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706
  • 国内刊号:34-1190/R
  • 影响因子:1.00
  • 创刊:1994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82-94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本刊“健康教育”栏目被评为安徽省科技期刊特色栏目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2014年17期文献
  • 化瘀通脉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化瘀通脉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予中药化瘀通脉方治疗,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内径( CA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体积、搏动指数( PI)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CAD增加、IMT变薄、斑块体积缩小、PI改善(t=11.22、7.21、26.25、6.87,均P<0.05),血脂水平(TG、TC、HDL-C、LDL-C)及动脉硬化指数(AI)均明显改善(t=8.24、13.69、6.85、9.53、17.50,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7、1.83、0.65、1.43、1.86、1.88、1.42、1.85、1.14,均P>0.05),但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通脉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与辛伐他汀相当,能调节血脂代谢,并在一定程度上消散及稳定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程广清;李长生;杨晓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方法筛查松滋市妇幼保健院2000例7~12个月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初次免疫(初免)的效果,分析影响初免的因素,对初免低或无应答婴儿选择10μg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5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进行再次接种(再免),分析再免1、3次后的效果。结果(1)2000例婴儿乙型肝炎疫苗初免应答率为92.2%,平均抗-HBs几何抗体浓度(GMC)为:(321.88±100.45)IU/L,其中父母HBsAg阳性和在乡镇医院出生的婴儿应答率较低,与父母HBsAg阴性和在县级以上医院出生的婴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47.58,均P<0.05)。(2)两种疫苗再免1次、3次GMC含量均比再免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32、102.15,均P<0.05);再免3次较再免1次应答率及GMC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55、102.33,均P<0.05);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再免1次、3次后GMC含量较高,与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11、124.31,均P<0.05)。结论父母HBsAg阳性和在基层医院出生的婴儿低、无应答比例较高,再免后应答率较高,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效果较好。

    作者:邹才俊;黄代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RP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大小及血浆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大小为(0.069±0.021)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1.29±0.28)mm,均显著小于治疗前(t=7.538、7.132,均P<0.05),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t=7.131、6.37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为(3.54±1.92)mg/L,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7.125,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而言,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仅可有效缩小斑块面积,还可降低CRP,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作者:姬卫东;方岩;王经忠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大剂量氨溴索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氨溴索用于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30 mg,每天2次;观察组则加用氨溴索150 mg,每天2次。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控制率、显效率分别为21.43%(12/56)、48.21%(27/56),均高于对照组的5.36%(3/56)、21.43%(1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85,均P<0.01)。观察组PaO2和FEV1分别为(72.11±13.31) mmHg和(59.45±9.31)%,均高于对照组的(63.83±12.18)mmHg和(52.11±8.98)%;PaCO2为(34.81±14.88)mmHg,低于对照组的(45.64±19.9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3.84、4.25,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相比,大剂量氨溴索用于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优,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周士燕;陈玉桃;潘璇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半量曲普瑞林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半量曲普瑞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术后观察组予半量曲普瑞林治疗、对照组予全量曲普瑞林治疗,共治疗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手术后随访1年,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1.6%;观察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9.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和TNF-α均有明显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3、0.131,均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9%;观察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χ2=6.78,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采用半量曲普瑞林治疗与全量治疗效果相当,并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孙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序贯式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序贯式止血法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76例单双侧卵巢囊肿切除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术中采用序贯式止血法对出血创面进行处理;对照组38例,术中采用双极电凝法对出血创面进行止血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分别在术后1、4个月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雌二醇( E2)、黄体生成素( LH)及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8.0±8.1)min,对照组为(61.0±5.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05);观察组术前血清 E2值为(131.4±9.6) poml/L、LH 为(5.8±1.7) IU/L、FSH 为(7.8±1.9)IU/L,而对照组分别为(128.3±10.1)poml/L、(5.8±2.2)IU/L、(6.0±1.3)IU/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4、0.82、1.02,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E2、FSH水平较术前均下降(观察组t=4.31、4.10,对照组t=4.18、4.15,均P<0.05);术后4个月对照组E2水平高于观察组(t=5.22,P<0.05),LH、FSH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t=4.20、5.09,均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序贯式止血法能有效维持性激素水平,保护卵巢生理功能正常,为有效的止血方式,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解瑞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VATS)治疗的为VATS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TOS)治疗的为TOS组,比较:(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2)术后第1、3、5天血清CRP和IL-6水平。结果(1) VATS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疼痛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9.50±15.33) min、(60.23±9.75) h、(46.75±7.36)h、(3.54±1.58)d、(9.50±2.50)d,均较TOS组的(86.77±19.56)min、(66.50±10.50)h、(58.36±9.58)h、(5.50±1.55) d、(13.55±3.18) d的短;VATS组失血量、引流量为(161.55±25.54) mL、(155.75±23.18)mL,均较TOS组的(186.58±25.35)mL、(169.65±26.87)mL少;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14、28.19、54.11、6.03、7.24、98.36、76.34,均P<0.05)。(2)VATS组术后CRP第1、3、5天分别为(79.58±22.15) mg/L、(97.23±28.16) mg/L、(98.44±27.19) mg/L,IL-6分别为(69.36±17.32) ng/L、(96.33±25.67)ng/L、(103.16±28.89)ng/L,均低于TOS组的(97.84±25.37)mg/L、(119.17±31.77)mg/L、(130.81±33.29)mg/L、(76.83±21.97)ng/L、(121.15±32.64)ng/L、(122.08±30.7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2、58.33、69.17、64.34、79.58、92.17,均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李百明;朱于启;王永生;杨超;时磊;刘长昆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妊娠梅毒219例随访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妊娠梅毒筛查、诊治、随访情况,为妊娠梅毒管理工作提供改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分析法,对番禺区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筛查103665例孕妇新发现的219例妊娠梅毒患者随访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03665例孕妇中确诊妊娠梅毒219例,妊娠梅毒筛查阳性发生率为0.21%,均为潜伏梅毒;176例患者在孕期进行了1个疗程的治疗,其中33例积极接受2个疗程规范治疗;40例未治疗;3例因电话空号、关机或拒绝无法随访;先天梅毒共14例,发生率为6.4%。结论妊娠梅毒是一种严重母婴传播疾病,经过规范治疗、密切随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可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作者:蒋灵;袁瑷芹;张丽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厄贝沙坦与卡托普利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比较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与卡托普利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列为厄贝沙坦组,另一组采用卡托普利治疗的列为卡托普利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储备功能。结果(1)厄贝沙坦组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 LVPWd)、左室射血分数( 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大峰值流速E峰( VE)和舒张晚期大峰值流速A峰(VA)比(VE/VA)、左心室心肌重量(LVM)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1.23、18.36、28.12、46.36、51.13、16.03,均P<0.05);卡托普利组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21.36、31.12、14.33、18.19、16.45,均P<0.05);(2)厄贝沙坦组患者治疗后静息心率、运动心率、6 min步行距离、心力储备指数( CCRI )及心脏储备指数( CRI )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9、23.77、39.01、23.18、22.45,均P<0.05);卡托普利组治疗后各指标也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21、37.16、26.74、46.33、36.74,均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CRI优于卡托普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2、42.14,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卡托普利在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储备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厄贝沙坦在6 min步行距离试验和心脏储备指数方面效果更佳。

    作者:高峰;李庆祥;石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对眼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对患者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98例(134眼)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6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9例(68眼)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眼压变化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及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术后1d、3d、1个月和3个月的眼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均有明显降低(t=3.921、5.746,均P<0.01),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t=2.680,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均有明显提高(t=2.460、2.976,均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t=2.062,P<0.05)。对照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2.1%(8/66);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9%(2/68);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7.98,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眼表功能评分均逐渐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1 d、3 d、1个月和3个月眼表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2.191、2.680、3.172、3.013,均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促进患者眼表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兴强;孙学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尿酸( 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5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37例、稳定斑块组5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测定三组血清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15.92±2.52)μmol/L 和(294.85±25.52)μmol/L,均高于无斑块组( t =7.33、6.89,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23.17±3.82)μmol/L和(388.57±26.61)μmol/L,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t=9.82、10.02、6.90、7.12,均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林艳;常振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安徽省合肥市基层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安徽省合肥市基层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指导基层医院更好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合肥市45家基层医院,每月从中抽取门诊处方30~40张,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5.36±20.02)%、(61.36±17.18)%(P=0.01),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89.73±25.50)DDDs·(100例)-1· d-1、(108.46±32.27)DDDs·(100例)-1· d-1(P=0.04),抗菌药物联用比例分别为13.34%、29.13%(P=0.00),注射剂型比例分别为23.16%、46.39%,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上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仍然是基层医院使用主要的抗菌药物。结论安徽省合肥市基层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有必要加强督导和培训,特别是乡镇卫生院。

    作者:徐丙发;秦侃;李双虎;韩晗;陈瑞;徐芸;范鲁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E zrin 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Ezrin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zrin蛋白在98例鼻咽癌患者(观察组)和37例慢性鼻咽炎患者(对照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鼻咽癌患者的详细临床分期和病理特点,跟踪随访治疗过程中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情况。结果观察组98例患者中,69例(70.4%)呈现Ezrin蛋白阳性表达;对照组37例患者中,仅有4例(10.8%)呈现Ezrin蛋白阳性表达;两组Ezrin蛋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2,P=0.00)。通过对观察组中不同Ezrin蛋白表达强度患者的远处转移情况比较发现,Ezrin的强阳性(+++)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密切相关,Ezrin蛋白阳性(++)、(+++)表达组与阴性(-)和/或弱阳性(+)表达组患者比较,肿瘤转移率明显偏高(均P<0.05)。结论 Ezrin蛋白在鼻咽癌患者组织中呈现高表达情况,并且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的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张艳平;李雪兰;杨杰;唐峰;丁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抗菌药物使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使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处取得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作为样本,分析八种抗菌药物使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抗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使用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量大,其用药频度( DDDs)值为17031.3;其次为头孢他啶和妥布霉素,其DDDs值分别为14628.2和13813.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率与环丙沙星的使用量之间相关系数r=-0.951(P<0.01),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环丙沙星的使用量之间相关系数r=-0.992(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增强抗菌药物的效果,降低细菌耐药水平。

    作者:刘文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微创垂体瘤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优缺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案,垂体腺瘤患者54例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分为显微镜组31例和神经内镜组23例,分别使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的显微镜手术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有效切除率、术后的并发症(主要观察术后一过性尿崩症和短暂电解质紊乱)、术后各种激素水平以及患者1年内的随访结果。结果显微镜组手术时间(121.3±19.4)min较神经内镜组长,但术中出血量(50.3±3.2)mL较神经内镜组的(78.5±7.8)mL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993、1.032,均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8.7±1.1)d与(9.1±2.3)d,t=2.897,P>0.05]、有效切除率(93.5%与91.3%,χ2=3.19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尿崩症和短暂性电解质紊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分泌激素水平,显微镜组和神经内镜组术前、术后催乳素(PRL)[(387.3±100.8)μg/L与(145.3±27.4)μg/L、(390.2±133.7)μg/L与(148.4±57.2)μg/L]、生长激素(GH)[(63.4±5.7)μg/L与(10.6±2.4)μg/L、(65.6±6.2)μg/L 与(12.4±1.6)μg/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202.9±73.7)ng/L与(38.5±4.6)ng/L、(206.8±78.6)ng/L与(35.6±2.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6、1.301、0.973、1.034、0.774、0,732,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均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其中显微镜下手术出血较少,而神经内镜手术则可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黄斌;秦怀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孕妇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孕妇1823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其中确诊妊娠期糖代谢异常105例作为病例组,从1718例健康孕妇中选择同期入院的112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孕妇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率为5.76%,其中妊娠期糖尿病( GDM)为31例,糖耐量异常(GIGT)74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产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糖代谢异常发病率增加,但GDM和GIGT孕妇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3.786,P=0.001)、孕前BMI(OR值=2.424,P=0.013)和糖尿病家族史(OR值=1.554,P=0.003)是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和孕前BMI是孕妇妊娠期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丽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扩大翼点入路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和预后比较

    目的:比较扩大翼点入路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11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扩大翼点入路术组58例(观察组)和传统手术组54例(对照组)。观察和评价两组术后GOS分级,比较术前和术后第1、3、6天颅内压及术后两组预后结果。结果观察组植物生存率为10.34%(6/58),低于对照组的27.78%(15/54)(χ2=4.58,P<0.05);观察组中残率为29.31%(17/58),高于对照组的16.67%(9/54)(χ2=4.20, P<0.05);观察组重度脑水肿为10.34%(6/58),低于对照组的20.37%(11/54)(χ2=4.78,P<0.05);观察组硬膜下积液为12.07%(7/58),低于对照组的24.07%(13/54)(χ2=3.96,P<0.05);观察组术后第1、3天颅内压分别为(302.18±17.33)mmH2O和(260.32±17.42)mmH2O,低于对照组的(371.24±18.40)mmH2O和(322.17±16.28)mmH2O(t=7.53、5.39,均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术能够充分清理创面,大限度地清除血肿,止血较彻底,有利于脑功能的保护,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宋承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结石清除率均为100%。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t=6.655、6.386、4.657、7.675,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6/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5/50)(χ2=9.276,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志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安徽省淮南市2012-2013年流感病毒细胞分离及其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安徽省淮南市2012-2013年流感病毒细胞培养分离结果,研究淮南市流感流行特征,为该市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哨点医院送检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快速分型后采用狗肾( MDCK)传代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 HA)鉴定病毒滴度,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HI)进行型和亚型的鉴定。结果从148份流感网络实验室实时定量PCR阳性标本中,分离出流感毒株68株,总分离率45.9%,其中 A1(H1N1)型26株,分离成功率56.5%,A3(H3N2)型25株,分离成功率33.3%;BY型4株,BV型13株,B型毒株分离成功率为63.0%;各型毒株的分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淮南市流行株为BV型流感病毒,于3月份达到流行高峰;2013年流行株为A(H1N1)型流感病毒,流行高峰期则是12月份。结论淮南市2012-2013年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变异性强;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对流感流行的病原鉴定起决定性作用;流感病毒B型毒株和新A(H1N1)型毒株分离成功率较高。

    作者:余寿杰;王小波;刘江;刘笑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同期健康志愿者41例(对照组)进行血清CRP检测,对比两组CRP的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随访观察1年。结果观察组CRP(15.16±7.0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1±1.3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53,P<0.05);观察组中大、中梗死灶面积患者CRP分别为(18.13±10.07)mg/L、(15.21±7.34)mg/L,明显高于小梗死灶面积患者的(9.95±6.1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6、6.541,均P<0.05);观察组重、中型患者CRP分别为(19.13±12.24) mg/L、(16.32±8.16) mg/L,显著高于轻型患者的(9.93±5.4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53、7.692,均P<0.05);随访过程中,复发脑梗死及死亡患者血清CRP分别为(16.12±8.67)mg/L、(19.17±11.36)mg/L,明显高于预后较好患者的(11.32±8.4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3、8.751,均P<0.05)。结论临床上可以将血清CRP水平作为预测脑梗死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马福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与地奈德乳膏联合应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旨在找出疗效较为确切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的基础上加外用地奈德乳膏;对照组60例,仅外用地奈德乳膏。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1.7%(43/60),较对照组的46.6%高(28/60)(χ2=7.761,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皮损面积严重程度(PASI)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低更明显(t=3.832,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优于单用地奈德乳膏,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建议临床联合应用。

    作者:王竹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后腹腔镜与经输尿管镜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与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7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其中14例行输尿管镜碎石术( URL组),23例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RLU组),两组术中均留置双J管,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RLU组一次治疗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URL组的64.4%(χ2=4.15,P<0.05);RLU组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2.0±7.8)min、(38.0±4.6)mL,明显高于URL组的(46.5±7.2)min、(10.0±3.2)mL(t=6.23、5.20,均P<0.05);RLU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明显低于URL组的21.5%(χ2=4.06,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URL组有2例中转开放手术治疗,RLU组有1例中转开放手术治疗。结论对于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较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一次手术结石清除率高,手术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兆光;孙桂明;刘国林;吴书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手术治疗胃癌急性穿孔41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的胃癌急性穿孔患者41例,依据病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穿孔修补术组、姑息性切除术组、根治性切除术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生存期。结果行穿孔修补术15例,姑息性切除术13例,根治性切除术13例;术后共4例(9.76%)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4.88%)患者死亡。生存期:穿孔修补术组为(171.25±21.64)d,姑息性切除术组为(614.83±24.92)d,根治性切除术组为(963.87±31.44)d。穿孔修补术组生存期明显短于姑息性切除术组和根治性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2、78.591,均P<0.01);姑息性切除术组的生存期明显短于根治性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369,P<0.01)。结论条件允许情况下,行姑息性切除术或根治性切除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辛维栋;孙世波;王照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和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和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混合痔术后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熏洗法治疗,观察组使用中药坐浴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和水肿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治疗第3、5、7天疼痛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065、2.425、2.311,均P<0.05);水肿积分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007、2.065、1.993,均P<0.05);且观察组显效率63.33%(38/60)、总有效率93.33%(56/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27/60)、78.33%(47/6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3.914,均 P<0.05)。结论中药坐浴对混合痔术后疼痛和水肿具有明显预防和减轻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培英;张少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沙棘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神经肽 Y、胃动力及体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沙棘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儿食欲因子神经肽Y( NPY)水平及其胃动力、体脂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FD诊断标准的患儿120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三组,Ⅰ组单纯予以沙棘干乳剂治疗,Ⅱ组予以多潘立酮治疗,Ⅲ组予以沙棘干乳剂加多潘立酮治疗,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浆NPY水平,并采用B超检查作胃液体排空试验测餐后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的胃窦残留率,测量患儿皮下脂肪平均值、体脂比、上臂围、体质量、身高。结果Ⅰ组、Ⅱ组、Ⅲ组血浆食欲因子NPY水平治疗前分别是(107.52±24.12)ng/L、(114.63±17.95)ng/L和(114.56±25.10)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7, P>0.05);经治疗后,三组血浆NPY分别是(137.38±29.86) ng/L、(121.43±13.78) ng/L和(149.27±31.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3,P<0.05);Ⅰ组、Ⅲ组NPY水平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t=4.95、5.40,均P<0.05)。Ⅰ组、Ⅲ组餐后60 min、90 min和120 min的胃窦残留率比Ⅱ组同期均明显减少( F=4.93、6.40、4.61,P<0.05);Ⅰ组、Ⅲ组皮下脂肪平均值﹑体脂比、上臂围、体质量增加值显著高于Ⅱ组( F=16.80、46.9、21.06、12.08,均P<0.05)。而Ⅰ组与Ⅲ组两组治疗后食欲因子NPY水平、胃窦残留率及皮下脂肪平均值﹑体脂比、上臂围、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沙棘对FD患儿食欲因子NPY有明显调节作用,促进胃排空,同时患儿体脂明显增加,体格发育明显改善。

    作者:肖满田;丘小汕;蔡泳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含量与子宫颈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含量与子宫颈癌前病变( CIN)的关系。方法选取CIN患者450例为观察组,另以同期45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不同高危型HPV DNA阳性率及含量,并将观察组中不同CIN分级者的检测结果用Logistic分析其与CIN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不同高危型HPV DNA阳性率分别为9.11%、6.67%、6.67%、6.67%及6.00%,均高于对照组(χ2=6.871、6.240、6.240、6.240、5.871,均P<0.05),且不同CIN分级者的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病毒含量及低、中、高度构成比分别为(301.35±32.67) Copies/mL和11.56%、10.22%、9.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276,χ2=7.132、6.915、5.878,均P<0.05),且不同分级者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其与CIN有密切的关系(OR值为3.805,P<0.05)。结论 CIN患者高危型HPV病毒含量呈现异常的状态,经分析其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王晔;陈育梅;潘丽琴;潘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5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8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D联合碳酸钙片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D口服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恢复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67.83%(175/258)、总有效率为93.80%(242/2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02%(111/258)、77.13%(199/258)(χ2=32.130、28.846,均P<0.01);观察组有92.64%(239/258)患儿血清25-(OH)D3水平恢复正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3%(191/258)(χ2=32.149,P<0.01)。结论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D能够提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使用方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严芳芝;陈小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儿童2967例的免疫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所取得的保护效果。方法对2967例住院患儿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乙型肝炎五项指标检测为判断标准,分析其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的免疫状态。结果患儿总体抗-HBs 阳性率55.05%,其中感染科抗-HBs 阳性率52.18%,儿科抗-HBs 阳性率55.92%;男性抗-HBs阳性率54.17%,女性抗-HBs阳性率56.6%;抗-HBs阳性率在科室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9、0.51,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为行之有效的控制乙型肝炎的手段,但抗-HBs阳性率偏低,需进行补种。

    作者:刘贞君;丁德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3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4.56,P<0.05);观察组给药3 d后心电图示ST-T段下移程度及缺血导联数量分别为(0.30±0.43)mm、(2.1±2.5)个,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67±0.73)mm、(3.4±2.5)个(t=5.12、3.56,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降低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素霞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并总结二尖瓣成形术( MVP)治疗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因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根据病情采用腱索转移、缘对缘缝合、人工腱索、瓣叶切除及合并使用等多种手术方法,术中以注水试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结果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1周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径(34.89±8.31) 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0.65±6.5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64.00±8.00)%,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恰当的成形方法,对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朱大伟;王东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PKP和PVP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s角恢复情况、疼痛缓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s角均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t=2.39、2.21,观察组t=3.52、2.89,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2.34、2.14,均P<0.05)。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3.91、3.84,均P<0.05),但两组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占5.7%(2/35),低于对照组的22.9%(8/35)(χ2=4.20,P<0.05)。结论采用PVP及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但PKP治疗更有利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恢复,且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

    作者:董永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TST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肛管静息压、初始排便阈值、大排便阈值、直肠大收缩压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中17例痊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有效率88.33%。对照组60例患者12例痊愈,13例显效,7例有效,有效率53.3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88,P<0.05)。观察组术后肛管静息压、初始排便阈值、大排便阈值和直肠大收缩压分别是(43.79±12.93) mmHg、(58.46±17.11) mL、(130.44±19.91) mL 和(126.63±19.22) mmHg。对照组对应的指标参数分别是(51.24±16.18)mmHg、(64.54±14.89)mL、(137.89±16.04)mL和(119.41±17.01)mmHg,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6、2.179、2.076、2.257,均P<0.05)。结论 TST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林炳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0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内膜的斑块,根据斑块大小、性质分为:中大斑块组、小斑块组、无斑块组。检测各组血压、BMI、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CRP及25-( OH) D3等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探讨25-( OH) D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中大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小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血清CRP水平(4.21±1.61)mg/L,高于小斑块组的(3.41±1.92)mg/L和无斑块组的(2.52±1.18)mg/L(t=1.96、3.14,均P<0.05);血清25-(OH)D3水平(15.28±5.86)nmol/L,显著低于小斑块组的(24.30±7.60)nmol/L和无斑块组的(32.74±8.13)nmol/L(t=4.67、3.41,均P<0.01)。小斑块组血清25-(OH)D3浓度低于无斑块组(t =2.51,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BMI、HbAlc、CRP、LDL-C呈正相关( r=0.45、0.38、0.53、0.47,均P<0.05),与25-(OH)D3浓度呈负相关(r=-0.62,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血清25-( OH) D3浓度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测指标。

    作者:孙树果;丁元红;赵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多层螺旋 CT 诊断

    目的:探讨和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MSCT检查的PAU患者17例,以轴位CT图像为主,结合CTA及影像后处理技术对PAU的部位、影像表现及合并征象综合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7例患者发病部位于胸主动脉14例,腹腔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右侧髂总动脉1例。 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壁上的突起龛影,龛影口部与动脉腔相连,破口大约2 cm。8例可见“狭颈征”表现;13例合并动脉壁血肿;1例合并降主动脉瘤并附壁血栓;1例并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成;并纵隔血肿1例;3例可见内膜移位;4例单发,13例多发。结论MSCT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PAU及其合并症状的影像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术前评价及随访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王晓东;王芳军;林宜圣;温凤媚;刘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在妊娠期糖尿病胎盘中的表达及与母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 GDM)胎盘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RAGE)的表达及与母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晚孕GDM孕妇63例,依据是否规律降血糖治疗分为治疗组40例,未治疗组23例,另选择同期产检并分娩的健康孕妇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三组胎盘中HGF和RAGE的表达,并比较其母儿预后的差异。结果 HGF和RAGE在三组胎盘组织中均有表达,HGF在未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胎盘中表达逐渐增强,阳性单位(PU值)分别为(5.03±1.05)、(7.83±1.62)、(11.54±2.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6,P<0.05);RAGE在未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胎盘组织中表达逐渐减弱,PU值分别为(14.56±2.70)、(12.87±2.63)、(8.39±1.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2,P<0.05);未治疗组母、儿并发症发生率(178.26%、121.73%)均明显高于治疗组(65.00%、32.50%)和对照组(13.33%、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3.21、9.75、6.67、15.23、12.53,均P<0.05)。结论 HGF、RAGE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生发展,与母儿预后关系密切,规律治疗可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金素芳;周晓梅;方锦川;郭玉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戊酸雌二醇用于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妇女激素补充治疗的效果及风险评估

    目的:分析戊酸雌二醇用于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妇女激素补充治疗的效果并评估治疗风险。方法选择87例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妇女,按相关标准予戊酸雌二醇贯序给药,分析治疗前后的Kupperman评分,检测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血脂水平。彩超测定子宫内膜厚度及骨密度(BMD),并观察服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激素补充治疗后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妇女Kupperman 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0.58~12.47,均P<0.05);TC、TG及LDL-C分别为(4.94±0.78)mmol/L、(1.16±0.58)mmol/L及(2.17±0.45)mmol/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1.42、13.56、12.18,均P<0.05)。 FSH 下降至(19.7±8.5)IU/L,而E2水平治疗后升高至(76.3±11.3)pmol/L,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4、21.05,均P<0.05)。使用激素补充治疗后BMD为(0.77±0.20)g/cm2,平均子宫内膜增厚(7.0±1.4)mm,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29、7.21,均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掌握适应证、控制服药风险基础上,戊酸雌二醇激素补充治疗可明显改善妇女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症状。

    作者:黄烂熳;杨振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两种体位固定方式对肺癌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癌放疗中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不同方向和病变部位的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癌患者10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50例,采用热塑体膜固定;B组50例,采用负压真空气垫固定。观察和比较两组在各个方向和部位的摆位误差。结果 A组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0)。 A组总计摆位误差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0)。 A组中肺野的摆位误差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0)。 A组重新摆位患者占30.00%(15/50),B组重新摆位患者56.00%(2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P=0.00)。结论在肺癌放疗中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可以有效减小摆位误差。

    作者:王如芹;高振东;孙国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8,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87.52±10.83)mL,较对照组少(t=9.56,P<0.05);下地负重时间为(33.52±3.28)d,较对照组长(t=10.31,P<0.05);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44%比91.67%)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1%比8.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1,1.69,均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在严格掌握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铁军;张彪;王波;李悦;刘书茂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肥胖对患者麻醉苏醒后呼吸系统的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肥胖患者在麻醉苏醒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结果。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是27例肥胖患者以及同时期BMI<30 kg/m2的非肥胖患者27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相近,在手术后都进入麻醉后监护室( PACU )接受治疗。在PACU住院期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变量的比较。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肥胖患者相比,肥胖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89%比11%,P=0.000)发生频率更高,肥胖患者接受危险系数较高手术(7%比41%,P=0.005)和大手术(4%比15%,P=0.008)的概率较低。在PACU内肥胖患者更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33%比7%,P=0.018)。多变量分析提示肥胖和残余肌松效果是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患者在PACU治疗的时间更长(120 min比84 min,P<0.001)。结论肥胖是PACU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患者在PACU的治疗时间更长。麻醉师在术前应对肥胖患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术后应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

    作者:张胜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两种方法治疗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比较

    目的:比较高龄(年龄≥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保守治疗后24个月的预后情况。方法134例高龄ACS住院患者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71例以标准方法行PCI治疗,对照组63例为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出院后24个月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2例,病死率2.82%(2/71);随访24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6.90%(12/71),心源性死亡发生率5.63%(4/71)。对照组住院期间3例死亡,病死率4.76%(3/63);随访24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6.51%(23/63),心源性死亡发生率11.11%(7/63)。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2,P=0.553);出院24个月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0,P=0.010)。结论高龄ACS患者行PCI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及病死率,明显改善症状,有效降低患者24个月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

    作者:李胜利;张彦周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鼻窦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鼻窦炎患儿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头孢他美酯片、氯雷他定颗粒,并使用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喷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苍耳子鼻炎滴丸。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00%(18/60)、63.33%(38/60),对照组分别为15.00%(9/60)、41.67%(2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7、5.65,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沈荣妫;吴庆福;胡青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自锁托槽与传统金属托槽对固定矫治患者牙周指数的影响比较

    目的:比较应用自锁托槽与传统金属托槽的患者在固定矫治治疗中菌斑指数( PLI)、牙龈指数( GI)和龈沟出血指数( SBI)的分布及变化,从而评价自锁托槽对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错颌畸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3例(自锁托槽组),B组23例(传统金属托槽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1、3、6个月进行比较,分析两种矫治托槽对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矫治前A、B组患者牙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I、GI、SBI的t值分别为2.970、2.153、1.773,均P>0.05),矫治过程中A、B组患者之间牙周指数均随矫治时间段的增长而增长,A组和B组牙周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LI、GI、SBI的t值分别为19.552、6.717、10.010,均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系统比传统金属托槽更有利于口腔卫生维护,特别需要注意对牙周指数的检测。

    作者:胡晓捷;张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胆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胆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0例确诊为胆道感染的住院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并评定其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胆道感染,平均退热时间为(3.08±1.82) d;有效率为86.76%(138/160);细菌学上的清除率为85.72%(18/21);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有效治疗胆道感染,是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黄曙宏;陆永海;刘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MRI 对类风湿关节炎( RA )患者膝关节软组织病变及关节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RA患者106例为观察组,共有157个膝关节进行MRI检查,并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其表现。结果观察组滑膜厚度Ⅱ~Ⅲ级及髌上囊积液Ⅱ~Ⅲ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4.32,P<0.05)。 MRI显示RA患者膝关节表现为关节囊积液、关节软骨病变、滑膜增生与血管翳形成、骨质异常等,治疗后患者的滑膜增生、肌腱炎、骨质侵蚀、骨髓水肿、关节积液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χ2=4.54、5.65、5.53、4,35、4.54,P<0.05)。结论 MRI能直接显示RA患者膝关节的各种改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对RA患者膝关节软组织病变及关节积液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洪常存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重度颅脑损伤104例急诊抢救分析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接诊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通过120急救系统接诊的60例为观察组,由亲属和交警等人员送至急诊科的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患者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0,P <0.05);观察组转运及抢救过程中,总病死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31.8%(χ2=5.200,P<0.05)。结论院前急救在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其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有效率。

    作者:王丽娜;王文英;张晓翠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例发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分析与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显微镜下分类计数有核细胞200个并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有123例出现细胞分类及形态变化,主要细胞形态变化有大细胞性贫血2.5%(χ2=8.354,P<0.05)、小细胞性贫血5.5%(χ2=9.468,P<0.05)、白细胞变化26.5%(χ2=14.923,P<0.05)、异常细胞3.0%(χ2=7.569,P<0.05)、异型淋巴细胞24.0%(χ2=12.674,P<0.05);异型血细胞形态阳性率61.5%(χ2=16.728, P<0.0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检测异常血细胞形态对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蒋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辅助化疗治疗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辅助化疗治疗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确诊的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45例,患者均接受辅助化学治疗方案,其中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化疗至少2个周期;之后再给予静脉滴注卡铂75 mg/m2,1 d/次,21 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15例,进展(PD)4例,总有效率为48.9%(22/45);毒副反应中常见的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减退,神经毒性,过敏及脱发等。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辅助化疗治疗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临效果较好,无严重的毒副反应,安全性高,治疗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有较好的前景。

    作者:邱学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两种方法治疗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非手术与手术治疗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60例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各30例,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为(7.7±2.4)d,非手术治疗组为(12.3±7.6)d;治疗费用手术治疗组为(10000±8809)元,对照组为(6000±3048)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6、6.382,均P<0.05)。手术治疗组有效率96.67%,非手术治疗组为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1,P>0.05)。结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过程中,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密切监视其生命体征,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以防不测。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脾脏,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作者:贺侠峰;张玉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骨化三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10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骨化三醇。6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Alc、24 h尿蛋白定量(24 hPro)、S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45/51),对照组为70.59%(3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5)。两组治疗后24 hPro、SCr、β2-MG、mAlb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CD3+、CD4+、CD8+、CD4+/CD8+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3/51),对照组为7.84%(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05)。结论骨化三醇能够增强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肾脏保护作用,获得更佳疗效。

    作者:徐民岗;裴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左心衰竭74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措施,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2±3.6)d、ICU住院时间为(3.6±1.4)d、插管时间为(4.1±1.2)d,均少于对照组的(14.1±2.8)d、(6.2±1.6)d、(7.4±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2、2.126、2.321,均P<0.05);观察组需要呼吸支持者和透析者分别为6例和1例,少于对照组的15例和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血压不稳、口渴、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5.4%、13.5%、2.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1%、13.5%、24.3%、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4、12.67、11.98、13.01,均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2.7%(1/37),低于对照组的8.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用于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普遍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芙蓉;范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合并COPD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糖尿病合并COP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长期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50/500μg)进行吸入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糖代谢指标。结果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吸入治疗前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24±0.25)L,治疗3个月为(1.48±0.22)L,治疗6个月为(1.53±0.18)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06,P<0.05);但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的空腹血糖(FPG)、HbAlc、餐后2 h血糖(2 h PG)、血清胰岛素(INS)、C肽(C-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26、1.939、3.061、2.283、0.574,均P>0.05)。结论长期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可以改善糖尿病合并COPD患者的肺功能而不影响患者的糖代谢,疗效可靠,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作者:张丽梅;卢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7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颈椎的稳定性等。结果37例患者术后1周下床活动,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6周、3个月、6个月常规拍颈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改善;骨性融合率97.3%;随访6个月至3年,患者恢复状况为:优37.9%,良56.7%,优良率94.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减压术式不仅脊髓减压直接、充分有效,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而且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术式。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中精细操作,才能保证这一技术的安全性。

    作者:冯定祥;吴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氟康唑治疗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氟康唑治疗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5例肺部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给予氟康唑序贯治疗,观察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经治疗后,49例(65.33%)痊愈,16例(21.33%)显效,8例(10.67%)进步,2例(2.67%)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后真菌清除62例(82.67%)。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纳差3例,恶心呕吐2例,皮疹2例,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结论对老年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给予氟康唑序贯治疗,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隋东江;张伟;王蓉美;李伟生;王肇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迈克肌酐试剂在 AU5421仪器上测定偏高实验及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AU5421生化仪测定(酶法)肌酐值升高的原因。方法利用混合血清,通过迈克肌酐( Crea)试剂精密度试验、试剂针之间交叉污染试验、比色杯之间交叉污染试验,找出故障原因。结果精密度试验,Crea试剂检测CV值外圈和内圈分别为0.92和1.04,精密度良好;试剂之间肌酸激酶( CK)及同工酶( CKMB) R2试剂会对Crea测定有影响;Crea测定结果与内、外圈精密度结果一致性较好,内外圈试剂针间、比色杯间无交叉污染。结论自动生化分析仪临床检验应用中,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主要有试剂针引起的交叉污染、比色杯引起的交叉污染、搅拌棒引起的交叉污染。对测量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多方面分析,及时调整仪器,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杨梅;高应东;肖平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温经通络法治疗老年人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法治疗老年人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用溫经通络法治疗,对照组口服醋氯芬酸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患者关节状况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43例,好转42例,而对照组则为12例和32例,观察组有效率94.44%(85/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89%(4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P=0.02)。 X线片检查结果表明,观察组关节状况改善86例(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例(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P=0.02);观察组无效4例(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例(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P=0.01)。结论治疗老年人退行性骨关节炎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是关键,温经通络法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改善关节面,从而减少或缓解老年人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严战涛;陈轶腾;施金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LGESS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LGES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10例LGESS中,肿瘤细胞近似于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异型性小。具体组织学分类伴性索样分化2例;伴平滑肌样分化1例;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5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瘤细胞:CD10(9/10)、Vimentin (10/10)、Desmin(4/10)、Actin(2/10)、ER(5/10)、PR(6/10)阳性。结论 LGESS组织学形态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小,可伴发多成分分化,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汪娟;卞海燕;张汀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地佐辛与苏芬太尼用于无痛宫腔镜检查麻醉的比较

    目的:比较地佐辛和苏芬太尼在无痛宫腔镜检查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行无痛宫腔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丙泊酚组( D组)30例和苏芬太尼+丙泊酚组(S组)30例,D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和丙泊酚2 mg/kg麻醉,S组给予苏芬太尼注射液0.1μg/kg和丙泊酚2 mg/kg麻醉,监测麻醉前、给药2 min、苏醒时的SBP、DBP、HR和SpO2,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起效时间、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及体动反应的发生例数,观察出现呼吸抑制、术中体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给药2 min后SBP、DBP、HR和SpO2较麻醉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两组间麻醉前、给药2 min后和苏醒时SBP、DBP、HR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起效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唤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35、0.533、0.663、0.404、0.612,均P>0.05);S组患者术中出现体动、呼吸抑制比例明显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5.192,均P<0.05)。结论地佐辛或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均可用于无痛宫腔镜检查麻醉,镇痛效果良好,但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不良反应较少,临床麻醉医师应灵活选择。

    作者:张言敬;刘金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呼气末正压递增与持续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呼气末正压递增(PI)与持续气道正压(CPAP)机械通气治疗肺外源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效果。方法70例肺外源性ARDS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I组和CPAP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PI和CPAP机械通气行肺复张,通气前和通气后15 min、30 min、60 min、120 min、240 min测量PaO2、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通气前和通气后15 min、30 min、60 min测量中心静脉压(CVP)、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机械通气15 min后PI组和CPAP组PaO2、氧合指数分别为(99.8±30.6)mmHg、(190.6±34.1)和(95.7±25.2)mmHg、(190.3±28.7)均较有通气前有显著改善(t=4.257、3.865、4.143、4.124,均P<0.01)。机械通气后15 min PI组和CPAP组CVP、HR分别为(19.1±4.5)cmH2O、(122.1±10.6)次/min和(22.5±4.9)cmH2O、(121.1±9.7)次/min,均较通气前明显增加(t=5.164、4.563、3.982、4.638,均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后60 min CVP和HR均迅速恢复到机械通气前水平。结论PI和CPAP机械通气都可以显著改善肺外源性ARDS患者肺换气功能,均可作理想的临床选择。

    作者:吕明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5例和剖腹手术组73例。比较两组年龄、术前Hb、血清β-HCG水平,初产妇及行输卵管切除术初产妇例数、腹腔出血量、腹腔出血量超过1000 mL的例数、输卵管妊娠破裂例数以及手术和住院时间。结果118例手术均成功,两组年龄、术前β-HCG水平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剖腹手术组与腹腔镜组在术前Hb水平( P=0.000)、腹腔出血量及出血量大于1000 mL的例数(P=0.000)、输卵管妊娠破裂的例数(P=0.001)、行输卵管切除术例数(P=0.000)以及住院时间(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异位妊娠患者相对于剖腹手术更具优势。对于腹腔出血量大于1000 mL以上的异位妊娠患者,剖腹手术仍然优于腹腔镜手术。

    作者:王远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有无明显诱因导致的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孕妇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有明显诱因的早产胎膜早破孕妇(观察组)75例和无明显诱因的(对照组)55例。分析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既往史、该次妊娠及分娩状况、母婴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娩孕周分别为(33.00±2.38)周和(34.02±2.30)周,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t=2.46,P<0.05);观察组有不良孕产史、未定期产前检查所占比例分别为10.7%和53.3%,均高于对照组的0.0%和32.7%(均P<0.05)。观察组阴道顺产比例为33.3%,低于对照组的70.9%(χ2=17.93,P<0.01);观察组剖宫产所占比例为62.7%,高于对照组的27.3%(χ2=15.93,P<0.01)。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1947.8±629.7) g、1 min Apgar评分(8.7±2.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289.7±592.5) g、(9.6±1.3)分( t=3.14、2.35,均P<0.05)。结论有明显诱因的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孕妇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不良孕产史、未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分娩孕周小、剖宫产等,该类孕妇所生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作者:陈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儿童长管状骨骨折

    目的:研究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方法对儿童长管状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长管状骨骨折患儿60例,治疗采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根据患儿情况,选择闭合复位41例,切开复位19例,使用合适型号的弹性髓内钉固定,骨折骨性愈合大约6个月后,取出弹性髓内钉,对所有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每3个月进行1次X线片检查,记录临床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测量骨折处是否成角,肢体长度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发生骨感染等情况。结果60例患儿,骨折愈合且功能恢复良好的患儿共55例(优),延迟愈合、肢体成角、肢体长度变化但功能恢复正常的患儿共4例(良),骨功能异常患儿1例,优良率为98.33%(59/60)。结论弹性髓内钉微创技术治疗儿童长管状骨骨折,设备操作简单方便、术中切口小、内固定牢固、且患儿并发症较少,是临床上进行小儿长管状骨骨折后内固定的可靠方法。

    作者:余水金;孔建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两种不同方法清洗牙科手机的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两种方式清洗污染牙科手机上微生物的效果。方法选择使用标准试验菌株化脓性链球菌悬液污染已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的牙科手机62支,2支污染后直接放入洗脱液,取洗脱液作为清洗前对照,另外60支分别采用牙科手机清洗机清洗30支,水气枪清洗30支,再分别放入洗脱液,收集清洗后的洗脱液,分别培养、计数存活的标准实验菌菌落数,计算清除率。结果牙科手机清洗机清洗后平均菌落数(6.63±0.41)×105 cfu/mL,清除率为90.00%;水气枪清洗后平均菌落数(6.72±0.39)×105 cfu/mL,清除率为86.6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1、χ2=0.162,均P>0.05)。牙科手机清洗机清洗质量合格率90.00%、管道内部锈蚀合格率96.67%、车针夹持力合格率93.33%;水气枪清洗质量合格率86.67%,管道内部锈蚀合格率90.00%、车针夹持力合格率9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1.071、0.218,均P>0.05)。结论牙科手机清洗机清洗牙科手机效果已得到公认,而水气枪也可用于牙科手机清洗,可为有效清洗牙科手机提供另一种方式。

    作者:杨贤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黄体支持联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反复生化妊娠流产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体支持联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反复生化妊娠流产的疗效。方法生化妊娠而又发生流产3次及以上连续自然流产史患者59例,38例患者主动要求免疫治疗(免疫组),另21例患者拒接接受免疫治疗(对照组)。免疫组注射方法为皮内注射。疗程从孕前开始,每个疗程免疫2次,2个疗程法(孕前孕后各免疫1个疗程)。每次免疫淋巴细胞总数为20×106~30×106个/mL,间隔3周。第1个疗程结束后鼓励患者在3个月内妊娠,如获妊娠则再进行1个疗程。如未妊娠则在排除不孕症的情况下重新进行1个疗程。黄体支持治疗:确定生化妊娠后,采用黄体酮,每天20~40 mg,肌内注射,进行黄体支持治疗。出现胎心管搏动后,逐渐停用黄体酮,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内注射,每2000 IU/次,每3天注射1次,直至妊娠3个月。对照组黄体支持治疗同免疫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免疫组38例中,已分娩30例,其中早产1例,均为分娩活婴,分娩孕周33~41(38.20±1.82)周,出生婴儿体质量2250~5670(3420.56±540.67) kg;孕13周流产1例,孕6~8周自然流产3例,生化妊娠流产4例。治疗成功率为78.94%。经体检,30个新生儿各个系统发育均正常。而对照组21例,仅3例足月妊娠,余18例均为生化妊娠流产。两组均未出现传染性疾病、皮下注射针眼出血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黄体支持治疗联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反复生化妊娠流产,简单方便,经济实用,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馨;连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整体康复指导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整体康复指导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8例,按照住院床位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整体康复指导,术后6个月随访评定患者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情况优36例,良26例;对照组优19例,良27例;观察组优良率为96.88%(62/64),对照组优良率为71.88%(4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P<0.05)。结论整体康复指导能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了解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医护人员及时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关心患者心理情况和提早进行疾病预防,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邱玲玲;施存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欧瑞姆自理理论在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欧瑞姆自理理论在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5例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7例,对照组按术后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欧瑞姆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造口护理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病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离床活动时间、造口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22.5±12.6)h、(21.6±13.7)h,均短于对照组的(30.3±17.6)h、(29.7±15.6)h(t=2.21、2.17,均P<0.05);观察组造口护理能力掌握比例、患者对术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76.5%、94.1%,均优于对照组的55.6%、76.5%(χ2=9.63、6.35,均P<0.05)。结论将Orem自理理论用于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护理中,能促使患者积极地认知所患疾病,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并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

    作者:薛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产后康复按摩对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作用

    目的:研究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分娩的初产孕妇172例为研究对象,将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产妇予以产科产后常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心理状况、产后睡眠质量、产后局部疼痛、乳汁分泌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观察组抑郁症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χ2=17.10, P<0.05)。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为(7.65±3.52)分,低于对照组的(9.56±3.27)分(t=4.56,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48 h疼痛率为19.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5%(χ2=5.66,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72 h乳汁分泌佳者分别为62.79%、88.37%,而对照组为39.53%、61.63%,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72 h乳汁分泌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χ2=9.30、16.40,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48 h、72 h子宫复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t=3.98、3.65、3.74,均P<0.05)。结论产后康复按摩可显著降低产妇抑郁症发生率、改善睡眠、减轻疼痛、促进乳汁分泌及子宫复旧,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车金连;王宝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早期康复指导对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指导对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包皮手术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术前均进行基础健康教育,对照组术后只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则进行适当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状况好于对照组,伤口水肿程度相对较轻(轻、中、重度分别为57.78%、35.00%、7.22%与11.11%、63.89%、25.00%)、水肿时间相对较短,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真做好早期康复指导,对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的伤口愈合至关重要,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彩虹;傅建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护理

    目的:总结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方法8例患者均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持续性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指征,注意对留置静脉导管的护理。结果通过治疗及精细护理,8例患者中,6例治愈(75.0%)。结论对于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而言,及早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联同细致而周全的护理工作极其重要。

    作者:苏爽;石静;聂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儿科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与护理

    目的:探讨儿科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应用及并发症护理。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820例患儿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62例,≤3岁组204例,>3~6岁组252例和>6~12岁组102例,观察并发症情况,并针对性地实施护理。结果四组间出现针管脱落、静脉炎、渗漏、管路堵塞的总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3,P<0.05),新生儿组与>6~12岁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低于≤3岁组、>3~6岁组。结论儿科应用静脉留置针已得到广泛应用,存在多种并发症,通过规范护士的操作、针对并发症情况并结合年龄行护理干预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霞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皮牵引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皮牵引术后的应用效果,为患者康复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并行牵引治疗的患者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传统护理模式组,每组各44例。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就临床康复护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临床护理路径组的满意度为81.8%,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组的54.5%(χ2=13.68,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住院天数为(15.3±1.1)d、住院费用为(1195.4±122.1)元,均较传统护理模式组的(19.6±2.8)d、(1621.3±145.4)元少(t=12.12、2.14,均P<0.05)。结论以临床路径流程作为框架,临床路径把对患者的护理进行了合理化和流程化处理,可以按照规程有效控制疾病,后采取好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乐群慧;王雪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前列地尔致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一例

    患者女,31岁,因口干、乏力、多饮、多尿,加重1周,并出现双下肢水肿、冰凉等不适症状于2013年6月26日入住武威市人民医院。入院后查随机血糖31.6 mmol/L,血压180/100 mmHg,尿常规提示:葡萄糖(++++),蛋白质(+++)。诊断:1型糖尿病,高血压3级(极高危)。入院前患者长期注射门冬胰岛素、重组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脂微球)20μg/d;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d;复方a 酮酸片:2.52 g/次,3次/d;门冬胰岛素5 u 餐前15 min皮下注射,3次/d;重组甘精胰岛素14 u皮下注射,1次/22:00时。患者于入院后第3天出现双下肢酸软、无力、麻木、针刺样感、头晕等症状,第4天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作者:韩春梅;王志旭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本期广告目次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皮肤病患者的合理用药

    老年人皮肤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病,是对老年人有很大危害的疾病,加上有太多的困惑和误区,需要医护人员把这方面的知识介绍给患者及其亲属,使广大老年患者从中获益。笔者重点探讨老年皮肤病患者的合理用药相关问题,现综述如下。1老年皮肤病患者药物治疗特点随年龄的增长,各脏器组织功能逐渐减退[1],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过程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量或质的变化。老年人由于机体保持内环境恒定能力逐渐减退,故药物代谢动力学与青壮年在某些方面出现明显不同[2]。主要表现为代谢水平下降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机体老化而扩大。

    作者:徐巧玲;何巧巧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地方新建省级医院管理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医院管理机制创新是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也是医疗卫生行业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重要环节[1]。医院管理制度创新已成为医院能否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新动力。笔者对我院在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具体做法和体会进行了探讨。1医院概况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08年10月18日正式开诊已经五年,医院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增长,成为全国新建同类医院的发展新亮点。2010年成功创建三甲医院,2012年在全省率先接受省卫生厅组织的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并顺利通过,2013年代表全省三级医院通过卫计委评审。医院现开放床位1300余张,在院患者1600余人,年门诊量近100万人次。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医院利用自身优势,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科教兴院”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向管理求效益、求发展。实施全员聘用和综合目标管理,有效激活了人事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医疗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社会美誉度[2]。

    作者:刘瑛;胡胜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从入院到出院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全程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状况、血液生化指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等。结果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知识的掌握状况好于对照组[知识问卷评分观察组出院3、6个月时为(75.45±9.28)分、(82.48±10.57)分,高于对照组的(71.78±10.35)分、(74.89±8.51)分,t=2.33、3.66,均P<0.05]。出院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评分分别为(17.13±5.34)分、(24.28±5.12)分]、血液生化指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患者糖尿病知识的掌握、血糖和血脂的控制、生化指标的稳定情况及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等均有显著提高。

    作者:俞海霞;章银瓶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1]。根据当前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如何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医护人才。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样,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护理工作领域中的使用,包括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医学护理的方方面面,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和护理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当代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

    作者:黄晓晨 刊期: 2014年第17期