mg/L TFR-PP可明显地抑制心肌中CK和SOD活性的下降;50和100 mg/L TFR-PP可明显地抑制心肌中LDH活性的下降.在0.033~2.70 g/L范围内,TFR可分别松弛由KCl和苯肾上腺素诱导的家兔主动脉环的收缩,TFR的血管松弛作用可被内向整流型钾通道(KIR)的阻断剂BaCl2(10-4mol/L)及大电导Ca2+-敏感性钾通道(BKCa)的阻断剂TEA(3×10-3 mol/L)明显地减弱,但去除血管内皮和用前列腺环素(PGI2)合成酶抑制剂Indo(0.1 mmol/L)及NO合酶抑制剂L-NAME(0.1 mmol/L)预处理后对TFR的血管松弛作用无明显的影响.结论 TFR-PP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减少自由基过氧化、增加NO生成、血管松弛及开放KIR及BKCa等有关.

    作者:张建华;武征;陈志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来氟米特对大鼠肾毒血清性肾炎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对大鼠肾毒血清性肾炎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肾毒血清肾炎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LEF干预组(5 mg/kg/d,灌胃).2 周末检测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学指标;观察肾小球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变化.结果病理对照组24 h尿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小球内细胞数、含新月体肾小球数、硬化肾小球数、肾组织中MCP-1、ED1+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组织中ED1+细胞数与尿蛋白排泄量、形成新月体的肾小球百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形成新月体的肾小球百分数与尿蛋白排泄量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LEF干预组大鼠尿蛋白水平、肾小球细胞总数、硬化肾小球数、新月体数、肾小球ED1+细胞浸润及MCP-1表达均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1,0.05).结论 LEF能改善肾毒血清性肾炎大鼠早期肾脏病变,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肾组织MCP-1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赵珉;张伯科;王坤;钱浩;戴宏;梁维龙;阚春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银杏叶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杏叶总黄酮(FG)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糖尿病对照(DC)、及不同剂量FG(L-FG1、L-FG2、M-FG、H-FG)治疗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第5周起,各治疗组分别给予FG 20、50、100、200 mg/(kg*d)灌胃,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中Bax和Bcl-2基因表达强度,利用生物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Bax和Bcl-2在DC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细胞较NC组免疫强度增强;在各治疗组的强度较DC组减弱,其中M-FG、H-FG组与D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各治疗组与NC组比较,其表达仍有增强,L-FG1、L-FG2组与N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FG可以影响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并可能由此影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

    作者:何晓静;朱美玲;宋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安徽省阜阳市血源性艾滋病流行区HIV/AIDS社会支持现状的定性研究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的社会支持现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阜阳市京九办事处农村地区的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及其家属、乡村干部、乡村医生进行关于社会支持现状、态度及意见的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各类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比以前有所提高、态度有所改善,HIV感染对被感染者本人及其家庭除了带来精神痛苦更重要的是经济困难,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内部,家庭外支持相对薄弱.结论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社会支持与卫生服务需要进一步改善,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当地经济,改善社会支持环境消除歧视,建立和加强新型的农村合作化医疗体系以及社区/邻里支持系统.

    作者:周建波;孙业桓;吴荣涛;张秀军;张泽坤;吴红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装修后居室空气污染调查

    目的探讨装修后居室空气污染状况.方法选择装修结束1周内的住宅70户,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同时调查其居室使用面积、购买装修材料和家具的总费用.结果室内空气中甲醛、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超标率分别为42.9%、40.1%、58.6%、72.1%,按单位面积所花费的购买装修材料和家具总费用的均数0.05分组,比较两组之间四种污染的浓度,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固定住房面积后,随着购买装修材料和家具总费用的增加,室内空气中苯和二甲苯的含量也逐渐增加.结论室内装修可导致室内空气中甲醛、苯及其同系物的污染,污染程度与购买装修材料的量和家具总花费成正比.

    作者:操基玉;姚孝元;苏普玉;陈道俊;余秋月;储成顶;陶芳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85例成人呼吸道异物的诊断及治疗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多,可占60%~70%,偶见于成人[1].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虽然少见,但因为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是呼吸道梗阻症状不明显,因此经常被主诊医师误诊或漏诊.笔者统计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00年8月~2005年8月住院诊治的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85例,报道如下.

    作者:余得志;邱建新;沙群;杨见明;曹卫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